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萨迦派尼僧研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内容摘要]萨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团组织是随着萨迦派的形成及其影响的逐步扩大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13世纪起,萨迦派尼僧不仅建有自己的僧团组织和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道场,而且曾出现过许多有成就的尼僧和女大师。在教义教规方面也具有自己完整的教法体系和法事仪轨。目前,萨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团组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境内和南亚的印度、尼泊尔等国。位于萨迦县的仁钦岗尼寺,是国内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萨迦派尼寺,自古以来是萨迦派最主要的尼众道场。
  [关键词]萨迦派尼僧;教团组织;法事仪轨;分布状况
  [中国图书分类号]B9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03(2003)-02-025-11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萨迦”(sa skya)系藏语,意即“灰白土”,该宗派之名,源于萨迦寺名,由于寺院驻地土质呈灰白色而得名。萨迦派曾在藏族社会历史中产生过很大影响,从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掌握西藏地方政教大权近百年,在西藏地方占据统治地位。而萨迦派尼僧作为萨迦派教法的另一主要载体,对萨迦派的继承和发展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本文拟依据藏文文献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就萨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团组织产生的历史过程、教义教规和现状等略作如下论述。
  一、萨迦派的形成过程
  萨迦派形成于11世纪,该教派创始人是昆·贡却杰布(1034~1102年)。相传,是吐蕃时期的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他从小随父亲释迦洛追学习宁玛派教法,长大后赴后藏拉堆地方的木古垅寺,亲近藏地大译师卓弥·释迦益西(993~1073年)修习新密法。卓弥·释迦益西给贡却杰布特别传授了新密法——“道果法”。之后,贡却杰布在后藏仲曲河谷边买了一块地,于1073年在仲曲河谷的奔波山脚下建立萨迦寺。因为建筑寺院的地方土地呈灰白色,该寺遂起名为萨迦寺,即今萨迦北寺。以此为根本道场,创立了萨迦派,并住持萨迦寺广传新派密法。萨迦派从贡却杰布开始其法位就以家族相承袭的形式世代传承。其中最有名的是史称之“萨迦五祖”。以下作简单介绍:
  萨迦派第一祖为贡噶宁布(1092~1158年),他是贡却杰布的儿子,幼年时期随父学法,后来广拜印、藏名师,遍学佛教显密二宗及“道果法”的全部教法义理和修持仪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道果法”体系,且成为萨迦派的主要教法。贡噶宁布住持萨迦寺达48年之久,他作为一名精通教法的教主赢得众多弟子。萨迦派的势力从他开始逐渐兴盛,影响日甚一日。可以说,萨迦派是经过贡噶宁布的努力才真正发展起来的。“贡噶宁布自1111年接任住持后,长达四十七年,广收门徒,传习‘亲口宝敕’及‘道果法’,使萨迦派的鲜明旗帜显露光芒,从而得‘萨钦’——‘萨迦大德’的称号”。①贡噶宁布不仅使萨迦派教义的体系趋于完整,而且萨迦派的势力亦向外扩大。因此,后人将贡噶宁布尊称为“萨钦”,即萨迦派第一大师。可见,贡噶宁布的地位及影响超过其父贡却杰布。
  第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年),是贡噶宁布的次子,他继任父业,承担萨迦寺住持,他博通显密,尤以注重密宗和严守戒律而誉满当时;而且娴熟五明学,即声明学、工巧明学、医方明学、因明学和内明学,为推动藏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过贡献。
  第三祖扎巴坚赞(1147~1216年),是贡噶宁布的第三子。由于索南孜摩英年早逝,他继承了哥哥的宗教事业,并为萨迦派的不断发展尽了自己的职责。
  第四祖贡噶坚赞(1180~1251年),即著名的“萨迦班智达”,他是贡噶宁布的孙子,其父为贝钦奥布。他从小跟随伯父扎巴坚赞出家学习佛法,23岁时在卡切班钦·释迦师利处受比丘戒,并从尼泊尔、克什米尔,以及藏地等诸多学者处学得精湛深奥的佛教义理,对佛法具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他精通大、小五明学,著述颇丰,由此博得“萨迦班智达”的尊称,意即“萨迦派的大学者”。他曾在一次大型学术辩论中击败六位印度学者。六位印度学者折服而从他削发为僧,拜他为师。从此,名声大震,远播印、藏各地区,赢得各界人士的爱戴。而且终其一生未曾破戒,拥有学者及寺院戒律生活的种种优点和美德,在当时名声最隆。
  因此,萨迦班智达在当时被元朝统治阶级看中,成为西藏与元朝中央之间建立密切关系的重要人物,为祖国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1246年,萨迦班智达应元室阔端大汗之邀到达凉州,与阔端大汗共同商定西藏归顺元朝管辖的事项,奠定了元朝对西藏地方进行行政管理的基础。
  “从十三世纪四十年代起,西藏就已经归顺了蒙古,代表蒙古接受归顺的是蒙古大汗贵由汗的胞弟阔端,代表西藏各地方势力和蒙古洽谈归顺事宜的是萨迦派教主萨班”。②
  “萨班在西凉曾经为阔端治愈一次比较严重的病,因此更得到了阔端对他的信任。相传他在西凉也讲授过佛法,在讲经时有4个人为他做翻译,分别把他的话译为蒙古语、畏兀尔语、汉语和当地的藏语。萨班又曾为蒙古语采用古畏兀尔文的字母创制过一套蒙文字母(40余字母)”。③进一步加强了藏族与各兄弟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另据载,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居住期间,王子阔端在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专门为萨迦班智达修建了一座宏伟的寺院。由于该寺院布局巧妙,工艺精绝,有如神幻,故被称做幻化寺。④萨迦班智达的晚年就是在这座宁静的寺院中度过的。最后,萨迦班智达由于年迈没能返回故里,于1251年在凉州去世,享年72岁。
  第五祖是著名的八思巴(1235~1280年),本名叫洛追坚赞。他是萨迦班智达的侄子,也是一位精通各种教法义理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记》记载:“幼而颖悟,长博闻思,学富五明,淹贯三藏”。萨迦班智达去世后,八思巴成为萨迦派的教主和代表西藏地方势力的重要人物,对于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权起过较大作用。从八思巴开始萨迦派受到元朝中央的册封和支持,例如,“一二六零年忽必烈当了蒙古大汗,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一二六四年忽必烈迁都北京,同一年在中央政权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一二六五年八思巴回萨迦寺去,一二六八年他奉忽必烈之命创制一种“蒙古新字”,即八思巴蒙文。完成后回北京进献,忽必烈一面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新字,用以译写一切文字,一面加封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以后大宝法王成为元、明两代对西藏佛教领袖人物的最高封号”。⑥
  另据史料记载:
  “八思巴为许多应教化的众生转动法轮,为汉地、西夏、蒙古、高丽(朝鲜)、纳西、畏兀尔、合申等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总计达4000多名出家人担任授戒的堪布。八思巴还派遣其名叫持律师的却吉贡布的亲传弟子到蛮子地方(今杭州),在一年中担任堪布剃度947人出家,通过他们又传出无数比丘僧人,使佛教在各个地区都兴盛起来”。
  萨迦派在元朝中央的支持下,由一个地方势力一跃而成为可以指挥整个藏族地区的统治者,在西藏第一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因而萨迦派在八思巴时期得到蓬勃发展,萨迦派的势力因此而遍及整个藏族地区,开始播及蒙古和祖国内地,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具势力的宗派。1276年八思巴返回萨迦寺,于1280年在该寺英年早逝,享年46岁。
  在萨迦五祖中萨迦班智达是第一个剃度受戒的比丘,其次为八思巴。藏传佛教史以此区别,将萨迦五祖中的第一祖贡噶宁布、第二祖索南孜摩、第三祖扎巴坚赞称做“白衣三祖”;把萨迦班智达和八思巴称做“红衣二祖”。他们五位是为萨迦派的发展作出过特殊贡献的著名人物,在藏传佛教史上享有盛誉。目前不少寺院中供有萨迦五祖的塑像和唐卡(藏传佛教卷轴画),以示敬仰和崇拜。
  通过以上萨迦五祖的简单介绍,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萨迦派的历史进程。当然,萨迦五祖之后,在其家族中仍有许多高僧大德为萨迦派的不断发展或继承弘扬发挥过巨大作用。可以说,萨迦昆氏家族中人才辈出。从元朝时起,萨迦派颇得势力,寺院遍布整个藏区及蒙古、内地。至元末明初,萨迦派在藏地的法王权势被噶举派夺取,其势力逐渐衰落。但萨迦派作为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在藏地仍具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藏族地区和欧美一些国家还有不少萨迦派寺院及其众多信徒。其中在藏族地区最有名的是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境内的萨迦派主寺——萨迦寺(八思巴时期建成),它以藏书之多,俗有“第二敦煌”之美称。
  二、尼僧教团组织的缘起与萨迦派女上师
  萨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团组织,是随着萨迦派的形成及其影响的逐步扩大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匮乏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萨迦派尼僧及其教团组织产生的历史过程等难以作出详细的阐述。就此主要依据笔者对当今萨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团组织的实地考察,以及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等文献资料略作以下论述:
  萨迦派尼僧教团组织大约产生于13世纪前半期。据《萨迦世系史》记载:
  “喇嘛桑察索南坚赞(1184~1239年)的第三位妻子家住阿里贡塘,父亲是贡塘之赞普,她名叫拉久泽玛,生有二女,长女为有名的大师索南本,她修建了觉摩林,建立尼僧教团组织,讲听佛法”。⑥
  这是笔者目前查阅到的有关萨迦派尼僧和尼寺的最早文字记载。“觉摩林”,即“尼众寺”、“尼众道场”或“佛母殿”之意。修建“觉摩林”的上师索南本是萨迦派第四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的侄女,亦是萨迦派第五祖、元朝帝师八思巴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由此可知,从13世纪开始萨迦派的尼僧不仅已建有自己的僧团组织和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道场,而且曾出现过许多有成就的尼僧。
  据《萨迦世系史》记载,在萨迦派之萨迦昆氏家族中除了女大师索南本以外,还曾出现过许多像她那样的萨迦派女大师。诸如:
  1、女大师多德,她是《萨迦世系史》中记载的最早的女大师,父亲为萨迦派第四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的弟弟喇嘛桑察索南坚赞(1184~1239年),母亲为玛久觉卓(喇嘛桑察索南坚赞的第二位妻子),姐弟二人,她属长者,弟弟是元朝第二位帝师仁钦坚赞(1238~1279年)。
  2、女大师索南本,是喇嘛桑察索南坚赞的第三位妻子拉久泽玛的长女。
  3、女大师仁钦迥乃,是喇嘛桑察索南坚赞的第四位妻子觉摩霍坚的女儿。王森先生在其《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将喇嘛桑察索南坚赞的第四位妻子误列为第五位妻子。
  以上三位女大师是同父异母的姐妹,也是萨迦昆氏家族的第三代人。
  4、女大师贡噶本,父亲为萨迦寺的第十任座主达尼钦波桑波贝(1262~1322年),母亲是拉久尼玛仁钦,为达尼钦波桑波贝的第六位妻子。兄妹三人,排行二,是萨迦昆氏家族的第四代孙女。弟弟贡噶勒贝迥乃坚赞贝桑波(1308~1336年)为萨迦昆氏家族都却拉章的第一任住持。
  5、女大师索南本,父亲为贡噶勒贝迥乃坚赞贝桑波,母亲是拉久贡君嘉姆,为贡噶勒贝迥乃坚赞贝桑波的第一位妻子。她是女大师贡噶本的侄女。为萨迦昆氏家族都却拉章的第二代人。
  6、女大师索南贝宗,父亲为绛央南卡坚赞(1398~1472年),母亲为(萨迦本钦楚达哇之女)玛久贝君嘉姆,姐弟六人,她是长女,系萨迦昆氏家族仁钦岗拉章的第四代人。
  7、女大师卡卓宗,为女大师索南贝宗之妹,是绛央南卡坚赞和玛久贝君嘉姆的第四个女儿。
  8、女大师切正,父亲为南赛坚赞(1360~1408年),母亲是玛久雅卓玛索南本,为南赛坚赞的第二位妻子。姐弟六人,弟弟是明朝辅教王南卡勒贝坚赞(1399~1444年),女大师切正为次女。
  9、女大师贡噶本,是南赛坚赞利玛久雅卓玛索南本的第三个女儿。
  10、女大师拉仁,是南赛坚赞和玛久雅卓玛索南本的第四个女儿。
  11、女大师南卡本,是南赛坚赞和玛久雅卓玛索南本的第五个女儿。
  以上姊妹四人,系萨迦昆氏家族都却拉章的第四代人。
  12、女大师却君普珍,父亲为明朝“辅教王”南卡勒贝坚赞,母亲是玛久增玛吉,为南卡勒贝坚赞的第二位妻子。姐弟八人,女大师却君普珍为长女,系萨迦昆氏家族都却拉章的第五代人。
  13、女大师次仁普赤,父亲为萨迦派著名的法王、密宗大师贡噶仁钦扎西扎巴坚赞贝桑波,为萨迦派的重振作出过特殊贡献,母亲玛久索南贝宗嘉姆,为贡噶仁钦扎西扎巴坚赞贝桑波的第一位妻子。姊妹二人,她为长女,受持近事女戒,以法力无边、医治各种疾病而著称。系萨迦昆氏家族都却拉章的第九代人。
  除以上有记载的萨迦昆氏家族的诸位萨迦派女大师外,还有萨迦昆氏家的著名女喇嘛即上师杰尊白玛赤勒德堆旺姆和杰尊丹珍旺姆等女活佛。不难想象,萨迦派在统治西藏地区近百年间及其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女大师,遗憾的是笔者尚未得到这方面更详细的资料,有待今后做进一步考查。
  三、主要尼众道场仁钦岗尼寺的建立与发展
  在萨迦派尼众道场中较有影响的是仁钦岗尼寺,它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萨迦县城以北,奔波山半山腰的一个山冈——仁钦岗上,从古到今是萨迦派尼僧从事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与女众道场。
  仁钦岗尼众道场最早形成于14世纪,据藏文史籍《智者喜宴》等记载,仁钦岗始建于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1235~1280年)时期,由萨迦寺的第二任本钦(大总管)贡噶桑布任萨迦寺本钦期间(1271~1278年)修建。从大元国师、萨迦寺第十任座主(住持)达尼钦波桑波贝的第三子、大元帝师贡噶洛追坚赞(1299~328年)开始仁钦岗被划分为萨迦寺的四个拉章(即活佛官邸)之一。达尼钦波桑波贝曾娶七妻,其子众多。他去世后,其子贡噶洛追坚赞把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第七位庶母所生的兄弟们分别分为细脱、仁钦岗、拉康和都却四个拉章,各自住持、传法,世代承袭。其中,仁钦岗拉章分给达尼钦波桑波贝的第五个妻子夏鲁·玛久宣努本(也有说她是第六位或第七位妻子)的次子喇嘛绛央敦悦坚赞(1310~1344年)任住持。
  《萨迦世系史》记载:
  “达尼钦波桑波贝的第六个妻子家住夏鲁,为舅父贡布贝之女,名叫玛久宣努本,又名玛久露杰,生兄弟三人。长子为大元国师贡噶尼玛,在其父四十八岁时出生,从少年时代精通父辈的所有教法,在仁钦岗八思巴法王之法台上讲说诸多教法,著称于世,故被元朝迎请为国王的上师,受封国师称号及赐予水晶印章”。⑦
  因此,大元国师贡噶尼玛在元朝受任后,其同父异母的兄长贡噶洛追坚赞把仁钦岗拉章分给贡噶尼玛的大弟弟喇嘛绛央敦悦坚赞做住持。喇嘛绛央敦悦坚赞住持仁钦岗时,在仁钦岗建立比丘僧伽教团组织并引入了许多教法经典。仁钦岗拉章从喇嘛绛央敦悦坚赞以后其法座曾由都却拉章的喇嘛索南洛追住持。
  14世纪,萨迦派著名高僧仁钦岗拉章的喇嘛丹巴索南坚赞(1312~1375年)在仁钦岗建立了女众道场,仁钦岗尼寺从此诞生。喇嘛丹巴索南坚赞是大元国师贡噶尼玛和喇嘛绛央敦悦坚赞的弟弟,为第十二任萨迦寺座主,曾任帕木竹巴大司徒·绛曲坚赞的上师,在他的晚年,还作过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的灌顶师,从他以后萨迦派教法形成两个支派相沿传承。
  仁钦岗尼寺从14世纪建立起,一直是萨迦派尼僧的主要道场,在藏族社会生活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萨迦世系史》记载,
  女大师次仁普赤居住在仁钦岗时,为人们赐施护身符,医治疾病,从不复发,享有声誉⑧
  由此可知,在仁钦岗尼寺还曾出现过诸如女大师次仁普赤等萨迦派著名的尼僧。
  1958年,仁钦岗尼寺被毁。1988年开始由仁钦岗拉章师承的萨迦派活佛绛央洛赛桑布主持重建。国家拨款2万元,其余由群众筹集资金修建,于1992年竣工。建成后的尼众寺有一座12根柱子的大经堂,以及25间尼众僧舍等其他建筑。大经堂内供奉着萨迦派的主尊印度祖师比哇巴、萨迦五祖、仁钦岗拉章师承的喇嘛绛央洛赛桑布等上师的塑像,以及大藏经等佛法经典和空行母、21尊圣救度母、作明佛母、瑜伽母等本尊神和怙主、吉祥天女等各护法神的塑像。
  仁钦岗尼僧教团组织是以尼寺为基础,由尼僧和活佛组建而成的。仁钦岗尼寺是该教团组织存在的外部形式和条件,是目前萨迦派尼众从事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或主要道场。通常仁钦岗尼寺居有23~26名尼僧。她们分别来自西藏自治区的萨迦、拉孜、定日和阿里四地县。从尼僧来源看,主要以萨迦本地为主,有15名尼僧,占尼僧总数的半数以上;其次为与萨迦毗邻的拉孜县,有7名尼僧,约占尼僧总数的30%;其余的尼僧来自定日和阿里两地县。尼僧的年龄在21~45岁之间,最小的为21岁,最大的为45岁,均为1988年尼众道场恢复以后剃度出家的。尼僧中设有一名翁则,即领经师,负责尼寺的法事仪轨。该尼僧教团组织的活佛或上师以仁钦岗拉章及其在康区德格地方的萨迦派属寺之师承为主,现在的活佛为康区德格地方的萨迦派活佛绛央洛赛桑布,通常不住尼寺。尼寺大经堂内专门设有他的法台宝座,他时而来尼众寺主持法事仪轨,举行佛事活动。
  从目前萨迦派的主要尼众道场仁钦岗尼僧教团组织的状况来看,萨迦派尼僧教团组织正处于恢复阶段。就仁钦岗尼寺而言,该尼寺作为萨迦派尼僧组织的中心,第一,没有庞大的宗教载体——尼僧;第二,尼僧中除了一名“翁则”外(截止1997、98年7月笔者考察时)尚未建立藏传佛教规范的僧职体系和管理制度;第三,尼僧除了进行每日的课诵以外,主要精力仍投入在尼寺的外部形式的建设中。
  四、萨迦派尼僧教团组织的教法、仪轨
  萨迦派尼僧在教义教规方面具有自己完整的教法体系和法事仪轨。就萨迦派而言,其教法义理分显密两乘。显教的内容大体分五大类,即俱舍论、中观诸论、慈氏诸论、律论、量论等;密乘的内容总摄为“不出寺围十三金法”,“十三金法”的内容各说不一,依该派说即为《三类可行法》、《三类大红法》、《三类小红法》、《无死金刚天女法》、《红财神法》、《狮面母法》、《黑文殊法》,加上《狮子吼法》又名为“龙者十四金法”。此外还有诸如《密集》、《胜乐轮》、《大威德》、《时轮》、《金刚橛》等无上瑜伽诸本尊的灌顶、传敕、导引等,以及《帐明王法》、《尸林立法》、《天女法》等各种护法、空行类密法不胜枚举。其中最精要的法门是依“喜金刚”为本尊修持的生满或生圆二次第的《道果法》。此法门是萨迦派的基本教法和特殊的不共之法。从萨迦派尼僧修习的教法来看,萨迦派的尼僧一般比较注重实修,其教法义理主要以该派之要法“道果法”为主,并兼修其他教法仪轨。
  《首果法》的内容有:“四正量”、“三境界”、“三相续”、“四耳传”、“五缘会”、“七要点”,和“防护障碍”等。
  (一)“四正量”就是:“圣教量”、“传记量”、“师诀量”和“觉受量”。“圣教量”,即如来实语之经教;“传记量”,即诸论师根据经教结合实际经验之记载,称为论藏;“师诀量”,即在修持中要遵循上师密诀指点;“觉受量”,即修行者在实修中的感受和证验。修道能否有成,主要在于“四正量”中以“师诀量”为转移,择师依师最为重要。
  (二)“三境界”,依显教修持即修六波罗蜜共道,分为三种境界。
  1、不净境界,指众生暂时处于业及烦恼轮回诸趣的不净世界,引导众生出离这种境界,指出各种解脱方便,依显教修心法门有:四耽着、厌离心、出离心、思人身难得、思轮回诸苦及思业果因缘等,在行持上守持戒律,奉行众善。然而,此亦仅为大小乘共通之修法。
  2、修证境界,即瑜伽行者处于证得三摩地果位之境界。此又分为共同修证和不共修证。共同修证即为显教大乘之修慈悲心、菩提心和空性见,断离轮回苦根,空性大悲双运,行持上守持菩提心戒。不共修证即瑜伽行者进入金刚密乘,修深道法门。由于修习各种三摩地则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觉受境界,故必须对教授善为学习,了解其理,才于觉验起时能立断疑虑而相续修持。
  3、最极清净境界,即佛的世界,有不可思议之功德。可以设想我今修无上妙法,将来亦可同样获得如是功德,则心能生无量欢喜。
  总之,三境界即从凡夫修证成佛中间经过的三种不同的境界。在三境界中先以波罗蜜多乘净治相续,才能成为金刚乘之道器。故学密法之前先以显教奠定道基,这是萨迦派修持法之特点。
  (三)“三相续”,即依密乘修持,提出的三相续。所谓三相续,指从轮回到涅槃皆为一心相续之所摄。三相续,即1、因相续;2、道相续;3、果相续。肯定中尚有佛性,众生的因地与佛的果地无有分别,因(基)、道、果是三者无二别,故金刚乘以三相续作为导引。在因续中灌以能成熟道之灌顶,使成修法之器,在此有四大灌顶;道续中授以生圆二次第解脱道之方便;在果续中成熟三身现证佛的身智种种功德。终生既然是因佛,佛与众生平等不二,故在因位应轮回涅槃不二见。道位修习与四灌深道相联系之成熟道和解脱道的各种教授,净治五蕴四大种之烦恼,果位即现证五身五智之功德。故道果法门之因(基)、道、果:即众生是佛,是因;修离戏见和生圆二次第,是道;证五身五智,是果。
  (四)“四耳传”,指从凡夫要修到佛位,全仗历代祖师的口耳相承之教授,故称做“四耳传”。“四耳传”,即1、灌顶之河不绝;2、加持之传承不绝;3、教授次第无误;4、以虔诚盈满自心。
  1、灌顶之河不绝。指人坛场进行灌顶,授三昧耶戒,开示见宗,传授教敕。所谓灌顶之河不绝,即在因、道、果三时中,上师不断授受灌顶,弟子不断授受灌顶,使灌顶之河不绝。萨迦派认为授受灌顶是一切功德之源和道之根本。因此极重戒律,就授受灌顶有三律仪,在密乘中尤其注重三昧耶戒,对此有许多详密的戒规。
  在开示见宗方面,指开示该派的最高之见,即轮回涅槃无别见,或真俗无别见。萨迦派认为见中最胜者为中观见,但中观见亦分为两种,一种是诸法由谛实空,即缘起无自性空,名为空性;一种是由四边戏论空,即不住断、常、有、无四边,名离戏空性,属于后一种见。萨迦派认为空性见仅解脱生死轮回,不能即生即身现证三身,故须有离戏见,证乐空双运,才能获得成就。在教敕方面,即修生圆二次第。密乘既认含藏因续,即是佛性,故因位身心之中一切佛功德皆本自含藏,修习只不过是扫除障碍显露真性而已。即修炼自心以为道用,以正见除心垢障。用风脉、明点修法除身垢障,即依身缘起和合为道。所以提出脉、字、风、界等轮和三界集,即通过圆满次第修风脉法,拙火燃滴,掌握命勤,净治垢障,生四喜智,证乐空双运。
  2、加持之传承不绝,指与尊圣金刚无我母之加持等教诫相关的各种加持。依此主要分为四际:
  (1)修炼密法之际,修持静虑因支,前导思力断绝疑惑,善识耳传、密传等诸传承法义,于诸事相及上师之轨范仪则亦不错乱而娴熟,则得传承加持不绝。
  (2)验证觉受之际,即知之依此修习,但若不修持则不生验觉,故为自性不具足四耳传。因此,依此修习,尚无生起三、五、十五种验觉前之修持,称做验证觉受之际。
  (3)加持摄受之际,即依此修习,修持之宫殿四方,集聚心风空行十佛及佛母,其所有心风加持摄受于我,积聚中脉,无二之智慧由内自然生起,故名加持摄受之际。
  (4)修得成就之际,指依次现起或证得有寂无别,即轮回涅槃、谛实非有、法性平等、无二无别等宗轮,故名修得成就之际。
  3、教授次第无误,可区分为二:
  (1)依教授义理为主,所诠之次第不误,即依次无误而正确指点,从尚未择师、授受灌顶,到尚未传授经教、教敕间之次第。
  (2)依言传经验为主,能诠之次第不误,即各种验觉证悟,自本性依次第而无误相续生起。
  4、以虔诚盈满自心,即如是各种验觉证悟自本性生起之时,对上师、神佛、教授生起彼缘无法动心之虔诚或敬信。如若彼等与四量和合,虔诚盈满之自心,即为验觉量,依凭彼等成为他三量。
  (五)“五缘会”,即一切诸法,皆由缘生起,由修密乘要门,内心外境缘起会合,能生各种成熟道相。⑨“五缘会”分别为:
  1、外缘会,即依外境而起,如产生风回⑩和各种外界粗境。[11]
  2、内缘会,即从身而起,身中字脉宫内风心聚散,初有自身即佛身之感。
  3、密缘会,因字脉而成,了语即是密咒,或于出世间道中界甘露轮等现成四坛城。
  4、真如缘会,从界甘露而起,就悟心为智,即是真如,达到初地以上外相,出现明点。
  5、究竟缘会,即从风生,一切皆是无二智相,达到究竟,又身轮为外,脉轮为内,脉字即密,界甘露轮即真如,藏智风轮即究竟。前二轮会为世间道,后三缘会为出世间道,依次配合显教的五道十地,密教的十三地半而至成佛。
  (六)“七要点”,就是在修持过程中出现的七大关键性之境相。萨迦派认为,对此应能加以识别。“七要点”分别为:
  1、三界集,三界集配合七无止向,可分三种人:有宿缘者是自然而集;具诚信者由加持力集;能精勤者由勤奋力集。有宿缘者则出现无止向的成熟,风无止向的回逆,脉无止向的分离,甘露无止向的凝聚,拙火无止向的燃烧,由此而生之有漏神通无止向的出现,无漏神通也无止向的出现。此七种配合三种人共为21种。若善知此三界集,则可于此等处断除一切增益损减之过。
  2、三心住,即风回逆时心住;自我加持时心住;所依双融一定时心住。上述三种人无论何种,皆出现业风回逆等相,于是由心验相和身验相出现不可思议之三摩地。此等出现或由风回等相之最亲近因[12]所致,或由宿缘因所致,应善于分辨。
  3、三觉受,即身觉受,风回于身,出现跳跃奔跑;心觉受,扼着字脉关要,产生喜乐悲伤等贪嗔现象;梦觉受,扼着风要,梦中出现身轻如奔马之相。若非要门摄持之三种觉受则为病相,若按规修习,知为风心聚散所起之征相,则皆成三摩地之相。
  4、三暖相,即妄念已去生暖;界聚合生暖;明点燃集生暖。此皆由风脉缘会聚和与不和之关系。
  5、三引道,即初界集时由拙火引道;中界集时由界甘露引道;后界集时由字脉引道。由于引导方法不同可以在主观的心理上或生理上和客观的外界上产生种种异相。
  6、三集合,三界集界限以三喻明之。初集如冬风,中集如春风,混集如夏风,这些主要是由风脉聚合所产生之相,行者要认识皆是出现三摩地之相,无生疑虑。
  7、三缘生,即风回之缘生;见相之缘生;梦中之缘生。皆由字、脉、风、界之关系。总之,三缘生皆系由身脉、脉字、积甘露、风等所生,皆自身本具,并非观待外界之因缘。
  (七)“防护障碍”,即清除、防止内心和外境所起之魔难和灾障。
  以上简单介绍了“道果法”的内容。[13]总之,道果法以基、道、果为次第,认为“基(因)、道、果三者无别,基即是道,道即是果,即基时分不体识佛性被客尘所障蔽,由道时分净治而断于惑,体识自性,故名之为果。所以说基(因)、道、果三者无别”。[14]
  就是说基、道、果三者相互包含,基,即根基、本体、自身;道,即修持途径;果,即证佛果。每个人本体自身有佛性,一时被烦恼和所知二障遮蔽染污未能体识,在道位修持中对治除垢,清净垢障,认识心性,则圆满三身而成佛。因此,修持“道果法”对萨迦派尼僧是非常重要的。
  萨迦派尼僧除了修持“道果法”,还举行各种法事仪轨。就仁钦岗尼寺而言,该尼僧教团组织每日要进行“早晚课诵”,每月要举行“空行母修持仪轨”,每年要举行萨迦派的各种供养仪轨等,这些都是尼寺固定的宗教活动。
  “早晚课诵”,是尼寺定时念经、持咒、礼佛和梵呗歌赞等的一种法事。尼僧通过这种固定的念诵仪轨来祈望获得功德和护佑。
  “早晚课诵”的主要内容如下:
  (1)《萨迦五祖赞偈》;(2)《四曼陀罗如愿》;(3)《恩师“绛央”三者祈愿》;(4)《文殊菩萨正言》;(5)《入菩萨行愿品》;(6)《圣救度母修持精要》;(7)《大自在瑜伽师比哇巴赞偈》;(8)《圣救度母赞偈》,等等。“早晚课诵”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早课,每日清晨七时开始。晚课,每日傍晚七时开始。“早晚课诵”,全寺尼僧齐集在大经堂共同持诵念修,由尼寺的领经师主持。
  每月举行的“空行母修持仪轨”,在藏历每月初十和二十五日两天进行。主要修持“那若空行母修持法”。这一密法的开山祖是印度大成就者底洛巴的亲传弟子大成就者那若巴,11世纪藏传佛教噶举派始祖玛尔巴依止大班智达那若巴授受此法,开始传入藏区,被各宗派吸纳。此密法是以“那若空行母”为无上密本尊而加以修持的。“那若空行母修持法”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噶举派和萨迦派尼僧修持的密法,在藏区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
  每月举行的“空行母修持仪轨”,由全寺尼僧集中在大经堂内共同修持。该修持仪轨以定时念持经咒,以及供养、礼拜那若空行母本尊为主,成为仁钦岗尼僧教团组织密法修持的重要内容。
  仁钦岗尼众道场除了每日、每月的法事仪轨,每年要举行以下内容的修持仪轨:
  藏历7月8日~18日,举行“萨迦派金刚橛修持会供仪轨”。这是一种萨迦派的金刚橛密法修持法,主要在萨迦派行者中传承。而且萨迦派的金刚橛修持会供已形成专门的法舞,时至今日仍在萨迦派各大寺院中举行。
  藏历9月8日~14日,举行“喜金刚修持供养仪轨”。“喜金刚”是萨迦派殊胜不共之法——“道果法”中依止的重要本尊。“喜金刚修持供养仪轨”就是以供养喜金刚本尊、修持“道果法”生圆二次第法门的一种仪轨。
  藏历11月23日~12月1日,举行“萨迦派大灵品修持仪轨”。这是依喜金刚本尊修持的一种供施仪轨。灵品,又称灵器,即供
  施用的替代品,用彩线绕成或用糌粑捏成动物、房屋、日用品等各种摹拟物,用以供养诸神的灵器,称做“上供灵器”,而用以供养或布施诸鬼的灵器,称做“下施灵器”。萨迦派主寺——萨迦寺在举行“萨迦派大灵品修持仪轨”时要跳法舞,供施仪轨极其隆重。萨迦派尼寺举行“萨迦派大灵品修持仪轨”时不跳法舞,这或许是藏传佛教尼众寺院不具备跳法舞之条件的缘故吧!
  从以上仁钦岗尼寺的法事仪轨等宗教活动中,我们对萨迦派的尼僧及尼僧教团组织修习的教法内容和各种佛事仪轨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说萨迦派尼僧和尼僧教团组织的修行方式主要是依据萨迦派的教法义理来念持经咒,梵呗歌赞,供养、礼拜佛、本尊、上师和修持密法的。
  五、萨迦派尼僧与尼寺的分布状况及特点
  萨迦派尼僧及尼僧教团组织,目前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境内,在国外主要分布在南亚的印度、尼泊尔等国。其影响在藏传佛教尼僧及尼僧组织中不显著,尼僧的人数较之其他宗派的尼僧所占比率略小。现依据有关资料将国内外的萨迦派尼寺和尼僧统计列表如下:
  1、分布在国内的萨迦派尼寺与尼僧[15]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分布在国外的萨迦派尼寺与尼僧[16]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以上列表是萨迦派尼寺与尼僧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萨迦派尼寺与尼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境内的日喀则地区和阿里地区,以及拉萨市林周县。可以说,萨迦派尼寺与尼僧的分布状况与该地方的教法信仰传统有一定的关系,它反映了萨迦派在这些地方具有的传统势力和影响。
  目前萨迦派尼寺主要有位于萨迦县的仁钦岗尼寺,以及林周县斜玛乡的达域贡宝拉康和改布乡的盘德则尼寺。其中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萨迦派尼寺是仁钦岗尼寺,自古以来是萨迦派尼僧最主要的道场。
  笔者统计的萨迦派尼寺与尼僧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一些文献资料,与实际情况会有一定的出入,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仁钦岗尼寺(截止笔者1998年8月考察时)有26名尼僧,达域贡宝拉康(佛殿)有30名尼僧,盘德则尼寺有45名尼僧。萨迦派尼寺与尼僧之整体势力在藏传佛教尼僧及尼寺中不是很强,尼僧的人数较之其他宗派的尼僧要少。 [责任编辑 保罗]
  注释:
  ①昂旺·贡噶索南:《萨迦世系史》(藏文),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235页。
  ②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③恰白·次旦平措等:《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西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④《青海省情》,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
  ⑤⑥⑦⑧见注①,第219、235、263、263页。
  ⑨道相:指修道已得某次位之征相,如菩萨从初地以至十地均有不同的证境。
  ⑩风回:风逆行,由修力而打破生理常规。
  [11]外界粗境:指能透视或远视他方凡尘世界,非能视佛的殊胜世界。
  [12]亲近因:指修风脉。
  [13]道果法的内容主要参考了贝瓦尔·却美多杰的《藏文文选——萨迦教派史略》和刘立千的《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
  [14]贝瓦尔·却美多杰:《藏文文选——萨迦教派史略》,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15][16]59年前的数据引自《西藏》1986年第2期。
  [作者简介]德吉卓玛,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常任研究员、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前五篇文章

从《五部遗教》看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和影响

论宁玛派大圆满法心性论的实质

禅学反思

禅式思维

论九华山佛教文化与我国地藏信仰的互动

 

后五篇文章

《大乘菩提心修法》相关问题释疑

曹溪唐禅“心性”义涵探究

禅宗与珠江文化

六祖惠能大师禅宗思想浅谈

六祖惠能对佛教世俗化的否定与禅宗的发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