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八、修习苦谛 |
 
法音法师: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八、修习苦谛 修 习 苦 谛 地狱有情受狱火, 饿鬼感受饥渴苦, 傍生感受互食苦, 人间感受短命苦, 非天感受斗争苦, 天道感受放逸苦, 轮回犹如针之尖, 何时亦无有安乐。 八、 修习苦谛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著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的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萨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苦谛,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修习共下士道乃是为了证得无上菩提、饶益有情,其所畏品为三恶道苦,所断品为十恶道,所修品为希求后世义利的真实皈依及奉行业果,所证品为后世的人天果位;重来世,轻现世。但是,尽管如此,也不能只希求获得人天增上生而满足。理由是: 1. 虽然感得人天果报,却苦多乐少,犹如今生所得的人身一样,终不究竟。 2. 心中还有许多未感待报堕于恶道的恶业习气,不能把握继续投生人道,极有可能堕三恶道受苦,不能以此为足。 3. 烦恼尚未断尽,有烦恼即会造业,有业则必感果,当人天果报受尽时仍有可能堕三恶道。 4. 修学菩提道次第教授,不单仅求人天增上生,终极目的唯是为了成就佛果,故应更进一步,修习我的共中士道。 基于上述四点理由,应该修学出离轮回之理,如《四百论》 说: [ 不思轮回苦,何能得解脱?] 宗大师也说: [ 苦谛过患不深思,如实求脱即不生。] 也就是透过思维我的四圣谛、十二因缘来策发出离心 ―― 一心厌背三有苦、希求解脱乐的欲求,同时,必须修学出离解脱道。虽然我的目标并不是为了个人解脱证果,但是这些教法其实都可做为修学深广大乘道的支分或前行方便。 就大乘菩萨而言,不具出离心,即不可能发起大悲心;试想:若自身的痛苦尚且无所知、毫不厌离,怎能真实了知众生苦而予救拔呢? 因此,为了利益众生必须成佛,为了成佛即须思维轮回所系的自他六道众生的苦谛,由此感到怖畏与厌离,生起出离心。 一、 思维苦谛的功德: 1. 思维苦谛,即得了知过患而发出离心,后渐得解脱(生厌离,渐得解脱)。 2. 思维苦谛,当受苦时,即易于卑下居,摧伏我慢(能摧慢心)。 3. 思维苦谛,当受苦时,知其苦报源于恶因恶行,遂羞愧于造恶(羞愧恶行)。 4. 思维苦谛,能积极地策发离苦得乐的方便,乐于行善,积造善因(乐善行)。 5. 思维苦谛,不仅能厌离自身的轮回苦,且能将所缘推广到众生身上,也厌离了众生的轮回苦,由是发起大悲心趣入大乘(生大悲心,入大乘)。 如上述,思维苦谛有五种功德;接着,认识苦谛的本质。 二、思维苦谛与轮回的本质: 什么是苦谛?是指从众生具有的惑业之因所感招之果而说的。 从正报上看 ―― 是指有漏的轮回众生,以及从最低无间地狱的五蕴身心乃至最高有顶天的四蕴之心,由往昔心续的烦恼与恶业为因所感得的果报,即称为正报上的苦谛。 从依报上看 ――是指轮回的众生所居住的处所等有漏的器世间。如无著菩萨《集论》说: [ 何谓苦谛?应知:即是众生本身及所有居处。] 更精确地说,一切凡夫众生都是在苦谛的果报中轮回,含遍于行苦中而不自觉。什么是轮回呢?如陈那菩萨说: [ 由有漏惑业所自在而投取的蕴体重担,即名轮回。] 是指从下一世结生相续那一分而说,轮回也可区分为: ⒈ 因位轮回 ―― 是指有情心中的无明,烦恼与业行。 ⒉ 果位轮回 ―― 是指由彼所感得的有漏苦谛。 从与轮回相关的问题上,又可分为: 1. 轮回因 ―― 是指烦恼与业。 2. 轮回 ―― 是指有漏的五蕴或四蕴。 3. 轮回者 ―― 是指三界凡夫众生。 4. 轮回方式 ―― 是指四有无间轮转。 5. 轮回地 ―― 是指三界六道,上至有顶天下至无间地狱。 6. 轮回型态 ―― 是指投取四生随一。 如此看来,苦谛的范围显然较轮回为广,因为有漏的器世间诸无情物是苦谛,而轮回只是自心相续所感之果,是苦谛之一。 三、思维出离心的种类: 总的来说,出离心有三种: 1. 粗分出离心 ―― 出离三涂苦(了知三恶道过患而想出离)。 2. 细分出离心 ―― 出离生死苦(了知轮回的善、恶趣皆不圆满而想出离)。 3. 大出离心 ―― 出离一切众生苦(以菩提心摄持而常行六度、四摄)。 当下略述的是指第二种细分出离心,主要是经由思维苦谛、集 谛的过患而生起。 四、思维出离心的定义: 即是厌背三界六道一切有漏的苦乐因果及一心猛利希求解脱的 欲求心。 五、 思维发起出离心的功德: 1. 即已趣入小乘资粮道。 2. 由出离心摄持,所修一切善法、善行悉成解脱之因。 3. 是生起大悲心的主因。 4. 由此辗转生起三士道功德。 六、 思维发起出离心的方便: 《三主要道》有偈颂说: [ 无真出离难止息,舍求有海安乐果,贪著有乐能缚身,是 故首当出离心。] 既然必须善为发起出离心,即应趣行发起的方便,发起的方便主要便是修学苦谛。那么,应该如何修习苦谛呢? 首先,应当思维世尊初转*轮宣说四谛时先说苦谛的意趣,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初转*轮时是为了让众生发起厌离生死的心,故先说苦谛,因为必先了知苦果苦谛而欲求出离,必知苦因集谛而欲求断除,若不知苦为苦及苦的过患,则不欲求离苦,必然安乐而住;若安乐而住就不会想了知自身的苦因何在,不找苦因,也就不会思维如何断苦及苦因,更不会策发修道得妙乐的灭谛了。因此,修习苦谛之理极为切要,是乐求决定胜者所不可或缺的。 七、 思维苦谛的种类: (一)、 思维生死总苦 ―― 是指轮回众生一致相同蒙受之苦, 因为不论投生哪一道,一旦堕入深邃的生死大井中,皆有以下的苦的过患与特征。 (二)、 思维生死别苦 ―― 是指六道众生随一个别个别蒙受的不共痛苦。为此,理应现见轮回总别的种种过患,寻求出离。 (一) 、思维生死总苦,分有四项: 1、 八苦: (1) 生苦 ―― 有五种过患: ① 众苦所摄 ―― 指凡是投生三界六道,不论是胎、湿、 卵、化、从一出生便有无量的猛利苦受随逐而生,就如母亲分娩时母子都受如此剧苦所逼一般。 ② 粗重所随 ―― 指三界众生随一,甫一出生,随之而来的 烦恼种子随逐流转,不堪能安住于善行,令心不能如法相应。 ③ 众苦所依 ―― 指凡投生三界六道,一旦有生,第二刹那随之有老,继而有病,最后死亡。人生开始为生苦,人生最后为死苦,可说一期生命所蒙受的无边痛苦都是基于生而有;无生无苦,这种说法并不为过。 ④ 烦恼所依 ―― 意即,由烦恼与业力感得生的苦谛,又依于生而起烦恼,令身心住于苦恼中,不得寂静与安乐,这都是源于生的缘故。 ⑤ 不随所欲离别死苦 ―― 佛经说: [ 高际必堕,生际必死,合际必分,聚际必散。] 这显示了有生必有死,一切生命最后边际咸不出死,死亡时身心分离,如龟脱壳般苦不堪言,其苦源来自于生已甚明显。 (2) 老苦 ―― 有五种过患: ① 盛色衰退 ―― 腰曲如弓、头白如艾、额如砧板、皱纹充满、不可爱乐。 ② 气力衰退 ―― 坐时如断袋索、起如拔树、坐立艰难、行动缓慢、语言迟钝。 ③ 诸根衰微 ―― 诸根衰退、念衰多忘、眼不能明见色等。 ④ 受用境界衰退 ―― 不堪能受用五欲尘,受食时极难消化。 ⑤ 寿量衰退 ―― 寿量有减无增,如少水鱼,速趣于死。 《菩提道次第广论》曾援引祖师语录;[ 老渐渐至,故可忍;若一时顿至,实无能忍之方便。] 显然,由于老是渐进式的演化,让人心里总以为不足忧虑;若是瞬间变老,实难令人接受。 (3) 病苦 ―― 有五种过患: ① 身性变坏 ―― 病时身躯消瘦、皮肤干枯、肌肉萎 缩,外观变化之大,连自己都不敢相信不愿接受。 ② 忧苦增长 ―― 病时四大与身心皆不调合,如花曼萎 悴的模样让人心生忧恼,闷闷不乐。 ③ 可悦爱境不能受用 ―― 病时想吃的食物不能吃,要 去的地方不能去,无法随心所欲,为病苦所困实在是有苦难言。 ④ 不可悦爱境须强受用 ―― 病时不仅只是病苦而已, 还须勉强忍受服药或接受种种治疗之苦,好像完全痊愈是遥遥无期,也为此,常常莫名泪下。 ⑤ 速离命根 ―― 当重病难以医治,死期逼近时,唯一 就是等待死亡而已,内心畏惧与忧恼交煎,有不知死后该往何处之苦。 (4) 死苦 ―― 有五种过患: 一旦身坏命终,转趣死亡,即须舍离 ―― ① 亲眷、② 朋 友、③ 财宝、④ 身躯、⑤ 受猛忧苦,此时身如刀割,心如浮萍,其怖畏与忧苦不可言喻。 (5) 怨憎会苦 ―― 有五种过患: ① 畏遇怨敌 ―― 不喜欢又害怕再次遇见怨敌,内心似 有一道伤痕无法抚平。 ② 畏其报复 ―― 忧心畏惧再受怨敌恣意报复。 ③ 畏受恶名 ―― 担忧遭受怨敌到处中伤,无端毁谤。 ④ 畏苦恼死 ―― 因为生前怨僧会,彼此互造恶业,令 心不得安乐,故临命终时便颠倒害怕,苦恼而死。 ⑤ 畏堕恶趣 ―― 因为生前怨憎会,所以彼此未结善 缘、未造善业,只是徒增怨憎与造恶,害怕死后堕入恶趣。 (6) 爱别离苦(已得而失,由贪著而生)―― 有五种过患: ① 心生忧戚 ―― 所执爱的亲友彼此必须分离,心情起 伏很大,因不舍而悲伤、忧戚,好像一切都成虚影了。 ② 语生怨叹 ―― 因为分离,不知所措,心想不开,所 以常语多抱怨,自艾自怨或言不及义。 ③ 身生忧乱 ―― 因为爱别离苦,令心不悦,导致身也 不得自在。 ④ 思恋热恼 ―― 因为所执爱的亲友分离了,便不断地 思念贪著,忧苦度日。 ⑤ 受用缺乏 ―― 一切曾经有过欢喜美好的人事物不再 拥有,大不如前,甚而匮乏。 (7) 求不得苦(未得不得,由贪著而生)―― 有五种过患: 此相同于爱别离苦的过患与痛苦,差别在于爱别离是已经拥有 的必定舍离而苦,求不得苦是未得得不到而苦。 (8) 五蕴炽盛苦 ―― 有五种过患: ① 生苦器 ―― 因为有此五蕴,则易起烦恼,造恶业, 引生来世相续投生之因(引后有苦器)。 ② 依生苦器 ―― 因为由烦恼与业力而感得的五蕴,随 而必有生老病苦(现成苦器)。 ③ 苦苦器―― 有漏的身心苦受称为苦苦,因为有此五 蕴,自然就会苦上加苦,如身心不愉快、逼恼等(正受苦时之苦器)。 ④ 坏苦器 ―― 有漏的身心之乐也是苦性的本质,因短 暂的有漏乐受毕竟会变化,乐尽则转为苦。 ⑤ 行苦性 ―― 轮回众生一旦由烦恼,业力投生,结生 相续,就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从无间地狱到顶天,凡是感得轮回所摄的五蕴或四蕴都不得安定自在,以苦为体性。行苦更是微细,不易察觉,如经上说: [ 愚童似掌中,罔知行苦毛;圣者似眼中,彼心极出离。] 2、 六苦: ① 无定过患 ―― 是指生死轮回中一切不决定,譬 如苦乐不决定,时苦时乐:怨亲不决定,爱此憎彼;人心不决定,变化迅速;损益不决定,无一确信。如云: [ 正佐食父肉,以脚踢打母,仇敌怀中抱,妻吞食夫骨。] ② 不饱足过患 ―― 三界六道众生随一长夜轮回生 死,只是隔阴之迷而不自觉知,其实就像个流浪儿漂流不定,愈是贪欲愈是不足,只不过是于生死中重复的追逐与疲倦,所以愈来愈苦了。这一切都因贪著欲尘,故有不饱足之苦,古德也说: [ 轮回中乐,譬如病癞奇痒难耐,近火似显舒缓,但寻复增痒;贪著诸欲,亦复如是。] ③ 数数舍身 ―― 轮回以来一世又一世,千生万死 了无止期,如果将舍身的尸体骨骸堆积起来其量必已高过须弥山,可知无始受报投生,有多少次的生,就有多少次的死,实是一直舍身,无有限量。 ④ 数数受生 ―― 即不但数数舍身,没有止期,并 且与此同时又辗转于六道随一,一世一世经由四有轮转(中有、生有、本有、死有),相续不断地一直辗转感报投生,无有边际。 ⑤ 数数高下 ―― 即有时为人,有时为天,有时入 地狱,有时堕饿鬼,转来转去没有一定。亦即六道中,上至无色界有顶天下至欲界无间地狱,无一处所不曾有过我的踪迹,无一角色我不曾当过,也没有我不曾蒙受过的快乐与痛苦,这也就表示了,三界六道轮回的一切殊胜、下劣、盛事圆满及所有苦乐得失皆是瞬息变迁,不可保信,如《亲友书》说: [ 纵得帝释身,难免诸恶趣,极至有顶天,最终亦下堕。] ⑥ 无友伴苦 ―― 即生前因缘多变,孤独寂寞,临 命终时则由业决定,须孑然一身地往赴他世升沉诸趣,独受果报。如《地藏经》说: [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这样说来,真实的友伴大概也只有内心的善法及善法习气吧?余皆终究分离。 以上为轮回六苦的真相,理应思维。 3、 五苦―― 法源来自弥勒菩萨《庄严经论》,即: ① 任于何处栖居都是苦为体性 ―― 即总是不满足于自己所 住处所,再怎么住都是苦的体性,不是地方不好,而是众生为业所系,是苦谛的本质,这都源于烦恼而有,有了烦恼就不满足,栖身何处也不觉得快乐。 ① 任所接触都是苦为体性 ―― 原来是为健康与方便而接触 外在种种物质,如张罗饮食、学习开车等,但因不善巧,结果往往反复损害导致痛苦;最初欢喜接触,后来痛苦收场,世间诸法莫不如此。 ② 任所享用都是苦为体性 ―― 如受用的食物,时而喜欢 吃,时而不喜欢,这正表示好吃与否并不在于食物本身,而是在诸多因缘条件上;有因缘就有变化,有变化就不恒常,所以至终并没有一个真实快乐可言,再好的享用也只是暂时性的因缘和合而呈现罢了。 ③ 任与何人建立关系都是苦为体性 ―― 不论与谁交往,须 顺他人之意,行持戒慎;得注重礼仪,甚而尔虞我诈,言谈中必谨言慎行,用词遣字得察言观色,恭维的话如果不善巧,恐成怨敌,这表示了怨亲总无定,是来自于苦的体性故。 ④ 任所依赖都是苦为体性 ―― 虽然亲眷、师徒、朋友等都 是缘起相待的关系,彼此固然需要互相依赖、关怀,但毕竟是苦的体性,这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也都终将离散与变化。 如上提及的住处、接触、受用、关系以及依赖都是苦为体性,应善为反观自照,见过患而策发厌离。 4、 三苦: ① 苦苦 ―― 如伤口灼热,又淋上热水,是苦苦之喻。这是指有漏的身心苦受,其中包括了五根识为本质的苦受及第六意识为本质的苦受,这一点,尽管芸芸众生因不同业力而有不同尝报苦果方式,但所有众生都一心厌离苦苦,并依各自能力造作离苦的方便,实际上是完全一致的。 ② 坏苦 ―― 如伤口灼热,以冰敷而觉舒服,是坏苦之喻,太过于享乐即转成苦,故名坏苦。这是指有漏的身心乐受,是具足苦性的乐受,由于乐受是因缘所生法,是以苦为体性的,所以即使快乐也是暂时性、变异性、并不恒久,只是因缘和合的短暂乐受,是苦的暂息灭位,是苦暂不现行而已。譬如有人于烦恼炽盛的富有者理应悲愍,取而代之的却是嫉妒或羡慕,这就是不知坏苦为苦的征兆。 ③ 行苦 ―― 如伤口没有碰到冷,也没有碰到热,是行苦之喻。由惑业力而轮转的续流就是行苦,从本质上看,这是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的,例如无处不遍的有漏五取蕴与秽上的器世间是粗分的行苦,令人不觉得它不好,不易察觉与认识,这也是源于烦恼与业力所感得的苦谛;无色界的舍受则属于细分行苦。虽然行苦微细,不是具相的苦受,但却是苦性,遍在一切三界众生身上,也是一般轮回众生难以厌离的,诚如第四世班禅大师说: [ 出离苦苦畜生也有,出离坏苦外道也有,出离行苦唯有佛法。] 2、 思维生死别苦: 《念住经》说: [ 地狱有情受狱火,饿鬼感受饥渴苦,傍生感受互食苦,人间 感受短命苦,非天感受斗争苦,天道感受放逸苦,轮回犹如针之尖,何时亦无有安乐。] 如所述,若予简略集摄而说,即: 1、 三恶道 ―― 地狱道有八热、八寒、近边、孤独等十八 种地狱,长时蒙受纯苦;饿鬼道有内障、外障的长劫蒙受饥渴之苦;畜生道以人天杂居或大海中为主,有被人道使役杀害、同类侵逼、互相吞噬、蒙受猛烈饥渴以及愚痴之苦。 2、 人道 ―― 有八苦等。 3、 阿修罗―― 由往昔的习气,易于嫉妒、竞争,故有恼 心之苦;喜好与天道战斗,以兵器割截身体,故有肢体割截伤害之苦;即使具慧也无以现行见谛之苦 ―― 意即纵然阿修罗是佛弟子,具足智慧也难以当生亲证空性(四异熟障碍、易于嗔心、嫉妒故)。 4、 天道 ―― 欲界天苦: (1) 现五衰相苦 ―― 因善业福报已享尽故,命欲终前七天, 有: ① 身色容颜不具光泽。② 不乐安坐本座。③ 身上花蔓枯 萎。④ 衣著染有污垢。⑤ 身体出汗变臭(此五相是将死的征兆)。 (2) 预知苦 ―― 因具足业力神通,能预知下世投生何处, 若堕入恶道,心生慌张恐惧逼恼恐难脱离,饱受不能忍受之苦。 (3) 割截杀害苦 ―― 即天道众生和阿修罗彼此互为战斗, 有割截身躯而断肢裂体的杀身之苦。 (4) 凌蔑苦 ―― 除了不想修行,深著欲乐之外,福报小者 尚会受到福报大的天众映夺欺凌,有自生惶愧、怖畏怯弱之苦。 上二界天苦: (1) 行苦 ―― 投生色界(十七天)、无色界(四天),虽无现行恶业,也不新造恶业,但是仍具耽著定乐的坏苦与舍受的行苦;又妄计有漏禅定为解脱,当定力已尽,不见解脱,即生猛利嗔或起邪见,谤无解脱,遂堕恶趣。 (2) 不自主苦 ―― 即身心相应烦恼,仍为生死三惑业所系而不自在;虽有高深的止观修习力,但也不过是有漏的世间道,一旦业力享尽仍趋轮回,必当堕落,终不究竟。 《法华经》说: [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噶当派祖师也说: [ 三界牢狱中,痛苦不解脱;漂流业海中,随缘受众苦。] 应由上思维我的轮回的总苦 ―― 八苦、六苦、五苦、三苦皆已具足,进而思维我的轮回的别苦,想到这都是我极有可能投生的地方 ―― 何况人道之外的他道众生,其苦无量无边,也都是我所发心饶益的,应发净愿令知苦谛,令其离苦。 所以,无论是从自利或从利他的角度,皆应深刻地思维自身及众生的轮回、苦谛的过患而策发厌离;对于三有轮回的苦谛的苦乐得失、圆满之事不再心生嫉妒、羡慕、希求,皆唯见为苦的体性,依此生起出离心,进而欲求修习解脱道,真实离苦得乐(由知苦为苦才生厌离,由厌离才能修行,由修行才得安乐)。 八、 修习苦谛的生起之量 生起之量,如第七世达赖喇嘛所说: [ 三界轮回铁火宅,任至何方为苦烧,心中剌痛然无奈,飘流诸趣心生厌。] 即凡一切时、一切处、能任运自然地生起定解苦谛过患,猛利厌离三界一切圆满事,一心欲求解脱的意乐。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苦谛生起出离心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起出离心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殊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止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