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大道废,有仁义——傅佩荣细说老子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 第十八章》

  
译文:

  大道毁坏之后,才有所谓的仁义;

  智巧聪明出现,才有严重的虚伪;

  家人之间失和,才有所谓的孝慈;

  国家陷于混乱,才有所谓的忠臣。

  

老子

  “大道废,有仁义”,意即大道毁坏之后,才有所谓的仁义。“大道”是指究竟真实及其运作规律而言,“废”是指被人们遗忘、背弃与毁坏。“仁义”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仁义”,一种是“所谓的仁义”。“自然的仁义”不用教,自然而然就会跟别人相处愉快,就会说话算话。人具有生物的本能,跟其它生物一样有规则。在动物的世界里规则很单纯,也没有什么侥幸或意外的机会,人的世界则不然。而“所谓的仁义”就是做出来给人家看的,是社会要大家去做的。

  人建立了一套价值观,以仁义来互相期许及标榜,但是,仁义的行为耗费心力而不易持久,由此衍生出的假仁假义与不仁不义,更造成世间的困扰。问题就在这里,一有仁义就有假仁假义,就有不仁不义,老子此说并不是为了批判或反对仁义,而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以下的各句亦有此意。

  仁义有两种,“自然的”和“所谓的”,怎么分辨?从有心和无心来看。譬如,我对一个人好,是因为我正好有能力,而他正好有需要,于是就帮忙他,没有存着利用他的目的,这是无心的;有心的话就是我对你好,图的是将来要你回报,那么我现在的行为就是设计、有目的。无心做一件事而能帮助人,这样很好,谁还会反对仁义呢?但是有心做一件事就很麻烦了,会开始变得伪装、互相利用、勾心斗角,结局不可收拾。我们也知道伪善、虚伪最让人讨厌,明明有别的目的却故意装出很仁慈的样子。俗话说得好:“伪君子不如真小人。”真小人可以防他,伪君子没有办法防他。

  “智慧出,有大伪”意即智巧聪明出现,才有严重的虚伪。“智慧”一词在这里是指智巧聪明,为了争奇斗妍而虚伪不实。现在我们使用智能一词只有肯定之意,哲学就是爱好智慧,这个智慧是好的。在道家里能体现“道”的要义,就是获得“启明”的智慧,譬如,第十六章就谈到,只有到“启明”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是从“道”来看一切,就是从一切来看一切,也就是接受一切。一切都来自“道”,为什么还要分辨这个贵那个贱,这个好那个坏呢?一旦分辨就代表没有从“道”来看;从“道”来看,从一切事物本身来接受它,之后自然就没有障碍。不执著于某一方面,就有启明的光,像光照一样,心中坦荡荡,一片光明,什么都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这就是一种启明的状态。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即家人之间失和,才有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混乱,才有所谓的忠臣。“六亲”是指父子、兄弟(姐妹)、夫妻。由于六亲不和才能分辨出谁是孝慈,若是没有不和之事,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孝慈。的确,家里出事之后才知道谁最顾家。当父母、家里有事时,子女的反应各不相同,从子女的表现就知道他们各自在小家庭里的角色如何。家人之间价值观接近最重要,价值观接近的话,一件事情该怎么做都有一致的共识,自然和乐融融。最令人难过的是一个很愿意做,另一个在后面拉住他说“千万不能做,千万别上当”。有多少力量是一回事,有多少心意才更重要。

老子

  西方有一项调查很有意思,当灾难发生的时候,穷人捐款的比例远高过有钱人,虽然穷人的捐款全部加起来,恐怕比不过一个有钱人捐的数目,但是从人口比例来看,穷人捐款却很普遍。为什么?因为他知道穷的痛苦。有些有钱人捐款就像在做广告,唯恐天下不知,企业捐款对企业形象有帮助,也是有其目的。

  宗教的看法也一样。《圣经》记载,耶稣有一次带着几个门徒到了圣殿门口,那是犹太人聚会之地。犹太人有一个规矩,每个礼拜六安息日去教会时,要将自己赚来的十分之一捐出来,以维持教会的开销。这样一来,有钱人一到,牧师就会到门口迎接,因为有钱人支票一开就是几十万,这是衣食父母,当然要迎接,大家都歌颂。有个寡妇趁四下无人注意时,跑到门口捐了两毛钱。耶稣看到了,就对他的门徒说,在天父的眼中,她所捐的钱,远远比那个富翁所捐的钱更多。重要的不是她捐多少,而是那两毛钱是寡妇身上仅有的,那是她的心意,而富翁捐的只是他财产的九牛一毛而已。

  宗教为什么可贵?因为它只看心意。“道”为什么重要?因为“道”是万物的来源,不会轻视渺小。宗教的表现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庸俗、外表的一面;好的一面跟儒家、道家相通,因为所有的一切既然都存在,凭什么标准说谁好谁坏呢?从“道”来看一切的时候,就可以接纳一切、欣赏一切,重要的是心意的真诚。

  “忠臣”的情况也是如此。换言之,老子并不是责怪“孝慈”与“忠臣”,而是在叙述客观的事实。我们绝对不能说道家反对这种世俗的道德,没有世俗的道德,人与人怎么相处?道家不喜欢的是做作,不赞成有心人去宣传道德。

  针对本章,王弼的注特别提到:“鱼相忘于江湖,相忘之道失,则相濡之德生也。”意思是,鱼在江湖里面忘记彼此,水、江湖就是“道”;如果失去了,使自己忘记彼此的“道”,就产生了“相濡之德”。“相濡”就是“以气相濡”。《庄子大宗师》有这么一段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水干涸了,几条鱼一起困在陆地上,互相吹气来湿润对方,互相吐沫来润泽对方,还不如在江湖中彼此互相忘记。以“江湖”来比拟大道,鱼当然希望在江湖中悠游自在,彼此相忘,但是奈何泉水干涸,连泉水都没有了,又奢谈什么江湖呢?

  我们今天身在人间,就好像是泉水已经干涸了,只好设立一些标准来学习如何生活。因为泉水已经枯竭,没有别的路走,所以“相忘之道失,则相濡之德生也”。“道”失去了,德才会出现,大家互相鼓励安慰对方。我们都知道,人活在世上追求更高价值时,往往需要劝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英国哲学家休谟(D. Hume)曾说过,一个人做好事的时候都希望别人称赞他。其实这种心理并没有错,如果做好事没有被称赞的话,谁还愿意常常做好事?譬如,我今天做一件好事,得到称赞,我并不是为了要称赞才做好事,被称赞总不需要拒绝吧?我被称赞也很开心,但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别人称赞。在人的世界上是未能免俗的,要每个人都达到老子一样的境界,怎么可能呢?

  还有,本章三个地方的翻译用“所谓的”,第一句以及第三句、第四句。有些版本认为第二句是后代学者加上去的,但是并没有定论,就它的意思来看,基本上没有什么矛盾,就接受它当作原文,至少可以提供一些反省的机会。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

  傅佩荣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曾获教育部颁发教学特优奖,民生报评选为校园热门教授,《成功人生》 获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儒道天论发微》获中正文化奖。著作九十多本,有声书数十套,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

 
 
 
前五篇文章

有效沟通减少争执

人人有爱 衣衣传情

为爱启程 再续前缘

动的惰性

地球“发烧”谁之过 人类还要为自己开脱?

 

后五篇文章

“于丹现象”看儒学遭遇的当代挑战

绝妙的浑天仪

最后的亚洲狮王国

秦大河:全球变暖绝非杞人忧天

【原创】泥巴同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