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冯学成:漫谈《信心铭》 第十三讲、悬崖撒手的承担精神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冯学成:漫谈《信心铭》 第十三讲、悬崖撒手的承担精神

 

  马上吃个定心丸

  说到这里,我建议大家看看《五灯会元》中百丈禅师关于“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的开示。我把这段抄了下来,给大家读一读,原文是这样的:

  (百丈)师曰:“不求佛法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欣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很多人在读《五灯会元》时,没有留意这一段。其实这段话里的《圆觉经》思想很重,阐述也极其到位。如果你学明白了百丈祖师的开示,学习弄懂了黄檗祖师的传法心要,可以这样说,你再看《五灯会元》这样的书,马上就应该开悟,马上就应该吃定心丸!

  如果看了这些书还没有吃定心丸,还没有开悟,那是因为你还有自障,还有法的障碍。有时候,我看《五灯会元》里祖师的开示,看祖师悟道的各种公案,会觉得很伤心。这么好的法流传了一千多年了,为什么那么多学佛的人还迷在外面啊?为什么在外面的人没有跨一步迈进来啊?哎,悟者自悟,没有办法;迷者自迷,也没有办法。要悟的人,你挡也挡不住;真正迷的人,你就是拉他,他也不进来。法本来无异法,但是,人们就是妄自爱著。四川人喜欢吃辣的,上海人喜欢吃甜的,辣和甜本身无所谓异同,因人而异产生了喜恶。臭豆腐臭得不得了,北方人受不了,可南方人就是喜欢吃,这都是妄自爱著。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法本身无所谓异法,只因每个人的嗜好、脾性不同,对世间法的贪执各异,才产生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而已。

  现实生活中,女士们喜欢擦口红、染指甲,有的人觉得好看,可有的人就觉得肉麻。“法无异法,妄自爱著”,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了。学修佛法也是如此。修密宗的人认为自己学的是无上大法,其它都是不了道;学禅宗的说禅宗顿悟成佛,是最殊胜的法;学净土的也说自己的法最好,十方诸佛同证,千经万论共指。那么,难道佛法还有差别吗?这一点一定要坐实,佛法是没有差别的,只不过每个人的法缘不同而已。不要一个法学久了,就把这个法当成唯一的、绝对的法。佛法是圆的,如果你把法看成方的,那么这个法就是死法,就不活不通了。如果法与法之间还是有碍的、有相的,那是你自己把这个法变得不真实了。

  真正的法是通泰的,是无碍的,汇通一切处,融通一切法,此法彼法无二无别。如果你把它分成此法和彼法,那就是你妄自爱著,画蛇添足,在法上妄生增减。这也是我们学佛的人功夫上不去,见地不纯粹的一种症结所在。为什么还会有异法呢?就是因为我们妄自爱著。有爱著,就有取舍,就有好恶、是非等分别知见。

  明心见性的考核指标

  所以学到这里,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是智人?什么愚人?什么是法无异法,妄自爱著?我知道周围的人中,有的爱禅宗爱得不得了,爱到命里去了,几十年说起禅宗来,眉飞色舞,头头是道。即便如此,如果他在世间法上完全是一个失败者,你能说他是明心见性,开悟了?不能。严格地说,他在禅宗上还没有进入,只能说他对禅宗是“妄自爱著”。

  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是有指标考核的。这个指标是什么?烦恼来了,你有没有力量把烦恼转得动?我们刚刚在这边讲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是一到那边马上又说:“走,我这里有笔生意,可以赚十万块钱。”这时你怎么办?一听到马上就跟着跑了,那就不行了。或者有哪个女孩子长得漂亮,你一看,马上动心,又开始打主意了。如果这样的话,就不能说你学有所成,获得了力量。

  我们一定要在三业上考核自己。烦恼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力量?处理各种事务的时候,你有没有力量?今天,我把这个事情交给你,你能不能做下来?如果什么劲儿都使不上,什么事都做不成,你还说自己明心见性了,有旋乾转坤之力,通天彻地之能,我看你说什么都是空话。世间法的任务,日常的工作交给你,你能不能把它做下来?能不能料理好?以前我们背毛的语录,里边有这样的话:“什么是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哪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你看,当年共产党员要有这个本事,你学佛的人,自以为明心见性的人,连这点本事都没有,以后就千万别说自己佛法通达了。

  佛法、世间法是一体的。“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这个确实需要打成一片。如果我们“妄自爱著”,只做跟佛法有关的事,别的什么事都不做,那就完了。哪里有佛法和世间法的界限呢?是你“妄自爱著”,在那里划一条线,挖了一个鸿沟。如果我们把世间法中的事情当成佛法的事情来做,把佛法的事情当成世间法来做,那我们就顺顺当当地把这个鸿沟迈过去了。

  学佛的人一定要把这个障碍越过去。如果越过了这个障碍,我们在工作之中、生活之中,在学法的过程当中,才会有真正潇洒自在的感觉。这些是祖师们早就说破了的,我也经常说这些事情,但真正能找到这种感觉的人并不多啊。

  破参的障碍在什么地方

  “妄自爱著”的直接后果是“将心用心,岂非大错”。什么是将心用心?就是把自己的影子当成了实实在在的我,把自己的照片当成了我,把思维的内容当成了心的本体,把“指”当成了“月”。这是修行中最要命的一个障碍。明心见性、破参的障碍也在这个地方:把“心所有”当成心,把“心所有法”当成了心法,就把相错当成体了。

  体相无二,是悟道之人说的话,也只有悟后能打成一片的人,才有这样潇洒自在的感觉。没有过来的人往往是瞎子摸象,各取一端,以偏概全。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我们心里所想的、自以为是佛法的东西,当成了佛法;把我们自以为是心的东西当成了心;把我们自以为是悟的感觉当成了悟。

  一会儿说我见到什么境界了,一会儿又说我打坐看到光了,一会儿又做了什么好梦了,一个人反反复复地在那里咀嚼味道,在那里面找感觉。见到好境,自以为见到佛了;见了不好的境界,又得大恐怖。实际上这些都是“将心用心”的过错。

  这种过错都还是小过错,没有太大的麻烦。真正的麻烦是那些“未悟言悟,未证言证”的人。他的麻烦在哪儿呢?他已经不是一般的人了,他对佛法的知见已经相当丰富了。从某方面来说,他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善知识了,他见了很大的境界,见了很大的场面,又有很高的见地,各个方面看起来都堪为人师了。但是,他执着于自己所感觉和感知的东西,把自己说得头头是道的东西当成了道。他就不知道那个东西恰恰还不是,仍然是光景,仍然是思维的内容、思维的对象。那还不是思维本身,不是精神的本身,还不是菩提本身。

  所以,我们要打破一切相,打破一切执着,甚至连那颗心都要让它粉碎。不然的话,总觉得有个什么东西要抓住,捏在手掌心,这对我们修行来说真正是可惜啊!可惜光景了。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这两句对修行有相当火候的人来说,是必有的境遇,一定要把这个看破,你才过得去。正如云门祖师所说的,光不透脱有两种病,见了法身也有三种病,都是指的这个“将心用心”。修行功夫到了这种境界已经是很辉煌了,现在能达到这种火候的人,实际上不多啊。

  把这层纸揭穿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我们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捆缚起来,自己给自己灌一肚子的迷魂汤。确实,大家好好反省反省,我们学佛多年,对佛法的认识是不是自以为是?我看啊,全部是自以为是的认识。除此之外就是背诵经书上的、祖师的、别人的,都是人家的,等于是拿着人家的存折招摇过市。我们拿人家的存折也取不出钱来,更是用不上嘛。怎样把这个打破?实际上前面已经说了很多。三祖大师在《信心铭》里反反复复地重复这种感觉,不断地换种感觉,换个说法来说,让我们一步一步深入进去。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天地万物现现成成地摆在这儿,佛法也是现现成成地摆在这儿。性空缘起也好,缘起性空也好,八万四千法门都现现成成地摆在这儿。为什么我们得不到呢?原因就是“妄自爱著”,在法上妄生分别。

  大家都是学佛多年的人了,对照这个“妄自爱著”好好检查一下,自己输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我们在心地上不能透明?麻烦是怎么产生的?如果自己肯下功夫整理一番,一定会有所收获。为什么呢?

  三祖说:“将心用心,岂非大错?”在没有破参的情况下,一般人都是将心用心,头上安头。很多祖师公案都这样说,可总有人愚不可及,时雨既降,还在挑水灌田。老天爷几个月不下雨,你挑水灌苗还说得过去;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你还担着水桶去灌田,那不是多事吗?还有个说法是“大海里面挖运河”,大海本来是现现成成的,还在那里挖运河,是不是吃饱了没有事情干?这里说的“将心用心”就是“骑牛觅牛”,就是抱着娃娃找娃娃。人们经常犯这个错误。

  如何是佛?佛在西天,佛在经典里,佛在祖师的嘴巴上,我们经常犯这个错误。佛在什么地方?法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能把这层纸揭穿,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就是我们当下、现在明明历历的一念,并敢于把它承担下来,敢于把它坐实。拿虚云老和尚的话来说叫落堂,功夫落堂了,那么我们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学佛多年的人,之所以见地不明,不能破参,多生累劫不能见道,他的错误实际上只有一条,就是将心用心,心外求法。

  正是因为将心用心,心外求法,才有“迷生寂乱”。迷必然生乱,执迷的人落于动静两头,当然就生乱了。寂,是指入定;乱,是丧失定力,心里乱哄哄的,收拾不住。你把心收拾住了,便是入寂入定。然而这个一静一动,实际上都还是我们的迷。真正的悟,它没有静没有动,非动非静,不动不静,即动即静的。《易经》里面说得很清楚:“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我们的真如也是这个样子。真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是寂照不二的。如果你没有悟道,就还没有归体;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总有一个乱,一个寂。比如这两天打坐,没有打妄想,一念不生,很舒服,功夫长了;过两天,房钱涨了,调工资没我的份儿,孩子上学成绩不好了,等等事情都来了,念头一动,心乱如麻,于是茫茫然,惶惶惑惑,功夫又不知哪里去了。

  真正上了手的功夫是一贯,不论忙闲动静都能泰然处之,并不是说今天有点祸事心就乱了,明天有点好事又生欢喜了。真正有功夫的人,始终处于很平淡,很平静,很平和的状态。面对逆境他不忧,面对顺境他也不骄。修行的时候,遇到寂他不住,遇到乱他同样不住。不住于动静之中,又从从容容地处于动静之中,让它为我所用。

  今天没有事情,打打坐,调理一下身心,休息一下,这样很好。如果今天有事,很忙,而且是必须要做,是应该做的事情,可你却不情愿做,认为这么多事情影响你打坐用功了,那你就完了。功夫永远影响不到你的真如。不管怎么说,你每天在那里打坐,真如不会增加;你在外面忙大家的事情,真如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

  回互与照应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真正开悟的人,你说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谈不上。万法平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爱的人,也没有什么特别讨厌的事。当然这也要随顺因缘,并不是说你悟了,样样俱足了,跟你没有因缘的人和事,你也要管要做。凡是你要做的事,你所遇的人,都是与你有缘的,当然是顺缘还是逆缘,就说不清楚了。悟道之人,不会因为因缘的顺逆而产生好恶。

  如果今天到这里来听课的人多,我高兴,明天人少了,我心里就难过不舒服;或者有人说冯老师,你讲得太好了,我听了之后,尾巴就翘起来了;又有人说冯老师你讲的东西不对,没有用,我就心生烦恼。如果这样的话,就只能说明我没有这个本事。所以大家要在自己的本性之中养成习惯,逼迫自己走到这条路上来。要在性情上,在身语意上,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上改变过来,要以道人的气象铸造自己。

  其实铸造都是多余,真如本身就是那么回事,只不过我们与真如有些隔阂,还有点不熟悉,还不得不强制性地要求自己穿上“戒定慧”这件衣服,乔装打扮一番,用“六度”来要求自己,使自己先像一个道人。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了,与自己相应了,打成一片了,也就那么回事了。悟无好恶,一个悟道的人不会讨厌这个,喜欢那个。面对因缘,他也不会挑肥拣瘦,而是顺应因缘过日子。这样的日子才了然,也才像一个道人过的日子。

  后面接着说,“一切二边,良由斟酌”。如果我们做得到“悟无好恶”,那还用斟酌“二边”吗?我们之所以还有“一切二边”的那种感觉,还有喜乐忧苦,还有烦恼菩提、得失是非、生死来去等等的感觉,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这一切放下,分别心太重。如果我们把分别心丢下,达到了“悟无好恶”的境界,就没有“一切二边”了。你就跟前面说的一样,达到“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的境界了。

  《信心铭》就是这样,处处对应回互。禅宗曹洞宗讲回互,石头和尚的《参同契》,不同于道教所讲的《参同契》,他也是讲回互。我们看《信心铭》,处处都在回互,前后回互,中间和两边回互。迷与悟回互,功夫和无功夫回互,反复回互。从此岸到彼岸,从彼岸到此岸;从悟到迷,从迷到悟;从无功夫到有功夫,从有功夫到无功夫,它在不断地回互照应。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我们能不能放下肚子里乱七八糟的事情?所有因缘是非的种子能不能放下?我们能不能把世间的一切都看成是梦幻空华?有的人喜欢痴人说梦,这也是人的习惯。人们对前景不明,对命运不明的时候,往往想“早知三天事,富贵几千年。”梦境是否有预测未来的作用?大家都有圆梦的的愿望,于是“周公解梦”之书大肆流行。按西方心理学的说法,梦不外乎是潜意识的浮现。按佛教唯识学的说法,它是深层的种子浮现在我们睡眠意识之中。

  我在《心灵锁钥》这本书中对梦境也有所提及,但并没有作为阐述的重点。梦无外乎是睡眠时有意识的状态。当这些念头来了的时候,你怎么对待?真正悟了以后,有念无念都无所谓。庄子说“至人无梦”,这个无梦,是不打妄想的意思,并不是说智人就不做梦了。庄子自己还是要做梦嘛,庄生梦蝶一场空嘛。他做梦的时候,不知道是庄子变成蝴蝶了,还是蝴蝶变成庄子了。他都说不清楚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大家想一想,自己做梦时的那种状态与自己清醒时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禅宗里讲醒梦一如,你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你每天是怎么睡着的?入睡的那一刹那你有没有感觉?清醒的时候在床上翻过来倒过去睡不着,后来有些迷迷糊糊,再后来又是怎么不知不觉睡着的?大家好好去感觉感觉,真的是意味无穷。这是对生命的感觉,是对梦与醒这个界线的把握。

  大家用功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个念头提一提:“我今天上床了,还没有睡着,我要看着我是怎么睡着的。”这个很有意思,大家可以试一试。另外,睡着了,又是怎么醒过来的?明明刚才还在梦中,还睡得迷迷糊糊,怎么一下子就醒了?你能看着自己是怎么醒过来的吗?

  你能把入睡、醒来的感觉把握熟了,对生死基本上就有数了。经常把玩它,久而久之,你对原始念头的起落就有体会了。为什么念头会生起来?为什么念头又不在了?对此,你慢慢就会有感觉。晚上入睡之前或者是早晨醒来之后,新生的杂念、世间的是非比较少,没有世间诸多因缘的扯绊,你可以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生命,直接面对自己的精神。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我们怎么睡着的?又是怎么醒来的?直接面对这样的状态,仔细体验,说不定哪天你就会找到好消息。自己生命中的一些消息,你就看到了。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就是说我们要“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当然,这种说法也不准确。总之,我们要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昨天,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你想捞也捞不回来。明天,要来的事情来就来吧,你想挡也挡不住。那么现在呢,你抓得住吗?现在也未必抓得住。现在大家坐在一起,一到十二点钟就该说再见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现在也抓不住。所以《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那什么东西我们把握得住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为什么会有一个过去、现在、未来?这是谁的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过去、现在、未来也是法,这个法从何起?又在何处灭?我们可以好好想想这些问题。

  这里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时间或空间的概念。心生种种法生,它还是心生之物。既然是心生之物,我们又怎样看它的来去?这都是实际功夫啊。我们修行,特别是参禅悟道,这些关口过不去,就见不到真功夫。明白了这个,你才会真正承认“梦幻空华,何劳把捉”,才能真正潇洒起来,做到“逍遥绝恼”。不然的话,“梦幻空华”就把自己拴起来了。如果世间的种种因缘把自己拴起来了,那你还逍遥得起来吗?逍遥不起来的。

  我在这儿说得热闹,可我也逍遥不起来啊!谈何容易。我只不过是在心头,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一关,只是一个人在自己的肚子里称王称霸。谁敢在社会上称王称霸啊?警察一来,你就傻眼了。所以说真正看破,不是看破社会、看破外面的世界,而是看破自己肚皮里的念头,看破那些起起落落的念头、来来去去的是非。它们才是你的梦幻空华!外面的事情是梦幻也好,是空华也好,都与你不相干,隔得太远了。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外面的世界是梦幻空华,或者不是梦幻空华,有什么要紧?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念头在作怪。那么,我们肚子里这些来来去去的念头,它又是什么呢?难道它不是梦幻空华吗?有时候一个念头不起半点作用,而有些念头又能拴人一辈子啊!

  诸葛亮鞠躬尽瘁一辈子,还不是帮助刘备恢复汉室的意志、意念在支撑他。当年的很多共产党员,为了一个“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信念而赴汤蹈火,奋斗终身。有些人发心学佛,这一念生起,一辈子几十年就走这条路了。这就是念头的力量,拿西方的话来说,这叫动机,也叫意志。

  但是,这些东西我们都要放下!就像前面说的“法无异法,妄自爱著”、“系念乖真,昏沉不好”,等等。我多次强调学习《信心铭》,要前后反复回互,反复对应,不要抓住这头又丢了那头,也不要抓住那头又丢了这头,都不对。这头不要抓住,那头也不要丢,即不着亦不丢。这样功夫纯熟了,你才有这个本事。“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我们能不能把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然后像祖师们所说的那样,悬崖撒手,自肯承担!

  有一些人一辈子学佛,学得很精进的时候,出家了,把功利富贵放下了,把什么都放下了。但还有一样放不下,佛法没有放下。一切都可以放下,就是佛法放不下。如果把佛法放下了,会怎么样呢?真能放下了,你就成佛了!但是,一般人就是放不下。“得失是非”敢于“一时放却”,非得有“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的气慨才行。这是禅宗的气慨!“不向诸佛求解脱”是这种气慨,“无佛处成佛”也是这种气慨。

  得失、是非是二,“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你连一都不守了,难道得失是非还放不下?所以,学修佛法的时候要养成这种习惯,要有这种见地。并不是说我现在就可以把什么都放下了,谅你也做不到。关键是什么呢?当我在学这样法、那样法的时候,心里要明白:这些都要放下。

  话说回来,一切放下并不妨碍你所学所修的法。我们所说的放下,不是让你把上师传的法都丢在一边,不修了。我讲我的道理,你修你的法,重要的是现在你必须明白:这个法我可以修,但是我不要执着。今天我们在这里讲了《信心铭》,学完了,你又开始执着于《信心铭》,其它的法就不管了,不是这样!

  《信心铭》说了:“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六尘都不恶,佛法又没有得罪你,你还会嫌弃善知识给你传的法,放下不修吗?真正的过来人,他会依顺佛法的因缘,而不偏激。菩萨成道之后,正好学修万法。如果你还没有见道,还不是菩萨,还是盲人瞎马,得了法药,你怎么用呢?你不会用。真正的菩萨见道之后,一切法都是法药。所谓的后得智,还是要学才会。并不是说一个人明心见性,成菩萨了,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了。他只懂得一个空字,他只知道不住不著。要把凳子做好,还得先学木匠;要把电视机修好,还得学专门的电子技术。并不是说你明心见性了,那英语也会了,法语也会了,金元宝人民币一伸手就抓来了,没那回事儿。

  不管怎么说,在根本智上我们要明白“得失是非,一时放却”。根本智和后得智是有区别的。没证根本智,你也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后得智,但那毕竟是在世间法之中,不得解脱。证了根本智再有后得智,你才能进入一切智智,才能穷尽一切种智,正所谓“顿”了以后还要“圆”。一般人以为禅宗只讲顿,顿了以后把圆丢在一边,那就显得偏了。

  以前,佛教里面有很多人对禅宗有诸多批评意见,主要就是这个“圆”字。有人以为禅宗是一悟就了,悟了之后就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实际上悟了以后,一样地穿衣吃饭,一样地为众生做事,一样要显现佛法的光辉。

  谁牵着谁的鼻子走

  前边我们讲过“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这里我们还要继续讲。我们迷恋世间法,就会在世间法上心生烦恼;若是我们迷恋佛法,同样也会在佛法上心生烦恼。这里的迷,不是说你的脑袋昏了,找不到方向,而是“迷生寂乱”啊。

  寂是什么呢?我今天能入定了,明天也得定了,这就是寂吗?你能安安静静地入定,坐在那里十天半月不起来,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一样是迷,不是寂。念头收拾得住称之为寂,念头收拾不住称之为乱。这里要留意的是,寂同样要生“寂乱”。你能入定了,你能不起一念了,仍然是迷。打妄想是迷,不打妄想还是迷。为什么?悟无好恶嘛,你真正明心见性了,不管寂也好,乱也好,就都不分别了。寂乱不二,动静不二,应该是这个境界。并不是非得要入寂入定,排斥妄想不可。

  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是悟无好恶的。他不会说佛法我就特别喜欢,那边世间法、烦恼法我就特别讨厌。他都能平等对待。平等对待的时候,烦恼就是菩提。既然烦恼就是菩提,如果你讨厌烦恼,不就是讨厌菩提了吗?

  悟无好恶,是悟后境界,是明心见性以后,破参以后,你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但同时它又是功夫上的语言。我们在平常修行用功的时候,要经常敲响这个警钟,提醒自己,琢磨其中的味道,使我们能在平时的起心动念之中,拨正自己的见地。如果我们连这些语句都不熟悉,那我们平常的起心动念,就会落在十万八千里之外,离修行的正道太远了。我们把自己的起心动念都放到这个轨道上,或者强迫自己进入这个轨道,那么三年五载,你必然与之相应,与禅宗的路数就自然相应了。相应之后,熟能生巧,得巧之后,时机一到,只再向前一步就迈过去了,便能成就了。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把“道”与“非道”的界线分清楚,但同时也不要分得太清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既要分清楚,又要不分清楚。这就是过来人和没有过来人的区别,也是见地上路还是没有上路的区别。如果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非得要如何如何,那未必是上路了。当然在学修的最初阶段,的确是非得要如何如何一番。但过了那个阶段,学习了《信心铭》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修习《信心铭》,顺着《信心铭》所指的路子走了。按密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信心铭》作为自己的上师,作为自己的本尊来修,天天听话,一步一步踩实了走,那就对了。既然有这么好的法,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我也看过其他一些所谓善知识的开示,说句实话,我真的不敢恭维,离题十万八千里的话太多了,不相干的话太多了。我觉得自己有点老实,尽说些老实话,尽把最要命最精华的讲给大家。你到其他地方去听,一言半语的原文可以给你讲十天半月,甚至一年两年都还归不到正题上。到头来,你还是上不了路。我是老老实实地在这里费心费力地说。以前袁焕仙老先生也是这样一门心思地讲,包括维摩精舍出版的丛书,都是真正的好东西,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绕弯子,卖关子。

  《信心铭》也是如此,就这么多字,就这么几句,清楚明了地点明了修行之路该怎么走。现在,我跟大家在这里共同学习《信心铭》,每次读诵一遍,我心里都十分感慨。这么好的法,为什么大家不用心去修呢?

  《信心铭》把修行过程中的一切假象、魔术、道具,全都给你说破了,都是真实不虚的语言。如果我们敢于老老实实地走这条路,哪里还用花费那么多功夫,消耗那么多供养?自性佛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要相信这个法,要敢于走上这条路。你把《信心铭》修习纯熟了,再看其他善知识的开示,再见那些不得了的金刚上师,他们是怎么回事,心里就明了得很。你手持金刚王宝剑,怀有照妖镜,你就是善知识!法在你这里,你不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你就可以牵着别人的鼻子走了。

  一个修行者真正的气慨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一切就是万法,二边就是是非凡圣、菩提烦恼。这个我已经讲得太多了。你斟酌什么呢?没有斟酌的必要啊。“梦幻空华,何劳把捉”、“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等等,前面已经把话都说绝了。但是没有过来的人,他仍然要在两边跑,在一切万法上跑,每天在来来去去的事物上操心玩弄,如同迷在“梦幻空华”中一般。

  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我们学修佛法就是要在了义上用心,就是要彻法源底。你真正破参,得了一切智,面对其它万法,说句老实话,就像超级大师面对三百六十行,样样都拿得起,玩得转一样。如果你只是一个学徒,跟着师父学习一种手艺,通过练习你学会了,熟悉了。但如果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悟通其中的道理,那你学会的只是一门手艺而已,不能举一反三,其它的法你就玩不转了。所以没有破参,没有悟入,你只是一个手艺人、一个匠人。匠人只是匠人,永远成不了大师。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了悟世间法的很多东西都是“梦幻空华”,包括佛法方面的很多东西,也都是“梦幻空华”。既然是“梦幻空华”,我们又“何劳把捉”呢?

  有些学佛的人,今天修这个观,明天修那个法。念阿弥陀佛觉得还不稳,好像跟着释迦牟尼佛才最保险。可是过一阵,又觉得普贤菩萨、燃灯古佛都十分了不起,心里就开始犯嘀咕,我到底修哪个法,跟着哪个佛走最保险呢?有些人就是这样自寻烦恼。

  万佛一心啊,万佛万法都只有一法,没有二法。这个一法就是我们的心嘛!心法是什么?你要明白“缘起性空”不是语言文字,我们的心本来就是“缘起性空”的。如果说解脱自心,它本来就是解脱的,还需什么解脱?你说,我们的心本来是解脱的,对;你说,我们的心还没有解脱,也对。你认为它没有解脱,你就入六道轮回;你认为它已经解脱了,你就入佛菩萨法海。就是这一念之差。所以六祖大师说:“一念悟,众生是佛;一念迷,佛是众生。”一听这话,有的就问了:“佛还会迷吗?”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佛当然不会迷,他是已经觉悟的过来人,怎么会迷呢?这里是说明“悟”太重要了。如果你不是过来人,“迷生寂乱”,乱是迷,寂也是迷啊。这个请大家好好体会。

  一说到梦幻空华,大家都说这个我知道,《金刚经》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嘛。但是,真正面对得失是非的时候,他也许就认真了,就不觉得眼前的一切是梦幻空华了。得就是得,失就是失。得了,我今天要长膘了;失了,我明天要消瘦。这个时候他就放不下了。所以真正的修行不是嘴上说得热闹,是要有真正的气慨,面对功名富贵,面对荣辱得失,都要真正放得下。

  这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前面我们说过考核明心见性的标准,面对烦恼,你有没有力量转?能不能放得下?面对要做的事情,你得不得力?能不能处理得好?这些都是真正要命的地方。真正放得下,并不是说让你像傻子一样,拿着一百万不要,学庞居士把它全部扔到河里去,而是要你能做到在名利上不争;遇到误会、麻烦时不垂头丧气;在顺境中如何持盈保泰,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在逆境中如何不退丧自己的初心,不失去自己的理念目标,敢于奋斗,敢于坚百忍以图成。要有这种毅力,有这种大丈夫的气慨,你才能真正说到做到,把“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

更多冯学成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冯学成:漫谈《信心铭》 第十四讲、当下一念中转烦恼成菩

冯学成:漫谈《信心铭》 第十五讲、《信心铭》让我们信什

冯学成:庄禅的启示

李向平: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

李向平:宗教信仰不等于科学——从佛法与科学的关系谈起

 

后五篇文章

冯学成:漫谈《信心铭》 第十二讲、禅宗对佛教的独特贡献

唐密祖师:唐密传承四祖善无畏

唐密祖师:唐密传承三祖金刚智

唐密祖师:唐密传承一祖龙猛菩萨

唐密祖师:唐密传承二祖龙智菩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