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十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十集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十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10年4月2日

  [又云:‘起一念之嗔,能烧尽菩提之种。’]如果一念嗔心起来,就能够把菩提种都烧掉。看见这个嗔心的火多厉害。[足见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是法乐之冤家,为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骂詈,] 詈(lì)是骂的意思。[皆从此起,故云府藏。当知恶口骂詈,其过非常重大。古云:]古人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亦能丧邦。’]邦就是国家。用一句话可以令国家兴盛起来,一句话也能令一个国家丧失。[口业之造罪,不可不慎。]讲好话对人是有很大的利益。最具体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佛说法都是好话,不但是令人欢喜而且令人心得定,令人因此灭烦恼证菩提解脱。这个都是好话。所以古人也有说:‘赠人以言,犹如珠玉,伤人以言,犹如剑战。’

  ‘赠人以言,犹如珠玉,’就是说你讲好话给人家听,人家受用好像你赠给他珍珠宝贝一样。譬如说有人如果称赞你说,你一辈子都记得祝福。反过来讲‘伤人以言,犹如剑戟。’如果你用话来伤人的话,就好像拿剑拿戟割矛去刺人家一样。就是说那伤害是很大的。比如说你对一个女孩子说:‘你这个丑八怪’,她一辈子都恨死你了,而且对她伤害很大很大,乃至于伤害到她的自尊心。讲一个笑话,如果你称赞人就称赞,不要挂一些修饰的,譬如说你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你很可爱。这个对她就不受用。你就称赞说你很可爱,这样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加上说长得不好看。所以她听到的恐怕是你长得不好看这一句话,她会永远记得。很可爱她就会很怀疑。所以你讲的话如果伤人家的心,人家一辈子都会记得,一辈子都是伤害。这是很奇怪。其实也不奇怪就好像你听了佛的讲法以后,你受用就一辈子都受用。我在高中的时候总共有四个要好的朋友,其中有两个同学他们是从初中就认识,我们高中没有同校,跟我同班同学那个我们称为某甲好了,某甲跟某乙是初中同学而且很要好,我和某甲还有一个某丙我们四个人是很要好,但是跟某乙是因为某乙的关系,所以大家要好。某甲有一天到某乙家,因为他们是很要好的知己好友天天都在一起,有一天不晓得怎么搞的,甲到乙家中午乙的妈妈照常请甲吃饭,不知道他说了什么话,他离开的时候某乙的全家人他自己、他妈妈、他弟弟、他两个妹妹,全家人抱在一起嚎啕大哭。所以就这样子不跟我们往来,也不跟他往来。然后我们一直就追问某甲说,你到底说了什么话,让人家这么伤心。他说我也不知道。你知道的话还可以去道歉,不知道所以愚痴到这种地步。顺便讲这个人是很喜欢讲笑话。我现在因为是再讲经所以必须要讲,讲笑话什么是笑话?让大家一听起了很好笑很快乐,这叫笑话。但是那个笑话是取笑的话,也就是说取笑在场的某一个人,然后令其他的人大家很快乐,就是牺牲其中一个小我,完成我们这些大我的快乐。这就不是笑话。那个被取笑的人就会很糗很糗,乃至于没办法下台,这就不是笑话,这是很残忍的话。笑话有的说这是幽默,我告诉你幽默是幽自己默,让别人快乐。不是幽别人的默让别人下不了台,叫做幽默不是。笑话不是取笑他人的话。所以很多人讲话就是贫嘴,喜欢捉弄他人、取笑他人以为快乐,然后以为幽默。错的。真正幽默是什么?象那些幽默大师常常都是幽自己的默。我们高中老师因为是大陆人,幽自己的默(mei),可是别人很快乐。因为你是幽自己的默,所以没有人损伤。虽然他幽自己的默,但是人家也不会因此而瞧不起他。所以这个是真正幽默的人。最高级的幽默是跟本不损伤任何的人,也不用捉弄自己,那是最高级的了。所以要搞清楚笑话你如果要取笑其中一个人,那就变成恼其中一个人令别人高兴,这个不对。所以我讲说这个口业是很容易造、很容易犯,然后你一不小心就会犯。还有一种口业是多话,那个话好像连珠炮一样讲不停。你常常也会碰到这样的人,他讲话你就插不进去,他的话好像武林高手,他的剑术很高明然后一挥起来,泼水都泼不进去滴水不入。你跟他一讲话十分钟、二十分钟都是他在讲。我小时候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同学,住在同一条巷子,我们两个是很要好,小学就六年同班同学,初中他就考上成员,我考上附中,高中他考上建中,我考上附中,不过我们是因为住在同一条巷子所以很要好。我到高一的时候我才发现,你们听经的人注意,我才发现他一讲话,他就忘掉了别人,他就只顾自己一直讲。然后每一次如果碰到的话,他就只顾自己讲话,他也不会去顾你的反应,所以都是他在讲。我后来又研究一些心理学知道,这个人以佛法来讲就是我执很重,自我中心很强很强的人。所以他一讲话他不在意你听不听,或是你要讲什么他不在意,你只要跟他一起讲话就是他在讲。你好不容易逮到一个机会讲,他也好像没有再听。后来我发现一般的张妈妈、李妈妈都是这样。因为我小时候我妈妈年纪比较大了42岁才生的我,等到我七八岁的时候她已经50岁,我10多岁她已经50多岁了,然后就是这些婆婆、妈妈在一起,我又常常喜欢跟着我妈妈,我那时候小小年纪,我就注意到张妈妈、李妈妈、王妈妈,在讲话的时候,虽然大家一起在那边讲,可是每个人都是很专心的在讲自己的话。但是其她的人也没闲着,你知道吗?其她的人就是一直在注意说,就好像在武侠小说里面武林高手过招一样,就是看你有没有缺陷缺点,如果有漏缝的话她就一刀刺进来。那个张妈妈、李妈妈聊天的时候也是这样,李妈妈如果一不小心她的口剑有一点漏招的时候,王妈妈她就插进来然后就回不去了。所以王妈妈在听李妈妈讲话的时候,她不是在听她讲话,她在听她那一个时候空缺比较大,她就见缝插针插进去。所以搞了半天每一个妈妈都没有在听别人讲话,都自己在想办法找机会讲自己的话。讲的是什么话呢?讲的无非是我先生怎么样;我那小李子怎么样;我大柱子怎么样,就讲这些。就是不是讲她先生就讲她儿子、女儿。每个人都是在讲她自己的,可是都没有人在听。这个就是婆婆、妈妈聊天就是这样子。那个就是什么?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所以我那时候年纪小小的我就发现这一点。后来我读书多了才知道说,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爱讲话的人。注意听这句话‘爱讲话的人都是没有智慧的人,多言者无智,智者寡言。’有智慧的人讲话一定少。还有‘有智者善听人言’,乃至‘有悲者善听人言’。有智慧、有慈悲心的人会听人家的话。没有智慧、没有慈悲就是喜欢自己讲话。别人讲话的时候她都不爱听。所以我执我见很强,自我中心只考虑自己。好像一块骨头没吐出来一样,所以非讲不可。他常常这里都有话,一定要讲话,讲了东西没有营养的话。他一天要嘴巴一定要动一定要出声音。所以有智慧的人会听人家的话。还有你注意有智慧的人不会抢人家讲话,不会插嘴,人家讲话就让人家讲,然后注意的听。然后听他都讲完了没的讲了,换你讲你就讲这样子。所以有智者善听人言,然后会很有耐心的去听人家的话,而且以设身处地乃至于同情的心去听人家的话。但是没有智慧的人,他就是以自我中心,如果他能够听人家的话,他常常以自我中心去听人家的话,然后找别人家话的毛病,跟人家抬杠反对人家的意思。令人不欢喜。但有智慧的人就不会这样子。而且有智慧的人就会倾听别人的话,很有耐心再有悲心。尤其是出家人如果信众有问题来找你,不管有没有问题,反正没问题他讲你听就对了。如果你被他找上你那一天就要心里有准备。我听人家讲话最高的记录是,有一对夫妇在大觉寺从早上八点,两个人一直问问题到吃中饭,吃完中饭在继续问,一直到晚上九点多,总共问了十三、四个小时。当然这中间累了我也要很注意的听,还要给他回答。你不能假装在听。所以这是一种训练,训练忍力以及你悲心的训练。所以口的恶业很容易造,口的善业很难造。

  [若行者,于坐禅时,当正念未彰之先,即自思维;]在正的前面加一个起,在正念后面加嗔恚,这样才通。如果修行的人在坐禅的时候,嗔恚彰就是彰显也就是还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你就要起正念觉知他,就要思维,[或缘于过去违情之境上,] 违就是不顺,情就是心,吾顺你心意的事情,用我们现在俗话就是不爽的事情。你也许是攀缘不过不顺的境界上,[而起嗔;或复缘于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戚,或赞叹己之冤家,]或是赞叹我所讨厌的冤家、仇家,[此是现在三种嗔。过去亦有恼我,恼我亲,及赞我冤家之三种。未来亦然,三世类推,]现在恼我,恼我亲,赞我冤;过去恼我,恼我亲,赞我冤;未来也有恼我,恼我亲,赞我冤。[即有九种,是为九恼。]三三得九所以称为九恼。明明我很讨厌的人,却来在我面前赞叹他,那不是太恼人了吗?你说你恼我跟你赞叹我的仇家,那一个比较恼,很难讲都很恼。是令人很恼火。[因缘九恼生嗔恨,]因缘就是由于的意思。由于九恼就会生出嗔恨,[由嗔恨而生怨,由怨而生烦恼,由是嗔恨繁起,]嗔恨就很多很多一起生起来,[冤怒丛生,遂将本有之真心盖覆殆尽,故名为盖。]在这里我有一个疑问,这个怨字我是觉得,好像智者大师他的禅识是由嗔恨而生怨,不过我觉得这个怨比较没有那么强,但是他比较浅在。譬如说我们在诗词歌赋里面常常说:‘幽怨’。譬如说我们诗里面最常见就是说丈夫远行,然后太太独守空闺,那就有幽怨。可是那个幽怨并不是嗔恨,不是怀恨。是怨叹,所以应该是一个比较浅的一种不满足、不满意。但是不满足、不满意不是恨,也不是嗔这样的。应该是这样子。当然我们中国的诗词歌赋,说很多这种所谓的怨妇独守空闺,都是丈夫去做生意,不要然就去做官远行。事实上那个都不是诗人的意思,诗人都是比喻,比喻什么?他自己就是怨妇。那丈夫是谁呢?国王、皇帝。皇帝不爱他把他贬走,然后让他独守空闺一样,这样的幽怨。可是幽怨有一点怪,但是不是嗔恨。应该是这样子。不过大师这样写我们就照这样子好了。所以这个怨英文就很难翻,你要翻到恰到好处。他是不满意不满,但是又不是恨,他还是一种爱,由爱而产生的因为不满足而产生的,爱之而不得生怨应该是这样子。不是由嗔恨而生怨。爱之而不得亲近就得幽怨。[故行者当急弃之,无使令其增长。]所以修行人应该赶快把嗔怒盖给抛弃掉。不要令他增长。

  [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何物杀安乐,何物杀无忧,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如是知已,当修慈忍以灭除之,令心清净。]

  释文[初问谓何物能杀安乐?]初问就是第一个问。第一个问就说什么物可以把安乐杀掉、消灭掉?也就是说什么东西能令我们不得安乐?[何物能可杀无忧?]什么东西能令我们不能得到无忧无虑的生活。[安乐者,]这里的安乐不是一般的安乐,[即涅盘,] 而是指涅盘。[无忧者,即是菩提。所谓无上涅盘寂静乐,无上菩提觉法乐。] 无上涅盘所得到的乐是之寂静乐。无上菩提是之觉法乐,觉法的快乐。觉法不是说觉动词觉了法,而是觉悟本身这个法。你心中有觉悟的时候就很快乐。不是说去悟了什么东西而快乐,而是本身有那个觉而快乐。所以这个觉法乐是觉法之乐,是觉这个法的乐。觉这个法不是去觉别的法,而是觉本身这个法的乐。所以你心中里面如果有觉这个法的乐。所以无上菩提就是一种觉法之乐。

  [若能证到清净涅盘,即能安隐快乐于常寂光中,]常寂光常就是恒常的意思。寂就是寂静而且光明,寂静的意思就是没有烦恼。所以这个常不用管他,把寂光用引号引起来寂静光明。寂静是什么?寂静就是涅盘。光明是什么?光明就是菩提。就是恒常的涅盘菩提之中,这是最快乐的。我们现在讲佛法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学佛的目的或是目标。目的是什么吗?所谓的离苦得乐。离苦就是种种的苦八苦等等。什么是乐呢?佛法方程式:本来众生心都是苦的,苦的是-1不只是-1,最小的是-1越往那边苦越多,负的越大。然后修种种佛法善法修到无苦,苦变0度。0度没有苦了以后在往上修,修到清净庄严,无苦就是清净,修到无苦0就是清净。清净就是无染。什么是染?就是苦。无染没有种种灰尘没有种种尘,就称为无相。清净以后再走正向就是庄严,所以修行困难就在这里,你不只是清净就好,清净就是寂灭。寂灭以后还要在求庄严。所以从无相以后还要起有相。这叫做从空出假。因为这个庄严之相也都是自心所造。这是正向的+1。庄严的相就是法觉。本来是心中只有苦,修到没有苦就清净了,清净就见到自心无相的状态,无苦以后再正修令心得到法,这个好的法充遍全心,接着就令心整个觉知,觉知以后开始最重要的就进来了,这个时候就称为乐。所以你染法没有灭之前,不能真正觉得乐。乐什么?乐法、乐觉或是法乐、觉乐。然后在进一步修以后,本来是心中没有法,只有苦。因为修法的关系所以就以法灭苦,而得到无苦。然后等到无苦了以后接着,因为是正向的所以累积就有法了,就会产生法乐。法乐之前可能有一些法喜。然后渐渐就法乐,然后乐觉或是觉乐,在继续修以法灭苦,因法生乐。接着在因法而觉心或悟心,觉到自心。如果因法觉心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的乐是什么乐?是心跟觉在合一起而成为一个乐。这样听得懂吗?心跟觉或是心跟法合在一起而成一个乐。这个好像很抽象不会了。就好像你很专心的念持咒或是念经,心跟咒或是经文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他自然不可思议就产生一种快乐。那个叫做法乐也叫觉乐。因为你有觉知。这种快乐不会没有觉知,要有觉知才有快乐。觉知什么?因为你摄心、专心然后跟法融合在一起,法跟觉合在一起所以产生乐。然后进一步因为法而悟到你的心,悟到你的心以后这个心就自己产生快乐。所以最后的快乐是什么?是自心乐。自心乐而可以离于法离于觉。虽然离于法离于觉但是也不是真正的离。就说自心他不一定要完完全全靠不停的念法,或是念咒而得到快乐。他自心就不思议的,因为累积修法的那种功德威力,令自心就不思议的产生一种快乐。所以叫自心乐。在更深一层就是念到自性里面,就自性乐。自心乐、自性乐得时候,这个就说密教经典里面所说的,诸佛菩萨依法自乐,自受法乐。自受法乐就说这种自心乐的状态。你如果自受法乐的话,你自心的乐因为法的关系,这个法好像城墙一样,把你整个心包起来,心里面都是纯然无杂的,都是纯粹的都是快乐,由法的城墙把你包起来,把一切的杂染都摒除在外,你在里面自受法乐。自受法乐什么?犹如法王。自受法乐所以不为一切烦恼所侵害,也不为一切烦恼所倾动。所以换一句话讲我们修行的目的在那里、目标在那里?就是要造这一座城墙,这一座法王城的城墙。然后让自心这个法王,在这个城墙里面安坐如泰山一样,然后自受法乐。所以种种烦恼、邪魔外道都不能够侵害你。那就是究竟的快乐。在自心的法王城里面,有菩提有涅盘清净妙乐。所以就永远离苦。这个就是所谓的离苦得乐的意思。所以再讲一次这个种种念经、打坐、礼佛、念咒、修法等等,这个要什么?要造城运动,造这个法王城,造这个法王的国度。把这个城墙打造起来,然后里面都是干干净净的,永远没有染污、没有尘劳、没有烦恼进来。这样修久了以后,这个法王也可以到外面去巡视,然后度众生。但是要自己先建立这个法王城,用法来建立。

  [远离见思、尘沙、无明之忧恼。]在见思下面打一个顿号,尘沙下面打顿号。总共有三种惑:①见思惑、②尘沙惑、③无明惑。①见思惑是二乘所断,二乘所断见惑跟思惑而证涅盘证阿里汉果。②尘沙惑是十地以下所断的,这惑是什么?因为已经到了习气,然后习气烦恼很多,好像尘沙一样。最后到等觉妙心的时候,最后断③无明惑。十地以上断无明惑,断惑的根本就无明。所以十地以下的菩萨断尘沙。十地以上的大菩萨断无明惑。再回头讲所以佛法所说的快乐是什么?简单一句话讲就是法乐。你那法乐久了以后就好像筑了一道城墙一样。让你怎么样?我们最近不是到万方医院去检查,本来要打预防针,结果发现我没有抗体。你修法修到够了以后,自心就对烦恼产生抗体。但是真正修到最好的时候,不是有城墙嘛,也还用不到自心的抗体。烦恼到了城墙就已经被挡住。所以那个更好了,是一个很好的绝缘保护。

  [若杀去安乐,则获不安乐,]如果把安乐杀掉,就会得到不安乐。[戕去无忧,] 戕就是杀的意思。如果把无忧杀掉,[即复有忧。]就变成有忧。[此文乃反显,当知不安乐,即是生死,]你必须要知道不安乐就是生死。[有忧即是烦恼。何物为三毒之根?]什么物是三毒的根本呢?[何物能吞灭一切诸善之法?]什么东西能把所有的善法都吞灭掉。[佛即以偈答言,当知如来大慈,有求必应,正如洪钟待扣,有扣则鸣,故即答曰:‘杀嗔则安乐,]佛答的很妙,佛是反过来答的。注意本来是说何物能杀安乐,他却说杀嗔则安乐反过来答。他如果正答应该是说嗔能杀安乐。[杀嗔则无忧。’]第二句何物能杀无忧?杀嗔则无忧,本来应该说嗔能杀无忧。然后第三句何物为三毒之根?佛答说嗔为毒之根,这个是正答。什么东西能吞灭一切善呢?嗔灭一切善,这也是正答。只有前面两句是反过来答。[嗔即是烦恼,若能将嗔心除灭,即获清净涅盘,亦能远离无忧,]这个无应该去掉,远离忧恼才对。[是故当知,嗔为毒之根,]所以你知道讲经比较容易,写书就很难。讲经一讲过去了,如果讲错有时候没有注意就没发现。可是写出来白纸黑字你是逃不掉。

  [嗔能伏灭一切善。故古偈云:‘嗔似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提道,戒嗔护真心。’]嗔怒就好像心中的一把火一样,能够烧尽整个你所修德功德林。为什么称为功德林呢?比喻说你修功德就好像种一棵树一样,你修了很多的功德,就好像一片林一样很多的功德,所以叫功德林。无量的功德象树林一样。但是即使的你功德修得这么多,可是你生了一把嗔心之火,就能够把整片你所种的功德林都烧光。也不要说是一把火,光是星星之火就可以把他烧光了。你要想行菩提道,戒嗔护真心。戒就是戒除。戒除嗔心而且要保护守护你的真心。守护你真诚无畏没有贪、嗔、痴所污染的心,这叫真心。有贪嗔痴的心那就是假心,就是虚伪的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你的心为贪所附的时候,他就不真了。为嗔怒所附的时候,那个心也不是真的心。愚痴所附那个心也不是真的心。人的心本来是应该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这个才是他的真心。这是心的本来面目。但是如果被涂了贪、嗔、痴染料的话,那就不是他原来的心,所以称为假的心。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二十九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二十八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二十七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二十六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二十五集

 

后五篇文章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十一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十二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十三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十四集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三十五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