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文人
荷担如来家业——雍正与禅宗
南宗石头系禅易会通疏证
晚唐五代福建禅宗与南岳禅宗互动
四川禅宗传布的重要区域
巴蜀禅学的内涵与特色
南岳禅系的佛教平民化倾向
从《周易禅解》看三教关系
南岳怀让禅师的禅学思想
石头禅系援易入禅及其意义
晚明狂禅思潮的三教论
一个新禅学思想家的诞生
破山海明禅系在湘西的发展
现代禅及其思想特色
永觉元贤援禅辟儒道之基本哲学问题探究
中国禅学与儒道合流的文化契机
觉之教育的实践理念与方法──以《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的“慈悲喜舍”观为基础的初步探讨
《楞伽经》的知识意义探究
名士与禅六则
唐五代禅宗文献中的避讳
敦煌禅宗文献研究
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岳玄泰禅师及其《畲山谣》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读《坛经》心得
《坛经》中慧能“不识文字”的修辞意义
佛喻禅悟
佛法禅经里的荣辱观
中国禅宗的地方性
肉死象之白骨——以禅僧传为例的僧传研究方法之探讨
禅月诗魂证菩提
禅门传法象征——衣钵
南泉山普庵印肃禅师
动中禅研究
一念空明澄彻——《坛经》一念之谛的解读
“水”与禅
禅修与情绪
南禅「顿悟」说的理论基础 --以「众生本来是佛」为中心
禅宗「见性」思想的发展与定型
关於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
重提印度禅与中国禅──一种早期的思想史观察
中峰明本的看话禅思想
伟大的佛教改革家——慧能
王志坦的道禅
隋唐之前的伏牛山佛教——兼论伏牛自在禅师
南禅宗的选佛制度源流及其意义初探
六祖惠能对佛教世俗化的否定与禅宗的发展
六祖惠能大师禅宗思想浅谈
禅宗与珠江文化
曹溪唐禅“心性”义涵探究
从《五部遗教》看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和影响
禅学反思
首页| 上页| 下页 | 尾页|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页
五明学佛网文章访问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