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儒对话的联想 |
 
回儒对话的联想 ■ 洪祖丰 著 未来世界回教的中心,将是马来西亚和印尼,不再是中东。 本月十三日至十四日假马来亚大学校园举行的回儒对话研讨会,肯定是一项深具意义的精致文化活动,此项活动极可能标志著我国两大思想汇人频繁交流的开端。因此,此活动之含意及其所能带来的激荡是值得关注的。 我国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各民族之间的精诚团结、和睦共处是建国不可或缺的条件。过去,我国各民族大体上都能和睦共处、同心协力建设国家。这种团结一致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基於各族之间奉行了原生文化里那种互相容纳与容忍的价值观,但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基於利益的分配与分享,尤其是在政治与经济方面。这种基於政治与经济利益分配与分享的团结基石是相当脆弱的。一旦利益失去平衡,就会产生分裂与骚乱。 也正因此,我国人民有必要扩展团结合作的基础,从目前的利益分配与分享扩展到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各个领域的交流,尤其是思想文化的沟通与切磋,肯定有助於进一步巩固团结的基石。刘果因在《论中华文化》一书中指出,今天人类的问题,根源不在於政治,也不在於经济,而是在於文化,由此可见文化之重要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当可消除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局见与歧视,从而建立互相信任、接纳、容忍的关系。管理学上有一句话:有交流就没有战争,交流之重要性不可被忽略。 在我国,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早已存在,不过多局限於通俗之层次,如衣食住行方面。精致层次方面之交流,如思想、哲学、宗教方面仍嫌不足。者番回儒对话研讨会,相信能起催生作用,促进两大思想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巩固人民之间的团结。 文化差距 在肯定此项研讨会之意义时,也有必要检讨一下我国两大民族在文化建设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果,以便进一步加强与改善。 马来民族的文化,是以回教为核心的文化。一切文化建设工作,部环绕在回教的研究、传播与实践,这方面的成果是相当傲人的。在基本设备方面,我国目前设有回教思想与文明学院、回教思想中心、国际回教大学,各大学也设有回教研究系,基本设备可谓齐全。在上述机构及各政府部门专门研究回教的博士级学者超过七十人。单单在回育运动的理事会中,就有超过十位博士级的回教学者,此外,回教大学也成为罗致世界回教精英於吉隆坡的媒体。如此规模与成就,无怪乎未来学家托福勒(Alvin Toffler)在年前拜访回教思想中心时曾再三预言,未来世界回教的中心将是马来西亚和印尼,不再是中东。 反观华族文化建设工作方面,华族连本身文化核心是什麽都无法取得共识。有人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人认为华族自救不能靠儒家;有人高喊民主、人权、科学;有人说华族文化主流是儒佛道。如此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基本设备方面,马大中文系还差强人意,但那华社寄予厚望的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到目前为止仍无法克服种种客观因素而无从充份负起使命。华社民间团体在推动文化事业上精神可嘉,活动频频,唯成果尚未显著。 在我国,对华人文化有深人研究者有如凤毛麟角。一些人才又流失国外,诚是可惜。 佛教思想方面,虽然我国佛教发展差强人意,唯思想研究方面可谓一事无成。博士级的佛教学者只有一位(法光法师),而且也是旅居国外。笔者常受邀代表佛教界,参加一些官方组织或民间团体的多元宗教讲座,往往发现到其他宗教的代表是博士级学者,唯独佛教的代表是个工程师,滥竽充数。 在迈向二0二0年,欲建立一个物质与精神平衡发展的国家之过程中,这种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的差距,有必要缩短,各方须正视并努力克服此问题。 宗教醒觉 此番回儒对话,基本上是两大思想的对话,但无可避免的将牵涉到宗教信仰,因整个回教思想是基於对真主阿拉的顺从。类似活动将唤起人们对宗教的醒觉,提升人民的宗教意识。 这种醒觉,将不只局限在回教与儒家而已,也将同时引发其他宗教如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等的醒觉。这已有先例,英殖民地时代部份受英文教育人士对基督教的醒觉,间接促成其他受英文教育者对佛教的醒觉,最终促成佛教青年联谊会(佛青总会前身)的成立。 宗教醒觉与宗教意识的提升,可以产生净化人心、安定社会的作用。这是我国迈向二O二O年欲寻求精神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宗教意识的提升,其正面意义不可否定。 不过,宗教意识的提升,须获得正确的指引屿疏导,以免误入偏激与极端之途。宗教偏激主义或消极主义,不管来自任何宗教,都将是一场灾难。因此,在建国过程中,各宗教须奉行中庸之道,鼓励优良的价值,彼此经常对话,学习存异求同,共同塑造一个和睦安宁的社会。在这方面,各宗教领袖及组织须负起重要的角色。无论如何,排除宗教极端主义,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 一九九五年三月十三日<南洋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