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正如法师:伟大的菩萨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正如法师:伟大的菩萨行

 

  当你在生活中,对欲望产生不合理的贪求,当贪求不得,而怒目切齿,甚至横起暴恶,不择手段损害社会和他人时,若能克制,那你便有了菩萨的心肠。当你在人类社会大家庭里,遇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你能够伸出同情之手,给予帮助,那你己有了菩萨的行为。

  菩萨的意义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音译的简称,义译为“觉有情”,谓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菩萨,体证人生宇宙原理,上求佛道,下济群生。他一方面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万行,这就叫“自觉”或“自利”;一方面,为利益众生精进地工作,这便称作“觉他”或“利他”。菩萨是以“利他”而成就“自利”。

  菩萨,在中国人中,影响至深,上至老耄,下至童子,无不知晓。但是,也有些人,把神庙的土地、城隍以至牛鬼邪神也当成菩萨,这是不正确的。土地、城隍等神明不是菩萨。土地、城隍等神明,牛鬼邪神妖魔精灵,都是菩萨所要度化的对象。

  菩萨的工作

  菩萨工作的具体构成内容主要是“六度”和“四摄”。何谓六度?“度”梵语是“波罗密多”,义为“到彼岸”,就是从苦恼、生死、黑暗、迷茫的“此岸”度到快乐、光明、觉悟的“彼岸”。

  六度:(一)布施,就是将自己的财富、知识、体力等无偿地帮助他人。其中又以知识的布施,功德最大。(二)持戒:戒是菩萨利益大众的行为依据。它的内容主要归纳为三条,那是①断一切恶行戒,②修一切善行戒,③饶益有情戒。(三)忍辱:为了利益众生,菩萨可以忍受一切耻辱和打击。忍辱是以众生的利益为前提。(四)精进,谓菩萨为了利生事业,即使有“汤火之难,刀毒之害”,也还是“喜济众难”决无退却,永不抛弃利益众生的大願。(五)禅定,是“静虑”之义,乃思想达到高度寂静的内在定力。菩萨修习禅定就不会为来自“自身”或“外在”的一切所干扰,所向必利。(六)般若,虽可译为智慧,但与智慧却大有区别。是说,世间上的智慧,或简称“世智”,它能指使人行善,亦能令人为恶而坠落。而般若智慧,它只会让你行善,会让你辨别善恶好坏。

  所谓“四摄”,第一布施,个人所拥有的都是属于众生的;第二爱语,凡有言说都是对众生有益的。第三利他,每一个行止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第四同事,与众生在一起,不脱离众生,就是不脱离群众。

  六度也好,四摄也好,都是菩萨为众生工作的内容。而这些工作,它都是建立在“大悲”、“大願”、“无我无法”的基石上。什么是大悲?悲是悲愍,悲愍众生疾苦。平常之人只知道为自已求安逸,而不顾别人的痛苦。而菩萨心里想的只有如何救度众生。这种悲心,它超越民族、宗教、地域、国家、时空。菩萨救度一切众生是完全无条件的,用佛家话讲,是“无缘大慈”。菩萨认为,我和众生是同一体的,众生痛苦,就是菩萨痛苦,“我是众生,众生是我”,这就称“同体大悲”。

  云何大願?願就是志願、抱负。菩萨利益众生,立下宏大誓願,“众生无边誓願度,烦恼无尽誓願断,法门无量誓願学,佛道无上誓願成”。《八大人觉经》中描述菩萨大人时说道:“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願,便是菩萨“大願”的最简明的写照。

  什么又是“无我无法”呢?就是忘我地为众生工作,所有付出不求回报。世间凡人为社会作些有益事,念念不忘,一有机会便向人们表露,深怕别人不知道。更有的人,是“一分舍出望万酬”。菩萨认为,凡所善行,都是好的,但是,以“我执”当头,那是错误的。菩萨体证“我空”,更觉悟“法空”。所以,菩萨行“菩萨行”,实际是“我空”,不执著我这个作好事人,同时“法空”,不执著作好事这件事,并且“受者空”,不执著得到帮助的对方,这就称为“三轮体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我们遇到困苦时,菩萨总是给我们以解救,而我们却见不到菩萨。这道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菩萨与众生

  菩萨本来就是众生,只不过因为他们已经觉悟了“我”与“法”的真相,因此称“觉有情”,觉悟的有情。有情,就是众生的别称。所以菩萨,也可称作“觉悟的众生”。

  觉有情的菩萨与我们这些痴迷不觉的众生,关系实在太密切了。在《华严经》中,有这么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它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又说:“是故菩萨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众生是树根,诸佛菩萨是花果,为了树开花结果,就要精心关爱“树根”。菩萨要成佛,就必须利生。换句话说,如果菩萨脱离了众生,就不可能成佛。菩萨与众生的关系,就是这般明了而直接。因此,菩萨爱护众生比爱护自己还重要。《维摩经》上更说:“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充分表述了菩萨与众生原本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菩萨精神,展现的另一层意思是,“出世正所以为入世,入世正所以为出世”。出世与入世,这本是“逆向”的行为,其实在菩萨立场是完全和谐的。作好“入世”,则能“出世”,实现“出世”,好好“入世”。

  菩萨在人间

  从“十法界”上说,第一是“佛”,第二便是“菩萨”,可见菩萨果位之高。但是,从广义上说,凡是对社会和他人作出有益的事的人,都可以称作“菩萨”。凡是有益于社会大众的行为,都可名为“菩萨行”。所以有人说,菩萨既是伟大的,又是最平凡的。道理就在这里。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从古到今,出现过无量无数的菩萨。有人真诚相待,这是菩萨心肠。有人见面奉献一句“你好”,这是菩萨行。有人作义工帮助别人,这是菩萨。有人无偿捐血这是菩萨。有人孝养父母,尊敬老人,这也是菩萨行。有人济困救急,这更是菩萨。家庭和睦,员工友爱,朋友互助……这都是菩萨和菩萨行。这些菩萨和菩萨行,给我们带来了真诚、信赖、希望和欢乐。正是这种菩萨行,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社会的温馨、世界充满希望。

  修行的轮船,就从这里装满“功德货柜”,扬帆远航,到达成佛彼岸。《华严经》云“为彼兴造大法船,皆令得度是其行。”成佛就从此处开始。《华严经》指示:“于一切众生中为第一,为大,为胜,为最胜,为妙,为极妙,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菩萨就是这样“以一切众生为第一”而成佛道。一个为,两个为,一连说了十个“为”,都是为了众生,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

  拜菩萨,要学菩萨,才会有受用,才会有感应道交。拜菩萨,要学菩萨,先从家庭服务作起,然后服务于社会大众,乃至于无尽众生。

  原载于1990年《广东佛教》杂志

----------------------------------------------------------------------------------------------------------------

更多正如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唯识学研究:“唯识观行”与思惟结构之改造(孔祥玲)

唯识学研究:浅析唯识学——心识与中道义(圆悟)

唯识学研究:初唐佛性诤辩研究——以窥基、慧沼与法宝之辩

唯识学研究:唯识论的价值(林国良)

正如法师:唯识宗概述

 

后五篇文章

正如法师: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

唯识学研究:物理与唯识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唯识学研究: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林国良)

正如法师:百八之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