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智随法师:念佛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
 
除了念佛之外,我们要“真成报佛恩”就还需要做一些世间善法——善行。因为我们念佛之人生活在这个世间,肯定就会涉及到身、口、意三业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如果我们身为念佛之人,我们的三业不清净,有染污的地方,那就自然会影响到别人对净土法门的接纳与信受,令别人产生不信受、抵触的情绪。从往生讲,往生的正定业是念佛,往生不是靠其他世间善法;但是活在世间要有世间善法。讲往生是靠念佛,但是也不否认世间善法,它只是不靠世间善法而已,不是依靠世间善法来往生,并没有否认世间善法的存在。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善于理解。不能看到别人持戒就说:“你这持戒就是杂行!”看到别人做善事就觉得是杂行。这也不是杂行!你如果把持戒放生视为往生功德就是杂行;我们不把他视为往生功德,自然地持戒放生,作种种的善行功德,那就不叫杂行。 杂行是什么观念?我们觉得往生功德靠念佛不够,再加一点才够,要加读经啊,要加布施啊,要加放生啊,等等,那就叫“杂”了——在名号之外加东西。如果我们相信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其他的善行有也可以往生,即使没有也可以往生,这样想就不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去行其他善法就不杂。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安住在念佛当中,外在的行为上,就可以依照佛法的一些行为标准来行世间善法。 我们要想劝世间的人来念佛,就需要以世间的善法来与他们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来引导他们。世间的善法依佛法而言有个大原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的事情我们尽量不要做,善的事情就要尽量做。当然善恶的标准,世间的人与出世间的人还是有不同之处。比喻世间人往往觉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行了”“我也不伤害人,好像就不错了”。若是依佛法讲,我们经常会伤害人——我们心里动一个念头,或是行为上不小心得罪到别人,即使我们的语言不清净也会伤害人。 佛法对善法的要求,是要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要清净。身业清净就是要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清净,所作所为都是善的,包括在寺院里烧香、拜佛作功德,在社会上帮助他人,对待工作尽心尽责等,这就是善的。语言善,赞叹别人,真心待人,语言上不伤害别人,不骂人,不说脏话,我们口业也必须清净。意业,没有贪嗔痴,当然这一点凡夫要做到很难;我们先把这些原理要明白,在意念里面我们要对众生起赞叹、随喜、恭敬之心。身口意都以善行为指导,这就是我们在这个世间立足的一个基本。 印光大师讲: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敦伦”,“伦”是伦常道德。我们人在世间有伦常道德,有五伦——儒家讲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这五伦的关系当中,我们处于什么位置就应该敦伦尽分,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做父亲的,教育好子女就是你的天职本分——你不可能让你的子女自己去成长,你不管啊!把他交给大自然,让他自生自灭,那就是失去做父亲的本分了,养不教父之过!那么做子女的,你就应该要孝顺父母;做子女的要是不孝顺父母,那就不是人啦。畜生就是这样的,生下来之后自己回到大自然去,互不相认。人与动物相比,高明的地方就是人懂得伦理道德,能遵守人伦本分,能做自己的本分事情。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我们的本分事情。不论你学佛与否,你都必须去做。 敦伦尽分,实质上讲,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做人,不论你学佛还是不学佛,不论你学净土法门还是学其他法门,你都要做的。当然我们做得好坏,那是另一个问题,是能力大小的问题:有些人做得好一点,像舜帝,他对父母的孝顺程度,恐怕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的。父亲对他再不好他还是一样会孝顺;我们世间人,父亲对自己不好,就躲得远远地,甚至三年、五年都不回家。 敦伦尽分,就是每个人自己站在自己的身份、地位、环境,力所能及地做我们自己的事:这是外在的事相。 闲邪存诚就是内心,我们内心有邪念,要让这些邪念闲下来,停下来。“闲”就是停,就是要除恶向善——我们心中的贪嗔痴就是邪念。“存诚”,我们心中要存有诚敬心,要存有恭敬心。 这个“诚”是儒家里面讲得比较多的,至诚、诚恳。佛门里面也讲至诚恭敬,至诚心。印光大师是把佛法与儒家两者合为一体,用这个“诚”字来做代表。印光大师特别注重恭敬、虔诚: 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恭敬是很奇妙的,恭敬当中就可以得到利益。我们恭敬别人,也会得到利益;我们恭敬佛菩萨,当然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佛菩萨的力量在恭敬当中才能够得到。有些人趾高气扬地走到寺院里面来,看到佛像好像没看到一样,那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心中有邪念,我们自己要改正;要恭敬诚心待人,诚心来敬佛。以德感人,这是我们去劝他人信仰净土法门,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在《无量寿经》有一段经文对这方面有说明:我们信仰佛法的人,有佛理在的地方,要“崇德兴人,务修礼让”。 “崇德兴仁”——崇尚道德,兴隆仁慈。我们要崇尚道德,像《道德经》注重“道”,注重“德”,我们佛法也注重“德”,以德行来感召他人,影响他人;以仁义之心去劝化他人。 “务修礼让”就是恭敬,对别人尊重,恭敬他人。在阿弥陀佛的愿力当中,有一条愿叫“触光柔软”愿:阿弥陀佛的光明来到我们心中,我们这个坚固的心、顽强的心就会变得柔软。因为佛很慈悲,佛的慈悲打动了我们,我们也会变得很慈悲;佛让我们往生西方净土,我们也希望别人往生西方净土;佛能够宽容、包容我们这种凡夫的心,我们也就会学着去包容别人:以这种“触光柔软”的心态面对世间,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是一片祥和,一片光明,一片和谐。 我们在这个世间提倡和谐世界,但是不知道和谐该从哪里入手。和谐要从内心出来,我们心中一团和气,走到哪里都会很和谐。你心中没有和气,心中充满暴虐之气,心中充满烦恼,怎么会和谐呢?看到人就觉得不顺眼,看到人眼中就冒火,那别人对我们也会是抱有相同的仇恨心理。所以和谐来自于我们的内心,不是来自于外在。“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团体”,都要建立在内心和谐这个基础之上。佛法是注重内在,不注重外在。因为有了内在,自然就会有外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和谐,是一团和气。触光柔软,阿弥陀佛的光明来到我们的心中,我们这种刚强我执的心就会慢慢慢慢化掉了,就好像那冰块、冰雪在阳光底下就会溶化掉了。 我们凡夫的心就像那冰块一样,是很硬、很坚固的。但是阳光一照、一温暖,这冰雪就慢慢化掉了;化掉之后就柔软了,水就是柔软的。“上善若水”啊,水是不会坚固的,水走到哪里,它都会给别人让路的,碰到阻碍了,它就马上转过头来了。有些碰到阻碍的人啊,就拼命往前撞,弄得大家头破血流。所以,务修礼让,要修行礼让。要对别人有理,要谦卑敬让。 还有,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学佛悲心,给人欢喜。学佛大悲心,阿弥陀佛是最有大悲心的,让一切众生都往生西方。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阿弥陀佛的悲心里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为何都愿意来念佛呢?就是因为他有大悲心,他有慈悲心能够包容我们,我们才愿意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那么我们给别人结缘,劝人来念佛,也要有这种大悲心,把佛法的大悲心住在我们的心中,然后从我们的身上散发出这种大悲心,也要包容别人,也要原谅别人,也要体谅他人——大家都是凡夫众生。 善导大师讲: 决定相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我们自己是凡夫,别人也是凡夫。我们普通人往往把别人当圣人要求:“你怎么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好像别人做得都不好,至于自己做得不好就没关系。别人不能伤害我,我却可以伤害你,世俗人都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身为学佛的人就应该倒过来,这个世间是个颠倒的世间,我们再颠倒一下,把它倒正,用佛的大悲心去面对世间。善导大师讲我们是凡夫,那别人也是凡夫,凡夫与凡夫之间那就要互相包容,互相谅解,互相体谅。同时,同病相怜,大家都彼此彼此,没多大差别,大家都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印光大师有一段开示讲: 要把自己当凡夫,要把别人都当圣人。 这句话呢,我个人觉得可以改一改:要把自己当凡夫,也要把别人当凡夫。因为我们一旦把别人当圣人,很多时候就会看不惯这个圣人了——“这个圣人怎么这样做事呢?这个圣人怎么会有烦恼呢?”当然,印光大师这么说是希望我们能够尊重别人。别人是圣人,深不可测,他的行为我们不了解,他也有可能是故意在演戏给我们看的,所以,不能去指责他。他即使是圣人,圣人也是可以发脾气的,像四大金刚,像这些护法神;有些佛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提到,也有发火的时候,他们发火是为了什么呢?当然不是普通的原因,是为了要度化众生。 印光大师这么说,是为了让我们对别人的思想行为有个正确的看待。我们不要去分别他,不要把他当凡夫;视他为凡夫,我们就会有轻慢心,就不会尊重别人了——这就是凡夫的恶习。但是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把别人当圣人看待。你们能把在座的都当圣人看待吗?觉得他们都是菩萨吗? 唯我一人是凡夫,别人都是菩萨。 但是,好多人看来看去,就觉得:“好像别人都是凡夫,唯独自己是菩萨。”看别人个个都不顺眼,看家里人都不顺眼,看其他学佛人好像也不咋地,尤其是读了几本经的,懂得一点佛法道理的,看看满世界好像别人到处都不对,“天上天下我第一!” “我慢”高涨。 我们以善导大师思想来看,我是凡夫,大家都是凡夫,这样大家的身份就平等了。我有毛病,你有毛病,大家都不计较。我伤害了你,你伤害了我,这样就扯平了。当然扯平不是故意要去扯平,是心里面要彼此理解,彼此包容,彼此尊重。他虽然是凡夫,但是我们要尊重他的人格,他是念佛之人,他往生之后就成佛了。他现在是念佛的凡夫,他现在就不退转,现在就是“人中芬陀利华”,是阿弥陀佛第一弟子,我们不恭敬他就等于不恭敬阿弥陀佛。他是佛弟子,我们不看僧面看佛面,看阿弥陀佛的面子,对念佛之人,对所有的人都要恭敬、赞叹。 之前我们讲过,阿弥陀佛把一切众生都视为父母: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以这种心态来看待众生,就会知道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是一样的,那你就不会分别“你是你,我是我”了,大家的利益无分别。 我们把所有的众生当做与自己是一样的,大众都是一体的,就没有分别之心了:“哦,他的烦恼可能就是我的烦恼,他的业障就是我的业障。”我们要以佛的眼光来看待众生,佛的境界很高,佛眼看众生,我们在座的有没有问题?有没有毛病?应该有吧,佛看得很清楚,比我们看得更清楚了。但是,佛一点都不计较,佛不会去分别:你这个好,他那个差。我们人才会有分别心,才会去计较高低、是非、对错,佛是平等包容。佛既能够看得清楚,又不会计较,这就是佛高明的地方。而我们凡夫呢,看得越清楚就会越计较。我们天天会算账,“哎呀,他欠了我多少账,他伤害了我多少”,我们心中对这些记得很牢固。这就不是学佛的心态,这就是一个凡夫的心态——凡夫的计较、凡夫的执着。 我们要学佛的大悲心,阿弥陀佛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佛心包容我们,我们就以佛的这种心去包容别人;佛心原谅我们,我们去原谅别人;佛心宽容我们,我们去宽容别人:佛要救度我们,我们也要去救度别人:以这种心态去面对众生,你看个个众生就很可爱了,就不再那么讨厌了。不听话的人啊,佛缘不成熟的人啊,他们都是真正的可怜悯者,更需要我们去怜悯他。不懂佛法的人需要我们懂佛法道理的人去关爱他、安慰他、引导他,去慢慢地带领他来学佛、念佛。 我们不能去指责他:“哎呀,你不能怎样怎样!”父母教育子女是慢慢引导、带大他的不是靠指责把子女带大的。我们去引导别人念佛也应该是慢慢地来引导——他不足的地方,鼓励他,安慰他,然后再引导他,他就过来了。 在《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里面讲: 令众生欢喜即是令诸佛欢喜,令众生烦恼即是令诸佛烦恼。 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令众生欢喜。阿弥陀佛有一种光叫“欢喜光” “智慧光”,我们念佛人就要把这种“欢喜光”从我们的身上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越念越烦恼,越念越愁闷,那别人就不敢靠近我们念佛之人了,那就说明我们没有体悟到佛心——要把佛的光芒从我们的身上体现出来。我们念佛是智慧光,有智慧;念佛是欢喜光,有欢喜:念佛是清净光,走到哪里我们给人的感觉都很清净,别人愿意亲近我们;念佛是安稳光,我们自己念佛得到了安稳,也让别人得到安稳。我们走到哪里都不扰众,也就是世间讲的不扰民;不让众生恐惧,让众生安宁,让众生清净,让众生欢喜,让众生有智慧。从我们身上来感召,让别人看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样即使我们不说,别人也同样可以相信佛法,也会来念佛了。我们自己做好了之后才会有影响力,有感召力。 但凡夫众生要做得十全十美,那也不现实。我们站在自己的位置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一点是一点。做一点能够影响别人一点,我们做得越多,当然就能够影响别人越多。所以我们每个人不要去跟别人比,我们站在自己的位置,力所能及地做,我们尽量做——弘法不行我就多念佛,我念佛也不行就多做事,护持道场,发挥自己的优势。 慧净上人有一段开示,在《念佛人每日诵念思维》当中有四句话,也可以作为我们念佛人生活中的一个指导: 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我们与人结缘、与人相处,要给人安心,我们自己安心了,让别人也安心。给人欢喜,我们自己念佛得到法喜了,也让别人欢喜;别人即使不念佛,他看到我们他也欢喜了,然后他也就来念佛了。给人希望,这个世间的人,有希望的人很少,人都很绝望:没有钱的时候想发财,发了财之后发现还是没有人生目标;没有当官的想当官,当了官后发现自己很苦恼:心中总是没有希望。 那么哪里有希望呢?人的精神境界越来越高,那才会有希望。佛法就是提升我们的精神,让我们最终都成佛。我们要把这种希望给予别人:别人苦恼时我们去安慰他,给他希望,告诉他有解脱的希望,有阿弥陀佛的慈悲,这样他的心中就不苦闷了。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想自杀,他们没有能力、没有愿望在世界上活下去,我们就可以去安慰他、引导他,让他知道人生的珍贵、人身的难得、佛法的珍贵,这样,慢慢慢慢地开导他,让他懂得珍惜人生,也给他希望。 在这个世间能给人希望的就是佛法,佛法是光明之教,能令我们众生都能够得到解脱的希望。当然,这个希望太大、太遥远,有很多人看不见;我们可以从小的方面,点点滴滴地去引导他:有人想升官的,有人想发财的,有人想身体健康的,告诉他:念佛就能够得到利益——从现世的角度,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那么,他心中也会有希望了,然后他从这种世间的希望会慢慢过渡到佛法的希望。 给人利益,我们与人相处,身为念佛人,我们可以说是已经得到大利益的人。在《无量寿经》里讲: 乃至一念,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释迦牟尼佛见到念佛往生的利益,所以劝我们念佛。我们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往生的大利,这种利益我们要分享给大众,分享给所有的众生。 我们与人相处就是给人利益。这种利益当然也包含世间利益:别人有困难,我们有能力就帮助他一把,经济上、能力上、智慧上,方方面面,只要是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有因缘,别人对方愿意接受,就可以帮助人家,让人家得到利益。有句世间话说:吃人的口软,拿人的手短。我们给他利益,他的口就软了,这时你再劝他念佛,他可能就会答应。“好好好,我来念佛”他自然就过来了。 佛法是给我们一切众生利益的。我们一切众生的心在佛法面前都会软,一定会软下来。因为有利益可求啊,人总是追求有利可图。这是说世间法。 我们要把念佛融入生活当中,在生活当中体现念佛的好处。这样一来,你在世间过的就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了,就是过的念佛人的生活——安心念佛,老实念佛,劝人念佛,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慧净上人还有三句话,也是讲我们平常的行为。这三句话的内涵,在家人也可以去思考一下,这是指生活方面的: 生活简单朴实,语言诚恳和蔼,威仪安详稳重。 “生活简单朴实”,生活不要追求奢华,不要去攀高比富,要过得很简单朴实。烦恼是在攀比当中产生、增长起来的。生活过得简单朴实的人,烦恼自然就会很少。很多人问:“师父,烦恼多啊,怎么办啊?”怎么办?我们自己放不下贪嗔痴,放不下世间的这些东西,就自然会烦恼啊!那谁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我们自己过得简单朴实一点,有饭吃,有衣穿,有一张床睡,就够了。 在这个世间,什么人的日子过得最好呢?吃饭吃得香,睡觉睡得香,念佛念得好,这种日子就最好过。我们如果有再多的钱财,吃到口里饭菜却不觉得香,吃到庙里的饭菜觉得不好吃;有再多的床,躺在上面却睡不着,那种日子就很难熬了。人活在世间,生活过得简单朴实,走到哪里都能睡,走到哪里都能吃,这样的人是最容易满足的,是最好的人生。 人在世间要生活简单朴实,简单朴实才身安心安,这才是人生。人如果有了钱,有了地位,这个人却过得很痛苦,那就没有意义了。钱财地位是妆点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扰乱我们生活的。我们很多人已经颠倒了,人成了财物的奴隶,成天就是个守财奴,天天数钱,“我的银行卡里有多少钱啊?我买了多少房子啊?看看我的股票啊。”人的身心状况被完全奴化了,被物质奴化成一个奴隶了。我们现在都在讲做主人,恰恰相反,都已经不知道怎么做主人了,都成了钱财的奴隶。 我们以为有钱人过得好,他出门就是汽车啦,飞机啦,是很好啊,但是他内心的恐惧是我们看不到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生活简单,要朴实,要自然。我们有多大的本事就过怎样的生活。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趾高气扬的,念着佛走在大街上不会觉得我很寒酸、贫穷落后。 你看出家人穷,叫“贫僧”,出门只有三衣一钵,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照样过得坦荡荡的。生活是要靠我们的内心与精神力量来生活,不是靠外在的物质来妆点。 “语言诚恳和蔼”,我们讲话要真诚,不能欺骗,不能虚伪,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要真实,要和蔼,不趾高气扬,不能高高在上的,不要有盛气凌人的气势,不要对人颐指气使,人与人之间要和平相处。以佛法那种众生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恭敬的心与人相处。 第三点就是“威仪安详稳重”。威仪就是平时的行为举止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到哪里都让人家很尊重。我们自己稳重,别人才会尊重你;我们自己轻浮,做事不安稳,走到哪里都让人看着不舒服,那自然也不能影响他人。 当然威仪安详稳重,对出家人要求的就比较多。出家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点点滴滴都要注意。我们出家人作为人天师表——人天的导师,走到哪里居士都要恭敬你,“哎呀,师父,师父请开示!”那么,我们的威仪、言语就更重要了。我们的一举一动别人都会关注,哪怕你是无意的,人家也都看在眼里。 真报佛恩就是体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是喊口号,不是高高在上的:“要去弘法利生,要去广度众生”,这些大话都不用讲。我们就实实在在地,点点滴滴地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从我们的身边做起,我能做一点就做一点;我不能做的,就默默无闻地念佛也一样,也没有愧对阿弥陀佛。 我们能够老实念佛、安心念佛,也就首先算是对得起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很欢喜,阿弥陀佛很赞叹,十方诸佛都护念。然后,如果还能够影响别人念佛,劝别人念佛,阿弥陀佛当然也欢喜。这就是我们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有的一些行为——怎么去报谢佛恩,怎么去感恩念佛。大致就讲这么一点,其他就靠我们自己去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