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论《坛经》的心性修行说(徐大源)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论《坛经》的心性修行说(徐大源)

   [韩国]徐大源

  一、真空?妙有?

  《坛经》是—本使人感到无从入门的书。单从文字上看来,惠能将不可分的词勉强分开说明,比如无念,禅定等,而且有时他的比喻也不太贴切。

  但是真正使人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的地方并不在此,而在于《坛经》的思想体系。若将大乘佛教理论大略分为两宗,则为空宗与有宗。再将有宗细分之,则为唯识宗与性宗。总之,大乘佛教理论体系有空宗、有宗(唯识宗、性宗)。可一读《坛经》,人们还是不由自主地疑问“这部佛经到底属于何宗?有宗?还是空宗?”看似空有并存,甚至空有兼而为一,但空宗与有宗的理论体系截然不同,此是则彼非,彼是则此非,惠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这是历来读《坛经》者的一个疑点。不但历来学者如此,在惠能门下的南宗禅僧里也有不同的解释。例如,人所共知的惠能的四句偈因不同理解而其偈颂文字有所出入,此中最关键的差别在于“明镜本清净”和“本来无一物”之不同。如果按照“本清净”之句来讲,惠能不失为有宗;顺着“无一物”之句来说,惠能属于空宗。这个现象足以说明,当时惠能门下的禅僧对此也有分歧。其实,空有难分之由来,以我看来,是从他所依之经而来的。具体而言,他所依之经主要是《金刚经》与《涅槃经》。然而《金刚经》是大乘空宗的经典,《涅架经》则为有宗的经典。因此,惠能语录多处似有矛盾,最明显的使人存疑的地方莫过于此处。

  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

  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如何能闻说《金刚经》,以悟解本性自有般若之智呢?《金刚经》大略是阐明“无自性”的道理,不承认“本性自有般若之智”,不仅如此。再进一步宣称“若当有法胜涅架”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连佛教最终目标的涅槃都不承认,何况“本性自有般若之智”乎!

  我认为,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的话,我们便能把《坛经》的理论体系讲清楚。简言之,《坛经》的理论体系是“真空”也,抑或是“妙有”乎?把它弄清便是这篇小文章的目的。

  二、心性说(妙有)

  看来,惠能的心性说决非来自《金刚经》的空宗思想,而是出于大乘有宗,尤其是基于性宗而形成的。

  1.自心显万法

  《坛经》也是同意“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而且更巧妙地生动地说明这个道理。

  于自性中,万法皆见。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

  万法指宇宙万物而言,即,宇宙万物全都是自心自性上显现出来的。不但宇宙万物是从自心上显现的,而且宇宙万物之间的运动变化也只不过是自心的运动变化。

  诸人夜论幡义,初论幡者,“幡是无情,因风而

  动”,第二人难言,“风幡俱是无情,如何得动”,第三

  人“因缘和合故,合动”,第四人言“幡不动,风自动

  耳”。众人争论,喧喧不止。能大师高声止诸人曰

  “幡无如余种动。所言动者,人者心自动也”。

  那么,为什么不管什么都是从自心中出来呢?惠能对此回答如下。

  何名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何名六尘?色

  声香味触法是。何名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

  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门、六尘。

  自性含万法,名为藏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

  门,六尘,是三六十八。

  在上引文中,惠能按照唯识佛教的基本原理而说明“心生万法”的道理。惠能深刻地受到了大乘有宗的影响。

  2.真如自性

  在上引文中,惠能说“法性起六识,自性含万法,名为藏识”。那么,所谓的“法性”、“自性”、“藏识”到底是何物?是否唯识宗所说的阿赖耶识?看似不局限于阿赖耶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考察一番惠能的语录吧!惠能说“一切唯心造”时,已经说到其主体了。

  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

  法身。

  惠能自己认为,所谓的藏识便是清净法身,然则所谓的清净法身又是什么?再看惠能如何说。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

  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

  真如本性。

  于此引文中,可以知道惠能所谓的“藏识”、“清净法身”,乃是真如本性。又能据此而知惠能的主张不过是真如缘起说。

  为了再进一步理解真如本性,再看他如何说。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知惠。

  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

  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莫

  起诳妄,即是真如性,用智惠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

  舍,即见性成佛道。

  通过这段引文,可以明确知道《坛经》里面,自性、真如、清净法身、佛性、本心等都是一物而异称的。

  那么,《坛经》里的心与性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在我看来,有时没有区别,有时有所不同。在《坛经》里常见的“自性自心”当中,自性与自心是一个概念,没有区别。但是在别的场合,惠能将其分别而言,比如,上面所引的“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便有所不同。不仅如此,在其某些地方,惠能有意把它分别说明。

  大众作意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

  城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

  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心即是地,性即是王”的比喻,实是难以讲清的地方。单从惠能的说明来看,心是性所活动的空间,性是心地活动的主体。再参考惠能的另一语录,此义更为明显。

  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

  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

  此引文中,真如和自性是同一的,据此引文而言,则自性有起念之作用。换言之,自性能自觉活动,因此而言,万法是由真如自性在心中自觉活动而显现的。

  3.佛性

  作为万有之本源的真如自性在何处?在自心中。在何人的自心中?按照惠能所言,所有人的心中均有此真如自性。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性是真如自性。菩提般若是能觉的智慧,换言之,即能够证得佛果(果)的智慧(因)。人所共有的自性便是能够得到佛位的原因,所以又称之为佛性。此佛性乃是惠能一生拳拳服膺的毕生持论。

  人既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

  同,佛性有何差别!

  惠能认为,宇宙包罗万象乃自性中显现出来的,而且此自性人人皆有,这就是真如自性,同时也是能够达到佛位的因,因此,称之为佛性。如此看来,惠能既是比较典型的真如缘起论者,又是十分典型的佛性论者。

  三、修行说(真空)

  惠能虽然是真如缘起论者及佛性论者,但《坛经》里注重的内容不是阐明真如缘起与佛性的道理,反而大部分的内容围绕着修行方法展开。那么,他的修行方法如何?

  1.能觉与所觉(见性成佛)

  所有自觉的修行都有自己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有时影响自己的修行。然则惠能修行的目标是什么?他的目标是十分明显的。

  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

  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

  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

  佛”。

  惠能修行的目标无疑是作佛,即成佛。但是在惠能看来,成佛与求福截然不同。换言之,通过造寺、布施、供养等修福,不可能得到解脱成佛的结果。因为“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所以惠能决然反对修福不修道,而走上成佛之路。

  那么,成佛是谁成佛?是我成佛。“佛者何义?佛者觉也”。按照佛教及惠能的理论,佛是觉悟的人。觉悟什么呢?觉悟自己的自性。换言之,觉悟自己本有的真如本性,即所谓的佛性。如果再将它进一步说明,可以如下说:觉悟成佛的主体是自我,即能觉者是我。觉悟的对象是我本有之自性,即所觉者是我的自性。换言之,我(能觉者)觉悟我的自性(所觉者)是惠能修行说的出发点。

  2.能所为一(顿悟顿修)

  让我们再反复吟味我觉悟我的自性的理论吧!他所追求的目标原来在自己的内心,即回复自己的本来面目——真如,佛性。不仅如此,回复自己的本来面目之能源,也是自心中真如所固有的般若之智。总之,修行者、修行的目标、修行的能源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惠能说明了这个道理。

  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譬如其雨

  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

  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涧,诸水众

  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

  智,亦复如是。

  惟是如此,惠能反对佛教传统的因定发智,而主张定慧等。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

  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惠体,即惠即定用。

  即惠之时定在惠,即定之时惠在定。善知识!此义

  即是定慧等。

  何则,如果我回复了真如自性,那么真如自性就是我。不再需要什么修炼工夫。换言之,定中便有慧,慧中必有定。因此,惠能又用一个比喻说明这个道理。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

  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

  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按照惠能的说法,念之体便是真如,真如之用是念,是以所有的念为真如所发,此念回复得真如自性,这叫定,便有慧。惟是之故,见性修行,只须“恍然一悟”而不须积铢累寸,潜移默化之功。故其言“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在惠能看来,成佛不是在长久之劫中修行得到的,而是系乎一念之悟,一念悟即是佛,这就是历来禅宗所大力宣扬的顿悟顿修,原其所自,以其能(觉)所(觉)为一故。

  3.立无念为宗(终极之道)    ,

  如上所述,惠能的目标是成佛,而成佛在于一念之悟,然则如何得一念之悟呢?回答这个问题以前,需再次考察他所谓的作佛。

  惠能认为,作佛不外是回复得心中本有的真如自性。如果一念得到此真如自性,便是佛。若一念得不到此真如自性,便是凡。那么,自古以来,或者,惠能在世时,无数和尚,专心修道,而作佛者寥寥无几,此为何故?在惠能看来,绝大多数的出家者,不务回复真如自性,而在法相上下工夫,所以不能作佛。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

  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

  道因缘。

  但所谓的法相是从何而来?按照惠能说明,一切法相是从真如自性显现出来的,所以他说“自性含万法,……生六识,出六门,六尘,是三六、十八。有自性邪,起十八邪。若自性正,起十八正。”又说“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将此二言合而观之,可以说,法相即念,念即法相。惟是如此,在法相上下工夫就是在念上下工夫。在惠能看来,一般凡夫驰心于外,追求财物声色,而出家沙门又以清净佛性为法相而追求它,保持它,终为法相所缚,与凡夫同受轮回生死之苦。这就是惠能所以反对神秀的根本原因。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当时,弘忍和惠能都觉得他“未见性”,因为神秀把菩提心当作一个法相而追求它,保护它。如此修行方法只不过是起善念。虽然起善念,时时勤拂拭,毕竟是念,乃是法相。是故弘忍向神秀说“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人。凡夫依此偈修行,即不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如果再用惠能的用语来说明神秀的修行方法,便是看心看净。

  那么,应该如何修行呢?惠能想通过无念的修行方法,直接把真如自性显现出来。若有人执著于相,泥滞于念,心光自然驰骋于外,不能返照自己。因此,惠能提出无念修行法,欲以发出真如自性的般若之光。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

  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故此教门,立无念为宗。

  什么叫无念?惠能自己这样说明:

  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

  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

  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

  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相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

  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

  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

  离境,不予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

  断即死,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思法意,……是

  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

  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

  据此清晰可见惠能的意思所在。即,无念不是意味着什么念头都没有,而是不执著于念,以致“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的境界。

  惠能用这个无念修行法,推翻既存的神法,创立了新的禅法。在惠能的理论里,发见念体之真如,就是禅,除此以外,于念上追求的一切修行法,不成其为禅。

  今既如是,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体

  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

  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本性

  自净自定,只缘染境解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

  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

  惠能对禅之语义的解释,似乎缺乏根据,但是我们可以据此而知惠能所追求的坐禅及禅定。再循着这个思路,“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是应当如此的,“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也不足为怪。

  在惠能看来,无念法者,即是舍此无他的禅法,又是作佛的终极之道,而且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无念修行法的具体内容。

  四、真空妙有

  细读《坛经》,则一字一句无非本于真如缘起说,换言之,惠能哲学根深蒂固是属于有宗的性宗。那么,惠能和空宗,尤其是和《金刚经》的关系如何呢?

  在我看来,惠能在《金刚经》里悟会的并不是我空法空的空宗理论,而似是空宗在诸法无我的基础上得到的无分别智。简言之,惠能在《金刚经》里体会的是无执著、无相的道理,所以,惠能爱把无分别、无执著和《金刚经》联系起来。

  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

  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

  自性心地,以智惠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

  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

  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

  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

  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在上引文中,可以知道惠能在《金刚经》里体会的是无执著,而更为引入注目的是惠能直接将《金刚经》和无念修行联系起来。

  如此看来,惠能是在性宗上接受空宗的五分别智的。换言之,在真如缘起说的基础上吸收空宗的修行方法。从所依经典的角度来讲,把《涅架经》的性宗形而上学与《金刚经》的五分别智通过能所为一的理论融和一体。

  总之,惠能是在有上看空的。心性论是有宗,修行方法则与大乘空宗相似,惠能对诸佛经的看法虽然有失偏颇,但是他的精神是充满着自由和创造的。他不以诸佛经转他自己,而以自己转诸佛经,终于达到如此境界,真可谓独辟蹊径的真空妙有矣。

  (原载《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前五篇文章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小扎(谭毅)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 以禅宗方法整理《坛经》(任继愈)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思想的源流(李昌颐)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六祖坛经》与禅文化的影响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师资略述(释明真)

 

后五篇文章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论《坛经》的禅学思想与实践(吴平)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王月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的禅学思想(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略述慧能《坛经》禅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净宗祖师传记: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