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洛桑嘉措:修心七义教授 第二讲 |
 
洛桑嘉措:修心七义教授 第二讲
修心七义教授 第二讲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 无论听法或上师讲法,本身都要具足:「我当度脱一切有情,令成佛道。」的这种意乐,所以我要听法或传法。今天我听闻修心七义,是为消除无明烦恼,所以意乐非常坚固,我的内心本像生牛皮一样,不可折服,经上师传此甘露法,滴入心头,使我软化,堪为法器。这殊胜法消除我的业障,尤其一切烦恼。佛陀说法是为消除众生烦恼,而不是令人成为佛法专家,名声远播。学佛法是为断烦恼,利益众生,这才符合佛陀本怀,如果只是为名闻利养,那就有违佛陀本意。当然,不是听了一次法或一个法门,无明烦恼就立刻消除,是由于听法的缘起,我们的烦恼就能消除,要有这样的希求。 修心七义的论文有很多种,我所讲的是按"修心日光",宗大师的大弟子持律虚空祥(南木长悲)的论文,这本未译为汉文,我用来解释本颂,同你们的中文译本的次第有些出入。 敬礼于大悲 「大悲」,一般大悲是指观世音菩萨和悲心,这里是指大悲心的意义。犹如入中论云:「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月称菩萨不先赞诸佛菩萨,而先赞大悲心,是有特殊意义。证菩提心者即菩萨,大宝积经说:「迦叶!譬如初月,众人爱敬逾于满月。如是迦叶!信我语者,爱敬菩萨过于如来,所以者何?由菩萨生如来故。」因为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修大悲心,佛陀会非常高兴,胜过上好供品供养。因此,要先敬礼于大悲。尤其是学修心七义,就是要修持大悲心、菩提心。 甘露藏教授 金洲之所传 修心七义如同甘露,这教授最初由金洲大师所传的。修心七义的内涵,都是经典中可以读到的,金洲大师把它浓缩起来,作为修心教授。金洲大师是位国王,也是比丘,他对菩提心有特别修持。阿底峡尊者的上师阿瓦博帝及罗候掬多,可以使他一瞬间见到本尊坛城,这两位上师对他有不共的密宗修法,明了杜梋是指导尊者中观正见的上师,他共有一百零五位上师,但殊胜的菩提心是从金洲大师得来的,金洲大师是持唯识见,在见上比尊者还浅一点,尊者仍认为金洲大师为最殊胜,因为对菩提心有不共的修持。 如金刚日树 修心七义就像金刚、太阳、大王树一样。金刚是帝释天王所持,能保护自己,亦能消灭一切非人的干扰。修持修心七义,能使我们脱离轮回苦海。我们无始以来最大的敌人是我爱执,但是我们都把它当做挚友,其实是最坏的仇人,仇人中之王,如果要消灭仇王----我爱执,必须圆满修心七义的修持,以它的内涵像金刚,能摧毁仇敌。不只像金刚,也像太阳;太阳能消除黑暗,光明照耀,万物赖以生长。同样的修心七义可消除身口意三种恶业,善业不断增长。有了修心七义使我们了解不共道次第,因此像太阳。也像大药王树,枝叶茂盛,可以遮荫,不会遭到炎热的痛苦,同样的有修心七义的修持,可以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的心地会越来越广大,同时消除一切痛苦。 五浊厚重时 转成菩提道 尤其是在五浊恶世时,一切痛苦咸集,修心七义的修持更为重要。通常读菩提道次第广论两遍,上根人就知道如何修持,但有些根基较差的,不管读多少遍,不知到底如何修。这时若能好好闻思修心七义,就能很容易体会菩提道次第广论到底说些什么。不但对广论的修持很容易了解,更进一步了解佛陀说一切法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自己有个圆满修心方法,不管修那一法门,都会觉得简单的。智慧较差,我爱执又重的人,直接听修心七义,就会觉得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上师要传这法门时,必须说出许多理由及譬喻等。五浊大家都知道,不用解释了。 (六)祈祷。祈祷如同教授定与传承融合之理。加行法今天再补充,昨天讲授六加行,只讲授五个,缺了一个祈祷。祈祷文不必拘泥,不一定依照经典字句。例如我今听闻教法,愿我消除一切烦恼,及自己思惟所需要的愿,不必学人家一样;这是自己的愿望,功德更大。我们祈祷是希望实现愿望。祈祷最殊胜的,是随时随地可行。 再谈皈依。皈依是很重要的,皈依要按照皈依学处去实行;皈依学处有多种,你们都学过广论,应该很清楚。最主要的教授是断除损害众生之心,依止善知识的心。依止善知识的次第有多种,如果修具量密法,传给灌顶的是最主要的上师,那么要观想他是金刚持。显教来说,善知识要具圆满的十种功德,最起码也要具五种功德,不一定观想他是佛,观他是佛的代表如同佛陀,因为我们无法亲见佛陀,但有因缘遇到善知识;见佛是听闻佛说法,善知识也是说法,同样对我们有益,从这点说并无差别。好比一位大使,代表他的国家办事,而不需要国家元首直接来,他不是这国元首,但他有权利执行他们国家的任务。驻在国的官员尊重这位大使,就是表示尊重那个国家,那个国家的人民不喜欢而抗议,就是抗议他的国家。因此对善知识的礼敬,佛陀也会高兴,轻视善知识,等于轻视佛菩萨。 佛菩萨为了救度众生,无法显出法身或化身,因为我们福报不够,连菩萨也见不到,但他必须示现一个相,同我们差不多的相来教导我们,或者加持一位善知识来教导我们,所以要观想善知识是佛陀的代表如同佛陀,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代表不能尽责,做错了某些事情,并不是佛陀的错,更不是佛陀教法有问题。同样的大使做错事,并不表示他的国家元首错,这只是个人问题。思惟直接指导我们的是善知识,他的恩确实很大。这样反复思惟,产生不共信心,就是思惟依止;以虔诚心供养赞叹善知识,就是身语意加行依止。 仲登巴是修心七义的传承上师,下面是他依止善知识的经过。仲登巴出生在拉萨西部牧人家庭,在他十二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不久娶了继母,这位继母不喜欢他,要赶他出去。因此,他无法再呆在家中,就到寺庙去学法。过些时,他想应该学更深更广的佛法,于是就去拉萨,正好遇到从印度回来的色尊巴上师,他请求色尊巴带他一起走。色尊巴住在康地,他对仲登巴说:「我带你走,人家会以为我拐你,你最好在这里再留一年,然后到康地找我。」翌年他去康地找色尊巴上师;色尊巴本身富有,学问渊博,平时只对他讲一点法,却让他做很多家务杂事,清早叫他去放牧牛羊。他在放牧时,勤读带去的经典。色尊巴又叫他推磨子,因为天天推,手上结的茧很厚。但他一边推磨时,仍把经典放置面前阅读,有时因为太累,就打瞌睡,额头碰撞磨子,他非常辛勤学习。这种生活过了三四年,那时附近有座寺院,邀请各方佛学专家,共同研讨佛法,他也去参加。他们讨论法要时,没人比得上他,与会另有二位也很有名,他们三人成为西藏最有名望的。当时与会的人请色尊巴不要让他做杂务,他将是位精通法要的人物。有人请他讲佛法,他也答应,但他不以此为足,他很想到印度去学法。 当时印度有班智达米地甲那来康地,他跟他学甚深胜义和梵文,班智达很欢喜他,不管教什么都能很快体会。他问印度有那些大善知识,如果到印度能否见到他们。班智达说:「有神通广大者,现在可能都圆寂了,比较年青的有阿底峡尊者,他是位最好的上师。」仲登巴与阿底峡尊者有多生因缘,一听尊者名字,就产生无比的信心,他一直想:「我该去见他!我该去见他!」后来听说菩提光国王迎请阿底峡尊者,巳经到达后藏,他也打听证实了这消息。于是他向色尊巴上师请求去后藏见阿底峡尊者,色尊巴就送他一匹马和食物费用,让他去见尊者。 仲登巴是在家人,穿著毛大衣,看起来像乞丐,他经过一个地方叫热振切,有位喇嘛正在讲经,喇嘛虽对佛法有研究,但是我慢心很重,仲登巴请喇嘛传法,他要仲登巴像狐狸般快的动作礼拜,仲登巴就向他拜了三拜,然后坐下来。喇嘛坐在高座,仲登巴像是他的弟子。他开始讲法,斜着大脑说些歪理,仲登巴在底下发出窃笑的声音,他发现仲登巴在笑,有点不满意,就问仲登巴些问题;仲登巴本来精通佛法,后来他没有问题可问,他就有点怀疑地问:「有位色尊巴的弟子叫仲登巴,你是不是他?」仲登巴答:「人家叫我仲登巴。」他脸红的马上跳下来,向仲登巴拜了三拜说:「我这里的一切供养你,请收下。」以前的人很直接,当我慢消失了,立刻忏悔。现代人不一样,假使他无法回答你的问题,会老羞成怒大骂一顿,然后把你赶走。他能知道自己不对,立刻忏悔,这是很好的。后来他对仲登巴说:「我希望跟随你。」仲登巴给他三个条件,一、此地两村落时常打架,你应该去摆平。二、造寺院设有宣扬佛法辩经等。三、有喇嘛来应该供养。他答应二及三都可以做到,但无法平息他们的械斗,请仲登巴帮忙。仲登巴请了两村的人,开示一些道理,他们和解了。后来仲登巴造寺院,都是这位喇嘛赞助。由此因缘,后来阿底峡尊者不共的道场"热振寺"就在此地建成。 仲登巴匆忙赶去后藏,路上遇到很多困难。阿底峡尊者曾经在金刚座绕塔时度母受记:到西藏后有位在家弟子,会协助他弘扬佛法。如此受记多次。尊者入藏后,度母也常说有位大弟子会来,尊者常到楼上探望他的大弟子有没有来。那时尊者想要回印度,仍未发现大弟子,他有点担心,就常念:「度母不会对我说谎吧!」有一天一位富有人家请尊者去,尊者以神通力知道仲登巴今天会来。尊者到大富人家,午饭时对他们说我的在家弟子会来,请他们多准备一份。仲登巴晚上才抵达,仆人请他等一下,他急着说:「我要见大善知识,希望尽快,我要见尊者。」仲登巴找尊者时,尊者正在休息,所以就遇到了。仲登巴马上对尊者大礼拜,尊者把手放在他的头上,为他传法,富人家也把那份午餐给他。饭盒中有块酥油,他用那块酥油点灯供养尊者,直到仲登巴圆寂之前,天天点灯供养,从未间断。尊者传灌顶给仲登巴,那时他问尊者:「我修学的佛法中,那一法成了真正入要?以后不管去那里,我要一直跟随你。」尊者答说:「你学的佛法都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依止色尊巴的心态很殊胜,至于你要跟随,要看你的心力够不够。」 仲登巴请求尊者不必传灌顶法,只要有益于藏人的法。尊者很赞叹他,不为个人为全藏人请法。菩提光亦是如此,请尊者传些业果法,很容易被藏人接受。因为菩提光的请求,所以尊者造菩提道炬论。从最后一颂可以了知:「上座燃灯吉祥见,经等法中所说教,经由菩提光启请,已略说明菩提道。」第一颂亦明:「贤徒菩提光启请,当善阐明觉道灯。」 阿底峡尊者离印度时,答应三年为期。仲登巴想尽办法留下尊者,所以请求到卫地去弘法利生。尊者有意留在西藏,因为拿错译师曾经发誓,三年后一定要带尊者回印度,所以催促尊者回去。于是尊者问拿错说:「当时我不想来,你一定要我来,现在你一定要我回去,是为什么?」拿错说:「我不想下地狱。」尊者等就回到尼泊尔边界,正好边界两国战争,弟子劝尊者,前面危险,不要回印度。尊者决定去卫藏,拿错担心违背誓言。尊者说:「你没有能力办到,并不违背誓言。若是如此,请一齐去后藏,这也是我的心愿。」 尊者派了二位侍者回印度,报告因为战争无法回去,带去所造的道炬论,阿阇黎看了之后,非常赞叹说:「如果阿底峡不到西藏,就没有缘起造这部论。」他想尊者在西藏一定会利益众生,就留在西藏。并对侍者说希望尊者解释这部论,他就把这部论高挂在幢幡上顶礼供养。因此,道炬论不但利益西藏,也利益了印度。 我们学修心七义之前,加行要保持意乐: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即使是一只小虫,也要观想他当过我无量世母亲,给我无量恩惠,我应该报恩。因而生起报恩之心。那时要对一切众生产生不共的爱心,如母亲爱独生子一般。我们内心要达这种量,学修心七义才有意义。我们要思惟:一切如母有情对我有无量恩,只是今生示现的身份不同,所以要爱一切有情如独生子。首先要这样加行,然后进入正行。 第二、正行 正行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及胜义两种。有的先修胜义菩提心,次修世俗菩提心;有的先修世俗菩提心,次修胜义菩提心。颇朋喀大师主张把胜义菩提心放在最后的,是认为比较难,一般初学没有修持经验的人,最好按次第学习。过去因为修心者水准很高,所以先修胜义菩提心。如果程度较高者,先学胜义菩提心,次学世俗菩提心,会比较好些。 应观无生性 视诸法如梦 对治自然解 道体住赖耶 中间如幻士 「应观无生性,视诸法如梦。」经过观想思惟,知母、念恩、报恩、慈心之后,应观诸法无自主生。一切法是缘起,唯名言安立,不是自性生。若是自主能生,那应不依因缘而生,故应恒常有生;若是自主的生存,那就应恒常生存,故应无生无灭;同样若是自主灭,那就应恒常灭,故亦无生之机会。先观心在那里?是如何生起?如何存在呢?当我们产生一种强烈心态时,如果是自性而产生,从身体的某一部份,是依手、肝、肾等,从安立名言处去寻找后要能找得到,但是找不到的,那末我们心在那里?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我们寻找不可得,不寻找又似乎存在,但是寻找又有消失的现象,就是观这种心。比如一个人生起强烈瞋心时,可能脸红,身体发抖。但是要找瞋心又找不到。我们能想:很奇怪要找的时候不见了,不找又似乎存在,好象他是依某种缘起而显现,而不是自性而产生的。那时以正念缘这点,尽量不让正念消失。 既然找不到,但他又是有的,以正念缘这点,不让正念消失,以智慧这样观想修持,就是观空性。同样当我们产生一种强烈无法忍受的感受时,也可以找那种感受到底在那里,当然是无法找到的,这时感受力量就慢慢减弱,再从小小部份的感受寻找,也是找不到,这时力量越来越小。同样的,生起贪瞋痴三毒时,我们以正知见找它到底在那里,在过去、未来、现在呢?如果现在的话,在身体那一部份?找不到故,再如此思惟的话,三毒的力量慢慢减弱而消失了。找不到它的自性时,发现都是虚幻的,了知一切法都是虚幻的。 假设有人问:贪瞋痴是虚幻的,菩提心也是虚幻的,那为何要修慈悲心、菩提心呢?虽然对境所显的相是虚幻的,能显的量也是虚幻的,这二者功能也是虚幻的。菩提心与三毒的自性虚幻毫无差别,但菩提心是依正作意和正理而产生,三毒则不如是,虽然虚幻相,不但会伤害对方,同时对方也会还报,这是害人又害己,令他人痛苦,自己也痛苦,所以我们一直在痛苦中轮转。当你生菩提心时,对他人有益,对自己又不会恐惧,更会产生许多功德。所以缘起显现的名言仍是有的,因果不爽,而实质上是虚幻,是无自性的,就是胜义谛。 同样,色受想行识五蕴也是虚幻的,依蕴而安立的我,又依我而安立蕴,本质也是虚幻的。修持修心七义的我,这个我从安立名处"五蕴处"寻找,不管在过去未来现在,安立名言处是找不到的。如果他是有自性的话,至少要依五蕴才可以找到,本身有自性也应该找得到。但依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上,也找不到,所以不是自性有的。这样反复思惟,观想空性是法无我。「我」在五蕴中找不到,就是无我;以人来观称为人无我。我不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存在,这是观粗的人无我;我不是自性存在的,若有自性应该可以找得到,但是找不到,这是观细的人无我。当你观想找不到自性我,你的烦恼慢慢减少,或力量减弱,是有很大益处。因为一切的烦恼,是执着自性我的无明而产生的,如果观无自性我的空正见,烦恼慢慢从根消失了。观无我就是断掉烦恼的缘,一切法是相依而有,烦恼所依的缘断掉,烦恼自然无法现起。 因此在经典中一再宣说人无我法无我。烦恼因无明而产生,无明由自性我执而来,所以最究竟的办法,先应断人我执与法我执。因此观无自性我时,以正念缘这点安住在心中,不令消失。以这种正念积集资粮是不共的殊胜。依止上师指导修持,知道自性到底有无的变异疑问,即可消除许多烦恼。如果对空正见有变异疑惑,心里就会动摇,因为观空性时,会觉得都是虚幻。 世间人对于快乐执着是真实的,就会往这方向追求,但所谓的快乐在那里?真正找时是找不到的。譬如出外露营,看到一切景色,会觉得不错,不久就会消失了,接着想到这儿干吗?真正的快乐在那里,是幻想的产物。以露营来说,化钱又浪费时间,精疲力竭,甚至因其因缘引起一场病。仔细思惟得到真正快乐吗?在山下的人很热,就觉得山上凉爽,到了山上又感觉太冷,赶快下山。冬天冷时想夏天好,夏天热时又想冬天好,不会热,到底有无真正的好坏?因此,观空正见以正念正知思惟,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因为相待的比较,没有真正独立的。是快乐是痛苦,都是由于自己贪着,分别那是好或坏,好与坏是互相观待的,快乐与痛苦也是相同,本质上都是虚幻的,那里有自性的。所以说世间的欲念,都是一切罪恶之缘;欲念像毒湖,谁饮用此水会使他生病或死亡。如火炭上盖了一层灰,虽然看不见火,摸时烫伤比看得见的火,伤的更严重。所以必须修无我的正见对治。心经上也说色等一切无自性,龙树菩萨也如是宣说,就是断除自性我执。因此,以利他的意乐观无自性,那就是修胜义菩提心。一般修止观佛像,观成就可以积集很多资粮,但是无法对治烦恼。观空性开始时很难认定所修及很难容纳于胸怀,当你反复思惟会慢慢越来越容易。世俗菩提心,开始时觉得容易,但慢慢累积经验后,难以容纳于胸怀,故会变得难修,此时要特别推广对此修持。 这个比较重要再解说。「应观无生性。」当我们观察一切是无自性生的,那到底一切法是有是无呢?有,只是名言安立的有,而本质是虚幻的。一切法如梦,如同电视银幕所显示,看到悲哀时想哭,看到滑稽想笑;电视中人物找不到,那末银幕情节是在电视机中?或在电视机外显示镜上有呢?是无法找到的。奇怪的是为何会为影子而哭、笑。虽然本质上只是影子,明知是虚幻的,却把它当真实;那只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巳,我们都为这些虚幻所迷惑,造业轮回生死苦海。世间的一切只能满足暂时的欲望,不能令我们达到究竟。我们认为这是亲人,那是仇人,这好比银幕上的影子一样虚幻不实,由贪瞋而影响我们产生不同的心态。贪心瞋心比较心都是虚幻的,但是我们都被这虚幻诱惑,变成它们的仆使,因而发生许多不如意事情。虽然观慈悲心、菩提心,也是虚幻的。境虽虚幻,但能观一切为亲友,也能圆满自他利益。如果没有空性概念的人,以为一切都是没有的,修心七义教授都是讲空,观这些空有何用呢?因此缘起空性法是非常深奥的,不能自以为对此有修持而任意宣说。从前印度有位神通师叫拉钦郭瓦巴,在死象骨架内修行,他的国家有位上师圆寂了,国王想找位善知识替代,于是召集大臣商量,有人就建议他。国王迎请他为人民说法。他对人民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像虚空一样。」国王想一切法如梦幻泡影,那因果呢?因果是真实的,如梦幻泡影,种因就没有果,这样会使民众失去对因果的信心,应该把他杀掉,结果派人杀了他。他因为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如虚空而死掉,因为空正见修持不错,所以讲空性,可是国王不懂空性而杀了他。 观空性时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幻的,虚幻是依能取和所取互依止而安立它,就如梦和梦识。观一切法都是虚幻的,主要是断我们把一切法的相,看成真实的。见到快乐的境相,认为真的快乐,痛苦的、好的、坏的、美的、丑的,都认为真实存在,那是因为我们不加思惟观察,见到悦意相,就执着以为好的;因为执着产生了贪心,因贪心而不择手段取得,或许因此犯法受苦。见到不悦意相,亦以为真实,执着而起瞋心,因瞋心而害他害己,不幸事情发生了。我们认为悦意不悦意的相,并不一定是好是坏。 观想一切法并无真实的相,所显现的相都是虚幻的,等同观想无我。当我们观依识所生的境,到底有无自性,或者真实不真实,经过仔细观察,是找不到的,所显现存在的,是互依的、缘起的唯名言,但不是自性有的。因为一切法都是缘起,它依能取和所取的关连而产生的,缘起的境是悦意的,我们就认定是好的;缘起的境是不悦意的,我们就认定是坏的,如此而已。 当一个人拿一粒药丸,告诉你可以治胆病,你不会立刻相信,当你服过以后,才能体会到真能治病。同样的,当我们直接见到某种境,很难说是好或坏,必须视所生的果好坏,才能推出那个因是好或坏,因此因果也是相互依止而立。佛法最究竟的见解,是缘起性空。你们要成佛学专家,必须研究缘起性空,对缘起性空有透彻的研究,即使你不懂英文及印度文,但的确是佛学专家。我们相信缘起性空,并不容易辨别缘起性空。当我们了解一切法是无自性的,本质是虚幻的。如此修的对治力,也能从自性执中自力解脱。就是第三句的「对治自然解。」 「应观无生性,视诸法如梦。」这两句对调过来观也可以。因为一切法无自性,所以如梦幻泡影。也可以反过来,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因为无自性。「道体住赖耶。」我们观空正见以后,把正见安住在阿赖耶识中。通常有二种解释,造论者是金洲上师故,以他的唯识见解,道体观二取空的智慧,安住或浸沉在阿赖耶中。以应成派见解,道体观无自性的智慧,安住于无破立及认定的心性光明能触及无自性之中,对心性无自性取名为阿赖耶。出如此定之后的中间修,对一切所缘,也显出无自性相,故应观修持者也如幻士夫,此就是「中间如幻士」之意。依唯识派也可以解释,观空正见安住在阿赖耶中。也有这样解释,观一切法无自性,因为无自性所以产生一切虚幻的法,把无自性正念安住在阿赖耶中,续观一切法如虚空般。这是如何观胜义菩提的大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