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艾雅·凯玛:禅与自在解脱 第二章 禅坐的重要与方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艾雅·凯玛:禅与自在解脱 第二章 禅坐的重要与方法

 

  禅坐为什么重要?既然大家来到这里,想必之前都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但我还是想要强调,禅坐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禅坐的重要在于让我们拥有美好的生命。

  人类习于不断地思索未来及回忆过往,这正是我们认识的一种荒谬。年轻人大多会思索未来,因为他们认为有很多的未来等着他们;而年长的人容易回想起过去,因为他们已经经历了很多的时光。然而,只有生活在每个刹那,才能算是真正地体验生命。生命是不会在过去进行的,因为那只是记忆;生命也不会在未来发生,因为那还在计划。我们能够掌握的仅有现在,就是这瞬间;而我们“必须”学习活在当下,这也算是一种荒谬!不论你已经生活了六十、七十或八十个年头,现在都必须重新开始学习如何真正地体验生命。如果能好好学习,很多的问题将不再是问题了。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事实上是有些困难。只要尝试过的人就会知道,而还没有尝试过的人也早晚会发现的。像这么简单的论点,却是一点也不容易做到!除了借着禅坐之外,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学习生活在每个当下。禅坐有各种的观点和层面,对于学习活在当下有很大的帮助。

  只有禅坐者懂得照料心灵

  要是说到照料我们的身体,大家马上都变得相当能干、相当有效率。我们一天至少洗一次身体--或许还洗更多次。我们出门要穿着整洁的衣服,到了晚上我们会让身体好好休息。每个人都有一张床。如果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我们也就无法再为生活奋斗。我们给身体一栋用来遮雨、挡风、避日、祛暑和防寒的房子,不然我们没办法好好地生活。我们用营养丰富的食物来喂养身体,没有人会想到要吃毒药。除了给身体吃好的食物之外,我们还要让身体运动,至少我们会散步。如果不走路,我们的双腿会萎缩而无法使用。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要如此呵护我们的心灵。

  事实上心灵是主人,身体只是仆人,所以,对于心灵的照料更为重要。如果这个仆人有着完美的条件--年轻、强壮又精力充沛,而有一个孱弱、无能又不知所措的主人,势必无法完成令人满意的工作。主人必须指示仆人,即使仆人软弱又无精打采,只要主人做事有效率又睿智,整个家庭也会井然有序。

  心灵和身体,就是我们的家庭。如果说内在的家庭杂乱无章,就不能期望外在的家庭有条不紊。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正是依靠着这个有秩序的内在家庭。这个主人(负责人),必须尽可能地保持最佳的状态。

  在宇宙中,没有什么能和心灵相提并论,或是能取代它的地位,所谓“万法唯心造”。然而,我们如果将心灵视为永恒不变的,那也是另一种荒谬!没有人会认为身体是永恒不变的。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们会赶紧去看医生;当身体饥饿的时候,我们会赶紧吃东西;当身体疲累的时候,我们会赶快休息。但是,心灵呢?只有禅坐者懂得照料心灵。

  如果希望生命的成长能够更有深度,有更宽广的视野,那么心灵的照料就是不可或缺的,否则生活将停留在二分法的层面。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过去与未来、好与坏、喜欢与不喜欢、拥有与非拥有、这是我的那是你的的局限中。只有学习过的心灵,才能够让我们看见其他的层次。

  心灵也需要锻炼

  心灵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净化心灵,让它向上提升。但是,并非如同我们洗澡一般,每天一次或两次,而是要趁着我们清醒的时候,时时刻刻地净化它。为了要踏出这第一步,我们必须学习净化心灵的方法。清洗身体非常简单,只要使用肥皂和水就可以办到,这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然而,能净化心灵唯有心灵,心灵里所存有的一切,只有心灵能够取出。在禅坐中,一秒钟的专心就有一秒钟的净化,因为幸好心灵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做一件事情。虽然,像佛陀所说,我们在一眨眼的片刻就有三千个念头,不过我们通常不会感觉到有那么多,而且它们也都在瞬间消失,心灵的念头是一个个飞快地相续不断的。

  当我们专心的时候,对我们造成染污的五种障碍(五盖),就没有蠢动的机会,因为心灵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做一件事情。如果我们专心的时刻渐渐增长,就能够渐渐净化粗糙的污垢。

  我们的心灵,是宇宙中最特殊的工具,也是我们唯一所能拥有的。如果我们有了一个精巧的工具,我们会细心地照料它。我们会将它擦亮,去除所有锈蚀,还会将它磨利,上点油润滑它,在不用的时候,我们会好好地保存它。现在,我们拥有能够实现(包括开悟等)所有愿望的完美工具,我们更应该学习如何妥善照料它。否则心灵将无法有完美的表现。

  在禅坐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去除心灵里我们不想保留的部分。在我们的心灵中,只要保留与禅坐相关的内容。当我们的学习越来越熟练的时候,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相同的方式帮助我们去除心中所有不善的念头。如此的禅修,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助益,而且日渐专注于善念,也对禅修有深刻的影响。当一个人,无论是先生或是女士,只要能够真正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而且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们就有资格称得上是阿罗汉--一位了悟的圣者。

  如果上述的方法不是随时都有效的话,也请不要感到惊讶,给心灵一点时间,一定会有效果的。只要不让心灵主宰我们,而是我们成为心灵的主宰,即使片刻如理如法的起心动念,都将是无限的释放和解脱。无论是怎么样的念头,痛苦或是快乐,在持续不断的时间长流中浮现,这些都是我们专心于禅坐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学习将之去除的部分。

  第二个步骤,就是让心灵保持灵活。一个未经训练的心灵如同钟摆,总是从一个主题摆动到下一个主题,而且你会发现很难让它停在某一点。以读书为例,当你读完某一页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不知道自己刚刚读了些什么,常常需要整页再重读一次。心灵锻炼必须像是在做俯卧撑、举重训练一般,锻炼心灵的肌肉,让心灵能够专注于某一点。只要进行正确的训练,教它动就动,教它静就静,这样就能够发挥出心灵的力量。

  因为心灵的训练还包括学习去除染污的部分,所以心灵也因此产生了力量。我们之所以还不能成为阿罗汉,就是因为我们存有相当程度的“自我”。这种“自我”和“我所有”的症状,与“如果可以的话,请你离开,这东西我要了”的态度,造成了世界上所有的问题。当我们在思考、讲话、阅读、看电影或是有意欲的时候,“自我”是如影随形的。在禅坐的过程中,最需要去除的就是所有包含“自我”的思想。若是朝着去除“自我”的方向来思考,就可以没有“自我”的存在了。

  只要开始学习去除这些包含“自我”的思想,就算只有片刻的时间,都是朝向正确的道路迈进了一步。首先,在精神上必须先平静下来,心中没有任何的欲求。虽然这些说辞常常为人所用,但是我们能用的方法也只有这些。其实,这精神的道路,是一条借着去除所有建立于“自我”的思想,能舍、平静的道路。建立于“自我”的思想,包括“我”的所有,不同的习惯、意见、信仰和思惟模式等等。想要在禅坐中完全停止思想是很困难的,顶多只有在“自我”的感觉渐渐不那么强烈的片刻产生“舍”的感觉。不过,当这种“舍”的感觉一生起,思想立刻会反应说:“哦,那是什么?”当然,这表示又开始思考了。

  心灵若是能够专注一心而不散乱,就如同锻炼心灵的肌肉,让心灵充满了力量。佛陀教导的内涵是极为深广、非常人所能及的,因此也只有极为深广、非常人能及的心灵,才能如实了知佛陀所传递的深邃的涵义。因此,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来锻炼心灵。

  身体的力量,使它有能力完成我们交付给身体的任务。心灵的力量,也同样能够完成我们交付给它的任务。充满着力量的心灵,是不会受到无趣、挫折、失望和不悦的影响,因为心灵已经有能力排除这些负面情绪。学习禅坐,正是锻炼心灵所必需的肌肉。

  作为宇宙最有价值也是最复杂的工具,心灵当然也是需要休息的。我们打从婴儿时期开始,以及累世以来都不断地在思考。我们整天在想事情,整晚都在做梦,没有片刻的休息。我们应该给心灵一段假期,但是,心灵要做些什么消遣呢?在身体的假期中,它可以去沙滩、到海滨、爬山郊游或是出国游玩,但是心灵呢?就算不去想那些繁琐的家事,也会在其他地方想着所有的景观、声音和味道。如此一来,心灵只是改想着其他的事情,而没有真正的假期。

  如果我们没有让身体在夜晚得到应有的休息,它早晚会生病的。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需要休息,但是睡觉不能让它得到休息。只有心灵完全停止思考的时候--就算只有片刻的体验--才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休息,就好像是在连续播放的影片中,出现了一段空白的画面;因为念头像底片一样是连续播放的。别忘了,就算没有拍摄,底片也有基本的画面。

  如果于禅坐中,让心灵的胶卷停止播放片刻,我们就能亲身体验心灵最纯净的部分,那是充满法喜的片刻。这一片刻的法喜是任何地方都享受不到,也是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达成的。这种法喜与外境完全不相干,只有借着心灵的专注才能产生。无论是美食、晴朗的天气、种种娱乐或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愉悦心情,都完全无法令人感觉法喜,因为这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如果用心学习,那么,专注的心灵就能带给你法喜。

  片刻的静默,不只是感觉平静,而且有一种满足感,就像是心灵终于找到了家。如果没有办法给身体一个家,我想没有人会感到快乐。同样地,若是心灵没有一个家,我们也不会快乐。平静与祥和,就是心灵的家。在经过一天辛勤的工作之后,我们可以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坐在舒适的椅子上轻松轻松,到了晚上就有张床可以好好睡觉。现在,心灵也有了休息的处所。心灵本来就不是用来思考的,无论所想的内容是什么,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苦。思绪的游移总伴随着摩擦,任何移动的事物都会产生摩擦。

  经过片刻的松弛和休息,心灵除了获得新的力量外,也因为找到了回家的路,而随时都能感到欢喜。在禅坐时所生起的欢喜,可以充满一整天,而我们将领悟到世上再没有任何事,能够比得上在心灵的家中所得到的祥和与平静。

  这就是为何除了禅坐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方式可以让生命真正感到满足的原因。虽然生命可以从外在环境获得部分的享受,但是由内在心灵所得到的满足感是更加深广的。这份随缘、舍得的心境,带来了心灵的洞察力,也就是领悟力--这是“自我”凭着思索而长期追寻的。所以当“自我”停止了追寻,思考就不需要存在;当“自我”停止了追寻,不知足感会完全消失。这就是我们需要禅坐的原因。现在我们来谈谈“如何”进行禅坐。

  禅坐的方法

  禅坐时必须全心感受着呼吸,也就是将注意力放在鼻尖。当呼吸的气流接触到鼻尖的时候,就会产生感觉。借着那种感觉,让我们能够学习如何专一心思。对初学者来说,这可是不简单的。

  呼吸代表着生命,而且有很多的理由显示,呼吸非常适合成为禅坐的重要主题。首先,我们随时随地都要呼吸,无法停止呼吸。我们都知道呼吸很重要,但是除非窒息、溺水或无法呼吸时,我们几乎忘了它的存在。快要窒息时,哪怕只一口的呼吸,都是价值连城。渐渐地呼吸正常了,我们又马上忘了它。呼吸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都是最为亲近的,呼吸代表着生命,它和心灵是一体的。当人们感到紧张或受到刺激时,呼吸就变得急促。当心灵平静祥和的时候,呼吸也一样柔和平顺。当呼吸微细到难以觉察,就表示禅坐真正进入了专注的阶段。将呼吸当作禅坐的训练方式,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呼吸是身体所有功能之中,唯一可以自动调节又能够受意念控制的。我们有些时候能令呼吸更深、更长,或者令呼吸渐慢,乃至于暂时停止呼吸。

  虽然训练专注于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种,其实在一呼一吸之间能够清清楚楚就够了。不需要刻意在呼吸上耍花样,只要依照自然的节奏即可,这样一来就比较容易训练专注。比起要求心灵专注在鼻尖的训练,这方法是稍微容易些。

  或者,你能在呼吸的同时借着声音来辅助,举例来说,可以念“普陀”(Buddho)。在吸气的时候念“普”,呼气的时候念“陀”。呼吸加上声音,相辅相成。对受用的人来说,“普陀”可是意义深长的。

  你也能在呼吸的同时计数,吸气时数“一”,呼气时数“一”;再吸气时数“二”,再呼气时数“二”。计数以多于五,少于十最为恰当。当数到了十,再从一开始数起。每次心神散乱时,也再从一开始数起。刚开始时,如果你一再地从“一”开始数起,也不要太在意。

  所有的心灵都是相似的。你不必认为“我”不适合这种方式。所说的“我”到底是谁呢?只是一个未经训练的心灵而已。比如马拉松赛跑,任何人只要受过训练都可以跑得又好又快。如果还没有接受训练,就认为“我不行”,“我根本跑不快”,这就叫做愚蠢。

  不论是计数、念“普陀”、专注鼻尖,还是在呼吸之间清楚地觉察,在这些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然后精进学习。如果你能够感受到腹部的起伏,就表示你的学习有了一些成果,要好好保持下去。禅坐的时候将双腿固定放好,这可以让我们坐久一点;背挺直,但是要放松;肩膀、腹部以及脖子都要放松。当你发现自己向前倾倒的时候,赶快再坐正;头部也是一样,当你发现头垂下去的时候,立刻再抬起头来。如果猛点头而且头向前倒下,这表示你已经睡着了,或至少有睡意,对禅坐而言,这些都是不应该的。禅坐需要完全的清醒!

  给思绪一个名字

  或许你会发现,不管如何尝试,无论是念“普陀”、计数或是随着一呼一吸专注于鼻尖等方法,心灵就是无法专念于呼吸上。想要让心灵专念于呼吸,至少要训练好几年,因为种种思绪会像影片一样地播放。想要克服这些如潮水一般涌来的思绪,方法就是当思绪一涌现就立刻给思绪一个称谓。但是如果觉得太困难,也可以称谓为“这是思考”、“有点混乱”、“正在回忆”、“计划计划”或是“真无聊”,等等。怎么称谓都没有关系,因为就在称谓它的那一刹那,你已经离开了思绪并且观照着它。除非你如此观照,否则你将会因为思绪纷乱而精神衰弱。在家里,你可能因担心乱跑的猫儿被锁在卧室里,或担心孩子们晚餐吃得不够营养。无论所想的是什么,你都不断地在思考和担心,而且还会将这些思绪合理化:“你说的是没错,但是我不能不去想这些事情啊!”不过,在禅坐的当下是无须思考任何事情的。生命一直都在进行,不需要我们去担心。而念头在刹那间,也都不断地生生灭灭。

  当念头一出现的时候就看住它们,并且取一个名称,名称取得恰不恰当都没有关系。在禅坐的当下,任何的称谓都代表着那个需要除去的念头。如果你已经能够在禅坐时给念头一个称谓,你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看住自己的念头,比如说善的、有益的念头,成熟的态度,等等。当你发现自己有着不成熟或不健康的想法,你就能够除去这些念头。只要你可以随时导正自己的念头,就再也不会不快乐了。只有愚蠢的人,才会不自觉地郁郁寡欢。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看住念头的益处,但是在禅坐中能够看住念头,就意味着你的观照力已渐渐深入了。观照力的加强正是初步所要达成的目标。佛陀曾说:“唯有观照力能够净化人心,能够摧毁贪念,能够步入圣道,能够真正度脱一切苦厄。”观照力能够令人清楚了知“我正在思考”、“我心思杂乱”、“我正在烦恼”、“我感到忧虑”、“我在梦想着未来”、“我正在期待、祈愿”,等等;观照到念头之后,再将注意力回到呼吸上。就算你有一千个念头,也要给它们一千次称谓。这是学习观照力的方法。除了知道思绪的内容,也要清楚产生念头的过程。这就是观照“四念处”的基础,只要精勤学习,就是迈向解脱的唯一道路。

  平常身体不习惯一直坐着不动,所以禅坐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其实,主要是由于我们在尝试着让身体保持不动的缘故。不管时间长短,身体本来就不喜欢静止不动。即使你有最舒适的床垫,而且又能够好好睡觉,整个晚上身体还是一直在动。因为身体固定不动时,会产生不舒服的感受,所以它会移动好让自己觉得舒服。即使在睡眠时只有些微的意识,身体也会因不舒服而移动。当我们静坐、禅坐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情形出现。如果觉得不舒服,与其顺着身体逃避辛苦的习惯性、自发性和反射性的反应而移动身体,还不如仔细检视这种现象,真正清楚知道产生不舒服感受的原因。看看是因为坐垫、地板还是另一条腿所引起的。因为接触产生感受,而感受产生反应。(顺便一提,这就是令我们一直生死轮回的原因,针对感受所产生的反应,就是生死轮回的主因。)

  观照你的感受

  有三种类型的感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如果心灵观照出有苦受浮现,就可以如此分析:“啊!这是被称为痛苦的苦受。我不喜欢这种感受,我要除去它。”从早到晚,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要作如此的观照。当苦受浮现,无论我们远离、排斥这种感受,试着改变外在的因素,还是各种努力消除苦受的尝试,都无法真正消除它,除非我们能够将心中的渴望去除。无论我们如何善待身体,无论我们如何移动它,身体还是会一再地感到不舒服,那是因为我们总是渴望着舒适。

  注意一下这个顺序:接触、感受、反应。当出现“这是痛苦,我要远离它”的念头,与其试着去远离痛苦,不如全心观照这感受的所在,如此就能明了感受的本质是无常的。无论是感受的内容或强度都会有所变化。随着念头的转变,你们应当就能够了解,感受是不坚实的。

  有一事实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就是并非是这身体在受苦,而是身体本身就是苦。只有了解这个事实,我们才能开始深入探讨人生受苦的本质。因为我们不是只有偶尔感到不舒服,而是这个身体本身就是由苦所组成。身体如果一直坐着或躺着不动,一定会感到不舒服。要知道无常和不知足,本来就含藏在人类的身体中。所以,当身体有不舒服的感受出现,如果真的要移动身体,也必先经过如上所述的认知后再移动,而不要不自觉地移动。就算检视过理由,要移动身体也要轻轻地移动,必须不会对自己或邻座同学产生干扰。

  如果咬紧牙关地坐着,并且想着:“就算会很苦,我也要坐下去。虽然讨厌吃苦,我还是要坐。”这样做早晚会对禅坐、对整个学习造成厌恶,这和不自觉地移动一样是错误的反应。一个是为了贪图舒适,而另一个则是对不舒适感到厌恶,这是一体的两面。只有深入观察种种感受的本质以及所产生的反应,才能获得解决之道。当感受和思绪出现时要面对它们,了解到它们都只是暂时的,是生生灭灭的,所以怎么会认为那是你们的感受和思绪呢?你有要求它们出现吗?当然没有。你是真心来禅修的,不是吗?然而坐着坐着,满脑子都是这些思绪。它们是属于你的吗?这不是在受苦吗?

  “无常”、“苦”和“无我”,是世间一切的真理。除非我们从内心认知这三个真理,否则将无法知道佛陀所教导的真正内容。其余都只是文字,唯有禅坐能带领我们向前迈进。这可不是纸上谈兵。

 
 
 
前五篇文章

艾雅·凯玛:禅与自在解脱 第三章 禅坐对生活的影响

艾雅·凯玛:禅与自在解脱 第四章 止与观

艾雅·凯玛:禅与自在解脱 第五章 四善知识

艾雅·凯玛:禅与自在解脱 第六章 慈爱禅

明佛论(一名《神不灭论》)(宗炳)

 

后五篇文章

艾雅·凯玛:禅与自在解脱 第一章 前言

艾雅·凯玛:禅与自在解脱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艾雅·凯玛:心的锤炼

艾雅·凯玛:苦的证悟

艾雅·凯玛:无明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