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二讲 |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二讲 佛法概论笔记(讲于2008年3月15日) 三、有情观 上次讲到了佛教信徒。成为佛教信徒,有皈依仪式。汉地有些人并未经过皈依仪式,只是心里想着自己皈依了,能不能算是佛教徒呢?或者即使经过皈依仪式,对僧团却没有信心,那成了“二宝居士”了。经过了皈依议式、对三宝也生起信心的,应该怎样成就信心呢?济群法师很重视修三皈依的仪轨。修皈依修到顶点,可以成佛,希望大家也要重视。 今天讲有情观。 有情,即众生。众生有情识——情是感情,识是六识的识。也就是说,众生有精神活动。 人是有情中的一个种类。 佛教,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佛教关注的重心点,就是有情的情识活动产生了种种痛苦和烦恼,目的是消除痛苦、烦恼,达到涅槃。佛陀也是为此而说法的。因此,教界有学者提出了“人生佛教”。 有的人,认知上有误区,由此产生痛苦烦恼。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爱喝酒,喝上了瘾,一天不喝就坐立不安,睡不着觉,离不开酒了;但对有的人来说,酒可有可无;也有人根本不喜欢酒。对酒的依赖能产生痛苦,对酒的反感也能产生痛苦。但改变一下认知,痛苦马上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如认识到喝酒对健康不利,还会造成经济负担,可能会改变对酒的贪著。 我们要从三科(三个科目)来认识有情。 (一)三科 三科包括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六根与六尘)、十八界(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 从现在的生物学等科学的见解来看,有情可分为身体、精神两个方面。三科,就是详略不同地分析有情的精神活动。 1、五蕴 先看五蕴。“蕴”,积聚义,意思是同一类集合在一起,归纳为一类。“蕴”,旧译为“阴”、“众”。这里的“阴”,覆盖义——五蕴能产生种种痛苦和烦恼,能覆盖我们的智慧。玄奘后,新译为“蕴”。 (1)色蕴 这里的“色”,不是指好色的色。好色的色是很狭义的,是美色的意思,只是色中的很小一部分。色蕴,指有形质碍之法——有相对固定的形状,有障碍作用。比如书,有相应的作用,能挡住视线;比如水,可以隔热、隔火;比如气体,对飞行体可以产生障碍,飞机遇到气流,有时候颠得很厉害。客观存在的种种物质,都是色蕴,或称为色法。 但我们学习五蕴的目的,不是分析世界,而是分析身心。 身心中的色蕴,共14种,包括:四大、五根、五尘。 A、四大 四大,所谓“四大皆空”的“四大”,并不是民间一些人所以为的“酒色财气”,而是“地水火风”,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这是四种元素。 地大:组成一切固态的物质元素,具有坚固性。有形状,有体积,有相应的硬度,可以承载人、车等。(关键词:坚固性。) 水大:组成具有流动性的元素。(关键词:流动性。) 火大:不是指各种各样的明火,而是指具有暖性的各种元素。(关键词:暖性。) 风大:具有运动性的因素。(关键词:运动性。) 物质皆由以上这四大因素组成,而不是四大本身。 对有情来说,身体由四大组成。肌肉、牙齿等,是地大。流动性的体液等,是水大。消化产生的种种热量,保持体温的恒温,是火大。呼吸、血液循环系统,是风大。 B、五根 根,生长义。有情身心中,“眼耳舌鼻身”称为五根,属于物质。(意根是第六根,不是物质,而是心法。) C、五尘 五尘是五根所对的对象,是五根所认识到的。 六尘中的前五尘是“色声香味触”。 六尘中的前五尘中的“色”,与五蕴中的“色”,含义有区别。五蕴中的“色”是广义的,意为色法。五尘中的“色”是狭义的,包括显色和形色。 其中,显色是指颜色;形色是指各种各样,如长、短、高、矮、胖、瘦…… (第六尘是法)。 (2)受蕴 受蕴是身心的种种感受。受蕴可以分为两种:身受和心受。也可以分为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可以分为六受:由眼触所生受、由耳触所生受、由鼻触所生受、由舌触所生受、由身触所生受、由意触所生受。 A、由眼触所生受。比如见到思念的人,有愉悦感。 B、由耳触所生受。比如听到喜欢的音乐,有快乐之感,而听到噪音,觉得非常不爽。 C、由鼻触所生受。闻到气味的感受。 D、由舌触所生受。尝到的味道带来的感受。 E、由身触所生受。身体产生的种种感受。比如摔了一跤,产生的擦伤的感觉。 F、由意触所生受。精神上、心理上、情绪上的种种感受。 (3)想蕴 不是指心中的种种想法。 想蕴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面对色声香味触法,在心里产生的种种印象。 就像是照相的相。 六想:由眼触所生想、由耳触所生想、由鼻触所生想、由舌触所生想、由身触所生想、由意触所生想。 (4)行蕴 行蕴是六想之后,产生的造作(心理活动),即是思业。包括:由眼触所生思、由耳触所生思、由鼻触所生思、由舌触所生思、由身触所生思、由意触所生思。 行蕴的“行”,意为迁流、造作。迁,变化。流,流动。迁流,是相续的变化。造作,比如说胡思乱想。 行蕴即“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 (5)识蕴 识,了别义。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是基于六根的认知能力,对外界产生了别的作用。 五蕴中,色蕴属物质,而受想行识属有情的精神活动。五蕴更侧重精神。佛法正是侧重认识精神的痛苦,并最后消除痛苦。 2、十二处 十二处是指六根和六尘。这是长养种种心、心所之法。 六根(十二处中的六内处):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十二处中的六外处):色、声、香、味、触、法。六外处,名六尘,因为它们能染污我们的智慧,又名六贼,因为它们能夺去我们的善法。 3、十八界 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 六根和六尘前面已经讲了。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指各自相应的触觉神经,而不是指眼珠、耳朵……等等。而意根,不属于物质,不是指大脑和心脏。我们的念头是念念相续的,有前念、后念,而前念是后念的等无间缘。因前念必有后念,后念必有前念,所以,称前念为后念的意根。 了解上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概念,才能因此起观,观无常。尽管看上去这些概念比较机械,但在这些概念上,才能起观。这是解释身心方面的关联性,解释日常身心的一切活动。 不要以为这些概念与日常生活没有关系。 我们要正确认识日常活动中的无常性、无我性、因缘性。在念佛、诵经、礼拜中,要有正见,确知是无我的。 痛苦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没有破除我执。要通过蕴、处、界的观察,确立无我见,学佛才入门了。 (二)有情的类别 1、众生 人,起初是从光音天下来的,一起生到梵天宫。那时候,人没有性别,也没有名字,众共所生,所以称自己为“众生”,有“生存者”之意。 2、五趣 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有五趣之说,后来又加上了阿修罗,成为六趣。六趣是地狱、饿鬼、傍生、人、天、阿修罗。造的业会引导你趣向这六道。 (1)地狱 地狱中的众生,只能感受到苦,感受不到乐。 (2)饿鬼 饿鬼分三类:无财鬼、少财鬼、多财鬼。 其中,少财鬼摄取脓血为食。我们受了伤,伤口中流出黄脓、白脓,我们觉得很臭,而少财鬼以脓血为食。无财鬼则享受不了脓血,即使由于什么因缘,偶尔吃了一些脓血,脓血到了它们的嘴里,会立即化为火流,把它们的喉咙给烧坏。多财鬼则可以享受食物,或者也可以享受衣物、财物。 有人给先人供吃、用之物,还有人给先人烧个纸房子,房子里有家具、电器,门口还站着几个门卫,院子里有停车场,上面停着一辆轿车……如果先人生到地狱,享受不到这些。如果先人生到天上,会视此为垃圾。如果先人转生为人,也用不着它们。如果先人生为阿修罗,或生为傍生,同样用不着它们。如果先人生到鬼道,作为多财鬼才能用得着,作为无财鬼或少财鬼,还是用不上这些的。所以,供这些东西,先人能用上的概率不太大。我们尽孝,要在父母生前,不要在其去世之后才烧东西。 (3)傍生 畜生是依傍人而住的,所以有此称呼。 (4)人 “人”,具有思虑的意思。人因多思虑而称为人。 (5)天 又称天人,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天人的寿命、相貌、快乐等均超过人间。 (6)阿修罗 阿修罗有不端正之意。阿修罗中的男众相貌丑陋,而女众妖媚动人。 人道的殊胜:勇健、正念、佛出世处、是修业地、行梵行处。 勇健:勇敢,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力,很多事情就能成就。 正念:人苦乐参半,可以更好地保持正念。 佛出世处:佛陀出生在人间,在人间成道。 是修业地:有苦有乐,适合修行。这里的业包括:十善业和不动业。不动业即禅定。 行梵行处:“梵行”这个概念,佛教和外道都有。在外道,指的是清静行,即男女之间没有亲密行为。在佛教,指的是依八正道而行。 我们得了人身,也听闻了佛法,要珍惜这个境遇,不要只想着学佛仅仅为了培养点福报,那样的话,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有情的生死与轮回 1、四生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四生,是众生的四种出生方式。 卵生,如蚂蚁、鸡、鸭、海龟、蛇…… 胎生,如人。 湿生,依湿气而生。如潮湿环境中的微生物,不假父母,不因YIN欲。 化生,依业力自然而生。如地狱中的众生,如天人,如往生到极乐世界。 2、四食 众生如何延续生命?依靠四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段食:口鼻摄受的食物。比如饭、菜、汤、氧气……要分段摄取。 触食:狭义的“触”,是身体感受到的;广义的“触”,还包括其他各根感受到的。“触食”的“触”,指广义的。比如眼见山河大地感到愉悦,觉得“秀色可餐”,以此长养身心。 思食:基于个人的愿望、希望,维持生命。比如一个人求生的欲望、对长寿的追求、对社会的理想等。 识食:有取识、结生识。有情死亡之后,投生到下一道,我们的色身带不去,而有取识和结生识,使生命从上一生到下一生。 3、四有 四有是生命的四个阶段。 生有:投生的一刹那。 死有:死亡的一刹那。 本有:由生有到死有之间的过程。 中有:死亡之后、投生之前。又称中阴。 4、无常相续的有情论 生命轮回的两个基本原因——无明和爱。 无明:对佛法不知不解不了不达。 爱:包括境界爱和自体爱。境界爱,比如男女间的贪爱。自体爱,是出于我执,对自己产生的爱。 未修行者,不能解脱,因为无明。 修行者,不能解脱,因为爱。 修行入手处,不在于认识身外的世界,而在于改造身心。身心是我们修行的道场。身外求法,好比缘木求鱼。我们应该认识身心,对治烦恼和痛苦。 神秀那首著名的偈子是相当到位的:“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依此而行,非常稳妥。 如果脱离、忽略了身心,修行无处着手。 有人也诵经,也礼拜,也布施,也供养,也赶法会……如果对身心没有观照,这就是“空花佛事”了,是徒劳的。 部分提问(问题本身我在网上听不见): 1、礼拜、持咒、诵经时,应该保持正念。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身心保持觉察力。 2、大家喜欢旅游,看到山河大地,起了这种可爱的感觉,这就是触食。听音乐、闻香味、吃口香糖,都是基于触食。 3、进食时,要如理起观。吃段食时,当它是亲骨肉一样,以此避免对段食的贪著。对触食,以此作观:牛剥了皮,扔在地上,被地上的东西刺痛的感觉。以此避免对触食的贪著。并不意味着要断食,而是不要贪著它们。 4、饿鬼道,也有胎生,也有化生。 5、欲界天的天人的六根,跟人差不多。而无色界天的天人,无色身,六根当中只有意根。 6、读《西藏生死书》,可以使人更了解中阴身。中阴身的样子,起初跟生前差不多,只是略小一些,比如生前一米八的人,这时候可能变成一米六了。然后会越来越小,慢慢变成下一生的样子。比如下一生做狗,就变成狗的样子了。 ----------------------------------------------------------------------------------------------------- 更多恒强法师佛教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