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弘法法师的开示整理 一心不乱指信、愿、行的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这个问题,应该说困惑了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其确切含意,把易行方便的法说得难以实现,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事实上讲,无论是事一心不乱,还是理一心不乱,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就事一心不乱,根据蕅益大师的界定,好像要断见烦恼,到这样一种程度才算达到事一心不乱,那么试想一下现在一般人怎么能做得到呢?所以说让人很困惑。就包括我在内,学佛那么多年,也念佛,确实也很认真。特别是在做居士的时候,像你们一样,真的虔诚认真,因为那时候很单纯,做居士很单纯嘛,没有那么复杂。但是要达到什么所谓的伏烦恼、所谓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这简直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坦白的说就是没有做到过。那么这不是很显然的给人一种为难吗?弥陀经上讲,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而我们却一点也没有做到过,那怎么能往生呢?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困惑,也无计可施。后来细读印光法师文钞,在印祖文钞里面看到了精确的答案,在增广文钞前面的《复濮大凡居士书》一文里面,谈到了一心不乱的问题。印祖认为这应该是冠前面的信、愿、行三资粮,不能光说持名一心不乱。可是现在一般的认识呢,往往只理解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实弥陀经一开始,举依正庄严是启信。接着要大家发愿往生是劝愿。那么当下应该怎么做呢?指导大家要执持名号。如此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要起发信心,要有愿心,要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是冠信愿行三资粮的一心不乱。否则光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把弥陀经截断了。印祖这样一解释,让大家就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我们不要三心二意就行了,不要朝三暮四就好了。能一心一意地念佛,归心净土,当然需要信心的落实。 那么这个信心问题,按照祖师大德的要求,即使是释迦牟尼佛在你面前示现,告诉你念佛法门还不是很彻底,再告诉你一个另外更殊胜的法门。在那种情况下,你告诉佛陀说:佛陀啊,我已经修净土法门了,我已确信无疑,别的法门我也不接受了,我就信这一个。这样的信心才算是坚定了。那我们现在是很难做到喔,朝三暮四的多,今天听听这个,明天搞搞那个,一会儿想打打坐,转过身来又要去活佛那里求求加持,什么禅宗比较适合自己的根性啦,密宗更能得到加持力啦,在学佛人中间,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总的来说信心不够。不要问念佛的人像牛毛,往生的人像麟角,是不是因为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其实这不在于持名是否一心不乱,就连基本的信心还不够。比如很多老太太,你教她念佛,她念得很认真,你对她说:你念得好啊,老菩萨,你肯定往生西方。她会说:哪里哪里,我们只是消消业障,种种善根,往生西方是根本不行的。她自己没信心,不但自己信不过自己,更重要的是信不过佛陀,怎谈得上坚固信心呢?看起来好像很谦虚,实际上是没有信心,对佛的信心不足,对自己的信心没有。所以这个信的问题没有解决,怎么能有坚固的愿心与满意的结果呢? 那么愿心问题,当然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我们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却很难做到喔。举个例子,当一个虽然肯念佛,也有愿求生西方的人,在其生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医生,首先想到子女来不来看,他不是先想到阿弥陀佛来不来接引,为什么呢?愿心不够啊!所以说,持佛名号的功夫深浅倒是另外一个问题,而导致往生与否完全是信心和愿心上的问题。再反过来看,现在的人呢,在持佛名号上倒是很计较,这个计较当然也是应该的啦。但是自己功夫没有成片,没有伏惑,觉得很苦恼,这正好说明其信心和愿心都不够。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行持之深浅。”这句话大家都背得很熟,可是没有把它理解透。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用蕅益大师这个答案,才合理恰当,要紧的是信心、愿心,有了这个基础,叫你不念佛也办不到啊。 一心二用和耳根念佛 持佛名号呢,印光法师告诉我们,一切时,一切处,念阿弥陀佛名号。怎么念呢?耳朵听。这是印祖开示中非常精要的内容。耳朵听呢,就是利用我们六根中最利的一根,佛经上讲,耳根功能是最好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的,所谓耳闻十方。印祖之所以强调念佛要用耳根,道理就在这。那么一般人的开示呢?要心念,要如此这般地念,把人弄得很累,效果并不理想。印祖告诉我们用耳听,这个功夫好。我在文钞上看到过,一心可以二用的开示,这个观点非常重要。一般都是说一心不可二用,印祖说一心可以二用,他举了一个例子,你在看到东西的时候,你同样可以听见声音,这不就是二用的功能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自身具备的最强的功能,把它利用起来,听佛号。譬如我们在吃饭,吃饭还是能听到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边吃饭,还是一样听得见。现在我们在交流,你要听佛号,还是能听得见,除非你不听,是不是?你在任何时候,只要注意听,都能够听得见自己念的这句佛号。这样用功就比较严密了,可以说用耳朵听的功夫,最能得力。我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法师告诉我们,看经要随文入观,教我们用功要如何如何,要内心观照。那么怎么观呢?随文入观又如何把握呢?法师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后来看了印祖文钞,要我们耳朵听自己念的佛号,我就明白了,耳朵听就是随文入观。念经时,一字一句听清楚,不是随文入观吗?念佛,一个字一个字听明白,不是随文入观了吗?所以看到印祖这样的开示以后,就定心了,还确实高兴得跳起来,特别是对一心不乱问题的解释,看了以后真的跳起来,那时候我很兴奋,对很多人讲这个事,不止一次地讲这一心不乱的道理。我说我看文钞也看了很多次,就是没有详细地看,而我在讲文钞才看得这么细。讲文钞必须,一字一句地去体会,看到这样一个信息时,高兴得不得了。站起来对着文钞好好磕了几个头,感动无比。因此呢,学佛法就应当先学印祖文钞,印祖文钞决定不能错过。念佛呢,不要急于要求自己马上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我们事实上现在条件都不允许,环境不允许,根机也不可能。那么我们应当好好地听印光法师的话,时时刻刻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听好,念念之间发愿求生西方。 念佛得蒙佛光照耀之益 印光法师好像还开示过,听到佛号是佛光照耀的时候。当我们听到自己念的这句佛号的时候就是佛光照耀的时候,佛光照耀的时候吉祥啊。所以我们祈愿佛光普照,那怎么能承蒙照耀呢?听到佛号的时候就是。这就告诉我们念佛不光是往生西方的利益啦,现在就有利益呀。是吧?有佛光普照的利益,智慧啊,吉祥啊!是不是?所以要听好这句佛号。 当然印光法师开示里面也教我们在有条件的时候要高声念佛,我们有的时候在一种状态下可能会懈怠,必要时还得要高声念佛。印祖对此也做了一个比喻,他说挑担嘛还要用声音来帮助,何况念佛呢?比如我们在一个状态下,光是默默地听,恐怕要懈怠,恐怕要昏沉,要高声地念。所以他用了挑担负重要用声音来帮助的比喻,也说得非常妙。所以呢,好好地细细地在印祖文钞中去寻找答案,寻找消息,利益非常之多。 印祖文钞对经文的微妙解释 就是经书的解释,也是印祖解释得特别妙。对经书的解释,实质上印祖没有从那一部经的全文作系统解释。但是他对片段的经文解释确实非常精到。比如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解释,心经注解有不知道多少家的注解,怎么解释来解释去,被讲得糊里糊涂搞不清楚,什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印祖用几句话,把它说得清清楚楚,意思是说空与色同样不可偏执,既知色是空,而空也如同色一样的空。这种解释真妙啊!又如,金刚经里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什么叫寿者相?蛮难弄懂的。我在开封的时候,一个河南大学的老师,有一次我上完殿下来,他把我拦住。他说:“请问法师,金刚经里面寿者相怎么解释?我研究金刚经十年,金刚经的注解看了许多,就是没有弄懂这个寿者相是什么意思。”我呢,当时看到台湾一本杂志上有一个解释,叫贪图安逸名寿者相。他这么一问,我正好用这个新鲜的资料讲给他听。我说:“寿者相呢,就是贪图安逸,不思进趣。”他真的高兴无比哟,他说:我研究了十年,看了十年的注解没有弄通,被你一句话弄通啦。”他觉得他懂了。后来我看了印祖文钞,我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弄明白。印光法师说寿者相就是涅槃相,无寿者相,就是无涅槃相。这个问题再从楞严经上对照就对了。楞严经里面有一句话:如来逆流,菩萨顺流而入。这个境界是什么呢?“如来逆流”,如来就是妙觉。他一到妙觉果位,一刻也不住,马上退回来,叫倒驾慈航。“菩萨顺流而入”,等觉菩萨顺流而入,达到妙觉果位。这句话解释得通的人不多。“如来逆流,菩萨顺流而入”。等觉菩萨,一个脚在门槛里面,一个脚在门槛外面。当他跨进门槛证到妙觉果位时,两脚都进门了,又马上跨出来,倒驾慈航。所以呢,金刚经里面讲“无寿者相”,就是如来的最高境界。证到涅槃,不住涅槃。证到妙觉果位,不住涅槃,倒驾慈航,遍十方界度化众生。没有深入印祖文钞之前,我对人家研究十年金刚经,而用一句话答复得很伏贴,当时很得意。但是发现了印光文钞的妙义之后,才觉得我还是没有讲到位,光是讲一个不贪图安逸,好像有点意思了,但是还不到位。印光法师说,寿者相是涅槃相,无寿者相就是无涅槃相。再看楞严经“如来逆流,菩萨顺流而入”,就明白了很多,而对过去的草率答复,很惭愧。所以有的时候,祖师大德只有一两句话,就能点透奥义,让学人受用无比。文钞就具备这种功能。 念佛亦须学教 我们学净土,也要扎扎实实学教理,要努力学教。教理上搞不清,有的时候也会事倍功半。我学佛,一开始师父引导得好,就是要我学教理。学教理如果开圆解,就会时劫相倍— —修一天相当于修一劫。所以一开始受到学教的熏陶,算来还是福报。要随分随力,起码要学一些教理基础。学教理则天台教最为殊胜。专门学习天台感觉难的话,可以从研究《弥陀要解》入手。《弥陀要解》是用天台教义讲的。藕益大师对天台教非常的透彻。解释《阿弥陀经》最好的一部注解,就是《弥陀要解》,解释《弥陀要解》最好的一部注解就是《便蒙钞》了。我看了那么多注解,比如圆瑛法师的《弥陀要解讲义》他好像也是依《便蒙钞》讲的,但是没有《便蒙钞》讲得好。《便蒙钞》非常好,对教理分析得非常细。所以这可以一举两得,既对《弥陀经》能透彻了解,又对基本教理有所明白。那么如果说看这个还有难点,那么再去从《教观纲宗》这些方面,摸索一些天台教的基本理路。其实摸到了一点教理基础,深入经论,还是比较省力的,因为学佛的人都是有宿根的,应该前生都有学过的呀,是不是?宿世学过,所以学起来还是蛮容易的呀。你只要定下心来钻进去,一定能理清的。学教很重要,明白了教理用功就不会颠倒啊。是吧?说实话,当你看了《弥陀要解》,看了《弥陀要解便蒙钞》,你再也不会讲净土法门是老太太的交易,是老太太的法门了,反而会明白这是***、妙法。蕅益大师为此比喻得多深刻啊!“华严奥藏,法华密髓”,这个教法非常了得。是万法归宗的一个法门。印祖他虽然说从自己的一路过来似乎没有专门学教,但他对天台教很透彻,所以对净土法门的认识,有无可伦比的见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