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四集 |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二十四集
内容提示 15、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16、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原文: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此二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朝预衮宠,夕惶斧钺。或幼舍蓬藜,长列方丈。或鸣笳道出,历经催还。有如是等种种违夺。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安乐相续,毕竟无间。” 身恼者,饥渴、寒热、杀害等也。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是故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由国浊故,分一说三。或以拓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又《摩诃衍论》中言:“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法华经》道诸声闻:“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于净土生。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现在我们继续进行。 前一段我们把阿弥陀佛因地誓愿、果地成就的教言机制作了一个学习与认识,依止着昙鸾法师、天亲菩萨、龙树菩萨、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这个教言机制的思路,我们次第地来剥离,一直到我们中国近代的印光法师乃至十三个祖师所次第传承的净土一法的完整的来源、清晰的来源,以除去我们心中对修法的疑虑、对净土法门认识的不清晰。 这个文字是起到一个承前启后、接度后有有情的一个法则。没有这个文字,我们很难进趣了解净土一法的完整性、可行性或者说它的究竟清晰安稳性。若是不了解,我们很难在此一生、短暂的一生中于佛陀的教言中真正地有所成就与修持,或者说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的法则很难依止。 好,我们接着昨天的文字。昨天我们把这个“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这个“爱乐法味”文字作了一个提示。像这个三昧之乐在凡夫有情是很难体会得到所谓的证悟之乐。前天我们讲了人的物质享受、精神生活的深入、宗教生活的体验,乃至说这些智者圣者这个圣法之乐,也就是所谓的佛法的乐趣。那么在种种的法乐、生命物质的乐趣中,佛法味之乐最为上、最彻底、清净、不可毁坏、无衰无变。那么此类宗教生活的机制、信仰、恭敬的守护,于纯正智慧延续的熏习,乃至说宗教生活、宗教的法味、在精神上的生活法味,自己能完善地调整自我,认识自我。那么最粗重的也就是物质生活比较粗重一些。那么在这个法味之乐中,佛法味为最上味,能令我们远离世间的逼迫、无常苦的逼迫,乃至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的逼迫,能使人进趣于圣法之乐,或者说归于圣法之乐,成就真正的乐趣,无染无著,广利有情。 15、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此二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朝预衮宠,夕惶斧钺。或幼舍蓬藜,长列方丈。或鸣笳道出,历经催还。有如是等种种违夺。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安乐相续,毕竟无间。” 身恼者,饥渴、寒热、杀害等也。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是故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我们都知道昙鸾法师是一个大儒,所以他的文字十分简练,他依止这种文风。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因为这十七种国土庄严的心地的次第的引导,令我们由深到浅,因为佛法的法味,能令有情“永离身心恼”,何以故呢?佛法法味的真实现前,远离了造作,远离对待,远离生灭法则,顺性安立故!具足圆满故!清净真实故!所以“永离身心恼”,身心的逼迫,能令有情安住于无尽的法乐之中。这个法乐当然是有三昧亲证者,有慈悲拥有者、智慧得见者,这一类善知识所常受用之乐。 再一个就是像我们依止阿弥陀佛净土教言以往生大利,随顺佛力故,如顺水乘舟,一日千里,是十分省力的一个所谓任运往生的功德,不假心智善恶造作,不假凡圣分别对待,但安住随顺法而得满足。这样的一种所谓借佛力远离自身善恶无记的衰恼、造作的衰恼,而随顺法性,就是在弥陀的报德中随顺法性,随顺弥陀的报德之愿,乘着弥陀的报德之力得见法性,不劳自身的虚妄造作、善恶取舍、凡圣对待,令一切身心恼患一时消融。所谓差别的恼患、善恶的恼患、高卑的恼患、得失的恼患,乃至无穷无尽不可言尽之对待恼患,一时荡尽。 常乐佛法之乐,就是所谓的正定之聚,以仗借佛力故,佛住持法界故,令一切有情安住正定之聚,以仗借阿弥陀佛愿力而得满足安住,乃至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亦依佛力故,自他二利,现前超出常伦,行普贤之德,依佛愿力而得自在力,所谓依佛愿为自命故。虽是凡夫身,常行无上道,自他二利,无所畏惧。何以故?此处非世间善恶,非无记对待,非凡圣所摄,但依佛愿力故,令一切众生心智平等,远离差别是非热恼,远离三毒逼迫,进趣菩提,安住不动。那么这样一切身心的恼患,必然自然地脱离。 我们在这个世间的修行,功夫的变异、高低、凡圣的差别,令众生生恼;富贫的差别,令众生不安;是非的侵害,令众生感觉到无常的逼迫;这个恼患是无量无边。何以故?皆以二元心智不能平等守护故,减损自己的清净法性的根本安乐,就是妄造人生,妄造六道,妄造九法界乃至十法界之差别。这个“妄”若息即是一真;若不息,十法界必然现前。虽然各有取用,但皆依法性。回施法性,即得一真,永离身心恼患,得毕竟安乐。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之人,要是不能依止这样的心智,于法则修持,那就依自己无始以来的善恶是非无记的熏习,流转于六道而不能自拔,无力自拔故。何以故?我们凡夫心智若不能有增上力与这个借缘的加持或者说随顺,我们所有的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无非是颠倒与对待,是无有出离之正因的。 这不是我们来强制假设这个三界之苦,实在是旷劫以来一切有情皆沉沦于此,诸佛智者早已觉察了知,无所障碍,于此法则彻底无疑地得到了亲证。这个亲证是无有疑虑的,是没有丝毫蒙蔽的,没有丝毫的假设与推测,是如实,是真实,是平实,是踏实,是广泛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就是所谓法性周遍的认知。我们称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十号圆具故,所以说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实际这是佛德之福报。 那我们作为一个有情,往生彼国,乃至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所得到的果报,决定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众生往生彼国,亦是“正觉华化生”,非是我们善恶是非九界差别心智、道德、修持力、差别力、凡圣罪恶之力所能延续出来的。他是在绝待清净光明心智中,如实而光明所显现,但是彻彰法性,表达法性之真实、诸佛之亲证。所以我们随顺佛愿,依佛果地觉作因地心,来酬报我们无始以来的一切业缘有情,实际就是自身的依正二报,来回归到我们的法性中来,就是仗借阿弥陀佛的大光明智德照耀本源心智,就是本源国土,阿弥陀佛无量光佛刹。因阿弥陀佛这个无碍心智的成就是旷无量兆载永劫的顺性发愿建立,利益有情建立,无量兆载永劫的不断熏修、实践,不生嗔觉、害觉、欲觉,不生嗔想、害想、欲想,乃至于一切众生从不生违逆伤害诋毁之想,但有利益世间之心智,但有令一切众生归于无上道之心智,所以能建立这样清净的十七种庄严的国土。 当然清净是它的总相,所以下十六句,次第引导,令我等安住于法性之真实,这真实来自于弥陀的报德光明摄化,令我等生起决定信心与随顺,安住无疑。所以现下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个住不退转不是某人说,是法性无始以来,无有蒙蔽,无有毁坏,无有建立,无能增减。极大之恶不能减损之,极大之善不能增长之,正是指法性之清净与平等。所以阿弥陀佛以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亲证于此,十方诸佛赞叹守护亲证于此,以平等回施十方众生。所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来爱乐世间有情。这唯一的大事因缘,就是阿弥陀佛所建立的国土,所立的誓愿,就是为了使我们得到所谓的成就无上菩提这样的一个最上乘机制。那么这两句话实在揭开了净土法门的实质,就是予一切众生真实之乐,令一切众生安住无疑,没有丝毫的蒙蔽,没有丝毫的造作,没有丝毫的得失,平等一味。 这个“永”者亘古亘今,法性本然。如此光明普照世间,众生自我蒙昧故,流转于六道三界之中。佛以悲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爱乐有情。这个“无缘”者,实在无众生可得,是为无缘,是以悲悯有情。实在是同体故,同一法性,尊重有情,令其离苦得乐。那么这个乐趣非是假设,非是造作,非是对待。所以在圣在凡,不能彻知,唯佛与佛,究竟亲证。净土一法的宣化实难实难就在于此,稍有造作,即堕无明。举心即乖,动念即错,远离根本道业之成就,此处但是皈依、随顺而得安住。若有证悟,此人不得入;若人无证悟,此人不得入;若人能随顺,必得入。这是净土一法的根本教言。若不如是者,不名无上道;若不如是者,不为佛所亲证。 我们大部分现前的善知识都读过《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下半卷,释迦牟尼佛本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告诫我们,佛智是不可测度的,一切凡圣菩萨不可测度,一切愚痴有情不可测度,但有随顺方便,必得成就。所以“若有众生,闻我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是为具足无上大利,这就是随顺满足。所以“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看看下面的文字,看昙鸾法师如何来解释。 此二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在清净句下面,总相下面有十六句分别说。我们一开始讲的时间提到智俨法师有一切法之六观相,总相与别相。那么这十六句是别相说,也就是分别说,分别说来解释这个清净功德,令一切有情真实安住。所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难”者,我们都知道在佛法中不造作,但是随顺,决无难缘可得。若是造作业相,业相沉沦,必然受种种苦患。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中,有人造作善之苦,所以轮回天、修罗、人,善道之中;有人造作地狱、饿鬼、畜生,那么堕入三恶道之苦;有人造作六度万行,造作所谓的四谛法之真实、十二因缘之善巧,那么称为菩萨界、声闻、缘觉三圣界。虽是圣,亦不究竟。所以“无诸难”之“难”者,对这九界有情来说,佛所观察,皆是难缘。我们讲九界痴暗冥,佛光明所彻照故,了知十方九界,皆有所苦。苦,但有别名故,所以三恶道众生是极苦之难,三善道有情是不能制止轮回堕落之难,三圣道是不能究竟成就菩提之难。难虽有异,毕竟是难啊。诸佛如来远离此身心恼,所以阿弥陀佛究竟于无上觉,回施于众生。所以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令众生“永离身心恼”,就是九界之恼患。 这个“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佛在经典上说:阿逸多,勿住珍宝成就牢狱。这个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像一生补处的弥勒菩萨,就是当来之佛,他有什么难呢?他有什么珍宝牢狱呢?世尊就这样告诉他,说阿逸多,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多有菩萨,欲闻此法,而不能闻,有一亿菩萨因为不闻此法而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如实语、诚实言,诸佛如来莫不是诚实言、真实语成就者。没有异语、绮语、离语,更没有差别不相应语,但说诚实言。那么世尊于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所宣化此语,那就是所谓的菩萨之难,不得究竟圆满的菩萨之难。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来说,我要有菩萨难更好啊,那你不要奢望这个,因为什么?你凡夫难、善难、恶难尚未逃离,你不要贪图这个。 现在由于佛有大誓愿力故,摄化我等,但是随顺,此生必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这是佛愿力所摄,愿力回施,愿力给予,愿力加持故。非我等自身福德,但显法性,法性无有自他。若是我们依自他而别,那么这个就是分别心智、造作心智、对待心智而生起的。那你不能随顺阿弥陀佛,在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福德因缘之时,自他一时消融。那我们就回归到所谓的无对待的无量光佛刹,清净无碍心智中,得生这样的国土,安住这样的解脱与自在,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力。此是难思议之智、无碍之智、欢喜之智、超日月光之智、无对待之智、焰王光之智所建立,非是我等虚妄心智推测所能涉足了解的。 所以这个法则不是来麻醉我们。若是了解世尊所说的四依法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了义教言来观察此净土教言甚为令世人应该尊崇的,或者说令九界有情应该尊崇的。所以世尊告诉阿逸多菩萨,告诉阿难,设满世界充满大火,亦当过此火去闻此法,何以故?这样的教言难得难闻难遇故。世尊说了九个“难”字,遇此法则甚难,得遇此法能信顺者难之又难。 (编注:原文《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佛语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那我们与这个法能不能信顺呢?看自己无始以来善根,再一个看随顺因缘,再一个看阿弥陀佛的亲缘的成熟与不成熟。有的善根成熟者,闻名即得利益;善根不成熟者,闻而生疑虑;善根再不成者,闻而生谤,闻而生诋毁。虽是如是,阿弥陀佛依大威德善巧故,摄种种机类有情,赞信谤疑之机类,咸令往生彼国,毕竟摄化故,就是不舍一切众生故,是阿弥陀佛究竟大愿所设置。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是无诸难。那你说在佛法中有舍法者、谤法者、疑法者,诋毁三宝者,这样的人不闻三宝的名字,况且无上道业呢?在此处,亦无难缘。阿弥陀佛亦摄不舍,所以远离诸难。若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若已随顺,今随顺,当随顺者;若已谤者,今谤者,当谤者,此类有情亦得度脱,必依威德故。所以阿弥陀佛现大威德相,脚踏金刚地,就是堕入金刚地狱里,阿弥陀佛亦令此地动摇、震动,令此堕落有情、无力自拔有情,或者说此世界散坏、彼世界尚在地狱中不能自拔之有情亦得出离。 那么这样的大恩德善巧,实是十方诸佛所赞叹的根本威德力所在。那么为什么十方诸佛咸来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呢?就是因为这一点。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这样告诉阿难,说:阿难呀,不但我今称赞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十方诸佛亦复如是,来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 这个威神功德就在于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他这个信心实在是善根成熟的机制。所以善根成熟者,闻者即得度脱,即得成就。所以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住不退转。那么他方有情,钝根者,闻我名号,即得菩萨二种法忍,就是信忍、顺忍之善巧,这是钝根者。 那么他方疑毁有情呢?闻我名号种下不退菩提种子。何以故?我国无有地狱、饿鬼、畜生故。阿弥陀佛依光明名号建立清净无量光佛刹,所传播之处莫不是光明所照摄之处,他依名号光明、声音光明、誓愿光明、禅定光明、无碍心智的法界光明照耀着一切众生的本源心智,来启迪一切有情,若相应不相应,咸摄取不舍。像昙鸾法师前面举的例子,说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何以有情不见其光呢?昙鸾法师给我们作答:犹如日轮,照于四天下,盲人不见。此盲人者,盲人是何人呢?疑谤之有情,虽是如是,太阳一样给他带来温暖,带来生机,盲人在阳光下亦会得到生机,亦会得到温暖,亦会得到外缘之无碍,自心虽然被黑暗所蒙蔽。阿弥陀佛的这个彻骨的悲心,震撼着法界,震荡着一切赞信谤疑之有情,令其毕竟成就无上道。所以阿弥陀佛实是一切众生成就无上道业的究竟的导师、无上的导师,必使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的导师。此恩德实在是难以言说,难以称赞,难以具说,难以总说!所以称为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兴此愿? 每一个庄严,所谓的十七种庄严中的每一个庄严,昙鸾法师都给我们设立了这样一个思维的模式。 佛本何故兴此愿?佛为什么要设这样的愿呢?来拿种种国土的这种苦难、障碍,这种不究竟的法则,种种的乐也是坏苦,苦苦、坏苦、行苦常逼世间有情,一切众生在此浊恶世间,难以逃此三苦、八苦、无穷无尽的苦,那是难以诉说。所以佛本何故兴此愿?是让我们作一个无对待中的对待法则。虽是浊土净土皆从法性中流出,若顺性建立,若逆性妄设,皆不离法性,所谓的令唤醒众生故,唤醒逆缘苦难沉沦在虚妄流转里的有情。为了这个因缘,佛才设立这样的愿,非是需要这样的愿。所以佛不予圣者制戒,佛不予圣者说法,佛不予圣者安慰。何以故?他们自身的利益,自身是能运用出来的;那对愚者有情,对对待有情,佛立这样的愿,若不立这样的愿,我们无以观察,无以审视。所以“佛本何故兴此愿?”每一个庄严功德中都这样来给我们提出来,给我们设置。 见有国土,或朝预衮宠,夕惶斧钺。 “朝预衮宠”,就是穿得荣华富贵,作大臣正受宠爱呢。“夕惶斧钺”就是被刀斧剁掉了。这样的事情我们会经常看到的,历史的故事我们可以翻一翻,看一看,在大臣之位、宰官之位,种种重权在手,一时可能就被龙威把他脑袋砍下来。我们看看历史,这个是太亲切了。这举例有这样的国土。 或幼舍蓬藜,长列方丈。或鸣笳道出,历经催还。 前面是说逃荒要饭的样子,把孩子丢掉了,逃荒去了,或者丢到荆棘丛里了,养不起啊。在我们这个世俗中,现在这个人群中,超生,非正常生产,这样的例子还是到处都是有的。古代养不起孩子是这样,现在在云南这样的机制还是很多,很多民族,黎族、苗族、彝族……,很多很偏僻的这些民族中,还有这种恶习风俗。他们就是把孩子生下来以后,就随便他了,狼吃了就狼吃了,狗吃了就狗吃了,死就死掉了,烂就烂了。我以前遇到一个彝族的居士,对我讲他们家的那种风气,就有一个专门扔孩子的沟,有这样的因缘就把孩子扔在那个地方了,经常是有孩子哭。 “长列方丈”,这样一类的因缘,我们看看现在的人有保镖啊,实际很苦。我听他们说,某某大和尚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个保镖,实际这是很痛苦的事情。以前我住在一个山上的时间,过去出家人住的地方都有部队看守,来守护,人是很不自由。 “或鸣笳道出”,出来的时候要大呼小喊的,过去巡抚、官员出行都要这样,鸣锣开道,这都是让人们心中并不是那么……假如说是金轮王出世,那么游化自在,神通变异。我们现在的人都在做些什么呢?步步艰辛。 “历经催还”,现在这一类的事情,人身,好比说是身在什么位置上,还是不自由啊。 有如是等种种违夺。 就是你想自由一些,想做些自己的事情,或做些宽松的事情、随缘的事情,你是做不来的。许多人想自己做点什么事情,是做不来的。有如是等种种违夺。 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安乐相续,毕竟无间。” 就是人能满足自身的种种供佛的愿望、修法的愿望、闻法的愿望、利生的愿望,无有亏欠。像我们这个世间想供佛,我去菩提嘎耶的时候,他们说供佛,我说行,每个人去请一点珍宝来供养,大家钱花不出去,怕遇不到真东西。就是想供养的心很难圆满地、如意地实现。在极乐世界,种种安乐相是具足的,我们可以读《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种种都是有很细致的描述。 身恼 身恼者,饥渴、寒热、杀害等也。 像我们这个世间,饥渴、寒热、杀害,我们到世俗中举目皆是,很普遍的事情。 心恼 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 心恼在这个时代太炽盛了,广泛地消耗着我们的报德福慧,在燃烧着我们,消耗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智慧与福德,浪费着我们的生命与生命的真实的价值,你看到很多人在被自己预设的妄想痛苦地折磨着,被自己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所毒害着。那么在凡夫地的有情若不依佛法的教法,不依佛陀的正确引导,此灾此难此恼是无以舍离的,可能是个个如是吧。 这个我们可以对待地观察。看看这个恼,再看看极乐世界,再读一读《无量寿经》。我还是提倡,下去后诸位善知识在学习这个论注的时候能读一读《无量寿经》,就比较容易有一个对照,世尊在五恶五痛五烧中来讲我们这个堪忍界,何以有情恶业报者多,行善者少,所以在此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此界无造善之机,修法之机更为稀少,人造恶之缘比比皆是,堕落之机处处皆生。那么这个恼患之源是处处得见呀。 这个身心恼害在我们周遍不断地延续。那么极乐世界,我们看他描述是对待的:其国土从饮食、服饰,从供养、身心的受用——就是法益,莫不都沉浸在这种具足的安乐、无间的安乐、真实的安乐、清净的安乐、无染着的安乐之中。所以“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是如实的。 是故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昙鸾法师这种文笔的机制十分感人。从开章到结尾都是来引用天亲菩萨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偈文来直接作启发,作解释,作收尾,令我们回归到简洁的教义中,不至于身心散坏,不至于漫无边际地妄想。昙鸾法师这个教言中处处把我们推出去看一看,再把我们拉回来,拉到这个简洁的、究竟的、随顺的法则上来。这实在是昙鸾法师注解《往生论》的一个非常智慧、非常圆满的文法。 我们通过这个学习对昙鸾法师、对天亲菩萨、对龙树菩萨、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这种教言机制的引导,一直回归到一切众生与佛不二法性中的彻底的一脉相承的清净源头的教言,就有一个真正的梳理与认识。近代的这些善知识们也是步步在引导我们,象近代的印光法师、彻悟禅师,再往前推,一直推到阿弥陀佛,究竟的到我们的法性中来,就是所谓的周遍法界,无不广利,这是清净传承的真实安住。没有逾越这样的次第,从来不蒙昧这样的东西,就是直接地究竟地给我们做无畏之施。所以说佛是施无畏者、究竟予安慰者、予众生住无上菩提之恩师、导师、真正的大善巧者。像我们都是乘着佛陀的愿力、誓愿轮来受这样的利益,若成熟不成熟,就是不成熟也是不可思议的,能听闻都有不可思议的正因,不可思议的利益。 16、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由国浊故,分一说三。或以拓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又《摩诃衍论》中言:“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法华经》道诸声闻:“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于净土生。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憍尸迦。后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尸迦。其此类也。又此《论》但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见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陇西,赵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是。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 答曰: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或复儜弱,讥言女人。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讥言盲人。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又如舌虽语而讷口寋吃,讥言哑人。有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名。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问曰:寻法藏菩萨本愿,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 答曰: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这段文字昙鸾法师解释得很平白,也很简单地把“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个大义门作了一个宣化。我们再来把它复述提示一下,以令我们对大乘教言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或是对阿弥陀佛国土、往生彼国有一个除疑的机会。因为在净土法门的教言中,除疑就是善根成熟,疑根一除,善根就成熟了。那么这个机制就是随顺机制必然建立,法益必然现前。要是疑根未除,多生将信将疑,欲罢不能,欲信不及,这样的人生边地疑城,五百岁不能见佛,不能供养三宝故,受不能供养三宝之苦。这是疑虑所带来的,这个就是除疑的,来宣化大乘教言。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门者,通大义之门也。 古人说这个“也”就是个习惯吧。现代人说“之乎者也”的人就少了,基本上听不到了。说“通大义之门也”,可能我们平时不会这样说,这是一种文体,古代人说话可以这样说,古代人慢条斯理的,他就比较宽容、宽松,交流得也就比较文雅,抑扬顿挫,也就是表达自己感情十分充分。不像现代人这个交流就闪烁,不正念,不深刻,不忠实,多有闪烁之心,所以急急说,惶惶说,别人解不解都说。古代人交流不是这样,他充分体会到每一个言词的自他受用——自受用就是自己说得很清晰,很明白在说什么;他受用就是给别人交待得很清晰,也很完善,令对方可知可见。像我们现代人这个交流机制的确是不如古人。这个我们来看他的文字。 大义者,大乘所以也。 像我们现在这个大乘心,在我们汉地十分罕见。我就说我吧,我的感知,我今天上午在上面还生烦恼了。生什么烦恼呢?自身难度,有情难化,实难交流。很多事情本来很简单,本来没有什么可得失的,本来不应该受苦,很简单很简单的事情,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经常生退畏之心。当然阿弥陀佛一直鼓励着我们不要退堕,不要退堕,善知识一直在鼓励着我们不要退堕,不要退堕,但从业习上经常会生起这样的(念头):哎呀,这太累了。累在什么地方呢?难以交流,难以述说,难以正确面对。很多事情真是很简单很简单的,本来已经如幻的事情过去了,本来如幻的不该执着的东西就执着了,本来不该苦的强制着苦,不光苦自己还要苦别人,不光苦今天还要苦未来,不光苦未来有人还造逼苦,到他方世界去还要去受苦,就是这个世界散坏了他还要到其它世界去受苦,你看到就会于心不忍啊,这个不忍的心往往会生起来,一不忍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感知呢?哎呀,就是想放弃了。 真的我坐在上面是叹了一口气,想啊,建这么大个庙子干什么呢?因为建开了,对面要建一个弥勒佛像,不是对面,就是下首,这边是青龙,那边是白虎,那么出在一个山,那个地方我们要建一个弥勒佛也好,阿弥陀佛也好,建一个弥勒宝阁也好,建一个弥勒寺也好,一个寺一个寺都会建起来了,未来很庄严,不过这里面会有几个人能住下来呢?心里不舒服。 很多人本来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本来可以于无上道业很轻易就成就了,可他不愿意成就,非得制造无明的恶业、无明的罪业,不光此生受苦,不光苦自己,还要苦别人,不光苦此生,还要生生世世去苦自己。实在是用正常的思维、正常的观察、正常的心智不可理解,不可理喻,没法理解,所以常生懊恼与后悔,就想算了,管这些事情干什么呢?念到弥陀,心里就没有啥了,感觉到在这如幻的业缘中,实在无一物可得,如幻的众生沉沦的苦中,我们受到弥陀的安慰了,要不然真是太苦了。 尤其是看到虚妄的不实的强制之苦的时候,你是不能忍受的,很难忍受。所以声闻乘多证于实际,什么实际呢?他一下子就证实了。什么证实呢?实无一众生可度,实无一众生可得,实无一法则可守护,就舍弃了,舍弃什么?舍弃虚妄,证于真实,那么取有余无余的涅槃,他就守护这个清净的心智了,不再去染着这些虚妄的无尽的尘劳了,这就是声闻心。那么佛陀——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他这个教言最早依声闻相来住世,但不是声闻心。声闻心在末世有情中,在我们这个时代中要是能守护声闻心的人那就是阿罗汉,去成就去吧,能不能呢?就是他会证得这个实际取灭,取灭于这个断诸后有,所谓梵行已立,不为后有,所作已办。已办者,但见法性之真实,这个真实,是着真实了,但证于实际,于实际地一时安住。那么这样就无有利益众生的悲心了。 今天可能是因为这段文字,自己站在房子边上,一直这个问题就是过不去。就是这个心——声闻心,就是慈悲心很难生起来,尤其是看到这个莫名的、无需要的、强制的苦。我们这个苦是很强制的!有人制造的苦是很幼稚,很可怜,很可笑的!但他强制在抓这个,这就是我!我就是这样干,不光这样干还要去逼迫别人,逼迫自己,还要无端的延续。你还不能言语他,你言说都不行。你说你出来,这太苦了!这个苦实在是不必的。他就会诽谤,就会认为你还怎么的?还比我高明呀?我比你强得多,福报比你大得多,起码比你年青,或者说比你……,总是这样的机制啊! 所以读到这个大乘法,我们一般好说,但有没有大乘心?我不知道诸位善知识,出家、在家的自己看一看,自己有没有大乘心,就是利他之心啊、守护三宝之心、广利有情之心、无我之心、远离我、我善恶的造作、智愚的造作、凡圣的造作。你能这样,你有善根的,就是所谓大乘善根的萌发,这个萌发之心有了,不要说软心菩萨,你萌发一个心智,就是初发意,有这样的机制没有呢?这段文字最主要的引发我们这一点。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之人,一心一意地要我怎么圣、我怎么善、我怎么好、我怎么坏,一直为这个事情孜孜不倦地努力,实在是大乘小乘都谈不上,就是连声闻菩提心份都不可得,这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我们读了这一段文字,不要认为这个事情离我们很远。说“哎呀,我发的什么什么心。”你细细地、静静地听听你的心声与业习,是大乘,还是声闻乘,还是凡夫心?你自己去观察,善自观察。我今天观察自己,我说能有自利的心就不错了,那不过是念到阿弥陀佛了,稍生庆慰啊;再念阿弥陀佛了,受到加持了,转换了知见;再念念阿弥陀佛,能放下自己这个知见;再念阿弥陀佛了,能生起一念喜悦;真正地念阿弥陀佛了,那么就在“受乐常无间”上有相应的机制了。 当然还是鼓励大家去如实地观察自己的现缘,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以阿弥陀佛的誓愿为自己的誓愿,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国土为自己的回归安住,这样的来修法一生有希望;要是依自己的善恶是非,贪嗔痴慢疑邪见的这种机制去建立,太遥远太遥远了!说实话呢,就是在我们学佛的机制中,大家天天在听净土教言,但你静下来的时候,你悄悄的时候,你看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在做些什么?你自己问问自己。这个跟别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这个法界的建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净(?56:10)法界,问别人没有用,看别人也没有用。我听到别人说此怨彼、彼怨此的时候,我说我也怨一句,怨一怨,我感觉没啥意思呀。谁能怨谁呀?哪个人的法界,哪个人的果报,因果报应都是自己建造起来的,任何人不能取代故。要是能取代,阿弥陀佛早就给我们取代了,因为十劫前就发这样的誓愿: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令听闻众生直成无上道。那我们今日是听了、是闻了,还是在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处安住了呢?还是在自己的业力虚妄中安住呢? 诸位善知识一定要从自己心灵深处来观察自己所依所缘,观察自己所抉择的法则。我们从自身来观察,其他人不起作用。所以各个自择取,各个自善观察,各个来自用,包括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来运用。这样我们怎么来审观呢? 我说我这个例子,大家不要着实,也不要当假,你看看你自己的心就对了。我感到就有意义了。有时候人的心就像天空一样乌云滚滚,有时滂沱大雨,有时就是晴朗的一望无际的万里无云的天空,有时经常飘着彩云,都是我们的心,但是各个人在各自受用。所以莫去赞他,莫去谤他,但看自心,你还有个方便,这还是声闻心啊,你要是在这个声闻心能受持少分利益,我们再闻阿弥陀佛,回小向大,那这个是大义门的教言。 下面说的女人是妒忌、狭隘、执着,那根缺就不用说了,于贪嗔痴慢疑中强制为自我,这就是根缺之人啊,手足不全,智慧不足呀。这个根就是说闻佛闻法而不得闻,习法不得见,用法不得行,这不是根缺是什么呢?那我们在这个地方能守住二乘,回小向大还有点善利,要不然很难进趣佛法的究竟利益了。起码说你自己在阻碍自己,这个就是给我们清除我们这种大义门中的障碍,来令我们在通大义门中出入自在。 我举这个例子可能就是让大家有一个自我参照的亲切感吧。谁也代替不了谁的业缘,要有以取代的话,那诸佛都不慈悲。因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还在沉沦呢?要有以取代的情况下,诸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早已不惜任何代价把我们给度脱出去了,代替不了。所以佛但以教言,但以清净所证法益回施众生,令众生随顺得入,随顺出入生死烦恼。要不然我们就成上帝教了,你虽然是佛教徒,但你心智中培养一个上帝,要么先把别人培养成上帝,最后培养自己这个上帝。现在许许多多学法中的人就是到处去学东西,干什么呢?学了以后为了作上帝,想来管理别人,教育别人,度脱别人。结果因为自己的心是有对待的,有众生相、我相、人相、寿者相,堕入轮回,不能出离,因为骄慢心罢了,就是染着对待心修法,此人落邪见,不能见如来,不能入圣道。那么我们学佛的人究竟应该怎么守护呢?这个教言机制十分清晰。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 像发的这个愿呀,所建立的法益就和造城是一样的,建立国土一样亦复如是。因地所发之愿,像阿弥陀佛二百一十亿佛土这种殊胜的因缘下,观察、审思、建立超世之愿,超越一切诸佛之誓,建立这个最尊贵的教言机制,就是开一个大城之门,令一切众生趣入而得平等智,无所挂碍。 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往生彼国,皆是大乘之心。因为是随顺阿弥陀佛殊胜大愿故而得成就的,皆是正定之聚,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成就往生彼国之正因。所以往生者皆是“正觉华化生”,皆是依佛愿力故而得生,这个是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地方,就是丝毫没有什么可质疑的。 那我们在这个世间东看西看,许多有情还在忙着建立自己的功德,甚至在佛法中建立自己的功德,而不知这个法性无所建、无所造、无所毁、无所损,但以平等住而得安乐,所以清净平等觉是为守护,这个守护是真实的。所以“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那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欲行大乘法则者,此人甚为希有。像《法华经》所宣化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不退转菩萨守护于此,那你是依佛陀知见。若依现业见,我们是怎么见的呢?《从地涌出品》那是佛眼所见啊,此界不退转菩萨无量无边,从地中涌出,从虚空中生出,从种种世间显现。那我们的眼见到的是什么呢?说实话,我作为一个障缘深厚的因缘生在这个末世常常心里是壅塞的,看到的不是不退转的菩萨,看到的是烦恼。明知道自己在制造烦恼,在生妄想,还是抑制不住自己要烦恼几分钟,烦恼一段时间,抑制不住,管都管不住自己。甚至就是在这个寺院作个祈祷,你要不相应就不要……,最后还是做了一个不好的祈祷。 那么这个业习中,上午我们学戒的时候就给大家讲:业习之暗流若不警觉,若不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此暗流是不可思议的,业力不可思议!佛力是不可思议的,有种种不可思议之力,业力我们要是不知道它的时间,业力亦是不可思议的,它会使你的生命陷入无端状态,来苦自己、苦有情。今天上午我真是很苦很苦的,非常的苦,虽然很短暂,大概有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样子,很短暂,但是特别苦,心就壅在那个地方,很苦很苦。我可能举我的例子,大家心里会有个想法,一个参照吧。 那么往生彼国就是大乘之心,我们现在看看大乘之心,像这个文殊誓愿: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大乘心。 像我以前在很多地方就这样发愿:“若一众生于往生不生起决定,我誓不往生。”一发这个愿,你还有什么疑惑二乘不二乘的呢?这样发愿是不为自求之根本依止,你这样有个依止了。你能不能做得到呢?你不顺性就做不到,你稍有我、我所的染着,马上就会生起崩溃,那业习就会沉重,就会痛苦。所以诸佛菩萨无量劫以来知无众生可度,依悲愿故摄化有情,所以广度世间有情,广度世间虚妄染着有情,功不唐捐。所以知法不可得,深信因果——这就是诸佛菩萨,真俗二谛的大智大用。一切凡夫在此处迷失,一切圣者智者在此处安立成就,所以二谛融通,三昧正受,广利世间,以大威德力饶益一切有情,不改初衷,广利人天。所以一发心已成等正觉,广利有情于恒河沙劫无有疲厌。 我想起他们我经常会脸红,说,你这个学佛人真是差距太大了。那我们要是读一读文殊菩萨的愿,你的心智是不是相应呢?我们天天晚课八十八佛,大慈大悲悯众生,我们会念这样的誓愿,这念誓愿是你的心念还是你的口念呢?还是身心俱在念呢?如果我们身心俱念,那就是大乘善根之众生,出世之善根。不为自求就是出世善根啊!我们学习这十七种庄严中,清净庄严,量功德庄严,后面就是出世善根。“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个出世善根从什么地方生呢?就在大慈悲中生啊。大慈悲就是不为自求,何以故?若为自求,法性得见,一时证于实际,无有流转三界之苦劳,不在这个尘劳中荡漾自己了,虽是声闻,亦得自利安住,所以与诸佛如来同坐解脱床,他亦是自在。 这个大乘门,希望诸位善知识来观察,善自观察、了解。要不然我们勤苦奔波还是为自啊!不光不是为自己的证道,而是为自己的烦恼。常见有情妄说是非,常见有情妄说善恶,常见有情妄说自他。这有情是谁呢?可能就是我们罢!妄自设造啊。不要说大乘门,声闻乘门不可知,不要说声闻乘门,正知见不可及,佛法门外之人。释迦牟尼佛在律藏教言中讲,此五种贼中,你堕入四贼之中了,(编注:见《四分律》)虽是无刀,窃夺世间,因为啥啊?与佛法不相应故。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 诸佛如来,我们比较好理解。贤者,三贤之类,已伏烦恼;圣者,已断烦恼之类。所以“等众”。 由国浊故,分一说三。 实没三乘教啊,但是一乘,诸佛出世莫不如是。为何强制三乘呢?因众生心智分别浊染故。所以释迦牟尼佛于此浊恶世界亦复如是。虽无三乘,方便设置,所以人天乘、声闻乘乃至菩萨乘。为什么设置三乘呢?实无所设呀,令众生归向故。若是此设,不可作一乘说。所以为顺应众生,实无所设,利益三乘,教化世间,应机摄化故。所以顺应众生,应机摄化。 或以拓(tuo)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 这是说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受的果报。释迦牟尼佛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他方菩萨一到此娑婆世界第一先问世尊:“世尊少忧少恼否?众生易度否?”这是我们这个世界十分可怜的一个机制了。如是世尊早已圆成无上菩提,以无量善巧功德说一切法,治众生一切病,但是他方菩萨见世尊决定会这样问的。为什么呢?就是在此浊恶世界,释迦牟尼佛常受这样的违缘故。 像世尊在世的时候,在一处讲法,就有外道女(孙陀利)腹覆一盆来谤于世尊,就是“缘指语招讥”,说你还讲什么法呀?三十三天乃至梵天来辅佐世尊,守护教法,令其违缘败灭。乃至说释迦牟尼佛三月马麦之时,三日托钵不得食之时。有一次,世尊三日不得食,有比丘见世尊,世尊在途中,眉头紧缩。比丘说:世尊有忧恼否?因饥饿乏力故,世尊皱眉。虽是示现相,但此浊恶世界亦是令十方诸佛如来伤感此界。所以说我们这个国土的名字就是堪忍界,“娑婆”翻译过来就是十方世界所不忍居,所不忍。你看我们这个堪忍界有多少人在自负,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世尊——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五百大愿,在《悲华经》立五百大愿来此娑婆世界浊恶世界度化众生,十方国土一时震动,感动十方刹土,就是他这个誓愿,五百誓愿故,感动十方刹土。因为我们这个浊恶世界有情极恶心智已被十方诸佛所摒弃,所不摄。 我今天问一个出家师父,我说:佛都取灭了,我在这里干什么呢?心里很忧伤。这个忧伤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是天魔还是心魔还是烦恼魔?不知道,还是业习?十几分钟一直这样伤感,十分伤感。因为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菩提树下,观察世间,此世间无有于此法得爱乐者,所以欲取灭。此时梵王来请佛住世,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初转*轮,饶益善根成熟之诸天。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心智深处的东西,要是知道,你一定会吓一跳的。我这个话可能是鼓励的偏多一些,还是鼓励大家深层次地来挖掘自己,是超出自己的善恶业随顺弥陀,还是随顺自己的善恶业造作自己的轮回?我还是鼓励大家这样思维。不是得遇弥陀教言,慈法只有沉沦之因啊,要么就是堕入自己的断灭知见上去,没有其它。 大乘一味平等一味 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 恶名尚不闻,况且其业缘呢?那么在我们这个法性海中,一切对待的名字不可立,一切凡圣不可立,一切善恶差别不可立。所以阿弥陀佛顺性建立彼国土,“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是故言“大乘善根界”,这是真实不虚的,这是顺法性安立世界海,利益十方有情,令众生一时趣入法界性海,而非是我们世间的造作,就是三界造作之海,在三界造作众生中沉沦实在是苦。我们说这个三界:色界、欲界、无色界,我们可以把它放到菩萨界、声闻界、缘觉界中去,圣又何可乐者呢?! 为使我们发起无上菩提心,在这个地方,昙鸾法师依止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天亲菩萨依止《无量寿经》的教言立义。释迦牟尼佛虽是如是宣化,若没有这些善知识贴切如实的宣化,我等不得闻晓,你没有机会闻晓。所以无外乎是令我们进趣无上菩提心,因为所有的造作对待在无上菩提心中不得随顺,我们没有随顺分,我们基本上是在造作生死对待、善恶对待、是非对待、凡圣对待,你不出此数,你善观察就对了。所以地藏王菩萨在《地藏经》中举这个阎浮提有情,凡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业者是善说,因为有天业,有禅定业,有色界业,无色界业,有欲界天之业,善业;但也有罪,所谓的地狱饿鬼畜生之幽冥业——虽是如是,皆不出轮回。阎浮提举心动念皆是业,皆是罪,包括我等不包括呢?若不依佛愿,个个难逃。你要是认为我给你判得重了,你下面可以找我去,我认为自己是这样子的,我审思周边是这样子的。那你要说“我是乘愿再来的菩萨”,那我们有依止了,那太好了,那真是不可思议。 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本来昙鸾法师已经解释完了,后面感觉到意犹不足,唯恐我们不能真正的正信,所以下面又来解释。因为按前面的作风就是这样子的,一贯的作风就是“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一开章这样,收尾这样,话已经解释完了。但是这儿没有解释完,他又设了个问,给我们大家设个问。 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 那么这是对这些读《无量寿经》的人,先替他们设置的。有人不读《无量寿经》,那他这个疑问提不出来的。那么这个就是“案”,它的来源是《无量寿经》,法藏比丘分明在《无量寿经》中这样说,这还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法藏比丘在因地所发的愿,四十八愿中所说“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这分明是他发的愿,怎么能说没有声闻呢?这是第一证。有出处,你看我能拿出经典来作证呀——彼国有声闻。 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 有佛经典,这有龙树菩萨、龙树大士,证得欢喜地,他方的妙云祥如来来此娑婆世界,顺应释迦佛教言,助释迦牟尼佛教化。在印度,是第二世尊,他的教言来作证,你还是有声闻。现在印度发现一个龙树菩萨弘法的峡谷,很大,可能是几百公里,我不知道,他们是这样说吧,是在尼泊尔什么的,塔庙、文物十分多,就是龙树菩萨弘法的一个地方。他在印度影响是极大的,过去有龙树寺在佛灭度,按密乘来说五百岁,按显教说七百岁以后,龙树菩萨出世,他的教化广传于世间,就像第二世尊应世是一样的,那么这个来作证。 又《摩诃衍论》中言:“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 你看昙鸾法师替我们疑问,他还是用了很严谨的提问方法,他不是说很泛泛的提问这样一个说法。引据经典,引用祖师的论,引用《摩诃衍论》来提出这样的问。 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怎么来会通这样的教言呢?昙鸾法师、道绰禅师在会通弥陀教言中,用会通的方法是最多的。好比说是别时意趣,在四种意趣中的别时意趣,无著菩萨作的这个《摄大乘论》,天亲菩萨注的论,他们两个合作的一个论,谈这个别时意趣中,说若念多宝如来、宝胜如来、阿弥陀如来,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此是别时意趣。这一句话,净土法门就荡然无存。要是作实知见,没有会通之意,那就把净土机制剥脱了,是别时意趣。那不相应啊,你这个佛法利益不相应啊,是别时意趣。他这个会通十分重要,像我们现在学习净土法门,这些会通如果把握不好,十分阻碍你的修法因缘,你到这儿会生疑虑的。所以有因缘的人,下去可以看一看《摄大乘论》,天亲菩萨、无著菩萨,这二位菩萨,兄弟两个合著的一个论,一个造的论,一个注,就是撰注,他们两个合著的这个论,有这样一个机制。古来已久,这个地方是很厉害很厉害的,这个“会”,就是怎么会通,就是怎么来正面理解呢? 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 这话我们能听得懂了,诸佛世尊说八万四千法,皆对八万四千病,无病者无法安立。所以诸法因缘生,缘者,因病而设药,药者就是法。所以众生举心动念莫不是法,众生举心动念莫不是佛,就是佛所觉察处正是众生动念处。古来已久有人讲烦恼即菩提,大家都会说这个话,这是顺应法性机制照了觉知。 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 我们都知道在天台教言中,《法华经》是醍醐教,它已经醇之又醇了,众生饮者、饮用者,莫不成就无上菩提,得以康乐,就是法喜充满,充盈自在。所谓遇而得度脱,就像这个《无量寿经》所授记一样,末世之中一切法已经灭尽,唯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此经者,咸得度脱,成就菩提。那这个《妙法莲华经》亦复如是,此醍醐醇教,最上乘教言,令众生具足法味,所以遇者得以度脱。天台教所判醍醐教,有乳教、酪教、生酥、熟酥、醍醐——他分了这五个教言次第,这就是佛教在逐渐地成熟。最后以了义,究竟面目,彻彰诸佛本怀。“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若于塔庙中,一合掌,一点头,乃至说一赞许,皆已成佛道。如此真实教言,令一切众生缘佛成佛,属于究竟教言机制。 那这个地方我们为什么又说三乘,有声闻乘、人天乘乃至菩萨乘呢?像我们现在不说三乘了,说五乘。现在藏传佛教讲就多了,又有金刚乘,又有什么三转九说,又有什么行部、事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续部。续部又分什么母续、父续,种种教言,无量无边,那怎么说啊?那么这个地方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机制。 《法华经》所宣化的这个教言实在是令众生遇者得以成就,像方便品所宣化,以前放光寺每年在安居的时候都要读读方便品,因为什么呢?为了使大家了解阿弥陀佛的教言,对这个教言不生疑虑,我们读一读方便品。以前读《圆觉经》,如来藏性教中但说如来随顺觉性,舍离声闻缘觉、舍离菩萨、众生、入地菩萨之方便随顺,入于究竟随顺,以令众生依果地觉为因地心,得见佛名,得见佛愿力回施。当时是这样一个建议。我们今年提倡这个《大方广如来藏经》,亦复如是,令众生识得藏性根本守护,就是一时打开,顿时取用,免除迟疑之障碍,就是成熟善根。 如来藏性教可以纯熟我们的善根,就是了义教的善巧,就是“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令众生一时趣入究竟圆满觉,作这样随顺的守护,而非造作守护、对待守护。若是造作对待,那你可能产生大妄语,大疑虑,乃至大颠倒,所以自然随顺。若这个地方是随顺,那必然得以契入。所以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得满足。这是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他把净土教言这个机制抉择在这个地方了,你只有随顺,何以故?无造作分中,只有随顺。随顺者,自然安住在无造作分的法性之中,入法界海,所以毕竟无所障碍。 “以出五浊恶世故,分一为三。”实无有三乘教呀,但说最上乘,在《法华经》是决定这样说了。在说《法华经》时,五千退席,世尊称为增上慢人。那么枝叶已除,但留根本,所以闻法者,咸得度脱。因为在佛教中增上慢者多,未得言得者多,所谓多者就沉沦了。 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 那么极乐世界不是五浊,何以分三呢?不需要分三,所以是“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这个“明矣”就是用经典来引导,来让大家照见,照见这个法则。 《法华经》道诸声闻:“是人于何而得解脱?” 声闻不得解脱,所以入于方便化城。释迦牟尼佛在此娑婆世界讲:诸大声闻与我同坐解脱床。释迦佛是如语者,此处何以会通呢?他下面还给我们来有一个解释,令我们在这个地方没有障碍。 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所以声闻解脱,安住于化城故。成佛之路久远,软心有情多有退堕,休息以待方便罢了。所以回小向大是为究竟成就安乐。那么阿弥陀佛的教言机制中有这样的誓愿,令一切声闻回小向大,所以这个地方但是离开虚妄,名为解脱,不造虚妄业罢了,如此而已。有人问世尊:世尊,何以为涅槃?世尊说:烦恼断即涅槃。实际这个烦恼断即涅槃是不是佛法呢?一乘教言不可取。因为什么呢?这是个利益说。你要是真正在这个地方生用,会不会发起广大延续呢?真是难说。 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 好比说遇到难度之有情,遇到需要度化之有情,此人舍离。我遇到过在大乘中生退堕心的,还不是一个两个,反正我是常生,常生退堕。尤其是被无端逼迫受苦的时候,这个苦是无端的,不需要苦的,是忍受不了的。因为啥呢?实未得究竟抉择大安乐故,他不能抉择。有的善知识在这个地方立了誓愿,度尽众生,方成佛道,誓愿已立,无量劫以来,此三昧耶戒清净守护,誓愿不退,生生世世如是守护,不管以什么身现于世间,不舍此愿,这一类不退转的大菩萨于十方刹土饶益有情,于任何因缘皆以愿力而摄化有情,令对方得以安乐住,这样是不退转的菩萨,住誓愿轮,广度有情。他们是三昧耶成就者,片刻不离三昧之力,就是誓愿之力,广度有情,得以威德自在。 我们这谈不上菩萨呀,心智羸弱,自利不安,常生退畏,欲舍众缘啊。经常有菩萨说:哎呀,法师你闭闭关吧,我说我真想闭关。因为以前每次长时间、短时间,一闭关了,第一个概念,说句最通俗的话就是想取灭。灭什么呢?灭于众缘,不需造作。实在是第一个概念就是这样的心智。何以故?无边尘劳,实无一物可得,抉择此处的时候,第一个心念就是取灭最好。所以我现在就是常常不可举此心,因为每次都是这样子的,一旦生起这个念头,身体就迅速浮肿变坏,很快很快的,基本上三两天就变了。要是没有这个愿力的鼓励,没有诸圣善知识的宣化,迅速就枯萎了。所以这个闭关,我感觉大家要是发心不明,不了解自己修法的法则,不要轻易闭关。你像我这样闭关就沉沦了,堕入阿鼻地狱去了,断灭善根,也可能是那样子。因为定性了,一生起这个心智就容易成熟,不知道为什么。坐下一观,种种因缘莫不虚妄,种种因缘莫不可得,种种虚妄莫不是无常,种种业缘莫不是苦,没有离开这个东西,离不开这个东西。所以,何以造种种苦呢?何以在无常中捕捉呢?何以在无自性法则中去沉沦呢?那个心智自然生起来了。所以一般以前闭关的时候,就写个誓愿搁在那儿,贴在那个地方,怕自己哪一念忘了。 我们每个有情习法学法的机制中,你要了了分明于自我呀,了了分明于世间。我们不是说分别,不是执着于是非,是要分明于世间,对事情不可失念,对因缘不可迷失,但不能计较,了知无自性,通达清晰于现缘。这个现缘一不清晰,人活得就是无明与愚痴。那要是染着于这种分明,就会产生是非之概念,就沉沦于是非对待之苦。所以中道义,尤为重要。这个地方,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 像我们这些普通人,容易生退堕心。那些圣者、智者于道勇猛啊!在一些教言机制中,你必须得立誓的。你要作什么人,你要发愿,立誓愿,你要有个誓愿守护。没有誓愿守护,我们的心智很容易随着业力、内外的业力所逼迫,很容易堕到一个机制上去了。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末世之学佛者,要常有劝请之意。所谓十大愿王的修持中,乃至一切众生之善根,少许之善根,我们都要有劝请随喜之心。要是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劝请随喜善根,多遇违缘,多遇恶知识。你要时常劝请,多遇善知识摄化。 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 这个地方是昙鸾法师引导我们不要堕入二乘心智之中,不要堕入,你有没有这种机制呢,你自己观察呀,不要堕入,因为毕竟不是究竟道。 必应有生。 这“必应有生”是说回小向大之机尚存,所以应生彼国,成就无上道业。诸大菩萨、佛后普贤之类尚需往生极乐世界,况且你声闻缘觉之类呢?所以我到其它地方,声闻教传播比较厉害的地方,我还是祈祷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来祈祷阿弥陀佛的教言广传于此处,令一切声闻缘觉有情回归无上道,回小向大。 有些菩萨对我这个作为还是比较爱乐。要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这样,不是随顺佛愿,就成为狂妄之心了。所以有菩萨以前写了一篇文章说我要改造南传,我还真没有这个心智。但是依阿弥陀佛的愿力来说,能令一切已入涅槃声闻之类有情,未取涅槃,趣向涅槃的,发这样心的有情进趣于无上道,成就广大悲智运用,必至究竟,是这样的。我们作随顺之因缘的时候,在这样的机制中你不要畏惧。你不要说:哎呀,对方是阿罗汉,是圣者,是大成就者,我们这个凡夫怎么能去以阿弥陀佛这样的愿力的回施呢?完全可以。这个就是一个机制问题了。还是你守护的法则。 此人更不生三界。 我们说声闻成就以后,三界不干了。所以说三界应供。我们称阿罗汉为三界应供者,所以如来、应供,这个应供就是阿罗汉。你看我们念南传佛教的功课中,“阿拉航三吗三布他萨”。这个“阿拉航”就是阿罗汉,阿罗汉如来正等正觉者。那么这个机制,三界不生,三界应供,是三界之福田,出世入世三界之福田。你说我能做到这样也不错了,你要发这样的心你就会有这样的果啊。所以诸佛出世唯欲众生发无上菩提心故。这样净土一法从始至终贯穿是什么呢?无上菩提心!往往我们学佛的人对这个发心容易一带而过。那么你不发无上菩提心,于净土不得契入;不随顺阿弥陀佛无上大愿,你不得契入。所以“更不生三界”,虽是更不生三界,但不是无上菩提心智所成就。 录音记录:慧炬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