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一讲 |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一讲 佛法概论(讲于2008年3月8日) 一、绪言这门课,讲的是佛法基本的法相义理,这是必要的基础。参考经典是《阿含经》。可以参考的书籍有《佛陀的古道》,可以参考的网站有“觉悟之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了解四圣谛、八正道,了解原始佛教。学习这门课,需要有的一个态度是:大小共贯。原始佛教,是佛陀生前所说教法,原汁原味的。到了后来,教理有所发展。 “四阿含”通常被称为小乘经典,而唯识、中观的典籍,则被称为大乘经典。其实,大小乘的根本是一样的。《阿含经》,是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这三乘共依的经典,大小共贯。这门课,可以让大家认识到两种真实:一是历史的真实,二是法的真实。 1、历史的真实:我们深信,释迦牟尼确已成佛,以他的慈悲和智慧,能使我们超出三界,究竟解脱。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各地的佛教有所不同。我们应该了解这些不同是如何产生的,否则会存在疑惑,徘徊不定。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教史,否则,奢谈部派佛教,奢谈宗派,很大程度上会成为空谈。 2、法的真实我们要了解,因缘、无我、无常、空……它们真实的义理是什么。了解这些,才会有正确的知见。我们经常看到,学佛的人在网络上争论不休,其实,通达了义理之后,是不会争论的,就与人无争了。 学习这门课,有三个目的: 1、对佛法,有基本的了解。这样的了解是基本而重要的。 2、确立对佛法基本的知见:无常见、无我见、缘起见、中道见。 3、对佛法有基本的判断。学佛的过程中,一些微妙的认知,如果出现一点偏差,差之毫厘,就会谬之千里。好比一个人,要一直往北走,走到北极。如果往西偏了一点点,后来就不知会走到哪里去了,也许是乌鲁木齐,也许是伦敦。我们要有能力了解,我们见到的,是不是真的佛法,是不是附佛外道,是不是有漏的。 学习这门课,有四个准则: 1、依法不依人。盲目依人,他要是下地狱,你也跟着去了。 2、依义不依语。要了解法师的真实意思,而不是咬文嚼字。 3、依智不依识。智,是究竟的智慧。识,指的是世俗的观点、情感,普通人的思维定势。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是究竟的,圆满的。不了义,则是方便说,假说,权说。直指解脱、涅槃的,是了义。 二、三宝与信徒佛法僧被称为三宝,因为这三者的智慧威德至高无上,犹如珍宝一般。 1、佛佛陀,梵语发音“布达”,意思是“觉者”。比如“布达拉宫”中的“布达”,就是佛陀的意思。在古代,“佛陀”的发音肯定与“布达”相似,这是个音译,但现在这两个字的汉语发音已经转变了。在汉地,佛陀又被简称为“佛”。佛陀当年是古印度释迦族人,贵为净饭王的太子,曾经过着很奢华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奢华而感到幸福,后为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作为太子时,他是个敏感的人,容易受伤害,是个内向的人,善于思考。他也是个沉默寡言的人,离家去修苦行之后,变得更加沉默了。因此,“牟尼”成了他的雅号,这个词的意思是“寂默”。佛陀成道后,这个词因为他成道的缘故,又有了“圣人”、“贤人”的意思。他被称为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从佛陀的经历看,他有浓厚的人性,是人性与佛性的统一。他断灭了一切烦恼,断尽世间八苦。这一生,也是他的最后一生,此后,他不会再轮回受生于六道,他已经悲智圆满。当太子时,他的生活奢侈得脚不沾地,去哪里都有车有马。传说中,他从小接受了武术教育,是个武林高手。他有三个行宫,分别适合当地的夏季、雨季、凉季这三个季节。但他并没有沉浸在奢侈生活里,他喜欢静思,思考人的生老病死等人生问题。在一个热闹的节日,别人都去玩乐,他独坐树下,自然地进入了初禅境界,感受到了禅定的愉悦,这时,连他的父王也不禁向他鞠躬致敬。他于人间成道,和人们一样需要吃饭。就连他到了天上时,帝释天也遵照佛陀的意思,用人间的食物招待他。佛陀生前,也有生老病死。他自己讲过:“我今亦是人数。”成佛,并非消除了生老病死这些自然现象,但消除了这些现象带来的烦恼。 2、法一切存在,都可以称为“法”。佛法——佛的法,佛所知、所得、所说的法。佛所知如大地上的树叶一样多,而佛所说的,就像他手上的树叶。这不是他吝法,不是他把自己知道的法藏着、掖着,不告诉你。他说的法,是与解脱相应的。狭义的佛经,是佛亲口说的。广义的佛经,也包含佛弟子、诸天、仙人所说。 “三藏”,是指经、律、论。经,是法相义理。律,是佛亲口所说的生活规则。论,使佛法广度更大。佛陀,是我们的根本上师。他的法是根本的。诸佛常法是竖贯的。融贯的法是旁通的。比如,佛陀生前只提到护生,没有提到放生,放生是发展出来的,与佛法不相抵触,是旁通的。旁通的意思是:虽不是主干,却由主干而来。佛法的三大语系:巴利文系(代表早期佛法)、藏文系(代表后期佛法)、汉文系(代表中期佛法)。 3、僧僧,是僧伽的简称。僧伽,梵语音SENGGA,而不是SENGQIE。(瑜伽,梵语音YOUGA。阿弥陀,梵语音AMIDA。)不过,念佛法僧,关键是心里诚信三宝,倒不在于语音。有时,汉地把相关词汇简化,意思与原来就不同了,比如“阿罗汉”,“阿”是否定前缀,一去掉这个字,简化为“罗汉”,意思就反了。但这种简化,我们都习惯了。僧伽,意为和合众、僧团,四个人以上。所谓“只不成侣,单不成僧”,单一个人,是不应被称为“僧”的。出家五众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其中,式叉摩那尼意为“正学女”,沙弥尼要成为比丘尼之前,用两年时间学法学戒,这个阶段时,就是式叉摩那尼。比丘意为“乞士”,通俗地说就是乞丐,说是要饭的也没错,就是托钵乞食嘛。依汉传佛教,比丘为“大僧”,比丘尼为“二僧”,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为“小众”。(如依南传佛教,没有这样的说法。)沙弥,意为“勤策”,以大僧为榜样学习。僧团的特点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不打架,不吵架,也不勾心斗角。平等、民主。出家五众与在家二众,合称“七众”。皈依,是救护的意思。皈:皈投,投靠。依:依靠。皈依是指通过依靠而得到救护,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为看护。皈依了的在家人,受了五戒的,被称为“近事男”和“近事女”;受了八戒的,被称为“近住男”和“近住女”。 课后回答的部分问题(问题本身我没听清楚): 1、居士的本义是“在家的有钱人”,后来演变成在家信徒。 2、与男众相比,女众有不足之处。女众有五事不可为,比如,不可以女身成佛。总体上说,女众的烦恼比男众多,因为女众往往性情柔弱,没有果敢、果决的男子汉气概,容易感情用事。所以,针对女众的戒律也多一些。 3、“四阿含”,是佛陀涅槃的当年夏天结集的。 ----------------------------------------------------------------------------------------------------- 更多恒强法师佛教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