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42-43卷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42-4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二卷A面 这个事情也放不下,那个事情也放不下,你发现放不下的结果受这么大的大苦,到那时候送给你都不要,这个道理我们已经明白了。然后呢,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怎么去修。修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之下,你只要心里面一提到这个事情、这个念头,马上心就相应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继续下去了。因为你有了这个功夫,所以然后你去学定的时候,心就散乱胡思乱想了,你了解,胡思乱想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你随便把那个苦一提,因为前面你已经修过了,所以一提这个苦的念头马上起来了,那时候你还会想吗?不会想,那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为什么在这里要一步一步顺著次序来的这个道理,前面是告诉我们这个原则、这个总纲、总相,下面呢又告诉我们怎么步步深入的细细的法则。所以现在这个地方把这一点忽略过去的原因,因为的的确确我们现在还没有如理如法,照著这个次第一步一步上来修的时候,所以没讲。同时呢关于这个苦的内容,自己看起来也容易了解,如果不了解的话,我还是会认真的讲。那么现在我们继续说下去。 【“若虽知解,或未修习,或少修习,悉皆无益。”】 这几句话摆在心里面,这几句话务必摆在心里面。说现在我们懂了、了解了,你虽然了解了,但是没有修习有没用啊?没有用。不要说了解了不修习没有用,就是你修习了,稍微修习一下,不够量还是没有用,“悉皆无益”,这样。目前我们真正的难关就在这里,那很多人说未尝不知道,知道了以后有没有去做?没有,那个没有用,要去做;然后去做的时候,不是马马虎虎的做,要认真的做,认真的做里面包含两样东西,这内容要正确,量要足够,这件事情还是要把握住正确的方法;要把握住正确的方法,这善知识还是第一个。这二天有一位同修,他练一个法器,是,他很不错,他就有发心肯打这个法器,然后呢肯练这个法器,可是练了以后觉得很难。在我看起来,是!他花了好大的劲,这一点我告诉你们,他问题真正重要的在什么?有没有得到诀窍,有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指导。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昨天晚上我还练了一下给他看看,我就告诉他,我打那个铃鼓,我二十年,这千真万确的事实,二十年没碰过了,我自从离开了兰若以后,就再也没有打过,到二十年倒是不一定到啦,十七年了已经再没打过。但是昨天晚上我随便一打,我自己觉得还不错!我想大家还有人听见了,对不对?这个比起于一般来,不会太差吧!你们不相信,我马上到那个大殿上打一下你们看看,以前我也没学过,我并没有真正的人家教著我学。所以真正重要的你们注意,只要你真正肯学,这个是第一个;还有呢?学得得法与否?是第二个。你自己在那学,照你自己办法,你学会了,害了,为什么?照你自己办法学会了,你这恶习惯养成了,叫你改真难改。所以我们真正要学的这第一件事情的话,不但要学,还要得到善巧的方法,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如果说这两个把握住了。我当年怎么学的?我就看哪一个人打的好,大家说,我自己也听得出来嘛,这个人打的好,然后我在旁边细心的揣摩,他怎么打?听那个音怎么样?然后跑著去看,他样子怎么作,然后呢?自己平常你试几下,你走上去就不会差得太远,稍微试一下,要不了半天的功夫,保证你们可以学得很好,这样。反过来说,我为什么要提这件事情呢?眼前看得明明白白摆在这地方的,这都弄不好,居然修学佛法的,自己就看了一点书,觉得我就能够了,可能吗?所以任何一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修学佛法的很多重要的关键在什么地方,你要把握得住,一定要修,一定要如法、如理、如量的修;要如法如理如量,一定要找到善知识,要找到善知识,还要什么条件?这个记住哦!善知识不是没有,是说自己有没有跟善知识相应的量,这个是真正重要的,你把这个做到了,下面的问题都解决。前面说过多少次,你随时看那个经论上面,我们也了解,所以现在我们真正修行的第一件还是净化自己!这段话再念一遍,“若虽知解,或未修习,或少修习,悉皆无益。”听到这个道理已经不容易,没有宿生的善根,没有这样的特别的善业,对不起!经教、佛法绝不可能听到。今天听到了还不好好认真去做,白白浪费好可惜!这是我们这个地方应该了解的。下面一个故事。 【“如事阿笈摩说,庆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读诵,彼读数日,懈怠不读,附与目犍连子,仍如前行。庆喜嘱曰,应令此二意发厌离。目犍连子引至昼日所经处所,化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闻其斫截等声,遂往观视,观见斫截所有众苦,又见彼处有二大镬,涌沸腾然。问云此中全无入者耶,报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废时,死后当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设若知者,现或置入,次返目犍连子处,详白所见。目犍连子告云,二求寂,若此过患,若余过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当发精进。彼二遂发精进,”】 好,这个文字很容易懂,我把它念一遍,我想大家都已经懂了。再说一遍,原因是用一个轻松一点的故事来策励我们。这个经上面说阿难有两个外甥出了家,叫他好好的读诵、学习,懈怠不读。这个念啊、学啊真辛苦,然后呢他没办法就叫目犍连尊者帮忙他,结果目犍连教了他,他还是老样子。他没办法了,阿难就说:怎么样想一个办法,让他两个策发厌离心。所以目犍连尊者怎么办?就引他到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化成功大地狱。他跑过去一看,一听见那个声音干什么啊?一看!说这个地狱的众苦,不得了的害怕,旁边有两个大油锅,别的油锅里面都哇啦哇啦煎人,那个油锅里面没人,他就说这地方怎么没有人?那个地狱的狱卒怎么说?说阿难有两个外甥出了家以后懈怠废时,懈怠不用功,死了以后堕在这里。这里停一下,我们也出了家了对不对?我们精进了没有?这个要想一想哦!请问我们现在一天,然后呢张开了嘴巴吃信士送给你的东西,用的、吃的、住的,请问哪一样东西你自己赚来的?哪一样东西你辛苦换来的?有吗?没有。然后你吃了这个东西,你做些什么?精进了吗?说我在这儿,我们在这儿有早晚课;你早晚课做些什么?不是妄想就是昏沉,这就算用功了吗?看看,他在佛世哦!我想这个佛世的远比我们好吧!他这个佛世尚且要堕落,这是千真万确的!这个实在值得我们想一想。现在那个故事里边怎么说?说这二个狱者告诉他,说这两个沙弥出了家以后不好好用功,沙弥哦!比丘是更利害,因为比丘要求的条件更高。所以他两个就害怕起来了,不得了,如果现在要晓得了进去的话,不得了,赶快回去。目犍连问他,你看见什么啊?看见这个,你要告诉他,目犍连尊者就告诉他,这个还算是小的,还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为什么会这样?懈怠,懈怠的意思是什么?不精进就是懈怠。不是说你努力,你忙不相干的事情,都是。世间的人一天到晚忙,这不叫精进。精进是什么?就是跟善法相应,策励自己努力,这个才叫精进。这我们要千真万确的,不是我们今天做了一点事情,心里面如果说胡思乱想都不相应,何况我们现在两样东西,都不相应。所以这一点说“彼二遂发精进”,他们两个发起精进来了。下面一段话很有意思。 【“若未食前,忆念地狱,则不饮食,若于食后而忆念者,即便呕吐。”】 这是当时的情况。他假定说还没吃饭的东西,想到他看见那个地狱的话,他就吃不进了,害怕的就不得了;同样的他吃过了以后,一想的话,就害怕的吐出来,这是实际的状态。这个告诉我们,我们只是没看见,如果我们真的看见的话,不得了。所以佛经上面也告诉我们,所以假定说你们诸位也像我那样,亲眼看见造了恶业以后堕落恶道的恐怖的话,没有一个人例外,都像芦苇一样站都站不住,人都瘫掉了。这看看都这么严重,受是绝对受不了。所以处处地方这些事情,无非是策发我们精进!精进!千万不要贪眼前的一点小便宜,不要说现在这个事情提不起,那个事情提不起,现在是唯一能够努力的时候。 【“又引至余昼经行处,于余一处,化为诸天,彼由闻其琵琶等声,遂往观视,见有天宫,天女充满而无天子,问其无有天子因缘,答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发勤精进,彼二死后,当生此中,彼二欢喜,还白目犍连子。教曰,二求寂,若此胜利,若余胜利,悉从勤发精进而生,应发精进。”】 那么更进一步,就把他去看天上,看了天上以后有一个地方天女充满,那个天堂非常美丽,就是没有天子。那就问啦,这个地方为什么没有天子?别的地方为什么有?说阿难尊者有两个外甥,出了家以后精进努力,他努力了以后,死了以后到这里来。他听了以后好欢喜,告诉目犍连。目犍连尊者就告诉他,种种的好处精进修行来的。这个故事对我们最好的一个教诫,人间短短的几十年很容易过,你如果说努力的话,就有这么多的好处,如果懈怠的话有这么大的坏处,好坏之间差别太大。 【“次发精进受圣教时,见如前引,真实相应经中宣说,”】 这个阿难他的两个外甥,先,他虽然出了家不肯修行,然后呢看见了地狱苦,以后再看见天堂,他每经过一个地方,都有一个转变,而不经过的时候,他不转变。在这地方有一点事情,我们可以注意一下。他这个从他不肯学到肯学,这是一个绝大的转变,像这种情况,在我们人人都很羡慕的,我们人人都希望要这样去转变,为什么我们做不到?第一个大家可以想一想,第二个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虽然有这么绝大的转变,可是对根本意趣来说,他的目的就是共同的,他原来懈怠不想努力,为什么?想快乐,就是想快乐,这么简单。他后来转变了,为什么?还是想快乐,对不对?这个概念你们要注意,你们要认识!所以佛法虽然告诉我们,常乐我净说四颠倒,这千真万确的,说那个时候是快乐,那是颠倒的。可是他真正的告诉你快乐是颠倒的目的,为什么?是告诉你这个快乐是虚假的、不究竟的、骗你的、害你的,不是真快乐,你看错了,真正的目的还是要求真实的快乐,这个我们要把握得住。所以从眼前浅的地方去看,佛法跟世间讲的好像完全是二码子的事,完全相反;如果你更深一层追根究底去看的话,那佛法告诉我们的,才是我们世间真正要追求的。世间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快乐嘛!但是对不起,因为你不了解快乐的真相,你也不晓得什么是追求快乐的方法,你找了半天,不但找不到快乐,受了大痛苦。所以这样的原因,就是眼前小小的快乐,因你迷糊了,明明是一个骗你的东西,你把它当做快乐,结果受了它大苦,这个才是颠倒。所以颠倒本身不是快乐,颠倒本身是你的无明,因为你的无明看不见事实的真相,所以把苦的事情看成快乐的,这个是我们要真正重要的。所以这刚开始的时候,就世间真相指给你看,这个是颠倒,最后等到你彻底明白了以后,这涅槃上面谈了什么?常乐我净也。妙了!这个道理这个地方随便一谈。不过我们不要以我们这种无明这种概念去找常乐我净,你怎么找怎么错。所以眼前我们真正认识的在这个地方,我之所以点出来就是,我们眼前所以不肯学是为了什么?贪快乐,佛法真实告诉我们的,为了你真正得到你的好处起见,要这样的,这个是我们应该著眼点,这样。所以我们有的人志趣很好,那是非常好,有很多人懒懒瘫瘫的话,这个地方就应该好好的加深认识,你有了这个认识以后,真正的好处毕竟还是你的,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把我们现在的毛病,不能修行的整个的能够改的过来,能够提升自己。所以第二个阿难尊者的两个外甥,说看见那个天堂上面是这么好,这个结果是修行而来,他好高兴的去修行了。那么完了以后呢?他要我们再继续看下去,九十七页的第一行,说 【“次发精进受圣教时,见如前引,真实相应经中宣说,从诸善趣而生恶趣。”】 于是他们两个人就精进了,以前懈怠马马虎虎,总要他去做,他不肯去做;现在肯去做,又肯读诵,又肯念经。然后就看经典的时候,那时候看到一个经叫真实相应经,怎么讲呀?到了这个善趣上了天以后,还要堕落的。这一下他心里就要发毛了,因为他亲眼看见这个堕落以后的痛苦,他觉得修行了上了天,上了天倒是蛮好的,结果发现上了天以后还要堕落,你只要一旦晓得这个痛苦的话,那谁都不愿意。眼前虽然上了天,究竟还要去的话,这个地方绝对不能去。所以他就问了, 【“问云圣者,我等若从人天之中死后复生三恶趣耶。”】 他就问了,说我们生了人天以后,是不是还要堕落到三恶道当中啊?那个答案是肯定的。 【“告云二贤首,乃至未能断诸烦恼,尔时于其五趣生死,如轳辘理,应须轮转。”】 然后目犍连就告诉他了,说你们两个人要了解,尽管你暂时生了善趣了,但是善趣当中还在生死轮回。这个生死轮回的因是什么?业。业的主导是惑,就是烦恼,只要你的烦恼还在,没断除,对不起!那时候你永远要在里边轮转。轮转的地方是五道,有的地方说六道,那是把这修罗并入天道当中,这我们知道的,所以三个善道,天、修罗、人道,把修罗并入天道的话,变成功天人二道,下面三恶道我们知道。在这个里边轮转像什么?轳辘,轳辘就是我们看见那井上面以前那个吊的,它没头没尾的永远在那里咕噜咕噜转,像我们这个链条,像我们这汽车上面那个皮带一样,没头没尾的永远在那转。对不起!你只要烦恼未断,永远在这里转。他一想到说天再大的快乐,完了以后还要到那油锅里去煎的话,就无法忍受。 【“彼二厌离,”】 这样的话那个天也不要去了,那也不要去了。这短短的一段话,我们想办法,怎么样把这段话能够移到我们自己身心上,那我们修行马上成就。所以前面一再告诉我们,你尽管讲很多引理的言词,讲完了以后如果跟你自己不相应的话,总是戏论;跟你相应了,那个就对了。现在我们自利是如此,利他亦复如此,你自己都不相应,都做不到也不会做,你告诉别人有用吗?当然如果人家有善根,他听见了话是派得上用场;反过来说没有善根,种点善根是有用场的,可是对究竟真实结那个果来说,这个大成问题。所以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的,我们并不忽视从文字语言的认识开始,而且我们了解这是必须要的,但是同样的应该认识,从文字语言认识了以后,下面进一步应该是些什么,这个里边却要一番努力,这个叫做修行。所以我们听懂是容易,把听懂的东西摆在身心上面,如何思惟观察,如理如量生起相应的、对治的能力,对治这个烦恼,这却是我们听懂了以后应该做的事情;乃至于生起这个厌离心,没有生起厌离心之前,一直应该在这地方努力。那么他那两位一听见这个道理生起厌离,所以 【“作是白云,今后不行诸烦恼行,惟愿为说如是正法。”】 他这样一来再快乐的事情,还要堕落,千万不可以再行烦恼。所以就请求那个老师告诉他们两位什么是正法。正法者是如理的能够针对烦恼、对治烦恼、净化烦恼的。 【“目犍连子为说法已,证阿罗汉。”】 好!问题就解决了。下面我们看。 【“是故能灭懈怠,能发精进,勤修正道,策发其意,令希解脱,及证解脱。其根本因者,谓赞修苦。”】 这个记著,所以说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是懈怠。能够消除了懈怠,而且还要策发精进,策发了精进才能够勤修正道,然后呢照著这去努力希求解脱能够证得证果。整个的那个根本因,这个根本因,为什么讲根本因?因很多,前面譬如说暇满人身,得到善知识,然后呢念死,这个都是策发我们的因。但是这个因当中最主要的根本的是什么?苦!我们在这地方也回过头来可以看一看我们念死、念暇满,它是对我们有策励修行的绝大的功效。可是它所以策励的原因,为什么?还是苦乐两个字,想想看,对不对?从暇满开始,就体会到一个事情,说一切人大家都啊要求快乐去掉痛苦,而去掉痛苦得到快乐,也只有修行,这样。那么修行必定要依靠这个暇满的人身,所以这个暇满的人身就显得意义很重大。从这个里边你可以体会到,这个暇满人身,所以能够策励我们修行的话,它根本在那里?还是苦!然后呢我们又讲念死,这个死是生前很快,忙了一辈子,不管你有什么好的,最后像一个梦一样,完了以后都死,所以没有什么价值。问题是死了以后还继续下去,继续下去到哪里去啊?是由彼业所牵,而这个业所牵我们又考虑到,要堕落恶道去,所以想到这样来的话,不行!不行!假定说了解了这个修行了,然后你经过了修行以后,你能够超升,乃至于了脱生死的,那个死你也不怕。所以念死本身,它主要的根本原因还是苦,很清楚、很明白。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二卷B面 这个地方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佛整个的说法为什么次第包含了一切?原因在这里,这个是我们应该把握得住的,所以这个概念,这个地方特别指出这一点来。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把握住根本何在,所以根本因,然后呢圆满因,你这两点把握得住的话,这因圆满了,这果自然必定圆满。所以这个道理他下面说: 【“纵有大师现住世间,于此教授,更无过上而可宣说,”】 关于这个道理就算佛再来,佛再来能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更没有超过他的,所以这个苦本身就是修学佛法最主要的主因,也是根本因,不同的就是把这个苦的质跟量从浅到深,这个不同而已,然后呢推己及人,这样差别。 【“即于此中,发生下中士夫意乐,次第极显。”】 同样的,就在这个里边,从苦这个根本因上面看你自己的力量能够观察的深广的程度,然后呢来说明下士、中士、上士,这个内涵是如此,修行的次第也是如此。只看见眼前的,那个是下士,你能够更深一层去看的这是中士,然后呢最彻底圆满的了解这个是上士。他为什么这地方要这么提一下呢?固然一方面说明不管是哪一部份,他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同时这个地方也提醒我们既然这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一开头的时候就把握住根本重点,一脚下去走最直接也是最快速的路子,同时这条路是最省力最方便。所以现在我们太多人眼前总觉得我是不行、我是很差啊!这种概念,说实在的都是自己伤害自己,结果是,你眼前因为怕一点小苦爬不上去,结果却是受了大苦,这个人的真正愚痴在这个地方,关于一点到后面精进一章里面会特别告诉我们,我们眼前所以爬不上去的话,原因就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这倒是个事实。另外一点呢?就是怕挡不住这个苦,觉得这么大的苦,就好像受不了,结果呢因为你怕这么一点点小苦,你吃了无穷无尽的大苦,这是我们最划不来、最划不来的事情。现在这个本论有个特别的好处,关于这个道理在你没有真实修学之前,先完完整整的告诉你,这样。你有了这个认识以后,你不要急著去修,然后呢照著它这个次第一步一步上去,增强你的能力,你可以慢一点来,但是你看得很清楚,最后你走的路子却是最快速的、最直接的。这个是特别说明,修苦这个地方要告诉我们,它这个苦仅管这是下士,说避免我们死后堕落,实际上呢这个也一直通到中士、上士,整个佛法里边无不都是说这个。所以尽管以后讲到中士以及上士的时候,这个目前所讲的,也是它们的基础,所以这个是共基;而这个共基,我们所以现在不讲的原因,原因是因为我们现在不是照著去修的时候,而这是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所以把这个道理我是详细的说明。关于正式的内涵到正确修的时候,我们到那时候要回过头来很认真的在这个上面去从新研阅,然后呢根据所了解的思惟观察,策发这个苦的认识,然后呢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就会一想到苦,这跟苦相应的这个心念生起来了,那么生起来了以后,说要到什么程度才够呢?单单生起来还不够,单单生起来就是质对了,量还要够。那么量要达到什么程度呢?好!它下面也说。 【“净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乐以来,应须恒常励力修习,”】 就是前面我们不了解世间的真相是什么,所以对它贪著,贪著的结果呢?原来造种种的苦,而这种贪著的心相是染污的,现在了解了以后净化它,那时候认识的真真实实,不被他骗,所以这个叫做净修。那么到什么程度呢?说乃至于你没有生起这样的意乐,这样的意乐就是遵照我们心意所好乐的,心意好乐的是什么?对这个事情产生厌离,一看见不管它多好的事情,你一看见你就厌离。在还没有生起这个大厌离之前,你一直拿这个东西来努力修学,所以应须,这一个字必须要,恒常─时间绝不间断的,励力─还要努力的去修习。它每一个字这个里面是一种实际上的状态,就是说你修的时候必须要什么?很殷重的,要绝有力量的,所以叫励力;那么修的时间呢?要常常,常常到什么程度?从不间断的,所以叫恒常,而且这个事情是必须要,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前面不管是暇满人身也好,说暇满难得以及死没无常的迅速也好,都是绕著苦这个中心在转,这也是修学佛法的第一步,到什么程度呢?策发大厌离。所以我们到这地方可以停一下,想一想,假定说我们懂得这个道理,那很方便;假定我们懂不得这个道理,可以随便把以前运用过的这些例子来思惟一下,马上就生起这个正确的认识。拿一个例子说平常在一个好朋友,那你二个人平常好的不得了,说如胶如漆、难舍难分的,忽然有一天有个人跑著来告诉你说,某人啊!你平常跟他一直好,其实这个是个大骗子,他专门在背后说你坏话,他背后专门伤害你,然后呢最后引你怎么。假定这个事实,一旦你发现真的话,请问这个好朋友你还愿意跟他来往吗?我想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一旦真正确定了解,这个好朋友原来是大骗子,专门伤害你的话,你就对他起一个绝大的厌恶之心,虽然你一时没奈何,但是一看见他,心里面就起绝大的厌恶,这个家伙是这样的!你会生起绝大的厌恶来,对不对?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心里,千真万确的,就是对这件事情修学起来一点都不难,难在不认识这样东西的真实状态。所以我们现在真正难的是什么?无明,并不能如实的看见眼前难舍难分,这种东西的真实相状,如果你真实看见了这些东西是专门害我们的,那谁都不可能再去要它。所以现在常常人家看见你们修学佛法的人出了家,他说你们出家也吃素的,你们出家不可以有家的,他觉得这个事情好像是这样,这种人我也没办法跟他说。假定我们真正了解,原来你现在吃了他一斤,不是还他八两!还他八两这倒还好,吃了半斤只要还他八两,吃了他半斤还起来是不得了的还!就这个道理很简单嘛!我们现在随便的咬一点东西,好吃的吃了嘴巴里,也不过如此,然后呢你身上给他八两肉试试看,这个痛苦是不晓得要痛苦多久,这千真万确。对不对?这不是很简单一个事情嘛!所以晓得了这么简单那还不要你下地狱,万一你要下地狱的话,你算算看,不是这么简单嘛!说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可怜的地方。所以说假定这个地方大家真正了解了以后,那时候才发现这个厌离实在不难,处处地方你们要了解,真正难的 是难得正知见,所以现修学佛法的人都是这样,去修行去了,怎么修法?不知道,那连他最起码的认识都没有,修什么啊?真是佛法衰我们修不行,不能成就的真正原因。那么现在我们这个道理了解了,然后呢一个祖师更进一步的从一点上面来策励我们,说要怎么办?关于这种道理,要运用这个道理怎么运用,那一个祖师一个典型的榜样。 【“内○嗉巴亦云:‘应观能生彼中之因,”】 说首先我们现在真正应该做的事情,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很有意思,我们只做我们想做的事情,而不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这个我们想做的事情,跟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你们分得清楚吗?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们往往不想去做,还不愿意去做,佛就告诉我们你应该这样做的,我们还不一定行,只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是随顺著无明的,都是把我们送下地狱去的。所以这地方凡是谈到因的时候,你就提醒自己,“因”,因什么?“因”把自己无明认识,应该听从佛的正知见,这个才是我们学佛。你如果这一点把握不住的话,我们现在虽然出了家,在家也是一样,虽然觉得学佛,你是学我,不是学佛。那么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应该怎么办?脑筋里不是看说,这个人不对,那一个人不对,应该看看我现在造的因,“能生彼中之因”,说生到这个里边,哪里啊?三恶道,苦不堪言,他为什么去的?因为造了这个业因。所以现在我看看,我们有没有造到地狱去当中的这个因。 【“先作未作,”】 以前有没有作?现在作了不作?还要看看我以后应该怎么办。 【“若先已作,或现正作,或念后时,而当作者,则当生彼。”】 假定你以前已经作了,或现在又正在作,或者以后还要作,那么作了这个东西,就要到那个地方去,到哪里?三恶道当中,那个三恶道就是这么恐怖、这么苦恼的地方。如果造了,那一定逃不走,那一定要去。 【“若生彼中,尔时我当何所作耶!我能忍乎。”】 一旦到那个地方我能做些什么?我能忍受得了吗?这个事情我们现在要好好的思惟,好好的观察。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须令其脑浆炎热,起坐慞慌,无宁方便,随力令发畏怖之心。此是切要,”】 然后呢前面这个话,你有了这个认识以后,把这个认识不断的在我们脑筋里面去想念、思惟、观察,要观察到什么程度?你观察思惟到你一想到,这个脑浆炎热就是使得你觉得怕得,这个身上面就像我们看见一个绝端恐怖的事情一样,头毛直竖,简直是不晓得怎么办是好,坐立不安就是这个状态。那个时候怎么样你产生绝大的恐怖,说原来到那地方去这么个恐怖法,你要生起这个心。生起了这个心有什么好处?生起了这个心,你就一心一意的厌离眼前放不下的事情,然后你拼命精勤修学佛法,懈怠两个字轻轻易易就对治掉了。那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办法,这个就是祖师最佳叮咛。然后 【“现得善身,若如是思,能净先作,未来减少。”】 而所以我们能够这样的听闻正法、如理思惟,都是靠得到暇满的人身,而我们现在正是得到这样的贤善的暇满人身的时候,那么你趁得到这个暇满人身,能够这样如理思惟的话,那先以前作的你能够把它净除,未来的也从此减少,乃至于切断,那么你就不会再去了! 【“先所作善,由猛欲乐,发愿令转增长繁多。诸当新作堪能趣入,则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义利。”】 坏事呢?或者净除或者减少,好事呢?以前已经做的,由于现在的猛力的欲乐回向了增长,而现在当下以及将来,你更努力的增长去做,这样一来我们每天每时都在利用这个难得暇满的人身去修行,这个时候这个暇满的人身就产生了绝大的功效。现在我们平常说起来真可怜,有一种人难得的听闻了佛法,跑到这里来还是烦烦恼恼的,坐立不安,又想东、又想西,没来嘛想来,来了以后嘛又觉得不安,这真可惜。那更进一步,虽然没有这个想法,也在那个地方坐在那里,吃饱了饭总觉得快快乐乐,这个都在浪费暇满人身。所以这个真正的暇满人身要怎么办?就是了解这个道理以后,赶快把以前做的恶因净除,以后不要再做,善的事情赶快增长,然后努力去将来再增加,这个就对了。 【“若于现在不思彼等,堕恶趣时,虽求从彼畏怖之中,救护依处,然不能得。尔时于其应不应作,无慧力故,不能取舍。”】 假定现在不好好的去思惟观察这个道理,然后呢因为你不思惟,当然你不修习;不修习,造了众多恶因,造了恶因,非去不可,这样,所以你没有办法跳出这个地方。所以说如果说你不思惟这个道理,那么虽然你想不要堕落,也不可能。而且一旦堕落了以后,你到了那时候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到了那个时候你根本没有能力辨别,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畜牲有能力辨别吗?恶鬼地狱有能力辨别吗?就算你有能力,你痛苦的这个样子,你能辨别吗?这是我想我们人人可以体会到的,这个地方我们好好的策励,思惟一下。继续 【“如入行论云:‘若时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 说现在我们能做修行的时候而不做,到那时候堕落恶趣在大苦当中,一天到晚受这个苦恼以及愚痴所蒙蔽,那时候你能做些什么?当然绝不可能。所以千千万万趁现在得到这个难得的人身的时候,不要浪费!假定说我们为了就眼前这种小小的贪著,不要在这个时候,等到你堕落畜牲,去忙正好,这畜牲有这个本事,有这个能力,你何必现在浪费这个人身?这是我们务必要知道的,我们得到人身的时候真正重要的就是修行,没有别的,再也没有别的事情了。 【“又云:‘谁从此大畏,能善救护我,睁其恐惧眼,四方觅归依,见四方无依,次乃偏迷闷,彼处非有依,尔时我何为。”】 说等到你一旦真的堕落了以后,到那时候当然你就找,那时候这样的大恐怖大痛苦当中去找,什么人能够来救我?你到处去找,但是到处都找不到。所以那个时候没有可以救护你、做为你依靠的,你能做些什么呢?“尔时我何为”!到那时候来不及了! 【“故自今归依,诸佛众生怙,勤救众生事,大力除诸畏。’”】 所以现在趁来得及的时候好好的努力,努力干什么?归依诸佛,诸佛才是我们一切众生所依靠的地方。自己是这样,然后呢推己及人还要救一切众生同样脱离,然后呢这个时候才把我们一切一切众生从这个无比的、痛苦的、大怖畏的苦海当中救出来。 【“此仅粗分,广如念住经说。定须观阅,数数观阅,于所观阅,应当思惟。”】 这个地方,这是简单的,这是提个纲要,那么详细的内容呢?就像这个经─念住经。念住经就是四念住,四信业,平常我们称为四念处,四念处是什么?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实际上这个是佛法的根本的重要,最主要的根本。这四样东西是依苦谛,苦、集、灭、道的苦谛,一谛当中而说的。为什么?这个苦依什么?依这个身而起的,然后呢在我们这个身上面,实际上有这样的几样东西。这个身,本身就是个身,然后呢身心是不相离的,所以色法来讲是身,心法来讲呢受,这样,心。然后呢除了这个以外,这个三样东西不包括的,所有剩下来的东西,法;换句话说苦谛的真正的内涵就在这里。我们应该详细的从这个地方去好好的去研阅认识。所以说,“定须观阅”,一定要仔细的去看。然后呢不但仔细的看,数数的去看,而且对于所看的所了解的,应当思惟,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那么像前面这么一路上面过来了以后,那我们了解了,说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是真不容易,有这么多的好处,所有的好处都是要靠得到暇满人身开始。然后呢有了这个暇满人身,修行才得到,但是呢他又这么快,迅速的死亡,无常,死亡了以后到哪里去?死亡了以后到哪里去又不是我们自己做的了主的,完全看这个业,而我们看看我们的业的话,对不起造的都是恶业,造了恶业到三恶道去,又这么苦不堪言,所以将来一旦到了那个地方,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现在趁还没有去的时候,就赶快努力,怎么样的修行,使我们免除堕落的痛苦,而得到快乐!所以进一步叫我们看,那对啊!没错,忙后世的事情。那么怎么样才能够使我们后世得到快乐呢?这个次第那么清楚那么明白,所以在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现在呢你这样做就可以使你将来得到快乐了,这第二。 【“习近后世安乐方便”】 现在来告诉你了,你有了这样的次第过来,他有什么好处?你全部精神一路上面就这来,你学到什么?马上跟你相应,马上跟你相应修习了,这个好处就得到。所以说这个完整的次第,有这么个重要、这么个好法。平常我们修了半天,总觉得听得很来劲,蛮有道理,听完了以后叫你去修行,你总觉得怎么办呢?这个修行好像滑不溜手,你说不好吗?很好。好吗?你怎么去修?没有办法,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每一个地方就这么明确,这么勾索连环,一步一步上来,次第无差,所以现在紧跟著告诉你对啦!那这个就是告诉你,真正要想得到你希望的好处,真正要想免除你的痛苦,方法在这里。现在我们看看,这个方法怎么样的? 【“分二,”】 哪两个?第一个 【“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 第一个就是归依,第二呢? 【“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 说既然你怕苦,然后呢要脱苦,到那个时候你要找一个人来帮你忙,对不对?现在告诉你这个人可以帮你忙的,所以你一心依靠他,就像我们生了病要找医生,现在找到真正对治我们病的只有医生,赶快去找医生。那么找了医生该怎么办?他第二个告诉我们,找了医生该吃什么药,换句话说,这个两段就是这样,以及如何吃法。 【“初中分四,”】 这个第一个就是趣入圣教最胜的门,最殊胜的这个道路,这个进入之门就是皈依,到现在为止我们才碰到皈依,为什么要皈依?怎么皈依法还没有告诉我们。看看这个次第何等的严密。那么这个皈依分四部分,第一 【“一、由依何事为归依因,”】 说那么你要皈依,你为什么事情要皈依?换句话说皈依的原因是什么?你好端端的,你为什么要皈依?一定要找出个原因来,对啊!说你做任何事情,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这第一个。那么第二 【“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三卷A面 【“第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 那么在这种原因之下,你要求皈依,要皈依什么样的一个对象,这不是很清楚,每一个地方啊!他这么清楚摆在这个地方。 【“由何道理而正归依”】 第三个,那么然后皈依的时候怎么归依法,皈依的道理,皈依的方法,皈依的内容。 【“既归依已所学次第”】 归依了以后那你应该做些什么?现在我们看。 【“因虽多种”】 这就是第一个,以何事为归依因,换句话说什么原因,你要去皈依的,我们皈依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这样。 【“然于此中是如前说,于现法中速死不住,死殁之后,于所生处亦无自在,是为诸业他自在转。”】 因为说我们人人要求快乐,那么眼前呢,不要说不快乐,不谈,就是快乐的话,对不起这个快乐,保持不住的,他无常这么快的,就这么一下消失掉了,然后呢,这个快乐等到你死的时候,剩下了像梦境一样,连一点意思都没有,完了以后,死了以后到那里去啊,哎呀!到那去的地方,对不起,你也没办法自己做得了主,都是业力做主的。这个事情对我们实在,也可以说完全是操纵在别人手上,你自己像奴隶一样一点把握都没有,这个事情谁都不愿意,唉啊!我们前途茫茫,大家在那里不晓得忙些什么?等一下回头到那里去被杀被宰,被人家烤,被人家打都不知道,大家都坐立不安,然后呢?想办法去找一个安全之处,非常明确的因为这样所以你要找一个安全之处,对不对?所以说假定前面这个概念你生不起来的话,你不会去找一个安全的归投之处。所以要让我们认识前面,这个时候你认识了前面的时候,这个原因,你才会说哎呀对呀;怎么样我们去啊!要找个皈依,就像我们现在说到了中午等一下肚子要饿了,那么怎么办呢?你赶快想办法赚一点钱啊!然后呢准备一点吃的东西,这是因为你晓得,将来要饿要苦所以你要去赚钱,同样的道理说晓得现在清楚了,或者将来这个前途茫茫不晓得怎么办,那个时候就这个原因推动你啊!要去找皈依。那么现在推动你的是什么?业。 【“其业”】 这个业的行相又是什么。 【“亦如入行论云:‘如黑暗依阴云中,刹那闪电极明显,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间福慧略发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恒作重罪极强猛。’”】 这个业呀,恶业是黑业,善业是白业,这个恶业,就像什么阴云中黑暗还在阴云,哎呀我的天呀,黑暗本身啊!已经黑得一样都看不见,黑暗再加上那个满天乌云,那就是我们的黑业是这么个状态,然后呢!这个白业是什么,白业就在那个忽然间闪电一响很明白,这个就是白业。这个白业是什么?佛力,在整个的百道,这个百道不是一百样啊,就整个万百样当中啊只有佛指示我们的是白业,除此以外都是黑业。说明了这个白业,善业是少之又少,少得不能再少,但是光明非常强,不但少,时间非常的短。而恶业呢?不但多而且时间是非常的长,那个白业能够生起福慧,这个在世间啊就像这个电光一样,这个佛引导我们的就这么一点点,不但一点点而且很羸劣很少。我们啊!经常做这个很重的恶业,这个恶业是又强又猛。 【“诸白净业势力微劣,诸黑恶业至极强力,故堕恶趣。”】 所以啊,要堕落恶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发生求依之心。”】 想到这里啊,那起大恐怖,因为生既然这么快的消失,然后呢?消失了以后随业而转,而造的业又是恶业这么强盛,这么强盛的恶业一定引导我们堕恶道,那时候起大恐怖了,为了这个恐怖呀,所以那个时候你怎么办啊!就一心要求皈依。刚才我们说坐在这里啊,究竟怎么样我们不知道,那惶恐,现在知道是知道的,知道什么?知道了要受无边的大苦,那个时候你简直是拼命逃,一定要拼命逃,我想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啊!没有一个人例外,说外面啊现在这些强盗跑得来,说吃人的这强盗要跑进来啊!抓到我们就拿起来杀了就吃,那我们拼命逃都来不及,没有一个人例外,现在实际上的状态就是如此,这个就是,我们真正要皈依的原因。 【“犹如陈那菩萨云”】 那个陈那菩萨就告诉我们。 【“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归依谁。”】 我们现在的状态,就像什么,在这个生死大海当中,这个生死大海当中啊,其广是无边,其深是无底,不得了的。这个生死大海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三毒所造成的,由于这个三毒的惑造无边的业,这个没有一个人逃得了的。这个大鲸啊,鲸鱼就是以前古代所谓魔羯陀鱼,那个鱼是一张嘴的话,那个海水啊,灞一直奔下去,什么东西都挡不住,一定被他吞食不可。相传这个鱼眼睛一瞪,像两个太阳一样这么厉害,那个嘴一张开的话,那个水,就像瀑布一样一直冲下去。意思是说,当这个恶业成熟的时候,你堕落的形势啊,没有一个力量可以挡得住,赶快乘还没有到这个时候啊!赶快早努力去皈依。这个菩萨也这么说,这是我们要了解哪!这是我们皈依的原因,因为这样,所以要受苦,所以赶快为去脱苦找皈依,那么他把这个道理总结起来。 【“总为二事。”】 那两件事情。一, 【“由恶趣等自生怖畏。”】 这是一个原因。对于这个恶趣等,这个恶趣包括多方面的,种种的身心痛苦、烦恼、不自在,这些啊,生起绝大的恐怖。既然生起了恐怖以后,然后你一心要跳出恐怖,这是第一个原因。然后呢!进一步你就要找,谁真能够救护你,跳出这个恐怖。是世间的宗教都从这个上来的。那么我们信佛的人呢,晓得说唯一能够帮助我们、引导我们、解救我们,只有三宝。第二, 【“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 这个时候就对了,我们信得过,而且深深的了解,确信只有三宝能够把我们从生死当中救护出来的,这个是真正皈依。现在我们皈依了,大家想一想看,我们了解不了解我们为什么皈依的?说他完全不了解,不,说他完全了解,恐怕很少。大家都说,哎呀这皈依好。是的,的确是为了好处,反过来说就是要去掉痛苦。但是呢,到底痛苦的特质是什么,我们不一定了解。好,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好的内涵是什么?我们不一定了解。现在这个地方,就分析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且这个界限,划得这么清楚,一点都不遗漏。如果说你找不到这一条路的话,唯一的苦,没有第二条路好走。现在你唯一的一样脱苦的办法,就是这个,所以必然产生这样的一个结果,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你能够对这个认识了以后,然后去皈依,这个皈依有力了,否则的话你总是跑得去,归依佛不堕地狱念他三遍,好了我算皈依了,这个,没有真实用场,只是积一点善根种子。所以紧跟著看。 【“故若此二,唯有虚言,则其归依亦同于彼,若此二因,坚固猛利,则其归依亦能变意,故应励力勤修二因。”】 所以假定上面这两件事情,换句话说这两件事情就是皈依的原因。假定这个两件事情只是空话,换句话说这个原因都没有的话,那你有这个果吗?所以你这个皈依也只是空话而已。如果这两件事情是真实的,这个因如果确实的话,那一定能够感果。那么因既然坚固,这个皈依也猛利,这个猛利的皈依有什么啊!亦能变意,这变意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说一下。然后呢,自己衡量一下,前面告诉我们,因为我们感受到说这个三界之苦,所以体会到唯有三宝能救护,那个时候你心里面啊!哎呀,你实在害怕这个世间,有这种害怕,第一个因为你害怕要找救你脱苦的这个地方,找皈依,所以假定这两个因是确实的话,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产生什么现象?产生一心归投依靠三宝,那个时候叫变意。那么这个变意,大概有一个认识,但是我们不太清楚。我们不必在这地方谈清楚不清楚,我们马上用另外一样东西来介绍一下,我想很快就明白了。现在我们绝大部份人,都是在说修念佛法门,他念佛法门当中,主要的告诉我们什么东西,信愿行,这个叫三资粮。说往生与否,看你有无信愿,信什么?愿什么?信娑婆是苦,信极乐是乐。现在在这个地方想一想看,跟我们这里说的,如果你一想的话发现,原来是一个,一点都没有错这个娑婆啊,三有当中充满著苦啊,而且实在不晓得怎么办!所以你对他恐怖,对不对,信得过。第二个呢?然后呢唯有这个地方能够解救你,所以极乐是乐,你信得过对不对?如果你这两个信得过产生什么现象啊,你对娑婆是无比的厌恶,对极乐是无比的欣乐,对不对?这个就是你所愿处。然后你一心一意南无,南无是什么?皈依嘛!那个时候你说南无阿弥陀佛一心要求皈依阿弥陀佛,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不管你嘴巴里面唱不唱这个佛,你心里面是,心心念念在皈依。这一句佛号是欣厌具足,对吗?可是现在大家说念佛,这个道理都不懂你怎么个念呀!假定是你把前面的道理如法的一步一步过来的话,叫你蒙上了嘴巴,没有关系,你心里面还在拼命的念佛。这个世间苦不堪言,然后你一心只有归投依靠,这一句佛号能不往生吗?这一句佛号能没有欣厌吗?所以一句佛号欣厌具足,到那时候念下去,你自己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世间是一无可取,你唯一的办法是归投依靠阿弥陀佛。这个心里面产生了什么现象啊?以前你对这个贪著难舍,现在拒之为恐不暇。以前叫你提起来你提不起来,现在叫你不念也做不到,是不是变了你的意啦?你会不会说烦烦恼恼,这样也不好,那样也不好,这样也坐立不安,那样也坐立不安,会不会呀?你拼命念佛都来不及了。说嘛是说修行,结果呢,吃饱了,还在那个坐立不安,干什么啊!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原来这个道理告诉我们这么清楚,所以你真正的把这两样事情了解了,这就是你的皈依的因,有了这个皈依的因,自然而然你去做的话,这个因地当中,心心念念产生这样的结果的话,这个净业集够了能不去吗?这个果会不出现吗? 所以他最后两句话,“故应励力勤修二因”,所以我们现在说要修行,我们真正要修行的是要修这个啊,这个地方才是值得我们努力啊!了解吗?信得过吗?道理懂了,下面好好多思惟,如果不思惟的话,辛苦了半天又白懂了,等一下书本一合又忘记掉了,然后又被那个闲闲烦恼又跟著他去了。等一下又张三长李四短,下来以后休息几分钟,啊!觉得好高兴,你不必去想,但是呢你下来以后应该随喜,哎呀这个真欢喜!你可以跑著你不要作什么事情很轻松,但是呢你随喜,那个时候你一直在增长功德。等到你脑筋里清楚了以后,刚才听完了以后又慢慢的放松了,再继续的观察,那个时候虽然你下来了,你没有念但是功德在增长当中。这个有他的非常正确的教授内容,告诉我们修行方法在里头。到那时候去拜佛的话,你无比的亲切,哎呀阿弥陀佛啊,释迦世尊啊!你对我这么好,告诉我这么完整道理啊!你拜下去是无比的亲切,不要你恭敬也作不到,然后你平常的时候你不赞叹如来也做不到。然后呢?你自己对以前的错误,自然而然哎啊这是不相干,叫你不忏悔也作不到,然后呢?平常这种事情啊常住的事情,叫你不做,你晓得积累的功德,自然而然十大愿王轻而易举全部提起来了。对不对,这样,所以这个地方的真正好的地方就这个。现在到这里为止只是把那个头点出来喔,到底由这个原因应该归依的境,以及怎么皈依法还没有说喔,已经有这样强烈的力量,想想看对不对?这个地方我们该赞叹啊!这个圆满的教法,然后呢应该感谢自己宿生造了多少的善业,今天感得这个善果,能够听到这个圆满教法。所以下面让我们自己每一个人随喜他十分钟,然后轻松一下,然后继续下一堂再来打这个硬仗。 了解了说这个生死当中这么个恐怖法,那个时候就要求皈依了。只有这个地方是能够救护我们出来的,所以这两件事情就是我们皈依的原因。然后呢,皈依却有深浅不同,深浅不同还是看你这两个原因。假如你这两个原因,认识得不够深,这个时候看见这个恶道的苦而皈依的话,那么你只求升天。假定你更进一步看见升了天以后还要堕落,还是苦的话,那你看得更深的话,你要求解脱,这共中士了。你发现解脱了以后,这个眼前的这个烦恼的苦是解决了,还有没有圆满解决的苦,那个时候你要求更深入,或著由于你推己及人而能够推广你这个救苦脱苦的心。而不管是从前者智,从后者悲,而进入最圆满的脱苦的道路这个上士。所以不管是下士、中士、上士,脱苦的方法都是皈依,看脱苦的因认识的深浅,因还是这个,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不管我们面前三皈依也好,得到那个真正的三皈依的受用的时候,乃至于受五戒,沙弥戒然后比丘戒,菩萨戒、密宗戒,他正得体的时候,都从这个皈依开始的,原因就在这个上头。就是说皈依,因位如何皈依,果位如何皈依,这个深广的道理,以后慢慢的讲,整个讲起来,可以这么说整个的佛法讲的无非是皈依。所以下面说由于了解了这两件事情的原因,要求皈依,那么这种状态所皈依的对象是什么呢? 【“第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分二”】 就是了解这两个原因,那么要去皈依,那么所皈依的境,境就是对象,这个分两部分。 【“一正明其境,二应归依此之因相。”】 正式说明。这个皈依的对象,是谁?是什么,那么为什么要皈依,现在说,先引那个百五十颂云: 【“如百五十颂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设是有心者,即应归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 下面的注解念完了一起解释。 【“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归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宝,如归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我们先想,我们为什么要皈依?说哎呀!这个苦啊,因为这个苦所以你要脱苦。既然要脱苦,要求救于人,所以救你这个人,他自己如果不能脱苦,请问他能做你皈依吗?当然不能,这个很明白,他自己一定要能够脱苦,这样才行。所以我们真正有能力有智慧能辨别能不能皈依的这一种力量之下去皈依的,皈依的对象一定是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个才对,对不对?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说这个时候假定那一个人一切的过失,决定完全解除掉了,因为过失解除掉了,所以痛苦是彻底免除,还有呢,一切种一切德依处,他要圆满的所有的好处都已经圆满了,这个啊!才是我们真正皈依的。所以说真正有智慧的人,能辨别是非的人,说是有心者,一定会皈依上面所说的对象,这个才是值得我们皈依、赞叹、恭敬的。然后呢皈依了他,就依靠著他,安住在他告诉我们正确引导的方法当中,而这个才是绝对不会错误的,所以无欺诳的,这个一定是佛,薄伽梵。薄伽梵是印度话,翻成我们中文有好几个特别的名字,平常我们都用其中的一个,尊贵就是世尊,就佛世尊。因为我们要一心皈依他,那么跟他相应的法就是僧宝,也是我们皈依,所以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一心一意的归依佛。所以下面有另外一个颂,另外一个论上面告诉我们哪!所以这个佛法及僧伽是真正求从痛苦当中解脱出来者所依靠的地方,这个是正确的来告诉我们。 【“应归之因相”】 啊!“分四”。为什么要皈依他呢?这个里面就分四个项目来说明。 【“初者谓自即是,极调善性,已能证得无畏位故,若未得此则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畏中救护他故。”】 第一个这个所皈依的对象,他自己一定极调善性,他己经调伏了,所有的他的问题,然后安住在最圆满的善法当中,他已经得到了,再没有任何怖畏的,所以唯有佛,是十力四无所畏。他假定没有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的话,他自己都倒在地上,弱不禁风爬都爬不起来,他能救你吗?当然不可能,所以这是第一个,他一定自己把自己的问题彻底解决了。他虽然解决了,他自己解决了,但是假定他不善巧怎么帮忙你的话,你去求他,他没办法,他会说我倒的确不生病但是我不懂怎么医你病,那个没办法啊,所以他, 【“第二者谓于一切种,度所化机,善方便故,此若无者,纵往归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 在任何情况之下,他懂得怎么救度所化。就是求他的这些人,不管任何人,所化的机他都能够善巧方便晓得怎么去救渡他们。假定没有这个条件,你虽然去求他,他不知道怎么救你,这个也办不到呀!所以从这地方我们也不妨说一下,佛跟声闻二乘的不同。声闻是自己绝对解决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要轻视他,我们没有解决我们怎么可以轻视声闻。所以这个经上面处处地方告诉我们,我们能够恭敬尊重声闻缘觉,得到无量无边的福报。但是呢,我们所以宗仰佛的缘故,因为他自己虽然解决了,他不一定能够彻底圆满的帮助一切人,那么这一切人就包括我们,所以这是我们正归依的时候,是皈依佛的原因。在这个上头,这个要分别的很清楚,这个就是第二个,他在任何情况之下,任何人懂得如何去救他,你只要去找他,他一定救你,你不找他,那是他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我们要了解的。 【“第三者谓具大悲故,此若无者,虽趣归依,不救护故。”】 第三个呢还要有个条件,他虽然懂得你去找他,对不起我懂是懂今天我不想帮你忙,我自己要玩一玩,那个不行,所以他还具有一个特质,具有大悲心。虽然他有这个譬如我们现在找医生,明明这是个好本事好极了,好医生,但是这个医生忙不过来,他医生哪!自己还有他的,哎对不起他不想看病,他要出去渡假,他要旅行,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他还要有一个条件,大悲。大悲的行相是什么,他平常所为所想只有一件事情,救渡一切众生就像自己的爱子一样,单单这个够了吗?还要一个条件。 【“第四者谓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养,乃生喜故,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先有恩惠,不与一切作归处故。”】 看看还要第四个,他虽然大悲,但是呢,他心里面还要产生绝对等舍这个心情。是,你们任何人来找我,如果他有差别,虽然我有大悲心,可是这个人对他好一点,我先救你,这个对他不好的话他慢一点,这个还不行,还不行。要具什么条件呢?第四个他说不管你给他财物对他多好,他并不重视你,给他的这个,要什么啊?正行,但是他还是重视一个,重视正行。那我们会说他不是还是要重视嘛,因为他之能不能救你,不在乎你送他不送他财,就是你能不能听他,如法去行,你如果不听他,不如法去行,虽然你抱著他的脚,他也没有办法救你啊!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十三卷B面 你如果不听他,不如法去行,虽然你抱著他的脚,他也没有办法救你啊!这样所以第四点呢,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告诉我们虽然佛具有这样的特质,但是如果说你不如法如理去皈依没有用的。如果说这一点不俱足的话,这个里边就有一个问题,说诸佛都有大慈大悲,他都要去救一切众生,结果救了没有啊!如果救了,请问我们为什么还有苦,这不是矛盾来了吗?说的很清楚,佛不是不救你,佛之所以不能救你的话,你自己的障碍啊!所以我平常一直告诉大家,你们现在一番好心来出了,你要学佛啊!不要学“我”,这个里边是大有文章!你不要小看这个字,你继续不断的把持这个字,一直有一天你真正的认得了,那个时候你就有希望了。现在我们大家都在这干什么?学“我”啊?哎呀我这出家了,我要赶快去修行啦,哎呀修行这样的,告诉他好好的看看书,好好的听听,他也听不进,他自己觉得要去拜佛,然后呢关起茅棚来,关在那个山里面,是有人成功的,他己经有了本钱,他己经确定了解了修行的方法,然后去做,你现在了解了没有?你连他烦恼的相,所以我现在放在那里,烦恼的相都不知道,要修的内容是不知道,然后看见人家拜一下你也去拜一下,看见人家坐那个样子,你也跟他做这个样子的话,没有用。所以这个第四点它有这样的条件在里头。具足了这几个条件够不够啊?对了!想想看对不对,第一个他自己已经解决了问题,第二个他懂得怎么帮忙人家,第三个他有这个心要帮一切人,还要最后一点啊!告诉你他是要帮你的,但是真正的成就与否,看你是不是如法听他,不是说,哎呀!你今天给他多少钱,如果是看这一点的话,那完全世间的做生意人,你钱多一点给他,他把那东西卖给你,那完全世间的交易啊。佛不是这个样的,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他一具足第四点这个大悲才是真正的大悲,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如果是你了解了这一点,那么佛法的很多概念你就不会产生模糊了,以及佛跟现在世间很多这种说法,说这个佛是万能的,这个话你就了解,佛不是万能的,佛只是无所不知,而不是万能,不是无所不能,这一点有它的一个差别在,总之把这个归结起来。 【“自正解脱一切怖畏。”】 这第一点,第二呢。 【“善巧于畏度他方便”。】 对于这个真正的恐怖啊!他己经完全彻底认识,晓得怎么去帮助别人。度他的方便。 【“第三普于一切无其亲疏,大悲偏转。”】 这第三,这不管是亲、疏,他都是以大悲心去救度别人。第四是 【“普利一切有恩无恩。”】 这样的情况。 【“是应归处。”】 那现在晓得了,啊!原来为什么要归依这样的对象啊?这个原因在这里,为什么归依,那是因为晓得世间苦,要求快乐。然后呢因为这样的关系,要归依的对象,归依的对象他一定这样。那么这个对象,现在具足这个条件,这才是我们要归依的。所以他每一个地方分的这么清清楚楚,你能够把握住这一点然后去归依的话,那有什么好处啊!内道外道就分的清清楚楚。现在我们常常说哎呀!宗教嘛总归好的,总归劝人为善,这个里边是大有问题,大有问题。如果是你了解了这个情况的话,你就分的清楚。是的,拿世间的眼光来说宗教总归劝人好的。但是啊!佛法,佛教跟其它的宗教有绝对不同的地方的原因在那里?就在这里。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绝对不会有这么差别,到那时候啊!你就不会说土地菩萨,城隍菩萨,那一个都是菩萨,土地可能是菩萨,城隍可能是菩萨,但是菩萨的真正的内涵不是这样。然后你跑到十八王公也拜他几拜,无常也去拜一拜,妈祖也去拜一拜。是,这是世间的善神,值得我们恭敬的,绝对不是说我们不恭敬他!但是你了解,你归依的对象内涵分的清清楚楚一点都不会含糊,一点都不会动摇,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不要说一贯道卢胜彦绝对动不了你,原因在那里?那就这个,很清楚很明白。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在这种状态啊!是什么? 【“此亦唯佛方有”】 具足这个条件的只有佛!所以经论上面处处地方告诉我们,只有佛啊是唯一的归依处!这个是指什么而言,就指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辨别得清楚,你是以什么原因而归依的,在这种原因之下,你应该归依的对象是什么?然后你把握住这一个仔细的分析观察的最后的结果,只有佛,其它的都不是你的归依处,所以说。 【“非自在天等。”】 大自在天,那就是印度所崇拜的。现在我们皈依各式各样的这个东西啊!是等是包含了一切,所有的其它的世间,一切都是好的,这不是我们归依处,分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个时候确定只有佛。 【“故佛即是所归依处。由如是故,佛所说法,佛弟子众皆可归依。”】 因为这样那么佛所说的法,佛的弟子众都是可以。啊!到这个地方为止确定什么?佛是唯一的皈依处。因为佛是唯一的皈依处,他一切都是圆满的,所以他告诉我们的当然都是圆满的。所以他告诉我们的就是法,然后呢跟著佛弟子那个,他也是我们应该皈依的就是僧。 【“由是若于摄分所说此诸理上,能引定解,专心依仰,必无不救,故应至心发起定解。”】 上面这个道理是摄分所说,这个就是摄决择分上面告诉我们的。这个上面的道理你照著它去如理听闻思惟,而引发我们确定不移的见解,然后呢你有了确定不移的见解,当然你一心皈依嘛,一定的。因为你了解世间就这么苦,然后呢唯一的救护的地方只有,那有不专心皈依的。如果你真的能够专心皈依的话,专心皈依有一个必然的现象,转变其意。记得不记得?这样那个时候你这个皈依一定是信愿俱足。然后你那个时候,用这个功的时候,一定是欣厌俱足,这绝对会产生的。我们现在弄了个半天,唉!好像总觉得听听那个道理是蛮懂,做起来就是摸不到。你真的懂得道理了?没有!如果你真的懂得道理的话是必定产生这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之下必无不救。因为他必定救,所以是万修万去,这经论上面说得千真万确啊!保证你百分之一百。故应至心发起定解,所以这个才是我们要努力的!这个地方为止,念佛法门到这里。所以念佛法门的真正殊胜,不要说深的道理,只是讲到皈依,你只要这一个道理把握得住,然后你去念这一声佛的话,就万修万去。现在我们弄了这么半天,不要说万修,那百万个人修,修了个半天几个人去啊?啊!真是阿弥陀佛,为什么?那个道理不懂嘛,道理不懂你当然没办法做,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由能救自二种因中,外支或因,无所缺少,大师已成。”】 在救护我们当中有两个因,那两个因?内、外。因缘嘛!里边是你要求归依的心,外面是能救你的人。现在这两种因当中,外面救你的因,外面那一支或者外面这个因,无所缺少,一点都不缺少。为什么?佛已经成了佛,不单一个佛呀!十方有无量无边佛!不单我们释迦世尊啊!释迦世尊拼命的推,阿弥陀佛拼命的拉,我们就是推不走,他拉呀就是拉不上,为什么原因? 【“然是内支,未能实心持为归依,而苦恼故。”】 看,这是我们的内支啊!我们没有真实的心把这个内容做为我们归依,结果在苦恼啊!所以每一个人苦苦恼恼,哎呀要修行,结果呢,好难得呀!所以我看见大家真赞叹都是宿生的善根,然后呢,在这样的五浊恶世,这样的错误的充满邪见当中,居然能够舍弃跑到这个地方来,跑到这个地方还是苦苦恼恼,还要说修行,就最好的修行方法放在那里不学,你怎么修啊!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是内支,内支,所以我们再想一想看,佛你信得过吗?信得过,信得过佛的特质是什么?他自己解决一切问题,他还晓得怎么帮助别人解决任何问题,他还有想帮助一切人的这个大慈悲心,我们信得过,信得过啊!既然信得过的话,难道就我例外吗?他不来救我吗?没有这个大悲心吗?我们信得过他没有?更进一步问,难道他不懂得怎么救我们吗?我们信得过他没有?那为什么救不去啊?那里!哪哪……就这个,内支啊,你在跟著烦恼转!所以好好的看看啊!这两句话,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它,然后因为这样是苦恼故,唉!现在我们一天到晚苦苦恼恼,就是这样,唉!所以现在到了这里要感到欢喜!我们应该悲欣交集,悲以往之不知,欣现在的了解、欢喜,好好的努力。 【“是故应知,虽未请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虽然我们没有请佛啊!但是他大悲心所引,他一直在这帮忙我们。佛一直瞪大著眼睛,到处在那里,不但瞪大了眼睛在前面是拉我们,后面是推我们,下面是顶我们,这样个弄啊! 【“复无懈怠”】 他绝不会懈怠的,佛有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当中有一个叫精进无懈,佛的精进是永远无限,他那个向前的力量就无限的速度在精进当中。 【“无比胜妙真归依处,现前安住为自作怙。”】 这个是真正的胜妙,殊胜奥妙,这个真正归依的地方。眼前十方一切佛都在这里,所以毗卢遮那明一切处,……佛啊一切处,难道我这个地方不在吗?当然在,结果我这个地方也不在,你那地方也不在,我们这些人都不在。为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的内支啊!所以记住,我们现在不要说没有善知识,是没有学的弟子!那一个学的弟子就是我啊!你现在来一直来学我,请问你学到那一年啊?所以祖师说学到驴年去,什么叫驴年啊?你看看那个十二生肖当中有没有驴年啊!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就是没个驴,所以转来转去,十二年当中,你学到驴年,学到那一年都学不成,因为你学的我么,这是注意到内支啊!那现在这个地方都处处地方告诉我们,前面已经点出那个行相来了,然后呢后面再告诉我们,我们好好努力努力,好好的努力啊!他,佛啊在这个地方。 【“故应归此。”】 对的。 【“赞应赞云:‘自宣我是汝,无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 那么佛自己说啊!我是你们无怙者的助伴,就是你们苦恼的没有人救护,我是真正来救护你们的,为什么?由大悲抱持,他的大悲心来摄持一切众生。 【“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 这个大师就是我们的佛,真正称大师佛,真正只有佛才能够称一大师之号。他具足大悲心,一切时候,只有悲愍怜愍我们,而且他不但单单悲愍喔,他有方法救我们,不但有方法,而且他那个方法,勤恳的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一个是在三界之内,世出世间没有一个人跟他相比的。菩萨虽然有,但是不圆满,二乘自己虽然解决了,但是他只是随分随力的帮忙,他那个大悲,二乘的大悲心,没有大悲,悲心有的哦,悲跟大悲我们要分的很清楚!将来后面这个会说得很详细的。你们了解了这一点,对那个南传的很多道理,你就不会起争论了。这样关于这一点,对于南传,我们要非常尊重他,但是不必去辩,这个我事先说明一下。 【“汝是诸有情,依怙总胜亲,不求尊为依,故众生沉溺。”】 佛是一切有情依怙,这个才是殊胜该亲近的,真正值得整个的人依靠归投的。现在我们不求这样圆满的世尊做为归依,所以沉沦在生死当中啊! 【“若正受何法,下者亦获利,能利他诸法,除尊非余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如果说我们真正的照著去做,你能够如实的、正确的学,任何一个法,那怕再差,你能够照著去做,都得到好处。而现在佛呀,不但是起码的没有一样事情不知道,所有利他的方法都彻底圆满的解决。所以世间的告诉你作生意怎么做,如果是很正确的这个资料,你学会了去做一定可以。然后呢这部汽车告诉你怎么开,你学会了就可以开,都有这么好处呀!而现在真正最圆满的,佛样样圆满。结果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啊?哎呀有内力未全,所以得不到,为什么我们得不到,内力为什么不全呀?一个字“愚”,所以我们愚痴,愚痴就受苦,现在我们愚痴还不知道愚痴,还自己觉得对,那这个是愚中之愚啊!所以真正修道人,只有看见自己,我在愚痴当中,你能够一直看见这个东西,一直净化它我们就有希望了。你真正的这一点了解了,我们现在眼前这种争论都没有了。现在所以争论啊,总看见人家不对,真正修道人的眼睛只看见自己都来不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好那么现在更进一步了,说我们晓得了,归依,归依的对象应该是这样的,那千真万确好高兴喔!那么怎么归依法呢? 【“第三由何道理而归依者。摄决择中略说四事。”】 那么这个有四方面,这个四方面是什么?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当中的,简略的,但是这个也是纲要。主要的这样分四方面。 【“第一知功德,第二知差别,三自誓受,四不言有余而正归依。”】 为什么要归依他,归依怎么样,晓得那他归依了以后有这么多的好处。是的,你为什么要归依啊!就要求这个好处嘛!那现在晓得归依了有这好处,“知差别”呢?还有归依既然是有三宝,那么各别不同的这个里边的细致的内涵又是怎么样呢?然后呢归依怎么办啊,自誓受,因为你了解了,当然我自己要愿意嘛!不是人家说某人啊,哎呀归依好啊,来跟著我一起去,来来来,去归依,这个没有用。你了解了以后,叫你不归依都办不到,所以这真正的归依是一定这样的。那现在我们修行,居然劝你哎呀某人你跑到这里来来听那个课好啊!心里还想,又想听又不想听,那个就没有用。你了解了以后晓得挡都挡不住,这样,如果说这个地方坐不进来,没关系我站在门外也得来听,也得来这样,要有这种心情,那你就到好处了。所以我们看看那个古代的祖师都是这样。记得不记得以前讲那个中国古代那个禅宗的公案啊!这个汾阳去参当年谁呀!参持明的时候,然后呢,行脚万里跑了去,跑到了晚上,他个老师碰一看,门把它关上了,这个冤鬼,但是他不退心。第二天早晨打开窗来看见还坐在那里,又碰把拨出去,他还是不退。为什么?他了解这是他唯一的要去的地方,祖师是这样。然后我们看看佛,佛也是这样啊!他为求一句一偈,再怎么苦恼,舍身命头目脑髓,绝对做,那现在我们稍为受一点委曲就不可以,还人家拉了半天拉不来,这个所以说内支问题啊!他这上面自誓,你了解了当然嘛!然后去归依的时候不言有余,就是这样了,就是这样了。不要说归依了时候,等一下这个人说说这个好你就跟著他去,那个人说说这个好你就跟著他去,那就完了,辨别得非常清楚,归依的内涵就这个样,这个正归依。现在我们下面再看。 【“初知功德而归依者,须能忆念归处功德其中有三,一佛功德,二法功德,三僧功德。”】 要归依了那么你要能够忆念,你脑筋不断的这样想觉得这样的好处啊!当然那个时候叫你不归依也办不到。分成三部份,佛、法、僧因为要归依的三宝嘛! 【“今初”】 这个佛呀又分成四部份,那四部份?身语意,意当中又分成悲功德跟智功德,就这样,所以身语跟悲智,下面我们把它念一遍,这个比较容易懂。 【“身功德者。谓正思念诸佛相好。”】 我们这个赞佛偈当中就第一个,这个赞佛的相好,这就是!让我们脑筋里面,生起一个概念,我们现在这个身丑陋不堪,苦恼无比。因为苦恼无比所以要归依,归依的对象他解决了一切问题,所以圆满,庄严无比。当你想到这一点,一想到他的圆满的庄严,这个心不知不觉当中一心归投,这是因位皈依。你能够这样因位归依,然后呢如法去行持的话,最后你就是他,这个达到果位的相,就是这么样。所以下面,下面这个东西,比较容易,念一遍就算了。 【“此亦应如喻赞所说,而忆念之。”】 那我们脑筋一天到晚想这个东西。现在我们脑筋里想什么?我们想想啊!就想世间人的东西。那个东西什么啊?因为你想那个,你那个脑筋一天到晚跟著它,都跟著烦恼转,或者想吃的,或者想玩的,或者想钱,或者想什么,然后呢?脑筋就跟著转。现在你想著这个佛,这样的话,你跟著他转。世间想的而转生烦恼,流浪生死;想著佛的圆满的功德的话,增长净业,烦恼也没有啊!眼前得到心安理得,然后因为你这样想,积累的净业,将来是必定超脱。这个两者的差别那的的确确是天差地远啊! 【“如云:‘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为霞云缚缠。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光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端严,如净秋月光,照入金山隙。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饰,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此地上,莲华何能严。”】 他那个佛身庄严无比啊!从他的头顶一直到脚下,这是简单的、扼要的说几个来。如果我们认真一点讲的话,说三十二相,更仔细一点那八十随形好,最仔细的是无量庄严说不能尽。我们现在啊!是一塌糊涂,真是一塌糊涂!那个身上面虽然不残缺不全,实在是一无可观。那为什么我们感的这样?就是我们贪著这些事情。我们现在脑筋还放不下,那!当然嘛,注定你就这个样子,为什么要我们想佛身就这个样。所以因地当中,你千万不要再想,这个菜有没有营养,这个钱想办法多弄几个,这个人,什么他瞄了我一眼!他有什么原因啊!我想办法去问问他,千万不要想这些,毫无意思毫无意思。你一心想著佛身这种无比的功德,你想不起来,你念,非常简单,就念四个字,那怕一个字,就有无比的功德。这个道理就是这样。所以这个内涵,随你们自己相宜你去念,如果你能够不断的去念,你跑过那个大殿啊!你就无比的欢喜!你别看哦,就这么一个无比的欢喜的心,那一念就是个净念,你那时候保持多久的话,你就有多少净念,你现在要求往生的话,保证你这个念头就能够送你往生的,就这样的好!这修行这么个容易啊!你们不妨试试,你了解了以后,对不起叫你不试也办不到了,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不,有的人说是啊!听了这个道理很懂啊,但是下来了以后,等一下有的时候这个心里面就是烦了个要命,这怎么办啊?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后面将来也会告诉我们,这个就是我们的烦恼相,就是我们的业障相。我们不要说修行难,你做任何事情,真正爬上去它一定有障碍的。做任何事情,我们现在爬楼梯,扫地没有一个事情,你看见了这个困难而停止的话,就停在那里,然后呢!你能够不怕一步一步向前的话,什么困难都克服了。所以当我们心里面这种行相现起来的话很明白,就是我们烦恼相应的。所以你必须要认识,认识了那个时候,你就不会。平常我们就是不认识,在那里说,这个佛法要好要念佛,但是现在就是这个烦恼,怎么提也提不起来,那你不认识,等到你真的认识了,你很清楚的说没错,就是这个东西,就这个东西。那个时候第一个你认识了不随它转,够不够?不够,它下面还要种种对治。所以现在真正要学就是学他,每一个地方都说得很清楚,不管那个烦恼的行相,告诉你的清清楚楚,你不会被它所骗,对治的方法告诉你清清楚楚,既然这两样都有了,你晓得病,你晓得药,把药吃进去嘛。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