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显密圆通准提法门阿阇黎·首愚法师开示集:摄所归能证圆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显密圆通准提法门阿阇黎·首愚法师开示集:摄所归能证圆通

   耳通气海

  修持耳根法门,大部分的人都会有耳鸣的现象,但只要你懂得其中的道理,即知道那是身心变化的过程。所谓“耳通气海”,故耳鸣也就是打坐坐到气机(脉)将发动的前兆。这个现象有如夏天的蝉鸣。这时候,喉咙也会隐隐作痛。一般人比较苦恼的是不知道何以会如此?要是你光是打坐,既不念咒、亦不知道如何观想,难免会觉得心烦气躁。所以万一道友们碰到这些疑虑,金刚念通更要精进行持,一步步的“返闻闻自性”———返听自己的心声。不久,这种情况自然就会化掉,而且功夫进步得更快。

  思想的依止

  有些人是苦恼“心中无主”。如果你有修准提法,这个问题就不困难,通常当我们烦恼时,总会念“观音菩萨”圣号,请菩萨来做我们的依怙,祈求菩萨加被。现在大家修持了准提法门,懂得心月轮观,一方面固可从准提佛母的悲愿而获得加持,另一方面也可由心月轮观使你学佛的理念更加清晰。所以在修法的过程中,对于自已身心上的变化要仔细去体会。

  各位宜把见地、行愿、功夫各方面的有关经藏多加参阅、探讨,作为思想的依止,免得肓修瞎练、误入歧途。佛菩萨修行的经验业已了了清楚的告诉我们了,那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冤枉路,不需要再从挫败中去历练,而这也正是我们研习教理的主要目的。

  洞然明白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大道并不因难,怕的是我们的心念喜欢起分别,唯有把心中一切执着都扫掉,不论喜爱或憎恶,完全抛开,才能真正了然于心。故修行必须把自已的个性调得很柔和,才容易上路。

  “普贤十大愿”讲到“恒顺众生”,就是我们随喜功德,多赞叹他人的长处,包容他人的缺失,以“利他”为处事的原则。此外,要经常忏悔业障,忏悔我们何以有这么多妄想执着?何以大道不现前?何以心里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此强烈?何以修法得不到好处?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切莫掉入强烈的我执、法执中,乃至自己的主观意识中,待人处世恭敬谦虚,才是最大的修行,常常存有一颗喜悦的赤子之心,别人看了也会被你感染,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功德吗?

  培养功德

  当然,能如是行持,则修法唱诵出来的音声,自然充满喜悦的和音,色身才会转化。否则心有千千结,整天暮气沉沉的,情绪开朗不起来,唱诵的音声,又如何能顺畅呢?

  持诵咒语能与法界相应,才真是一个不可思议解脱,那需要扫除心中多少的执着呀!同时,那也是我们的功德呈现——平常待人接物无所挂碍,内心充满阳刚之气使然的。

  一个人讲话有威力,令人喜欢听,功德有多大呀!他本身付出的心力要比别人多好几倍,才能令人心服口服的,故说音声从功德中来,所以金刚念诵想念得好,除了理念要清楚外,功德亦须培养。

  换言之,无论梵呗、海潮音,抑或金刚念诵,想要成就,基本上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与空相应,二是要发大悲心。具备了非常空灵的心境,再加上大慈大悲“利他”的心,则念诵出来的音声岂有不庄严动人的?可见平素的修养与功夫的捶炼是应该并驾齐驱的。

  光明灌顶

  忏悔可分为“理忏”和“事忏”两种。前者是从智慧忏悔,这是上根利智的人才做得到的,也就是直接由“法”下手,通达自性本空;后者则指向有道之士忏悔,藉由有道之士的开导而扫除心中的阴霾。

  因为做错事,通常自己的心里都会很难过、很懊丧,内心深处总有挥之不去的痕迹,这条无形的枷锁往往会令人不得释怀,而助长了罪业的形成。“事忏”就是要懂得发露忏悔,请求善知识的加持,或在大众面前诚心悔过。除此之外,亦可以礼佛、朝山的方式去忏悔,拜到光明现前,那也算是得戒。

  各位修法没有灌顶,那怎么办呢?倘若你能修到光明现前,光明即是灌顶。我们唱诵咒语,随着梵呗融入音声海中,音声本身就是光明,即所谓“光音交融”。各位宜多加体会。

  光明本来就在我们的自性中,只因我们的心太粗糙了,烦恼习气又特别重,不晓得起心动念也是光明。动个念头、有个影像,那影像很清晰。何以会长清晰呢?那就是光明的显现。只因我们贪嗔痴的力量太强烈了,盖覆了自性的光明,所以始终认不得。

  生命的枢纽

  当你兴奋时、惊恐时、紧张时,就要懂得去观照。因为让你心脏碰碰跳的地方,也正是我们报身转化的关键处;那是一个人生命初步形成心脉轮的总枢纽。关系着我们的三脉七轮。找到那一点就要把它放松,不要刻意去执着它,这也就是“内空心中”的要领。其实,每个人都有这一方面的体验,只是从没仔细去加以观察罢了。

  超越明暗

  说到光与音的问题,我们眼睛看的,受了太阳光的照射,感到很明亮,闭起眼睛,就觉得一片漆黑。《楞严经》云:“开眼见明,闭眼见暗”,但是我们所见的现象与能见的心并不在这明暗上,而是超越明暗的,我们应回到此处去体会,而非只是去看那虚浮在表面的明与暗。

  音声的道理亦然,我讲话,你们听到了,我不讲话,你们听到的是外面的鸟叫。所听的境界不同,也随着无常在变化。可是能听的却没有因为这些生生灭灭而失去功能。能见的心与能听的心,难道是两个吗?当然不是,它是光与音的交融处,能听与所听,能见与所见同是那个“心王”。依照物理学的原理而言,光,也是气。譬如金属制品,亮度较强,非金属物,亮度较弱,其实就是气的强弱所引发的问题。声音、外境只是现象,这些被子我们所听、所见的都非常有限,可是当我们回到那能听、能见的心时,它却是无量无边的,因为它已然泯除了现象和对立。譬如当我们专心看书时,前面有人走过,你却无所见;距离远一点,超过你听力的范围时,你亦无所闻。然而,只要你找到自己的心,见到自己的本性,这个见与闻的“能”却是无远弗届的。

  不生不灭

  所谓“明心见性”,是既要见到本体,又要见到局部。“性”,乃心生,“心生”是缘起,有因缘才会动念。心似大海,念头如波浪。波浪起伏不定,永远在生灭中翻滚不已;但就其“体”而言,它却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我们凡夫总是迷糊在表相的生灭中,看到花,执着花,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完全迷失了本性,而观想心月轮,则等于在观察心念,把迷失已久的心念慢慢收摄回来,将那颗容易紧张的、兴奋的、低沉的、惊恐的心绪融化于无形,以至“摄所归能”

  ——归至于自己自性本体——心的源头上。 所以经常念咒观想,就是要将一切杂乱无章的念头回归到膻中穴的那一点来,使它平和、柔顺、沉着,不再因外境的动静而随波逐流。

  摄心调气

  佛经里说到生命的流转是“生因识有”。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些妄想流转化掉呢?——“灭从色起”。色身的妄想,我们奈何不得,打起坐来,熬腿的酸痛、念头的起伏,我们都降服不了,所以“准提法门”提示我们要从修不净观、白骨观来做最根本的观想。

  如果透过不净观和白骨观的修持,再回转来做准提法的观想,则在摄心调气上,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对生命最直截了当的观想。希望大家能多加熏习。 三业供养

  在修法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身口意三业供养呢?当我们全身投入、全神贯注时,任何地方有不舒服都不要去理会,要很诚恳的将整个色身供养准提佛母,口业很虔敬的诵咒,意业也很专注的做观想,这才是真正的法供养、无畏供养。能持续如此,自然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进一步与空相应。

  “意密”应该密到什么程度呢?——要到达其他的念头都插不时来,只是一心一意地虔诚供养。在打坐当中,身体上或有某地方疼痛,或觉得浑身乏力;口密念诵时,或觉得自己唱诵不如法;乃至意密观想有时感到心浮气躁,这些都是难免的。但不论如何,虔诚是最重要的,一面念咒,一面要想像音声随着自己的心力到达无量无边,遍一切处、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以及法界一切众生。各位倘能如是用心,效果必然非同凡响。

  一切现成

  打坐修法,基本上要把握几个要点。首先要把整个身心放松。《楞严经》“五阴解脱”说到的第一个就是色阴,色阴又叫“坚固妄想”,那是指我们平常总是紧绷着神经,心境上容易因外界的变化而起伏不定,碰到不顺遂的事也常常克制不住而大发脾气。林林总总的习气都是过分执着使然,所以要做到“放松”就得经常熏习、经常回观返照。

  一个人精神能够放松,生理上才能轻松,身心是互为因果的,先不谈解脱与否,身心安祥舒泰,就可说已经达到初步的效果了。所以准提法的念咒、观想,看起来好像在抓一个东西。而实际上它是给我们一个疏导、一个轨道,因为我们平常散乱心太重了,只好先以它来做为对治的药方。

  身心松放后,就要慢慢体会观想的境界和内容,把理论与实际生活融会贯通。打坐用功与你所听闻到的佛法——理事配合得宜、串联成片,则身心领会到时,才会真正了然:“哦!原来一切现成!法尔如是呢!”

  生圆不二

  心月轮观不只是准提法的根本,严格而言,也可说是整个佛法的根本。它有一定的层次,由浅到深、有具体、有粗略、有本体、有现象,对一个初学者而言,只好从现象到本体来体会。因为要一下领略“空”是办不到的。这一方面,准提法仪轨提供了我们一糸列非常明确而井然的指标。]

  心月轮代表真空妙有,是真空,也是妙有。所以起初观想,抓个明点和梵文,也只不过是个过程而已,最终目标还是要回到圆满次第——达到空灵的境界。故说准提法的整个仪轨是圆形的。首尾衔接,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生圆不二。你了解透彻了,生起次第当下就是圆满次第,圆满次第加以妙用,也是生起次第。

  乐、明、无念

  何以要观想准提佛母“身如透明琉璃体”呢?能把身体观成透明琉璃体,五脏六腑不就全观空了吗?剩下一具透明的皮囊,就是要我们不要执着五脏六腑,乃至五脏六腑的感觉,而“琉璃体”也可以说是观空的前方便,与观想光明或白骨放光,道理是相同的。

  其次,讲到“内空心中”,它并没有告诉你空在那个部位,“升起八瓣莲花”,我们的心脏也是八瓣,这是其中奥妙之所在。“红色无根,莲花上现一满月轮,月轮上有字轮;观想字轮右旋绕转”,此中道理亦是奥秘无穷,又与气脉互有关连,同时也在训练我们心念的凝聚力量。

  有人喜欢一坐下来,什么都不想,这样久了,会产生无记,而且这是昏昧,与“空”不同。“空”是清明的。以密宗的道理而言,有所谓“乐、明、无念”,那是快乐的、清明的、无念的。有这个内涵就对了,否则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通常,苦与乐是对立的,而“极乐”则已跳开了苦乐。在四禅八定当中,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禅定功夫愈高,愈远离欢喜的觉受。因为欢喜心还是散乱的,与妄想相应。但“极乐”的境界则已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一切执着全然下,观念上也融通了,所以是妙有的境界。仅仅守个“空”并不圆满,儒家尚且云:“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何况是我们大乘佛法讲“华严法界观”那么圆满的整体境界呢?

 
 
 
前五篇文章

显密圆通准提法门阿阇黎·首愚法师开示集:闭关的法地

显密圆通准提法门阿阇黎·首愚法师开示集:佛相在哪里

显密圆通准提法门阿阇黎·首愚法师开示集:德行与戒行

显密圆通准提法门阿阇黎·首愚法师开示集:一轮明月即心池

显密圆通准提法门阿阇黎·首愚法师开示集:净土法门是“念

 

后五篇文章

显密圆通准提法门阿阇黎·首愚法师开示集:污泥香里养灵珠

显密圆通准提法门阿阇黎·首愚法师开示集:一轮明月即心池

显密圆通准提法门阿阇黎·首愚法师开示集:身如虚空歌

传喜法师:但看诸上座 佛子具傲骨

传喜法师:佛法功德胜虚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