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XC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课堂笔记十七 |
 
XC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课堂笔记十七
(3月24日) 一、课前准备 复习所学 1、各组报考勤。 有17位同学去顺平发放衣服,正在往回寺的路上赶,虽然赶上课有些来不及,但这种希求上课学法的心很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在很忙的时候还能忆念着晚上要上课,这本身就很有功德。 2、静坐十五分钟。 (1)课前晚饭不宜吃太饱;坐时要身体端正,脊柱挺直,头不低不仰;心系何处要清楚,心安住在人中的位置,心象守门员一样守在人中的位置,能知呼吸出入,不随外境而走,走掉了能觉知,觉知了就回来。 (2)大部份人比上次坐得要好,多数人头低了、背有点驼;一开始的习惯要养好,否则以后很难改,有的同学坐了没一会就开始打瞌睡,就是平常打坐的习惯没养好;打坐的目的是让大家静下心来再听法,心要灵敏,不昏沉不掉举,一种原因是劳累,一种是业障,劳累的要注意休息好,业障要去拜佛忏悔。 3、复习所学。 (1)上堂课讲到资粮的问题,为什么要积资粮?因为学佛的目的是要成佛,要成佛就要累积福德智慧两种资粮。 二、【法师引导】 依循业果 广积资粮 问:大家平常做那么多事有没有积到资粮呢? 同学甲:现在自己的工作是开车,干活是积累福德资粮。 法师:干活就能集到资粮吗? 同学:还要用心。 法师:集到什么资粮了? 同学:福德资粮。干活是积福德资粮,诵经是积智慧资粮。 法师:这还是你的一种认识。开车能成佛吗?开车能集到资粮吗?修水库搬石头很辛苦,能成佛吗? 同学乙:关键是看用的什么心。善用其心,干活当中福德、智慧资粮都能集到。 【法师引导】 提问:这里有个问题:福德、福报、福气这三者是一回事吗?有什么区别? 开演:善用其心把握造业对象 福气是世间的说法。福德与福报有何区别? 依业果分析 我们的动机决定了我们积累的是福德还是福报。也就是动机决定所造的业是什么。我们学业果知道业的四个次第:事、意乐、加行、究竟。事是造业对象,那我们修水库的对象是什么呢?是水库还是石头?要清楚我对着什么在造业;我以什么样的心情去做---意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做---加行。这些做完了,业就造究竟了。 造业对象要清晰 福报和福德实际上牵涉到意乐的部分,我们看起来做了很多事情,但造的业是什么呢?我们一般人造业的对象是不清晰的,实际上我们学佛的人每时每刻要清楚自己的造业对象是什么,这点很关键。 比如DVD做光盘,基金会做事,发放衣服,造业的对象是什么呢?你要内心很清晰,知道我今天做了什么事,我造了什么业。久而久之,生命的轨迹就能有所把握;反之,如果对象不清楚,就是一团湖涂,无法转变生命的轨迹。 所以造业的时候要内心很清晰我造业的对象,这就看你怎么缘想?善用其心,无事不办。比如修水库时你造业的对象安立成水库法师,为了帮水库法师去背沙子,这是一种造业;你造业的对象也可以安立成师父,说我是为了承事善知识,承担师长的事业去背沙子,这个造的业就比前一个殊胜的多;你今天没事做,碰巧上了山,就一起干吧,这也是一种造业。但这是善业还是无计业都有待考证。 【法师摄义】调整造业对象造作强大善业 这堂课由福德、福报引出造业的对象,业果部分讲杀业的部分, “云何杀生,摄分于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然将中三摄入意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易于解释意趣无违。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杀生的对象是“具命有情”,这是恶业造业的对象,善业也是一样。 我们很多时候造业对象不清晰,比如你在网站上发一篇文章,对象是什么?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吗?一般人造业时内心是模糊的,这点我们要改变,做事前要思考,要把造业的对象调整到善知识、僧团这样最强大的对境,为了护持僧团,懂得业果的人,可以掌握内心的方向,造强大的善业。 动机相符终极目标 意乐。指做事动机。我们做事时是不是为希求无上菩提而做的?也就是是否与终极目标一致。 (1)、我们常常说一个人福报很大,很少说福德很大。而形容佛陀是福德智慧圆满的人,报是从果上谈的,一个人财富多少,比较多用福报去形容。 (2)动机决定了业是什么样的,福德的业一定是跟宗旨相关的,福报的业就不一定,也可能是下世感果的大善业,但感果的当下他不一定希求无上菩提,内心不一定继续仰望终极目标,在种这个业因的当下已不一定与原来的宗旨相应了。比如,我们明天早上开始就要检查自己做的事与宗旨相应吗?我造业的对象是谁?这都要清晰。 【法师收摄】 依循业果 造作善业 上堂课我们讲了个大概的轮廓,成佛要积聚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福德资粮的体相用。真正要开演还有很多,一定要跟业果结合去体会所谓的资粮是什么?“我为常住扫地,在大寮给大家做饭,我去诵一卷经,我就集到了资粮。”实际上所有的这些都是相。是否真正积到了资粮?很难说。一定要把握有没有跟这个相相应的体存在?也就是意乐。造业的关键是意乐。比如你给法师端了一碗饭,法师给小狗喂了一点食物,这两个业哪个更强大? 这个要思考,只有把这些辩析清楚了,才知道我这个业造下去了,自己踏踏实实造了些什么业。而不会每天过得糊里糊涂,看你们现在写的善行日记“我用斋掉了一粒米,不知珍惜”等等,太肤浅了。把所学的佛法跟自己结合起来,在日记里做反省,就非常厉害了。 上面我们对业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做了分析,帮助大家认识我们每天在造什么业。如果非常清晰、明白我每天在造什么业,你就是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像我们目前的状况,生命状态还是模糊的,生命方向还是不清晰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对业果认识不清。 “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 通达缘起 造圆满业 如果我们对业果获得定解的话,是为内佛弟子。我们都学过业果,但我们身语意三业是否依着业果在做?如果我们懂了这个道理,非常粗地去做些善业,比如放生、布施、持戒,这些都是很粗的善业。刚才谈的是业果微细的部分,是更深入一层。对业果能思惟、通达就是智慧,对缘起的关照就越来越清晰。 举例:有一天常师父看见供桌上的蜡烛倒了,心生悲悯,觉得摆蜡烛的人没有摆好所以倒了,在去扶起蜡烛的一刹那,常师父了知了每一个供蜡烛的人的心;还有一次听法,常师父看见一只鸽子,能看到它多生多世的业都是鸽子。常师父通达了缘起。很多高僧大德都有这样的修行体验,实际上究竟通达业果的唯有佛一人,所以唯佛能制戒。即使是十地菩萨,对因果缘起的通达,也还没有圆满。所以他制出来的戒就不能适用于所有人。所以古代制定礼乐的,只有皇帝。《中庸》里讲,制定礼乐的人要“有德”、“有位”。《论语》则讲“礼乐自天子出,礼乐自诸侯出。” 我们只有对缘起越来越通达后,对一件事做出的决定,错误的机率才会越来越小。所以说要想办法,透过对业果的学习,让自己对错综复杂的因果有清晰的了解。这点要靠发愿。
---------------------------------------------------------------------------------------------------------------- 更多XC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