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书题解:沙门果经 解题 |
 
佛书题解:沙门果经 解题 经名:沙门果经 著译者:佛陀耶舍与竺佛念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沙门果经》,梵文Sāmaññaphala Sutta,由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同译出《长阿含经》第二十七经,收於大正藏第一册。本经相应於南传长部第二,在南传教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内容说明比丘的生活方式,十四种的沙门果,為修行上进的佛教原始文献。本经是研究六师外道及原始佛教思想背景的重要资料,由阿闍世王,向印度当时新兴之思想家,包括佛教及一般传说之六师外道等,询问因果及业报等问题,并详述沙门之现世果报及戒定慧三学。 本经的地位及特色: 一、本经為开显组成佛法心要的次第修行第一部经。 二、本经為了解原始佛教思想背景的重要资料。 三、本经呈现当时佛教已有戒、定、慧三学為基础而展开的思想体系。 四、本经说明六师外道和佛教的思想,呈现当时反婆罗门主义的思想运动中,佛教為最有力的代表者。 本经的大意: 本经可分為二部份一為说明当时六师外道的见解,及沙门的修行证果的过程。内容可分為序说、正说、结说。 一、序说:佛陀住於王舍城,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眾,时值十五日布萨的月圆之夜。在另一个地方,阿闍世王在群臣围绕之下,正坐在皇宫上层的阳臺。阿闍世王因弒父篡位的非法权力欲望、令他无法入眠的悔恨痛苦,在群臣的建议之下,前往拜见世尊寻求心灵的安寧。 贰、正说:可分為三部份,即六师外道的种种知见、沙门现报顺序学习、阿闍世王的归依及懺悔。 一、六师外道的见解:阿闍世王拜访佛陀為佛陀僧团的寂静所摄受,并请示什麼是当下的沙门果?佛陀先反问阿闍世王对当时的具有代表性的外道六师的见解是否能让其心安顿。 (一)布兰迦叶,否定造作善恶的因缘,可说是宿命论者。他认為不须要道德就可获得了解脱,因此也被认為是无作论者。 (二)末伽梨瞿舍梨,提出了个人观点的宇宙论。其认為整个宇宙都受到固定的命运所控制住,人类不能因智慧、精进等来缩短轮迴,或改变命运,為宿命论者。 (三)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以為人的身体死亡之后,随之一切都消灭无餘。死后没有心识、投生来世等,也没有业的果报,為唯物主义者、断灭论者。 (四)波拘陀迦旃,延认為人死了后,有一个永远不灭的灵魂,因而极端地推论到杀生无罪的地步,為灵魂不灭的常见论者。 (五)尼乾陀若提子,是耆那教的创始人,认同沙门生活的成果,以及宣称他的教法,能够断苦,是苦行论者。 (六)萨若毗耶梨弗,在反覆不定、模稜两可中寻找是答案又非答案,為多疑论者。 二、沙门现报及顺序学习 (一)第一种当下可见的沙门果:皇宫裡的奴隶,他出家后就不需要再服从国王,反之可以获得他以前的主人、一国之主的礼敬、善意招待及物质供养。 (二)第二种当下可见的沙门果:平民他出家后就不需要再缴税及為国家工作,反之应当获得国王礼敬。 以上二种沙门果是与当时外道的共享利益,即只要成為沙门即有如此福利。 (三)沙门的修习:从归信三宝到出家修行,必须从小分戒等,到知足、守护根门、正念正知、弃除五盖的基础扎根起,才有可能证得色界四禪、观智、诸神通智及漏尽智。 (1) 归信三宝:先以如来、圆满觉悟之佛陀的出现,也就是使得世人有机会成就一切沙门果的不可或缺之条件。 (2) 信乐而出家:虽然佛陀广泛地向出家及在家两眾说法,而且宣佈居士能够证悟前三个圣果,他也很清楚地说明出家生活是最适合不受拖延与阻碍地直达解脱一切苦的生活方式,故佛陀把出家作為其开示的起始点,以及作為更高层次修行的基础。 (3) 具足戒行:分小分戒、中分戒及大分戒,就是让修行者能够在身行及语行方面能够自制的生活方式,戒清净能让比丘在道德上有安全感及无可指责之乐。 (4) 守护六根:透过修行守护根门,学习控制内心中根深蒂固的倾向,也就是贪欲与瞋恨各别对可喜与不可喜的事物的执取。 (5) 具足正知正念:致力於掌握心之运作的修行延续至更高层次的正念与正知,其的目的是要在无数的一切日常生活的动作裡都能保持念念分明,以智彻知它们的究竟本质。 (6) 知足:圆满了比丘的初阶修行,给与他追求解脱必备的素质:少欲、简朴、易护持、坚忍及精进。 (7) 乐远离:具足了以上的种种条件后前往寂静的住处,盘腿而坐,保持身体正直,建立正念在自己面前。 (8) 弃捨五盖:捨弃对世间的贪欲之后,并捨弃瞋恨、昏沉、睡眠、掉举、疑等身心净化。 (9) 禪那:去除了五盖就会生起愉快、喜悦、轻安、快乐及获得提昇為初禪,再依序进入二禪、三禪、四禪,每一禪那都有自己的现报利益。当心如此专注、光明、无垢、无瑕、柔软、适业、稳固与达到不动摇时。再引导其心,使心倾向於下列八种智。 (10) 观智:引导其心,使心倾向於智见。 (11) 意生身智:引导其心,使心倾向於造成意生身。由本来这个身体,他能变出另一个具足色法、由心意所生、一切器官俱全、诸根完整无缺的身体。 (12) 上等智:即六种神通,神变智、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及天眼智,其到漏尽智,即可了知:「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作皆办,不受后有。」逹到沙门果的最高目标。 (三)阿闍世王的归依及懺悔:阿闍世王归依三宝,懺悔及自誓為在家弟子。 三、结说:佛陀向诸比丘解释,如果该国王没有杀死父亲,当他坐著听闻该部经时,他就能够获得法眼,证悟须陀洹道果。 本经的传译如下: 一、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同译出,《长阿含经》第二十七经,收於《大正藏》第一册。 二、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九〈马血天子品〉第七经,收於《大正藏》第二册。 三、东晋.竺曇无兰译,《寂志果经》,收在《大正藏》第一册,译文生涩,完整的说明沙门从戒学、四禪、观智、神通到漏尽智所有内容和顺序,是其他异译本所没有。 四、南传上座部经典长部第二经,即所有经典的的第二部,南传诸多长老大德如觉音尊者等均為其做註释,可见其重要性。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