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前言 |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前言 一、前言 今天发了新的讲义,因为有人建议法空智很重要,法空智公案没讲,所以现在开始讲「求法空智」。我们知道凡夫有两种执着:我的执着、法的执着。我的执着又分为:分别我执和俱生我执;法执也是一样又分为分别法执和俱生法执两种;分别我执、分别法执是今生所薰习的,这两个习气比较淡薄,要断比较容易。而俱生我执、俱生法执是过去无始劫以来所薰习的,所以要断就很难,因为你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污染了这些习气。 你断了分别我执的话,大概已控制了第六意识的执着;断了俱生我执跟分别法执的话,大概断了第七意识的执着,所以第六识、第七识妄执灭了後,才现起观俱生法执的能力,第八意识本自清净,具足了一切法源,第七意识妄执八识一切法为我的俱生法执才灭,这个时候才是彻底的解脱,所以修解脱法是不简单的!去掉分别我执、俱生我执,去掉分别法执、俱生法执,那才能够超越叁界及命浊。「我空智」我们已经讲完了,现在讲「法空智」,如何来观一切法不真实、不空呢?先看新讲义公案开头。 二、讲义文及说明 「在入地菩萨中,虽地地均能渐伏业识,惟真令其永伏不再生现行作用者,必须进入第八地(不动地)菩萨位之後。入地菩萨功用行之行者,对第七意识相应之俱生法执起现行作用,或伏或起,未能完全控制其现行作用,直到金刚道後,法空智果现前,才能永伏现行种子,而入真正无漏境界。」 在入地菩萨位中,开始消除迁业流识,地地一直往上修。什麽叫做「地地」?佛教菩萨位阶有54位阶,从初发心十信位开始,发心学佛法,或修善行,这不是只有佛教徒而已,信耶稣基督、天主、阿拉、..等众都可以,主要他发心要修善行都包括在内了,再来是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之後,在这个重要的关头要加上一个四加行位,才能进入菩萨行列。何谓四加行?就是「 、顶、忍、世第一」,即能入菩萨位阶。 经云:「 、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於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於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 你修到这个菩萨分水领的紧要关头的时候,要修四加行,就身心而言, 就是热,身体要能产生能量,用气来说明也可以,然後能够达到一切加行境界,如我们色身的头顶也好,整个身体布满了气,此时对一切法就能有「忍」的力量,能看得开。身无气对境能忍的功夫会衰退,故修行人当业障来时,先失身之气,亦即丹田气机闭死,随之,心定力衰退,其忍的工夫就失。 再下来是世间第一法,这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是世间里面最高之法,也就是靠气得定、得忍的最高法。而这不是佛教解脱道里面的法,无上佛法是以般若智渡到彼岸的。故世间里面第一法的定忍,还是世间法里面的法。证到四加行的话就可以准备证入地上菩萨了。 入地菩萨後也有十位阶,到八地--不动地的话,对一切境界能够如如不动,到这境界才能如如不动,听说上虚下云老和尚是八地菩萨来出生的;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法云灌顶一切法,这位阶的菩萨心也就变化无量,有能力让众生在一切法之下,得安详领受你的法益,这是十地菩萨。 再过去就是金刚如来地,金刚如来地又分十地。金刚十地是真正像释迦牟尼佛的果地佛。我们修行的人,要将这些果位搞清楚,才不会迷头认影、自我肯定,果地佛只有释迦牟尼佛。 九地以前都还是因地佛,这边所讲的还是因地菩萨,真正阿罗汉的位阶相当於菩萨八地,阿罗汉是身执解脱了,但是得小乘的果位,如果以菩萨的果位来衡量的话,是八地不动地的位阶,八地菩萨是内心无碍的。讲义所讲入地菩萨就是开悟以後的菩萨,地地上修才能真正断一切法空,如果没有的话,你就没有办法修到内心的清净。 「虽地地均能渐伏业识,惟真令其永伏不再生现行作用者,必须进入第八地菩萨位之後,才能永伏。」什麽叫「永伏」?什麽叫「暂伏」?「暂伏」就是我心里面还有污染(杂草)、很多毛病,暂用一块石头把它压住,不让它再长,但根部还在里面,永远除不了根,也就是说永远除不了你的业种。 我们很多人说:「我打坐的时候,气充满头部,没有烦恼了,心看得开了!」那种是暂伏,不要走错路,你要真正像修佛法的,要把我们内心打开,也就是色身要打开,在禅宗来讲是「开悟」,在《楞严经》来讲是「色身破」。开悟以後,你的心原原本本的暴露出来,然後你对着这个境尘,有没有贪心?有没有妒念?等等,把它拿掉!断掉! 我常讲的修行要有境界来磨、来考,譬如说我在修不偷盗,那边有十万块,我看了不心动,以前我常说:如果在路上看到一大 的钞票掉在地上,还是一千元大钞耶!起码也有一百万元!你抱着什麽心态呢?有的人说我不能占为己有,把它检起来,送到警察局去,这个是我应该做的,而且我不贪。这样对否?也对!也不对!为什麽呢?因你动了心。当你看到!最好是有看,当做没看到的就走过去了,这是对境不动心,管它是谁掉的,管它以後的下落会怎麽样?修行就是要这样! 如果你检起来了,代表你还有对物心动,是着相!当然这个要有超越的功夫。一般人言,很可惜呀!丢掉的人没找到的话会伤心,所以最好送到警察局让他招领,这些都是你在打妄想。 再谈到「贪」,小金额你不会做贪的事,上千万、上亿的,好几亿的时候,而且您又很容易拿到钱的时候,你贪不贪?这就在考验你定力有多深。很多高僧大德人家供养的红包,他们就丢在屋里,像上虚下云老和尚的供养红包堆成一座山,人家供养他,他也不打开、也不用、也不给人,就怕去碰这个钱。但修行最好是把它打开来,但不被它诱惑。 所以贪心有没有灭,是要境界来考,你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贪心!贪、 、痴、慢、疑等种种毛病很多,打开本来的时候,你要一个个的去拿掉,拿掉才能真正懂,法的执着有多深。 「悟後要不要修?」这也造成很多的争议。有的说,当下清净体性就是佛,那还修什麽?有一派的人就这麽讲,每一个人都是佛,我们说如来禅,如来禅不是当下认知你的体性,就已经悟道了!哪还要修?这种不必修的知见,是因他没真的打开本来,见「无想」或气压心识不动,认为已见性,这样当然会说:不必修。如果一悟,八识法尘全部倾倒而出(大翻种子),看你要修不修?当然要修,要修,如何修?无所修,只是去掉你的迁业流识,故古僧大德讲,修不修是两头话,说修无所修,说不修却有无始无明、迁业流识当前。如果在初禅,了解我们这个体一丝不染,我们的体本空,体空然後不染一尘,你虽懂了,但境界一来就迷糊了,又犯了贪、 、痴、慢、疑种种毛病。是否真正开悟是一回事,还要加以实证,那什麽叫「实证」呢?禅宗讲的就是开悟,《楞严经》讲的就是色身要破,破才能把你的心抛出来,所以这叫做「悟後起修」。 如果你说:「悟就悟了,还要修什麽?」这就是不了解经义。「开悟」是打开我的心扉,「悟」是悟到我的心,我的心里面乱七八糟的垃圾一大堆,刚好拿来修,一个一个把它拿掉。面对境界,你真的有没有解脱?不是你说解脱,就解脱!不是的!譬如说你还有嫉妒心,对你的另一半很在意,别人跟他讲话,你内心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表面上说无所谓,但内心有没有无所谓?有一丝一毫的不痛快的毛病,也就是心病,忘不了另一半跟谁比较亲密,其实你的另一半并没有什麽心,只是尽朋友的心去帮她、去照顾她而已。像这样,你自己最清楚有没有解脱?有没有挂碍? 开悟的人就是在修这些微细的毛病,不是修什麽不杀人、要人家的钱、…,若你还有这些毛病,那你就进入不了开悟的境界,还未修到这个阶段。所以悟後再修,才是真正有在实修,在开悟以前是缘修,是在培养我们的资粮。所以要发这个愿,从初发心开始,当然不必 讲今生,讲以前多世,以前你已经修过佛法,所以这一世才能接触到佛法,这都是因缘的。 开始修行,修布施、持戒、精进用功,修到这里,去掉我们的妄想心,有一天开悟了,开悟了还要修什麽?还要去掉无始以来的习气毛病。修行修到最高点的话,就是悟到「空」。「空」也可以进一步解释,悟空的境界怎麽样?空有很多的不同意味,有毕竟空、相对的空、绝对的空、..。等证到了以後要回凡,「空」这里是圣境,永远住在圣境也不对,只会跟「空」连在一起了,所以一个人证到什麽都空了 我空了、法空了,他就偏重於逍遥自在的样子。如果你证到完全圆融,「空有不二」的话才是究竟。悟到「空有不二」,就要回凡,回凡的话就是圆融,那就是中道;就是我心空了,但是面对境界的时候,我内心如如不动,就像刚刚讲的第八地菩萨的时候,也就是能以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内心都如如不动。因内心是如如不动,外面境尘是如实不空,境界起就是因缘起的法,这就是以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心能如如不动,不被它(外境)转,这样佛性本来有了,佛性的另一面「有」的境界也有了,所以空、有都具足了,这就是圆满。 如果偏於空,虽然你逍遥自在,但不会在现实的人间求一个完整的解脱,那种人是小乘的行者,只会求内心清净,在没有人来吵的时候很清净,等到有一票人在那里的时候,或每一个人所面对的人事物的时候,你心不能清净,就心慌意乱,就说我在山上只听到鸟叫、水流声,没人来烦我,多逍遥自在呀!现在一到台北,人挤人,到处都是车子,你就说烦死了!空气太差了,我呆不下去了!还是回到山上去吧!那你就不适合修真正圆融的这一套。 「空有不二」是真正的佛法,是自己开悟後,认得体性本清净,真正要修行不能脱离缘起,因为缘起中有贪、 、痴、慢、疑相应,才会有斗争的心,才有爱的心,给你好看的心,你面对这些能不能自在,是不是很如意地容纳它们,如是那才真正的解脱。 所以来画个山形状,为什麽两边画同样的高度呢?两个是一样的,我们公案的五蕴身表面上看都一样,但内心不一样,因为这(右边)是解脱,这个(左边)呢?还没有入门!刚要入门还没入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对言语来说两边都一样,但是解脱的人呢?利用色受想行识来渡化界生,如果你没感情作用的话,一个不善语言,面无表情的人,人家一看你就怕,还听你说法呀?不对!你也会表示这件事不对,不高兴哦!生气!但是这里(左边 未解脱者)的生气跟这边(右边 解脱者)的生气不一样,这边(左边 未解脱者)生气是以你的喜怒来生气,但这边(右边--解脱者)是以度化他的心来表示你对他所做的不高兴,但是你的内心如如不动。所以在坐的应该有很多人有这种功夫,表面上很生气骂小孩,但内心好像跟你没什麽事情一样,里面有一个如如不动的我,那是真我!但是你要教小孩,所以要表示生气的样子。 这边(右边--解脱者)是你要假借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身来度化众生和利益有情,但是表面上看起来跟这个(左边 未解脱者)有没有一样?真不一样的存在於内心的不同,整个架构是这样。所以这里所讲的,到八地菩萨位以後,才真的有解脱知见。你还有什麽贪呢?还有什麽 呢?还有不认识因果?当然你都清清楚楚,这个时候才了知一切业识。功用行就是刚刚讲的,八地以前的菩萨都是要用功的,而用功的方法是锐利的方法,所以叫功用行。 「远行地菩萨」是七地菩萨,七地以前是要用功的有学位,要修空、无相、无愿叁叁昧,这就是功用行。无功用行是八地以後的菩萨,对内心已无可修,此时要修心的神通妙用,还是有所用功的。 「功用行」与「无功用行」的修行者,对第七意识相应的俱生法执现行作用,或起或伏,第七意识就是执着八识一切有我的意识,因为你们这班还没讲到「唯识」,可能对「唯识」还不是很清楚。现在道场那一班刚好在讲「唯识」,谈「唯识」里面的第六、第七、第八意识。 「阿赖耶识」是第八意识,也是我们的本心,也可以讲本识,它今生跟以前无始劫以来所熏习、所经历的大小业识都种在里面,你如果是在睡觉或是禅定之间,会现出阿赖耶识的种子,那都是你的心念,以前你做了什麽好事,干了什麽坏事都会现起,会现起都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种子被扫到,本来阿赖耶识只会现这些种子,它没有什麽好坏认知,所以说它本是清净的。 阿赖耶识现出一个种子起的时候,譬如说一个念头好了,第七意识的见分(唯识里面的见分功用)功能发挥功用 (看到念头的功用就是「见分」),看到第八识所起的念,他就说:「哦!这是我起的念头!」然後产生第七识的相分,之後再执着这个就是「我」!执着第八意识中一切大小所起的法都是「我」,所以如果第七识俱生法执不灭的话,没有办法调伏业识,证得解脱的。 我常常画这个图,现在再画一次,其实你懂得佛法的话,你就可以看出来,第八识阿赖耶识现什麽?譬如:山,这「山」是实境的,是在外的,山是色相,阿赖耶识里面分生五根 眼、耳、鼻、舌、身,这是阿赖耶识所变现,唯识里所讲的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我们眼睛看到这山,当认知的时候,那是第二个念,第一个先看到山的是我们的本体,是阿赖耶识。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这个,可能不容易了解,有一个现量意识,它是现实量知一切法境,真认知一切境的是第八意识的现量。你透过眼睛可以看到这个山,山会现出来,你认为是眼睛看到的。那修行的人不一定要用眼睛来看,用你的体来照,眼睛闭起来,也可以看到一座山,或一个人的影像,假设这个人像是真实的话,那你现这个现量最真实的,是佛性的现量,我们主要是在开发这个东西,不是只藉眼睛才可以看到东西;很多人用眼睛看到的,是因眼睛光波长改变,故可以看到鬼神,那是光波长改变,跟我们修佛法用真正的体性来照,是不一样的。用眼见或其他四根来触知外境,虽也是现量,但真正的现量是第八阿赖耶识,五识认知尘境是依托阿赖耶识而有现量,此是五识的现量。 我们佛性的现量可以照这个境的时候,第七识的见分看到自己本来的心所现的影像,它看到了,然後自己产生自识形相,相分就是形相,第七识创造自己的一个形相,会依习气把它画成不一样的形状。本来这两个所见是一百分相像的,不知道为什麽会变成这样异状,是自己心喜欢妄想,喜欢罗曼蒂克的想法,不正常的心所产生的,所以就转成不正常的形相,你毛病越多,这个变形就越大。原有见分与七、六识见分而生形变,这就是我们要调整过来的,我们要永伏或暂伏,把它压住,不让它起改变形态,你心有没有妄想?有没有左右一切束缚的想法?这都是心病! 再过来讲第六意识,它是分别。它的见分所看到的是七识相分这一个,看到後它自己又幻想出一个相分,所以这个相分跟次原(七识)的不一样,甚至於现出颠倒的样子,那就更离谱了,颠倒是非,那表是你的坏心更多了,本来是这样(正方但变形),现在这里(变形後还倒立)是更加离谱了。这里颠倒过来就是颠倒是非,更离谱的,这种是不可救药了,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这种人德行真的太差了! 我们举了其中一个来讲。「见分」,见到这个会产生「相分」,相分若有变化,就不是原形了,这些就是我们修行要去调伏的。不正常的心态,就要去调伏,这边(第六意识)不起功用了,这边(第七意识)调伏了,留下来只有这一个,真识(八识)所现,不经改变,所以看这一个为真,不会改变。我们佛性只会照、映照,不会改变它的形相;会改变它的,都是你的个性习气毛病,那你就知道你要修什麽。我们都是在修这些,今生前世所养成的习气毛病,改变一切观见,产生自我的心念,善恶也就依它而起。 回过来讲讲义 「永伏」跟「暂伏」。「第七意识相应之俱生法执现行作用,或伏或起,未能完全控制其现行作用。」你不能够控制,你看到这个山,起了不正常的意念的时候,甚至於头颠倒过来的时候,你没有办法控制它,因你的心有病,所以都要调伏,调到你看到什麽就是什麽,就像镜子一样,「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不来不现」,你不会故意去改变它的形相。有所改变的,都是我们心有不正常的念,这些要把它控制。 「直到金刚道後,法空智果现前。」「金刚道」就是八地菩萨以後,再真正的修如来禅定的,如此才能永伏现行种子,而入无漏境界。也可以说,你开悟以後证到金刚如来境界的话,才有办法不被一切境转,这才是真正的法空智果。证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的解脱,要脱离叁界,不能分别一切法,才能够做到。这些公案仅是告诉我们修到法空智果,还没谈到去分别心,建立平等性。 叁、毕竟空相之必要 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曰:「学道人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难,境空而心不空,心为境所胜,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则是此心未得空,复为境所夺。此病不除,生死无由出离。不见庞公呈马祖偈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此心既空矣,心外复有何物而可空耶?」 「法空智果」是在说明心与境之间的关系深浅,大师言「空境易而空心难。」「空境」是空「我执相」,破第六意识心执;「空心」是破「法执相」,破第七意识对八识所映照境之心执相。修行当然先修第六识的我执,再灭第七识的法执。 又言「境空而心不空,心为境所胜。」境空是言逼迫六识对境不黏,还有用一点绝对空的法来对境,如此可说还用一法治一法,是谓心没有空掉,若心空掉,就不怕境是如何,或是在、不在,故说在此情况,还是心为境所夺。故大师言「心为境所胜」。若也能空此心,而不故意灭此境,就是「见」入「空有不二」之境,如此,大师言「但空心而境自空矣」。 初悟心空但习气犹存,面境时,起初如如不动,是谓心空;随後心又起第二念相应,又要生起另一心空其境,此时当知悟不真实,还有馀习做怪,最後心还是为境所夺。此现象我常举例,当你被骂时,当下心空无恶,但随後又住境生心,不愿、不服心又感境而起,虽即时知心之非,要灭其法执境,显示此心未证得真空,是谓心空未证。若证得真心空,再起心念欲空其空境,也动了心用,还是被空境所夺。故大师言: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则是此心未得空,复为境所夺。 上述这些现象,都是心还有病,若认知不真,或不知如何修习断执,大师言:生死无由出离。最後大师举庞公呈马祖偈,此偈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此意思在说什麽?是说开悟的任何一个人,若不知修习无为法,就不能悟得真空,不能悟得真空无为,在选佛场中你就不会成佛果而被选上,即成佛无份,因你无真悟得心空。此段可明白告诉那些搞怪力乱神、有为诸法的人,要悟得佛性当悟心空,悟得心空,即得真如无为之境界。 若此心既悟得空时,心外之境归境,何必要强灭那境呢?这是入「空有不二」之境地,心能应缘现境,境归境,我心如如,即能知万种缘,即心即佛是此境界,当如此,复有何烦恼,复有何所执习气。故最後大师言:此心既空矣,心外复有何物而可空耶?故有大德云:青青翠如,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心内无物,内外一如,法空智至此才是成熟,当得解脱知见也。 ( 86 年 2 月 24 日 讲於 龙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