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六)~A 一、小缘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六)~A 一、小缘经

 

  (卷六)

一、小缘经

  讲法地点:舍卫国清信园林鹿母讲堂

  参加人员:千二百五十比丘

  内容提要:此经叙述佛陀破除婆悉咤、婆罗堕两位婆罗门的骄慢心。佛陀说四姓中的任何一姓,如能行持善行,就会受到清而白的善报,反之而行不善行,即会受到黑而冥的恶报。在佛法中,并没有贫富贵贱差别,都一样能够证道。佛陀教人尊敬那些笃信三宝的人,因为三宝者堪受世人之供养,经中曾举例说波斯匿王之礼敬三宝之美举。  

  这部《小缘经》在佛教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这部经典中,依我的观点,主要谈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佛陀对于四种姓的态度;二是阐述佛教的宇宙观以及人类的起源问题。第一个问题,大家都比较熟悉,佛教是坚决反对有关四种姓的划分的。而对第二个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问题比较敏感,大乘佛教对它谈得好像不多,或者在作些刻意的回避。我觉得如实地把佛陀的观点表达出来,又何尝不可呢?下面我就分别谈谈。

(一)佛陀的种姓观

  佛陀为什么对四种姓问题进行明确地表态了呢?这里面有个因缘。有两个婆罗门准备到佛陀这里来出家,一个叫婆悉吒,一个叫婆罗堕。佛陀的话重点是对前面一个叫婆悉吒的人说的。佛陀对他们很是关切,就问他们:“你们俩来出家,有没有人说你们闲话啊?”佛陀的意思很明白,也十分体谅他们俩人是顶着很大的压力前来皈依佛陀的。

  这两位倒很直爽,说有啊,他们都纷纷指责我们呢。佛陀说他们都指责你们什么了,说出来看看?

  婆悉吒想了想,就禀告佛陀说:“他们都说:‘我们婆罗门种是天底下最好的人种,其余的种姓都不值一提!我们的皮肤长得又洁白又干净,这是其他种族没法比的。我们是大梵天的后代,是从大梵天的口中降生出来的。你们俩现在做啥不好呢,却要到佛教那边去修什么异法呢?”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要搞明白这个“婆罗门”,到底是怎么来的。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让我们对雅利安以及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个大致的了解。

  从目前史学界所考证的结果来看,把婆罗门列为早期雅利安人的后裔,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雅利安(Aryan)这个词是个梵语,意为高贵,也就是意指“高贵的纯种”。《辞海》对雅利安人的解释是:

  雅利安人(Aryans)是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从印度和波斯古文献的比较和研究中推知,远古在中亚地区曾有一个自称“雅利阿”(Arya)的部落集团,从事畜牧,擅长骑射,有父系氏族组织,崇拜多神。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间,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自18世纪欧洲语言学界发现梵语同希腊语、拉丁语、克尔特语、日尔曼语、斯拉夫语等有共同点后,即用“雅利安语”一词概括这些语言。

  根据记载,雅利安是史前时期居住在今天的伊朗和印度北部的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就叫雅利安语。19世纪,雅利安语一名被用作印欧语的同义语。在19世纪,由于戈宾诺伯爵及其门徒张伯伦的积极鼓吹,出现过一种“雅利安人种”的说法。所谓的“雅利安人种”成员是讲印欧诸语言的人,有利于人类一切进步的人,并宣称优越于闪米特人、黄种人以及黑种人。雅利安主义的信徒们将北欧和日耳曼诸民族视为是最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成员。

  公元前三千年左右,雅利安人还是一个部落联盟,其生产力发展已进入铜器和青铜器时代,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游牧部落,所以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其社会组织形态尚处于父系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时期。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雅利安人的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向西进入欧洲大部分地区,向东深入欧亚的腹地、向南则伸入西亚和南亚,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游牧部落迁徙浪潮。说梵语的雅利安民族,早在公元前一千年以前,就已经进入到了印度北部。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相传婆罗门是梵天(印度当时所奉信的神)用口创造的,刹帝利是梵天用手创造的,吠舍是梵天用腿创造的,首陀罗是梵天用脚创造的。当时的贵族以此说法来巩固自己权利。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一旦通婚,他们所生的子女便被看成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传,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儿子,为了确定人间各种人在社会上的应有次序,确定婆罗门和其他种姓的义务,便制定了这部法典。《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比如,低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比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印度从古至今,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却一直延续下来。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

  从上面我所搜集的一些有关雅利安及种姓方面的资料,我们就可得知,婆罗门应该属于白种人,属于欧洲人种的分支,他们甚至与欧洲的日尔曼人有着血缘关系,而日尔曼人也自恃血统高贵,很是傲慢。

  那么我们的释迦佛对婆罗门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他无情地撕开了婆罗门人的虚伪的面纱:“你们看这一群婆罗门具,愚昧而顽冥,就好像一群衣冠禽兽,一天到晚虚情假意,装模作样!”那么佛陀的持有什么样的种族观呢?佛陀的态度很鲜明,四种姓之中,只要你行恶,即使你血统再高贵,也同样要堕于恶道;但如果你行善,即使是最下贱的种姓,也能获得良好的善报——这是贯穿本经始终的一条红线。

  在经中,我们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下,佛陀为了区别于当时我四种姓,于是就把自己的弟子定为第五种姓,即“释种”,这是佛教徒自称为“释子”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佛陀还说,凡是佛教的出家比丘,当别人问起是何种姓时,我们有两种回答,一种就是“我是沙门释种子也”,另一种回答就是“我是婆罗门种”。这什么说出家比丘也可以自称为“婆罗门种”呢?佛陀对此的解释是:“大梵名者即如来号,如来为世间眼,为世间智,为世间法,为世间梵,为世间*轮,为世间甘露,为世间法主”。佛陀的意思是,凡是出家比丘,都是修无上道,证无上道,行无上道,所有的出家比丘,都是种姓最高的,无论他们出家前属于哪种种姓。这在当时极其强调种姓等级的印度社会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前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六)~B 佛陀的宇宙观以及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六)~C 二、转轮圣王修行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七)~A 一、弊宿经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七)~B 昼梦之喻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七)~C 担麻之喻

 

后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五)~F 关于七定具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五)~E 什么叫授记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五)~D 二、阇尼沙经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五)~C 梵天与佛法的对比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五)~B 四无量心与典尊的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