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渗透世界还欠缺什么 |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让很多外国人都对书法舞蹈中展现出的“和”字印象深刻,这让很多欧洲的媒体借着北京奥运会的“东风”推广起了中华文化。在英国这个一向讲究文化理念的国家,这样的趋势尤为明显。在过去的八月份,包括《卫报》《泰晤士报》在内的英国媒体都在各自的文化版面上向读者们推广中文汉字知识,向人们介绍笔墨纸砚等中华文化的渊源。而在英国的书店里,围绕万里长城,颐和园而展开中国历史介绍的图书也逐渐增多,记者从身边这些英国的读者们津津有味的阅读神情当中可以体会到一点:北京奥运会的现代化气息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更让他们对这个国家的过去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这个角度而言,眼下的老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个人感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曾经担任英国政府文化事务大臣的乔维尔曾经说过,“让英国在过去三百年里走进世人眼光的因素有很多,但英国的文化小说书籍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可能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来过英国,但通过《雾都孤儿》。《远离尘嚣》或是《哈利波特》等小说,以及根据历史改变的大量英国都铎王朝时代的电影,对于英国的过去都有了很深的了解,并且产生了兴趣。中国文化希望能够被推广到世界各地,英国人做法值得效仿,可现实问题在于推广的力度和接受的程度都远远低于所有人的期望。 在北京奥运会刚刚落幕不久,记者走进伦敦西区的一家“水石”书店,这是英国最大规模的连锁书店,其中的图书涉猎几乎所有的学术生活范畴。走进书店二楼的中国文化书柜,其实这里销售中国文化的书籍不少,有介绍中国八大菜系的,中国著名历史景观的,中国晚清及民国历史小说等等。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所有关于中国历史的小说或是研究书目都是由西方作者完成的,而不是中国作者的英文翻译版本。并且,这些历史小说太过集中讲述中国的秦朝或是清朝的历史,让人感觉中国古代历史上只有这两个封建王朝存在过。 在伦敦市中心的查令十字路,是英国有名的书店街,一百多家大小书店一家挨着一家。记者走访了3家书店,一家是英国最大的书店、也是百年老店福伊尔斯,一家是总部在美国的国际连锁书店博德斯,另一家是本地小书店。由于福伊尔斯书店和博德斯书店的规模庞大,在这里能看到更多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像是被翻译成“战争的艺术” 的《孙子兵法》,中国前领导人毛泽东以及邓小平等人的传记等等。在福伊尔斯书店,记者看到不少由剑桥大学出版的中国历史书和独立英国作家写的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也有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画册。另外有两个书架的汉英语言工具书和汉语教材。与几年前相比,这些书籍种类都有了明显增加。 不过在同书店里正在翻看中国剪纸艺术历史的一位英国读者乔治攀谈时,他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虽然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种类现在有很多,但是还是不能满足他的兴趣,因为这些书籍范畴雷同,并且都没有能够“有趣”地讲述中国过去五千年的历史。他说,从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翰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中,他知道中国的宋元明文化也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可是他在偌大的书店里就找不到一本介绍中国宋朝历史的小说或是文献研究书籍。 记者在同伦敦大学从事东亚文化研究的 英国很多人都有每周读一本小说的习惯。加上中国在英国的留学生众多以及中国文化目前对于西方的吸引力,英国乃至欧洲对于中国主流文学,尤其是传统文学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潜在市场。不过,中国文学作品要打入英语区市场,翻译环节确是关键,这不仅是要准确,而且是要适合英国人的阅读习惯。贴近生活、故事曲折、可读性强的作品就会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