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三讲 |
 
恒强法师:《佛法概论》听课笔记第三讲 四、世界观 上次课讲的有情观,是分析有情的身心,在三界中如何生死轮回,在生死轮回中如何相续。这次讲世界观。 (一)世间 “世间”又说为“世界”。“世界”这个词,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通常指外在的客观世界,这与原始佛教中的“世界”有明显不同。 1、世间义 在原始佛教经典中,“世间”与“世界”是同一个词,只是说法不同,而世间更常用。“世”指的是在时间上的变化,而“间”是在空间上,时间与空间的交合的存在,称之为“世间”。 世间的本义:可毁灭、可破坏的,可灭的。 《杂阿含?三二一经》中说:“危脆败坏是名世间”。“危脆”的意思是说一旦外在环境、条件产生变化,它就可能改变,非常脆弱。就像鸡蛋一样,容易破。“败坏”:容易变质。凡是危脆败坏的,我们都称为世间。 《杂阿含?一三○七经》:“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杂?二三○经》说根尘识三者和合而生触、由触而生受,是名世间。 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组成了我们的身心,及产生身心的一切活动。五受阴则强调我们身心及身心活动的有漏性、染污性。这种有漏的、染污的身心及其活动也称五取蕴。五取蕴即五受阴。阿含经把我们有漏的、染污的身心及其活动称为“世间”。 我们的认知活动需要根尘识三者交互产生作用,缺一不可。比如,我现在用手接触这个杯子,感到杯子里水的温暖,此活动为身触(不同于六尘中的触尘,下同)。身根(手的触觉神经)接触到外在的六尘(这个杯子),身识马上发生作用识别杯子里水的温暖而产生身触。再由这种温暖带来心里好不好等感觉,就是受。只有根尘识都具备了,就会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而阿含经把这种由根尘识三者和合而生触、由触而生受的身心活动称为世间。根尘识三者交合作用称为触,由触产生各种各样的受。 原始佛教经典中的世间就是上述这样的概念,而到了后期,世间的概念又进一步扩大了。 2、世间的分类 这是后期论典中对世间的分类。 (1)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指一切有情众生。 (2)器世间:物质世界,没有情感、情识。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 (3)五蕴世间:这是阿含经中“世间”的含义。被称为五受阴世间或五取蕴世间。五阴和五受阴的区别,正如“窗帘”与“好的窗帘”,前者是中性的,后者则带有感情的判断。五受阴区别于五阴就是强调五阴的有漏性、染污性。五取蕴也是这样。 3、世间的特点 (1)世间无数。 有情世间无数。器世间也是无数的,比如行星、恒星都是无穷无尽的,有十方世界。 (2)世间是不断成坏的。 比如地球、太阳都有寿命。成、住、坏、空为一大劫。 成——从无到有。 住——形成后保持稳定性。 坏——外在条件变化,本身也变化了。 空——消失了。 任何事物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对普通事物,我们一般说“生住易灭”,而世间是“成住坏空”。 (3)有情依于器世间。 有情需要外在的生存条件。一旦器世间等外在条件变化,有情也会随之变化,如迁徙或灭亡。 (4)世间的净秽是业感的。 世间的净秽是基于善恶、有漏无漏、染污清静,就是直接指有情的身心及其活动。 东方净土、西方净土的众生,不造作五逆罪。而我们依存的娑婆世界,被称为“五浊恶世”,这是有情的共业所感。 (二)三界 三界是对世间的分类,依据有情的身心特点而划分。有情不同的身心活动,造成三界的不同特点。三界中,有情身心会造作不善业,带来苦果。《法华经》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三界又称三有,指三种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天。 1、欲界 欲界的有情,具有种种欲望,被欲望所污染。 这里的有情具有YIN欲——两性之间的欲望,具有情欲——友情、亲情等情感,具有色欲——对外在物质的欲望,具有食欲——对四食特别是段食的追求。 人类居住的四大洲、天人居住的六欲天,及地狱、傍生、饿鬼,都是欲界。被诸多欲驱使,欲界众生造作种种业。 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越往上,有情的欲望越淡。 (1)四天王天 四天王天是四大天王所居住的天。四大天王是佛教的四大护法。释迦佛涅槃时把佛法付嘱给人天,在人间付嘱给迦叶和阿难,在天上付嘱给四大天王。 (2)忉利天 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分为三十三个辖区,由三十三位天王统治。中央有一位天主,四周有三十二位小天王。在过去世中,这三十三位天王是好朋友,后来一起修行,一起生到三十三天,做了天王。 (3)夜摩天 “夜摩”,又称“焰摩”等,是“阎魔”的不同音译。说阎魔王在地狱,是民俗信仰,不是佛教的教义。 (4)兜率天 弥勒菩萨在那里。 (5)化乐天 这里的有情,可依自己的意念变化出种种美妙境界供自己享受。 (6)他化自在天 这里的有情不用自己变化,把别人的美好境界直接拿过来享受就行了,他们坐享其成,福报极大。 他化自在天顶有魔天宫,魔王住在其中,欲界所有的有情,都在其掌控中。所谓“逃不出魔掌”,就是此意。 一般我们说的魔,有烦恼魔——感受到的种种不如意;有死魔——死亡,对一般人来说极其恐惧。而天魔真实存在,居住在天宫里。 2、色界 色界相对于欲界,有情的欲望变得很淡,远离了YIN欲和食欲(主要指对四食中段食的追求),有清净的色质,身体相对于欲界来说非常清净,无男女之别,长相庄严。色界有情的身形不同,越往上,身体越庄严、越高大,寿命也越长。他们有身光,身体相当于一个小宇宙,散发出种种光明。 色界有情依住的共有十八天。分为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三天、外道无想天、佛教五净居天,基本与四禅的境界相对应。 如初禅天的有情成就了初禅,经常安住在初禅中;二禅天的有情成就了二禅,经常安住在二禅中…… 无想天:外道成就的最高的定是无想定,他们安住在无想定中。 五净居天:成就了阿那含果的圣者,圆寂后到此。 色界天的最高天又称为“有顶天”,是有物质地方的最高的天。 3、无色界 无色界的有情,无色身,只有受想行识等相应的心法和心所法。 无色界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与四无色定相应。如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有情,能安住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中。 4、三千大千世界 (1)须弥世界 须弥世界又称小世界,是佛教宏观宇宙中最小的一个体系,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意为妙高。 须弥山周围有八山八海。八山是环形的山,一环套一环,须弥山在其中异峰突起,共是九山,每两座环形山之间都有海,九山之间共有八海。下面有金水风空四轮。空轮是没有物质的。 简单地说,一日一月所照的地方是一小世界,最高到初禅天。 (2)四大洲 这个小世界最外围的两座环形山中有一大海,海里有四大洲,人就居住在四大洲上。 A、东胜身洲:这里的人相貌庄严,故名“胜身”。 B、南瞻部洲:我们就居住在这里。南瞻部洲又称南阎浮提,因盛产阎浮树故有此名。 C、北俱卢洲:俱卢,意为殊胜,即指这里的人福报极大,几乎感受不到什么痛苦和烦恼。 D、西牛货洲:盛产牛,这里的人经常用牛交换货物,故名。 (3)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教化的范围。 一个大千世界由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由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由一千个须弥世界组成。 三千大千世界指的是一个大千世界,意为一个大千世界有上述小千、中千、大千这样的三个层次,而不是指三千个大千世界。 一个小世界,最高是初禅天。一个小千世界,最高是二禅天。一个中千世界,最高是三禅天。一个大千世界,最高是四禅天。——这是佛教宏观的宇宙体系。 (三)世界的演变 1、四轮 世界的形成: 最初是暗无天日,杳杳冥冥,一片虚空。渐渐起风了,成为风轮。风积云降雨,雨水构成了水轮。水轮上又起风,风在水面上形成泡沫,有了物质,物质逐渐凝成金轮,金轮上形成山河大地,山河大地上渐有生物。 2、四劫 世界的变化,要经历四劫(四中劫):成、住、坏、空。 四中劫各自包括二十小劫。 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人减寿一岁,减到十岁为止,此为一减劫。再逐渐从人寿十岁增加上去,每隔一百年,人增寿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此为一增劫。一增一减,名一小劫。每一中劫包括二十小劫。 四中劫共成一大劫,一大劫即包括八十小劫。 3、人类社会的演变 世界形成时,光音天的天人闲逛下来,出于好奇,到山河大地各处去玩。 光音天的人,交流起来不需要发出声音,而是口中放光,代替声音。他们有神足通,一念之间即可从一处到另一处,飞来飞去,觉得很好玩。 玩累了,要找吃的,地上自然冒出一种像乳酪一样的糖浆,很好喝,他们就停留在这里。但吃这种东西吃多了,色身越来越粗重,他们飞不走了。慢慢地,糖浆没了,他们开始吃地皮,这种地皮就像菌类,也非常美味。吃了地皮后,色身更加粗重,更飞不起来了,只能跳了。地皮没了,他们又吃自然生长出的一种稻谷,这种稻谷不需耕种就自动长出,也没有壳,还是很美味的。吃了这些,他们的色身更为粗重,没有以前那样庄严了,逐渐有了男女之别,男女之别越来越明显,成了男女之相。后来,男女之间又产生了依恋,有的男女有了两性行为。 起初,他们觉得两性行为很可耻,要处罚发生两性行为的人,画一个圈,把男的囚禁其中,其女可怜其男,于是送饮食给他,于是称她为他的妻子。这种情况越来越多,慢慢就成为正常的了。 有了家庭,就有了房子,有了村庄,有了部落,有了国家,有了国王和军队,渐次而生,形成了人类社会。由于五逆十恶之业,有的人死后就成为傍生、饿鬼、地狱众生等,产生了三恶道,不断轮回。 但有的有情意识到这一点,就远离不善业,成就善业,持戒乃至出家修行。 出家修行的,是婆罗门阶层。不修行的统治者,是刹帝利阶层。农工商平民,是吠舍阶层。无人身自由的,从事下贱业的,是首陀罗阶层。——这是印度的传说。 依正见者,可成就解脱,成为阿罗汉,或成佛。 释迦佛与弥勒几乎同时发心,而释迦佛更为精进,先成佛。弥勒菩萨是释迦佛的声闻弟子,蒙佛授记,将来决定成佛,现在正在积累成佛的资粮。 原始经典中,不是谁都能被称为菩萨的,只有两位菩萨,一是释迦佛成佛之前,二是弥勒菩萨。 龙华三会:弥勒菩萨将在龙华树下成等正觉,三次说法,把释迦佛未度完的众生度脱。 弥勒所说的法,与释迦佛所说的法,无二无别,也是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这是进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中修行科目)。在他方世界,还有其他佛(如阿弥陀佛)在说法,也在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这是解脱法,依法可成就解脱道。对此,我们要好好闻思,好好修行,闻而能持,持而能久,不可轻视诽谤。 世间,是人的身心及其活动。我们如果抛开身心,远离我们的身心活动,研究外在的世界,这跟修行解脱没有太大关系。佛教讲的小世界,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我们所依住的器世间是无常的。 对三界的理解,不要离开有情的身心。其实这三界,与有情的身心紧密相关。一个人有YIN欲,就生在欲界中。断除YIN欲,对段食的欲望变轻,证得四禅,即能安住在色界境界中。这时你不是色界众生,但你跟色界众生一样,安住在色界的情境当中。证得四无色界定,就能和无色界众生一样,安住在无色界的情境中。成就四禅,可升天。或成就上品十善业,在中阴成就禅定,也可能升天。 佛教所说的世界,不是佛陀以他的智慧解释世界如何产生,有没有边际,不是解释身心以外的世界怎么样,而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身心并改造我们的身心,这才是精要所在。把握不了这一点,就是舍本逐末,隔靴搔痒,离题万里。 部分提问: 1、佛教所说的有情,是从光音天下来的,与进化论所说的不太一样。 2、须弥世界与地球的关系,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里讲过,在第9章,121页。 3、初人是最初的人,由化生而来,从光音天往下逐渐投生,不依父母为缘。 4、龙华三会,第一会度的是释迦佛时持五戒的,第二会度的是释迦佛时受三皈的,第三会度的是释迦佛时仅仅称了声“南无佛”的。 ----------------------------------------------------------------------------------------------------- 更多恒强法师佛教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