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倓虚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倓虚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九)

  湛山倓虚大师述

  诚祥法师录

  二色界十八天

  初禅三天

  二禅三天

  三禅三天

  四禅四天

  五不还天

  色界通结

  三无色界四天

  大阿罗汉

  纯阿罗汉

  诸天总结

  四空通结

  七阿修罗趣

  七趣总结

  五阴魔障

  一色阴十种

  一精明外溢

  二精明内流

  三精魄离合

  四心魂悟染

  五抑按逾分

  六密见洞幽

  七四大入纯

  八凝想化成

  九逼迫飞出

  十含受魑魅

  色阴通结

  二受阴十种

  一过抑生悲

  二感激生勇

  三智衰成忆

  四慧胜成劣

  五失守生忧

  六慧劣成喜

  七见胜成慢

  八轻安自足

  九空解成断

  十爱极成贪

  受阴通结

  三想阴十种

  一贪善巧想

  二贪经历想

  三贪契合想

  四贪辨析想

  五贪冥感想

  六贪静谧想

  七贪宿命想

  八贪神通想

  九贪深空想

  十贪长寿想

  想阴通结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清河房融笔受

  二 色界十八天

  初禅三天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YIN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

  佛对阿难说,「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不假借着禅修出世禅定的功夫,「无有智慧」,则没有出世的智慧,因无出世妙戒,慧由定发,定由戒生,既无出世三无漏学,「但能执身,不行YIN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不行YIN欲」,则身清净,「想念俱无」,心亦清净,十支功德发,而不名出世妙戒、妙定,以是凡夫外道能建立,非如来所结之三无漏学,人都忽而不察。以下别明其相,初明初禅。

  无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无染不生」,世间的欲爱污染心里不生,「无留欲界」,这样人欲界上就留不住他,佛说解脱,因为世间的事情把心栓住了,就不能解脱,把世间污染的事都没有了,虽然欲界留不住他,「是人应念身为梵侣」,他的志向观念相应,「身为梵侣」,清净的伴侣,梵天就是清净的地方,这也不是佛法,佛恐怕修行人拿这个当究竟,所以一层一层的指出来让人知道一切唯心造,这个心就是宝物,修行法没有别的,就是一个正心,「如是一类,名梵众天」,他叫梵众天,不在欲界了,「欲习既除」,他的欲念习气既然除了,「离欲心现」,离欲的心就发现出来了,「于诸律仪」,于诸般的律仪,在行住坐卧的威仪之中,「爱乐随顺」,爱乐随顺之法,这都是梵众天的事,不是说佛法,「是人应时能行梵德」,这个人就在这个时候有清净之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这一类名梵辅天,比梵众天高,是辅佐天王之大臣之类,「身心妙圆」,这是说梵天上的妙圆,不是佛法的妙圆,这都得要清楚,「威仪不缺」,威仪一点也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清净禁戒还加上明悟,悟是悟色界天上的理、悟色界天上的事,这又往上升,「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这一类就名大梵天王,初禅三天:梵众天是老百姓、梵辅天是官、大梵天是王,佛因着阿难问,佛对他说,「此三胜流」,这梵众、梵辅、梵王,三种优胜之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修到这个地方不被欲界的一切苦恼所逼迫了,「虽非正修真三摩地」,虽然不是真正修佛法的正定正受,也有好处,「清净心中,诸漏不动」,他得初禅离欲界之清净,欲界思惑之漏不能动摇他,名离生喜乐地,「名为初禅」,又名之为初禅。以下第二明二禅。

  二禅三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徧成瑠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麤漏已伏。名为二禅。

  佛对阿难说,「其次梵天,统摄梵人」,梵天他统摄梵天上的一切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圆满了清净的修行,就如同把水澄清了,「寂湛生光」,寂然不动,这个光自然就生出来了,「如是一类,名少光天」,这一类叫少光天,少就是不圆满,「光光相然」,就像烧着似的,这个火「照耀无尽」,照耀的无穷无尽,照的很远了,「映十方界」,指中千世界为十方界,光为教体,人间以音为教体,故名光音,映照得色界天上「徧成琉璃」,普徧的就像琉璃宝似的,「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这一类名叫无量光天,「吸持圆光」,吸收圆满的光明,「成就教体」,成就天上的教体,「发化清净」,发明变化,统统都是清净的,以光代表音声,「应用无尽」,怎么用怎么有,没有穷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就像我们说什么话、办什么事,他以光代表,这类名叫光音天。

  佛对阿难说,「此三胜流」,这三种胜过初禅之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一切的忧虑心逼迫不了,因初禅三天有觉有观,故有忧悬,今觉观俱离,则忧悬不逼,名定生喜乐地,有定水润泽其心,「虽非正修真三摩地」,这种人虽然不是修佛法中的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可是清净心中粗浮的欲漏已经治伏住了,「名为二禅」,这叫二禅天。以下第三明三禅。

  三禅三天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徧净天。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如是承着上边天上的天人,圆满的光明都显露出来,「披音露妙」,如人间的音声露出不可思议的玄妙来,「发成精行」,发生他梵天的精进行,不是佛法的精进行,「通寂灭乐」,通普通的寂灭之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如是这一类就叫少净天,「净空现前」,清净的空一现前,「引发无际」,引动了发明没有边际,「身心轻安」,这么大的局面,如同是自己的身心一样,得着这么大的较安、这么大的好处,「成寂灭乐」,这才成就寂灭之乐,得着寂静的安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这一类名叫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一切圆满清净,「净德成就」,净德一成就,「胜托现前」,胜托都现在前了,「归寂灭乐」,也是归这个寂灭之乐,「如是一类,名徧净天。」

  佛对阿难说,「此三胜流」,是优胜之流,不是泛泛的,「具大随顺」,哪一样都具足,样样都随顺,「身心安隐」,身心都得到具足安稳,样样都随顺,「得无量乐」,得着无量无边的安乐,「虽非正得」,虽然不是正式得着佛法的「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身心的安稳都具足了,名离喜妙乐地,「名为三禅。」以下第四明四禅,又分二,初明凡夫四天。

  四禅四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当文是色界四禅四层天,色界天人,一往之谈,竟是男人没有女人,其实非是男女之相,他的饮食以禅悦法喜为饮食,一研究呢,这还不是佛法,以色界天的法喜一充满,就算吃了饭充饥一样,色界天也是由心造出来的,「复次天人」,又说色界天上的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没有人间衣、食、住的逼迫苦,到了天上是天然的,比欲界好的多,虽然苦因已尽,他心里一想,「乐非常住,久必坏生」,乐久必然坏生,坏了还得受苦,「苦乐二心,俱时顿舍」,求苦求乐的心都舍了,他就是一个观想,「粗重相灭」,粗重的分别相销灭了,「净福性生」,清净的福性就生出来了,这个人时时想慈悲喜舍的心,不想生天,也得生天,因为这是生天的因,「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舍的心一点缺陷也没有了,圆融无碍,舍就是乐善好施,「胜解清净」,他解悟这个理,虽然是没解悟到佛法上去,比世间上的人高的多了,他的胜解是胜过欲界,胜解的心也清净了,没有污染,「福无遮中」,他修的福没有遮障的地方,不是如同世界上,享完了福又来祸,没有这个,「得妙随顺」,得了不可思议的随顺,事事都是随顺的,「穷未来际」,享福的年限是无限的,「如是一类,名福爱天」,这一类叫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从这福爱天中分出两条岐路,连在三禅天的无量净光,「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修是因、证是果,「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这一类就叫广果天,比别的因果结的宽大,所以结果也广大,「若于先心」,若于前边修行的心,「双厌苦乐」,你知道苦乐皆是不长的,「精研舍心」,精纯研究,苦乐皆舍,「相续不断,圆穷舍道」,圆满了穷尽了舍道,舍这个苦乐的心,心里头还有个苦乐可舍也不要,「身心俱灭」,身心把苦乐都灭了,「心虑灰凝」,修行全在念虑,虑而后能得,你虑什么得什么,你虑善事得善业、虑恶事得恶业,心虑就像死灰一样,没有热火,凝结住了,这一类「经五百劫」的时间,「是人既以生灭为因」,这个修行人,他还知道有个生灭,要去掉生灭,心里还是有生灭,你顿然间心里什么也没有,你知道这个理就好了,他知道有生灭,要去掉生灭,所以这也是病,「不能发明不生灭性」,他得不着究竟的佛法,不知道不生不灭的性,他心里想有生灭,这就错了,修行这个不能说一点好处没有,「初半劫灭,后半劫生」,他的结果在初半劫上,想念就销灭了,后半劫又发动了,「如是一类,名无想天」,如是一类,照着初半劫说叫无想天。

  「阿难,此四胜流」,佛对阿难说,这四种胜流,超过一般平常的不修行的人,「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虽然不是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他的「功用纯熟」了,名舍念清净地,又「名为四禅」。以下第二明不还五天。

  五不还天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这里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居住之处,他们的寿命长,只有进没有退,步步增上,不退转位,他们「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下界是对着九品的习气说,所有的习气都销灭了,不但没有苦,连乐也没有,下界没有居住的地方,「故于舍心众同分中」,他把凡心都舍了,他这众同分中也不少,又提另「安立居处」,阿难!到了「苦乐两灭,斗心不交」的地步,苦乐是斗心,苦来就夺乐、乐来就夺苦,争斗之心不相交了,「如是一类,名无烦天」,这一类名无烦天,「机括独行」,机是动机、括是没有了,没有单独的行,「研交无地」,没有对待了,「如是一类,名无热天」,这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这是说大千世界,不是指的普通的世界,「妙见圆澄」,这不可思议的这个知见是圆满澄清不动了,「更无尘象一切沉垢」,一切微尘垢腻都没有了,「如是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精纯的这个知见现前,有了效验,「陶铸无碍」,任其陶铸,一点障碍也没有,「如是一类,名善现天」,这类叫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又究竟到种种的机动,穷到色性的这个性上,「入无边际」,入到无边际的地方,「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阿难,此不还天」,佛对阿难说,这五不还天的圣人,「彼诸四禅四位天王」,这四位天王,要比后边这五不还天,相差太远了,「独有钦闻」,对于这五不还天,单独的只可以钦佩,拿耳朵听一听,「不能知见」,凡夫见不着圣人,只可以知道有圣人,天上也如此,天上也有凡夫、也有圣人,前边那四禅十三天都是凡夫、都有轮回生死,无非福大寿命长,彼四位天王独能钦佩,听不得、见不到,因什么呢?底下说个比喻,「如今世间」,如同我们这个世间上,「旷野深山」,无人住的地方,「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皆是阿罗汉在那里所住持,「世间粗人」,世间粗人就是凡夫,不修行的人,他「所不能见」。以下总结其名。

  色界通结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这十八层天,虽然是独行无交,他还在色界天上没脱色相去,从这里还到十八层天上去都叫色界。以下无色界天又分五,初简去回心不入。

  三 无色界四天

  大阿罗汉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这段文有回自心的、有不入理体的,佛法讲回向自心,不入自心,心外有法就错了,即心即佛,一切唯心造,成佛也是心造的、受苦也是心造的,这是说回向自心,佛对阿难说,「从是有顶色边际中」,色界有顶的边际中,再往上就是四空天,开了智慧就能证圣果,色界十八天普通言之就算是凡夫的境界,虽然是凡夫,各界都有圣人,凡夫也见不着,从其多数都是照凡夫说,有圣人在那里教化凡夫,机缘不成熟,他不信也不听,这说到了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其间又有二种歧路,这歧路之中,修行的知见,各有不同,「若于舍心,发明智慧」,修行的时候,没明白这个道理,全凭这个舍心,世间上的声色货利都要舍,这才能得这个清净心,回复人的本有佛性;世间上的事情都不长远,转眼成空,看破了这个,把一切的事都舍了,就发生出智慧,智是人的现前明智、慧是人多生的宿慧,智慧这两个字,一个是今世、一个是前世,智慧发明了,没有遮障,「慧光圆通」,慧光圆融、通达一切,能这样「便出尘界」,出尘离世,虽在世间上,也不能随世间上的环境转,能做得主,「成阿罗汉,入菩萨乘」,由小乘再入大乘,小乘是独善其身,他一发大心教化众生,心里就充足了,所以就行菩萨道,「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这名叫回心大阿罗汉,这是说回向自心的修行人,心外无法,大至世界、小至微尘,统统都是心造的,这个地方明白了是心造的,不为环境所转了,能作的主,这才能证圣果,早先他修什么,心里就观什么,这就把心染了尘,这名字就叫尘,修行就叫出尘,「一尘不染,万法皆空」,「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能行菩萨道。底下还有叉路,又入了虚空,佛教里讲空有几层,我们眼前看的叫顽虚空,顽梗不灵,就像个物质,外道讲什么也没有是断灭空,离开世界一切有,这里头就有个真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你得明白,顽虚空、断灭空这两种是不能要的,圣人修的就不是这个样子,有析法空、有体法空、有妙有真空,「析法空」,他把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分析开了统统都是假的,他提名有个真空之理,离开形相才有这个真空之理,这叫片面理,他是明白了一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以为空是空、色是色,凡夫认识顽虚空、外道认识断灭空、小乘人认识析法真空-世间法是世间法、出世法是出世法、圣人的道理是圣人的道理,分开了这叫析法真空;再高的到了大菩萨行菩萨道,就是体法真空,世间上的具体都是真空;再开了佛的知见,一切法根本上你都知道是不可思议的,这叫妙有真空,到了极顶,真空就是妙有,你去哪里找真空去?你对一切法不作思议,这都是真空,都是中道理体,这个空略分五个阶级:世间是顽虚空、外道是断灭空、小乘是析法空、中乘是体法空、大乘是妙有真空、究竟是真空妙有。以下第二别明四空天相。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这是第二科,别明四空天相,「若在舍心」,上边说舍心,一个是发明了智慧,证了阿罗汉果,行菩萨道,这个地方也是舍心,所以这是两个叉路,都是舍心,舍了一切心里头所有的事情,都舍了!「舍厌成就」,他是厌离世界上所有,他这种心成就了,「觉身为碍」,他觉着身体为障碍,「销碍入空」,把身体这个障碍不要了,入空的境界,「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这类叫空无边处天,「诸碍既销」,诸碍,种种的障碍已经都把他销灭了,「无碍无灭」,也没有障碍、也没有可销灭的了,「其中唯留阿赖耶识」,此云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末那此翻染污,今言「全于末那」,正显俱生我报全在,并未伏断,「半分微细」,指第六识,无复外尘可缘,独有内缘之半分犹在,其相微钿,不但非色,而且非空,「如是一类,名为识处」,故此为识无边处天,「空色既亡」,空色既然没有,「识心都灭」,知识的心也都销灭了,把六识之内缘也伏,「十方寂然」,他不但自己没有了,十方世界也寂然没有,「迥无攸往」,迥然没有所去的地方,不知怎么好了,「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这类名叫无所有处天,「识性不动」,第八识性从来不动,不可断灭,「以灭穷研」,以妄灭之心,强加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于此无尽性中,虚妄发宣尽性故,使第八识性,「如存不存」,就像有所存又没存着,没有主宰了,「若尽非尽」,就像形相尽了又没尽,似有若无,「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空处寿二万大劫、识处寿四万大劫、无所有处寿六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大劫。以下第三,更判凡圣二类。

  钝阿罗汉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等穷空」言既以空而灭色,又以识而灭空,又以无所有而灭识,又以非想非非想而灭无所有,则于空境竭尽心力,「不尽空理」,然空理不居色外,今既离色求空,岂尽空理,所以钝根那含,「从不还天,圣道穷者」,从五不还天分出来的,有这圣道场研究证圣道,「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这一类名钝阿罗汉,直待非非想处八万大劫寿满方出三界,生方便有余秽土,「若从无想诸外道天」,若从无想天分出来的,则一味求空,不知回头观察真空的道理,名为「穷空不归」,「迷漏无闻」,这是迷有漏天,做涅槃想,既不闻出世正法门,「便入轮转」,他的报尽还入轮转七趣之苦。以下第四总辨王民不同。

  诸天总结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此文宜在下科之后,乃是通结三界之文,今既错简在此,另作一科释之。「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要成了圣人就不在其内,「业果酬答」,凡夫他造业就有酬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答尽入轮」,业果酬答完了,还免不了入轮回,「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如「华严经」云:「三地多作帝释天王,四地多作夜摩天王,乃至八地多作小千世界梵王,九地多作中千世界梵王,十地多作大千世界大梵天王」,「游三摩地」者,以菩萨善入出住百千三昧,故住此定,而为天王,九次第定名善入、师子奋迅名善出、超越三昧名善住,一一皆能深达实相。以下第五结成无色名目。

  四空通结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色蕴销亡名身灭尽、四蕴精微名心灭尽,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四空天的凡夫,无非是把身心都灭尽了,定性现前乃有定果,没有造业的形色了,「从此逮终」,言此外更无别天,「名无色界」,当知三界虚妄之相终于此矣。以下总结虚妄。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此四空天的凡夫,「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皆都是不了自己不思议的那个觉、明明白白的那个心,什么叫妙觉?什么叫明心?其实觉就是心、心就是觉,妙觉就是一个不思议的知觉,明明白白的心在这里常起觉照,真会用功就在这里,大多数的人都忽略过去,「积妄发生,妄有三界」,积累的妄想发生出来的虚妄不实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在他修行的过程中虚妄的随着「七趣沉溺」,七趣是六道加上仙道,统统都归沉溺,「补特伽罗」,补特伽罗中国话叫数取趣,七趣之中不定入哪一趣,「各从其类。」以下示修罗趣。

  七 阿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这段文表示阿修罗在六道里头算三善道,他分卵、胎、湿、化四种,先说卵生,佛对阿难说,「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阿修罗翻无端正,阿修罗也有护持佛法的时候,「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以护法的力量,他能乘着这个神通入到虚空里去,「此阿修罗,从卵而生」,此阿修罗是从卵生,这一类在「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这一类在忉利天上做事,「降德眨坠」,因为失了德、做错事被贬下来,其所居住的地方,与日月做邻居,「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这一类阿修罗是从胎而生,是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有一种阿修罗王,他也能「执持世界」,世界上的事情,他也能管,「力洞无畏」,他的力量大的很,没有可怕的地方,「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能与色界天的梵王、忉利天的帝释还有四天王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此阿修罗是化生有的,属于「天趣所摄」,佛对阿难说,「别有一分下劣修罗」,还有一下等漏劣的修罗,「生大海心」,生在大海心里头,「沉水穴口」,他沉在水穴口的地方,好比那个靠岸的海口,他就在那个地方住,「旦游虚空」,白天在虚空四处游,「暮归水宿」,黑天就归在水里住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这类是因湿气而有,「畜生趣摄」,他归畜生一类。以下结示劝修又分二,初结示迷妄又分二,初结成妄果本空。

  七趣总结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这段文是结成妄果本空,由虚妄结的果,本来是空的,佛对着阿难说,「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如是地狱乃至修罗这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上,妄想随业」,皆是昏沉是惑、有为是业、受生随业是其果报,这是惑业苦三,这都在糊涂里头,昏昏沉沉的,都是有作有为的相,不能达到无为的妙法,「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他这七趣要在这个妙圆明无作的本心都不够格,这个妙是法身德、圆明是般若德、无作本心是解脱德,他在三德里头皆如空华,就等于无,「元无所著」,根本上就没有着落的地方,天和神那么大能耐,也是没有着落,都是不究竟,「但一虚妄,更无根绪」,单单的就是一个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更没有根本、没有头绪,就是这七样,人要知道佛,就知道哪个高低了,就知道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假的。以下第三重示妄因颠倒。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YIN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YIN。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佛对阿难说,「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像这样的众生,他不认识自己的本心,虚妄作业,才「受此轮回」的苦,「经无量劫」的时间,「不得真净」,也不得着真正的清净,「皆由随顺杀盗YIN故」,「反此三种」,要反此杀、盗、YIN三业,「又则出生,无杀盗YIN」,从这里头就产生出无杀、盗、YIN,就是三善道,「有名鬼伦」,有杀、盗、YIN三业就是三恶道,不杀、盗、YIN也没逃出鬼趣,「无名天趣」,天趣是天、人、阿修罗,鬼伦是地狱、鬼、畜生,这都是在六道里,这里「有无相倾」,有三善道就没有三恶道、有三恶道就没有三善道,「起轮回性」,轮过来、回过去,这该怎么逃出去?底下举出醒悟的事情。第二科举悟劝修又分二,初正举悟境。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YIN。云何更随杀盗YIN事。

  这是说明醒悟的境界,「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妙就是不思议发动了、不分别心,三摩提就是正定正受,得着正定、有相当的正受,「则妙常寂」,不思议的真理常常地寂然不更动,「有无二无」,有与无这两样也都没有了,「无二不灭」,就没有二了,没有二也灭了,「尚无不杀不偷不YIN」,斯则不杀、不偷、不YIN之相尚不可得,「云何更随杀盗YIN事?」云何更有杀盗YIN事?第二结劝真修。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这段文结劝真修,佛对阿难说真实的修行,「不断三业」,不断除杀、盗、YIN三业,「各各有私」,各各都有私心,「因各各私」,即是别业,「众私同分」,即彼相似别业,所同感之依界,「非无定处」,从此便有七趣定处,此诸别业及诸定处,总是「自妄发生」,「生妄无因」,生妄没有别因,所以「无可寻究」,找不着头,「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你要修行得菩提,但须除其心中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你三惑不去尽了,纵算你得了神通,皆不是无作无为的大法,是世间有为的功用,你这「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落在魔道里,「虽欲除妄」,虽然想除妄也除不了,「倍加虚伪」,愈加虚假的事情,「如来说为可哀怜者」,如来说这类的人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这是你自己自作自受,「非菩提咎」.非是菩提的过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照这么说是名为正正当当的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若与这相反,就是魔王说。以上大意第五广示七趣竟,第六藉无闻比丘为语端,备明五阴魔境。意显若无中道妙慧,并失中道妙戒也,由无相似中道慧,所以或堕魔境而破戒,或堕外道而破见;破戒、破见总是违犯波罗提木叉,由无分证中道慧,所以或成声闻、或成缘觉,而破菩提心戒,故云无慧并无戒。文分为二:初正明禅境、二更断除疑;初中又分三:初结前生后、二时众伫诲、三总别开示。今初。

  五阴魔障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这是接着前边「即时如来将罢法座」,就是说完了法,将要下座,「于师子床」,佛坐的床叫师子床,「揽七宝几」,七宝几是拿手可以扶的叫几,「回紫金山」就是指佛的本身说,转回来还有没说完的道理,「再未凭倚」,又坐回椅子上,「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普徧的告诉法会大众,阿难是当机的人,佛对着他说,「汝等有学缘觉声闻」,有学就是对佛法还有没学到的,就是缘觉、声闻这类人,缘觉是中乘的名词、声闻是小乘的名词,这是指的人是缘觉的根性修缘觉法、声闻的根性修四谛法,佛法大端分三层,大乘菩萨是因、佛是大乘的果。缘觉是中乘的圣人,什么叫缘觉呢?佛说十二因缘法而修成的,中乘人由这里明白了悟道,这叫缘觉法,缘觉有十二种因缘,十二因缘有顺生门: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顺生门是凡夫受生死的根本;他知道生死本无生死,他用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一灭一切灭,这是缘觉修行的法子,我还回来把无明灭了,这就把生死根去了,这是中乘的圣人;小乘的圣人用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佛说这四谛法,他用耳朵闻到,他以这法修行,他就是这么个根性,你说多了他记不住、不能学,佛说你知苦,就别招集苦因,你羡慕寂灭就得修道,修道好证寂灭法,这是声闻法,「今日回心」,今日把心回转过来,发心学大乘法,「趣大菩提」,趣向大菩提果,这菩提就是觉道,知觉的大道里,「无上妙觉」,没有再高乎其上的,是不可思议的知觉,人在这个地方认真,这就会修行,哪个人没有知觉?我们人的知觉是胡思乱想,这个妙觉,你要放下一切的乱想,你就观察这个不可思议的知觉,把这个修成了就能成佛,「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我现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不但现在说的这些,上边还说了很多,你们还没认识,没认识什么呢?「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奢摩他是一心三止、毗婆舍那是一心三观,这三止是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体真止,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当体即真,方便随缘止,遇着什么缘就止于什么;息二边分别止,你修中道;三观是空观、假观、中观,空观观体真止、假观观方便随缘止、中观观息二边分别止,你修止不行,你再时时的修观,这就是修行的法,大端知道了,你正式修止观,那就有魔来扰了,你不要说修成,你修到好处,魔就不安了,佛法是正的、魔是邪的,以正可以去邪,他站不住,所以就来扰了,这个道理就在这儿,「微细魔事」,你修止观要知道这里还有微细魔鬼的事情,「魔境现前」,魔的环境现在你前边,「汝不能识」,你认不透,他是在苦处引你、往坏处引你,你不认识,这是佛对弟子们说,你们哪能认识呢?「洗心非正.落于邪见」,你未曾修行以前,先把心洗正了、洗干净了,我说的这些事,你果然洗正了,就没有这些魔事发生了,洗心不正就容易堕落于邪知邪见里去,「或汝阴魔」,阴魔通则五十重皆名阴魔,并依五阴起故,别则色阴十种境界,但是色阴中自现祇名阴魔,经上说五蕴皆空就好了,五蕴不空就是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受阴十种境界,则有外魔入心,兼遭魑魅,想阴十境,兼有天魔及着鬼神,行识二十重境,皆是得少为足之类,「心中不明,认贼为子」,你心中不明白就要陷入大坑,等于认贼为子,哪有好日子过呢?「又复于中,得少为足」,修的得力了,还没到家,就满足了,少得着点好处就知足了,就不再向前进步了,这底下举出得少为足的一个榜样,「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如同一位无闻比丘,他修行到第四禅,「妄言证圣」,以为证了四果圣人,等到「天报已毕,衰相现前」,天上的果报享完了,衰相一现,还得受轮回,「谤阿罗汉」,他因生谤说证了四果,「身遭后有」,身还遭后有,认为谤法,「堕阿鼻狱」,堕在阿鼻地狱,佛对弟子们说,「汝应谛听」,你们应当审实的听着,「吾今为汝仔细分别。」以下第二时众伫诲。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第二总别开示又分三:初总明魔事之由、二别显境发之相、三结劝钦诲遵修。初中又分二:先是正明魔动因由、二劝诫迷悟得失。今先正明魔动因由。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脗。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佛对阿难及大众说,你们应当知道,这有漏的世界有十二类生,一是卵生,鱼鸟龟蛇之类,二是胎生,人畜龙仙之类,三是湿生,含灵软动这类,四者是化生,转蜕飞行这类,五是有色生,就是休咎精明、日月星辰这类,六是无色生,空散销沉这类没有形色的众生,七是有想生,是鬼神、精灵这类,八是无想生,是土木金石之类,九是非有色生,是水母等,是海水沫子成的,海蜇无头无尾,说它是活的,又不像活着,第十非无色,是咒祝厌生,他不是有色,他厌死这类,第十一非有想,就是蒲芦、土蜂子、螟蛉子这类,第十二非无想生,就是土枭这类,一共是十二类众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这十二类众生都有本来的知觉、不可思议的光明,这些众生本有的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就由妄想把性理迷了,这种过咎是起初的时,「痴爱发生,生发徧迷」,痴爱一发生,越生越迷惑,「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普徧故有虚空性,从虚空中变化不息,「有世界生」,有世界生出来,「则此十方微尘国土」,这就是成为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都是有漏的,「皆是迷顽妄想安立」,统统都是迷惑顽梗妄想成立的,「当知虚空生汝心内」,佛说虚空世界都由迷惑而有,当知虚空生在你心里头,「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太清是青天,都叫云遮住了,人只见云不见天,虚空比如片云、太清比如佛性,「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这又一比况,虚空在人心中如一片云,无量的世界还在虚空里,这个话要不是佛说,谁肯信?若不是佛,谁敢说?这是人梦想也想不到的事情,说这个为的是化迷不息,佛说若「汝等一人发真归元」,你修行不受外边环境所扰,心里头一清净,你一个人发出你自己天然的真性来,归到元始,「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你一回光返照,一心归于本心,你一人明白发真归元的道理,此十方虚空统统都销灭了,「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当然都要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汝辈修禅装饰你的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心要精纯通达,已与心性相吻合了,「当处湛然」,在吻合的地方湛然清净了,「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一切魔王、人间的鬼神、二十八层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各各见其宫殿无故的崩裂,「大地振坼」,大地一振动也拆散了,「水陆飞腾,无不惊慑」,水上游的、陆地走的、空中飞的,无不惊惧,「凡夫昏暗,不觉迁讹」,世间上的凡夫处在昏暗里,迷惑不觉一切的破坏迁动,佛又对阿难说,「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彼等修行人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唯独未得漏尽通,「恋此尘劳」,这是阿难这类人没得漏尽,「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以是之故,诸天鬼神、诸妖精等,「于三昧时,佥来恼汝」,于你修行三昧入正定正受的时候,妖魔鬼怪一齐都来你面前烦恼你。以下第二劝诫迷悟得失,又分二,初劝悟则成得。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然而这些魔鬼虽然大怒,欲破坏你,「彼尘劳内」,他是在尘劳分内,「汝妙觉中」,你是在妙觉之中,他不能把你破坏了,说个比喻,「如风吹光」,魔鬼就像风、你就像日光,他的风不能吹动你的日光,「如刀断水」,再者魔鬼像刀,你修行三昧像水,刀砍水也不妨害,「了不相触」,因为两不相触,「如汝沸汤」,还有你如同热滚水,「彼如坚冰」,魔像坚冰,「暖气渐邻」,暖气你渐渐与他相近,「不日销殒」,不用几天的功夫就销殒,「徒恃神力」,他徒劳仗恃神鬼的力量,「但为其客」,客不能欺主,你修行正道是主人,「成就破乱」,他不能成就破坏你的修行作用,「由汝心中五阴主人」,由你心中的智慧是主人,所以迷惑的客人不得其便,「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主人一迷惑就受苦了,「当处禅那」,当处是禅那之心,「觉悟无惑」,你常常觉悟身体在世界,世界在虚空中,虚空在妙觉中如一片云不能常在,把这个理记在心中,「则彼魔事,无奈汝何」,则彼魔事与你就无碍,不能把你怎么的,「阴销入明」,五阴销灭了,就是没有迷惑,等到五阴皆空,才度一切苦厄,入明就是智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由这个明能破暗,群邪幽气自然不能存在,「如何敢留,扰乱禅定」,哪能放扰乱你的禅定功夫。以下第二诫迷则成失。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则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祇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末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这段文是转过来说,「若不明悟」,若不以明为主,不在明上醒悟,「被阴所迷」,就被五阴所迷,佛说这些话都扣在阿难身上,「则汝阿难必为魔子」,必定为魔子孙,「成就魔人」,这回要为魔人可就厉害了,你早先不是受过魔吗?「如摩登伽」她的邪术不大,「殊为眇劣」,力量太薄弱了,「彼唯咒汝」,她只是拿邪咒咒你,「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祇毁一戒」,若随他的邪咒就破佛制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之中祇毁一戒,「心清净故」,那时你的心中清净没受污染,「尚未沦溺」,所以没曾沦溺在危险里头,「此乃隳汝宝觉全身」,这时比上次厉害多了,你要不用真功夫,她能毁你的宝觉全身,最宝贵的就是你的知觉,这知觉不迷惑,能成佛作祖,「如宰臣家,忽逢籍没」,一迷惑了就如同宰相家犯了大罪,祸灭九族,「宛转零落,无可哀救」,这是警教阿难,你修行不要乱想。以下别明境发之相分五段,初名色阴境至五明识阴境,初中又分三:第一总示阴相、二别明发冒、三结过劝示,由第一总示阴相又分四:初牒示圆通正行、二正示色阴区宇、三悬示色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今初牒示圆通正行。

  一 色阴十种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妄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这一段文是特别指示修圆通的正行,怎么叫圆通的正行?圆是圆融无碍、通是通达一切,人要知道耳的闻性是圆通,这是佛特别指示给人,这样修行就是佛法的真传,「阿难当知」,佛对阿难说,「汝坐道场」,你要坐这场修行,应当「销落诸念」,即是入流亡所,修一心圆顿止观,销落五阴生死情计,「其念若尽」,其杂念没有了,「则诸离念」,你把一切的念都灭了,把离念的这个念也要离开,「一切精明」,一切都成了精明,法法皆精、法法皆明,到了究竟处,是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这个性你觉悟了,就是不思议的明,因为人的本觉是明妙的、精纯不杂的,就是一个明,「动静不移」,心里不被动静移动,到这个时候,「忆妄如一」,也没有忆、也没有忘,「当住此处」,你这个心应当住在这个地方,「入三摩地」,这就是修行入三摩地的方法,有相当的定力就有相当的享受,三摩地叫正定正受。第二正示色阴区宇。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这是发明观行位中,色阴现前之相,大开圆解,「如明目人」,事障未破,「处大幽暗」,知道色阴本是如来藏,「精性妙净」,自己本有的精明的妙性,人人本具!「心未发光」,自己的本心被这虚妄色质覆遮就不能发光,就黑暗了,「此则名为色阴区宇」,故名色阴区宇。以下第三悬示色阴尽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若目明朗」,这是说色阴尽相,若到了动静、明暗种种二相皆悉了然不生之时,名叫色阴尽的境界,能超出劫浊,眼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六凡色阴尽,方便十方洞开,二乘色阴尽,实报十方洞开,「名色阴尽」,菩萨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如是超于三土劫浊,又有观行开、观行尽、观行超,乃至究竟开、究竟尽、究竟超之不同。以下第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九界众生于此漏无漏色,皆以为定有实法,今以佛眼照穷色阴之源,只是由于坚居妄想,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并无坚固实色,坚固妄想为本,则是无本,所以圆顿止观一起,彼则随尽,设不达其元非实色,惟属妄想,如何可成圆顿止观。以下别明发相分为十,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碍至十邪心含魑魅,妄见妄说,此之十境或先或后、或发不发、或有并发或复重发,事非一致,今但次第,详列令行人知是色阴境界。今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碍。

  一 精明外溢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一段文是发明精纯的明性能可以除一切的障碍,「当在此中」,就是此处,指于即事之理境,「精研妙明」,精研即观行之功、妙明即藏性之理,通在二十五境,别在耳门,由于「精研妙明」,精纯的研究到了不可思议的这个明明了了的时候,能令「四大不织」,地、水、火、风不向一块连络了,于「少选之间,身能出碍」,在极少的时间,人的自性就能出离地、水、火、风的障碍了,是依色阴所发之境,「此名精明」,这个明就纯粹了,「流溢前境」,精明就流动出来了,境界就现前了,「斯但功用」,明其发境之由,由于用功至此,「暂得如是」,暂时得着这个好境界,「非为圣证」,可不是证圣果了,「不作圣心」,不可作为圣心,所以魔之乘人必伺其或怖或喜,今云「非为圣证」,所以断其妄喜,又云  「名善境界」,所以断其妄怖,修行者应当知道这重要之理,「若作圣解」,设若你自认为证了圣果了,「即受群邪」,就遭了邪了、就受了魔了。以下第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

  二 精明内流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这是第二段再用此心精纯了杂,研究这个妙明之理,「其身内彻」,其身内就透彻没有滞碍,有这效验的时候,「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这个修行人忽然于其身中拾出蛲蛔虫子,「身相宛然,亦无伤毁」,身上一点也没变样,也没有伤毁的地方,「此名精明流溢形体」,这种境界是由精纯不杂的功夫做成的,没有旁的,「斯但精行」,单单的发心精进修行,「暂得如是」效果,「非为圣证」,你别以为证了圣果,「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不作证了圣人的心了,你修到这儿算是好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设若是说证到圣果,就受种种的邪魔了。

  三 精魄离合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第一虽说精研妙明,而是外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前境,第二虽亦精研妙明,而是内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形体,此一段文内外并研,故令精魄合离,空中闻法,除去执受之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又以此心,内外精研」,身内有五脏六腑、身外是眼六根,所有内外的精神就是见、闻、觉、知,有这种关系,「其时魂魄意志精神」,就在这时候魂在人的肝上、魄在人的肺上、意在人的脾上、志在人的胆上、精在人的肾上、神在人的心上,这都有一定住处寄托,这都属于见分,身体是相分,「除执受身」,除去执着自己享受的身体不用,把他撂下、放下,「余皆涉入」,余者之魂魄、意志精神,互相涉入,「互为宾主」,互相有宾有主,功夫用到这个地方,「忽于空中闻说法声」,忽然间在空中闻听见有说法的声音,「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或者闻十方同时敷演秘密之义,这是修行人用功得的境界,「此名精魄递相离合」,这名字叫精魄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这是好境界,暂时得着,不能常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不可作为证了圣果就对了,「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若以为证圣果,就要受群邪。

  四 心魂悟染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徧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澄者妙止之功、露者妙观之力,以妙止观,使此心皎洁莹彻,「内光发明」,故得内光发明报土乍现,「十方徧作阎浮檀色」,十方都变为黄金的颜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世界上的一切物都成了如来佛像,「于时忽见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此云光明徧照,是法身如来在观行中所观色阴,「踞天光台」,这时看见毗卢遮那佛盘腿坐在天光台上,「千佛围绕」,还有千佛围绕着一百万万的国土,「百亿国土及与莲华」,百亿国土统统都有莲花,「俱时出现」,就在这一个时候都出现了,「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今既「心光研明」,加以「灵悟所染」,岂无暂照之力,「灵悟所染」,即寻常习闻教相,这时心光研究的发明了,徧照一切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这是暂时得着的善境界,「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不要作圣证想则善,若作圣证解即受群邪。

  五 抑按逾分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处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徧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又这个心不断地观照审察,「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你把他执着住了,压着、按着,怕这个心变转了,在这个时候要住在本位了,「超越于时」,把这个时候就超越过去了,「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忽然间虚空成了七宝色,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玛瑙、玫瑰,这叫七宝,十方虚空成了七种宝物的形色了,这也算是瑞相,就怕执着,这功夫用的还没到家,「或百宝色」,或者还有其他宝物的颜色,「同时徧满,不相留碍」,就在这一个时候普徧都满了,各不窒留障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青色、黄色、赤色、白色这四色:青色表智慧、黄色表和平、赤色表敬爱、白色表清净,各有所表,「各各纯现」,谁也不相障碍,「此名抑按功力逾分」,这境界是用功太急燥了,压着不让他起的力量逾分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所以有如是善境界,不要拿这个当做证了圣果了,「不作圣心」,不作证圣证果的心就对了,「名善境界」,这还算好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若作我证了圣果了,就受了邪气了。

  六 密见洞幽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又以此心研究这个理到了澄清洞彻的时候,「精光不乱」,由研究而精神的光明不变乱,「忽于夜半」,忽然在半夜,「在暗室内,见种种物」,见暗室中种种的物,「不殊白昼」,看的很清楚,与白天差不多,「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暗室中的物都存在,没有一样销灭,「此名心细」,这是用功到详细了,「密澄其见」,秘密的澄清才有这么个见,「所视洞幽」,见着种种异物,「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不作圣证之想是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若作圣证之想就受了邪气。

  七 四大入纯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心体本自虚融,由坚固妄想而生窒碍,今以止观之功,「圆入虚融」之性,深观内四大性与外四大均是惟心所现、无我我所,「四肢忽然同于草木」,四肢忽然间感觉就像野草木头,「火烧刀斫,曾无所觉」,火烧刀砍都没有知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火光也无法烧,「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拿刀割他的肉,如同拿刀削木,也不觉得痛,「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故名排四大性而令尘相并销,这是关乎入到纯粹、一点参杂也没有,才能现这个相,「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但是观行暂成,不可以此滥圣,「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不作圣心解,这就是好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若说已证圣人的果位,就受了邪气了。

  八 凝想化成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徧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徧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就是一尘不染,「净心功极」,你这个清净的心用功用的到了极点,「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忽然看见十方山河大地都变成佛国,「具足七宝」,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珊瑚、玫瑰,「光明徧满」,光明普徧这个世界,「又见恒沙诸佛如来」,又见着像恒河沙数的这么多的如来,「徧满空界」,这种境界徧满了虚空都是佛,「楼殿华丽」,楼阁宫殿,华丽无比,「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往下看见地狱,向上看见天宫,「得无障碍」,觉着一点障碍也没有,「此名欣厌,凝想日深」,这是欣净厌秽之心,观念常了,凝结日深,「想久化成」,想久了就变化成事实,「非为圣证」,这不可做为证了圣果了,「不作圣心」,不可妄作圣心,「名善境界」,这是一个好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若作圣解乃成邪矣。

  九 逼迫飞出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段「又以此心,研究深远」,研究的时间很长了,「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忽于半夜遥见远方的市井街巷,自己的眷属,隔多少万里,不但见着,「或闻其语」,说什么话还都听见,「此名迫心」,这是你压迫你的心不起妄想,「逼极飞出」,这压迫的功夫用到极点,心就飞出去了,「故多隔见」,所以隔多远都能够见着,「非为圣证」,这是暂时的境界,这不是证了圣人的果位,「不作圣心」,不拿这个当证了圣果的心,「名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你用功用成了,「若作圣解」,若作圣解就错了,「即受群邪」,邪见即时就上来了。

  十 含受魑魅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言其研究功深精纯,色阴将破,虚空将殒,故魔事从此而发,或于定中,「见善知识,形体变移」,看见善知识形体无端的改变,「少选无端种种迁改」,现佛现神通,「此名邪心,含受魑魅」,应当知道此名邪心未除,含受胎、卵、湿、化的四种鬼王魑魅魍魉,所以有此妄见,不是真见圣相,「或遭天魔入其心腹」,令此行人「无端说法」,「通达妙羲」,还很通达佛法的妙义,「非为圣证」,当知这是魔力使然,不是真实心开圆解,此虽防心不密,致使魔入心腹,若「不作圣心」,「魔事销歇」,则魔事终归销灭,「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若妄作圣解乃中天魔之计。以下结过劝示。

  色阴通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这十种境界都是从禅那中发现的,「皆是色阴用心交互」,都由无始虚妄的色阴与所用的妙止观心,能所交互,「故现斯事」,能观之心如钻、所观阴境如木,阴中藏性如火,种种现出之境界,如钻火得烟,则知去火不远,故一一名善境界,见烟而止则火不可得,损木损工,譬如中途迷惑,反受群邪,「众生顽迷,不自忖量」,若逢着这种事,自己不认识,人学佛未到究竟都在迷惑之中,所以平常人说,人到临死的时候是大梦一场,他也没醒梦,人是睁着眼做大梦、合上眼做小梦,小梦容易醒、大梦不容易醒,人要醒大梦,非得研究佛经不可,「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迷惑自己,不认识自己,「谓言登圣」,见点效验,称自己证圣果了,自高自大的,「大妄语成」,这种大妄语一成,「堕无间狱」,就要入无间地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佛告诉弟子当依法修行,「于末法中」,到如来灭后于末法的时候,「宣示斯义」,让人都明白这个意思,「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不要入在魔道里去,「保持覆护,成无上道」,得要保护一切修行人成无上道。以下明受阴境分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初又分四:初结前色阴尽相。

  二 受阴十种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这段文结成色阴尽相,「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佛告诉人要破除五蕴必定用这个禅定的工夫才能销灭,同居色阴尽,见佛一切智心;方便色阴尽,见佛道种智心;实报色阴尽,见佛一切种智心。又达三土色阴即空,名尽见佛一切智心;达三土色阴即假,名尽见佛道种智心;达三土色阴即中,名尽见佛一切种智心;有观行见、相似见乃至究竟见之不同,利根人一尽一切尽、一见一切见,色阴尽了,「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现出种种的色相,这是修止观的工夫,成就的善境界。第二正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这是说修观行见于佛心,故名「若有所得」,未与法流水接,所以说「而未能用」,受是领纳前境为义,今六根虽不缘尘,而领纳之习仍在,所以「犹如魇人」,人被魇住了,「手足宛然」,手足现成的都在这儿摆着,不能使用,「见闻不惑」,见着人还不迷惑,心里明明白白的,「心触客邪,而不能动」,受阴喻以客邪,客是从外来的邪气,把人魇住,不能动转,这虽然不是实外邪,「此则名为受阴区宇」,只是受阴区宇,便是心触客邪境界。第三悬示受阴尽相。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闻所闻尽,「若魇咎歇」,若魔的力量灭了,「其心离身」,心就离开身了,「返观其面」,离开身能看见自己的脸面,「去住自由」,这是说破受阴的境界,说心离身离分段身,则于同居去住自由,离变易身,则于方便实报去住自由,「无复留碍」,一点窒留、一点障碍也没有,「名受阴尽」,这是受阴尽的相,「是人则能超越见浊」,就能把见浊超过了。第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观他所由来,从何而来?此虚明但是妄想,是受阴相之根本,非真有虚明,既识其本,到不被其所惑。二科别明法相分十,初过抑生悲至十爱极成贪,今初。

  一 过抑生悲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蝱。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彼善男子,当在此中」,是在事理二境,行三昧之中,由观行力破色阴尽,故「得大光耀」,由其受阴未破,「其心发明」,心里头发明种种受的境界,受有五种:一苦、二乐、三忧、四喜、五舍,今之悲心乃缘众生苦受而发,「内抑过分」,虽似大悲,实依受阴而发,所以「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发出无穷之悲哀,「如是乃至观见蚊蝱,犹如赤子」,乃至见蚊蝱如同赤子想,「心生怜愍」,「不觉流泪」,不自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这是用功太过分,入了悲魔境界,「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这不是证了圣果,「觉了不迷」,你要明白这种境界,不受他迷惑,「久自销歇」,日久自然歇下来,「若作圣解」,拿这个做为证了圣果,「则有悲魔入其心腑」,就有悲魔入你的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看见人就哭,有声有泪地哭,「失于正受」,修行的正当享受都失了,「当从沦坠」,当从其魔境沉沦下去。

  二 感激生勇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只。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又彼于修观行定中,「见色阴销」,去一层色阴碍境,「受阴明白」,露出一种虚明境界,「胜相现前」,这种胜相一现前,「感激过分」,由这一感动激发的过份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生出无限勇猛的力量,「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这个心的猛利与诸佛并肩,相齐了,「谓三僧祇」,佛说三大阿僧只修福慧,才能成佛,「一念能越」,他说他一念之中就能超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这功用的太过份了,「悟则无咎」,要醒悟了没有什么过咎,「非为圣证」,这不是证了圣果,莫作圣解就对了,「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若说我证了圣人的果位了,这就错了,「则有狂魔入其心腑」,就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见人就夸奖自己的能力,「我慢无比」,谁也不如他,「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往上说看不见诸佛、向下说看不起一切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他失了正当的享受,当然从这儿坠落。

  三 智衰成忆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又彼修禅定的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受阴未破故前无新证,色阴既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向前走没有新证得的,所以「归失故居」,故居又失了,二头不得用,此缘自心舍受而生枯渴,病在定过于慧,所以沉忆悬心,「智力衰微」,智力衰微了,「入中隳地」,如同走路在半路困倦了,隳了下来,「迥无所见」,迥然什么也见不着,「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所以心中,渴的难过,「于一切时,沉忆不散」,于一切的时中,把心沉下去了,还有个忆想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以这个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这就是修行无慧自失,「悟则无咎」,你若是醒悟,这是用功用出来的,也不以为妤、也不以为不好,这是难免的,不定是哪一法,不定是多少,在这个地方醒悟,就没有什么过咎,「非为圣证」,不是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就有忆想魔境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不得自在,这种修行人,以为自己对了,「失于正受.当从沦坠」,不知道失于正受,当来从这里就沉沦下去了。

  四 慧胜成劣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修定中的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缘喜受而生胜性,「慧力过定」,病在慧过于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所以亡失恒审,「自心已疑是卢舍那」,自心中怀疑已证到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这就叫「得少为足」,「此名用心忘失恒审」,亡失了恒常的审察,他以为成佛了,「溺于知见」,由此溺于知见的过处,「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能醒悟不作圣证就没有过咎,「若作圣解」,若一定说我成佛了,「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这样则有一类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见人就说我得了无上的大法了,这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五 失守生忧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在定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色阴销灭了,受阴明白了,「新证未获」,是说受阴未破,「故心已亡」,是说色阴先销,此缘忧受而求自害,定慧俱劣,「历览二际」,所以历览这过去、未来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在他的心中忽然间生了无穷无尽的忧愁,「如坐铁床」,就像坐在烧铁床上,「如饮毒药」,如同吃了毒药那样难过,「心不欲活」,心里头总想着不想活、想早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常常的求人把他害死,「早取解脱」,早死了就早得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这是他修心失于方便,不知道任运的修行,太造作了,「悟则无咎」,要醒悟了这个道理不要紧,「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的事情,「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若说早死了就解脱了,做这种想法就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在心腑里,「手执刀剑」,手拿着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欢喜舍寿或常常的忧愁,「走入山林」,走到山林中去,「不耐见人」,不愿意见人,这都是「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六 慧劣成喜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这段文说修禅定的功夫过于慧,由得到轻安而生喜受,「处清净中」,他常处于清净之中,「心安隐后」,心得安稳之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忽然生出无限的欢喜,止不住了,「此名轻安,无慧自禁」,修到这儿得了轻安自在,身心清净轻安,定力是有了,得定慧均匀,只有定力没有智慧,自己生的欢喜管不住,修行到这个地步,佛说给弟子法会大众听,为后来学佛的人修行得要认得魔境,才能离开,「悟则无咎」,若悟了这个理就好了,「非为圣证」,见了这种境界不必欢喜,也不必忧愁,心里头知道这不是证了圣果,「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若不认识就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见人就笑,「于衢路傍」,于街路旁,「自歌自舞」,自己又歌又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自谓已得无碍解脱,不受生死之苦了,「失于正受,当从沦坠」,佛说这种修行人失于佛法正当的受用,当然就会沉沦坠落。

  七 见胜成慢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氎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佛告诉随处修行所见的境界,得要认识,若不然就会遭魔难。这段文是说,「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他见着定中的功夫优胜,「自谓已足」,自以为足,一知足就起高慢的心,「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忽然有无端的大我慢起,大我慢一起带出多少的慢,慢一共有七慢,「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漫,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恃己凌他、瞧不起人,仗恃自己有学问或是有势力,欺凌他人,这叫大我慢;同德相傲,但名为慢;与同争胜,与他相同的能力,他要争胜,这叫过慢;于胜争胜,人家胜过他,他还和人争,这叫慢过慢,未得谓得,没得着圣果说得到了,这叫增上慢;还有卑劣慢,他不及人,自己生慢心,这叫卑劣慢;还有邪慢,不礼塔庙、不拜佛像,「心中尚轻十方如来」,十方的如来佛他都轻慢,「何况下位声闻缘觉」,他更轻慢了,「此名见胜无慧自救」,这就是见着功大用的很优胜、很好,他没有智慧,自己救自己的这一个关过不去,这就是无慧自救,「悟则无咎」,他见着优胜的境界若能醒悟,「非为圣证」,知道不是证圣果就对了,「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但「不礼塔庙」,还「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还对信佛的施主说佛像是金铜土木做的,供这个都是迷信,「经是树叶」写的,「或是氎华」写的,因佛在世时用贝叶写经,所以他谤毁,「肉身真常」,他说自己的肉身是真常的,「不自恭敬」,自己不恭敬自己,「却崇土木」,却信土木等造的佛像,「实为颠倒」,真是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若是相信他的话,把金银铸的、木刻的、泥塑的佛像都毁碎了埋在地里,「疑误众生,入无间狱」,把世间信佛的人们都疑惑,误了向佛信仰,这种罪大的很,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因为他失于正受,定当从是因沦坠于地狱。

  八 轻安自足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又彼修定中的诸善男子,把色阴破了、销灭了,到了受阴之中,还得破受阴,「于精明中」,精明中者是色阴销之境界,在精纯明了之中,「圆悟精理」,就是悟此受阴本如来藏,「得大随顺」,功夫用的好,很随心、很顺利,「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心里头忽然生出无量无边的轻安,身心清净、轻巧,「己言成圣得大自在」,自言已成圣果,「此名因慧,获诸轻清」,这是因他有智慧,所以身不沉重、心也清凉了,「悟则无咎」,功夫用到这里,知道醒悟就对了,「非为圣证」,你别以为证圣果,「若作圣解,则有一份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若以为证成圣果,那就有一分好轻清的魔,身轻安、心清净,他不明白佛法,与佛法作对,这就叫魔,「人其心腑」,都入到他的心腑了,他还不知道,「自谓满足,更不求进」,他以为功夫修的到家了,「此等多作无闻比丘」,这等人多作无闻比丘,拿着四禅的功夫,以为证了四果圣人,他自己误了,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阿鼻狱是地狱中最厉害的,「失于正受」,失于正当的享受,「当从沦坠」,当来一定沉沦坠落。

  九 空解成断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YIN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明悟中就是色阴既销之观慧中,在这个明明白白的醒悟之中,得着不实在、不究竟,「得虚明性」,虚明性就是受阴性,这也是缘于舍受而成空解,乃慧多定少之病,在这个明明白白的醒悟之中,得不着实在、得不到究竟,得这个虚明性,虚是虚而不实,「其中忽然归向永灭」,就在其中,忽然归向永灭,由此生出这一断灭的思想,就「拨无因果」,说一切法无因无果,「一向入空」,什么也没有,这就叫断灭空,「空心现前」,断灭空的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乃至心里生长出来断灭的解释,说世间上一切所有都销灭了,就没有了,佛说这是修行人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悟则无咎」,若能醒悟了这种境界就好了,「非为圣证」,知道这不是证圣果,「若作圣解」,设若是说我证了圣果了,「则有空魔入其心腑」,这样就有空魔入人的心腑,本人不能作主,「乃谤持戒」,魔就谤毁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说菩萨是大乘法,所悟的是真空理,「有何持犯?」一切都空了,哪还有持戒犯戒这些事情?这个人说大乘法,没有那些小节目,悟了真空理什么也能做,「其人常于信心檀越」,所以常于护法居士,「饮酒啖肉」,喝酒吃肉,不但这个还「广行YIN秽」,做些不净的事情,「因魔力故」,因魔的力量的原故,「摄其前人」,他能收摄道场的这些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魔鬼的心久入在人的心中了,「或食屎尿,与酒肉等」,所以或者吃屎喝尿,他拿这个当肉吃当酒喝,「一种俱空」,他说一切法都是空的,「破佛律仪」,拿这个魔术来破佛的律仪,「误入人罪」,耽误人人都入在罪过里头,「失于正受」,把人人的正当享受都失去了,「当从沦坠」,因他做不正当的事情,当然从于沉沦堕落了。

  十 爱极成贪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YIN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是受阴第十,「又被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又彼在定中的诸修行人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了,「味其虚明」,味受阴之虚明,因「深入心骨」,把虚明的信心研究得深入骨里,「其心忽有无限爱生」,其心忽然生出无限的爱,「爱极发狂」,爱的太多了,不能停止,爱到极点就发狂,「便为贪欲」,一狂妄便有贪欲的境界,「此名定境安顺入心」,安顺入在心里,就像欲爱入到他的心里,「无慧自持」,这时候没有智慧任持这种境界,所以「误入诸欲」,「悟则无咎」,若能明白这是不对,「非为圣证」,不是圣人所证之道就好了,「若作圣解」,若是认为这是证了圣果了,「则有欲魔入其心腑」,则有YIN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说YIN的事情是菩提道,「化诸白衣」,以这个化诸白衣,古时的老百姓都叫白衣,「平等行欲」,他不是真正的修行,平等行YIN欲的事情,这哪是好事呢?「其行YIN者,名持法子」,并说行YIN欲的事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神鬼力故」,这都是邪的力量的原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于末法的时候,他以神鬼的力量能收摄这些凡夫愚人,「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其数乃至成千成万,这么多人相信他,「魔心生厌,离其身体」,以后魔心生厌就离开他的身体,没有魔力支持他,「威德既无」,威德既然没有了,「陷于王难」,官家知道了就受政府的难问,「疑误众生,入无间狱」,由他疑误了众生,生受王法之难、死入无间地狱,「失于正受」,失于正当的享受,「当从沦坠」,当来定受其沦坠。大科第三结过劝示。

  受阴通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未法。徧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佛对阿难说,「如是十种禅那现境」,如是这受阴的十种境界,「皆是受阴用心交互」,都是从受阴里用心互相交互,「故现斯事」,所以才现出种种相来,「众生顽迷」,世间的众生,顽梗迷惑,「不自忖量」,自己不忖度不量力,「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过着这个因缘就迷惑了,自己不认识,「谓言登圣」,说自己登了圣人的果位了,「大妄语成」,这个大妄语已成,就得「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佛嘱咐弟子们,你们将如来的言语,「于我灭后」,于佛灭后的时候,「传示末法」,传示给末法之中普徧的宣传,「徧令众生,开悟斯义」,令一切众生都明白这种真实的义理,「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不要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使令一切众生有护持佛法的心,才能引导「成无上道」。第三大科明想阴境分三:初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初中又分四,初结前受阴尽相。

  三 想阴十种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这一段文是结束受阴尽相,「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你们这些学佛的人修正定正受,「受阴尽者」,已破除受阴,见惑虽断,而思惑犹存,故云「虽未漏尽」,虽然是没得着漏尽通,「心离其形」,心已经离开这个形相了,功夫用到这儿了,「如鸟出笼」,好比小鸟打笼子里出来;我们人的身体没有修行,所以不能自由,想出出不来,修行人把受阴破完了,就能自由了,「已能成就」,慢慢超凡入圣,「从是凡身」,由凡夫身,一步一步地向前,「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向上经历菩萨的六十个圣位,三渐次为能增进、五十七位为所增进,能所合称六十圣位,而「得意生身」,意之所到身则随到,「随往无碍」,随便上哪都无障碍。文句云此有三种:一、三昧乐受意生身,初信能得,二、觉法自性意生身,八信能得,三、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十信能得。若至初住,分证如来一身无量身,所谓中道法身,应化之本如天上月,普印千江不名意生身。第二正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己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想阴未破,「譬如有人,熟寐寱言」,喻如熟寐之人,受阴虽破,因有思惑未除,所以喻如寐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无别所知成韵次,以喻观行功深,「令不寐者」,诸佛菩萨喻如不寐之人,「咸悟其语」,都明白他所说的话,「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这是虚妄想阴区宇。第三悬示想阴尽相。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这是说想阴尽相的悬示,事情还没落实,将来得这么办,叫悬示。先说破除了想阴的相,才能成佛,「若动念尽」了,「浮想销除」,虚浮的妄想也销除了,「于觉明心」,于本觉妙明的心,「如去尘垢」,如同把尘垢都去了,露出本觉妙明了,「一伦生死,首尾圆照」,伦者类也,分段为一类、变易为一类,首者穷其始、尾者究其终,从头到尾圆满觉照,都成就了;同居动念尽,去见思尘垢,圆照分段生死首尾,方便实报动念尽,去尘沙无明尘垢,圆照变易生死首尾,「名想阴尽」,这名为想阴尽相,「是人则能超烦恼浊」,是人则能超出烦恼浊。第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惟此想阴,能为融通变化,使心随境、使境随心,只是妄想以为根本,知道想阴虚妄无本,就不被其所迷惑。以下第二科别明发相分十,初贪善巧想,至十贪长寿想,烦恼虽多,贪为上首,一有所贪便堕魔网,可不戒哉。今初。

  一 贪善巧想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着。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一段文是贪善巧的思想,是遭魔的因,「阿难!彼善男子」,你们这些修学佛法的善男子,「受阴虚妙」者,是观行位中了知受阴本如来藏,不发十种魔事,或虽发而觉悟不惑,所以「不遭邪虑」,本以圆解而修圆定,今既不遭受阴中之邪虑,将有漏之受转为无漏之受,故云「圆定发明」,只须如法精进,「三摩地中」,从观行三昧乃至究竟三昧,则无事不办,「心爱圆明」,若是从中忽生心爱,「锐其精思」,他用精纯的思想来的极快,有这种贪求来的快的心,当知「贪求善巧」,招魔堕落,都是自心妄想之病,从「尔时」至「身有光明」,明其魔事之相,从「是人愚迷」至「潜行贪欲」,明其受魔所惑,从「口中好言」至「无故耗散」,明魔所作业,从「此名怪鬼」至「俱陷王难」,结明魔所成事,「汝当先觉」二句,劝其觉则成得,「迷惑不知」二句,诫其迷则成失。

  二 贪经历想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情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YIN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一段文是佛对阿难说,修禅定的人不要起妄想,一味的用功,把功夫用纯了,功夫一差别,一起妄想就容易着魔;修行人证道后,魔王的宫殿都要毁坏,这是现出邪正不两立,魔就怕成道的人,修道人功夫修好了,魔就来扰乱。

  以下每段文中各有三节,初从「又善男子」至「贪求经历」,明定中所起妄想,二、从「尔时天魔」至「俱陷王难」,明其妄想所招魔事,三、从「汝当先觉」至「堕无间狱」,劝诫觉迷,所成得失。

  三 贪契合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淴-心+日)。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数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这一段文是想阴第三,说这修行人于三昧中,「心爱绵(淴-心+日),澄其精思」,心里生出爱,绵是连续不断,「贪求契合」,这时因他妄念一起,「尔时天魔,候得其便」,天魔得其方便,「飞精附人」,飞精附在这个修行人身上,「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他本人不知道天魔的力量,「亦言自得无上涅槃」,说自己得了无上的涅槃,「来被求合善男子处」,来在修行人打妄想的跟前,也「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天魔遮着他的形相以及听法的人,外边没有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能令听法的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念念不住的变化,「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得着什么神通,「或见地狱」,或见着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预知人的好事坏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各各听了都欢喜得未曾有,「是人愚迷」,这是把人愚迷住了,「惑为菩萨」,以为是菩萨来了,「绵爱其心」,起爱想的人,绵绵不断,「破佛律仪」,破佛的律仪,「潜行贪欲」,潜藏着行贪欲的事,「口中好言佛有大小」,口里常说有大佛、小佛,「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哪个是先成的、哪个是后成的,「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有假佛有真佛,有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其人见着这个境界,「洗涤本心」,把早先的道心都洗掉了,「易入邪悟」,这就容易入邪道,「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此名魅鬼年老就成魔,来恼乱修行人,「厌足心生」,他闹够了,厌恶心生,「去彼人体」,就离开修行人的身体,魔已走,没有效验了,「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弟子与师俱陷于国王之难,佛对大众说这些事情,「汝当先觉」,修行应当先知道,万不可起这个妄心,就「不入轮回」,若是「迷惑不知」,不但犯王法,「堕无间狱」,死后还下地狱。

  四 贪辨析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诸修行人,受阴到了虚妙的地位,而且得着妙理,「不遭邪虑」,不能遭遇邪魔外道这些事,「圆定发明」,圆满的定力都发明出来了,「三摩地中,心爱根本」,在正定正受中贪求分析世间所有是怎么回事情,他心里总想研究出根本来,他不知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你要想找根本,从哪生?从哪灭?这都是妄想,就错了!无始无终!他是个圆理,要说从三皇五帝来的,三皇五帝又从哪里来的?你找不出头来,因为他是个圆理,一定要找根本,这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穷览物化,性之终始」,追穷流览万物的变化,他这个性从哪儿起头?从哪儿销灭?「精爽其心」,以这个为精明爽快,「贪求辨析」,贪求分别、分析,这个事情你别说是研究不到,你就是研究到了也是世间法,永远还是归在分别法上,到了究竟的道理是无分别法,你要过于分别就引出魔来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附于人身上,「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着」,这个受魔的人先不觉是着魔,「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被求元善男子处」,天魔来到这个求世界根元的善男子处,附在他身上,也「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虽然没听他说法,「自然心伏」,自然的心就敬伏,魔附在人上就说「是诸人等」,就是跟我学的人,「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将佛的涅槃修德、菩提智德,连佛的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都算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一代一代的相生,这就叫菩提涅槃,「常住不绝」,法常住着,「都指现在,即为佛国」,就是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没有特别清净所居之处,我们人人就叫金色相,「其人信受」,其人都信为实在,「亡失先心」,早先修行的心就亡失了,「身命归依,得未曾有」,连身带命都归依魔附的人身上,这个事情从来也没得着过,好不容易得着这个大法,就迷惑到这么个样子,「是等愚迷」,这等人被迷惑,「惑为菩萨」,都拿他当菩萨,「推究其心」,研究人的这个心,「破佛律仪」,用法子破佛的律仪,「潜行贪欲」,潜藏着行贪欲的坏事,「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口中又说我们眼、耳、鼻、舌都是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彼无知识的人就信这种不净的言语,「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年老成的魔,来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等他离去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弟子与师都犯王法治罪,「汝当先觉」,佛说你们应当先觉悟,就「不入轮回」之苦,「迷惑不知」,你要迷惑了,「堕无间狱」,就堕无间地狱。

  五 贪冥感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我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输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一段文是第五贪冥感想,是说修行人贪求在冥冥之中有感应,将来得好处,一起这个贪心都坏了,「又善男子,受阴虚妙」,受阴破除了,到了虚妙的时候,「不遭邪虑」,修到这儿,不能遭遇邪魔外道,「圆定发明」,圆融无碍的定力已经发明了,一点缺陷也没有了,「三摩地中」,修到正定正受之中,「心爱悬应」,心里还贪爱这种好的境界,这叫悬应,好处还没来,他先盼望,「周流精研」,就在周密流动用心精研的时候,「贪求冥感」,贪求在冥冥之中得到好处、得到感应,「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魔就趁虚而入,「飞精附人」,飞精他附在人身上,「口说经法」,嘴里也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着」,但是这个修行人自己不知道魔附在身上,「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他自己说得着涅槃了、成道了,「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来彼求感应的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说法之时能令大众都见着他的身体,好像几百岁几千岁,人人见了「心生爱染」,「不能舍离」,都欢喜的不能离开,「身为奴仆」,给他做奴仆,衣食住药「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各各都知是先师,本来就是善知识,「别生法爱」,特别的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如同胶漆不想舍离,「是人愚迷」,是人愚痴迷惑,「惑为菩萨」,认为是菩萨来了,「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把佛的戒律、威仪都破坏了,「潜行贪欲」的事,「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我今又来度化你们,「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或说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一切如来在那里休息居住,「彼无知者信是虚诳」,彼无知者信其虚诳的言语,「遗失本心」,把自己的本心遗失了,「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此是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来恼乱世间人,「厌足心生」,他闹乱够了,「去彼人体」,他就离开彼人的身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魔一走,师徒都堕落,受国法处罚,「汝当先觉」,你们应当先觉悟,「不入轮回」,若是「迷惑不知」还「堕无间狱」。

  六 贪静谧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数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段文说修行人在三座地中别生枝节,「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修行的法圆融无碍,一法不缺,圆理有了定力,不但有定力,还发明心地,发动光明,「三摩地中」,已经得了正定正受了,「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乐于处在没有人的地方,在那里静谧不动,这算是独善其身,不能度化众生,「尔时天魔,候得其便」,于是天魔得着机会,「飞精附人」,飞精附在他的身上,「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着」,那个修行者不知被魔所迷,「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也自夸得了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去那些他求静谧的徒众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使令听法的人各知根本上所造的业,「或于其处」,或于其说法之处,「语一人言」,对某一人说,「汝今未死」,你虽然没死,「已作畜生」,但你的业力,已把你变成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又使另一人在后面踏其尾部,「顿令其人起不能得」,顿然间使令这个人动弹不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于是其他徒众心服口服,「有人起心」,若有徙众起心动念,「已知其肇」,他已知道你想什么,「佛律仪外」,于佛律仪之外,「重加精苦」,克己辛勤,「诽谤比丘」,诽谤其他依正法修行的比丘,又常「骂詈徙众」,「讦露人事」,又揭露别人的私事,「不避讥嫌」,完全不理会他人,「口中好言未然祸福」,闲话中常言未来祸福,「及至其时」,时候到了,「毫发无失」,丝毫没有差错,「此大力鬼」,这是大力鬼所为,他「年老成魔」,「恼乱是人」,他把人恼乱够了,「厌足心生」,他就生了厌烦了,「去彼人体」,他离开被迷的人之身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师徒俱都陷于王难,佛对弟子们说,「汝当先觉」,你们应当先觉,「不入轮回」,若是「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就堕无间地狱。

  七 贪宿命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YIN。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这一段文是说修行人修到受阴不执着,已经得着虚妙了,「不遭邪虑」,不能够遭遇邪魔外道的考虑了,「圆定发明」,圆融无碍的定力已经发明了,「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在正定正受之中起了一种贪爱心,就是「贪求宿命」的思想,要想知道前世是个什么人,勤苦的寻找,「尔时天魔,候得其便」,这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飞精附在他的身上,「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但是其人自己不知是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这个魔来彼求知的善男子处,也是「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先得一个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其魔或者变化某种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口里含着宝珠及杂样的珍宝,「简册符牍」,就是文具之类,「诸奇异物」,「先授彼人」,他先授给这个求知宿命的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这时的听者,欢喜得未曾有,「多食药草」,这个天魔,他多食药草的东西,「不餐嘉馔」,不餐好的东西,「或时日餐,一麻一麦」,或者日餐一麻一麦,也就当饭,「其形肥充,魔力持故」,他的身体还很肥胖,这是魔鬼的力量,「诽谤比丘」,他诽谤出家人,「骂詈徒众」,骂出家人的徙众,「不避讥嫌」,也不避人讥嫌他,「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哪里有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都是十方圣贤潜藏的宝贵东西,「随其后者」,魔附的人的后边,「往往见有奇异之人」,往往还见着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这些都是山林土地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YIN,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潜藏着行五欲的坏事,「或有精进」,或者有用功精进的时候,「纯食草木」,他纯粹的吃草吃木,「无定行事」,他也没有一定吃什么,「恼乱是人」,他恼乱这些人,闹够了,「厌足心生」,厌烦心生出来,「去彼人体」,就离开他的身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这时候弟子与师多陷在国王法律中受难,佛告诉弟子,「汝当先觉,不入轮回」,你们应当先觉悟就不入轮回,若是「迷惑不知」,就要「堕无间狱」。

  八 贪神通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YIN。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一科文是说修行人心里妄想贪恋得神通,佛说你能把禅定修到家,神通妙用,不用你打妄想,是现成的,他不知道,所以佛恐怕他们遭魔境一层一层的给他说清楚了,「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这又说到本文的善男子修行的很好,受阴修到虚妙了,「不遭邪虑」,若不打妄想就不能遭到邪魔外道打扰了,「圆定发明」,圆满的定力没有缺陷了,已经发明了,「三摩地中」,在正定正受之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无故的又心爱神通,他喜欢种种的变化,「研究化元」,研究变化的原理,「贪取神力」,因为他生起贪取神通的念头,「尔时天魔,候得其便」,天魔就得其方便,「飞精附人」,飞精附在他的身上,「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着」,往常他不会说法,现在能说法,这都是魔的力量,「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波求通善男子处」,魔附在求神通的人处,也「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执着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分散于四众的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也没有热性,「曾不焚烧」,都焚烧不着,他出现这种神通迷惑人,「或水上行,如履平地」,又在水上行就像在地上走一样,「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者在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入在瓶内,「或处囊中」,或入在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或是穿透垣墙都没有障碍,「唯于刀兵」,他就是怕兵刃,「不得自在」,佛不说明,旁人也不知道,「自言是佛」,他说自己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他诽谤禅定不好,又说佛制的律仪不对,「骂詈徒众」,又对徙众说不逊之话,「讦露人事,不避讥嫌」,竟说人家秘密的事,「口中常说神通自在」,口中常说神通任意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或者令人看见旁的佛土,「鬼力惑人」,这都是魔鬼的力量迷惑人,「非有真实」,不是真实的佛境界,因为他「赞叹行YIN」,「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不论出家在家,你未到精微的地方不要紧,说这些反对真理的事情,以这个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这个名字是天地之间,大力的、山上的、海里的、风里的、河里的、土里的妖精,不用说妖精是动物成的,「一切草木积劫精魅」,就说一切草木积累成劫,都可以成为鬼头,「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年老再变为妖魔鬼怪,「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来世间恼乱修行人,用完了「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佛说「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死后还入无间地狱。

  九 贪深空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瑠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这段文是修行人受阴到了虚妙之处,「不遭邪虑」,不能遭遇邪魔,「圆定发明」,已经修到心里头明了,「三摩地中」,正定正受之中起了妄想心,「心爱入灭」,就是什么也没有了,「研究化性」,研究这个变化性,「贪求深空」,他一有贪求深空的心,「尔时天魔,候得其便」,天魔即时得便,「飞精附人」,飞精气附在他的身上,「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着」,这个被魔着身的人,自己不知道着魔了,「亦言自得无上涅槃」,他自己说得了佛的无上涅槃了,「来被求空善男子处」,来彼贪求深空的修行人之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在大众之内,「其形忽空」,附魔的这个人的形体忽然空了,「众无所见」,大家都不见了,「还从虚空,突然而出」,还从空中出来,「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现身如琉璃透亮的,「或垂手足,作栴檀气」,或在手足上出栴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或大小便如蜂蜜那么甜,「诽毁戒律」,毁谤受戒持律的人,「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的话,「一死永灭」,他说一死永久断灭,「无复后身」,没有后世投生的事,「及诸凡圣」,魔说及诸凡夫圣人,「虽得空寂」,虽然得了空寂,「潜行贪欲」,潜行YIN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当时还觉着心, 空了,还见着效验,「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这是日月精气滋润养的,「金玉芝草」,金宝玉石从地里出的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麒麟、凤凰、龟鳖、仙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出生在世界上年老就成魔,「恼乱是人」,恼乱这个修行人,「厌足心生」,他恼乱够了,厌足心生出来,「去彼人体」,就离开人的身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弟子与师因为魔去了,就没有神力了,所以受国家的王法惩罚受难,「汝当先觉」,佛说你们应当先觉悟,「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就「堕无间狱」。

  十 贪长寿想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一段是想阴第十,说这个修行人起妄念想,贪求长寿,「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受阴到了虚妙的时候,就不能遭受邪魔的忧虑,「圆定发明」,功夫用的很圆满,得着定力,「三摩地中」,在正定正受的境界中,打了妄想,「心爱长寿」,他这个心想着长生不死,其实他不认得自己的本性本来没有生死,「辛苦研几」,他用功辛苦有几番的研究,「贪求永岁」,贪求永远的寿命,「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生死有粗细两种不同,人人都承认的这个分段生死是粗的、变易生死是细的,人见不到就不容易相信,但是都属于生死,不过细的比分段生死长一点,也是不究竟,他一打上这个贪长寿的妄想,「尔时天魔,候得其便」,这个天魔就趁虚而入,「飞精附人」,飞精附在身上,「口

  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着」,他自己不自知觉,「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来彼贪求长生不死的善男子处,也「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说法专好说神通可以随时到他方,也可以随时回来,「或经万里,瞬息再来」,往返一万里地,只须一转眼的功夫,「皆于彼方,取得其物」,还从彼方取来其物以做证明,「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或者在一个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他能令从东壁走到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让他急行累年不到,看他有这个神通,「因此心信,疑佛现前」,「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常说十方众生皆是我的儿子,「我生诸佛」,又说诸佛也是我生的,「我出世界」,他说我出生这个世界上,「我是元佛」,我是元始第一尊佛,「出世自然」,他说我一出世,自然就有道行,「不因修得」,不是因修行才成佛,「此名住世自在天魔」,这一类名为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使令他的眷属如遮文茶,中国话就叫妒嫉女,「及四天王」,是保护世界的,这都是正神,这四天王底下的用人叫「毗舍童子」,毗舍翻中国话叫啖精气,四天王是保护人,他不能吸收人的精气,他使唤的神,「未发心者」,还没得正式的修行,总想得便宜,相吸点精神补助他自己,他是初学习四大天王保护世间,所以叫童子,他还没发心救世间人,「利其虚明」,他利用修行人有虚明的功夫,「食彼精气」,他就可以入手吸收这个修行人的精气,「或不因师」,或者不因师传,「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的鬼,「与汝长命」,知道你贪求长寿,他就传给你这金刚不坏的法子,你欢喜接受了,他「现美女身」,就是遮文茶,能变化美女迷惑人,「盛行贪欲」,你一起贪求YIN欲的心,他满你的意,「未逾年岁」,能逾过一年,「肝脑枯竭」,肝花脑髓都干枯了,「口兼独言」,口里相兼着,自言自语,「听若妖魅」,人听到都知道他说鬼话,「前人未详」,现前的这些人都没详细知道,「多陷王难」,多陷于王难,「未及遇刑」,没等到遇刑,「先已干死」,先已经干死了,「恼乱彼人,以至殂殒」,佛说「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要「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就堕入无间地狱。结过劝示分二:初结十魔过恶、二结想阴所招,今初。

  想阴通结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徧知觉。赞叹YIN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YINYIN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徧知。堕无间狱。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佛对阿难说这十种想阴魔的过失,劝他到末法时代发心弘扬佛法,阿难!你应当知道,「是十种魔」,这十种魔境,「于末世时」,在佛法将末的时候,「在我法中,出家修道」,在佛法之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魔附在人体或现形,「皆言已成正徧知觉」,都说成佛了,「赞叹YIN欲」,赞叹YIN欲是好事,「破佛律仪」,破坏佛的戒律威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YINYIN相传」,魔师与魔弟子传YIN欲的事,「如是邪精」,如是邪魔妖精,「魅其心腑」,能可以迷昧人的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说九生,一百年算一生,九百年算九生,三十年算一世,百世就是三千年,「令真修行,总为魔眷」,你是真修行人也不行,也都成了魔的眷属,「命终之后,必为魔民」,死后必堕为魔民,「失正徧知」,连魔带民都失了佛的知见了,「堕无间狱」,都堕无间地狱,永远不能翻身,说到这里,佛转过来又劝阿难要报佛恩,「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纵然到了无学的位置,不要自己出离了生死,不发度生之愿,「留愿入彼末法之中」,发愿入末法之中,「起大慈悲」,发大慈悲心,「救度正心深信众生」,救度正心、修身、深信的众生,「令不着魔」,使令他们不堕魔道,「得正知见」,让一切众生都得正知正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我现今度化你已出离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你得遵从佛的话,这才叫报佛恩!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佛对阿难说这十想阴,「皆是想阴用心交互」,都是由无始来用心交互胜败,「故现斯事」,故现出魔事,「众生顽迷」,众生顽梗迷惑,「不自忖量」,不能忖量邪正,「逢此因缘,迷不自识」,遇见这种因缘自己不认识自己,「谓言登圣」,自言证了圣果,「大妄语成,堕无间狱」,大妄语是堕无间地狱的因,「汝等必须将如来语」,所以佛劝阿难,必须将如来的言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我入灭后,到末法时代现身说法,「徧令众生,开悟斯义」,普徧的令一切众生明白佛的这个道理,「无令天魔得其方便」,别让天魔得着方便,「保持覆护」,保护众生、遮覆人民,「成无上道」,依如来语成无上道。

-----------------------------------------------------------------------------------------------------------------

更多倓虚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佛教历史文化研究:试论佛学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影响(张学

倓虚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十

佛教历史文化研究: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陈宝良)

佛教历史文化研究:在佛门与文场之间——神清《北山录》研

佛教历史文化研究:佛学思想之于维新志士:以康、梁、谭为

 

后五篇文章

佛教历史文化研究:近代儒佛关系史述略(李广良)

倓虚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八

倓虚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七

倓虚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六

倓虚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