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六祖惠能大师禅宗思想浅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六祖惠能大师禅宗思想浅谈
  南华禅寺方丈 释传正
  在广东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中,以思想建树而著称海内外的,首推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禅宗第六祖惠能,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生惠能,遂为广东新州人。惠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惠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咸亨初(670),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刘志略,引其出家之姑无尽藏尼,持《涅檠经》来问字。惠能说‘我虽不识字,但还了解其义。”尼说:“既不识字,如何解义?”惠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闻其言,深为惊异,遂告乡里耆老,竞来礼敬,即请惠能居于当地宝林古寺,称他为卢行者。
  惠能在宝林寺住了不久,又至乐昌西石窟,从智远禅师学禅,智远劝他到黄梅东禅寺(寺在黄梅双峰之东,亦称东山)去从弘忍受学。惠能于咸亨三年到了黄梅东山,弘忍见着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惠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堪作佛?”惠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猖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弘忍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
  惠能在碓房间踏碓八个月,当时东山禅众达七百人。五祖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深浅,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惠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于夜间,召惠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待时行化。因此惠能回到广东曹溪后,隐遁于四会、怀集二县间,过了十余年,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檠经》,因有二僧辩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惠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印宗便延他至上席,请问深义,惠能回答,言简理当。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惠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即集众就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惠能剃发。又请名德智光律师等为他授具足戒(法性寺即今广州光孝寺。寺中有六祖瘗发塔、菩提树、六祖殿诸古迹)。两月后,惠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说般若波罗蜜法。
  不久,惠能辞众归曹溪宝林寺,印宗与道俗千余人相送。那时,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人山请惠能人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与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又加入后来的法语,即世所行《法宝坛经》(今世流通的《法宝坛经》有四本:(1)敦煌本,(2)惠昕本,(3)德异本,(4)宗宝本。从此以后,惠能在曹溪宝林寺说法三十余年。其间,中宗曾请慧安、神秀二师于宫中供养,并问禅法。二师皆说:“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神龙元年(705),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他人京。他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延和元年(712)惠能回至新州小住,命门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713)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弟子等就在那一年迎其遗体归曹溪。宪宗时(806—820)赠以“大鉴禅师”谥号,柳州刺史柳宗元为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元和十年(815)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又撰《曹溪大师第二碑》。从达摩六传而至惠能,故一般称他为六祖大师。
  惠能的遗体未坏,弟子方辩裹伫涂漆于其上,形象生动逼真,现存于曹溪南华寺(古称宝林寺)。
  中国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繁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人求得开悟。
  惠能本与神秀同为弘忍门下的大弟子。但因对禅的看法不同,后来遂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禅法多弘传于北方贵族阶层,南宗初行于岭南一带。后由惠能弟子神会于开元十八年(730)在洛阳定南北宗是非大会上,极力批评北宗禅为“师承是旁,法门是渐”,影响所及,北宗的势力遂逐渐衰退。
  惠能主张是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他说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白知”。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人。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许多人都知道惠能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这正是惠能的贡献和魅力所在。六祖是一个自悟玄机的非常之人,在得五祖正式传法前就已对佛法有了相当深刻的理解。一闻人诵《金刚经》便开始悟道,表现了他的天生利根,继而辞亲远行以求道,更表现了他对佛教坚定不移的信心。从初见五祖时的佛性问答上,可以看到六祖对人人本具之佛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故受到五祖的器重。而这一时期他的佛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他的传法偈语。此偈语是六祖思想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方面是他前期思想的展现,同时又是他得法的根据,是他建立自己的新思想的起点。
  并不识字的惠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将印度传人的佛教中国化、平民化、现世化,开创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对传统佛教做出了重大改革和创新。他提倡“顿悟”,主张简易修行。六祖禅宗经弟子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禅宗后来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更远播日本、朝鲜、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与地区。连佛教创始国印度也建有南华禅寺,弘扬惠能大师禅学,足见其影响之大。
  不仅如此,惠能大师的禅宗思想更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根据惠能大师法语整理而成的《六祖法宝坛经》,不仅是中国本土佛教史上惟一的经书,更是研究中国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典籍。正因如此,惠能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则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其塑像被陈列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中山大学教授、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将惠能定位为珠江文化的哲圣,与黄河文化的圣哲孔子、长江文化的哲圣老子并列。
  六祖惠能大师虽然圆寂已一千多年,但融汇他禅学思想的《六祖法宝坛经》却流传于世,影响久远。
  六祖惠能大师在韶州讲学,由大弟子法海记录整理而成的语录称为《六祖法宝坛经》,又称《法宝坛经》或《六祖坛经》。因世代辗转传抄,有几十个版本,字数从1.2万至2万不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敦煌本、契嵩本、惠昕本与宗宝本这四种版本。目前,为世人公认最古老的版本是“敦煌写本”,其全名为《南宗顿教最上乘摩阿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但无论是何种版本,万变不离其宗,里面都是提倡“直透心源”、“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充满了劝善与警世的文句与哲理,成了禅门的传世名典巨著,被后人视为在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一无二的绝版宗经法典。它不仅体现出精辟的佛理真义、物语禅机,而且融汇了中国特有的儒、道两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涵盖了中国哲学和民族思想文化的精湛内容。显浅地说,就是将西方的佛教中国化、平民化、大众化。它强调自我精神的独立,是佛学理论上的一次巨大的突破与革新,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六祖坛经》是中国十大哲学著作之一。一千多年来,任沧桑变迁、朝代更迭,这部禅林的名典巨著,不但没有被历史的尘烟所湮没,反而成了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传颂于华夏,流布于世界,是佛教文库里光芒熠熠的瑰宝,也是世界宗教的重要学说之一。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之说法内容,由其弟子法海集录而成《六祖坛经》(全一卷),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又称法宝坛经、坛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其敦煌写本亦收于同册。共分十门:
  1.行由,叙说六祖之行迹、得法缘由,及对法性寺印宗所说之法要。
  2.般若,谓识自性即般若,即可见性成佛。
  3。疑问,乃应韦刺史之质疑,就达摩与梁武帝之问答,阐释‘无功德’之义,又辨明念佛往生唯心净土之旨,并针对在家修行者之问,示以无相颂。
  4.定慧,解说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即住于定慧不二之一行三昧。
  5.坐禅,于外之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称为坐;于内了见自性不动,称为禅。
  6.忏悔,解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香,此香各自内熏,非向外觅,称为无相忏悔。又明示四弘誓愿、无相三归戒之旨,而谓见得自性,乃真忏悔。
  7.机缘,记述六祖为无尽藏尼、曹叔良、韶州法海、洪州法达、寿州智通、信州智常、广州智道、青原行思、南岳怀让、永嘉玄觉、河北智隍等所举示之禅要。
  8.顿渐,谓法本一宗,原无顿渐,然以人有利钝之差异,故产生顿渐旨趣之别。又叙述六祖为吉州志诚,就“戒定慧”之观点,举示与神秀教示之差异。并叙及接化江西志彻、荷泽神会之缘由。
  9.宣诏,记载固辞唐中宗神龙元年(705)迎请之宣诏,并为敕使薛简指示禅法。
  10.付嘱,先举示三科三十六数之法门,次揭示真假动静之偈,末述自过去七佛、西天东土三十二祖以迄惠能之传承次第,并嘱以递代流传,莫令乖误。就现存最古之敦煌本坛经言,其主要思想为:
  1.见性成佛,此佛性即真我,具有:众生本具足、众生之真我、具足无量功德、能生万法等四种特性。
  2.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此为般若思想之展开,此三者系具体之修行方法,以遣除一切执著而达无烦恼之解脱境界。
  坛经之中心思想并非止于此,尤其是较晚之至元本坛经,然皆为此二大中心思想之衍生,如:1.不落阶级之顿悟说,指不须方便即可开悟,为见性成佛之衍生。2.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慢经、慢教说,后期禅宗乃极端慢经、慢教者,尤以南岳下之洪州宗及青原下之石头宗为甚。更进而喝佛骂祖,此乃从不立文字演变而来,主要受牛头宗之影响。3.禅宗之道家化,此主要受江左牛头禅影响所致,注重实行之禅学,主要思想为:空为道本、无心合道;空既为万物之本,故一切本自解脱、本自合道,如此则无需经教、礼佛。此种放任、无为、老庄化之禅,使禅宗脱离烦琐之仪式教条而更形兴盛,更富中国色彩。唐代之有禅宗,不仅是佛学之革新,其后更成为宋代理学之先河,而六祖则为此一大转折中之关键人物,坛经更是一部扭转乾坤之伟构。
  六祖自己所独创之宗旨是在受到五祖传授和启发之后产生的,这就是“自性是佛”。六祖闻五祖讲《金刚经》至“于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悟,方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又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还称“吾所说法,不离自性”,表现了他对“自性是佛”之义的深刻理解。《坛经》的主要部分,在说摩诃般若法。禅宗的禅,特别是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即是以般若为其旨归。到了六祖,更把这种思想发展成一种“一超直人”的顿教。他揭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途径,即是修“般若行”。他说:“菩提、般若之知,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又说:“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至佛地。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照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但《坛经》所说般若的涵义,和一般教家略有不同,如《经》说:“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中略)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这是说众生当前心性,即是般若真空,一念愚而着境即于一切法有取有舍,般若即绝。一念智而离境即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般若即生。六祖之顿悟法门后来又得到神会的大力提倡,但六祖并不过分强调顿渐之分。他认为“法无顿渐,人有利钝”,由人根性之利钝,才有法门之顿渐。利根见性疾,故有顿悟法门;钝根见性迟,故立渐悟法门。由此顿渐本无上下高低之分,根性质利者宜学顿门,根性钝者宜学渐门。顿渐本是见性之法门,佛法本身非有顿渐。“自性是佛”是六祖说法之真意,是六祖的宗旨,这一宗旨集中体现在大梵寺所说法上,而且表现在全部《坛经》中,可以说六祖所说一切法都是“自性是佛”的体现,而六祖之后的禅宗一直是这一意旨的发展和展现。
  六祖还改变了延续已久的秘传制度,公开讲述自己的新思想。六祖不再传衣,也不指定传法弟子,让诸弟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显示各人、各派的佛学水平,避免了不必要的争端。公开向大众讲述自己的新思想,直示“自性是佛”的真意,使之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公开性非常有利于六祖思想的传播,当时曹溪听法者就有数千人,其后学弟子又都是公开说法,使其思想越传越广,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其思想也具有超时代的意义,还有破除迷信和个人崇拜,弘扬个性与自主意识,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现代精神的作用,表现了永恒的强大的生命力。

 
 
 
前五篇文章

禅宗与珠江文化

曹溪唐禅“心性”义涵探究

《大乘菩提心修法》相关问题释疑

萨迦派尼僧研究

从《五部遗教》看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和影响

 

后五篇文章

六祖惠能对佛教世俗化的否定与禅宗的发展

南禅宗的选佛制度源流及其意义初探

隋唐之前的伏牛山佛教——兼论伏牛自在禅师

王志坦的道禅

唯识学中的自识问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