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一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一集

 

  内容提示:

  6、妙色功德成就

  7、触功德成就

  8、三种事功德成就

  原文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此二句,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优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愿我国土光焰炽盛,第一无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夺者。”

  若为相夺?如明镜在金边则不现。今日时中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王道中金沙则不现。转轮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则不现。金山,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则不现。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则不现。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安乐国中光明则不现。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从绝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故。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阿弥陀如来法王所领,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是故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者,曜二种世间也。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此四句,名庄严触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宝重金玉,不得为衣服。珍玩明镜,无议于敷具。斯缘悦于目,不便于身也。身眼二情,岂弗矛盾乎?是故愿言:“使我国土,人天六情,和于水乳,卒去楚越之劳。”所以七宝柔软,悦目便身。

  “迦旃邻陀”者,天竺柔软草名也,触之者能生乐受,故以为喻。注者言:此间土、石、草、木,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当以其葻(草得风貌)茸[艹/榮](草旋貌)[艹/眇](细草曰[艹/眇]),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参译,当别有途。

  “生胜乐”者,触迦旃邻陀,生染着乐;触彼软宝,生法喜乐。二事相悬,非胜如何?是故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昨天我们从总相到细观分,从清净句,所谓的清净总相到所谓的量,乃至“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备诸珍宝性”这段文字作了一个提示。

  佛法的一切教言离不开心智光明,离不开心智传达,离不开心智所用,所以佛法离不开心法。净土教言在我们中国的传播中依止的《三经一论》,这一论,学习者,古来已久提倡者有之,学习者就比较少。以《往生论》这样的法则来实践,五门实践的人就更加稀少一些。因为近代大家比较提倡一句佛号念下去,这样的机制比较多一些,不管是打七念佛精进……皆以单持佛名作为方便。

  那么方便若是执着于方便,往往久久就会产生流弊。我们知道念佛法门,一句佛号真实行法方便,行持方便,相应也很方便。那么若是不懂这个法的来源、依止,这个方便慢慢就变成不方便,甚至产生障碍。这个障碍不是说来自这个法的障碍,是来自于我们凡夫心智,逐渐不知道它的出处,产生不了相应的法乐、法的喜悦或者说我们都没有证悟之乐、没有相应之乐、没有利益世间这个乐。

  我们前面学到昙鸾法师讲乐来于三种,那么就有法乐之说。象我们人类生活中,这几个大的机制,我们大概都是有认识,你就是不学佛的人,他也有这个认识。好比说我们经常谈有三种生活形式:一个是物质生活、一个是精神生活,再一个宗教生活。实际佛教在这三种生活中,它有一个更广泛的提示,就是证悟的生活,也就是证悟的人生。

  象我们经常会谈论到人生的物质生活,象我们说有衣食有房舍,现在生活好一点的人有车子,那么这样是物质生活。物质生活不匮乏,人就向往精神生活,物质匮乏他也是有精神生活的成份。精神生活是个体的一种自我意向的满足或者是一种寻求,往往这个精神生活大家各人都是参差不齐的,千差万别,但它基本上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或者所受到的教育环境民族区域,各显其差异。那这精神生活的差异表现在宗教的依止与向往,因为精神生活各有所取舍,各有所表达,所以宗教生活就有机制性的大的人群。

  好比说我们中国道教乃至过去儒家思想,也都是这种宗教生活的意向,象那个基督教、天主教,乃至说伊斯兰教,甚至很多很多的教,印度教…….它都有它的宗教机制。宗教机制它是一个群体性的精神生活了,所以我们说有一个共识的精神生活。那在宗教生活的满足下他就会产生新的需求,我们中国人就比较缺乏宗教生活,但以前有相似的宗教生活的培养。好比一个部队一个团体,它要有一个相似的统领大众的思想引导,那么就会出现相似的宗教生活。

  象我们在中国这个环境中,大部分大家对宗教的概念是没有的,但它必须得有单位的机制、部队的机制、学校的机制,这个机制实际也是一种共识的意识。共识就是一种集体精神,这个集体精神不得不以宗教形式存在,或者延续。它要离开了这个,没法去照顾大家的交流与共同一个守护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不太一样的,因为物质、教育、感知性的差异、年龄差异、道德水准的差异,这个精神生活是参差不齐的,它是杂乱的,宗教生活来协调统一、来共同、来和合这个事情。

  象我们这个念佛法门,它是从证悟上令我们有证悟的生活,就是佛法法味的生活。那么这个念佛我们要是不了解一个法则,我们很难爱乐佛法味,所谓的“禅三昧为食”,以佛法为食,以法义为食。那么这样他不光是涉足宗教了,他有宗教生活的升华或者说实质的内涵。

  有时人在宗教生活不能深入就会堕入迷信,或者是说在精神生活迷茫的情况找一个依靠。那这样没有真正体会到我们证悟的生活,象那些智者圣者,他们是证悟后的守护,所以他们有证悟后的这种广大智慧慈悲的感知。一切凡夫有情都在这个颠倒妄想知见中,乃至说自认为的宗教生活中生活。所以这四类机制呢,净土法门它基本上从证悟后的机制知见上下手的。

  我们说果地觉为因地心,那么这种生活我们说是证悟的生活,因为这把佛的知见运用在凡夫的生命与意识中,那么这样使凡夫去体会到证悟的人的一种内心世界、生活感知。那么这是十分震憾人的,也是十分感人的,十分的富有,有厚重的道德与福慧资粮的给予。也就是说,回施给我们一个无尽的宝藏,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们看到前面所讲的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十七种庄严中第一句清净庄严,“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个清净句,后面延续出来的莫不是随顺法性的富有与自在、法性本来具足的功德、实质的德相。因为我们一般谈到佛性、谈到法性、谈到自性,往往就有一种空泛的、平白的感觉,就是说庸俗的,或者说断灭的感觉、寂灭的感觉,而不知道它庄严、稀有、神圣,具足妙用的一面。我们在这个学习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我们逐步会体会到,所谓的证悟的生活。

  我不想故意去制造一个什么名词,但在这个念佛法门中,的确它有超越宗教生活的机制。好比说它是对一切有情,九界一切有情,乃至蜎飞蠕动之类都有摄化的,这个法门。胎生、湿生、化生、卵生,咸以阿弥陀佛清净名号功德如意回施,令众生得如意宝藏,就是照了自性,平等真实庄严具足。那么这样不单单是对佛教徒了,不单单是宗教所摄了。要是我们单单把这个净土法门看成宗教所摄,你不了解(净土)。那么四生九有之类,三界九有之类,平等回施,圆满摄化,咸趣菩提,那么这跟宗教生活就没有关系了。单单说精神生活它就有点,我们感觉到它不是个体生活,你物质,它跟物质生活……它的确是超出物质的生活了。所以它超越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宗教生活,纯粹是一个证悟心智的生活。

  为什么我今天提出来这个事情呢?昨天有菩萨说佛教也不过是个宗教,在下面谈论这个事情,象念佛也不就是宗教的一个分支嘛。为了给一些菩萨提示,我说你要尊重一个法则的时候,你要知道它背后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善巧与实质的内容,你不可泛泛地用你的心智去推敲一个东西,或者是你妄自测度一个法则,你就会昧失广大清净的利益与真实的功德。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个机制,我今天有这么个愿望,希望把这四种生活的机制给大家作一个提示。

  那么净土法门的确是逾越了宗教,我也尝试着用宗教来审视它,但它不是宗教。但它的确摄化了宗教的一切宗教事,一切宗教因缘。它又谈不上精神生活,但它涵纳了精神生活最富有、稳定的一面。那我们一般对物质生活要是自然跨越的情况下……后面会讲到物质生活的差别,这个物质生活的差别实在是我们应该审视的。物质生活的差异太大了,我们要沉浸在人类凡夫心智中这种物质差别,实在是十分可怜十分可怜的。就象一个小蚂蚁看到一个大蚂蚁的生活环境一样,一个大蚂蚁看到蚂蚁王的生活是一样的,实在是太可怜了。

  因为我们在三界之内还要争这个物质生活差异的时候,我们会被闭塞在一个极为狭隘的争夺、掠夺、占领的强制意识中。很多人为了一点物质的占有啊,或者说自己贪欲的占有,付出了生命与道德,付出了学佛法的甚深的不可思议的机会,你感觉到十分的可惜。尤其遇到净土法门,不能逾越物质、精神、乃至宗教生活的狭隘性,我感觉也对不起自己这个殊胜功德因缘。

  所以“佛告阿逸多,汝闻无量寿佛名,吾助尔喜”。何以故?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为具足无上大利。这无上大利就是证悟的生活,彻底回归了最圆满的心智与最圆满的这种生命的意识机制中来,最健康最圆满的机制。它不单单是人类所需,它是四生九有之所需。象我们念本师释迦牟尼佛说四生慈父、三界导师、人天导师。他出生我们的法身慧命,不单单是我们世俗拥有那一点所谓的物质精神或者说单单人类这个层面的宗教机制中来,若是单单这样认为,实在是辜负了净土法门果地觉的回施,或者说减损了它的究竟广大至真等正觉的给予、圆满的给予。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我们读一读,可能就涉足到差别上的因缘,我们来听一听。

  6、妙色功德成就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此二句,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优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愿我国土光焰炽盛,第一无比。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夺者。”

  若为相夺?如明镜在金边则不现。今日时中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王道中金沙则不现。转轮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则不现。金山,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则不现。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则不现。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安乐国中光明则不现。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从绝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故。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阿弥陀如来法王所领,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是故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者,曜二种世间也。

  这是十六种庄严中的妙色庄严功德。它这种类比,从所谓的世间金一直到佛在时金、到他化自在天金,这段文字乃至比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光明所对比的差别。要是我们沉浸在物质生活中,那你精神生活的主动性是不能建立的。要沉浸在物质、精神生活的这种局限性,你的宗教生活就是广大的精神生活你建立不起来,那么在这个广大共识的精神生活中,要陷入其中,你不能有证悟的这种超越的精神生活,我们说正悟的生活。

  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思维的角度往往有一个极大的局限性,就是所有的学识就是你思维的参照,所以今天就提出正悟的生活。因为阿弥陀佛这个教言中,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净土法门的一开篇它是这样来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接触到净土法门,所有的生活就是以佛的果地觉,来指导我们凡夫的生活。新的生命力延续的机制,是不能用你凡夫的心、智者的心、三界的心、四生九有的心是没有意义的了。

  你要用佛陀的心来指导你自身的生活,那么这样这个法则的思维参考的机制就变了。这样一旦变了,我们就不会沉浸在过去的习惯、善恶、是非、功夫这种机制中,也不会沉浸在自己过去已经习惯的物质生活意识、精神生活意识乃至宗教生活意识中,去揣度净土法门。直接就逾越了这三种生活意识,来随顺弥陀的殊胜的如来知见来审观生活,来审观自己的依正二报。那么这样能进趣到所谓的种种稀有的殊胜庄严中,就是说我们的法性心智中来,要不然我们还会沉浸在平白的庸俗的自性之中。

  所谓的庸俗者,可能就是我们自以为是的这种平庸。有时我们会这样把自己的思想看成唯一的正确,把自己的感知判立看成唯一的正确,结果就沉沦在自己的量中了,不能逾越。那么阿弥陀佛的广大回施就会扼杀在我们的见闻觉知心中。所以世尊说法时说:我法非见闻觉知。跟你见闻觉知不相干的。他告诉这些菩萨这样说:诸比丘不要相信你的见闻觉知,何以故?汝未证阿罗汉,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念,不要失心。我们读《四十二章经》会读到的。(编注: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

  因为世尊的教言中,法非修修法,念非念念念。我们现在这个知见与修法都在我们自己的量中,在我们自身的现状中,受到这个局限。所以不得已,我们作这样一个提示,欲令我们来先心开意解,接受佛陀知见的甘露,来洗涤自己以前的自我执着的毒素,使自己的心花得到真正的开放,接受着十方诸佛智慧的光明。

  所以在《无量寿经》有这样的话:“阿弥陀佛光明照触此人,身心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阿弥陀佛正确的知见与誓愿力就是我们说的光明,你若能接受,你身心一定会柔软的,一定自然向善,三垢一定会消除的。这个从理论上与实际的功德上、因缘上都是如实的。

  我们看文字。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此二句,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优劣不同。

  因为阿弥陀佛观察二百一十亿佛土,虽然都是佛土,机制各有类别,千差万别,参差不齐,这类差别是十分大十分大的。佛怎么来调整这种因缘呢?来看下面的对比。

  优劣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

  有高有低的形状。

  高下既形

  表现着种种差别,

  是非以起。是非既起

  这个地方就有说好说坏,好比有人说云南是个好地方,有人说上海是个好地方,有人说广州是个好地方,有人说……比高比低啊,比是比非啊,那各有长短,所以优劣不同全在于此。

  长沦三有。

  因为这个是非既起,所以长沦三有。这三有就在这个三业中徘徊。我们说这个城市有差异,那三界有没有差异呢?有人染着于善法,有善知识就呵,说此善没落但是轮回;他就贪图禅定,说我修功夫吧,我就修四禅八定吧,有人贪图四禅八定,他就呵。为什么要呵呢?他以去染着故。

  佛以种种现缘中,建立善巧来遮、呵有情,也鼓励有情去修法。好比说我们真正是一个迷痴的人,善恶都不懂,苦乐就不知,这样就鼓励你行善,行善得乐故,你会染着;世尊就会呵、呵斥呵染,呵染你就会去进入所谓的禅定,远离对待的一些法则,乃至非想非非想,这样修持;那么世尊还会呵,你一旦染上沉浸在诸种禅定之类的;世尊还会呵,来令你生起悲心、善巧;若染着悲心,世尊还会呵,一直到你究竟圆满认识自性,彻底安乐。

  那么我们现在在三有之类的有情,碰见什么就会染着什么,撞到自己心中不爱乐的东西就会排斥什么,这样一直延续在三有之中,说三有就是三界。在三界之内,这样徘徊。

  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

  阿弥陀佛这平等愿就表现在这个大悲心智中了,大悲心智就表现在平等回施上了。就是不管你是善恶有情,你是三界哪一类有情——胎生、湿生、化生、卵生,你哪个机制我是不问的,平等回施,咸令其成佛道。那这样广大究竟的悲心,大悲心智就是无缘大悲。

  我们都知道有些法是有所摄的机制,好比说我们现在作为佛教徒,你来皈依了,你是佛教徒,那行啊,你是佛教徒,我们就开始学佛有机制了;有人说我是参禅的,你到参禅的禅堂有一个机制;有人说我们这一个念佛小组怎么样,这一个小组我们在一起念佛,这一类的机制了;有人说我们是出家人,剃了头,舍家弃欲作沙门形象了,这是出家人的机制;那你非人就不能作出家人,或者说你诸根不具不能作出家人;或者说你很多遮难,你就不能作出家人;这是个机制。有人说我要受菩萨戒,受菩萨戒你可以看菩萨戒了,学习菩萨戒了,这又是一个机制。它只摄一机类一机类机制的人。

  阿弥陀佛没有这样的心愿,阿弥陀佛普摄十方一切有情,同成无上道业。那么他发这样的广大究竟超世之心愿,就是泯灭了一切机类差别,大机大用,大慈大悲,所以大勇大愿。我们不能轻易带过这样的东西,一旦带过,我们对阿弥陀佛清净平等回施的功德,我们就轻轻地感觉到很不在意的就带过去了。

  你对他这种大慈悲大智慧的给予,你就会浪费,于你真是擦肩而过啊,就是失之交臂,我们会感觉到痛苦的。或者说真正给你个摩尼宝珠,你把它弃掉了,你还会沉浸在你平时的世俗的心智中,或者说你自身修持的一个状态中,不能超越自我,沉沦于三有。所以以此,佛生大悲平等愿。

  愿我国土光焰炽盛,第一无比。

  所以阿弥陀佛不光以声,就是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来传播十方,普利众生,亦以光明普利十方,作无尽佛事。无尽佛事就是平等普摄一切众生,就象大日轮一样的,一时光明,平等回施,饶益十方,幽冥众生一时得以光明的这种安乐,所以得种种生机与自在力。那阿弥陀佛以光明作佛事,普利十方有情。所以说“第一无比”。

  不如人天金色,能有夺者。

  因为啥?人天金色相比而夺。好比我们现在在打灯,你再打灯你不能和太阳相夺啊,你夺不了太阳光。何而故?太阳光炽盛故。这是类比而说,所以人天之光次第而增,各类差别,上上者能摄下下,下下者只能回归于上上,消融于上上,不能抗拒上上之功德。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所谓是非既起,高低亦起,乃世间之差别相,处处可得,处处可见的。所以下面举例子。

  能有夺者。若为相夺?如明镜在金边则不现。

  你拿一个我们现在做那银镜子,过去古代人打磨那银镜,一个银打制的镜子就磨啊、磨啊、磨啊,最后用鹿皮磨呀、磨呀,磨出来就可照见什么了。现在我们那个镜子是水银在玻璃上制造出来的,过去是磨出来的镜子打磨、打磨,要拿个金子那个镜子就照不到了,不起作用了。这是古人所类比,我们现在怎么来类比,不知道,这是古代人的一个类比。要是你有银镜子可以去打磨打磨试一试做一做实验。

  今日时中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

  因为什么?佛在世之时福德差异与我们现在福德差异是很大的,在这经典上是有很多这样的记载。许多人的道德在变化,在减劫之中,百味减退,乃至珍宝之色就不如过去的色了。象我们小时间,象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那个时间吃个水果是感到很好的。现在我看到水果我头大,我是真吃不下,一拿那个水果象嚼木头的味道,特别不想吃,心里没有味道。我不知道是不是,那有人说味道很好,那你慢慢吃吧,百味减退是这样子的。到人寿三十岁的时候,那我们这个稻谷的味道就……到几几年,到人寿二十岁的时候,那大米就成珍珠一样的东西守护了,就是更稀有了,到人寿十岁我们就太难了,大米都看不到了。现在我们大米算什么的,现在吃大米我感到大家可能还说大米还不太好吃呢,但要再减减减,减到人寿三十岁,能见到大米就太困难了,减到人寿十岁,我们能见到一粒大米那简直天福了。

  现代我们这人类的机制,很多古代的珍宝、古代人的福德因缘我们都看不到了。我知道一个东西我们看不到,就是龙涎香现在都看不到了。象在宋朝的时间,我们中国宋朝人就比较奢侈,比较浪费,皇宫宫殿都要用龙涎香,我们的香炉没有那种香炉了,就是手持的香炉,在古代的画上可以看到,好比皇帝要出走的时候,他前面要有持香炉的人,他烧的是龙涎香。

  现在我不知道这里边谁见过龙涎香的举举手,龙涎香,(……那不是,那是牛耳香。)谁见过举举手,我见过,现在见不到了,这个香是乳白色的香,这香味就不要说你燃,一般的一点燃,在方圆大概一公里以内这香味是纯正的,很纯正的。一般这个香你摸一下,这个味道是十分地不容易去掉这个香味。过去人的福德他够啊,他点那个香实际就是很多混浊颠倒的东西就……很多恶鬼在这个地方是存不住的。

  这个象我们现在烧的这个沉香、檀香对我们就有很多福德的加持。你说这个烧香有什么?烧香不就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吗?不是,你没有那个机制你连名字都闻不到,你还去烧呢。你连名字都闻不到,你还能知道味道?那你就不知道味道的。

  我们刚才说到的,我们烧过那个香,几百人打七,很热很热的,味道很重,以前在福建。我就用那个牛耳香,就象那个耳朵一样,是在非洲的那种树,一年割一次,割一点点,切割下来的一点点,烧一点,好几百人就一点点你烧,就一点就行了,汗味异味就荡然无存了,这个是不能给大家胡说的。

  象我们现在坐在这个地方,烧了檀香、沉香,也是大家的福德,我们也能沉静下来,给我们也有加持,只是你是在不知之中得到的加持罢了。

  要是我们在这里面搞很多很恶的味道,好比说很多蒜味葱味来烧一烧,你不相信我们坐三天人就跑完了,你自己都坐不下去了。那恶鬼来骚扰你的心,来骚扰你的业缘让你烦燥。所以很多人抽烟吃蒜,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在戒上是制的很清楚的,好比比丘吃蒜了,行,三日内你不要进殿堂,然后你把你的衣服全部洗掉,沐浴过以后你才能进殿堂,若不然你不要进来。要是吃那个什么韭菜之类的,好,你要吃行,你一天不要进佛堂,你要把衣物全部换掉,沐浴后你才能进殿堂,佛制的戒是这样制的。要是你说我非吃不可,佛就开始呵你,说诸比丘不可以浊恶之气入佛殿堂的。

  那世尊为什么制这个呢?因为令大众安乐,令大众喜悦,免除诸障故。你要是用那浊恶的东西呢,恶鬼喜欢你,他跟着你,跟你就给你惹麻烦,你不吃他就让你心烦意乱。有人抽烟抽的,我抽了二十年的烟嘛,我知道这个东西,那不抽没有力气。不是,鬼神治你来了,啖气鬼给你治的,你没有力气就烦躁,一抽感觉精神来了,不是,是鬼神高兴了,恶鬼神高兴了,他一高兴,刺激你的感知,你感觉很有精神了,哎哟,这么好啊,实际不是的。

  就是我们这个生命安立,是四大聚合身,没有任何东西,就是善恶交织罢了,善恶无记交织的感知,你把你善神恶神一撵走,身体空立了,就是个空壳子,就是个植物人,你什么都不是。那我们存念诸佛菩萨的智慧,我们这个壳子,这四大的聚集就不是个壳子了,那它有它的作用。所以这香是佛在世的时间,不要说佛在世,是慢慢的在减的,象我们现在还用,去年他们给我搞了一点什么香我想不起来了。

  我以前供过五种香,供五种香的时间,你感觉天地都是宁静的。

  现在我们世间的人不太在乎香了,今天他们昆明居士走的时间给我提了意见,说那个下面经行道我们买的那个盘香,人头痛,因为你们长时间走可能已经不知了。不行你们把它隔开,用个琉璃板,把它密封起来,你感觉不点香心里不安稳了,你可以点香,但香不要漫到里面就行了。你要真正想烧香,檀香沉香真烧一点点就行了,不需要多。要不然那个东西,人稍微静下来扛不住的。

  以前我在闭关,象这个花,这个百合花我就晕倒了,一闻到这味“啪”就摔倒了,你这个自制力就没有了,它醉掉了。那个金百合,一闻我就又不行了,人身体太弱的时候,那香就把人给……我以前上这个山的时候也是被晕倒过,就是那花的香味太香了,人走走就象麻醉一样一下就歪那儿,就扛不住了。我们这壳子它实在没有什么,但人的福德在不断地变化,外面物质也在变化。你要不相信这个真是不行的。

  现在想看看龙涎香,可以到福建有一个博物馆中还可以看得到。博物馆中他们在大海中把船捞出来,那个过去外国进贡的龙涎香还有一点点,看得到,烧我们是没有那个福报,就是人的福报真是减得十分厉害,往往我们不能觉察。这么举个例子。

  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

  他这是一个类比的,我们又看不到这些金,干脆就不讲了,我们就念一下就对了,就是以此类比。

  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王道中金沙则不现。转轮王道中金沙,比金山则不现。

  反正我以前打坐的时候,静下来的时候见过光明,这光明,反正畏惧,心里畏惧、害怕。我出来看太阳光,看太阳光是个黑点,感觉太阳是个黑点一样的。明具回来把我手机上我照的相,以前我看太阳就那样的,你要打坐看到过其它光明再看太阳,太阳是黑色的,它并不是光,对比出来它不算光了。就是比它还光明的东西还是……我们说超日月光这个说是可以说的,但是你要是没有见,感觉超日月光是什么样子,你连想象什么叫“超日月光”,能超日月吗,对不对?那想不来。以前在打坐的时候见过这个光,这个光是……再看太阳的光,感觉太阳的光就象个黑点是一样的。那天我照的那相的时候,我照的太阳是黑色的。

  实际这是类比出来的,我们读《无量寿经》讲,佛告阿难:阿难,汝起来向西方顶礼,阿难就整理衣服向西方顶礼,然后称念“南无无量寿佛”,然后阿弥陀佛放大光明,身如黄金山,一切光明皆悉隐没,唯现此光。那就说明那个光,举一(39:30)之光,一切光明所不能及。

  我作过两次祈祷,金色光见,其它光没见。在灵鹫山我作祈祷的时候,我见了。也是读了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说让大家祈祷的,后来我不敢说,抑制住了,因为什么?怕大家起其他想法。在祈祷的时候来了很多很多的人,我看不到边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看的,我不懂,就是跟我一起去的,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看。看太多的人了我不敢了,我就老实坐那个地方了。因为什么,就是怕大家有什么其他的,有的人不能自制啊什么的,不敢说了,就闭口了。他们就是,那是金色的光,纯粹是金色的,那比这个布要金色的,要亮的。你要是去念诵,去祈祷,那三宝、诸佛如来会加持你的。

  象我们在这个世界的果报,的确是每个人参差不清的业缘,差异是十分大十分大,有的人心力跟不上就会畏惧,甚至疯掉的。

  以前有个天津的居士,他就念佛,拼命地念佛,他想见佛,盯着佛像,瞪着眼睛大大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结果念的久了,眼花了就把阿弥陀佛喊出来了,还到处跑,就象那个范进中举一样的,鞋也不要了,什么也不要了,衣服也撂了,就喊我见佛了,到处跑喊,失心了,别人说神经了。你不管他的业报怎么样,那时出现就是失心了,你见就见了,喊什么?我在灵鹫山上我真有点害怕了,怎么这么多人,下来我问他们了,我看到很多很多人,就是看很多人,心里怕自己失心了,不敢说,坐那看着。

  果报的差异以此类比,我们还看它下面类比吧。

  金山,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则不现。

  三十三天璎珞我们还知道,三十三天还记载忉利天什么的。

  三十三天璎珞金,比焰摩天金则不现。焰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

  这个地方还是大家去习习禅定吧,习禅定这些东西反而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

  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安乐国中光明则不现。

  所以者何?彼土金光,从绝垢业生故,清净无不成就故。

  阿弥陀佛以光明第一、光明无比来照耀世间,所以佛在《无量寿经》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光中之极尊,佛中之王。

  他为什么这样称誉阿弥陀佛呢?他是如实的表达,他并不是说来夸耀一下,说阿弥陀佛比我们厉害,他不是这样说的。你看在《无量寿经》上讲:佛说,有的世尊光七尺,就一由旬;有的就是几由旬几由旬;有的照一国土、二国土、三国土乃至说……阿弥陀佛的光明照无量无边的世界,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么无不成就故,阿弥陀佛就以光明来作佛事。

  许多人在念佛的时间里,就能见到大的光明藏,那他没有离开这个世间,那我不知道我们现在这么多行般舟的人,各人的境界不需假说。但有一点你要知道,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间,我们的生命意识时时刻刻在与光明相应,与报德的法性光明相应。这是真实不虚的,你知与不知都在相应。

  好比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的报德,他了知你、摄化你、成就你,这是真实不虚的;阿弥陀佛的法性之德摄化你、照耀你,这也是决定真实不虚的;应化之德顺着你的感觉也在摄化你、照耀你、养育你,这也决定是真实不虚的。我们把相应的功德在自觉不自觉中,感知中不感知中,回施给自己的依正二报,乃至周边一切有情,很多念佛的是大福德相、大善巧相、不可思议之相。

  我经过一个真是很感动的事情,我们非典的时候在北京,在北京香山一个叫御皇顶的山上,我们自觉地去念佛。大家打了个字这样说的:在非典中已死亡的往生极乐世界,未死亡的康复,未有得病的得安乐,就是不要恐慌。我们为了这个写了三条,搁个小纸片往那一挂就是念佛宗旨嘛。我们在那读四十九遍《阿弥陀经》,念五分钟佛,一天念七遍,然后念佛。他们这里面有居士参加过。自觉的自愿的,我们谁也不通知,谁来也行,就在那念佛。当时念了四十九遍下来以后,我说:哎呀,这念佛没有福报真念不成,读经没有福报真读不了,真是福报因缘都得具足。

  那时的确感觉念佛是福报,因为什么?念佛可以使已故去的人得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心理;可以使已得病的人恢复健康;可以使忐忑不安的人宁静下来;那是什么样的福报啊?后来我们把它完成了,我感觉,哎呀,有时间真是好好享受这样的福报,读读《阿弥陀经》,念念阿弥陀佛,真是太有福报了。

  但我们平时你感觉你念念经念念佛,这是太随便了,不是!你不念佛,你在念烦恼,你在念妄想,你在念业力,你在念你自己的鬼名堂。你真正能念佛吗?你真正能念佛以祈祷心利益一切世间、令一切众生得佛法不退转念佛吗?你太幸福了。你太了不起了,你能享受证悟的生活,佛陀的心智,佛一样的威德与善巧,那是很了不起了。

  阿弥陀佛这个光明,所讲的这种类比,阿弥陀佛起平等的愿:愿我国土光焰炽盛,无比第一。那么这个炽盛无有对待的光明实际表达了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来成就、来令一切众生觉察了知我们本性的圆明,就是“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若我们于一切功德不取不舍,清净守护着佛陀的誓愿,我们就感知到照耀世间之力,照耀世间之善巧。所以出功德之相,就是满足之相,普利有情,永无疲厌。

  阿弥陀佛这样的清净誓愿令一切众生远离垢业,清净无所不成。实际我们心智、心性本性决定如是的。佛陀亲证这个地方,不断用种种形式,器世间、情世间的善巧,抉择功德来印契我们,来印证我们,来唤醒我们的佛性、具足的佛性,打开我们的心智宝藏,打开我们本有的心智宝藏,令此大光照耀世间,不在世间相互的争夺与沉沦的这种机制中去浪费自己的生命。

  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

  无生忍,一般我们对这个无生法忍认识是很难进趣的,就是你怎么来了解这个无生法忍呢?这个名词怎么来进趣了解它呢?实际了解实在是无意义的。因为此法则所摄,为十方诸佛所证。那我们讲菩萨无生法忍。菩萨无生法忍是相似法忍,我们所有的言说的理解,或者感知,那都是理解的法忍、名词法忍、名字法忍。无生法忍,那我们要讲名字无生法忍怎么讲?无来无去,无垢无净,一切具足,一切庄严,平等真实,出生一切功德藏,涵纳一切有情。

  再讲也是个名字,没有相应处,只是个声音,只是个感知,实在难以体察它的本质如何,那我们说名字无生法忍吧、名字佛性吧、名字自性吧,那这样讲怎么来感知呢?我感觉念佛的这个十七种庄严的国土感知,从各个角度不断地去熏修自己的心智,令自己的心智在某一时刻、在某一当下,或者说现在就启用它,启用它的时候才能知道它:非以言说,言说所不及。可以言说,言说所不及,为什么可以言说?只能言说一项、一点、一面,犹如盲人摸象。我们摸个腿说柱子,摸个尾巴说鞭子,摸个耳朵说扇子,那你不能说不是象,但你不能说是象啊。你说是象怎么象啊?所以睁开眼睛看看象才知道象。那我们在无明执着的有情怎么来见到法性呢?那我们要睁开慧眼、无对的慧眼、清净的眼目我们才能见到法性真相,要不然我们就是扇子、鞭子、柱子,这样的相。

  过去的经典上举个例子,说佛法这个法流之河,各知深浅,各有感知,犹如香象,横断河流,这是大力者守护。你若发无上之心,守护一切抉择清净法益之人,就如香象过河,横断河流。正如香象站在那个河流里,自在得很说:“我知深知浅。”在一切法中,知一切法皆是假设安立,非有实质,这是象;那再要是马,马可以游泳过去,但有时候在浅的地方可以踩到地,深的地方踩不到地,但它可以过去,可以没有畏惧;来个兔子就够呛了。这个象、马、兔过河各有所测,各有所知。所以我们发心学佛,发心认识世间,各有所涉、各有所知、各有所感,他感知差异很大很大的,那我们怎么来抉择这种感知呢?

  所谓的无生忍,现在我们说名字无生忍、名词无生忍,有的人是彻见无生忍,有的人是相似无生忍。佛陀就是彻见无生忍,了晓法性周遍,无不得自在力,就是犹如香象过河,自在无畏;菩萨有时候深有时候浅,浅的地方蹄子可以点到地,知深知浅,所以这是菩萨所行,不周遍故,不得大自在故,不能横断河流故;象凡夫之类的听到名字法相,说这是无生忍,不来不去,不垢不净,应该如是清净安住,是为寂灭守护,说来说去就和兔子一样,在这能不能涉足呢?各人问自己呗。

  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阿弥陀如来法王所领。

  那我们要是在佛陀的愿力中,我们也可以象香象一样,横断河流,知深知浅,威德自在,无所畏惧。但你要靠自力修法,你就是有很大的成就,你也只能象马一样,你在这里面也可能刚刚到河边,脚还能踏到地,进去河中央的时间你就找不到脚踏之处了,你只能贴着斜着能过河就不错了,那你就是一个菩萨了,是个无畏者了,于业流之中无所畏惧。那诸佛菩萨在业流中自在横游,那是自在的,是无畏的。我们象个小兔子一样在业流,你自身的烦恼业缘都象小兔子,看到河就害怕,浑身抖紧的,因为啥?你怕淹死,你不知道深浅啊。无始以来我们生命之业这个河流太宽了,我告诉你,深浅你根本无所涉足的。这个地方我们要乘佛的愿力香象,横断生死河,那么你进趣智慧的彼岸,你会没有畏惧。

  所以说乘佛愿力故,任运往生,无疑无虑,即入正定之聚,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皆是依佛愿力,这个地方亦复如是。

  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

  要没有这个增上缘,说:“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一切世间无以能比,光明第一。这个太难言说了,这个怕不相应吧。皆以阿弥陀佛为增上缘。那我们在净土法门中,所有的感知,我们就可以彻底放下自己的知见,以无染心智、平等心智、无碍心智、非善恶心智,照了觉知,认知现缘。那你这样就尤如香象过河,无所畏惧,就是你不怕深浅了。但以业力、但以修持力、但以辨识力、怕你是不知深浅,不敢逾越啊。

  这个地方我们还是要看到,昙鸾法师一再给我们提示,乃至说这种无比之光、究竟之光,照耀世间,皆以阿弥陀佛所领,阿弥陀佛来增上加持,令我们得见自性光明。虽说是极乐世界的妙相功德成就,不离众生现前一念心智,若离,何以为法则守护呢?

  是故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曜世间”者

  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着一切世间,十方佛土,无所障碍。

  “曜世间”者,曜二种世间也。

  这二种世间就是情世间与众生世间,他这个地方就把它隔了,止住了,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7、触功德成就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此四句,名庄严触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宝重金玉,不得为衣服。珍玩明镜,无议于敷具。斯缘悦于目,不便于身也。身眼二情,岂弗矛盾乎?是故愿言:“使我国土,人天六情,和于水乳,卒去楚越之劳。”所以七宝柔软,悦目便身。

  “迦旃邻陀”者,天竺柔软草名也,触之者能生乐受,故以为喻。注者言:此间土、石、草、木,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当以其葻(草得风貌)茸[艹/榮](草旋貌)[艹/眇](细草曰[艹/眇]),故以草目之耳。余若参译,当别有途。

  “生胜乐”者,触迦旃邻陀,生染着乐;触彼软宝,生法喜乐。二事相悬,非胜如何?是故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触功德成就,这个地方昙鸾法师有非议,认为所译不当,要顺这个翻译的因缘,我感觉有他得当的地方,我们来看看怎么来得当。我感觉翻译者他所释的角度,可能有一个周遍性的提示。象我们这个世间所轻者为草,说草民,就是说你最贱的东西了,就这么个意思。那么在此处,草就具足了珍宝性,具足了“生胜乐”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连最贱的东西都具足珍宝性,那么其它的东西决定是具足的。他们这个提示,我感觉翻译者有他特定的心理状态。

  象过去译经场,昙鸾法师在世时译经场不下五百人,一般译经场都不下五百人。就说这一句话梵语诵出来了,其余的有人记载,记录下来以后把这一句话读出来,让这五百翻译的人各个印证来观察这句话合适不合适。有润笔的,有润音的……来协调这个事情,几百个人,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以过去的译经场规模都很大的,各有次第,有校稿者,有润笔者,有润文者,有宣化者,有译者,各类的机制是很健全的。所以这个译的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昙鸾法师感觉到说草是不是有点不合适那个味道。我感觉说到草,就在这个例子上都能生起胜乐,最贱的东西、最让人不在意的东西就能给人带来安乐、喜悦,那何况一切时处,可能都给人带来这种触的喜悦与安乐,有这么个机制。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此四句,名庄严触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虽宝重金玉,不得为衣服。珍玩明镜,无议于敷具。斯缘悦于目,不便于身也。

  就说好看不好用,身上的不能用。

  身眼二情,岂弗矛盾乎?

  这个矛盾跟我们现在的矛盾是一样的,那两个字,他这个地方就是消融这种对待,你好看不见得好用,好用不见得好看,他在这里作这么个提示。

  是故愿言:“使我国土,人天六情,和于水乳,卒去楚越之劳。

  “楚越之劳”这个典故没有查,我们可以查一查,以前他有诗文,这个差异之劳,差异之别。(编注:卒去楚越之劳。卒去就是除去。古代楚国和越国相互敌对。要帮助那一国。都会引起另一国的不满。同时援助二国。也是双方不讨好。叫楚越之劳)。

  所以七宝柔软,悦目便身。“迦旃邻陀”者,天竺柔软草名也,触之者能生乐受,故以为喻。注者言:

  注者言此,这就是鸾鸾法师自己说。

  注者言:此间土、石、草、木,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

  这是自问的话,这个地方,昙鸾法师有点不平,就是说你怎么能这样译呢?这个注者言此,是昙鸾法师有疑义了。象他注解的时候他可以提出来疑义,象我们今天学这个东西的时候也可以提出来疑义,你这没有必要,有疑义就疑义,所以说是说疑皆是皆作先贤之德,来表达一个法则罢了。

  各有定体。译者何缘目彼宝为草耶?

  他提出这个,我要回答就很好回答,我说这草还为宝呢,什么不是宝对不对?实际他这个疑问我看他有些执着了,我感觉这个昙鸾法师有点执着了,昙鸾法师可能说应该搞点高尚的东西呗。我们到了极乐世界,问问昙鸾法师,我们可以留下这个公案的,宁愿欠法债,不愿欠业债。你说这个问题我没有搞明,昙鸾法师你在注解上怎么这么讲呢?往生了一定要问问昙鸾法师,昙鸾法师一定在极乐世界,你放心。他有这么大的信心与善巧,但这个问题我感觉要问问他,他处理不太好。

  人家翻译得很清晰对不对,草尚有这样柔软的功德,况且其他的东西呢,对不对?你怎么不允许呢?一定要质问他。大家一定要去啊,去了见他问一问,你这个不合适,对不对?这么多人译经都是大善知识,是不是?你怎么这样轻易评判呢?我们质问质问他,不行去评判也行,说你是前辈我们是后辈不能提出批评,建议建议,行不行?大家把这个话题保留住,但一定要去的,你不去没办法,你不去极乐世界真问不成啊!

  因为什么?此土彼土,无隔而隔。何以故?业力相隔故。那你说我念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我证得三昧了,我看它还隔不隔?那时候你问昙鸾也不要紧。那我们看看远公大师嘛,他带一百二十三人发了愿之后,很多人就来见他,三次见佛嘛。每次见佛都有人来问他,你大德你应该比我们早来啊,你怎么现在还没有来啊?就来问他了,他就笑笑说可能到时间了。最后一次说到时间了,七天之后当别此娑婆。

  所以无隔而隔啊,是为业力之隔,虚妄的业力之隔。我们现在与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无尽刹土,本来没有隔,因为心念业缘所闭障故,所以说无隔而隔。我们在自己业力的匣子里还没有捅破一个口呢,一捅破大光就照进来了,就知道本无有隔啊。

  我们要是有的善知识能证得念佛三昧,或者能证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味,问昙鸾法师也不要紧。有人说会不认识的,我说你放心,你一定认识的,到时间不用报号,不用说我是昙鸾,他不这样报的,你放心。你看见(他)说我心里就一个问题问你,我们在放光寺学习的时候,这问题法师没讲清楚,他讲不清楚,因为什么?这么多年了他讲不清楚,非得让你来回答,为什么你当时提这么个疑义,他译这么好,对不对?你怎么会这么说呢?你说译什么呢?我们传达给娑婆世界的有情。

  真是我现在都不知道他会译成什么样的东西,他后面说他译的不这样译,我找到我是得问问,我建议大家都得问问他,你不问你差这个机会,这是个往生增上缘。你不要欠业债,你要欠法债,这个疑问是法债,我不搞清楚我睡不成觉的,对不对?我证念佛三昧干什么呢?我要见昙鸾法师嘛,我要问问这个问题,这问题不问不行的,对不对?这一个问题都搞不懂,还往生呢,对不对?别人说你人都做不好,还往生呢。

  好,我们把这个问题就悬在这个地方了,那么宝为草耶。

  当以其葻lan(草得风貌)

  风一吹,那个草就旋起来了,

  茸[艹/榮]qiong(草旋貌)

  前面是风吹的貌,这是草旋貌的样子。

  [艹/眇]miao(细草曰[艹/眇])

  他举这个要么风吹草了,要么草旋起来,要么草很细,

  故以草目之耳。

  他这个地方说呢,怎么以草为宝呢?要么说它旋,然后说它很细,说风吹它,故以草,就是眼看到的意思。

  余若参译,当别有途。

  我真不知道他翻译能翻译成什么,这还能看,还能感觉,对不对?这都够好了。他能译成什么了?我真想不通。昙鸾法师也是分别心太重了,这个得问问。实际学佛的时候这个完全是可以设置的。

  我给大家讲讲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就是有两个问题解决不掉,他开始习的声闻禅定,有出定有入定,就是不见弥勒论主,见不到。他有两个问题他得不到解答不了,就是唯识的两个问题。他想这不行,这怎么办?他就在那个华严洞啊,放光寺一下山就那个洞,就闭关。闭了二、三年自己剩了一把骨头了,也没有证悟,也没有什么感觉,就算了吧,就不行了,肯定是不行了,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他一直心里存着这个问题,什么问题?两个问题鼓励他在修证。他出来的时候看到那个狗蹲在那个墙角里,浑身溃烂,长着蛆虫,生起了悲心了,悲心一起,他抱着那狗说:“我们两个一样可怜。”就想给它治疗,把虫病治疗。这时弥勒站他面前了说:你不要见我吗?实际那个狗就是弥勒。

  为什么?业报啊,业报遮射出来的,对不对?实际我们山河大地都是法王身,人人都是佛菩萨,你看到的是什么啊?不是男就是女,不是老就是少,你看到的是这个。但是你要是慈悲心真生起来的时候,那就看到弥勒了。弥勒就说:你不是要见我吗?这么多年的勤苦修持。他(无著菩萨)说:“我不见你了,我要见你时你不见我,现在不见你了你又要见我了。”

  他(无著菩萨)有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他郁闷在心中,他必须得要解决,不解决受不了的。过去人遇法是不顾身命的,你知道吗?现在人是遇业力不顾生命,你知道吗?是这样子嘛,与自己的妄想不顾生命;过去人是我遇到佛法的问题,我不解决,我是顾不得身命的,那我一定要把它解决掉,怎么样我也要把它解决掉的,千差万别,是参佛也好,修禅定也好,是到他方国土禅定里去见佛世尊,见诸大菩萨也好,你一定要处理的。

  所以他(无著菩萨)真把这个问题处理了。后来无著菩萨随时可以到兜率天去见弥勒闻法嘛,因为他的心智猛利。我感觉这个事情一出来,很多人可以见到昙鸾法师。这个不敢保证,因为我们这里面都是菩萨,勇猛精进。我想过这个事,以前我想过这个昙鸾法师为什么这么想呢?见了一定质问质问他,先拿点东西供养。咱这娑婆世界的东西你也带不去,你这个礼物怎么准备?我也想过了,你这个娑婆世界的东西都带不去,我们用什么样的礼物来供养他呢?你不供养你问法怎么问啊?还得准备点礼物,这个不说了。

  但这个疑问十分重要的,来鼓励我们修法,好比说你真有这样的机制了,我就念阿弥陀佛,证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昙鸾法师一定跟来的。我告诉你,他们到极乐世界,我们读阿弥陀佛的誓愿:“设我国天人,不知十方如恒河沙诸佛有情之心智者,不取正觉。”你读读《无量寿经》。昙鸾法师在极乐世界,我们在这里一动念,我刚才在这一说,他就指着我脑门说:你小子怎么胡说,对不对?我早就回答你了,你还在这儿……我们举心动念,他决定了知的,我告诉你。多攀个缘也好,很好的,你一定要问。

  也可能有人真是因为这证得念佛三昧呢,或者证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诸佛菩萨是诚实言者,决定语者,令彼国所有人民,在这个法则上决定得他心智的、天眼通的。天眼通与他心智可以看到我们的未来,可以听到我们的心愿。

  要是我们抓住这一个心愿我们就能往生,我告诉你,不要说其他的。你说我一生我顾不得了,我非得把这问题解决掉,那么这一个愿望就行了,就能往生。不过见了替我问一问,说慈法师让提的,这是礼品,你说我没有想这个问题,那是娑婆世界那个慈法法师让我提的,到时来找我麻烦,我来对付他。

  我们来看下面的文字。

  当别有途。“生胜乐”者,触迦旃邻陀,生染着乐;

  这个染着的乐,我们说就是感触,我见过一种草,那个草他们园林上种的草,用手摸跟缎子面是一样的感觉,他们说那个草十分……也是从印度引进过来的。我都怀疑是不是这个草,象那个缎子面一样,那草,你用手背一感觉,就象抚到很柔的缎子上一样感觉,就是很柔很柔,触觉很好。他那个地方是说生染着乐。

  触彼软宝,生法喜乐。

  这个以草为喻,不是说极乐世界有迦旃邻陀这个草,不是的,以草为喻。我们都知道佛法说法中有法喻说嘛,有人名,法喻这样的说法,这是喻说。喻说是相似说,相对相似法中相似说,他给你作一个启发罢了,不作相似说你不知道,不给你举这个例子你没法感知。因为毕竟这个文字是天亲菩萨用梵文写下来的,翻译的人菩提流支是带过来的,他这个名字此方无嘛,他不翻译。迦旃邻陀,此方无。

  二事相悬,非胜如何?

  说这两个事本来没法搞,一个是染着的乐,一个是生法喜之乐,法喜之乐是无染无著。昙鸾法师又提出了个疑义,说二事相悬,不相应啊。昙鸾法师这个地方真是给我们制造麻烦了。他说“二事相悬”,二事不相相应的。这是批判的话。

  非胜如何?是故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所谓的触功德成就,这十七种功德成就,他以次第让我们从种种感知上、光明上来渐次地去认取这些法则,使我们凡夫心智中有参照的情况下,不断地深入体会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种种功德庄严,也来启发我们法性的具足。这一段文字我感觉到昙鸾法师,前面的光明差别的提示,就是妙色庄严功德来启迪我们,通过触功德来感触到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庄严相,所谓的触功德相。

  因为极乐世界的珍宝触者触而无染,生胜乐而不贪染这样的一个机制。昙鸾法师认为,你印度这个草,触了很软,但你会生染着之乐的。那这两个法怎么类比呢?但是若一切有情不以相应择取,相应法则我们是感触不到的。所以这些译经的善知识们,还是体会到我们站在凡夫的位置上,怎么恰当的来处理这些机制呢?让我们总是有一个切入点嘛,充满了悲心与哀悯我们。后面这十六种庄严中,处处都是凡夫能见、能闻、能知、能受的这样一些法则,来渐次地引导我们,让我们感触,这也是让我们感触一下。

  好,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8、三种事功德成就

  ①水功德成就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此四句,名庄严水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或澐溺(江水大波,谓之澐溺)洪涛(大海波),滓沫惊人。或凝凘(流冰)[冫+夾][冫+枼](冻相着),蹙(迫)枷怀忒(失常)。向无安悦之情,背有恐值之虑。菩萨见此,兴大悲心:“愿我成佛,所有流泉池沼,与宫殿相称。种种宝华,布为水饰。微风徐扇,映发有序。开神悦体,无一不可。”是故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来讲水功德庄严,水功德庄严要是用其他的表达,我们看《阿弥陀经》说此水为八种功德所摄。凉、柔、甘甜、能除诸饥,(编注:《阿弥陀经》中: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水有八种功德,这个地方他还是用“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用宝华来映托,来映托水的形象,来衬托它的相应机制,所以说“弥覆池流泉”。

  这个地方很多人就过来提,很多很多什么建筑专家给我提这个说,说我们这个地方到时间有很多很多的水,我说哎呀,大家时间差不多的,象这个地方要是有很多水也是很好的。

  我们世间的水往往不是这样子,有洪水啊,水一大……我们那个地方发过大水(编注:指1975年河南特大洪水),我不知道大家见过没有。可能是上海、天津、青岛他们在海边生活的人知道这个水大,我们那个地方发过水,发过一次大水,淹死了很多很多的人,几十万人。一眼看不到边,全部都是水了,那平原地区被水淹了很吓人哪。我那时间十五岁,我见到水高兴得到处跑,他们大人可都害怕。十五岁,七五年嘛,我们那发水,中原发那次大水太大了。可能很多人一生多生都不会遇到,就整个遂平县全部被淹了。我们是它的邻县嘛,我们家住那个地方很高,房间的水大概这么深,我们就跑到那个文化馆有个大礼堂去住。什么墙什么单位之间全扒开了,谁也不管谁了,找哪儿高往哪儿跑,就那时候是共产主义精神了,什么都合作了,谁也不管,哪儿跑,没有单位什么都不管了,谁把谁的墙都推倒,大家都相互住到一起,我们那水真大,很厉害。

  我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水,象大禹治水,水给人带来很多灾难,这个地方可能就是……极乐世界的水很调柔,象我们后面有对比、类比。不光是这个,它这个水的机制,因为是阿弥陀佛清净功德愿力所成就,就象甘露水一样,不光是可以滋润世间,也可以随人心意。象《无量寿经》讲人欲暖就暖、欲凉就凉、欲高就高、欲逆流而上……

  我以前见过水逆流而上的,他们害怕,水逆流而上,往高坡上上。谁见过举举手?就是水往高处流,谁见过举举手?(有居士说它是大河涨水,小河没涨水,大河水倒灌过来,小河水逆流。)你说那是钱塘江吧?(对。)那钱塘江人见过的很多了,我说的是溪水。这个水倒流有两种机制。有的人禅定功夫,或者说一些随心的心智成就的时候,这个水会倒流的。河水整个河流它自身能倒流。我在昌宏师的家乡看过水倒流,就是渠水倒流,往上流。你不要害怕,你也不要感觉到奇怪,水倒流很正常的。

  极乐世界的水可以寻树而上的,你动念它寻树而上,它如意的嘛,你说你上树,再从树叶上滴下水,就滴下水。

  你要念佛,若念到诸佛悉皆现前三昧,阿弥陀佛一现前,那极乐世界相,你说你从树上滴滴水,你可以设置个公案的,因为啥?我为了这个因缘我才念佛的,也可以。你看看,经上讲:欲没足者没足,欲没膝者没膝,欲没腰者没腰,欲灌顶者灌顶,你这也行,你说我要洗澡去,也行,我要去沐浴,也行啊,这也成立。我感到就是,我们要与极乐世界结最亲的因缘。什么因缘?太多我们需要的地方了,就是很亲近很熟悉,越熟悉越好,要不熟悉你就不愿意往生了,对不对?那就给你记下一笔帐,你到那去沐浴去吧!

  你看他们画很多到极乐世界的人,真是有的人就说,哎呀,极乐世界这么好,其它的我不管,我也不管成佛不成佛了,我就要到彼国看一看,也可以啊。无挂无碍就为这一个因缘也可以啊,你说你没有大悲的愿力,怎么能得到出世的善根呢?对不对?你说这样,我看到以后,我再相信吧,行不行?也行!就怕你连这一点情绪也没有,你还贪图这个世间的什么东西,那你不向往的。

  我们一定要把极乐世界的所有功德善巧,跟自己的生命愿望结合到一起,那是我们自性中所拥有的这种喜悦与安乐,你一定要看得到的,就是国土庄严机制是我们自身生命依止中所拥有的,要不然就不行。

  好看文字。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

  要想在我们这个世界见这个景象呢,那个“三跋啰三跋啰吽”,多念一念,你们学过那个真言吧。这个真言它可以使一生多,使多生无穷。好比说你想看到莲花藏世界,你买一朵莲花就供在那个地方,七朵莲花也行,你就“三跋啰三跋啰吽”。念久了梦中就会一下到莲花藏世界,到处都是莲花。

  以前我们在北京念佛的时间,他们供了一点白色的百合,我就念了两遍回去了,一睡觉全部是百合,就是所涉足到的世界都是百合,就是只要能看到的地方全部都是百合。但是这个真言要念,要不念这个真言,你业力跟不上,这个真言能使一一物周遍于世界。好比说我们天天供这花还行,这是在云南,要到一个很干燥的地方,到甘肃,没有花的地方,就两朵。你就念“三跋啰三跋啰吽”就会变出很多很多。但是要是有通力了,它真是可以变出很多很多,其他的生命可以帮着你,让它产生很多这种花的实质。这个真言能产生很多功德相,说到这个地方了,这不相应啊,跟那不是一回事。

  交错光乱转。此四句,名庄严水功德成就。

  它这是个陪衬说,它主体反而没有去讲水,用花、用池流、用微风,来表达它的庄严相。

  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国土,或澐yun溺(江水大波,谓之澐溺)

  就是太大的水了,泛滥了。

  洪涛(大海波),

  你看我们现在到大海,我有一次去坐船,我晕过船,晕船太难受,晕船是十分痛苦,那个内脏往外掏,很痛苦的。

  滓zi沫惊人。或凝凘si(流冰),

  这里面人谁见过流冰?你可以到东北去见,到东北一旦到开化(编注:开河)的季节,象黑龙江他们那的人可能都看见过流冰,很吓人的。那个冰那个水流起来,堆起来很吓人很吓人的,就给人带来不安的意识,我们内地人看不到,可能黑龙江人可以看得到,小孩子不见得看得到。那个河流那个冰,不断堆、堆、堆,河流淌下来开始化冻的时候,冰会堆很高很高,很吓人很吓人,流冰。

  [冫+夾][冫+枼](冻相着),

  他这个文字,我们查了好多字了,这是十分生冷的字,就是昙鸾法师不知道从哪儿搜集这么多些字,一定要找他问一问。他这文章写的很好,但是流通特别难特别难。他的文章把这净土教言讲的十分的清晰,但是这个生冷字十分多十分多的。因为我查了好几次不一样,这个本查的和那个本不一样,有时候我说这个昙鸾法师找到他一定要质问他,你为什么不通俗一点呢?

  因为你面对的不单单是具足相当文字水平的人,对不对?还有很多不太懂文字的人也要往生啊!对不对?尤其是末世的人,心力不及啊,太多这样的生冷字。实际这个地方不干教义,你知道吗?跟教义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人看到太多生字的时候,反而阻碍了人对教义的认取。

  他讲的都是这个世界不好的例子。就象《无量寿经》讲的五恶、五痛、五烧一样,最后我才知道,夏莲居老居士为什么把五恶、五痛、五烧删掉了,你知道吗?就跟这是一样的,太难读了,读不下去。他举这例子真不干教义的事,但这个字,每一个字都十分得生冷,这昙鸾法师欠我们一笔帐啊,浪费掉我们的时间。实际我们要感激,在这个地方你就会慢慢踏实下来看看,要不然一带就过去了,对不对?

  ……(有居士说话)

  对你必须得从我这过,我给你设道难关,对不对?昙鸾法师这文字十分地精美,十分地简练,他这每一个字很有典眼,就是过去人写对联,要有典有眼,很多故事,我想想这字不干教义,我想这字拿黑笔一涂涂掉,也不干教义,对不对?就是我们现在人喜简厌繁,所以不能深入。这个地方我希望大家真是一个是质问昙鸾法师,再一个就是自己真得学习学习。

  我每看到这个地方,我就想把书放下,为什么我每天都带过去,实际我讲东西从来不去查生字,我是最烦这个问题了,不好学呗。文化大革命的学生他有个什么呢?以文盲而自居,白卷先生,就是感觉挺……那时候白卷教育是特别厉害的。我从五年级一直到高中,所有的考试都开卷,所以这个地方也开卷,我就是总是不愿意查字,这拿回去每天都想查,每一次都想查,结果一查,就不愿意查了。

  我希望大家查一查,不查的人就问昙鸾法师去,你为什么制造文字障碍,教理讲那么好,为什么制造文字障碍呢?对昙鸾法师有意见了。

  他这个文字写的十分地简洁,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句话,份量十分重。因为昙鸾法师是个大儒,不要忘了,他不是一般的学者,不是单单是个佛教的讲经法师,不是。他有十分深厚的儒、道底子,所以我们要学他的东西,必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十分深厚的底蕴,才能去了解他老菩萨。下面还鼓励大家学点儒教的文字、道教的思想。要不然你……所以现在提倡读经,也是有意义的。

  要不然我们中国人,作为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了,象我一样,读了十年书,混了十年。读了十年书,混了五年,初中、高中是混过来的,称为白卷先生。那时候真是那样的,我们全部是开卷考试,这里面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学生,某某是文革的学生吗?(答:不是。)你不是白卷先生,你学得很认真。这个就是开卷考试。

  下去,大家真是还得学一学儒、道的东西,要不然真是很有味道的法则,到我们这变得十分的生冷不愿意介入了,真是还得培养培养我们的文化素质,你看我读的时候真是累啊,出了一身汗。下去我来学习,大家也要学习!

  今天我们学到这个地方,不读了,读不动了,明天再继续学习。好,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明璃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二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三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四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五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六集

 

后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九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八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七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六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