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天台宗·经注论疏:S45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唐.道暹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天台宗·经注论疏:S45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唐.道暹述)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

  吴兴永定寺 释沙门 道暹 述

  法华经文句辅正记目次

  卷第一

  释序品第一

  卷第二

  释序品之余

  卷第三

  释序品之余

  释方便品第二

  卷第四

  释方便品之余

  卷第五

  释譬喻品第三

  卷第六

  释信解品第四

  卷第七

  释药草喻品第五

  释授记品第六

  释化城喻品第七

  释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释人记品第九

  卷第八

  释法师品第十

  释见宝塔品第十一

  释提婆品第十二

  释劝持品第十三

  释安乐行品第十四

  卷第九

  释涌出品第十五

  释寿量品第十六

  释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卷第十

  释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释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释不轻品第二十

  释神力品第二十一

  释嘱累品第二十二

  释药王品第二十三

  释妙音品第二十四

  释普门品第二十五

  释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释严王品第二十七

  释普贤品第二十八

  法华经文句辅正记目次(终)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一(辅妙乐记)

  吴兴永定寺 释沙门 道暹 述

  将释疏文略分为四:一先略解题目,二从佛出世下释章安注文,三委释下指广,四序者下依文解释,初文具如玄文,五重略广,二释已辨其相,余三段如记,次第解释可见,又今疏文用于玄文广义成今略义,是故今文时时引用良由此也。

  言为二所依者,谓文字为名句所依也,故婆娑论云:一字为名,二字为名身,三字已去为众多名身,又一句为名,二句为句身,三句已去为众多句身,是则名句为能依,文字为所依,又毛诗注云:宫商角等,上下相应,谓之文句者,曲谓随遂经文,曲细分别。

  句逗者,逗留也,说文云:逗止也,方言逗住也。即以句止之处,名为逗也。

  名诠至差别者,若于今经具通别二义,始从如是终乎而退,同于诸经,无不诠于自性,及以差别,别而言之,一一名一一句,并异诸经,故云己今当说最为第一也。

  不论至等体者,与论辩异也,今意但以句逗分一部经文,及随文解释不同诸论,或以色为教体,或以意地所思,行蕴所得为句教体,如唯识法相宗,具以声名为教体,彼论云:声属十二处中,声所接五蕴之中,色蕴所接四辨之中,属辞为碍境也,名句文十二处中,法处所收五蕴之中,行蕴所得以名句文,是声上屈曲意地所缘,故属行蕴及法无碍境,今家明教具如玄文,今此实相一乘之经,诠于所证实相之理,永异众典,即其相也。

  今但以句者,对论故云今也,又今一部之文,分为序正流通,名为三句,二十八品等名为小句,问今文何以不云身等乎?答但云其句一部之文,任运成身,何者但是诸法聚集名之为身,以一部经文无非聚集,故不别云也。

  成若干章者,目约序正流通及大小章为若干也。

  疏者通意之辞者,谓以言辞而通文意也。

  亦记也者,谓禀受前人记其所受,以为疏也,又及率己胸襟也。

  镂者如檀体,虽香必假工人雕刻,显出檀之妙像,古人亦尔,经体虽妙,必假巧辞,镂出文旨,今大小文义有序也。

  二难之中者,于闻法难中,开出传译,及自开悟于能听难中,开出闻师,及一遍记其义相当矣。

  正在时会者,此叙灵山当机之众,故云然等也。

  言及以阿难者,谓若不因阿难亲承梵音,如来灭后处众诵出,有可传译此土方闻,若不因此像末无犹得闻,故别指之。

  故经多劫者,若以贤劫第九劫内四佛相次而兴,不得云多,今通望过去三佛,及以中间不睹佛兴,故云多耳。

  闻者尚难者,叹此土闻者尚已为难,况大师亲自修行?复于道场妙悟为众解说,章安所记流通后代,岂不难耶?

  于中初二至斥己者,前文通释,从此下别释,斥者指斥也,故三双相望名为一一,则六义傅传渐渐后挍于前。

  辄记者,谓谦己专辄一,遍记于大师言旨故。

  若魔若外者,以佛力加于结集之众,使魔不得其便,千大罗汉皆是无碍解脱降伏外敌,则令外道不能得便。

  添削者,既云记大师之言,何故专辄添削耶?从添谓下释所以也。

  谓斥非以显是者,谓章安助破古师,以显大师之正也。

  破古至我已者,明章安破古,并用大师义势以破古人,非全用己自任胸臆也。

  加彼异见者,加谓添足,即章安更引古人异解之文,助成大师也破文。

  丹丘者,赤城山也,在国清南门,据时添削处实国清丹丘名佳,故以标地,今国清寺属丹丘里。

  须开三教等者,前二教一句须开别教,教权理实,由存教道,是故别教果头之理须废,故名开也,故玄文云:别登地已上,须废高归下,即其事也。

  言大小者,通别为大,三藏为小也。

  初心之人者,谓法华前圆修之人在名字位,虽信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而于方等般若座席犹属同听异闻,以随喜等位观道未成,犹谓偏圆相隔,如此之人,须闻今教开显之说,故净名疏释菩萨品,云:圆人失意,尚须弹片,即其相也。随喜已去不须云开,若人初住已上,但论增进故也。

  权人至此者,谓权到法华,一向须闻,不论圆也。

  疏云:经题者,题者头也,故字从是脚里作页页训头,故以经首名之为题,若言经第未善字义。

  疏云:委释者,委属也,曲也,谓属对妙题,曲细陈释,已如玄文十卷释。

  总三法者,以题名是总,三轨是别,故玄记云:以总总于别,以别别于总,此之谓也。

  超过诸说者,一则超于前十四品,二则超于一代教门。

  即三之一者,谓览体宗用,三以立名,故本地亦尔。

  不与他同者,不与他人解释同也。

  体非因果者,譬如虚空之体,非彼非此,而游之者,还游于非彼非此之虚空,因果取体亦如是,还依非果非因之体,而成从因至果之宗。

  若不先了能开者,以法华圆乘妙体宗用为能开,三粗即妙为所开。

  故但分文句者,此明单用文句,消经不当,应须疏中,随文解释以显理。

  唯谈下明单用玄义不可。

  若相带下,明全用玄文入疏,全用文句入玄,相间杂说不可,何者?则使听者不识经文起尽,复令玄文大义不彰,故云无归。

  寄行约教者,迹门约行次第,以明五义本门,约教次第,以明五义玄文,第一卷具辩其相,又观其文势,安乐行经约行等。

  固蔽理观者,便斥世人不用止观文意,消经成无观行,所以今家一一文下,皆以观心释之。

  而但下明世人不肯用玄义消经,但用诸论事相而已。

  今问弘经者,令问弘教人心也。

  自行暗于妙宗者,约行因果以片,故妙宗具足,应以三法斥之。

  教行至相摄者,即以迹中四一自互相收,何者?由禀开权妙教,则成一乘之人,行于实相之行,以显一乘之理,余三例尔,又以本中四一摄于迹中四一故也。

  不可恒尔者,不可句句之下,皆列名体宗用衣坐室三也。

  广略适时者,序品方便品迹门之广,余品是略,寿量普门是本门中广,余品是略,何者?只是广略释于妙法名体宗用,若晓广已略无异途,故圆乘大车开权宝所,与方便品诸法实相,无二无别,故云根源等。

  今家随释者,今师随品解释则成生起,故云通有四意等也,又慈恩每于一品皆作四释,今家不尔,须四则四,不必一概,二十八品一一皆四,若一概者,未为全当。

  释妨者,如方便之名与大小乘同,故须释出,今经即是体内方便不同于权,诸皆例尔。

  释文者,即是正释也。

  或释名中即带来意者,如释安乐行品具有此相,及下流通分中多有此意,至文可见。

  又释名至互有无者,如譬喻化城授记等,并于题中俱释其名义,皆未备序品方便普门陀罗尼等题中,及以品内名义皆足,所以疏文,而于题中解释名义,委悉皆尽,以此二类名互相无,言义者,三车大车,皆是名下之义,化城中说化,及以宝所授记中别劫国,并是名下之义,余品准此。

  或于义前别释者,如释序品,先约字训,次释字义,方便品约方法释名,则先从字训门,及秘妙方便,名从义譬喻化城等,皆有先释其名,次方释义。

  或带名以释义者,如序品,云序者即是其名,阶位等则是其义,方便品普门品陀罗尼等品,于题中解释悉之,故云带名以释义也。

  此彼淆混者,若不晓今家释意还成将于昔教,以混法华故也。

  复似从义者,只阶位等言似从义也。

  学舍养宫者,礼记王制云: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庠,养庶老于西庠,此以国家东西两学为庠序,今此品于正宗,如东西之学,故言序也。

  别内外者,此指东西厢为墙,对于堂屋以别内外也。

  此可借用者,疏中既无异内外之言,故今申于文意,亦可借用别内外之言,以消二序故也。

  又庠者,详也,谓之谛审,序者,叙也,舒也,于正宗前所列由致,皆谛并审,方叙而舒之。

  通序异外者,此借下文对治悉中,阿沤二字,对破外道,不同别序,专异诸经。

  亦可兼用者,谓通序非但异外,正是序于圆妙,故得同,而别序方异诸经,即是别于内外之相也。

  亦二序共有者,只是通序,亦具阶位安庠之义,若从义立通序,亦具申述二义,何者?如因阿泥楼豆,令阿难问佛,如来灭后一切经初安何等言?佛答皆安如是等五,因此五事得为别序,作由义当由序也,述者阿难述佛灭后经,初先安如是等五义,当述序也,是则二序皆具三义也。

  必先证信等者,此从现文以说,诸经皆尔。

  必先发起等者,此从佛在世当时以说,佛在世时,但有别序,如来灭后,方有通序故也。

  二序各有前后者,谓二序各具五义,自为前后,又前云必先证信,亦是各有前后也。

  即宾主者,若以文殊是游方大士,则弥勒是旧住为主,文殊为宾,若据发问,则弥勒为宾,文殊为主矣。

  冠即是首者,不同余文,冠与身异,今文冠全是首,故云即也。

  瑞疑由也等者,谓由光所见故疑问,述昔所闻故述答也。

  疏云:胤者,继也,谓众物之子,如乌养子羽翊方成,母以低飞而哢之,意在令成而峻飞,教飞助以飞兴喻于述。

  序义可知者,谓觉正体以之为序,即当序中唱于异名之意,故云哢亦得名引。

  故字义则通者,谓序品义则通下诸品,题称序品,此则从别。

  故出其人者,先出佛及以译人,则是能聚之人,若言聚者,谓物体已聚,名之为聚,可去声呼!今文即以上声呼之。

  如心地品者,梵网经有六十品,心地等二品是佛自唱,如云:持戒心地法门而去,故云:佛自唱,余皆译人及结集者所置。

  人如楼那者,以人类等非一,故皆云如也。

  以无闻品益故者,此有文外之疑,疑云既云,诸品皆结集所置,何故无结闻品得益人耶?答只是阙略益人,非无如三周得记其数,非一人何须置疑?二者以无闻品益,故品后无结耳。

  以通从别者,品是通序名,从别品序皆具四释,下二十七品,皆以方便等名从别品,一字是通,通别相从,皆具四释,下去准此,故不重述。

  或阙于一两者,迹门约教定不可阙,本门谈远亦不可阙,因缘观心,或存或没,亦无大妨也。

  通皆除疑者,但见无阿伛二字,即知是佛经,故云:除疑。

  余三及别序者,此明妙经通序,即约教也,久远今日,即本迹也,五义悉具,观心释也,别序具四,例此可见。

  得失者,处中方名为得。

  至安公来者,自安公高悟料节,或兴悬符地论之文,佛地论科,判佛地经云:要唯三分,初教起因缘分,此与安公序分同,二圣教所说分,与正说分同,三依教奉行分,与流通分同。

  疏云:案说传之者,谓结集之家,结散为长行,结贯为偈颂,以传像末,故云也。

  总别起尽者,亦可云:大章为总,小章为别也。

  阿难说经者,佛去世后,阿难登高座诵出,亦得名为说经。

  契经者,契理契机名为契,贯穿缝缀名经,佛地论云:贯穿摄持所应说义。

  长多璎珞者,经中广破外道竟,说多譬喻,庄严佛法,故云也。

  疏云:增一者,以一加故云增一,累法增之故也,言明人天因果者,从多分说,但云明其苦集,非不说于道灭,今从略边,故但云耳,破邪亦尔,二中阿含者,准只律说,谓阿难诵取文中之义,故即是专明道灭矣,三杂阿含者,或文义杂,或句义杂,根力觉道皆说,故即是明世间禅无色定等,四长阿含者,谓明扩劫长远之事,见论云:集众法之最长者,故名长含,肇法师长含序云:所以通称阿含者,此译为法归,谓万善之渊府,总持之围苑,众法之所归,故云也。

  疏云:律开五部者,内善调伏名律,外禁身口名戒,举果望因名婆罗提木叉,此翻处处解脱。

  五部者,大经云:佛告憍陈如,我涅盘后,有诸弟子,颠倒解义宣说,名昙摩[毛@匊]多(此云法上),为合法相易,凡所说法,先果后因,故云颠倒,一昙无德部法名四分,二萨婆多部法名十诵,三弥沙塞部法名五分,四婆粗富罗部律本未来,五迦叶遗部法名解脱,僧只为本部,分出余五,八十诵等者,优婆离一夏,八十度升座诵之,故得名也。

  文中自引阿含六度者,谓毗昙是通名,文中正引六度为分章也。

  逮度无极者,古翻经论六度,一一皆云度无极也。

  镜中者,戒檀严也。

  未必全然者,记家意云:镜中亦不须此破,以广摄略,有何不可?

  根大见杂者,根谓根性,大谓四大,又加空识二大,成六大,见谓见惑,杂谓七种之余名为杂。

  佛在无出者,谓佛在出诸法,法具足无有失灭,以佛入灭,法皆随去,恐法失灭,故会论师,结集诸法。

  一者序成就者,从如是我闻至崛山,是论自释,云如王城耆山,胜余一切城山故。

  二者众成就者,从与大比丘至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第三成就如记,四从佛说是经已,论释云依何等说法,依三种法者,一者三昧即初文是,二者器世间即雨华动地是,三者众生世间,即尔时会中已下文是。

  依止说因者,谓依中道智光,令见他土说,论释云:大众见异相不可思议事,如来应为我说,渴仰欲闻,名依止说(云云)。

  六大众欲闻法者,从尔时于弥勒菩萨作是念已下文,是以现瑞,故是说妙经由,故以问现瑞由,为欲闻法成就,七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已下文是。

  一叹法胜妙分者,论云:一者示现所说法因果相,谓佛曾亲近诸佛尽行道法为因相,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等为果相,此经说佛所得之法,故以佛因果相为所说法。

  二叹法师功德分者,论云:二者示现如来法师功德成就,谓能种种方便引导众生,知见深远禅定解脱,巧说诸法,悦可众心等为功德。

  三智众定疑分者,论云:三者依三种义示现,一者决定义,有诸声闻方便得证,作决定心,如经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盘等,二者疑义谓诸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是故生疑如经,而今不知是义所趣,三依何事疑义,谓如来数数说甚深境界,而前后不同,是故生疑如经。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等,从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已下是。

  四定记分者,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已下是,论云:四者示现依四事说,一者决定心已生惊怖者,令不惊怖,故如来有决定心,故二者因受记如经,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等,以说妙法,必令二乘得受记,故因欲说此而先止之,令生尊重,故名因受记,三者取受记如经,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等,此谓因舍利弗等靳固欲闻,故佛许说,即以欲闻名取受记,四者与受记,如经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等,谓决定为诸声闻等,开权显实,五佛咸尔,故云定记。

  五断疑分者,论云:示现断四种疑,一者何时说诸佛于何时等,起种种方便说法,为断此疑,故如经舍利弗出于五浊恶世等,二者云何知增上慢,如来不为彼人说法,云何知彼是增上慢?为断此疑故如经,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不信此法无有是处等,三者云何堪说从佛闻法而起谤心,云何如来不成不堪说法人,为断此疑,如经除佛灭度后等,四者不成妄语,如来先说法异,今说法异,云何如来不成妄语,为断此疑,故如经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等。

  疏云其余品各有处分者,论云:法力者,五种法门示现,一证、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读诵持说,三法如弥勒品示现(分别功德品也。)闻法如随喜品说,读诵如常精进菩萨品示现(法师功德品是。)说力者,有三种法门,神力品中示现,一出广长舌,二謦欬声,三弹指苦行力者,药王菩萨品示现教化众生行苦行者,妙音菩萨品示现,凡此等是,唯以者以对他故余人非不,亦美唯光宅最得独擅之名,故云唯也。

  吾钻仰者,东安钻仰也。

  逵者,九达曰逵。

  进退俱失者,进如光宅,退如古师。

  疏云:二十七品者,达多品未入也。

  疏云:理一说三者,谓于一佛乘分别三故。

  但依权实本迹者,权实即迹门,本迹谓本门也。

  果在本门者,今家若以本迹二门相对,则迹门因正而果傍,本门果正而因傍,若不相对,各有因果不同,古人二门偏立,所以破之,良由此也。

  但合二三为正者,于四段中合二三两段为正,与今家从前三段消经,其意不别,故云甚符经文。

  以气为臭者,西方以气为香,故云等香,不等香,平等香,此土易云其不得意者,其臭如兰故也。

  天台名如止观记等者,古老所传以其山绝岭之形,似三台星布列之状,因号天台。有云:本名天梯,谓其高可登而升天也,后人讹转为台字,耳智者,因为晋王授菩萨戒,王曰:大师传佛法灯,当加尊号,故称智者,举处显人,故云天台。

  天台分文为三者,若但为三段分节消经,则通别二序俱通本迹,故于序中二文义,皆具四释,若本迹各分三段,序中只得密有本迹之意,所以疏中或时但约体用本迹消文,良由此也。

  疏云:约本开权显实者,谓权迹实本久近,虽殊开显同故,故云不思议一也。若分二别者,本门约身,迹门约法,权实之称,唯在迹门。

  问后何妨者,此助申问词意,文中既存两节分文,但后段分文问起亦应无妨。

  不专后释者,申于疏中,何不依第二节分文消经,由本门正说之前,立于流通,非须大途且是一往,从前三段消经不从于后。

  处会如释签者,旧经七处八会,新经更加普光明殿一会,一摩竭提阿兰若菩提场会,旧经云寂灭道场,二摩竭熙连河曲普光明殿会,旧经云普光明法堂,三忉利天,四夜摩天,五兜率天,六他化自在天,七重会普光明殿,八三会普光明殿,九逝多林会。

  住处庄严者,彼经每一会处,皆先说于住处庄严,以为序分,方始王〔正〕说,然须至之,妨者,应先出妨,云阿含同一经何故多通序,从阿含兼别,下释阿含妨也。

  疏云今怙文者,怙谓消怙也,此之四意是消经之方轨也。

  尚异诸见者,明今师通途消一切经,尚异诸师之见。

  预为四重等者,谓例数等四也,消释四意者,以四重消释因缘等四也。

  疏云而今略书者,书者记也,意云大师释经,一一皆具四释,章安存略,故云而今也。

  答中一文者,我今处中说是也。

  一者总明四义所以者,只此四义正是处中故也。

  不失不差者,四释无过名为不失,皆契机理,名为不差。

  疏云:广则令智退者,则令中下退耳。

  如十妙等者,引例也,彼具十妙尚得名中,何况今四而非处中,故彼一妙皆具四释,谓先分别,次判,三开,四观心。

  亦入四者,谓不思议因缘所显之妙境,一乘能诠之妙境,久远所证之妙境,一心三观所契之妙境,余九入四,准此可知。

  尚不殊外计者,意云:若无三藏因缘,尚不异于外计,况圆妙四悉永异诸经,故云尚也。

  中间顿渐者,谓十法界皆须顿渐之化,故云佛慧等也。

  人理至准说者,依一乘教行,成一乘行,成一乘人,显一乘理,故云可知。

  以此至始末者,因缘具四为始,乃至观心具四为末。

  约教等三者,开显之教,一道无外,开显感应,非余四悉,开显之本,诸经所无,开显之观,一观遍收。

  所谈身土者,如寿量品云:我净土不毁,及常在灵鹫山等文。

  信宿者,二宿也。

  先愚密教者,谓迷于显密之密,犹为权覆,故名为愚。

  守株尚昧者,若更守于法华前教,则昧今经本迹二门,今弘教者多有此执。

  能诠教功者,约教也。

  久成行本者,本迹也。

  小及钝根者,两教二乘名小,三教菩萨名钝也。

  理是而迷者,众生阴界入,全是真如实相,故云也。又理是近而迷故。

  慈恒始末者,下种为始,得脱为末也。

  事理不同者,众生在理,诸佛在事,感应未交,故名为远。

  无谋而会者,非但诸佛无谋而会,众生修行,亦是无谋而会也。

  浅深差别者,权浅实深故也,若兼谓华严,若独谓三藏,盈即方等,缩谓般若也。

  明时不差者,谓契教行根理也。

  相通事别者,以无缘神通遍被一切,故名相通,机缘不等,故名事别。

  如止观第六者,彼明中观修无缘慈,不住法相及众生相,乃至十二因缘、七觉、八正道、十力无畏诸佛神通,无不皆以慈为根本,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又如提婆达多教阿阇王杀害如来,我于王舍大城乞食时,王即放护财醉象,令害于我及诸弟子,尔时蹈杀无量众生,象闻血气,狂醉倍常,见我翼从

  被服赤色,谓呼是血,而复奔趣我弟子中,未离欲者,四散驰走,王舍城中,一切人民,同时举声号哭流泪,作如是言:怪哉!如来今日终没,如何正定,一旦散怀,是时调达心生欢喜,我于尔时为降伏,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师子,是象见已,其心怖畏,举身投地,敬礼我足,我时手指实无师子,乃是慈善根力令彼调伏,乃至举石空中,力士惊怖,现作庄严,降诸外道,令狂女人见如己子,患疮女人得药平复,一切善法,慈为根本,一切应现,皆慈所为,慈即如来,慈即佛性,慈即三宝普遍,诸法无非是慈(云云)。

  九界等者,等取七方便,故又复让佛界为尊,故但云九耳。

  故事广等者,神通之事,则广神通之体是中故也。

  通于地住者,依璎珞华严二经判位也。

  义非广略者,中道神通非广非略,只此双非体本中故。

  疏若十方至广者,应例余三,皆对十方为广,何者是略耶?答若娑婆土中不及此不思议妙感应,四悉不及此声教乃至观心者,皆名为略,若及此者,则名处中,是故四义广略,处中悉皆备足。

  权实理定者,偏圆之理也,定不可互为故也。

  浅深义通者,圆则行位阶降不同,权则诸教不等,故云义通。

  若以信行为乘,下举解迹问也。

  及知下举解本门也。

  华严经偈者,彼经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譬如盲瞽人,本习故能画悦,彼不自见多闻亦如是,彼为斥偏闻之人,亦与今意不别。

  以理摄故者,谓若以心性真如实相之理,遍摄一切,则达心性万法具足,无非法界,故名为迹也。

  观成入位者,别入初住,通具六即,以论其入。

  后后为中者,因缘事广遍彼十方,妙教方中唯在声,故教被仍广,但点久成,余皆迹化,方名中本高迹广寻者,疲劳但观己心,方名中耳,故云扣无穷之圣应也。

  后后转入前前者,由观心故见久远本,由证久本能施妙教,由禀妙教得妙四益,故云后后转入前前也。

  犹覆久成者,法华迹门尚覆久成,何况前教?

  况复一一至摄者,若非开显大观,何能证于本?若非证得久本,岂能设在开显妙教,若非禀于妙教,为感不思议应,余三相摄,亦复如是,又但本一法,即摄余三,亦应可见。

  从机则机亲者,谓若机亲名为感应,若应亲名为应机。

  正为显实者,纵未知本由自了耳。

  既得云大等者,大只是广,深只是高。

  诸教果德者,三教果位为果德,即约行也。

  权实者,三教为权,别妙觉,别理为实,以约教道,故云皆为筌蹄,即约教也。大经中阇王说偈云:诸佛常软语,为众故说粗,粗说及软言,皆归第一义。

  下文显己者,若显本已方得方便品文,显露证于久本。

  事论只是至义当者,然文相但约事而说,故今先约事论,后方詑成观相。

  境本至施开者,谓由境发观名为垂迹,由观显本,又境发观名为施迹,由观契本,名为会本,又境即观,故观即境,故名为开迹显本(云云)。

  唯约今经者,其意如何?即是示今经不思议,开权圆妙因缘,开权显实之教相,专示久成之本迹,圆妙之观心。

  但文势者,示后人消释之势,不必一向尽用四释(云云)。

  又序中约教者,如消如是等文,或直约于圆,或对诸教以辩(云云)。

  但点远本者,借使本时,用于三教,助显于实,以是本成,无非真实故也。

  三段大文者,序正流通。

  过未因果者,过去为因,现在为果,现在为因,未来为果。

  闻无所从者,若不约于序等三段,以明其益,汝于何处得此种熟脱?

  别序通过现者,说法瑞谢在过去,又序灯明五瑞等,故云说是经已,入定等五在于现也。

  如说无量至等三者,闻于从一出多之经,密得从多归一之益法。

  诸教因缘长短者,唯圆实益为长,余三教因缘皆短,故今文但久远蒙佛善巧,乃至未来永永等。

  近从七地者,七地以前但是自行,七地已后,方乃与物结缘修净土因,又无未来之化,故云短也。

  此文四节者,专为众生作长远之益,三世不穷,故云有以也。

  今不云是者,唯地涌菩萨云是本眷属耳。

  若未得佛智者,若未闻开近显远之说,则未能知久种,若闻已,则知如来久远为我作种,熟脱三也。

  今出其意耳者,此明疏文为后人略出,开权显实,开近显远,种熟脱三意耳。

  本因果种者,此即如来行菩萨道时,为化下种证果之时,复为下种,故名本因果种。

  果后方熟者,成果已第一番施化,名为果后。

  取化仪意者,约一代化仪,皆先权后实故尔。

  次约三世九世者,华严第三十一云:佛子有十种三世,谓过去说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现在说过去,现在说未来,现在说平等,现在说三世平等,彼经为成十句,故于九外更加平等。又大璎珞俱翼天子问佛三世,皆有诸佛不?佛言汝问何等三世?过去耶?现在耶?未来耶?故今通约三世九世,明种熟脱。

  念念三世九者,于一念中互相形待以为三九,何者,如一念为现在,复是过去之未来。又是未来之过去,是则九世但在一念心中,任运为未来过去,过去为过去,过去为未来未来等,又如来有不可思议延促之力,三段等法在一刹那中(云云)。

  念念逆顺者,序等三段益物为顺示九界身,说所宜法为逆,又示秽土同事之身为逆。

  大体三世者,谓一期三世也,会会者,今经总有三会,或三周亦名三会。

  言世世者,既成味味,则有三世之化,故世世,又味者,于念念中得五味益,此即约行论五味。

  又通五和合者,五义俱时,故云和合,又人法相应,乃至众相应故云也。

  末法至冥利者,谓至末法时显益,虽无冥利则有也。

  今教别有至功者,迹门显实为相,本门显本为相也。

  且通作一种三段者,只是且约一部大为三段示种等相耳。

  况观心至因缘者,即是因缘家之教相,本迹观心也。

  令远见故者,意云:光虽不及于远,而能远见于中。

  期心远故者,地前虽不及登地圣明,而亦期心于果。

  不能起住等者,经云:善男子云何名为婴儿行,善男子不能起住来去语言,是名婴儿,不起譬常不起边中诸法之相,不住譬净不著生死涅盘,不来譬我不从浅至深动摇彼此,不语譬乐寂灭涅盘不可言说,此圆婴儿从初发心,常观涅盘四德行道,故言不能起住来去语言。

  又婴儿者,能说大字,如来亦尔,说于大字,所谓婆和和者,有为婆者,无为是名婴儿,又和者名为无常,婆者名为有常,如来说常,众生闻已为常法,故断于无常,是名婴儿行,彼疏释云正取和字,而为大字,即是六度菩萨婴儿,此菩萨三僧只劫百劫种相,志求作佛,此佛是有为半字无常之佛,故知是和字婴儿,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父母,无苦乐是不取舍,无昼夜是无憎爱,是通教菩萨婴儿达愿化相苦乐平等恐亲不二,又婴儿不能造作大小诸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是不造生死作业心,菩萨终不退菩提心,而作声闻辟支佛乘,彼疏云:无五逆二乘心,即是非生死、非涅盘,行于中道菩萨之行,即别教婴儿也,又婴儿者,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黄叶实非金也,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生男女等想,即止不啼,如来亦尔,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姿,于妙宫殿

  受欲乐,六根所对无非是乐,众生闻有如是乐,故心生贪乐,止不为恶勋作三十三天善业,实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度众生方便说言常乐我净,彼疏释云:扬树譬妄常,黄叶譬妄净,木牛木马譬妄乐,木男木女譬妄我,此人天婴儿也。又婴儿者,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于二乘,然实无有二乘之实,以二乘故知生死过,见涅槃乐,以是见故,则能自知有断不断,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如彼婴儿于非金中而生金想,如来亦尔,于不净中而说为净等,彼疏释云:知生死过是识苦集,见涅槃乐是识道灭,有断不断,此约集谛,正使有断,习气无断,有真不真,此约苦谛,生死中无涅盘,则不真离生死有涅盘,此则有真有修不修,此约道谛,四倒惑等是不修,四念处等是修,有得不得此约灭谛,利使钝使名不得,见道修道名得,此名欣厌婴儿也。

  故圆因位者,等觉已下俱名小善,以让佛故也。

  而无邪法者,无横计自他共无因法。

  依义不依语者,但依字之义,不依字之语也。

  故下三文者,从中间行行已下,乃至未来永永,文皆以初文为本。

  今欲论诸佛者,意云:我论于最初为得不耶?

  若许有穷等者,今非有穷,故无斯过,何者?释尊非不禀先佛教,今日受化且穷释尊,增其观解为获实利,有何过耶?

  内薰自悟者,意云:有教外薰胜于内薰故。

  斥有教之日何得守迷者,斥今人也,何不禀教求真,而云自思悟耶?

  嗅香者,具如净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等觉触者,以天衣触身,皆能悟理也。瞪视者,普贤世界直视一物以为所观,即得悟入也。

  行必先戒等者,戒者,慎也,以防非为义,心源本净,性离著非等,即戒义,定者,安也,寂也,止也,以不动为义,心性本寂,不可动摇,即定义,慧者,解也,才智也,以了别为义,心性之体,寂而常照,了因即慧性也,故遗教经云:依因此戒,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单白已前皆方便者,如律中八种调理九种往来等。

  准部至义立者,若于迹门释义,若不义立久远本迹,须义立体用本迹,以消迹门。

  随喜不轻等者,随喜初心信一念之心,横竖该深等,即是观境不轻等例然。

  三昧所依者,药王妙音也。

  诸行所陀者,观音下诸品也。

  化功若成者,此约新入初住人受二种称,若化功未成,但名当机而已,若自行分满成分证观能十界化,故云化功,若成等文语稍倒耳。

  睹异文识一观者,今经一部文异,以一开权显实圆妙大观,观之无不必契。

  亦识至观异者,如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即观异之相也。

  及文观俱异者,禀于经修观各异故也。

  亦识当教者,四教文观自同也,此中四句,唯初句属今经,后三句属昔教也。

  分今昔者,且如今经三车叙昔大车,唯今化城宝所三草二木一地一雨等,准例可知。

  亦可云通诸部者,约味判也,问经与教何别?答成部帙者,名之为经,经中被机多小不等,名为教,又亦是二名互立,其义大同也。

  而谈律颂者,文中则说禅师之德,颂中乃谈律师之德也。

  通序无起由阿泥楼逗者,大经云:佛告阿难,汝当精勤,以善教诫诸眷属,世间苦痛,早求出离,一失人身,难可追复,毕此一形,常须惊觉,无常大鬼,难求难脱,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涅盘时至,示教如是,阿难闻已,深没忧海,投如来前,犹如死人,阿泥楼逗安慰阿难,轻其愁心,而语之言,如来涅盘时至,汝依我语咨启,如来灭后六群比丘行污,他寂恶性,车匿云:何共住而用得教示,世尊灭后以何为师?依何而住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阿难具陈上问而以白佛,佛告阿难,善哉!善哉!汝致四问为最后问,能大利益一切世间,车匿比丘其性制恶,我弟

  难陀具极重欲,如来为说十二因缘,弥满三千大千苦根本,汝当依我教法正观教示六群,车匿深心依此,不久自当得证上果,尸波罗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依四念处严心而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既云一切经初当安,故名通序,虽通而别,如文具简(云云)。

  疏云:能持之人者,谓闻通而持别,故加能持以简异于伴也。

  纵有兼释等者,意云通释义已显著,下去广释,但是附傍通释而已。

  言兼释者,只是兼于四教释耳,虽兼四释,须附略文。

  义通两句者,非但阿难得和合称,由众机会复名和合,故云由机也。

  疏云不与世诤者,大经云:我终不与世间共诤世间智者,所谓诸佛菩萨一切圣人世智所说五阴无常,苦空无我,我亦如是,世智所说五阴无有常乐我净,我亦如是诤论,不与古今同喜,故属世界,又应知此世不同世间之世,若未开权则名为诤,若开显已方名无诤,又应更云:开近显远方名不诤。

  以异显同者,诸佛虽异如是皆同,故引诸佛显于今佛,如是道同。

  阿沤者,百论云:外道谓梵王,昔以七十二字教化世间,梵王后时贪吝情起,退失神通,是故世间敬心微薄,梵王忿恨还取七十二字吞之,唯阿沤两字从口两边遗落,世人收得将为字王,故以阿字置广主经初,沤字置四围陀经首,詺此为吉,汝今先恶止恶在初,故云不吉。

  以汝吉法无自等者,此即但点能破观法,所计自祛,故论云:诸法从缘生尚不可等,故但云无自等也。

  有无中摄者,只是计有为自然,计无为自然耳。

  但四计义通者,外人则依正起计,佛弟子则于境智起计,如止观第三破境不自境中说。

  或且通方者,但是前三悉相,即名第一义也。

  晋王者,别传中云:晋王者,疏请大师著净名疏,云:先已戒定,今欲伏膺智断王,意云:若得此法,增智断烦恼故也。

  四教通塞者,以此四八如是,用则为通阉,而不用为塞,如华严用二,乃至般若用三等,即其相也。

  权实远近者,昔教权实相带为近,今经明于久远权实为远。

  具知进否者,一时四八为进,不尽用者为否。

  安得以诸师至众户者,今家则先以八匙开于八户,次以一匙而荡众教,咸同一实。

  初立法通者,只是且通途立一能诠所诠之法也。

  疏云:二文不异者,只是一文,由有能传,故得二文之号。

  二如是下者,只应合云佛及阿难二如下所诠,为是今能所双举,以成文势,故云如是。

  于所闻时具能所者,以初闻时具闻能所,是故今文约于观谛以释法体。

  疏云:动俗入如者,约真俗二谛辩也。

  疏云:动如入如者,别人破空入中,文中语略,应云破空入假,破假入中,圆人即次第而不次第,故云对所诠三谛也。

  以四例四者,谓顿等四例约教四,亦具能所故也。

  故彼文理相称之法者,以阿难传佛文理相称之法,故云彼也。

  应更以是对向四文者,应云:文中但云动俗入如,未云动俗入如不异为是,故须更以四是对于四如,以释其相。

  故秘密所用者,明四教若在于佛所用则成秘密,若阿难传所用秘密,则成显露。又秘密教者,如法华玄文第一云,如来于法得最自在,三密四门无妨之用,或此说渐则彼说顿与不定,或彼说渐则此说顿与不定,而互不相知,名秘密不定,十方齐说等(云云),不定教者,通约法华前四时座席说教之时,或正说大而有闻小获小益者,或正说小而有闻大获大益者,故大般若经云:佛在鹿野转四谛*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无量菩萨行六度行,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住于初地,乃至十地无量一生补处菩萨,一时成佛约教

  互相知,故名不定教,广如玄文记。

  天人机具众教者,天人是受教之器,须以四八而熟脱之,故云漉至究竟涅盘,三途非器,故不论之。

  义各含四者,但举不定等,即摄藏等四也。

  证信义通至前说者,如前释五义中云,余皆义立文是。

  各具诸义者,前三释中四悉八教体用等,总入一心,而为观境,故云等取。

  第一义虽理者,意云:虽以契理为第一义,由属因缘故名为事。

  便成四释者,谓因缘观、约教观、本迹观,故上句云:咸成境故。

  且判属通者,一者属于通教,二者属于通途之通,今言且者,通属通教也。

  空假成别者,一者别在地前与诸教共,二者别在当教为入地方便。

  亦通亦别者,亦具两句,故云九通前教圣局证中,专在于别。

  空假至所照者,以空假是中道所非所照故也。

  对他通别者,空假通他,故名为通,中对空假,故中名别,是故两句皆两句释。

  觉心如应者,夫观心义,皆于自一念心中,以论机应,更不他求,但信心成,则见自心觉智明净,义当于应。

  则妙教为迹等者,且约体用本迹。

  一切声闻咸然者,今论权示,故云一切,此则权中一切也。

  我闻下我闻离释者,我谓宰主,闻谓所闻,故以离释。

  即阙空缘者,耳具四缘,不假于明,眼一具五,疏中但三根尘识,故若大乘宗耳等具七缘,眼具九缘(云云)。

  经初尽合改闻者,斥世人也,以世人不许色为教体,但云色是体家之用,若如此者,一切经初应合改云如是我思,思属行蕴,故如天台涅盘疏记,约诸行无常四字辩其教体,如云初说诸字,率尔耳识,同时率尔意识,但闻诸声声薰识成种,寻求心中缘,声字名三相声,薰识成种名等假,故不薰成种,闻余字亦尔,通前十二相,若不散乱,决定心生,方能解义,四率尔四寻求并决定心,九心四声四字四名,一句一义为十四相,总九心十四相是无记,若不散乱,染净心生,方成教体。

  见身箧者,如来以四大为四蛇,以见四大生灭无常互相残害,故舍入涅盘也。

  诸灭结众者,诸阿罗汉三界结尽,名灭结众。

  虽非外计者,钝使凡夫,但计己身,以立宰主,不同邪见外道故也。

  思惟未尽者,阿难是三果人,由断欲惑未尽,并伏上二界修惑,故云未尽。

  凡圣共者,如一物实青,众共云黄,共有此说,故不为过,实长言短方圆等一切皆然,故名世流布也。

  自然能解了者,此文即是双非,常无常以显中道常乐我净,无我等亦尔。

  不二登地者,登地为能双非故。

  疏云:知我无我而不二,无我等即为所非也,双照亦尔。

  以胜摄劣者,疏云:以自在音声传权传实,既云自在,即是以实而摄于权也。

  以大拟小者,大对小,小既具四,大岂不然?

  故名为杂者,一入空,二出假被接故也。

  不云空王劫数者,只是体用本迹耳。

  已当约教者,既云观因缘所生,即空等,故当约教也。

  真妙望余者,余谓三教皆属迹故。

  檀行十事者,言是法师清净佛德行,一谓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二相妙食,食二足食已,不作余食法,往村中间得食,三在寺内得别众羯磨,四得在界内别众羯磨已听可,五此事已言是本来所作(不依经论律作而言有教),六足食已舍威仪,得以苏油蜜生苏石蜜酪和一处得食,七得共宿盐著中食,八得饮阇楼罗酒(根子等乐酒)九得畜不割截坐具,十得受金银于布萨日檀越布施金银而共分之。

  新旧两闻者,重闻二十年前为新,二十年后为旧,何者?以侍佛时所闻之法,谢在前故也。

  问于释种被杀者,唯除见流离太子杀诸释氏,坏迦毗罗城来至佛所,作如是言,我与如来俱生此城,同一释种,我今亲戚悉皆殒灭,云何如来颜色光显?佛言汝见城有我修空定,故乃如是(云云),问五百释种何因缘故被杀?佛广答如经说。

  六知佛所入定者,人问佛入何定?阿难皆知所入也。

  疏云:况余处者,应是从华严至方等,诸时为余处也。

  然大经显圆者,大经中四句专明自行智断及化他能所,唯在于圆,又彼经中生不生句在初显自行智德,不生不生句在第二,显自行智断满也,不生生句在第三,显自行断德也,又是化他能生生句在第四,显化他所也。闻闻等四亦尔。

  不同余文者,余文前三悉先寄昔教,后方论开,今文乃是大机运动与显实时会合矣。

  寄示相者,今经二悉应生理善,破理恶,今且寄论示二悉之相。

  假时实时者,大论中有一外道,问佛真谛无时,何故判时,佛因辩云:从明相现已后至于前,为实时,从此已去至明相未现前,为假时,又钞中引毗罗三昧经,平旦诸天食午时,诸佛食午后食,生食夜鬼食,故须破邪者,内弟子非不无时,但不如外人计时为因,是故须破也,假时破外者,若说实时,增彼邪见,故说假时,以破其恶。

  所发善根等者,今经则发一乘开显圆妙之善也。

  权人理等者,等取权行权教人理等,并须开显也。

  疏云:若见谛已上至初住者,此且约位当于初住,须约六即明其浅深。

  化他不定等者,此约大分而说,若于方便等净土施化,亦不必尽用八也。

  记一末七日月年止者,人寿三十饥馑经七年,二十岁疾经七月,十岁刀经七日也。

  保乐保常者,以乐定故保乐,以寿定故保常也。

  六四二者,拘留孙等三佛,次第配之,并在第九减劫中出也。

  截指为刑者,阇王得罪人,但截其指,祖王得贼以灰围之为狱,父王得罪人但驱出国(或本云云)。

  此前皆谓实动者,得三悉益人皆谓佛有动出,故云则前二教等也。

  觉他通初后者,始从初心讫至后心皆化他故。

  疏云:总别相者,于世间苦集,通途总作无常之观,别作四念处观等,出世间总者,悉是无常苦空无我,故别则修四念处观,乃至道亦别别而观故。

  三界系者,思惑也。

  四圣谛者,四谛智即别,别皆作身受心法观也。

  从后异故者,后老异初少故。

  断伏不同具如止观第三等者,婆娑论明三藏菩萨因时已断,下八地修惑,唯非想一地修惑在所以,但用九无碍九解脱,断此一地惑耳,大论文意既未断见有漏心断,但名为伏,故云不断,所以坐道场时,通用一九断三界修惑良由此也。

  第十地者,通教第十地也。

  染污无知者,八智随诸烦恼,唯起烦恼,此智更不能了,于烦恼名为染污无智,非谓全无智也。

  不染污无智者,即罗汉心中世俗智,以不了八种境,故名劣也,一味者,约舌根所取五味甜苦等,又大小乘法义味也,二势者上如天子有大势力,亦如宰相,乃至下类皆有势力不同,又如诸药各有治病势分也,三熟者,不知众生及无情等善恶熟也,四德者,以三界内物各自有一种德,故五数者,八万劫下至三二一千岁数,故六时者,不知何时成何时坏等,七量者,即器量等有多种释欠一境。

  具如玄文者,彼释虽广亦不出于四种修证,故指因果二妙中明。

  不出二教者,他人释,佛亦云:断习气,故属通佛也,若夺而言之,只得三藏佛耳。

  三世诸佛皆色究竟者,起信疏问他受用身何故在色究竟天耶?答一显十王寄别十地,故以十地菩萨摄报果当彼天,故华严疏云:初地菩萨作阎浮提王,乃至第四禅中色究竟天对第十地菩萨矣,二余义别说者,为引二乘人,彼小乘不信,界外有佛,故指在彼天是实报佛,令知王宫菩提树下成道,是化接引门中,且作是说,若一乘宗佛身周遍

  法界,乃至微尘毛端重重无尽,非一方化报。

  四阶成道者,婆娑云:第一阶三只修四波罗蜜,除禅及智,第二阶百劫修相好,第三阶从兜率下最后身出家,用六行断惑,第四阶菩提树三十四心断结。

  故开权显本者,开权在迹门,显本在本门也。

  亦无印述者,菩萨与佛身土皆融,所说理等,又被佛加,故不须印述也。

  大论所破者,行三教为能破,藏为所破也。

  不许他经者,讲唯识人云涅盘经中,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者,不了教耳。

  他受用报者,唯识宗中,即以平等性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由昔所引修利他功德,居纯净土为化十地菩萨神通说法,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其身大小不定大圆镜智,亦此身所摄,合二种名他受用身,此则正当别教义也。

  具如玄文至科简者,玄第七卷明本十妙对迹判释,总有六重,谓事理理教教行体用权实已,今体谓圆教法身用,即报应二身,及于三教,将久本望,今迹门,迹门权示体用俱迹,最初实成体用俱本,广如彼释。

  疏云:唯本地四佛者,一佛为本,三佛为迹,俱久成故。

  若望前三者,览前三释,对于观心,即因缘义。

  疏云:住者者,初约佛身住土,从十善道下约佛心住法以释。

  持戒善心者,十善戒也。注云:前从果者,从入三三昧下,从果布施下约修因也。

  从广之狭者,始忍土,终楞严也。

  所灭不异者,断见思尽得有余,断苦果得无余。

  若约理判如向者,如前约涅盘文说也。

  即应入灭者,三藏佛三十四心断结已,即应入灭,住世五十年者,由慈悲故。

  此佛报生者,只名父母生身以为报生。

  此从因说者,以通菩萨不即取果,誓抉余习为菩萨身利益故也。

  于理实无者,非但实理无住,亦真谛理,亦无有住,何以故?由俗生灭真亦无住。

  便成绝待者,开显入圆,无能无所,皆法界故。

  疏云:讹言者,讹谬言义当戏言耳。

  能兼诸国者,兼只是并诸国耳。

  食肉余习者,贤愚经第十一云:佛告王曰善听过去久远阿僧只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于时国王名波罗摩达,尔时国王将四种兵入山林中,行獦戏,王到泽上,驰遂禽将单侯一乘独到深林,王时疲极,下马小伏,尔时林中,有马孛师子,怀欲心,盛行求其偶,困不能得,值于林间,见王独坐,YIN意转隆,思欲从至近到其边,举尾背住,王知其意,而自思惟,此是独孚,力能杀我,若不从意,傥见危害,王以怖故,即从师子,成欲事已,师子还去,诸兵群从已复,王即还宫,尔时师子,从是怀胎,日月满足,便生一子,形尽似人,唯足班驳,师子忆识,知是王有,便衔来著于王前,王亦思惟,自忆前事,知是己儿,即收养之,渐大,雄戈志猛,父王崩已,班足继治,王有二夫人,一王者种,二婆罗门种,时驳足王,一日出城游观,敕二夫人随我后往,谁先到者,当与一日极相娱乐,其随后者,吾不见之,其二夫人庄饰驾乘,一时俱往,到于道中,见于天祠,梵志种者,下车作礼,犹此后至使王见薄,于是夫人,令人打坏天祠,令平如地,宋天祠神,悲苦懊恼,往至宫中,欲思伤害王宫,天神遮不听入,有一仙人,住仙山中,时驳足王,恒常供养,日月食时,飞来入宫,不食肴馔,粗食粗供,偶值一日,仙人不来,天神知之,化作其形,欲来入宫,宫神犹识,不听前入,白王永通,王闻仙人在外,敕令听入,入已,坐于仙人常坐之处,办如常食,以用供养,时化仙人,不肯就食,即语王言,此食粗恶,又无肉鱼,云何可食?王白大仙,自来恒食清素,故合不办化仙人,告自今已后,莫办粗供,明日旧仙飞来,设种种鱼肉,仙人嗔恚,怨责于王,王言大仙昨日敕如是作,仙人言:昨日有患,断食一日不来,是谁语故相轻诫,合王是后十二年中食人肉,作是语已,飞还山中,后厨监妄不办肉,临时无计出外不见肉,见死小儿肥自在地,

  念且死急劫头足,至厨中加诸美药作食,与王等如疏,乃至由仙人立誓,十二年满,更不啖人,故具经文,合疏文可解四非常偈者,大论中名须陀王,仁王名普明王,经云:为班足王而捉将去,从其乞愿一日行施饭食沙门,顶礼三宝,班足许已,还国依七佛法,请百法师一日二时,讲仁王般若,第一法师为王说偈言:劫烧终讫,乾坤洞燃,须弥巨海,都为灰飏,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义尚尔,国有何常,神识无主,假乘四蛇,无眼保养,以为乐事,神无常主,形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三界皆尔,国土亦如,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尔,国有何赖?偈意劝王舍国及身。

  小即初果者,通教声闻,若通菩萨,于干慧地,即得空平等之名。

  与大教梵行意同者,彼梵行文末云,菩萨舍心时,则得空平等地,如须菩提菩萨,住于是地,不见父母兄弟姊妹亲怨中人,乃至阴界诸入,众生寿命如彼虚空。

  疏崛山者,大宝积经云:其山高峻严洒可视,众华卉木悉皆茂盛,夜夜兴云,轻雷细雨,水陆兼备,天龙八部,常在游止,复有异类诸兽师子虎狼熊罴之属,复有百千众鸟孔雀鹦鹉鸟鹰鸳鸯,是诸众类,以佛威力,不为贪欲嗔痴所恼,不相食啖,而共亲爱。

  疏云:总有三事者,文中三,又是二鹫一灵也。

  广普山者,能容诸佛菩萨罗汉支佛鬼神,及尸陀林故。

  负重山者,诸重德人居故。

  仙人崛山者,佛是大仙故。

  令此土净者,只无支佛,即是土净。

  十乘十境者,止观十卷,前四卷教人生解,第五卷去明于正行,约阴入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增上慢二乘菩萨,十境之上,一一用十观观之,一观不思议境,二发菩提心,三巧安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知道品,七对治助开,八识次位,九能安忍,十无法爱,十法之观,观一一境,令成大乘,譬于大车,法华圆观,若得彼意,方了此文,故指彼也。

  疏云:因灭是色等者,大经云:佛告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是苦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四阴亦然,色是无我因灭是色,获得解脱真我,四阴亦然,色是不净因灭是色,获得解脱清净之色,四阴亦然。

  疏云:三阴如鹫者,则来去不绝,以喻三阴取境不绝也。

  方便正修者,方便以偏圆解,导二十五法为正修,前方便如止观第四卷广明,正修者,依于妙解以立正行,谓端坐观阴界入等,如止观第五去广明。

  简境者,谓先简思议不思议境。

  心者谓一心异心,以为能观,并如止观第五初广明云。

  升中天等者,为生人善,故居天上及以人间。

  中夜入灭者,众生不能生难想之想,故以中夜入灭而对治之。

  具二中者,即空断中常在前二教,即中实相中在后二教。

  纯无杂故者,纯大无小,虽有诸阿神等,皆是入地菩萨。

  疏云:遂形迹者,迹谓事迹也。

  疏云:处季孟之间者,孟长也,季小也,仲中也,菩萨居二众之间,类于四时之仲月也。

  疏者,破恶者,示诸恶身,令当众恶破。

  既似三谛者,人天俗二乘真菩萨中,即三谛也。

  唯诣实理者,一各诣当教理,二四教菩萨无不皆诣圆实之理,此约施开以说。

  注家云者,彼云声闻之学,于理犹疏,故敦之于内,菩萨之位,于道已亲,故忘之于外,既察敦忘之旨,故立先后之次,意云疏者,常令随逐世尊。

  此但得事者,于四悉中,似得对治悉。

  堪通别记者,通记如法师不轻等,别记如三周也。

  语通者,谓内秘外现,及萨埵语通,通于人天二乘杂众。

  意兼者,只是内秘外现及以萨埵互相兼耳。

  菩萨滥本者,意云:举菩萨之名,已近于本,是故文中不云,菩萨皆大萨埵,故不论也。

  除尊贵慢者,阿阇世王是国之尊,除王慢故,故在前列,又王非得法究竟故。

  第二义入余七者,如云一为显亲闻回心入大,故下六若在法华,一一皆令回心入大,是故全成今文八义。

  欲别记故者,此约人。

  别开权故者,约教约行等。

  不殊昔教者,以今三意形于论文,则使七意全同昔教,唯第二意与今不殊。

  又异前后者,方等般若异前,乳酪异后,法华等得醍醐,故一男尊女卑,故前僧后尼,二僧先入道,尼后入道,三僧为和上,尼为弟子,四僧能传持法藏,二十四人皆是僧,故尼则不能,五僧能结集大小三藏,尼则不能,六僧与佛同住,尼与佛异住,七僧众多尼众少,问尼何故少?答大论云:女人知短涅盘难见故,八僧得佛称叹,尼则不然,大论云:若赞比丘尼,外道讥谤故。

  后文全无者,后文全无众所知识之言耳。

  五字者,与大比丘众五字,字虽有五义,但有四以比丘二合释也。

  岂唯异于下众者,意云:岂唯异于尼众在前列耶?

  三脱者,慧俱无碍三也,又是于门门中,空无相无愿三也。

  通智者,通谓目连,智即身子,辩即楼那,空即须菩提。

  若准前三者,只是前三教也。

  七名一一者,只是七同在一人身上耳。

  同得究竟戒者,第十究竟戒也。

  实者得记知有所从者,明实人得记知从小乘中来,是故仍本而叹也。

  须通始终者,始鹿苑中应一味,终即法华也。

  或是转入者,三教传传入也。

  同为一例者,文中但云二七,不云兼于别圆故。

  准通含别者,若准通教含中,则别教亦有声闻,当别自位,无含别者,则别接通人也。

  二种声闻者,藏通二乘也,难转藏也,易转通二乘也。

  疏云:真明两意者,只是藏通七中分为三异四同,故云两也。

  别教同异者,别教约次第三谛,三谛皆须辩,四同三异及以不异。

  及在后故者,后于涅盘会中及四依边得记故。

  远近相望者,远即方便,云得近,即现世得。

  住果变异者,论中名为别异善根有于二种,谓发心已,更退大取小,住于小果。又于此果变为通教二乘故。

  云应化从身者,同于二乘身故。

  化为余三者,应为前三身引实三故。

  后二教七一观者,以证同,故且共为一观。

  贵人非论者,只是贵人非,非谓论非,地地者,别教地位,住住者,圆教住也。以此位皆能起应同前二教,引实行者,又行向之言通于别圆,若属别教行向,但能起神通,示同藏通二乘不得云应也,圆人从初住已上,俱名应化。

  上慢所滥者,地住已上示同上慢,引前二教中凡夫为上慢之人,故云复同前教也。

  开合者,但在三藏声闻,开即出于通教声闻也,应化佛道亦尔。

  应共人七者,有七之人也。

  义兼时等者,取余六一也。

  疏云:九十五种外道者,准九十六道经,九十六中一是佛道,余皆外道,摩腾对咨录云:西域梵志泛同此土道士,而实其专修行者多有,现复成仙及当来得生三界诸天,则胜于此土,虽九十五种其稍

  增胜者,但唯八道,一者博通外典事魔醯首罗天,以为天尊求生空处,乃至非非想处,二者事大梵王以为天尊,求生诸禅,三者事忉利天以为天尊,求生欲界诸天,四者奉事六师以为尊师,求冯空灭绝于有无,五者志于仙学,善于禁咒,事阿私陀仙以为仙尊,求五神丹服之,若得仙道,会假风角之力,得升霄汉,六者志在医学善于符,事阿罗陀仙以为仙尊,求五芝草服之,若得仙道会修禹步力得阴形影,七者事吉波头仙以为仙尊,求入火聚,火不能损,八者事夷刹罗水仙以为仙尊,求入江海,水不能溺,此八种道常修清净之行,其不修者,或事日月神社稷神仙神火神江神海神等,不能备述。

  义兼能所者,阿难为能兴万二千为所与。

  大字唯在所者,以万二千是阿难所与之大人也。

  大即世界者,对小明大,即是大小异,故云世界。

  应具明三念至所以者,具如疏中以释相状三种念处,大论二十一三十七,广明性谓破爱见四倒,名性念处,共谓事理俱得事,谓灭尽定理,谓无漏缘理断惑缘谓当教四门文字教法,皆以所诠为境,境即所念之处,谓身受心法,故云境法。通教则以自他等四句,观破爱见四倒,皆如幻化名性念,亦以九想等一切事禅名共见,生无生等四谛,一切佛法名缘,别教别则十住为性,十行名共,十向名缘,通则位位具,三登地三种分分而发性显法身,共显般若缘显解脱,圆教性,谓观十界色,一色一切色,一切色一色,了达色中非净非不净性,余三亦然,观十界色非垢非净,双照净不净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实性,余三亦尔,名共念,观身受心法起无缘慈悲,寂而常照不动,而运普覆法界名缘念,三念不一,心中具以智慧观名性定慧均等名共,所有慈悲缘九念处名缘,念藏三人谛缘度异为三,通三人同观幻化为一,别人十住入空,用折体三十行入假,用无量一,登地真实为一圆人,始终唯用一。

  一切智外道者,彼之外道各于所计,生一种见解心明利,将此智通一切法名一切智,如黄头外道造僧佉论,计一为宗如下释。

  二神通外道者,彼诸外道散得五通,能变城为卤,转释为羊,停河在耳扪摸日月等,如涅盘经说。

  三韦陀外道者,韦陀即是外人典籍外道仙名曰白净,造四韦陀,一名赞诵,二名祭祀,三名歌咏,四名攘灾,一一韦陀各四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如后释。

  昔则从初者,藏通为教首也。

  咨者嗟也。说文云谋事也,谋度也,谓上欲叹下,皆先谋而后叹,故云嗟也。

  空假各三者,毕竟空体具含一切,名大,一空一切空名多,过诸遍小为胜,假三者不思议,假其性广博苞含一切名大,广知药病等为多,胜出偏假为胜也。

  三千总别者,一者一念为总,三千为别,二者于三千中,但举一法为总,余二千九百九十九法为别,三千互举,总别皆然,文意正在一念为总,三千为别。

  在净名疏者,名注净名经为疏耳,疏云:释论者,大论,又有三义,一比名怖丘,名魔能怖魔王及魔人,故又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又比名乞丘,名士常能乞食清净活命故。

  今之学者者,意云:怖魔不通初心,但在后心者,今时学人安能即令魔怖,得出魔境耶?是故怖魔应通初后。

  五系者,大经四依品云四依,菩萨驱遂魔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章安云:系有二种,一者五尸系,二者系五处,五尸者,谓狗蛇猪人四尸,狗头豹骨为五,如不净观,治于爱魔,五尸俱得名为不净,五处者,谓缚其头及二手二足,如理治于见魔,观五处空,故云如理,故首楞严云:世尊放眉间光,见一切魔皆被五系,身子白佛是谁所作?佛言是首楞严三昧之力,但有说是三昧之处,魔欲为障自见五系,佛灭度后说三昧处亦复如是。

  怖魔即世界者,此持戒彼魔怖,故属世界,又以魔怖令一切人欢喜,故属世界。

  义必通初者,声闻怖魔破恶乞士等,义须通初心,若为当教证信,必在极果罗汉,若为今经证信,从得记已,方堪为同闻人,不同藏通,必在后心故也。

  疏云:八魔者,大论第六问何处说阴为魔?答佛在莫拘罗山教罗陀,云色是魔乃至识是魔,二烦恼三死病是死因,四魔事即天子欲界主也,无常等四倒即界外烦恼魔,即有无等等色,即界外阴魔,阴魔即有变易生死,赤色三昧未究竟名天子,此并义立常乐等四倒,即属界内烦恼魔,依涅盘经第二十文也,华严新经离世间品云: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一阴魔生诸取故,二烦恼魔生杂染故,三业魔能障碍故,四心魔起憍慢故,五死魔舍生处故,六天魔自慢纵故,七善根魔恒执取故,八三昧魔久耽味故,九善知识魔起著心故,十菩提法智魔常不舍故,初一五六属界内三魔,二三四合为界内烦恼魔,余四通界内外也。

  疏云:观五住烦恼者,胜鬘经云:谓见住地(即三界见惑也。)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已上即三界思惑也。)无明住地(前四是人执,后一是法执,四中前一名分别惑,后三名俱生惑,此五并以现行依于种子云住种子,生于现行云地)诸阿罗汉及辟支佛能断前三四种烦恼,不断无明,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亦令前四而得久住,佛菩提智之所能断,令云观五住者,不同胜鬘次第之惑,即达同体,五住即是菩提故也。

  疏云:法和无别理者,问今时初心即得名与法和,为后心方得耶?答初心念念唯为解脱,即得名与法和,降此之外皆未可见,须约四教谛理以明和也。

  僧界法者,谓羯磨等法也。

  三明至第七者,婆娑中问云六通之中,何故余三不立明名?答身通但是巧而已,天耳但是声闻而已,他心缘他别想而已,是故不立,余三立者,宿命知过去苦生大厌离,天眼知未来苦生大厌离,漏尽能作正观,断诸烦恼,一切罗汉皆悉得之,大论中问通明何别?答直知过去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名明,直见未来死此生彼名通,知因缘际会差别名明,直知漏尽名通,知漏尽不复生名明,大罗汉所得广知,当教文字四门之法,故名无碍解脱也。

  净命者,正命也,起四邪等名破正命,故大论云:舍利弗乞食,有一女人问舍利弗,汝方口食耶?乃至下口食耶?舍利弗皆言不也,女云于何食?舍利弗次第解释四种食竟,我唯乞食自活。

  四邪者,一方邪谓通国使命,二维邪谓医方卜相,三仰邪谓仰观星宿,四下邪谓种植根裁五榖等。

  五邪者,一为利养现奇特相,二为利养自说功德,三卜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此等皆是高流上辈所慎。

  具如玄文七重二谛者,如玄第三约别圆接通及圆接别并四教,各有权实,即七重二谛一一复约,随情随智及随上智二十一番三谛以明,若教若味出其教意,教意所谓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又明诸声闻等至方等时转成通人,至般若会又成别人,及以当方等般若座席时,得藏通益,即闻弹呵,即闻淘汰等,即是明其教意,历前二谛等者,二谛前事法和文是十戒,前释论明四种僧是约四教,即前约教文是。

  疏云:即前两僧者,谓前二教未见中理,皆名破戒等。

  闻数生善者,此从结集已后云闻耳,若在佛边只万二千自生已善,兼生他善,不得云闻。

  教殊者,藏人观虽和合次第生灭,通人观数和合如幻,别人观此和合次第,且恒沙佛法圆人无非法界。

  若过等者,咸五千皆存,五千大数,故若准论意,今经亦合云万二千分矣。

  均用四义者,谓一一尊者,皆作四释,遍明权实本迹也,若已入圆者,一于法华前已得无生忍者,及闻法华得无生忍者。

  炯然有本,次降斯下约通途,释并取发心已后,名为有本,三从元,住小者下约佛化意,释只此小法本是于大,是故指此名之为本,具众多义,故须约本迹释。

  又将数入理者,观万二千即空假中,无非一念心性,故成于境即是理也。

  明位以成初教者,只揽因缘即藏通之义,不复别出约教之文。

  三义如后释者,无著不生应供,从无明下次第释也。

  所从是对治者,破因破果故也,因果即烦恼五阴身也。

  疏云:以果对因者,令获下果也,前即因文不贼不杀者,实是不贼即不杀也。

  疏云:不贼者,涅盘是者,小乘涅盘也。

  不生于生者,应云非但不生于生,亦不生不生不生于生,三界生也,亦不生不生变易生也,非但不生分段,亦不生变易,故云无漏是不生。

  供应者,阿含中有譬喻经云:昔波罗奈去城五十里,山中有比丘居平旦入城乞食,中后还山,日暮及至疲极不堪安禅,历年如此劳而无获,佛化为一道人,往至其所,而安慰之,答曰:四大之身去城道远有何乐耶?止念毕命而已,化沙门言:夫道者,以戒为本摄心为行,贱形贵道朽弃躯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内学止观意得道养身,纵情何得免苦?愿诸道人明莫乞食,吾当供养一日之粮,明佛送食五人食,果得罗汉,食为道缘,此之谓也,即供应义。

  能杀法异者,折体智异也。

  不贼亦殊者,别人次第破,不贼圆人一心中破前三教能所也。

  有翻家以三为名者,但云:无著不生应供,不云三德也。

  叹本据后者,谓虽本是别圆地住已上菩萨,尔前由为迹覆,是故今从得记以叹,故云据后也。

  寄迹名者,不生等三名,从小乘已立也。

  申本者,从本得等三是也。

  申迹者,从方便度下是。

  本名以通至迹者,本是法身等,是本名三句皆云迹示也。

  故明名通义别者,欲令无生杀贼应供三名通至于大,故以名通义别者,小名三义,大名三德,故云义别也。

  从用以明体者,不生等三为用,以有用故必具三德之体,故本得不受等。

  从体以立用者,体即三德不生等三用。

  四俱申迹者,四教俱是迹,又是判名义体用四。

  义可通观者,谓若约性德,俱是境,若约修德,则法身是境,般若解脱是观,故云通。

  引方等如止观第二记者,方者广也,等者平也,谓实理也,修此理故心有阶降,若能修行得全分宝,但能读诵得中分宝,种种供养得下分宝,若人积宝满四天下,上至梵天供养于我,不如与持经者一食充躯命,实相观即当持义,故别供养显观功能叹德。

  上上起门至前者,论云:诸漏已尽故名为罗汉,以心得自在故名诸漏已尽,以无烦恼故名心得自在,已得善心解脱善得慧解脱故名心得自在,论虽不次第配,应须第五释第四,第四释第三,第三释第二,第二释第一。

  二总别门者,论云:皆是阿罗汉等十六句,初句总,余句别故。

  皆是阿罗汉者,彼罗汉有十五种义应知,一一句释出罗汉十五种义,然不配经。

  但依妙经五句者,正法华句数,复与论句不同,故标妙经。

  摄取事者,此十五句摄取十种功德,示现可说果不可说果(云云)。

  从初别者,以诸声闻既从小乘中来,是故叹德且依于昔,故云从初也。

  一律者,十诵律也。

  失道等三者,谓由失道故造业,故漏落生死,故云相由。

  失道者,失无漏菩提道也。

  无明流者,欲界五部下皆以痴是无明,当体三界,则有十五无明也。

  缠八无惭愧等,皆是十恶为根本,则是无明支流也。

  无惭愧者,若有德人无惭愧从贪起,若博地无惭愧从无明起,余九随类对贪嗔痴可见,忿覆者,小烦恼地法有十一忿二覆也。

  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悼悔,五疑盖,覆缠绵心神昏睡定慧不发。

  非今所叹者,有尽之人生界外,故今不叹。

  边际定者,第四禅定也,四禅之极,即色究竟天定也,此斥新疏,彼将边际四禅天定持于分段报身,而入变易破十二品无明,舍变易身即成妙觉(云云)。

  四大罗汉等者,四大如第二记引。

  十六罗汉者,难提记云:第一宾度罗跋罗堕阇,与眷属一千罗汉,多分住于西瞿陀洲,二迦诺代〔伐〕蹉此名金撌子,与眷属五百罗汉,多分住于此方,迦湿弥国旧云罽宾,三迦诺迦跋梨此名妙种,多分住于东胜身洲,与自眷属六百罗汉,四者苏频陀此云善明,与自眷属七百罗汉,多分住于北俱卢洲,五诺矩罗汉,此名鼠,即与眷属八百罗汉,多分住于南瞻部洲,六跋罗此云贤善,与自眷属九百罗汉,多分住于耽没罗,传云:师子国,七迦理迦此名振旦,与眷属一千罗汉,多分住于僧伽荼,正是师子国,八我阇罗弗多此名金刚子,与自眷属一千一百罗汉,多分住于钵利拏,此名恭敬,九成博迦此名纯熟,与眷属九百罗汉,多分住于香醉山,十半詑迦此名为疏,与眷属一千三百罗汉,多分住于三十三天,十一罗怙罗此名执捉,与眷属一千一百罗汉,多分住于毕利飏瞿,此名栗榖,十二那伽犀那此名多龙阐,与眷属一千二百罗汉,多分住于半度波山,此在南印度界,十三因揭罗陀此名机点,与自眷属一千三百罗汉,多分住于广胁山,旧名毗富罗山,十四伐婆斯此名住林,与自眷属一千四百罗汉,多分住于可住山,传云在蜀地,十五阿伐多此名无胜,与自眷属一千五百罗汉,多分住在灵鹫山,第十六注荼半詑迦此云小路,与自眷属一千六百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梵云游乾陀山,若此国国王乃至人民发心设会度经像等,上妙卧具奉施众僧,十六罗汉及诸眷属分散往赴同常凡众密受供养,令诸施主得上妙果报,至南洲人寿减十岁,刀兵劫起,佛法暂灭,从此渐增至百岁时,人厌刀兵,复乐修善,十六罗汉还来人中,显扬正法,度人出家,小增至六万岁时,正法流行炽燃无息,增至七万岁时,正法永灭,十六罗汉与诸眷属集会此洲,以神通力造七宝塔,释迦遗身皆集塔内,十六罗汉与诸眷属,供养绕旋百千匝已,俱升虚空向塔说偈敬礼等,正觉受教持正法利益于人天,法藏已没缘既周,今辞释尊归灭度说已,俱入无余涅盘,定愿力火起焚身骸骨无遗宝塔入地住金刚际,释尊之法,于兹永灭,七万独觉,一时出世,人寿八万独觉又灭,弥勒方兴,自尔已前法住于世,并是十六大罗汉所持力也。

  法只是一者,只是无生一法。

  指二乘五句等者,以此五句若在二乘,即是迹也。

  上二句虽总等者,前文已将不生不生,名大涅盘二句,已对不生德竟,只前涅盘即是法身等,故云涅盘是己之利。

  过患即贼等三者,谓未是不生杀贼应供,皆是过患,以玄文四义与今德义同,故引之也。

  八自在我者,大论名八神变,一能小令自他身及世界极如微尘,二能大,三能轻,四能自在谓大小长短,五能有主现为大人心无所下,六能远至有四:一飞到,二此没彼出,三不往而到,四一念遍到十方,七能地动六动及十八动,谓动遍动等遍动直动为动,四天下动为遍动,大千动为等遍动,八能谓随意所作一身多身,□壁直过腹水火蹈虚空,四大互为等,大经二十云,一者能示一身多数如微尘,二以微尘身满大千空界,三以大千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国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而无法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身如虚空存没随宜,不可穷核,今从开显已说。

  疏云:虽有烦恼者,引涅盘经意,体达烦恼即是菩提,故云如无不断烦恼,即引净名经意,亦是圆人初心体断故。

  疏云:从德立号者,名以召体为切响,须人天曰号,今释名皆谈其德,既名由得布,释名叙德,理无不通。

  为调伏故者,为调伏外道故耳。

  为导者,示为同行也,为主者,示为师也。

  (一陈如)破暗因灭者,以烦恼因果灭后智断三德成也。

  疏云:了本见者,见本真谛,知即智知真也。

  疏云:前者太子者,谓牒于宿缘所以故。

  云前者,云何此法自知证者,问云:如法云何知汝所证法也,四智具足者,我生已尽等四。

  二仙已终者,只是先总标二人,亦无别意。

  卿欲坐者,五语佛也。

  及知说法不空者,知佛三转*轮不空转也。

  疏云:初见佛道相者,灭谛前相初闻法鼓者,道谛前相也,欲令闻名者。

  阿若是名也,识行者阿若以无生为行也。

  列人知心者,阿若以无生智为心,余二十尊者皆尔,如和合成业者,由身口助意方成于业,故云合也。

  不见如不取者,观见无常生灭,故云不见不取。

  疏云:若闭眼如盲者,应云:若闭眼对镜如盲,但文略耳。

  义带总别者,谓由五阴别别居初,复当于别五皆不净等,复名为总。

  此中想行等者,应云:想行乃至识色受,受应乃于想行识,色识应乃于色受至于想行也。

  本在衍门者,婆娑譬喻师,幻化譬通于三藏用,又镜譬虽同,镜中之像譬于十界及六道别,故通四教,今且在藏,故云通用如止观第五。

  因缘各从因缘生故者,如现世无明为因,父母为缘,又由过去贪爱为因,造业为缘,又现在不取境起贪恚痴为因,造业为缘,如此因缘,并皆是实,尚不可得,况幻因缘耶?

  如巾如药等者,谓巾药于[少/兔],巾药名实,兔于巾药,兔如于幻,此但名举一边,谓实因实缘尚不可得,况幻因缘宁有实耶?

  镜像亦然者,以镜像合巾药者,镜及六分为实像,如兔矣。

  具有二空者,如列文云:幻师自也,幻物他也,余句可知四句求性不可得,即往空四句求名不可得,即相空止观文中,又约三假等,复惟重责自他等不生,即破因成,非灭生无生等,即破相续,性本无生,无横竖待,即破相待假等。

  推三世者,如文云:烦恼业苦,即以三道为三世也,即十二支者,并前文无明体性,即无明支,故成十二。

  十住未免者,此但通举别教十住位耳,以别七住已过分段故。

  疏云:一一不实者,金光明经云:从诸因缘和合,而有无明,竖实妄相,故起业力,机关假为空,聚地水火风,合集成立,随时增长,共相残害等。

  明镜体量者,以真如为体,覆理无明为九界因,出生九界名为量也。

  通以迷悟者,迷即六界,悟即四圣。

  事理者,界内外各有事理,又佛界为理,九法界为事,又四圣法界为理,次第证三谛理,故六法界为事全在迷故。

  始末者,无明为始,佛界为末,又地狱界为末。

  自他者,别人自行论竖,化他在十行论横也。

  真如在迷者,如起信云: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名为无明,乃至六尘以为能迷也。

  缘了具足者,别人地前,但名缘了之因,至初地时,方乃分受缘了之称,至等觉方名具足。

  疏云:一因果生者,破九界因果,显妙觉佛界因果也。

  故自他断者,自行化他皆先断九界因果耳,以九界皆属因缘所生,故须断也。

  别修缘了者,皆先修空假以显法身故。

  能覆所覆者,别人以九为能覆,但理为所覆,先却能覆,入初地时所覆方显圆人,即能覆无能无所,唯一法界,依此分别二教自殊也。

  俱名无住者,别人由无明无住所能覆佛法界,出生九法界真如无住处,犹了真如故能破九界显一佛法界,此即别教无住之相,圆人以无明住处全法性是理性三德具足,故法性无住处全无明,是以同体变造十法界生死具足故。

  镜内外一者,像内外又修性一也。

  离于三教者,只三教是分别、是情想耳。

  双非像无像者,像即三千,无像即毕竟空,以中道法界不当空假故也。

  疏云:观烦恼业生者,若不将生字为苦,道即见苦字也。

  于中初总明立观者,对下阴入,故云总也。

  故妙体灭等者,体谓体达,即用妙观体阴入界,其性本虚,只虚名灭,灭即法界,何除之有?又体达一念三千即空假中,名总体达,先达苦即法身,次达烦恼即般若,次达业即解脱,为别体达也。

  复疏总结者,只是结成三谛,复疏上三德耳,从是三下,三谛次第复疏可见。

  今仍约底下三道者,十界各具三道,不无优劣,地狱最劣,故云底下。

  应约诸三法者,道识性般若涅盘三宝等,十具如玄文。

  若于阿若至不迷者,为众生下种为始,引至法华为终,又复诸圣若是权人,则先实后权,何者?以先自禀实教,后方示同权,故若是实人先权后实,何者?须先禀权教,后方入圆,即法华入者是。

  若显若晦者,显谓实行在小在外之人,又至法华得记为显晦者,权人示为恶身乃在小故。

  为主为伴者,如身子四大弟子是主,余皆是伴,又自化为主,辅佛为伴,又佛为主,陈如为伴,又陈如为主,所化为伴。

  示讷者,如盘特等。

  示辩者,如楼那等。

  有屈有申者,被诃为屈,得叹为申,又能呵为申。

  忻内者,先入鹿苑为内也。

  背大向小者,本是于大示入于小而成就之。

  先后悟入者,至法华会,由有三周,本迹流通,悟入不同也。

  皆成化仪者,谓成约教本迹二释。

  悉可为观者,即观心释。

  闻名起行者,即今家观心释意也,禀教即约教释意也,思迹等即本迹释意也。寻其因缘即因缘释也,知其经历得益不同。

  可以为上求境者,阿若已成法身,法门具足,若闻阿若一句,故可堪为上求之境。

  行等理殊者,无生行同四教理别故。

  一事者,诸佛化迹也。

  比而思之者,以彼比此彼,虽以香为佛事,若思香时,则成化仪,先大后小,先小后大,八教具足,无不入实,又净土之中,教亦增减不一,或用三教,或唯用圆故也。

  (二摩诃迦叶)疏云:父母树神者,付法藏传云:摩竭国中,有婆罗门,名尼俱律陀,高才博达巨富无量,此摩竭王千倍为胜,而无子息,于其舍侧,有树林神,彼婆罗门为求子故,即往所请,经历岁年,了无微应,时俱律陀大生嗔忿,语树神曰:我事汝来已经年岁,都无福应,今当七日志心事汝,若复无验,必相烧剪,树神愁怖,向四天王具陈上事,四王与之往白帝释,帝释往白梵王,时有梵天,临当命终,梵王告曰汝宜生彼婆罗门家,吾相拥护,梵天曰诺,于是帝释即报树神,树神寻诣其家,语婆罗门,却后七日当满卿愿,至七日已,妇便有娠,足满十月生一男子,颜貌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一由旬。

  跋耆子生聚落至为号有十二字,应移看释受大文中。

  疏云:畏胜王者,传云:时瓶沙王金犁千具彼婆罗门,恐与王齐招诸罪咎,乃少其一。

  疏云:约金色妇者,传云:迦叶年十五,父母欲为娉妻,白父母言,若能为我得金色女恣容超世,乃当纳之,父母即召诸婆罗门,由诸聚落遍而求之,时有一女,颜容镶环身紫金色,即是往日金珠女色,诸婆罗门即为娉之,遂相然可许其成婚,虽为夫妻了无欲意,共立要曰:今此室中,唯有一床,我若眠息,汝当经行,汝若睡卧,我当经行,后于中夜,其妻眠垂手床前,时有毒蛇,欲螫其手,迦叶以衣裹手,举置床上,妻寻惊觉而责之曰:本共立誓,要不相近,今复何缘窃举我手,迦叶具陈上事,仍以蛇示之,妻意仍悟也。

  疏云:佛弟子中多名迦叶至,故标大迦叶也,有三十二字应移向后位大者下,即是次也。

  故今约教极在涅盘者,四教皆以涅盘为极。

  疏云:宗极等者,明真理绝于言教,贤圣下明圣人证于谛理,虚融寂然也。玄指下明施三觉意。

  疏云:而迦叶稳密者,传云:迦叶将入涅盘,即飞虚空到于大海,娑伽罗宫礼敬佛,至于忉利天,礼如来发,释提桓因自取佛发,敬授迦叶,迦叶受已,志心礼敬牛头栴檀以用供养,供养已,语诸天曰如疏。

  头陀既尔者,头陀胜行尚生诸使,况余劣行而不生使耶?

  疏云:我能乞食等者,如论中释五利者,身见谓有我者,计我如麻豆及母指,或计遍身,计我不妄名我见,计我断常名边见,用计断常不信因果,复计此我以为自然,冥初世性,即二十五谛,计从父母微尘梵天等,皆名邪见,执邪为道名非因,非因名戒取,因此见通至非想,信此非余名为见取,苦谛依身,此见依身,故名身见,依身见而起边见,余三非身,故无此见,戒取依苦,多计行苦,行望实因,故集灭如道,不生戒取集灭无身见,又戒取在苦道者,本是内道见苦能断本,外道者见道能断故唯在二,今文十使约乞食而出其相。

  修得亦然者,依性而修,故云亦然。

  (三三迦叶)疏迦叶如前释者,族姓如大迦叶中释也。

  佛入迦叶窟者,初欲降迦叶,先就彼不见,于住处迦叶即安置佛于龙窟中(云云)。

  夜有光明者,四天王身光也。

  疏云:汝非罗汉者,以外道亦自谓于已为罗汉,故佛非之。

  汝是盲等者,谓汝不识世出世因果,不见无漏涅盘,故云无所睹。

  一转*轮者,降迦叶时已是转*轮竟。

  疏云:委业领教者,委业在般若,领教在法华也。

  疏林即般若者,般若以分别为义,如众树成林,虽是众树,只是一林,虽遍分别,只一种智耳。

  水即解脱者,水能注下如解脱之,现说法下被众机(云云)。

  (六舍利弗)疏云:胎者者,舍利弗在胎时也。

  疏云:自身知陈故者,国师自思惟言,我今年朽,虽国师所学不广,或复痴妄故。

  疏云:兼则相不详者,国师出城往论义所,众见二牛斗,指一为彼,指一为自,自果不如余相亦尔。

  疏云:尽堕诸幢者,以论宗为幢也。

  疏云:于道见頞鞞者,大论云:身子因见頞鞞威仪庠序,就问之,汝师是谁?答曰悉达太子,舍生老病死出家修道,得三菩提,是吾师也,身子乃问师说何法?答我年尚幼稚学戒日初浅,岂能宣至真广说如来义,身子曰:请略说之,頞鞞即为说,诸法从缘生等,但说三而不说道,以根利故,若广说者,返增邪见,然其闻果必由于因,因果忘者,复由于道,故但说三。

  疏云:又云十五日后者,此是引大论文。

  疏云:身子至母者,身子为五百,说法五百归伏如所生目连手擎将还佛所,叹如所养。

  疏云:身子问贤,乃至如是者,此即通途问答也,从又问为戒下,一一历别问,亦一一历别答也。从又问向言如是下,却牒通答以难别答也。

  答为无余者,答意云为无余涅盘,故修戒等,非专为求戒求定等名修梵行,若只为求此七,但名有余耳,由此答通,从又问下更别别问起。

  疏云:此喻问可知者,由七车故至婆鸡帝,非七车即是,亦不离七车,即是戒净等亦尔,由七净和合,方至无余涅盘,非七净即是也。

  疏云:得甘露幢者,灭理涅盘胜出生死故名幢也。

  疏云:与转*轮等者,如下文佛说一句为本等,即是其相,故云复也。

  疏云:衣绳者,裙要中绳也。

  六界法者,地水火风空识,此六法名狭体,广摄十八界,由长空界也,识摄七识半,地水火风四摄十色半矣。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一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二(辅妙乐记)

  吴兴永定寺,释沙门 道暹 述

  (七目连)如来语密者,远听如近,故云语密也。

  疏云:师子父者,吉占是父,子是子也。

  二土音者,勿伽罗目伽路号度二音也。

  仿佯者,上步光反仿偟也,下似羊反也。

  存本俗业者,虽复出家,不舍本算法也,文豪谓豪使,即雄攀也,言其雄攀之状明著也。

  有殊者,以得神通为艺,得韦陀为智也。

  六艺者,礼乐书算射御也。

  通因定生者,由佛具足定慧悲智等,故用具智定弟子以为左右侍者也。

  成破*轮者,俱舍颂云:初后疱双前佛灭末结界于如是六位,无破*轮僧,释曰:初者佛初成道转*轮未久,以一切人皆欲亲近于佛,故无破心,后者佛临涅盘,时一切众生皆生恋慕,以初后二时僧一味,故不可破坏,疱者,疮疣生时,于正戒上,邪戒为疱,于正见上,邪见为疱,疱未起时名疱前,要二疱生方可破,故又若未有调达,亦无人破双者,目连止第一也,舍利子观第一也,名第一双,未有止观第一双时,名为双前,要彼和僧法尔,由彼速还合,故佛灭者,佛灭度后无真大师为敌对,故但名破羯磨僧,不名破转*轮僧,未结界者,无一界中僧分二分,夫破*轮要依大结界,未结大界,不名破僧,于如是六位无破*轮僧,离此六时,则成破也,言前者,二人未出之前不成破,若有二人则成于破,虽要以二人能合。

  阳候者,海神也。

  疏云:目连变砂者,是匿王宫上事,疏中阙略,与记文共成一意也。

  固心勿乱者,诫令勿离定心,以罗汉出定则同凡夫故。

  四生龙中无出家者者,龙得通智能知也。

  为优婆塞者,以受五戒八戒竟,故得此名也。

  三白佛者,初令千释出家时。

  心意识轻重者,心意识向上则轻,向下则重,知四大亦尔。

  自在三昧者,令来往广狭长短等。

  勇猛三昧者,威伏一切超过物表故。

  心意三昧者,能知他心故。

  自识三昧者,自识宿命等事也。

  舍罗等如止观记者,彼止观第一引大论释,教王杀父而为新王,我当害佛以为新佛,为诱王故,化为小儿,坐王膝上,王因以唾饴其口,从佛索众世尊呵之,我尚不以众付身子及目连等,况汝痴人因兹结恨构五法,以诱佛众,五法者,正理论云:一不受五味,二断肉,三断盐,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边等,又婆娑云: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盐及五味,佛在王舍有因缘集僧调达,从坐起行五法,舍罗云:忍此五事者,是毗尼时有五百新学,无智投筹,调达便将往伽耶山,共作羯磨,身子目连为此事,故乃往伽耶,调达慰曰:善来弟子,先虽不忍,今者忍耶?虽后亦善如詑引五法,是邪戒也。八圣非道邪见也。

  上太子膝上者,阿阇世是频婆娑罗王太子,调达化小儿坐太子膝上,太子以唾饴其口等。

  遂入阿鼻者,僧传有三处,陷入地狱(云云)。

  八十年七六四者,此三皆加十年字,即是七十六十四十年。

  疏云:固活者,坚固不死是目连弟子。

  帝释与修罗战,具如止观第五记者,长阿含云:天帝与修罗战胜更造一堂,名为最胜,东西百由旬,南北六十由旬,堂有百间,间有七支露台,一一台上有七玉女,一一玉女有七使人,皆是帝释优给衣食庄严之具,千世界中此堂无比,故名最胜。

  佛梵声深远如止观第一记者,彼明报身相好,梵天不见其顶,目连不穷其声,大论云:佛在灵鹫,目连自念,欲知佛声所至远近,即从座起住须弥顶,闻如来声如在目前,自以神力往大千边大铁围顶,故闻无异,承佛神力去至西方九十九恒河沙佛土,国名光明幡,佛号光明王,故闻佛声,犹如对面,彼佛身长四十里,菩萨身长二十里,钵高一里,目

  连于彼钵缘上,行彼菩萨见而白佛言,此是何虫著沙门服?佛言莫轻此贤名大目连,释尊第一神通弟子,乃告目连,此土菩萨及声闻众,见卿身小,生轻慢心,当现神力,目连便即踊身虚空,高百亿仞,化床而坐,种种光明珍宝璎珞,以自庄严彼菩萨等,怪未曾有,佛告目连卿大误也,假使过于恒沙劫行,亦不能知佛声远近,目连投彼佛足悔过,佛告之曰:汝到此者,乃是释尊之力,若欲还彼,假使卿身一劫亦不至,目连白佛我令迷惑不知所向,佛言在于东方,目连叉手说偈自归,唯愿天人尊冀垂力愍念,愿显其国土,令我得回还,尔时如来于光照之,目连乘光还到本国。

  佛求侍者,如止观第二记者,大经云:佛于一时,在王舍城,告诸比丘,谁能为我受持十二部经,供养给便左右所须之事,亦使不失自身利益,憍陈如白佛,我能为之,佛言汝已衰迈,当须使人,云何方欲为我给使,乃至五百比丘皆悉如是,时大目连即便入定观见如来心在阿难,如日初出光照西壁,语阿难言,我入定观见如来意,欲令汝作,阿难闻已长跪合掌作如是言,若有是事,如来世尊与我三愿,我当给事如来左右,一者如来设以故衣,施我听我不受,二者如来设受别请,听我不往,三者听出入无有时节,五百比丘具白世尊言,善哉!阿难比丘具足智慧,预见讥嫌,何以故?当有人言,汝为衣食奉给如来,是故先求不受故衣,不随别请,若哀出入有时,则不能得广利四部之众,是故先求出入无时,我为阿难,闻是三事虽其意愿,即其相也。

  疏云:依四禅十四变化者,初禅二变化谓初禅,初禅化初禅,欲界化二禅,三变化三禅,四变化四禅,五变化皆如初禅,而数先约自地,次兼下地,故后后增前。

  观禅者,十二门禅六妙门通明禅,十六特胜、九想、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修假实观名为观禅,并是世间禅,故名事禅也,九次第定智慧深利善能次第入于诸禅,乃至灭受想定无复异念,而相间杂,练前观禅,令调柔纯熟,名为练禅,师子奋迅三昧,奋诸尘土,能除障定微细无知,又能以无漏心入出诸禅,捷疾无间,资董前法益令熟净,故名薰禅,超越三昧,能超过诸地,自在出入,虽经散心不妨诸定,于诸禅中最得自在,故名修禅,此四是出世间,方名无漏。

  十一切处者,谓青黄赤白四大空识观青等十,皆悉普遍,而复相入不相妨碍,是故此十,皆名一切,此即重释前事禅也。

  十八变化者,一右胁出水,二左胁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身上下互出水火为四,并前为八,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从空中没而复现地,十二地没而现空中,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行住坐卧,十七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十八小复现大,又

  十八变者,如瑜伽四十七云:佛菩萨神境智通有二,一能变通,二能他通化。云何能变谓十八变振动者,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皆能动。

  炽然者,从其身上散猛焰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身下及上入火界定,举身洞然出种种色焰,青黄赤白乃至颇胝迦色。

  流布者,流布光明无数世界无不充满。

  示现者,悉令现见诸恶趣上诸人天,诸余佛土,及彼土中佛名如来等。

  转变者,地令成水火风,亦尔好色有情令成恶色,恶色变如此。

  往来者,墙壁山石纵身往来,或远令近等。

  卷舒者,能卷雪山王等,如一极微等。

  众像身者,一切色像内己身中,令诸大众各各自知入其身内。

  往同趣者,或能往趣刹帝利,同其色类,如彼形量似彼言音,彼以召如是义,亦即以此召如是义,然后为其演说正法。

  隐显者,于大众前隐没自身,复令显现。

  自在者,普于一切诸有情界,自在转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来,即来令语。

  制他者,普能制伏一切具神通者。

  施辨者,若诸有情辨才穷尽能与辨才。

  忆念者,于法失念能与忆念。

  施安者,令听法时身心轻安,令离诸盖专心听法故。

  放光者,或有一光往十方面,令恶趣等息,彼众苦能作无量利益之事,又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定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

  通属智性者,应云因定发通,今云通属智性者,约果满用智简择以现于通,故属智性。

  疏云:不以二相者,前三教皆名二相,何者如藏依事禅发真等是也。

  别地前助者,别地前修空假观,助于登地,即是缘修显真修也。

  圆任运者,一教始终俱任运故。

  前二名通名化者,即变化也。

  后二名密者,密即三密也。

  前二可破坏者,以未得中为后教所破故。

  前二身通者,如意身通也。

  前二圣位方修者,专语无漏通也,凡位非不得五。

  后二凡位俱修通者,谓常观涅盘行道故。

  前二随依者,依事禅及无漏故。

  后二者,有胜依者依相故。

  (八迦旃延)疏云:迦旃延者,什公云姓也。

  如折阙缘之木者,阙于钻绳人工等终不得。

  缘既阙已者,如贝声欲绝时,反转求于贝声,终不可得,此约欲绝时为答也。

  普义堂者,论义堂也。

  更引喻汝者,更立难云汝也。

  不如实知者,谓不审实知,今世后世善恶因果,故不见得也。

  手障形者,什云:以形触,故若手障者,不堪投食,故不许也。

  两臂中间者,二人两臂中间也。

  二人中间者,二人前后为中间也。

  二餐一咽者,不许一餐再咽故。

  疏答不依五阴法者,外人计五阴为实,佛法则观五阴无常生灭,名不依也。

  不以不行者,便斥失者,于佛教中不用不行为德也。

  四辩者,一义谓显了诸法之义,法谓能说法之名字,辞谓能说名之语言,乐谓说前三也。于一法中说一切法,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于一语中说一切语,皆入实相。

  别教先破界内断常者,先破凡夫外道时所计也。

  次破空有者,有即缘生之假,空即所证之真,破缘生时真为能破,非空出假俗智为能破,空为所破也,后破空假中为能破也。

  疏云:本住福德等者,大经云:佛告师子吼菩萨,善男子!若有人能为法咨启,当知是则具二庄严,何等为二?一者福德,二者智慧,汝以具足二庄严,故前能问甚深之义,我亦具足二庄严,故是以能答。

  (九阿[少/兔]楼驮)疏云:劫初大水等者,成劫之初下有微风之起,渐渐增盛坚如金刚,形如盘缘阔等,大千厚六十亿由旬,此名风轮,光音天下金藏云而遍覆之,降大雨于其中,滴如车轴,其水下成水轮,厚八亿由旬,上凝为金刚轮,厚三亿六万由旬,注雨于轮上,其水高至欲界之顶,次有大风吹击,此水清者,从上次第结成天宫及妙高山等,浊者,作余山地器界,既成二禅,福尽而来生此,光音即二禅天。

  具如律中者,若准四分律至伽[少/兔]友,识是轮王尔,前有三十三王,皆是粟散伽[少/兔]友,后复隔五粟散王,有一轮王名多楼毗,复隔五王,有一轮王名阿湿卑,复隔七王,有一轮王名乾陀罗,复隔八王,有一轮王名伽陵迦,复隔九王,有一轮王名瞻鞞罗,复隔十四王,有一轮王名物罗婆,复隔三十一王,有一轮王名般阇罗,复隔三十二王,有一轮王名弥悉梨,又隔八万四千王,有一轮王名懿师摩,懿师摩复至悦头檀王,凡七代皆粟散王,都合八万四千一十八王,悦头檀王即今文中净饭王是,懿师摩王今文中懿摩王是也,准佛谱云:始从民主迄至善思父子想,继三十二主自尔之后,有十族转轮,第一伽[少/兔]乃至第十懿摩,总有八万四千二百

  一十圣王,并是十族兄弟子胤圣贤递兴,懿摩之子乌头罗,乌头罗有子名跋婆罗,跋婆罗有子名尼休罗,尼休罗即生师子颊,师子颊有子名净饭,净饭有子名悉达,悉达有子名罗睺罗,悉达若不出家,当为转轮圣王。

  今言四世是铁轮者,净饭王已前,乌头罗等四王是也。

  金轮相继迄至善思者,谓从懿摩已前金轮相继至于善思,既八万四千二百一十王是,然今疏文专依佛谱列数也。

  疏云:木贯者,贯木刹头以箭射之。

  疏云:此瞿昙若诚心者,若实不盗他物,血当变也。

  疏云:舍夷者,平也,静也,体性寂静也。

  疏云:当宝如来者,然准俱舍论文,此贤劫中至第九减六万岁时,狗留孙佛最初兴世也。今云劫初当宝如来出世者,谓贤劫之初留孙佛出,即拘留孙是也。

  四子被猜者,五分律云:佛在王舍告诸比丘,过去有王名曰郁摩,即今文懿摩是,有四子,一名照目,二名聪目,三名调伏家,四名尼楼,聪明神武有大威德,准佛本行经是第二夫人之子,第一夫人名长生,顽薄丑陋众人所贱,夫人念言我子虽长,才不及物,而彼四子,并有威德,当没何方固子基业,即便白王,王之四子并有威德,我子虽长,才不及物,承孙大业,必为陵夺,若王摈斥我情,乃安四子孝友于国无德,今云何摈夫人剩,又白王言此四子并有威德,必相弥灭大国之祚,王即呼子敕令出国,四子奉命而去猜疑也,恨也,王被才,或疑之恨之,其母及同生姊妹咸求同去,一切人民多乐随从,王悉听之,到雪山北,营建城邑,数年之间,父王思之,问子何许?答言在雪山北,近舍夷林,是释迦树异名,筑城管邑,人民炽盛,地沃野丰,衣食无乏,王闻三叹,我子有能,从此遂号释迦种。

  疏云:从懿摩下面光等四为横,乌头等三为竖三,饭又是横也。

  疏云:故周公叹者,昔周公封鲁,而身相成王,令子伯禽归鲁而诫之,曰:汝无以鲁国之富,公侯之贵而轻于人,吾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尚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只敬于人,犹恐天下之人,谓苦有憍据矣。

  文现史记,文云:昔周公一沐三握一饭三吐哺以楼白屈之士,一日所见七十余人,门不停宾,古之贵也,失教之家阍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矣。

  疏云:贤愚经云:弗沙佛下此段文应移向前,故名无贫文下。

  疏云:九十一劫者,人中天上也。

  眠是眼食者,增一云:佛在给孤独为多人说法,那律独睡,佛以偈呵,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问曰:汝畏王贼而出家耶?答曰:不也,厌生老病死故求出家,佛言既信心坚固而出家者,佛躬说法而眠睡耶?即起白佛:自今已后形融体烂终不于佛前眠睡,因达晓不睡,眼根便失,佛言:眼以眠为食,乃至意以法为食,涅盘以不放逸为食,劝令寝息,那律云:不敢违愿,所以佛令修于天眼,发得半头良有以也。

  系念在缘者,缘谓明相也,谓缘星月日火等,光明渐渐大,初禅净色入欲界色,半头而发等迦絺那衣广如律中。

  修成虽少不等者,此即与而为言,故前二教修成与发得大体,亦复无别也。

  疏云:无漏发诸行者,即事禅正是天眼因。

  疏云:依空修肉眼天眼者,以依空故肉眼遍见粗色,如瓶衣柱地等,又唯见障内,天眼则遍见大千细色如微尘等,又能见障外,慧眼见粗细色空法佛二眼,如大品云:随信随法三空五眼,此业此果受其力生,其处其菩萨退不退、得记不得记等,皆名法眼,入金刚三昧得一切种智,成熟力无所畏,十八不共,知一切法名佛眼也,然彼止观中引大论通释五眼修证之相者,若至今经皆佛五眼,故云开显等(云云)。

  望后故论次第者,将藏通望后别圆,别圆复论次不次也。

  疏观因缘生善心者,修戒善及多闻,皆是肉眼因也,以修肉眼令见不到,凡夫报得,所见皆到。

  (十劫宾那)宿复不定者,此方宿者,总二十八,西方有七,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七者,井鬼柳星张翼轸,东方七者,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者,斗牛女虚危室壁。

  若西方者,经中所列后昂至柳,乃至从虚至胃,如是递迁,一方各七,应是地异,故星移三座。

  疏云:分别十法界至悉得见佛者,别人期心果头真如为佛法界,为惑所覆,故先却六界,次破后三界,方得见佛,故云悉也。

  (十一憍梵波提)疏云:昔五百雁者,四分律云:佛与五百比丘游苏罗婆国,至毗兰若曼陀罗树下,宿时毗兰若婆罗门即今文阿耆达王是,往世尊所,佛为说法得欢喜已,即白佛言,唯愿哀愍当受我请,佛及比丘僧三月安居,尔时世尊及比丘僧默然受请,时毗兰若婆罗门为魔所惑,虽请佛僧都不供养,时有婆罗国贩马人,驱吾返马,住毗兰若,夏九十日时,诸比丘从毗兰若乞食不得,往贩马人所乞食时,贩马人曰:施比丘马麦五升,世尊一斗,阿难使人磨作干饭奉佛,佛食干饭,比丘各各得煮麦而食。又百缘经云:如来过去作五百婆罗门主,见迦叶佛众人供养发如是言,好食运供养我,此沙门等应与马麦,故致斯报呵者(画之反牛喉也。)

  疏云: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畏者,备知四种苦谛,为他分别明示过患,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无能难言,是法非法,障道无畏者,四种集谛障四道灭,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无能难言,此非障道,尽苦道无畏者,四种道谛能行是道得尽苦出间决定,师子吼为微畏相,无漏无畏者,四种灭谛各有所证,各有所灭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

  (十二离婆多)疏云:或室宿者,往昔曾证他人偷牛来因染袈裟,他人失牛寻迹至此,见染汁为血等,被投送官置狱中经十二年,如僧自镜录中说,故云有口失缘。

  二鬼争尸缘在止观第七记者,大论云:如人适远,独宿空亭,有鬼担尸来著其前,复有一鬼随后而来,嗔骂前鬼,云是我尸,前鬼复云,本是我物,我自担来,二鬼各以一手中争之,前鬼语云,可问此人,后鬼即问是谁死人,谁担将来,其人思惟此之二鬼悉有大力,设依理等如疏,乃至答言前鬼将来,后鬼大嗔,拔其手足著于地上小鬼等如疏。

  又非已有至前两者,前二教佛为当教之有别教等,觉已下皆名他有,俱属缘修成故。

  (十三毕陵伽)疏云:咄小婢者,大论云:其以宿命智力,知彼河神曾为己家之婢故尔。

  广明慢缘者,彼此大同。

  疏云:实无高心下,佛问河神,汝见毕陵合掌忏未?答曰:具见,佛言忏竟无慢,而有此言者,是人于五百世中作婆罗门性多慢故。

  忏悔具二悉者,忏悔治他嗔,令他善心生,故云也。

  三观总别者,一心三观为总,次第三观为别,此二咸至于极,故云俱归第一义。

  (十四薄拘罗)疏云:后母置熬盘者,就母索饼,母即投拘罗,掷置熬上,釜中煮肉,就索内置沸釜中等,付法藏经云:毗婆尸佛入涅盘后,有一比丘其患头痛,拘罗尔时作一贫人,见病比丘,便持一呵梨勒,欢喜奉施,比丘眼病即除愈(云云)。

  五大染色者,青黄赤紫黑,又更四大色红黄紫也。

  (十五拘絺罗)初舍利子问者,既是舍利弗母与弟论,只应云舍利子姊问,是以子显母耳。

  贪等者,等取嗔痴,谓三不善根也。

  (十六难陀)为说十一事者,一解色,二相应,三摩刷,四覆疮,五放烟火,六简茂草,七令牛群安稳,八知度处,九知时宜,十留牦余,十一将护于大牛,彼乃合云比丘亦如是,一知四大造色,二善别愚智相,三摩刷六情根,四善覆十善相,五传所诵为烟,六四意止茂草,七七十二分安处,八八圣支度处,九莫受轻贱请名知时宜,十知足为留余,十一敬护是将护佛说,偈云:牧牛无放逸,其主获其福,六牛经六年,展转六十牛,比丘戒成就,于禅得自在,六根而寂静,六年成六通,闻皆得果成第一义。

  (十七孙陀罗难陀)地狱天堂者,佛唤还已,却将出城鹿母园佛问,汝曾见香醉山不?答未见,佛令投衣角飞,须更见山,山有果树,树下有猕猴,无一目被烧竟,佛问何如孙陀利?答何得比此,又问汝曾见天不?答未见,又令捉衣角,寻至三十三天,佛令游观至欢喜园及交合园,见诸天女种种音声,有一处天女无夫,问天,天答:佛弟难陀持戒生此,当为我夫,佛问难陀天女何如孙陀利?答天比孙陀利,如以孙陀利比瞎猕猴,佛言汝今持戒当生此天,时佛共还逝多林,难陀慕天宫而修梵行,佛又同汝见捺落迦未?答未见,又令投衣角,寻便见诸狱皆悉治人,有一处无人,因问狱率,狱答言:佛弟难陀为生天,故修行暂在天上,不久还来此中受苦,难陀惧之泪下如雨,佛与还游多林广说胎相,难陀因而发心为解脱,故修持禁戒,得罗汉,广如入胎经中。

  疏云:俗谛有法喜者,以受为俗谛,故云俗有。

  (十八富楼那)疏云:欲还本国者,增一云其成道已,欲还本国利益村人(中间如疏)乃至佛言,若能如是乃得利益可还本国。

  疏云:正直江满者,亦云满江,亦云江满即名也。

  疏云:殷勤折法者如上,若毁辱我,我当自幸等,即是殷勤之相也。

  疏云:所作已办者,罗汉四智中一智也。

  疏云:人行理等善知识观者,大品云:佛菩萨罗汉即外护知识人也。亦名僧宝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即同行知识行也,亦名佛宝,法性实际诸佛所师,即教授知识理也。亦名法宝。又一知识各具三义,一如佛威神覆护即外护,二诸佛圣人,亦脱璎珞著蔽垢衣执除粪器和光利物同行,三诸菩萨一音演说法开发化导,各令得解教授也。六度道品三者,助道名护助,助道发正道即外护,正助合行即同行也。依此正助不失规矩,通入三解脱门,即教授义法性三者,境是所师冥薰密益,即外护义,境智相应,即同行义,未见理时,如盲谛法显时如智,智用无僻,即教授义,并约四悉,合有三十六番善知识。

  (十七须菩提)疏云:占者依报之空能表正报,当会空理,理具一切法故,故俱吉。

  疏云:善业者,此则常修无漏善业。

  疏云:嫌行等者,大经云:须菩提者,住虚空地,凡欲入城,要先观入,若有于己生嫌嫉者,则止不行,乃至极饥犹不行乞,何以故?是须菩提常作是念,我忆性昔于福田所生一念恶,由是因缘入大地狱,受诸苦恼,复作是念,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行卧亦尔。

  疏云:佛忉利下,大论云:佛在忉利,一夏安居毕,乃下行阎浮提,四众云集人天相见,众会庄严,先未曾有,时须菩提端居石室,作是思惟,佛常说法,若以智力观佛法身名见佛中最,又思惟言,今此大众,虽复殊特,皆归无常,势不长久,一切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于时大会一切皆欲先见如来,礼拜供养,时有莲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自化身为轮王,七宝千子导从而至,众咸避之,因先见佛,便复比丘尼形,头面礼足,佛告之曰:非汝先礼,唯须菩提最先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者,观诸法空,先见法身,得真供养。

  非独此中者,此必云法身者,且从初说,但是五分法身,若从得记后应云三德法身,非独此尔,余文例然。

  (二十阿难)疏云:宗社者,谓宗庙社稷也,宗尊也,庙貌也,谓尊儿所居,社谓后土,土者吐也,土之所生如口吐物,物即地神也。土地广不可尽敬,故对之为社稷,谓五榖总名,即五榖神也,故天子所居,左宗庙右,社稷布列四时五行,故云霸其等。

  疏云:阿夷等者,瑞应经云:王语夫人,国有道人,年百余岁,耆旧多识可相子乎?夫人曰善,乃令相之,阿夷既相寻,白王言,敢贺大王生此神人,如我相法,太子在家,当为转轮圣王,主四天下,若不乐居家,当为自然佛,度脱万姓。

  疏瑞相等者,经又云:四月八日交明星出时,从母右胁而生,天降大瑞,三十有二,谓地大动伏藏显明月神珠悬于空中,梵天宝盖弥覆空上等,言相者,经又云:太子身有三十二相,谓身金色顶肉髻,眉间毫相顶出光等,今既云死,则阿夷之言瑞相之表有何微哉?

  疏云:有一女人者,女人说偈云:欲云何所欲,贪视不知足,染欲贪爱心,误我儿遭来,又云:欲云何所欲,皆从思觉生,贪欲若不起,欲心则不生,将儿置井中竟,即说此偈。

  疏云:住恐离车等者,阿难将欲入则灭,往别阇王会,王昼寝,乃留言于门者,竖而便往毗舍离,王寻梦盖茎折,而自惊悟门人,即以上事白王,王严四兵,至恒河侧,而请阿难住其国界,以入涅盘离车,又请是以去留俱有怨也。

  疏云:能接持法身者,能持佛法身,以法为身故云也,法灯下叹能化也。

  (二十一罗睺罗)疏云:塞鼠穴者,耶输宿世使儿塞穴,六日鼠死,此罪余报六年妊娠(云云)。

  多是为人等者,此八种障不纯,能障不纯所障及除后二障,故云多也

  疏云:真谛至本名修罗者,此释不当,从佛言我法下,今家附彼文释障义,非全用彼意也。

  宝女者,瞿夷也。

  法显传者,高僧传中,法显比丘别传中说此缘,法显是神意僧。

  疏云:冀神宝至者,大经云:若刹王于十五日,处在高楼沐浴爱受齐,即于是日七宝相次而来应者,即当得作转轮圣王,主四天下,一金轮宝千辐不灭榖辋,具足不由工匠,自然成就,二象宝状,貌端美如白莲华,一日之中周行八万,尽大海际,三马宝其色绀艳毛尾金色,亦于一日周行八万,四女宝形容端正,身诸毛孔出栴檀香,目能远视见一由旬,耳鼻亦尔,舌能覆面,形色细薄如赤铜鍱,有大智慧常以软语手触王衣,即知王身安乐病患,亦知王心所缘之处,五摩尼珠宝纯青琉璃大如车毂,能于暗中,照一由旬,若天雨时是珠势力能为大盖,覆一由旬,六主藏臣宝无量库藏皆悉盈溢,能见地中所有伏藏,随王所念皆能办之,七主兵臣宝勇健猛略荣谋第一善知四兵,若任斗者,则现圣王,若不任者,退不令现,未摧伏者,能令摧伏,已摧伏者,力能令守护(云云)。

  观于彼净等者,不净谓妄语,净即不妄语,善不亦尔。

  当作者,谓未作者,更不可作。

  准宝云经者,是大乘经,亦敕十六令持佛法不得入灭,况小乘耶?

  所障之惑至思议者,异心中破一,心中破不同。

  (列少知识)疏云:亦不分别多识等者,意云:不以凡能分别圣之多少,良由圣应多小凡,致有多识少识不等耳。

  而别有理本者,约体用本迹也。

  疏云:十八学人等者,中阿含云长者,问佛福田有几?佛言学人有十八,无学有九,学人十八者,谓信行法行信解见得身证,家家一种子向初果,初果向二果,二果向三果,三果无及,五种那含谓中生行不行上流,九无学者,谓思进退不退不动,住护慧俱,又俱舍云:谓退护住思死不退慧,俱不坏法人。

  后约独菩萨位者,此专约十地边始终别,为菩萨立忍位以释,则是彼别圆接菩萨也。

  初入无功用者,初住为无学,住前名为学,学人得二句,无学得二句,五品为非学句,成五句。

  义属前句者,属学句也。

  阙第三句者,无学学句也,别圆准通佛住于善法,善法者,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以化众生,则成有于第三句,故云准通可知。

  则后三教并有两节者,通教七八地为无功用,亦以九十为具足别圆如记。

  即第二节者,此专约具足句判也。

  大经中举因六人者,迦叶以头陀庄严,阿难以多闻庄严(此即学入)阿那律以天眼庄严,舍利弗,须菩提,目揵连,广如彼经。

  二而不二者,此迷诸声闻,今日垂迹示为枯荣名之为二,亦证中道名为不二,故云同于如来也,又如来本实久已不二,慈悲垂迹示于而二中间入般涅盘,是则声闻二而不二,如来即是不二而二也。

  疏云:不缘至中间者,中间俱不可得也。

  不缘而缘者,三德涅盘理不当于缘,故云不缘,虽不当缘而常缘之此,即于本文初句上加,而缘二字矣。

  常如是观者,只此一句义兼前两句,若渐进边名为学,当分住边名学无学,所以不云缘,而不缘名学无学者,为须本文第二句,具于两句义,故不侯著也。

  三观各为五句者,空称藏通五句,假称别教五句,中观称圆五句矣。

  若百如中等者,则百界如亦万如也,又应知千如从理通具,故千界从义数义齐故。

  故前二文者,因缘约教二文也,若欲下略辨前二文相也。

  释妨如前者,如前令欲功用四义文是。

  数无约教者,如少知识观心文末说家云,若欲义立闻数欢喜,乃至对数解异,即其相也。

  义通初后者,初谓观行六根,后谓登住已上。

  (耶输陀罗)疏云:温良恭俭者,敦美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推人后已谓之让,文中阙让一德。

  初二句总明者,从上当分至总论也。

  疏云:显善权者,别述二句也。

  约教理应互通者,只是约教通于主伴耳。

  无始终故者,以菩萨形无定准,法不常规,倏来忽往杂众,则存没无恒故。

  始终亲疏者,始从外道已来,终法华也。

  主伴者,或时佛为伴,弟子为主,如须达家老婢佛化不得,阿难化得等(云云)。

  显密者,从初至后为声闻像者,为显示同余身者为密,又权示者为密。

  事理等者,如来化事也,如来所证理也,人法则诸弟子所行法也。

  善恶者,善如诸弟子,恶则调达也。

  且舍中间等者,且不论中间之迹及以华严寂场直论伽耶,故云近也。

  疏云:法身菩萨者,已舍生身,生实报土,得无生忍为法身,如华严中乘栴檀楼与大菩萨共詑摩耶,此乃法界为胎,胎外无别法也。

  疏云:弃国捐王者,太子本起经云:太子年至十四,请出游观,王令左右百官道从出城东门,天帝化为病人,身小腹大倚门啼息,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答曰:病人也,何谓为病?对曰:四大互乖,或热或冷,饮食不节,卧起无恒,故得斯病,太子曰:一何苦哉!吾当有之,与此何异?乃回车而还,忧不能食,王问其故,从者对曰:道见病人,以此不悦,王乃增之,五百妓女,昼夜娱乐,数年小差,复请出游,王敕国中无令病人在于道侧,太子驾乘出城南门,天帝化为老人,杖柱羸步,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答曰:老人也。何谓为老?对曰:年耆根熟,形变色衰,气力虚劣,余命无几,故谓之老,太子曰:日月流迈,时变岁移,有何乐哉!回车而还,又忧不食,王又增五百妓女而娱乐之,既而小差,复请出游,王敕国中无令老病在于道侧,太子驾乘出城西门,天帝化为死人家室男女啼号送之,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从答曰:死人也。何谓为死?对曰:气绝魂逝,无所复知,永弃亲戚,长埋旷野,谓之为死,太子曰痛矣!剧矣!往来五道,劳我精神,回车而还,忧不能食,王又增五百伎女娱乐之,久而小差。又请出游,王敕国中无令老病并及死人至其道侧,太子驾乘出城北门,天帝化为作沙门,法执持应器,祖地而行,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答曰:沙门也,何为沙门?对曰:舍弃妻子,守戒无为,声色不能,污劳位不能屈难动如地,存亡自在,谓之沙门,太子曰:善哉!唯此为彼回车而还,见诸伎女,犹如枯骨,所有宫殿冢墓无异厌恶,在家念清净道至年十九四

  月八日夜天,于空中叉手白言:时可去矣!太子日碍其守者,天厌其妻及诸伎女,皆令睡卧,太子即呼车匿,徐令彼马天使鬼神捧马足并接车匿,逾出宫城,远至贝多树下,念欲剃发,天奉剃刀,发堕,天受而去,即于树下舍蒿为座,端坐六年,日食一麻一米(经云:天奉美食不肯受之,天乃化为自然麻米生其左右者也。)具修道品及三脱门降魔成佛。

  先与者,先与世法故。

  及忘四天下者,忘即舍也,谓舍四大众及轮王位也。

  分庭抗礼者,谓既内外殊途,如主客齐肩,分庭上下,故云抗礼,又若兼解者,如人对拜者是。

  亦对也者,以师弟未相巨顺,二彼相拒,故曰对也。

  疏云:初历色心等者,大品经云:菩萨得菩提时,为众生说色趣空乃至(其间广历众多法也。)一切种智等之所空空也,色等假也,非趣非不趣中也,广如后释。

  从始至终者,专在般若一部自论始终也。

  偏圆者,偏通前三,圆唯第四,故指玄文也。

  疏云:会天性者,论语云:父母之道天性也。

  孤调者,灰身故无身,灭智故无智,唯一解脱,故云孤调名为独灭。

  岂留多人者,便破慈恩,他云但是定性,悉皆入灭,并不得度。

  疏云:赎命重宝者,大经扶律显常律,譬能赎之宝命等,常慧命久住世间而无有反,故大经云: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善男子是人所以藏积此物,为未来事,所谓榖贵贼来侵国,值遇恶王,为用赎命道路涩难知贼难得时,乃当出如来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财,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盘,读诵世典,不敬佛经,为欲灭除如是诸恶,令得远离邪命利养等(云云)。

  理同往见者,以迦叶佛出其土犹净,同于文殊引灯明佛于法华而入涅盘,故云同也。

  月上即维摩诘女,无垢施即阇世王女等。

  良恒蛾上女贱,即车匿等,畜者,如太子马,马名揵陟,亦如龙女也,亲谓内眷属,疏即外眷属,慢如毕陵,嗔即身子。

  (总明观心)疏云:似盲执烛者,诸圣因缘教相本迹如烛也。

  通至善所者,明下文通大地十,今文且置通恶边,专从于善所也。

  忍许者,只是信顺三宝可依故。

  念谓忆持者,以忆念故对境能持也。

  猗(于宜反吴也大也)又猗者,倚善离恶。

  声闻定慧亦深浅者,通界内外故。

  乃至未受化者,意云:若有一分声闻根性,一代已来未受小化者,亦为今日行人,恶心所摄,皆令改恶从善入于法华也。

  次第相生者,以心无并虑,前心起已,后心方生,故如色阴居先,余阴次第二起也。

  非王非数者,若契理已,王不当于王数,故云非也。

  须辨同异者,谓须辨四教能观不同,其如身子将善心所教化人,令恶心成于身子,王所传引至于法华故。

  指余恶者,只是不行诸恶心所,故云心心数法不行也。

  因心所尽者,尘劳之心是因,心所尽之法若至果时,皆名常乐我净,故云果心无尽也。

  如五阴因果者,为上文举例也,阴名虽同凡圣永异,佛阴名为四云德岂同凡下阴耶?

  至王数者,令通四教辨于王数能所不同也。

  (列菩萨众)能忍成道事者,忍谓忍可以,菩萨尚能舍身为道,况世间违顺耶?故云也。

  不断者,发心已后中间菩提心更不间断。

  不破者,彼不为小乘所坏菩提心故。

  应约三教以释答文者,释答一切诸佛法下文也,大品通以三教斥小,故成四教也。

  答云:通虽如此者,意云:若通而言之,有菩萨堕四众中,则菩萨属四众,接亦有四众堕菩萨中,则四众属菩萨,接若别而言之,如今经菩萨别列也。

  今经列众之意者,唯在圆妙之众。

  非关至合者,或四众接菩萨,别列菩萨,或有或无,即其相也。

  金光明大小俱无者,彼经初文不列众直,以慧眼菩萨问起为别序耳。

  言通意别者,通于四教菩萨,皆求作佛,俱得名菩萨众,今唯在于开显之众,故云意别。

  大等三者,谓大多胜三,约于四教,则使教教皆具道智用三也,又玄文止观中,广约四教,辨四弘誓愿,上求下化四相不同,是故指彼第一卷释。

  疏云:六度等者,大论广说其相,今略叙之,栴檀满相者,释迦菩萨本作国王,名曰尸毗,得归命救护陀罗尼,视诸众生如母爱子,是时天帝知命将终,求佛问疑,遍求不得,却还天宫,愁忧苦恼,时天巧师名毗首羯磨问天主言:何以愁恼?答言:我求一切智人而不能得,毗首羯磨言:有大菩萨满足六度不久成佛,天主偈答菩萨发大心鱼子庵罗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毗首答言:优尸那种六度满足不久成佛,帝释言:当往试之,是菩萨不?汝作鸽,我作鹰,汝便作怖入王腋下,毗首言是大菩萨云何以是事恼之?释云:我亦无恶心如真金须试,即如所说变入王腋,举身战惧动目促声众人皆言是王大仁慈,一切宜救护,如是鸽小鸟归之,如入舍,菩萨相如是作佛必不久,是时鹰在近树,而语王言,还我鸽来,王言:我前受之,我昔愿若有众生来归我者,我皆救护,鹰曰:我亦众生何见夺我食,王问汝须何食?鹰云:我食新肉及以热血,王云:无不由杀得之,云何杀一与一,思惟心定而说偈言:是我此肉身,恒受老病死,不久当臭烂,

  彼须我当与,持刀自割股,肉而授与之。

  鹰言:须遂道理令轻重等,勿见欺也,王言:持秤来秤,鸽如言秤之,鸽身转重,王身转轻,乃至身尽(云云),王以血涂手攀秤欲上尽对于鸽,鹰言:何用如此,以鸽还我,王言丧身无量,今是求易佛道,时肉尽筋断,故上而堕,乃自责言,汝须坚固勿得迷闷,众生堕忧海,鹰须救护之,何为懈怠?尚不及地狱之苦十六分一,我持戒精进犹患此苦,况地狱中无有智慧者,时诸天赞言:为小鸟能尔。时天地六动,海水扬波,枯木生华,天雨香水,诸佛来赞,必成佛也,鹰语鸽言:是真菩萨(云云),帝释语王言:心不恼耶?王言:我心欢喜不恼不没,释云:谁当信汝?王言:若一心不恼,以求佛道者,我平复如故,语已平复,人天见之,皆大悲喜,叹未曾有,必当作佛,我当供养。

  尸满相者,如须陀摩王是,王精进常依实语,欲入园游戏,始出城门,有一婆罗门来,从我乞云:王是福德人,愍我贫穷,王言:须待我还,适至园中,鹿足鸟王,从空飞来,捉将王去,须陀摩王,泪零如雨,鹿足问言:人生有死,如何啼泣犹如小儿?王言:我不畏死,但恨生来实语如今乖信许婆罗门行施事负宿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鹿足言:还去七日施竟便来就死,若不来者,我有力取,王还恣心布施立太子为王,大会人民(云云),王说偈言: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生人天,亡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失身寿命,于是发去至鹿足所,见来欢喜,汝实语人,不失信要,脱竟还来,汝是大人,王广赞实语,呵责妄语,鹿足闻之,信心清净(云云)。

  忍成相者,如羼提仙人,在于林间修行忍辱,时诃梨王将诸彩女,入园游戏,饮食讫已,王少睡息,诸女采华,于其林间,见此仙人,供敬礼拜,在一面立,尔时仙人为诸女人赞叹慈忍,其言美妙久而忘去,王觉不见拔剑遂踪,见女在于仙人前立,嫉妒降盛恚目奋剑而拟仙人,汝作何事?仙言:我修慈忍,王言:我今当以利剑斩汝手足,截汝耳鼻,若不嗔者,乃知修忍,仙言任意,王即拔剑,斩其手足等,而问言:汝心动不?仙言:不也,王言:汝无势力为我所因,虽云不动,谁当信汝?仙言:若我实是修慈忍者,血当为乳,言讫血便成乳,王大惊走,将诸彩女而去林中,龙神为此仙人,雨雷电霹雳致王毒害,遂不还宫。

  精进满相者,如好施太子求如意珠,得珠坠海,正使筋骨枯尽不懈废,誓得如意,以给众生,齐其身苦诸天问之,答曰:生生不休,诸天见此精进,助其杼

  海,海水减半,诸龙见海水半,恐海干竭,送珠与之。

  禅满相者,如螺发仙人名尚阇梨,得第四禅出入息断,坐一树下兀然不动,鸟见不动,谓之为木,即于仙人发中生卵,仙人定起觉其顶上有于鸟卵,即自思惟,我若起行,鸟母永不复来,鸟卵必坏,即入禅至鸟子飞去,尔乃起行。

  般若满相者,如劬嫔大臣分阎浮提地以为七分,城邑聚落皆使均者,为息诤故,此明事度约世俗智(云云)。

  四三必殊者,四教皆有四弘及道知用三不同,是故皆云一一也。

  善法体相者,心性内外体相也。

  义当于酪者,此明四教接于五味菩萨,既以别接二苏,圆接醍醐,即三藏菩萨当乳酪,若在乳时,由居内外凡位转成酪时,仍在方等前鹿苑之末,若据观转即当通教。

  进退者,进即俱在般若,退则生在方等,盈在般若也。

  借本迹中意者,凡约教中,只应判出四教,不应约五味以论调熟,调熟之言,皆在本迹中说,今约教中用者,但是借此助成约教耳。

  今皆相指者,为明今经菩萨,故约五味四教,及以开等简之,所以文中在于四种菩萨,今经唯一圆妙,岂有四耶?故云疑网皆除也。

  疏云:如善财入法界者,有人云:准华严经见文殊时无如此事,应是误,今谓此引旧经未可云误,若复于菩提场中见普贤菩萨,于如来前坐莲华上,智慧境界无量无边难测难量,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尘光明云香焰云杂华云等,是一一云悉遍法界虚空一切世界,又见一一身分,一一毛孔悉有一切佛刹,一切众生,一切如来出现所转*轮,一切菩萨所成诸行。

  疏云:本邻诸佛者,中间迹耳。

  五住对三者,三观观三惑,惑即五住也,于一心异心中破,故有次不次也。

  不涉权下者,三教俱名为权下之一字专在三藏菩萨。

  此明数至因缘者,如闻数解异,即世界闻数生善,破恶入真,即具四悉。

  各有八万者,以能从所,亦具八万,良由能所不二故。

  六境初四菩提者,以十如文略,且十二因缘境为初也,谓观十二因缘有四种观,谓上中下上上也。

  必治无明者,无明之言通于界内外,俱名无明故。

  横得三不退者,至第三只一时俱得,故名为横,故离五障者,大论云:远离五事得五功德,五事者,一三恶趣,二贫贱家,三根缺,四女身,五喜忘,五功德者,一常得人天身,二生富贵家,三诸根完具,四恒为男子,五常识宿命。

  位义不彰者,具如净名经中云:虽成佛道转*轮,而入涅盘不舍菩萨之道,是菩萨行,则是入住之文,亦不始末彰灼明于地位之相,故诸经不彰其例亦尔。

  地前伏惑者,伏于别惑正当别义,唯识宗地前伏于通惑耳。

  初后不二者,法华随喜第五十人为初,华严初住为后,后由于初,圆体本一,故云不二。

  迹居诸经之首者,意云地亦不知诸菩萨迹居何经之首矣。

  只此一谬者,只是但作一权教叹耳。

  , 疏云:今取至两意者,若不得三不退下十三句皆不成要由,得三不退方能具三陀罗尼等,是故今师此句,两向释之。

  疏云:而德居于初者,只此分文已成不当,何者?既云诸句皆悉叹德,如何下诸句云叹行等耶?

  为初为后者,以别圆皆有初后,故用二教初后责之。

  本即是体者,体即三德,宗即诸位,始终悉具因果。

  一者寄本者,以诸菩萨从渐中来至今经,故且寄别十地以叹,即指别地为本。

  三者,顺论者,论依次第故。

  七地恐起二乘心者,大品中明菩萨至七地时,若起二乘心,则堕二乘地,恐堕此地名为起二乘心。

  此是别教教道者,若依璎珞初地念念入法流,心心趣解脱正当别位,若言十地始入无功用,则成教道之上复更教道。

  圆发三智圆明者,此二句对第三地圆转等,已下八句对八地配之可见。

  疏云:焰地者,此具烧照二义,焰如照,炷如烧也。

  疏云:正智不动等者,明此菩萨正智之体常冥寂光,无有出动,不曾出三界,但以慈薰身不动真际遍入五道耳。

  疏云:而今出没者,若地地皆具十三句名出,但一句对一地为没,又依圆为出,依别为没。

  疏云:初发心住者,华严旧译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悉与三世诸如来等,亦与三世佛境界等,又与三世佛正法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三世诸佛平等,智慧所化众生,皆悉同等,悉能严净一切世界,悉能一切界示现成佛等。

  疏云:论其实处者,初住分证三德名为实处,三德体遍故云无量无边也。

  疏云:初阿字门者,南岳大师有两卷释一一相接,故表用圆四十二位其理不二。

  言字等者,谓菩萨摩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云何名字等,如法慧菩萨说十住十方,一切诸佛皆字法慧名字等,云何名语等,十方一切诸佛说十住与法慧菩萨说等无差名语等,功德亦无差名功德等,复次如功德林菩萨说十行,十方一切诸佛皆字功德林名字等,十方一切诸佛说十行与功德林菩萨说无二名语等,复次如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十方一切诸佛皆字金刚幢名字等,十方一切诸佛说十回向与金刚幢菩萨说无二名语等,复次如金刚藏菩萨说十地,十方一切诸佛皆字云金刚藏名字等,十方一切诸佛说十地与金刚藏菩萨说无二名语等,复字平等如无垢地诸菩萨以金刚慧于重玄门平等三昧觉了四十二地,四十二地中住一切地,从夫至妙觉地等无二,止是一如来藏,一切字皆是无字能入一字,能作一切字,是名字等,发言无二是名语等,云何名诸字入门,谓菩萨善解一切诸法从初不曾生,何者?是诸无明诸行诸结烦恼无,初念不曾生,无后念不曾减,无中念不曾有住,故经说一切法不生(云云)。初住具足四十二地为众生差别说如言,不退曰住,利物曰行,悲曰回向,堪忍曰地等,照曰觉,本净曰妙,广如彼释(云云)。

  故亡迹者,亡昔权教,今唯在圆,故云本也。

  去初而取后者,初即昔三,后即今圆也。

  一者接取妙法者,并初总句,故成四句,今家将四种方便偏于十三句上,今横竖二释地地悉具方便,故下三方便如记中具录,论文次第配诸句竟。

  论中复有接取事门者,文相同前,故云非要论示现诸地接取胜明功德不同二乘功德,故八地无功用智不同下上,故不同下者,下功用行不能动,故不同上者,上无功用行不动自然而行,故于九地中得精进陀罗尼,得具足四无碍自在,故于十地中不退转*轮,得受佛位如转轮子,故以得接功德成就者,示现依何处?依何心?依何智?依何境界?依何等能辨?故依何处者,依善知识,故依何心者,我依众生心,教化毕竟,利益一切众生,故依何智者,依三种智,一授记密智,二者诸通智,三者真实智,依何等境界,依何等能辨者,即三种智接应知,即诸地功用者,为八相九界身化物故。

  言八地者,更重释前七地,恐起二乘心,文及八地始入无功用者,名此为更一重教道通,且依一家承用者,今家专依璎珞经以判地位,不依论文。

  今文二释至观者,横竖义当约教,观心自当约观。

  言义当者,今唯在圆,复寄于别观亦如是,今正在圆,复寄次第,故云义当也。

  百句只是一句者,论中十种示现,一一皆十,即成百句,今观亦尔,一一具十旋转无穷。

  疏云:三谛理和至僧者,应更云智与谛和名供养僧。

  疏云:空观入通佛慧等者,圆心具三佛慧,故应约诸句。

  自在说之者,句句互通圆融旋转,而复偏通四教,偏圆相显施开废会横竖无穷故。

  或隐者,隐在小等,或真即出家菩萨,或俗即在家菩萨,如跋陀婆和等。

  或主或伴者,为主导为伴随也。

  不同声闻显著者,从渐至顿经历诸味事迹次第,复不改身,故云显著也。

  疏濡音软。

  疏云:不起法至相者,不起二边而行中道之行也。

  疏云:愿取妙土者,亦可云寂光为妙土也。

  益物事广者,所化众生,皆于十方,先成正觉,故云广也。

  所化位高者,我之国土皆一生菩萨。

  观音中思益,即为人者,生善中最,莫过菩提也。

  例前拟后者,依前声闻拟杂众也。

  疏云:一切见爱者,动即破也,见爱通界内外,外即同体也。

  无间趣入者,合字释也,若分字释者,无间曰精,趣入为进。

  长时无废者,先合字释,次分字释者,长时名不休,无废名不息。

  疏云:宝掌者,堪能掌护世出世宝故。

  俎败者,俎杀也,有本作俎字非。

  疏云:令释大乘者,是佛令菩萨为人说大乘法也。

  不志二乘者,以二乘人不能说于大乘,所以梦中亦不令至于珍宝,心等者,以世宝显出世宝,出世宝者,即三德为珍宝也,以自证故还将此宝以利于他,故云无所贪惜,出世尚尔,况世宝耶?

  故此两宝必具四悉者,两宝异即世界为人讲说,即为人心无惜,即对治掌,即法身第一义(云云)。

  简法宝滥者,二乘亦证五分法宝德,恐滥大乘三德法宝故。

  药王中三缘者,供养起塔为一,劫尽至救为二,大医王为三。

  世尊往昔者,应云世尊慈氏,往昔云何发此慈心更捡。

  未济跛[少/兔]者,大论二十六云:因地为鹿所居之处,被野火烧,避火而走,值于水沟,有多少兽不能得度,鹿以身为桥度诸兽,置于彼岸,众兽践脊皮穿余命无几,跛[少/兔]最在后,至跛[少/兔]终过鹿身自陷水而终(云云)。

  具名之外者,释六如是下结文也。

  唯除一人者,经中亦不云千人中除其佛等,但云除一人耳,应是除观世音菩萨,以观音是补处故。

  (列杂众)疏云:方等经亦列地狱者,如婆薮外道示生,杀羊示报堕狱,领地狱众听方等经为引,乘急戒缓实人闻法得道,戒缓故堕狱,乘急故值佛闻经(云云)。

  故可见有对如前者,如前声闻菩萨二乘及欲色二界,是有对可见故。

  臭毛鬼者,即释上有对中不可见句也。

  疏云:果报与形服杂者,后二教界外形服也。

  疏云:沤和者,出假智也,宗本论云:适化众生,谓众生谓之沤和。

  傍出十六千等者,下竖首级广十六由旬,余八四二次第持鬘等三级,谓下阔上渐渐狭也。

  四角有四峰者,山顶四峰也。

  疏云: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者,依阿叉末经,由阿叉末菩萨问佛有此答。

  疏云:三十三观门者,以三观观三十,故成三十三观,以中观为主也。

  (三光天子)疏云:或云是三光者,日月星也,星以水精为城,七宝为宫,悬在空中,天风持之,犹如浮云,随日运行,其城大者,一百二十里,中者八十里,小者四十里,修下下品十善施灯明等,而生其中,月去地八十四万里,其城纵广二千里,白银琉璃二宝合成,从初一日,白银面转渐渐向人,至十五日,正向故见圆满,从十六日已去琉璃面渐转向人至三十日正向,故名黑月,宫中亦有男女,一日一夜当人间五十年,寿二百五十岁,身长十里,修中品十善,并施灯明等净物,故生其中,日去地八十四万里,以火精为内城,黄金外城,纵广二千四十里,亦有男女寿命身量与月同也,唯日天主自知,游行行有三道秋,从中向南正当于冰山之上,故秋温而冬寒,春从中向北,正北当于三百三十六万里莲华之上,莲华助日之转,故春温而夏热,大北见近,则长南见远,则短秋春正中故等,修上品十善施灯明等,则生其中。

  境别智别者,次不次不同也。

  言生子者,境发智智是子也。

  疏云:增长者,能令众生增长诸善,灭离诸恶,故云勉离也。

  疏云:四王护持佛法者,大经云:善男子东方双者,破于无常获得于常,乃至北方双者,破于不净而得于净,此中众生为双树,故护沙罗林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截破坏,我亦如是为四法故,令诸弟子护持佛法(云云)。

  不许偏取者,谓二乘菩萨皆不得中,各自偏取,须知常即无常,无常即常等。

  若偏取者,则同外人,故云成邪,若全取者,须知枯荣,皆非枯非荣。

  若双执者,不会不二之理,故云须知其理,又复须知一一皆具四德(云云)。

  疏云:枝干者,坚实可喻于常,其华柔软卷舒自在,喻于我乐中之最不过极果,故以果喻乐,以大小叶互相间铺,无有污染,故喻于净。

  若从后说者,从圆说也。

  各破爱见者,后二教除同体爱见。

  疏云:自在即第五者,自化自用而得自在,第六大自在佗化自用,而得自在,对上二天,故自在(云云)。

  三肘半四肘者,肘长尺八,准姬同尺为定,东天丈六,西三丈二,北六丈四,故云倍倍增如次,南寿一百二十持下品五戒,得从人至天,东寿二百五十持中品五戒得生其中,西寿五百持上品五戒得生于彼,北寿千岁持上上品五戒得生于彼。

  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者,依论中二里俱卢舍分四一分半里,第一为四天王天身长半里寿五百岁,一日一夜当人中五十年,去地四万逾缮那,去忉利天亦尔,下去倍倍不委书之,谓修中下品十善,而生其中第二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天,身长一里,居须弥顶,寿命千岁,一日一夜当人中百年,修中中品十善得生于彼,第三夜摩天处于空中,身长一里半,以宝为地,寿二千岁,一日一夜当人中二百年,修中上品十善得生于彼,第四兜率陀天名为知足,心无放逸,常有一生菩萨于中说法,身长二里寿四千岁,一日一夜当人中四百岁,修上下品十善,得生于彼,第五化乐天,身长二里半寿八千岁,一日一夜当人中八百年,修上中品十善,得生于彼,第六他化自在天,身长三里,寿一万六千岁,一日一夜当人中一千六百年,修上上品十善,得生于彼。

  色天逾缮那等者,从此向上无女形身,要修禅定,兼于十善,不同欲六,但修十善,故此去色名为净色,身长半由旬,即半逾缮那也,寿命半劫,修下品初禅得生于彼,次梵辅天身长一由旬,寿命一劫,修中品初禅,得生于彼。次大梵天身长一由旬半,寿命一劫半,修上品初禅得生于彼,第二禅有三天,初少光天身长二由旬,寿命二劫,修下品二禅得生其中,次无量光天身长四由旬,寿命四劫,修中品二禅,得生于彼,三光音天身长八由旬,寿命八劫,修上品二禅得生于彼,第三禅有三天,初少净天身长十六由旬,寿命十六劫,修下品三禅得生于彼,二无量净天身长三十二由旬,寿命三十二劫,修中品三禅得生彼,三遍净天身长六十四由旬,寿命六十四劫,修上品三禅得生于彼,第四禅有九天,初无云亦名无挂碍,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寿一百二十五劫,望前遍净天寿一倍增之,合一百二十八,今但云一百二十五,即是减三劫寿也,是故记云,唯无云减三,减三者,婆娑中有二解,初解云三禅已下名变易受,四禅名不变易受,亦名舍受,从变易受入无变易受难,故减三劫之寿,又一解云火水风灾坏一二三禅,已后世界成时无云福生广果三天,即下生彼,若不减三,则世界已成无人生于下界(云云),次福爱亦名福密,身长二百五十由旬,寿二百五十劫,三广果身长五百由旬,寿五百劫,四无想修无心定,亦身长五百由旬,寿五百劫,此是凡夫外道天,自此之后,名五净居天,并修薰禅,得生于彼,即那含人依处初无烦,

  身长一千由旬,寿一千劫,二无热身长二千由旬,寿二千劫,三善见身长四千由旬,寿四千劫,四善现身长八千由旬,寿八千劫,五色究竟身长一万六千由旬,寿一万六千劫。

  无色有四天,一空处虽无形色而有四心,寿二万劫,二识处寿四万劫,三不用处寿六万劫,四非非想处寿八万劫。

  上来并约坏劫火水风时,如一火一水,以为一劫,是故经八七火,一七水,一个风灾何故尔耶?火至初禅,水至二禅,风至三禅,二禅坏时,初禅必坏,三禅时,初二必坏,是故劫劫皆坏初禅,为顺初禅一劫寿,故又经七火,次一水灾方坏,二禅为顺二禅八劫寿,故又经八七火一七水,则成六十三劫,方风灾始到三禅为顺,三禅六十四劫寿故,此等诸天若下听法化为人像,四空处天名为难天,不得闻法。

  色无昼夜殊者,彼无日月,但用身光故,故无明暗,则以华开华合表于昼夜,龙眠龙起以表春秋。

  少光上下天者,初禅三天在少光下天也,大梵一全一半,梵辅一全梵臣一半,若少光已上诸天如前,已列劫数等可见。

  次更重明经论所出色界诸天多少不同,及释诸天之相依萨婆多宗列一十六天,若经部宗色界有十七天,大梵与梵辅虽同居,而其形量寿命不等,故别立也,依上座部立十八天,开四禅中别出无想,谓与广果、因果别故,若经部师宗以无想天与广果天,身寿一等,所以无想接入广果故,但十七天处后五天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生异生杂,故名净居也。

  疏云:九道者,九为所化境,佛为能化主也。

  疏云:梵者者,杂阿含说百亿梵王,又云:尸弃是初禅梵王,大论云:梵王是千世界主,十地经云:八地菩萨化千世界,九地二千,十地三千,仁王经云:七地初禅王,八地二禅,九地三禅,十地四禅,华严云:八地菩萨,毗昙云:四禅无语法也。

  疏云:初禅梵众者,大梵之众也,梵辅者,辅侍梵王,大梵者,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天即大,故名大梵,得中间定,最初而生最后而没威德等胜,等胜故名大梵,少光者,于二禅中光最少故无量,光者,光明增故,光音者亦云极光,净光明胜前偏照自他也。少净者,意地受乐故名为净,于三禅中净最少故无量,净者,此净转胜遍净者,净周普故,第四禅八天,一无云地无密云,二福生异生胜福方可往生,三广果色界异生中最胜故,四无烦,烦谓烦杂,于无杂中最初故,五无热已得杂修上中品善,能伏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六善现已得上品杂修禅定果位易彰故名善现,七善见已得上胜杂修静虑定障至微见理清彻故名善见,八色究竟于色天中无有处过于此者故。

  疏云:免二死之热沙者,胜鬘经云:何谓二死?一分段生死,二不思议变易生死,分段死者,为众生,变易死者,谓阿罗汉及辟支佛,大力菩萨即通指方便实报二土菩萨。

  如舞戏者,被动不安名为舞戏。

  非本心者,迦叶本在于小而不测本故。

  十宝山者,广如华严,一雪山王,二香山王,三轲梨罗山王,四仙圣山王,五由乾陀山王,六马耳山王,七尼民山王,八斫迦罗山王,九宿慧山王,十须弥山王(云云)。

  理应法身记者,即授妙觉佛记也,八相记在于初住已上,由属于权,故云在迹。

  疏云:采华者,西国不用麴,但用恒已华为酵耳。

  疏云:质谅者,道行般若经云:此神谄曲为立此名,令其归信。

  疏云:五处被缚者,臭烂死狗穿腹破胸裹魔王头,以死狗头盖魔顶上,狗口虫脓流出随魔额汗流下,入鼻口,死狗前脚抱魔额,死狗后脚抱魔颈,臭蛇绕颈编胸以为璎珞,绕臂至手似如环钏,死人绕腰,死猪系脚,以喻被外道爱惑缚。

  疏云:五恶物者如上,以喻为见惑,缚破二缚死离二惑也。

  五性宗者,一人天种性设勤行精进,但以人天果报

  而成熟之,由无本无漏种子及烦恼所知二障俱不可害,二定性声闻,三定性缘觉,此二有生空慧种子,烦恼障可害,四不定种性从渐至大,五菩萨种性烦恼所知二俱可害也。

  五住为二死作因者,出正法念。

  或是非情者,有情詑非情而入胎故。

  疏云:观天女天园林等者,罗睺身丑常乐来著天女及园林等,人中有供养沙门及孝养父母有福资于天,是故天女等能上空而雨刀等。

  兼胎藏者,昔全湿生无有胎藏,今湿气入身成胎,故云兼也。

  疏云:胜群辈者,属藏教也,次大身下通教也,次大满下别也,次如意下圆教即当约教也。睒(失冉反暂视也)慑(之涉反伏亦服)。

  疏云:不可动者,有大力故不可动,有大福故不可动。

  疏云:肉裂火起者,嗔盛火起。

  疏云:普超,经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者,涅盘经云:从佛忏悔是则普超,从伴涅盘从主也。

  令住法界者,分住空观耳,故云闻已得柔顺忍也。

  家兄耆婆者,是频婆娑罗王庶妻子,耆域是无畏太子,即频婆娑罗王孙母,名大示女。

  引楞伽者,楞伽第三云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断随眠怨,坏阴和合,断七识身,此逆即顺圆观心也。

  疏云:见佛有权实者,藏权衍实,又权实不同也。

  疏云:依涅盘一句者,戒缓乘急一也。

  疏云:加修禅定者,欲界四空天,亦须著加修禅定之言,如粗细住等,即其事也。

  大小至渐顿者,谓渐中密得顿益,顿中密得渐益故。

  值佛时处者,部会之处也。现在得道为促,未来当得为奢,揣心者,诫劝行人,当自揣度揣量心行,于三品戒乘为与何品相应?若上品相应只于序中已获证信之分,若不尔者于经何益?

  坏惭正宗者,意云:于序有分至正宗时,于三品乘戒为从何品开悟,而获记莂,此意专令戒乘俱急,故以人身见佛闻法而取开悟,借使八部身闻,终不如人天之身受道。

  (从此第三卷别序)释此别序,应知无量义与法华前经及以法华有同有异,何者?先经亦是从一出多,昔未显说至无量义,佛自彰灼云:从一出多,故此不同,与法华,异者无量,但云从一出多,未语收多归一,此异复同,何者?即一家之无量,无量家之一法,无别途,故复一也。

  初云望通得名者,自望今经通序得别名也,若前通序即以教相对而辨通别,故前文云通序通诸教,别序别一经。

  又若从如来最后下述如来遗属意,则令一切经初皆安五义,故云唯通。

  别序唯别者,经经皆尔,各自表报事殊云唯别。

  从若如来灭后,下明结集之家,顺于化仪,先小后大,今昔相对,以明二序,故云来至今经也。

  若直就下傍就昔经,以论通别也。

  通序文通等者,此即文义俱通五时,及以部内教多少也。

  亦有义通等者,其义虽通,意别在别,别在弹斥淘汰等,故别序文别等,准通可见。

  亦有义别下其义虽别,而意则通,通诸部诸教,何者?如方等中,正明不思议解脱,文中意在以大斥小,故以圆斥偏通说四教,专明弹斥,故余味例然。

  又亦可通序下,约文通义别以释。

  别序文别下约文别义通以释。

  入定至合者,无量为开义处者,合也。

  疑念乃双缘者,过谓无量义经,座席现即余五瑞,谓缘过疑今,而异于昔,缘今疑昔而异于今,又于昔复曾都此瑞与今大异

 
 
 
前五篇文章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三十章 故善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三十一章 恬

天台宗·经注论疏:S46 妙法莲华经文句纂要(清.道霈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三十二章 知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 第三十三章 自

 

后五篇文章

天台宗·经注论疏:S44-2 大部妙玄格言(宋.善月述

天台宗·经注论疏:S44-1 释签缘起序指明(清.灵耀

天台宗·经注论疏:S43-3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

天台宗·经注论疏:S43-2 法华大意(唐.湛然述)

天台宗·经注论疏:S43-1 法华统略(隋.吉藏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