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F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F
1331经:此经叙述诸天神精勤护持比丘修习佛法。 本经叙述有一些众多的比丘在修习上十分精进,他们在夏安居之日时,便集体聚集在茂密的树林中过着集体的僧伽生活。正如前文中所说,“汝有真修,我必护法”,只要比丘有真修实炼,就一定令诸鬼神众前来护法。因此当此林中诸比丘在夏安居之时,各路天神也前来闻法护持。转眼夏安居即将结束(“十五日诸比丘受岁”),受岁临近之时,已经习惯了与诸比丘在一起生活的诸天神们,此时忧戚不已。顺便提一下,这些的“受岁”即是指夏安居结束,是指比丘修满90日夏安居而增一法腊。当比丘受戒之后,依夏安居的次数来论受戒年岁,故我们有时称某某法师为“戒腊几夏”。当然,受岁并不是佛教的专利,外道沙门也进行夏安居,他们也进行举行受岁仪式。只是比丘们在进行受岁之时,却是比以前更加清净无染,在道业上更进一步。 当一部分天神忧戚之时,另一些天神对此则很不理解:“汝何卒生愁忧苦恼?汝当欢喜诸比丘持戒清净,今日受岁。”见到比丘们安居结束功德圆满之时,大家理应开心赞叹才是,你们怎么能这么不知趣,而“生愁忧苦恼”呢?林中天神对此回答说:“我知比丘今日受岁,不同无羞外道受岁;然精进比丘受岁,持衣钵,明日至余处去,此林当空。” 比丘受岁当然需要赞叹随喜,但是一联系到自身,即一想起这些清净的比丘在受岁之日便是陆续离林之时,天神们便不禁地黯然失神,忧悲苦恼起来。为什么要忧愁呢?因为随着比丘们的离去,茂密的森林中变得空空荡荡,天神们再也无法聆听到比丘们的相互说法与探讨之声,故而他们感到孤寂与落寞。在为期三个月的朝夕相处之中,天神们早已将诸比丘视作伴侣与知己,大家都融为一体,亦师亦友。当离别之时临逼之时,他们岂能不伤心呢?天神亦是六道有情众生之一,“自苦多情伤离别”,人类如是,天神亦如是。 当最后一位比丘收拾完行囊,然后悄然离去之后,天神于是只得对林低呤: 今我心不乐,但是空林树; 清净心说法,多闻诸比丘, 瞿昙之弟子,今悉何处去?—— 此时我的心此时徬惶不安,昔日祥和熙熙茂林,如今空空荡荡,罕有人迹; 那些清净的出家比丘们啊,不仅多闻,而且精严持戒,多么难得稀有! 这些释迦文佛座下的贤圣弟子啊,现如今,他们又在哪里? 此时,有一位天人听到了天神的声音,应声而答道: 有至摩伽陀,有至拘萨罗, 亦至金刚地,处处修远离; 犹如野禽地,随所乐而游。 在原始佛教时期,出家比丘如闲云野鹤,居无定所,来无踪去无影,随身行李仅三衣一钵而已,故布袋和尚诗云:“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这样的境界,相比于“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的那个道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出现了固定住所的精舍乃至伽蓝。现如今,“孤身万里游”的行脚僧世之鲜有,大部分整天都在忙忙碌碌。我们究竟为谁而忙?在繁忙之余,却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无暇思索,变得庸俗陈套;连自己也不敢看自己写的东西,总觉得其味同嚼蜡,令人不忍卒读。怎么办呢?“巧把尘劳为佛事”,算是自勉吧。(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