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原始念佛法门(一) |
 
原始念佛法门(一) 主讲:空海(惟传)法师 地点:福建长乐居士林(2003年9 月23日) *前言 学佛要学习到佛法的真精髓,不是只学到皮毛而已。大家以透过“念佛”的方法,逐步深入经典、深入经藏,体悟“无上甚深微妙法”,一样可以打开智慧眼、可以“见法”。因此,《阿弥陀经》有提到我们要生净土,必须具足哪些因缘呢?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 然而,“善根”要怎么培养出来呢?必须透过不断闻、思,多多听闻佛法,假如我们不会的、不懂的,就要虚心学习、虚心请教,智慧就会不断开发出来,“善根”就会日渐增长。就像一棵菩提苗,必须多用爱心、耐心去浇灌,智慧种子才会不断成长、开花、结果。“善根”是需要透过大家的努力,不断深入闻思。 至于“福德”呢?平常就发愿跟众生广结善缘,只要能力所及、做得到,我们都大慈大悲悯众生,慈悲善待一切众生,包括一样要好好善待我们的家人。我们一般很容易对别人慈悲,却很不容易对自己的家人慈悲,但是学佛之后,我们要改变过来,不只是对别人慈悲,对自己的家人更要慈悲。如果我们只能够对别人慈悲,对自己的家人却不慈悲,就像是到外面做善事、帮助别人,当回到家里,先生念你、骂你,讲你本末颠倒、没有照顾好好家庭,一天到晚往外跑…,于是你就马上生气,认为他不体贴你、不支持你,他没有慈悲心,你是去行菩萨道,他怎么可以指责你?!…然后回家跟他吵架,认为家人太不慈悲、太不好了…,这样就是欠缺慈悲心对待家人。 我们想要修行是很好,但是不要为了自己修行而让更多人受苦。所以,我们学佛要善待自己,一样也要善待家人,以及善待一切众生,学习佛陀的大慈大悲,更重要是开发出佛陀大慈大悲、大雄大力的智慧。今天大家念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你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再来的目的又是什么?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佛,不管你从任何法门深入,从“念佛法门”进去也好,大家最终的目的都是想要成佛啊! 成佛,不是很虚、不是很玄。“成佛”是成为一位觉悟者,佛陀就是一位觉悟者。觉悟什么?觉悟宇宙的真理实相,体证“三法印”、“四圣谛”。当你真正彻证“三法印”、“四圣谛”,就能够成为一位大彻大悟的人,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然而,讲起来很简单,说简单、很简单,说困难、也很困难,如果你的心没有澄静下来,去好好听闻佛法;没有好好正思维,就很难真正了悟真理实相。 如果愿意跟著随佛陀的脚步,一步一脚印去闻、思、修、证,这一生这一世要见法、开智慧,要大彻大悟成为一位觉醒者,并不困难!因为佛陀本身就是这样走过来,也是告诉我们:只要愿意一步一脚印去做,大家一样都有机会,众生跟佛陀也都是完全平等,只要愿意去做、愿意去播种、愿意去耕耘,一样可以得到很丰盛的收获。 在《阿弥陀经》一样有讲到,就算你往生极乐世界、净土世界,还是一样要听闻“四念住”、“四神足”、“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些合起来就是“卅七道品”。《阿弥陀经》一样跟我们清楚交代,成佛的必经之路一定要修“卅七道品”,好好体悟、实践“卅七道品”。然而,在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地球,只要有心找法、要听闻,一样可以听闻到“卅七道品”的解析。 当你具备正知正见,再依著佛陀所讲的次第步骤,一步一脚印去修、去证,透过“卅七道品”的闻思消化与实修实证,就可以亲证“无上甚深微妙法”而大彻大悟。所以,“卅七道品”是必修的一门功课,要修完、要及格,才能够“成佛”,成为大觉悟者。如果我们今天有因缘提前修习这科学分,越早把这一门学分修好、修及格、修毕业,不是更好吗?不一定要等到未来才去修这门学分啊! 如果在学校里面,这门学分没有修及格,以后还是要补修、还是要补听,还是要补上这门课程。但是,如果大家越早把这门课程修好、修及格,就能够越早毕业,不是越好、越快乐、越轻松吗?所以,我们要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脚踏实地的播种,一定能够得到善的果实。你要成佛,现在就点点滴滴播种成佛的种子,现在大家好好“念佛”,把心静下来之后,进一步来到“正思惟”。 “念佛”是让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动荡不安的心,能够安静下来、宁静下来,可以去除我们很多的烦恼。但是,当我们的身心澄静下来之后呢?进一步要来到“正思惟”,以宁静的心来听闻佛法,建立正知正见。当你有了正知正见,透过“正思惟”好好体悟,这样就能够开悟。这是勉励大家,我们真的要把“念佛”的意义发挥出来。 *“念佛”的原始意义-- 在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念佛法门”,有其念佛的深义,在原始佛法《阿含经》里面,记载一段佛陀对于“念法法门”的开示,是台湾佛光版出版的《阿含经》“杂阿含”923经,大正藏版是931经。 “何等六念?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嗔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生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险众生之中,无诸挂碍,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佛陀开示“六念法门”,第一是“念如来事”,“念如来事”就是念佛,“如来”就是佛,早期佛陀引导弟子念佛的法门是怎么样进行呢?亦即怎么进行“念佛”呢?你们要好好体会佛陀十个法号、十个名号的深义,体会“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当你如此“忆念”佛陀的时候,就不起贪欲缠,不起嗔恚、愚痴心,你的心就会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生已,就会欢悦。欢悦之后,就会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险众生之中,无诸挂碍,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这是佛陀在《阿含经》开示有关于如何进行念佛,是最初、最原始的一个“念佛法门”,佛陀强调:各位修行人啊!在修行的过程中,假如你们心里还有痛苦、还有烦恼、还有不安,就可以采用这种“念佛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佛陀开示过很多种修行方法,其中“念佛”也是一个方法、法门。如果你们觉得有需要,或是心志比较薄弱,或是痛苦、烦恼、不安,这时候可以采用“念佛法门”。 如何进行念佛? *佛陀的第一个名号-“如来” 怎么“忆念”呢?如何进行“念佛”?第一,你要念“如来”。“如来”就是“佛”。事实上,“念佛”的深义,就是要我们体会佛陀能够做到什么样的功德?能够展现出怎么样的心灵品质?“念佛”是要忆念这样的一位圣者,忆念这样的一位圣人,然后我们向他看齐、学习。讲更白话一点,原始佛法的“念佛”观念,就是鼓励大家“见贤思齐”。 如何“见贤思齐”呢?大家要好好去体会佛陀展现出来的几种特征,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就是“如来”。什么叫做“如来”呢?“如来”就是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来看清真理实相,来看清万事万物。讲这一句话好像很简单,事实上却是很深奥,众生的心总是弯弯曲曲,众生的心总是凹凹凸凸,总是沾染著很多的污垢,于是拿著一面凹凹凸凸的“心镜”在看世间。 就像是戴著一付蓝色的眼镜在看,于是觉得这个世间都是蓝色的,当别人跟你讲说这个世间不是蓝色的,而是彩色的,你却不相信、不以为然,因为你是一直戴著深蓝色的眼镜在看世间,认为这个世间就是蓝色的。也有的人是戴著黄色的眼镜在看世间,所以就认为这个世间都是黄色的。当你是戴绿色的眼镜呢?就会认为这个世间全部是绿色的。 如果你的“心镜”是凹凹凸凸、充满著污垢,就觉得这个世间是充满著污垢;你的心凹凹凸凸不平,看这个地就不会平坦。所以,一般众生在看事情,是没有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看待它,而是戴著扭曲的“心镜”,这一面心是如同眼镜的“镜”,像是镜子的“镜”,是带著凹凸的心境在看这个世间,是带著染污扭曲的心在看这个世间,于是看出来的“相”是扭曲的、不是实相,就叫做不是“如来”,而是凡夫。 “如来”是什么呢?就是能够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来看清它、来了解它。“如来”是如其本来,如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来看清它,不染污、不扭曲,没有冤枉、毋枉毋纵,这是第一层意义。 我们说要念佛、念佛,就是要把心澄静下来,去体会佛陀展现出“如来”的德性,以一个没有染污、没有扭曲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当我有贪、嗔、痴,这一面心镜就是污垢的,很多事情的判断就是错误的、扭曲的。当我们能够体会、发现这样是不对的,这时候就会生起惭愧心,就会想要去学习佛陀那种没有污垢、没有染污、没有扭曲,以一面很平静、很干净的心,很客观、很如实的心,去看清这个世间。这样就能够学到真正“念佛”的深义,亦即“意念”佛陀、“意念”那些圣者的深义,就是“见贤思齐”。 *佛陀的第二个名号-“应供” 第二,“念佛”的第二层意义是要体会“应供”,在经典里面是讲“应”,事实上是“应供”,它的原音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是音译,就是“应供”的意思。佛陀本身也自称阿罗汉,是后世的人才在分辨佛陀跟阿罗汉的差别。如果大家真的要为解脱而来,就不要在那里见诤,而是要好好体会:为什么佛陀能够理所当然接受世间的供养?而我却还没有资格呢? 因为佛陀成为一位无私无我、大慈大悲的圣者,没有任何私心,他的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而且佛陀本身成就阿罗汉、成就佛陀,是来到没有贪心、没有嗔心、没有愚痴、没有我慢,像这样一位高等智慧的圣者,真的就是世间的珍宝,值得我们向他学习,值得我们珍惜他,值得我们恭敬他,值得我们供养他。 阿罗汉就是一位贪嗔痴、我慢止息,大慈大悲悯众生的人,是世间的珍宝,所以值得“应供”。“念佛”的第二层意义,就是去体会佛陀的第二个德行、特征,成为一位“应供”的人。另外,“应供”还有一层意义,亦即阿罗汉的另外一层意义,就是已经杀掉了那些烦恼结,内心里面的无明、贪嗔痴、我慢…等种种结缚,佛陀、阿罗汉他们都已经把那些结缚通通去除掉了,通通杀干净了。 那些结缚就像盗贼,因此阿罗汉还有一个名称就翻译为“杀结”,就是把那些种种结缚,包括那些盗贼通通去除干净,内心的盗贼、种种结缚,都去除干净了,也就是远离颠倒梦想了,没有那些贪、嗔、痴,他的内心是很清净的圣者。所以,像这样的人,是理所当然能够接受世间的“应供”。但是,他们当事人本身却没有这种修行境界很高、理所当然接受众生供养的心态,否则就是还有“我慢”,就不是圣人、清净之人,因为骨子里面还有贪嗔痴、我慢。 所以,当事人绝对没有“我修行境界很高,理所当然接受世间供养…”的心态,佛陀引导我们迈向解脱彼岸、出离苦海,是指引我们的明灯,我们众生是感恩这样的圣者、珍惜这样的圣者,于是众生衷心生起感恩的心、供养的心。“应供”的深义,一方面是要检视我们自己,如果还有贪、嗔、痴,却接受众生供养,我们要有惭愧心啊!“应供”也是念佛的第二个意义。 *佛陀的第三个名号-“等正觉” “念佛”的第三个深义,就是“等正觉”。什么叫做“等正觉”?完整的全名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一位成佛的人是大慈大悲悯众生、超越所有二元对立,内心没有歧视任何一位众生。“无上”就是没有大小、高低的歧见,也没有富人、贫穷人的分别,不会说国王来了,就高规格热情接待,对于一般贫困百姓却歧视冷漠。 “无上”就是所有众生都是平等,所有众生与佛陀也都完全平等。成佛之人,不会有自认为比众生高级、高高在上的心态,不是认为说修行、修行到最后,境界很高、神通广大,成就了“无上师”,然后地位很高、很高,没有人比我高…。如果你还有这种心态,不错!是没有人的“我慢”比你更高而已!事实上,自认为是“无上”,是你的“我慢”来到“无上”,因为你是错解“无上正等正觉”的真正深义。 真正“无上”的含意,是没有那些上下、大小、高低之分,也就是佛、众生都平等,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一切众生,我们就是要学习佛陀这种平等之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如果你这一点能够做到,你的自卑就会消失,你的“我慢”也会消失。当你体会到“无上”,就会来到“正等”。 “正等”就是完全公正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什么叫做“正等”?完全公正、完全平等,不会说我自己是男人,就认为女人的地位比较低,绝对不会有重男轻女的心态;也不会说我们是刹地利族,你们就是奴隶族…,而轻视不同的族群,绝没有那些心态,都是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当你真正能够平等对待一切众生,遇到比你贫困、比你矮小之人,就不会有“我慢”。当你能够平等善待一切众生,遇到比你富有、官位比你高的人,也不会有自卑之心。如果能够体会“无上正等正觉”的深义,所有的“自卑”跟“我慢”都会消失。 当大家体会佛陀这第三个德行,就要去“见贤思齐”啊!佛陀能够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而我自己有没有做到这样呢?我有没有大小眼呢?看到有钱人就睁大眼,看到没钱的人就小眼,甚至不屑一顾,有没有这种心态呢?如果有的话,就要改进啊! 我有没有以不平等的心来对待众生呢?不要以为“没有啊!我没有啊!…”如果自认为没有,问题就更严重了,表示你还没有发现!事实上,只要还没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前,这些问题都会有。举例来讲,那些自我标榜是修行人、吃素的人,遇到有一些没吃素的,就认为别人业障深重!“你们好可怜啊!…”认为他们就低你一等,甚至有时候还会瞧不起,认为我们吃素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没吃素的就不是修行人…,分别心、我慢心就出来了。 例如戒律有一条是“不持金银戒”,尤其在今天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地区的南传比丘,他们大部分是遵守“不持金银戒”。有的中国人或台湾人,到南传地区去学了一些戒律回来之后,也一样标榜自己是不持金银。如果他一直标榜自己不持金银,只要你们这里有人持金银,就会认为你们是污垢的,你们是不清净的,你们是污染的身心,甚至更严重的,认为我们的道场是不持金银,那些有持金银的比丘、比丘尼不可以进来道场,不可以跟他们共修,因为他们认为你们是污垢的、不清净的,所以就不让你们进去。这样,你哪里来平等心对待众生呢?! 再者,你自认为是修行人,也一样在学佛、在修行。但是,当你遇见一位自称为是活佛、仙佛,或是大成就者、大法王,或是国际知名度很高的大师,哇!大家就这样一昧的、一窝蜂的好像是一个乞丐,一直在乞求大法王的加持、灌顶,乞求活佛的保佑、庇护,乞求大法王能赐给你什么…。有这种乞求的心态,就是把自己打入“次等人民”里面。当然,遇到前辈、遇到善知识,我们是要虚心学习是不错,但是要知道你不是一个“乞丐”,你不是“次等人民”,不要以乞丐的那种乞求之心来乞讨,把自己打入不平等的境界里面,那样的乞求就是“不平等”啊! 所以,要好好体会什么叫做“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实相的存在,高低、大小的分辨,都是人类的虚妄分别心所贴上的标签。今天我们学佛就是要破除掉那些错误的分别、虚妄的分别,要打开我们的智慧眼去认清实相,什么叫做众生跟诸佛菩萨都完全平等?如果你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些,你的自卑、你的我慢,都会消失、都会止息,就会很容易能够契入涅槃彼岸、极乐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