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千里来家访 |
 
9月29日至30日,在安徽太湖教育局的通力协助下,12位仁爱前行志愿者中只有一位因为现场准备工作任务繁重无法抽身外,其他11位志愿者都参与了受助学生家访,他们被分成三个家访小组分头行动。短短两天时间,仁爱志愿者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累计行程300公里,走访了13个受助学生的家庭。 用太湖当地一位教师的话说,仁爱志愿者“翻过海拔千余米的天堂山,攀上了悬崖峭壁的乌啼山,步行十几公里,走访受助学生的家庭。每到一家,一送温暖;二看居住环境、生活条件;三问家庭状况、收入来源和学生需求;四与学生谈生活、谈学习和理想。他们一行,在太湖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是滴滴热汗,献出的是滔滔真情,撒播的是人间大爱!” 为什么一定要家访 然而,5·12大地震爆发后,仁爱基金会的所有全职志愿者都轮班赶赴四川灾区筹建仁爱学堂和仁爱学村,与灾区的孩子们共度难关。仁爱助学项目的义工们在这种情况下更是义不容辞,部分人直到7月初才从灾区返回北京。 于是,筹划中的家访行动被推迟到国庆长假期间,并逐步演变为包括家访在内的仁爱志愿者与百余名受助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之间的联谊活动。 由于家访行动被安排在联谊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前行志愿者还要为联谊活动做一些现场准备工作,原计划安排6位志愿者分两路进行,但很快便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们好不容易千里迢迢来到太湖,怎么能不到孩子的家里去看看呢?” 最后,经过协调,另外一个家访小组也正式成立,由5位志愿者组成。三个家访小组的志愿者大多来自北京,还有一位来自广州。这次家访对于他们来说,似乎特别重要。 互动中的收获 志华老师在她的家访日志中写道:“虽然自始至终庆国与我们讲的话不超过五句,但我能感觉得到他的内心是很激动的。我们握着他的双手时,他的手冰凉冰凉的。从他以前写给志愿者的信中可以看出,这孩子相当有文采,内心世界很丰富。但他内心很孤独、很苦。平时因为自尊心强,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几乎不与同学交流,有些孤僻。这么一个优秀的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社会的关怀,很可能就被埋没掉了。作为社会善心人士也好,我们志愿者也好,可能平时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酒,就可以支助一个学生;或者少休息半天,就可以给孩子写一封信。或许因为这一点点善举就可以挽救一个孩子的学业,甚至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小平老师等一行5人被安排在太湖县晋熙镇去访问3名受助学生的家庭。从小失去父母,每天要独自为第二天准备饭菜的小隆陈,让来自广州的小平老师亲眼见到了比媒体中报道的“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帮助的孤困少年的成长环境。年仅十二岁的小隆陈每天要在父母的遗像前默默祈祷,以此来获取成长的勇气和力量。小平老师被瘦弱而坚强的小隆陈感动,在他父母的遗像前深深鞠躬。 以长海老师为代表的家访小组一行3人,徒步跋涉来到位于深山中的刘畈乡,访问了5位受助学生。受访学生和他们年迈的祖辈家长们面对困境的坚韧、面对援助的感恩、面对周围一切事物所表现出的宽厚与随和,无不感动、鼓舞着来访的志愿者们。 长海老师在他的家访日志中写道:“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些让人类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看到了生命的光芒在苦难的磨砺之下所透显的神奇色彩;看到了在平淡乃至单调的生活状态里所彰显的善良;看到了在最恶劣的环境里挺拔向上、破土而出的圣洁与庄严!” 让爱持续 动力何在 半年后,仁爱助学项目负责人再次面对这个问题时,这样回答:“我们当然会长期坚持下去。因为孩子们的积极呼应、安徽当地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志愿者团队的逐渐壮大和成熟,还有那么多善心人士的慷慨捐助……这些都是我们将爱持续下去的动力和源泉!” 于是,被定名为“让爱传递”的家访行动和联谊活动在安徽太湖如期展开。本着让爱传递、让爱持续的使命,仁爱志愿者正在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他们心中的理念与梦想。 从太湖当地一位教师的一席话,或许可以看出爱的传递和持续的力量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