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48-49卷 |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48-49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四十八卷A面 要迴向无上菩提,我们还是要求的,要求这个,这个才对。所以这个是「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不是人家,啊,从他们信,然后呢从这个地方得到了。「以随顺物」,跟你相应的。譬如这个平常来说呢,尤其是我们出家人,我们出家人啊,不要在信徒面前讚歎那个,然后他觉得:「哎呀,对。」然后给你很多钱拿来供养。这个,这个不是,这个是染污相应。你拿了去,「随顺」,就相应的,如乞化,讨到什麽就算什麽,然后你讨到了,至诚恭敬地供养,那个对。 p. 110 (10) 【随顺物者,谓诸淨物,】 哪!说得很清楚,这个才是清淨的,你心裡面没有染污心相应的,随分随力得到。你不要花了很大的劲,现在我们用种种的方式,想了心思得到了,这个不淨物,这个不淨物没有用,这个都是三世怨。 (p250) 【远离不淨,】 那麽除了这个心裡面不淨以外,外面有很多东西也不是。 【雌黄所涂,酥所灌洗,】 然后呢 【局啒罗薰,】 这个「局啒罗」我也不晓得是什麽。 【遏迦花等】 反正这种东西,不好的。 【及诸所馀非清淨物。】 据我所了解,譬如有刺的花,通常我们不供;然后有毒的花不供;还有很多花看起来很好,可是闻起来……就有等等,反正这种东西我们就不拿来供养。 【◎ 又若如是财物供养自无所集,无从他求,应于一切世界之中,所有如来诸供养具, (p251) 以欢喜俱及于广大胜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随喜少用功力,而修无量广大供养,】 妙极了!上面所说的那个财物的供养,假定说我们没有,也无从求起。这一点尤其是我们出家,所以出家不必忙着说:哎呀,我要求多少;你能够这一点做到,这个功德就不得了。总之,出家人要供的要清淨为主,不要说我要求多少来,这个不相应。求多少来,你就是求到了,都是只有罪过,只有罪过! 那麽这个地方应该怎麽办呢?你虽然自己没有,也求不到,那麽那个时候,你就观想「一切世界当中」,实际上呢,十方无量无边不晓得多少啊,不得了啊!「所有诸如来的供养具」,以欢喜俱心,以广大胜解俱心,就是:啊!佛—十方一切如来法会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天人、圣众,去供养这个诸佛菩萨。那个时候你以欢喜俱、胜解心,「周徧思惟」;换句话说,普缘一切。随喜!很简单,你只要随喜,不要你自己供啊!哎呀,好啊!看见他们这个供养诸佛,你讚歎、欢喜,就这个心情。这个时候就能够摄集很多广大资粮。不得了喔!你就这样的一个随喜的心,你就积集了广大资粮。我们现在说集聚资粮好像难啊!喏!不要你花一分钱,你只要能够这样去做。 p. 111 (p252) 【摄集菩提广大资粮,恆常于此以真善心,起欢喜心,当勤修学。】 它有这麽大的好处,又这麽省事啊!所以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平常要真、善、欢喜,这样的心情努力去做。我们起步,从现在开始;一定做得到的,这一生就可以做得到了;很快就可以做得到。 【又如《宝云经》及《建立三三昧耶经》所说,无主摄持诸华,果树及珍宝等,亦当供养。】 那麽这经上面还告诉我们,无主摄持的,那比如说我们看见野花呀那些,不管是花、果、珍宝等等,也可以供养;有主的不可以。 【正行供养者,】 那个是财物供养。正行供养呢?是修行。我们十大愿王中,第三个广修供养,就是这样的—以外面的财敬,然后呢裡边这个身口的承事,而其中最好的是正法如实修行供养,就是正行供养。就是下面的: 【谓于下至搆牛乳顷,】 (p253) 说这个正行供养,哪怕很短的一个时候,那个挤牛奶,那是很短的时候,那个牛奶每天要去挤的,很短的一个时候。修什麽? 【精勤修习】 努力去修,修— 【四无量心,四种法集,随念三宝,波罗蜜多,及能胜解甚深空性,无分别住,】 了解了空性,安住在这个上头。 【于淨尸罗,起防护心,于菩提分,六度四摄,精勤修学。】 这些。关于这个内容,后面呢将来一一讲的,就是讲那些。 【若能由此十种供养供养三宝,应知是名圆满供养。】 啊,不得了啊!这个是供养圆满,这个是供养圆满。 【由如是等,兴供养时,有六意乐,】 上面是说加行,我们供养的方式、行为。下面就是意乐,我们应该以哪一种心理,又 (p254) 分六种。 【能于三宝随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无量广大果利,】 不管是佛、法、僧,随一,何况是全部。你能够恆常,不得了!这个地方「少分」,少分地思惟,就能够生出广大的果利喔!就得到无量无边的大利益,结这样的好的果报。所以我们做任何一个供养的时候要了解: 【一者无上大功德田,】 这个一切的功德从这个地方来的,不管是佛、法、僧,你能够恭敬供养的话,就有这麽大的好处。 【二者无上有大恩德,】 为什麽?一切世、出世间的种种好处,都从这个地方来的。 【三者一切有情中尊,】 因为这个才是真正的、唯一的可珍尊可贵之处。 (p255) 【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 这个邬昙花,相传千年一出。这个这麽大的功德,这麽大的恩德,这麽珍贵,却是难能可贵。 【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 整个的三界之内,只有出现,只有它,没有旁的了,佛法僧这三宝。有了佛宝才有法宝,然后呢僧宝。所以这个僧也不是一个人,当然是指整个的这个团。 【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 所有的世间的,所有这些圆满,根本都从从这个地方来的。 【作是思惟而设供养,】 这个是供养的意乐。 【此等是如〈菩萨地〉说而正摘录。】 就把〈菩萨地〉当中摘出来的。 (p256) 【恆常时中,于如是等随应而行,若遇佳节及大时会,当随力能修妙供养。】 这是平常我们随分随力,如果遇见特别的事情的时候,那更应该好好地广修上妙的供养。上面说过了,那麽下面有一点,下面这一点就是我们平常啊,我们说:哎呀,上面这个道理是懂,但是做起来好像,或者要去观想,或者什麽等等,有不大方便。而下面有一点却是我们随时随地,日常生活当中处处可行的,如果你把这个道理能够认识做到了以后,那就可以得到广大的资粮。下面说的什麽啊? 【◎ 复次恆须受饮食故,】 因为我们经常要饮食,喝水、喝茶、喝一切饮料,乃至于吃饭等等。 【尔时若能首先供养无间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 喏!你能够以这个饮食之前先去供养,然后「无间缺」,一直能够这样认真去做的话,不要花大的努力,你就能广集圆满资粮。所以说: 【故随受用淨水以上,应以先首至心供养。】 这个是我们开始学的时应该做的。不管你受用什麽,「淨水」,换句话说,哪怕是 (p257) 水,可是这个要清淨喔!哪怕喝一点水,只要这个是清淨的。这个清淨分两方面:一个这个东西本身清淨,髒的不行;第二个这个来处是清淨的,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我们以染污心求得的东西,这个不对。不要说:哎呀,你到处去攀缘,然后呢弄了很多东西,不相应!这个所以「淨」的意思,你能够这样去供养就对。 我现在才看见,真正看见那个大德,他平常任何东西,乃至于他到……我们在美国的时候,那时候有几个大法师来,跑得去供养他一杯水,他拿起来捧在手裡捧了半天。先头我不知道,我想:干什麽?到后来久了以后他,就是大家了解了,所以他拿起来规规矩矩在那儿,捧在那裡念了半天,举了一下然后喝。喔,那以后我知道了,千真万确!现在所以不是没有这种真正的行持的大善知识。凡是这种人,你真正的如果你了解了,你去观察,你处处地方会见得到。凡是这种人还有一个特别的妙处,我现在慢慢地了解了,他们这种啊,不管是教理,不管是行持,的确有他绝顶超人的地方。你别看说那些真的有行持,好像随便、马马虎虎;马马虎虎的人,对不起,很难说! 但是呢马马虎虎的也有很精彩的哟,看他的怎麽行。譬如说金山活佛什麽等等,他是应的「疯沾行」。但是儘管他马马虎虎,他马虎当中有他不马虎的地方喔!这个我们要有这个认识喔!我随便说一个笑话,那金山活佛是近代的大德,我们大家了解他,他有各式 (p258) 各样的怪招。然后呢,人家给他送钞票,送钞票,他就把它吃进去,大家不懂他为什麽,他有他的大道理喔!他真正受的是受的什麽?受的什麽?哪,吃饱肚子。所以你给他一块钱他也吃进去,一百块钱他也吃进去,一万块钱他也吃进去,是这样的!就是这个道理,就这样。 给他吃的东西,不管生不生,乃至于到南传去,有很多髒东西放进去,你送给我,我就把它吃进去。真的心裡面啊无分别住,就是这样。好东西,他会送给别人去。还有呢,人家有的时候请尊者去拍照,欸,他不欢喜拍照,你要叫他拍照的话,他就脱下裤子来屁股给你。啊,那我们想起来的话,好可笑的一件事情喔!这个可笑裡面有他的大学问啊!我们拍照,要什麽?要面子,面子是什麽啊?你了解了这个道理,就懂得他那个行为是为什麽。喔!所以真正地有修行的人,他任何的很多的小动作裡边,都有他的大文章在裡头。当然,像金山活佛这高不可攀的人,他这个意义一定是有很深远,我只是了解这麽一点点,你们不妨从这个地方去想,你就了解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该学的,就是现在这个本论告诉我们,我们刚开始下脚第一步,你能够这样去做的话,「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现在我们总觉得太差、太差,那给你这麽多的机会,你不努力,然后坐在那裡喊差:「哎呀,我程度太差啊!」你程度太差还 (p259) 不努力啊?这机会摆在这个地方呀!这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你只要去努力的话,嘿!不要怕、不要怕。所以现在真正怕的,就怕不认识,以及怕什麽,怕因地上面不认真去努力。你认得了,只要因地当中去做,那自然而然一定有好的结果的!下面供的时候呢, 【◎ 此复非以糕之瘀处,菜叶黄处,是须择其妙者而供。】 供的时候不要说把坏的先供养;要供,把好的。现在我们常常:啊,这个不好的—不好的拿去供养别人去,供养三宝去,供养什麽去。所以说到这裡,有一件事情我随便一提,随便一提。那时候常常我们看见啊,在人家今天有一个什麽好的宴庆,庆祝完了以后剩下来的东西,送到庙裡去。这个是对在家人说的,我们出家人大家不大会做那件事情。当然人家送得来,送得来,我还是照吃,送给我们还是高高兴兴的。金山活佛,人家送给他什麽东西都吃了,那我们能比得上金山活佛吗?但是对在家人来说,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那个等于什麽?这个出家人啊,在他们这个行为当中,不知不觉的行为当中,等于是佣人。这一点大家注意!有机会的时候,不妨以后告诉真正信佛的那种信众,千万不要做这个事情,他家有了宴庆,剩下来的就供到庙裡面去。平常我们什麽?也是嘛!好东西吃完了,剩下来的,「好了,拿去,你们分分。」不是这个味道吗?所以真正要供养的 (p260) 时候,这是很多小地方,那麽我们同样地也是把最好的去供养。 还有呢,我们现在庙裡面常常看见很有趣的习惯。今天碰见一个法会,然后油炸的炸完了以后,跑得去供。供完了以后拿回来烧烧好了,然后自己来吃。你自己吃要把它烧烧好;那炸完了,为什麽?炸完了摆在那裡不坏。喔,原来你这样地去供啊!了解不了解这个概念。 所以以后凡是你自己不相应的东西,不能吃的东西,千万不要说去这样地供养。那麽我们拿来了以后,就真正地供养。那个水果拿来了,先摆在那三宝供养完了以后,不要打开,然后呢吃的时候,自己再打开,那都是错的!拿来了先把它打开,最好的方式,就像我们自己吃;吃不完,吃不完送给别人去,送给鸟兽去,这个可以。人家本来就是供养三宝,供养佛;如果说他本来是供养你的,那时候你说,欸,那我用什麽方式,可以。如果说,广义的说供养,那你一定以最恭敬的方式;不要说先摆在那儿人家供一下、意思一下,然后回来去慢慢地享受;打开了,等一下要坏掉了—不可以!这地方我们要了解他告诉我们这个真实的意义。 【又供茶时,现一切人,如洒扬尘,唯弹少许,不成供养,】 (p261) 上面我们看见了说,喔,那麽任何情况之下我们就要先供养,所以有人就拿出来供养的时候,拿这个茶水象徵性地洒一下,拿这个弹指弹一下,这个不成!就是一定要最恭敬的方式,最好的方式,去供养。 【是霞惹瓦语录中出。】 他下面告诉我们。 【譬如有一极肥沃田,至下种时而不下种,任其荒芜,如是废止,实生不忍,】 就像有一个最好的一块大肥沃的田,到该下种的时候,你不去种,让它荒芜。啊,这个我们实在不忍心啊!我们看民间老百姓,哪怕一块小小的地方,哎呀,他努力去开垦,这样。现在我们啊,很多地方小小的一点点的利益,我们瞪大了眼睛啊,忙着去争,而现在供养这个三宝有这样的大的功德摆在那裡,却我们就不管,我们这个真是愚痴啊,愚痴啊! 前面告诉我们清清楚楚啊!怎麽告诉清清楚楚?不现前供养的功德,比现前供养还来得大,对不对?现在就是不现前供养,这不是个塔庙吗?所以你跑得去做,随便给它侍 (p262) 候、亲近承事,不是我们信解、修行,就是亲近承事供养吗?现在我们不是最好的亲近承事吗?在这个寺院当中,你只要努力地把这个寺院弄得好好的、庄严,这个不是最好吗?最好自己的培植自己的福德吗?说起来自己:「哎呀,我没有什麽、没有什麽。」那这个大的功德田摆在那裡,你不下种,怎麽天上怎麽会掉下来呢?那这个是我们应该认识的。 【如是能生若现若后一切善乐,最胜福田。于其四季一切时中,常恆无间,堪种一切善乐种子,】 上面所说的啊,这个这些最胜的福田,你如果照着去努力去勤勤恳恳地培植的话,能够生现在的、能够生以后的一切的好处。这个田啊,是任何情况之下,你都可以耕种。现在我们得到了最肥沃的田,对不起!耕种还有时间的,不是时间还不行的。而现在那个功德田、恩德田啊,一年四季,每季啊,没有一个时候例外的,任何情况之下,却我们却不去供养啊,是可惜啊!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它都能够种善乐的种子。那麽耕的时候,去种的时候,应该怎麽办啊? p. 112 【复应于此如经说云。「当以信犁,耕耘福田。」】 要有淨信之心去。这个才是我们福田,我们从这地方去努力。 (p263) 【若未能作,至极堪惜,】 假定是我们不能做的话,太可惜啊!所以我们现在常常自己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然后埋怨这个、埋怨这个;真正要埋怨,埋怨自己。眼前,啊!那个遍地黄金啊,俯拾即是,大家还不去忙,然后还去埋怨。所以这是最好的机会放弃了,还自己造罪恶。 尤其这个,说人家以前的人有一句话,叫「公门中好修行」,但是反过来说,真正世间很多好人,是不要到公门当中,为什麽?会造罪。佛门当中也是一样,你弄得好的话,好修行;弄得不好的话,堕落,都在这个上面。 所以三藏当中,有一部叫《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另外一部经叫《慢法经》,《佛说慢法经》,这个经内容,我说一个大纲。说:「有的人侍候了三宝,得到功德;有的人侍候了三宝,不但得不到功德,堕落了。为什麽?」佛就告诉他:「简单,你啊,以淨信心恭敬去侍候,就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你没有这个东西,对不起,你害了!」所以现在这裡我们不要埋怨,就看看自己有没有淨信心。马上就回忆一下,皈依的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前面说得很清楚,这个皈依当中,内外两支,外支是大师已成,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内支不足,所以我们在这裡努力修学。如果说做不到的话,那个时候才应该:哎呀,可惜 (p264) 啊!这个我为什麽不努力啊?好好地努力啊! 如果说我们现在觉得自己愚痴,觉得自己身体不好,都是因为宿生没有努力的结果,如果你现在赶快努力的话,来得及。所以《梵网经》经上面告诉我们,如果说你生病,若遭到种种困难,若「黑风所吹船舫」等。欸,平常如果我们碰见病、碰见这个,哎哟,赶快求这个、求那个;经上告诉我们啊,你赶快来念这个。当初我不懂,嗯,忙着碰见这种事情,你为什麽要念它啊?道理很简单,你之所以现在遇见这种不吉祥、不顺利的事情,为什麽?以前你因地当中造了不顺的因嘛!所以现在感到不顺的果嘛!既然你感觉不顺的果,觉得难受的话,你要求那个顺利的果,那赶快来嘛!从这个地方去找嘛!所以从读诵、听闻、思惟下手嘛,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你如果这样去做,马上就得到了。 【故如《讚应讚》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间非有,施处尊第一,是淨令座淨。犹如虚空界,横竖无边际,于尊为利害,异熟无尽际。」】 像这个世尊这样的—实际上三宝都是这样—这个福田三世间绝对找不到的。所以真正我们要想培植自己的福德,只有这个地方,只有这个地方。这个像什麽样呢?举一个比喻,像虚空,不管它的横、竖,都是无边无际的。然后呢,你在这个三宝这个福德田当 (p265) 中,种一点点的好的种子,或者是反过来,一点的轻毁等等啊,你所感得的异熟果报,就这样地无量无边啊!这个是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应该了解的。不幸地,如果你不了解这个状态,是什麽样呢?下面这个就是不了解的这种状态。 【于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无贤善相,】 明明这个最殊胜的田摆在这裡,结果呢,我们就看不见。我们看起来还不如一个庸俗之田,还不如庸俗之田!外面一点小小的好处啊,我们就想办法,大家就挤在那地方,大家欲分一杯羹;而这个这麽殊胜的田,你稍微供养他一点,得到这麽大的好处,我们就不管啊!这就是什麽?我们差啊!「无贤善相」。这一点是我们应该认识的,我们应该认得我们自己在正是病当中啊!喔,如果有人来供养你一点钱,哎,你觉得这个人帮忙你忙啊!你啊就很要跟他好好地联络了吧!嗯想办法多得到一点。现在这个地方,你少少地供养,得到它这麽大的你却不理它。啊,这是我们没有贤善相,我们不认得啊! 【故一切时,当勤精进供养三宝。】 了解了之后在任何情况之下,精勤供养三宝。你能够这样,好处呢? (p266) 【若如是行,由于胜田种善根力,于诸道次,慧力增长。】 你能够这样,因为你对这个最殊胜的福田、功德田、恩田等等种了善根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善根增长了,于是呢,善根增长啊,对于修道的那个次第,你的慧力也增长。慧力增长有什麽好处?看 【故于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这段话,记在心裡!我们现在因为太差,所以听的时候,啊,听不懂;或者听见了,记不住;记住了以后呢,不能如法去思惟;思惟的时候,又不了解怎麽个思惟法,得不到它的意义;然后呢,得到了去修习的话,修也修不出来。学定,也定得不到;念佛,一心不乱也得不到,深的更谈不到。这种都是什麽?慧力,这个智慧太差。如果从这种情况之下,怎麽办啊?依福田力。喏!你只要能够依这个福田,如此努力供养的话,样样都生起来了。「是要教授」,最最重要的教授,没有别的了。「教授」喔!注意喔!佛菩萨祖师的最精要的重点就在这个地方告诉你。 现在我们常常觉得,要修行啊、修行啊!喏喏喏喏,最好的修行的诀窍摆在这裡啊! (p267) 现在我们这个不行啊,说我们要学习念佛,为什麽得不到一心不乱;我要打坐啊,为什麽要昏沉、瞌睡;要去看书,又看不懂;看完了以后,又记不住;听的时候,又不行。毛病都在这裡,怎麽办?就是这个。 所以大家说:「哎呀,我在这儿要想跑到那儿好好地学,还要常住忙这个、忙那个,不行啊!」对,是,如果你能够学的能够行,你是快马加鞭深入;如果你不行了,赶快忙这个常住的事情。不同的是什麽呢?就是这个心情要整个扭过来,整个扭过来!你同样地去做,你心情一扭过来,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完全不一样!以前总觉得委委屈屈,不愿意去做,被别人逼迫;现在是高高兴兴,晓得啊,这个正是我下脚第一步,最好的机会在这地方,最肥沃的田啊!这个别人是找都找不到的,赶快努力这样子去做啊!你能够这样子去做的话,欸,不久样样都得到了。下面告诉我们,这个祖师的语录、论,以及祖师自己的行持,都在下头。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诗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虽小极增长。」】 这个祖师,实际上譬如说,我们现在说马鸣菩萨这个大祖师,他们印度,他们都是什麽—大班智达,他们对世、出世间的学问都是最了不起的。他都要有什麽?他为什麽成 (p268) 功?为什麽我们这麽愚痴啊?就是—喏,他有善根,他有了世间的这个根本,然后去修学,才能够真正地深入。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四十八卷B面 他有了世间的这个根本,然后去修学,才能够真正地深入。这种大善根哪来的?我的智慧依尊故,说得很清楚—依三宝。你能够如法地去,照着上面的方式去供养的话,这个供养分意乐、分加行、分财敬、分正行,一样一样,乃至于喝一口水,做任何事情。乃至于跑到佛前面去上一根香,乃至于扫一个地,乃至于捡掉一点点垃圾,乃至于你看见这个东西排不对的,把它排排好。你能够这样去做,「如夏季江河,虽小极增长」,这个夏季的江河是怎麽样?经过一个冬天以后啊,那个冬天山上都下了雪了,冻在那个地方,然后原来的水,流、流、流、流、流,都流得快乾了。欸,结果到了夏季。然后呢太阳来了以后,它日夜地、慢慢地山上的雪,不管你下雨、不下雨,那个雪融下来越来越大、越来越大。你只要肯这样去做,就是这样。 p. 112 (6) 【又如说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 (p270) 又说不仅仅是东西,而在这个主要的看你的信心。所以真正重要的这个地方说明:看你的信心,就是你的内心裡面的淨信心。 【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淨水,并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无馀财物,应如是行。】 假定你真的有信心的话,「用曼陀罗」,曼陀罗就是这个印度人当年的供法,现在西藏还保留着。所以你看《阿底峡尊者传记》,喔唷,他万一犯了这个自己的戒,随时地忏悔了以后,马上设一个曼陀罗供,换句话说就是曼达拉,拿起来,坐下来。有好的那个供的时候,他用七宝;最差的就用米啊、麦啊,他就然后拿一把,观念:这个中间啊是须弥山,然后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八大小州,然后呢什麽七宝、八珍什麽,观想供养。无量无边的功德喔!前面已经说过了,你能够这样地供养,哪怕一盏水,你只要把这个淨信心—就是我观不起来,一点点东西我就觉得:啊,一切东西都是三宝来的!至诚供养,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不过这个地方说你没有喔,如果说你实在有了而不能捨,那不可以喔!假定你真有淨信心的话,你会不会实在有了,放在那裡捨不得,然后呢拿一点象徵性,这个说有没有淨信心啊?当然。真正有淨信心的,儘量拿好东 (p271) 西供养,没有好东西,哪怕这个,也有无量无边的果报。 【如现实有,而不能捨,作是念云:「我无福德极贫穷,诸馀供财我悉无。」】 如果说你实际上有而捨不得,自己说:「哎呀,我很穷啊!我其他都没有啊!」那东西就错了。就像 【等同博朵瓦云:「于一秽螺盃中,略掷少许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诸生盲欺明眼者。」】 这这个博朵瓦就是敦巴尊者的弟子。它就等于说一个破碗,一个歪歪扭扭的一个破碗当中,随便丢一点香草,然后唸:栴檀、冰片、妙香水啊,什麽等等啊!说这实际上的供养的词当中,然后呢把最好的词唸它一遍啊,这个就等于什麽?自己是瞎了眼骗那个明眼人,骗那个明眼人,这个万万不可以! 当然现在这种情况我们一般说起来是不会,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呢,我们不一定不会喔!这话怎麽讲?我们现在,喔,每天要唸很多次,唸供养、唸回向,唸了半天,心裡不相应;他那个供养咒就是这样。实际上说如果你是不相应的话,实际上就是这种状态。不 (p272) 过我们倒不是故意有意地欺,为什麽?我们就在愚痴、无明当中,所以这我们要认识的。我们时时注意到我们内心的状态,想办法去改善它。那麽上面是引经论、祖师的语录,下面呢就引祖师的事实告诉我们。 【又如朴穹瓦云:「我于最初供养香草,其香辛辣,次有四合长香供养,其气甘美,现在供养,若沉水香,嘟噜迦等,其气香馥。」】 说,我最初供养的时候虽然没有,但是我尽我的力量,那个时候供养的香「辛辣」。那个差的香比较差一点,就是同样的檀香,你看,那个比较差的檀香供起来比较辛辣的,差的香都有这个。以后呢,慢慢地因为他供养了,感得的果报来了,所以他有四种好香合起来的,四种合起来的好香,它这种香就「甘美」。现在要供的话,都是沉水香,最好、最好的。眼前说起来真可惜,我们众生的共业,真正的沉香,最近几年来,已经十多年来,我到处去找,找不到了,再找也找不到了。现在这种沉香都……我刚出家的时候曾经还看见过,我好像跟你们说过一次,可是这种沉香比起以前的已经差了十万八千里。唉,这是我们的共业啊!所以我们赶快努力,你能够努力的话,我们还是会有机会感得这种好东西。 (p273) 【若于微供轻而弗供,则永生中终是唯尔,】 假定我们对小的不供的话,永远就这样,永远就这样!这一生固然如此,这一生你不供,我们又白白地浪费了宿生的善根,下一世更没机会了。反过来 【若纵微少,发起殷重,渐得上妙,应如此师行持修学。】 说:反过来就算少,少虽然少,你供的时候心却是有信心,殷重心去,那个时候你渐渐就得到上妙,又应该像学这个朴穹瓦那样去。传说他配一次,要用二十两黄金的香。喔!现在这个经济发达,二十两黄金好像不太稀奇,那个时候是不得了的事情啊!你们看阿底峡尊者的传记没有?那全国国王的力量,集几十年的,集起来的多少,只有多少金子。那个时候他一次要供这麽,为什麽?他供了以后感得的。所以你只要真正去做,那个果报很快地现起。 所以这是为什麽我说晚上我们温习的时候,要看那个《了凡四训》、《俞淨意公遇灶神记》,他们对佛法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喔!他就是马马虎虎地去做,像我们现在上面告诉我们道理,他们都不懂喔!他们没有做了多久,那个命运整个地改善了,远比原来就得到 (p274) 太好了,这不是很明白的事实吗?所以这种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再下面: 【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尚化其身为多俱胝,于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手,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诸佛。】 喏!这经上告诉我们清楚,已经证得大地菩萨,资具得自在,那是高地的菩萨,他们尚且要这种方式,化身为……一身为百千万亿身,然后呢一一身要化现各式各样的百千手,往一切刹,在无量劫的时间供养一切诸佛。他们尚且如此,我们现在穷成这样,居然不要!啊!说: p. 113 【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于此上希求菩提者,是于正法极少知解,造次乱言,】 我们现在得到了一点点少许相似功德,便觉得很喜足:「啊!得到一点点。」喔唷,念了一点几声佛就觉得:「喔唷,这个好啊!」然后呢拜了几佛:「喔唷,我这个拜的时候很好。」乃至于连他这个都没有,自己还说:「哎,学佛不从这个地方开始啊!」这个对正法根本不认识,是乱讲啊!这个我们要了解啊!所以应该 (p275) 【以是应如《宝云经》中所说而行。】 怎麽说呀? 【如云:「应当听闻诸契经中,】 所以说应当听闻诸契经中, 【所有如是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由其最胜真实善心,增上意乐,迴向诸佛及诸菩萨。」】 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听闻,如理地听闻诸大经论当中告诉我们的,广大的供养、广大的承事,以真实的心,增上意乐,然后不断地这个供养,而且供养的果报还回向,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应该做的。那个就是供养这一点。 这个地方我告诉你们一个公桉,下面会谈到的,这个我们业果当中,然后呢把这个后面的……今天告诉你们一个。佛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有一个比丘,这个比丘叫做宝天。他为什麽叫宝天呢?他自己是一个长者家的大富长者的儿子。他那个出生的那一天,他家裡边忽然之间天上面雨下来七宝,把他家裡边所有的这个库藏什麽东西统统装满。 (p276) 然后呢完了以后,他的家裡面自然就生出一口井,八尺长,这个井裡面总出种种的宝物。 那麽这个婆罗门法,平常印度的方法,通常都是出生了以后,一定请那个婆罗门,就像我们相当于我们现在用排八字算命的去算算。然后呢去算命的时候,那个婆罗门通常就问问:除了他的这个生辰八字以外,他出生的还有什麽迹象呢?这个长者就告诉那个婆罗门说,欸,有这麽一件事情。啊!所以这个是吉祥、祥瑞的事情,所以这个小孩子的名字应该叫做天宝,不晓得叫天宝还是宝天?就这样,那非常欢喜。长大了以后,又是长得长相圆满,又长得绝顶聪明,非常欢喜。所以然后呢,到了年龄了以后,要叫他找个配偶的话,总觉得要门当户对的,到处去找,找不到。欸,结果这另外一个地方有一家大长者,他养了,生了一个女儿,他生了个女儿,生的时候也像那个宝天一样的,而且也家裡边有一个八尺的那个井。也是同样的情况,要到处说为了这个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这个女婿。结果碰上了,哎呀,一谈居然还有这麽样的好事情啊,好高兴啊!然后呢他们就成了。成了以后,于是生活得非常好,那时正好佛出世,然后听见佛来说法,非常欢喜。以后,他们两个都要求出家,出了家,证了果了。大家觉得很奇怪,那为什麽他这个因缘是这样?那麽佛就告诉他。 说那个因缘是在这个上一个佛,迦叶世尊出世的时候。迦叶世尊出世的时候,那时候 (p277) 也是一样,反正佛出世,他出去这个乞化,讨饭嘛!那麽所以有很多善信大国王、大长者,大家去供养。那个时候有一对穷人,穷得自己饭都没得吃,平常都是朝不夕保的。那麽有一天啊,她那个先生出去看见供养心裡好羡慕,哎呀!他也听见佛法,所以回来的时候伤心得不得了,说:「我本来已经穷得不得了,现在唯一能够培植福德的是供养三宝,偏偏我又穷成这个样,不晓得怎麽办是好?」那麽后来他想到这样的话他越想越伤心,越想越伤心掉眼泪。那他太太看见了说:「你为什麽这麽难过呀?」「我们已经穷成这样了……。」穷中作乐,他就想起这段因缘。「欸,不,这的确是件好事情,我们家裡面找找看,说不定努力地找到,这凡是可以值钱的,我们不妨去想办法去供养。」这两个人到处去找,欸,居然找到一个铜板掉在地上,这个平常没注意到的。啊,好欢喜哟!然后呢把那个铜板拿出来洗洗乾淨,然后又跑得去把那个铜……他找到了一个瓶,把那个洗淨了以后,装了一瓶的淨水。然后呢拿了这个铜板,然后又拿了一块好好的这个镜子,就跑得去供养。 那个时候佛正在那儿受斋,那个佛的,他们的规矩,吃了之前要水来洗洗手,吃过了以后也要洗,所以他非常欢喜地就供养了一瓶的淨水、一个明镜,然后呢一个铜板,就这样的因缘。啊,好欢喜!回去了。就这麽一个因缘,心裡一直很欢喜。这个裡边注意喔! (p278) 事前心情这麽虔诚,供的时候这麽欢善,供完了这麽努力。从此以后九十一劫,完了以后,他这一生完了以后生天,九十一劫以后他一直与生俱来的,生到哪裡,那个天雨宝雨到这地方。 所以真正地如果你能够如法供养的话,就有这麽大的功德。我们说现在佛不在世,他刚才说得清清楚楚欸!不现前供养的功德比现前供养更大,对不对?所以我们不要说:「哎呀,我们太差啊!」我们今天应该高兴说:「啊,现在了解了好高兴啊!赶快努力呀!」所以与其我们在这儿说閒话,赶快放下这个心情来,你说閒话都是造的罪过,都是造的罪过!然后呢赶快努力,这个是我们随时俯拾即是,这样你去做的话不要多久,慢慢地要的东西都来了,要的东西都来了。今天讲完上面第二,供养讲完了。 【◎ 第三随念悲故,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者。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馀有情令受归依。】 那麽这个供养,下面「随念悲故」。这个是前面告诉我们,圣教的差别在悲心的有无。那麽既然现在我们了解这究竟走的路子是最完整、最上的,当然这个我们一开头的时候,也是要走这个路,所以一开始也应该了解,所以学诸佛菩萨的悲。那麽由于这样的原 (p279) 因,那麽我们不但自己要能够解脱,还要使一切众生也得到这个好处,所以也使一切众生都得到皈依。所以由念悲故,因为推己及人,发展大慈悲心,使所馀一切有情也找到真实皈依之处,解决苦恼,这个是第三。 关于这个悲那一点,是大乘佛法的重心,而本论最主要的引导的就是导向这一条路。等到前面的基础加行、共下、共中学会了,最后进入上士的时候,一开头是特别详细说明。那麽所以详细的内容,到那个时候我们再来研究。下面: 【◎ 第四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捨世间诸馀方便者。】 是说我们皈依了三宝以后,那麽在这种状态,不管我们做什麽事情,有什麽需要,都应该供养三宝,应该禀告三宝,祈求三宝的加持。还要呢,祈求三宝的指示该怎麽做,等等一切,都以三宝为主依靠,这个才真正皈依,而不再採用世间其他的种种方法。 【谓随作为何种所作,随见何等紧要重事,应依三宝及兴随顺三宝供养,于一切种,不应依止不顺三宝邪道等仪,一切时中应当至心归凭三宝。】 这个「兴」字可能是「与」字啊,这个地方我不能肯定。那麽是说,不管你做什麽事 (p280) 情,有何等重要的事情,不管事无大小,一切都依止三宝,依三宝所指示我们的原则,以及随顺三宝、供养三宝,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再依止不随顺三宝的。 那麽为什麽我们要依止三宝、皈投三宝、随顺三宝呢?我们始终记牢一个原则,是说世间这麽地苦、这麽地无常,那麽为了要脱苦所以要找到可以依靠之处,在这种情况之下,然后你以理智观察、抉择的结果,发现唯一可以皈投依靠的—三宝。当然,既然找到了,你哪有不依照它的道理!这个很清楚、很明白。不过这刚开始在这个正确的认识上面,以及习惯上面还没有完全转得过来之前,这个道理我们应该了解。了解了以后,所以做一切事情,一定是依照着三宝的指示来做,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否则的话你儘管皈依了三宝,还是照着自己老办法去做的话,等于没有皈依,等于没有皈依! 关于这个详细的内容将来我们学习下面,尤其是讲业,等我们了解了业的行相以后,那麽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道理的话,就会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说,喔!为什麽我们处处地方要照着这个三宝的道理去做。同时你也会了解:啊!这个戒的真正殊胜。它不是说给我们禁戒—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反过来,你不愿意的,它偏偏教你这个要做、那个要做。而真正的真相,是以前迷煳不知道而受苦,现在既然找到了帮助我们解决我们苦恼的地方,它指示我们这个不要做,正是防止我们造恶因、感苦果。同样地,我们不想做的, (p281) 它教我们要去做,它正是告诉我们赶快种乐因,将来可以得到乐果,这个道理就会很清楚、很明白。那麽在刚开始还没有学得完全,知见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当皈依的时候这个大原则先把握住,所以说我们皈依了以后,随便做什麽事情,一定啊依靠着三宝的指示。 平常在我们受皈依的时候,这个皈依师父、法师常常有一个开示,这段开示裡边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说有一个人那麽犯了罪,然后呢跑到一个地方去,譬如说从那个地方犯了罪逃到这裡来,求这个地方,或者是什麽这个地方的国家,或者什麽来躲。说这个地方的人说:「好,我可以帮忙你!但是你要老老实实在我这个地方,既然到我这裡来,照着我的规矩做,还有呢不要违反这裡的规矩。」如果说你能够照着它去做,然后你在这个区域以内,这个区域的一切自然会保护你,对不对?这个很清楚、很明白。一旦你违犯了,这个地方也不允许你,然后呢离开那个地方,正好那个地方等着你,就把你抓去,这个世出世间情况都是这样的。所以在这一点上面告诉我们,说我们皈依了以后,在任何情况,一切时处,自然而然以三宝为至心归凭之处,而不再皈依其他跟三宝不顺的。 这个话我们要进一层地了解,他上面告诉我们说,好像乃至于大自在天等,我们在这文字上面随便一听,往往疏忽了这个内容。这个内容是指什麽?换句话说,我们真正的示道、指示我们的大师,那时候是佛,大自在天都不是,何况是比他等而下之的鬼神!那个 (p282) 鬼神有很多神通都不是,何况世间那些有财有势的那些人。不过既然我们在世间,当然世间的法则要遵守,这是绝对要遵守的,佛法一定不会与这个世间的法则违背的。但是在普通我们一般习性上面、概念上面这种见解,一定要把世间的这种量则拿掉,而以佛、法、僧这个基本概念作为我们一切行持的准则,这个是这一点特别告诉我们的地方,特别告诉我们的地方。 至于说下面所有本论上面说的那些道理,都无非是把这个原则的内涵、意义,为什麽,明明白白地、更深一层地告诉我们,更深一层地告诉我们。所以眼前我们只是靠我们的信心,然后呢有了这个信心,你认真地学下去,这个理路越来越清楚,到那时候你那个信心越来越清淨,自然而然你会做得越来越圆满,所以我们要努力好好地学! 【第五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① 《摄分》所出胜利,② 教授所出胜利。】 再下面呢,由于我们了解皈依三宝了以后的殊胜的利益,这个了解了以后,自然而然我们一切时处—那麽这个一切时很笼统,现在在这个地方分为昼夜,那麽白天说昼三时,晚上又夜三时,不管是白天,不管是晚上。那麽这个裡边也可以说,不管是你在任何 (p283) 情况之下,张开眼睛来脑筋清醒固然是,睡觉的时候,心裡面还在那儿一心一意地皈依,勤勤恳恳地修习。那麽这个裡边又分两部分,一个是〈摄分〉中告诉我们的什麽殊胜利益,一个是教授当中告诉我们的;换句话,一个是相宗,一个是性宗。。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四十九卷A面 论中告诉我们的什麽是殊胜利益,就是教授当中告诉我们的,换句话说一个是相宗一个是性宗。 p. 113 (10) 【◎ 初中有二四聚。】 这个〈摄分〉当中,相宗从两方面来说,每一个地方分四个子目。 【初四聚中,一获广大福者,如无死鼓音陀罗尼云:】 这第一个,你皈依了三宝可以获到非常广大的福德、福报。那麽引经上面说, 【「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异熟亦难思。」】 佛、法、僧这三样东西,都是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可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呢,就它的质来说,那就不是我们现在的心识所能够思议得到,换句话说,它的确是非 (p4) 常地深微;就它的量来说,不可思议呀,那是大得我们无法想像的!所以不管就它的质,不管就它的量、就它的性、就它的相,那三宝的意义那真是不得了!你怎麽跟它相应呢?嘿,「诸信」,如果说你能够相信它的话,那个信—从我们浮浮泛泛,哎,说:「我相信三宝。」哪怕你这麽浮浮泛泛,就有产生绝大的功效。这个数学上面有这麽一个公式,任何一个大小的数字,跟那个无穷大一乘,结果总是无穷大。你拿一乘无穷大也是无穷大,用一百万、一千万、一亿、十亿,不管多大的数字乘那个无穷大,还是无穷大。因为那个三宝的功德就有这麽大的不可思议,所以你沾上一点就不可思议。 所以这个信心真不可思议!不过,当然就我们感受到的方面来说的话,那完全要看我们的信心的差别,我们信心越纯,那麽你所得到的越纯。所以三宝方面固然不可思议,然后你能信三宝的信心,它也不可思议;如果这个两个相应的话,你得到的异熟果报,那也是不可思议。以前我们曾经举过不少公桉,都是这个,等一下下面还要说。这个是经上面,那麽论上面呢? 【《摄波罗蜜多论》亦云:「归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 说你假定信得过三宝而去皈依的话,这个福德大得不得了,这个福德假定有样子、有 (p5) 形色可以衡量的话,啊!那这简直是大得无法想像地大,无法想像地大。平常我们任何一样东西要有容器去装,譬如说我们一张檯子,或者一样东西装在这个屋子裡面,然后呢,我们麦子装在我们一个袋子裡边。现在你皈依的这个福德假定拿一样东西装,拿什麽?就是拿我们这个三界,换句话三千大千世界,拿三千大千世界作为容器,来装我们皈依所得到的福报—嘿!对不起,根本装不下。啊,根本装不下!换句话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小得一点点,皈依的福报不晓得多大,你看看这个皈依的福有这麽大哟!就像什麽呀?说这一个皈依的福就像大海水这麽多,你现在要拿这个小小的手捧一捧,那个捧能衡量这个大海的水吗?无法去衡量它,这样。所以这个皈依福报有这麽个大法! 说到这裡,我们容或有怀疑说:「是啊,我们都皈依了,我们怎麽好像没有这麽大的福报啊?」是,我们名字上面说是皈依了,真实皈依了没有?这个大成问题。所以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皈依也要得皈依之体。假定你真正的皈依做到了,而你现在又是…… 平常你皈依做到了,你生天,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很容易的事情。如果说你皈依是皈依阿弥陀佛,一心皈投的话,你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根本就是超脱三界轮迴,啊!这个是超脱轮迴,是不得了的事情。这个福之大,你想想看,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怎麽能容 纳?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单单皈依就有这麽大。 (p6) 前面我们已经一路上面学过来,好几位同修都说:「啊!原来皈依还有这个道理啊,真是闻所未闻!」喏!实际上呢,真正的皈依就是如此,就是如此!那个同学所以说闻所未闻的话, 也说明了我们以前说皈依、皈依啊,只是开始说学步,种一点善根,慢慢地一步一步上来,真实的皈依乃至尚未了解。了解都不了解,你就能够真实皈依了吗?所以如果你正确了解,如理皈依,正得皈依之体的话,确实千真万确,可以得到这麽大的福报。 【二获大欢喜者,】 这个我们说有了福报嘛当然欢喜,不一定,有很多人,你看他很有福气,又有财,子孙满堂,又有地位名誉,他就苦苦恼恼的很,他不一定欢喜,它这个地方不但你有福还有欢喜。先引经论上面。 【如《念集》中云:「若诸日夜中,能随念诸佛,正归依佛者,此是人所得。」】 说假定我们哪,「日夜」,就是平常一切时处,能够随顺着三宝,去忆念三宝—佛,了解了佛的种种的殊胜,然后你真实如法如理去皈依的话,这个好处,这就是我们人所得到的。这个话要解释一下,我们才能了解。你要晓得,人的真正殊胜之处在什麽地方?在三界之内,为什麽初机修学唯一的只有在人道当中,原因何在?人有一样东西特别 (p7) 强盛—思,思惟、思心所。这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有什麽功效?这个要说明一下。平常我们一切的有情,一切的有情都同样具足的几样东西,说六根。同样六根—当然无色界那个色法不存在,那麽上界的容或有一些东西,因为在定当中,乃至于譬如说有很多特别的地方。就一般来说起来,眼根所对—眼所见,耳所闻,然后呢鼻、舌、身种种,当对了这个境界以后,马上紧跟着这个意识,所谓「五俱意识」跟着它一起来了。所以平常我们这个心裡边的,一直随着这个五根转,而这个情况是非常粗勐。所以在这种状态之下,那个心力啊,一直跟着外面在转,跟着外面在转。 那麽,因为你跟着外面转的话,你始终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当中,你没有办法从这个外相的事相上面,更深一层透过这个事相的表面,认识这个裡边深一层的意义。要什麽情况之下才行呢?就是说你必定要把这个意识,从外面的五根上面把它收回来,收回来,不被这个外境转。那个时候,你这个意识能够再集中起来,贯注在你所观察思惟的这样事情上头。我现在随便举一个例子,很简单。譬如叫你去念书,叫你去念书,你正要念得好的时候,平常我们一般来说,外面吵了,或者有人打搅你了,那个时候你念书念不好。为什麽?喏!因为耳根所对不行耶,对不对?就是这样。还有呢,就是你心裡面有很多所好乐的事情,有一样东西很难放的事情摆在这裡,就是外面的境引着你,你必定要把这个拿掉 (p8) 了以后,然后呢你把你的意识贯注在这个地方去,然后你才能够深入。 所以,现在关于前面所说的这个道理,我们已经体会到一件事情—都是什麽?都要经过思惟观察。这个时候必定把这个意识,从那个外境上面要拿回来,贯注在这个裡头去,贯注在这个裡头去。然后你能够如理如量地去思惟,思惟了以后,跟这个法相应的种种的内涵,你才能够体会得到,体会得到。那麽所以在这个地方所谓「随念」等等,都是这样的。 然后你去想:啊,这个世间哪,虽然表相上面看起来是那麽快乐、这麽好,实际上,唉!这个是虚假的。表相上面好像是一年又一年,天增岁月人增寿,可是实际上的内涵,天是增了岁月,人在减寿。你才能够从那个表相上面,进入这个事相的内涵去。然后你经过了这个思惟观察,得出来这个结果说:啊!现在你要皈依,这是唯一可靠之处。如果你能够这样思惟的话,那个时候你会发现一个什麽事实?觉得:唉呀!以前都被这个外相所骗,所以种种的痛苦由此产生。现在不!啊,现在这个外相是骗不了你了,所以你不再被牵着鼻子走。因为你被牵着鼻子走,所以产生种种的苦恼。现在呢,你当下得到解脱,一切自由自在的,自己可以把握得住。那麽这个情况之下,你会有一个什麽感受说:啊!本来为着环境转是烦烦恼恼,现在呢由于这样的话,你不被它转,当下不再烦恼,得到清 (p9) 凉、得到自在、得到解脱,这岂不是欢喜吗? 所以你如果说,真正地能够这样的话,那内心当中的的确确,到那个时候有一种欢喜,这个欢喜叫做什麽?法喜,法喜。其实我们不必这麽深谈啦!就说念佛,说:「哟!这个世间这麽可怕啊,现在到极乐世界呀,这麽快乐啊!」然后你能够这样想的话,你只要如理如法地去想,的的确确这个内在就让你感到太多欢喜。在座的好几位同修,已经透过了佛法告诉我们的道理,如理去思惟以后,欸!发现以前这种苦苦恼恼的事情,现在整个地就转过来了。那用这麽一点点哪,就会得到这麽大的好处,所以他不但得到福,而且可以得到欢喜。那你想,我们现在对这个佛法真是可以说皮毛一点点哪,已经这样欢喜,你将来深入真正能体会到的话,这个欢喜真是无量无边地多啊! 【于馀二宝亦如是说,】 其他法、僧也是这样。 【我今获得依止如是三宝归宿,是为善得,作意思惟,增长欢喜。】 想:哎呀,说:「好呀!以前因为不认识,一直错了,结果是越走越错呀!现在真 (p10) 正的这个正确的该皈依、可皈依、应皈依。啊!这实在好。」然后你能够这样地作意思惟的话,这个欢喜增长,这个欢喜增长!平常,就像我们以前做错了,自己还觉得做对,忽然之间发现:「哎呀!以前上了当了。」到那时候,你觉得:「哎!我这下不上当了真好。」然后你继续努力地,你发现不上当的好处又来了,当然你越想越走是越欢喜。那麽第三呢, p. 114 【三获三摩地,】 还有呢能够得定。要晓得这个因为欢喜就容易得定,为什麽原因?要晓得定这个东西,它必定要是内心很宁静的,假如你心裡面一天到晚烦烦躁躁,你能得定吗?当然不行。所以他一定粗勐的烦恼解脱了,然后跟法相应了,在那种欢喜的状态当中,欢喜的心情通常心是比较宁静。然后呢你在那个时候,从这个基础上面更进入,就得定;由于定就得慧,由于慧就得解脱,得了解脱—说「清淨」,所以第四: 【四获大清淨者,谓由等持及以慧学而得解脱。】 就是这样,那麽这四个。那麽另外一点呢,这四个的程序我们要了解。第一个,你皈依的时候得到的福,这个就是我们的资粮。然后呢你根据着这个资粮,然后你善根增长, (p11) 如理思惟,能够跟着它去做的话,处处地方照着去做的话,你内心上面跟它相应了。相应的正确的内涵是什麽?欸!那就是你不再跟烦恼相应,于是啊,这个时候的的确确不再造恶业、增长善业,这个是刚开始,属于戒学范围。所以这个情况之下,你的内心上面,自然可以得到戒相应的这种调伏粗勐烦恼,获得烦恼息灭的清凉,得到内心上面的浮浅的欢喜,由此深入定、慧而得解脱。所以这个四个,还有这样的一个必然的次第在。 【◎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护者,至下当说。二于一切种邪胜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者,】 所有的错误的、邪执的这种观点,「胜解」就是以前那种观点。这种观点,不但是说皈依世间这种大自在天、邪神等等,就是现在我们世间,很多。其实我们极大部分,这个人都是在世间的行相当中。其实世间的相…… 前面一再说,我们并不是把世间的东西不要。而是说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把世间的很多概念,像医生,普通世间的贸易,由在家人作为我们存活的这个帮助,帮助的条件,这个可以的,也是应该的,但是绝对不是以这个为主!所以通常情况之下,譬如说,它这个概念跟佛法告诉我们的概念有矛盾冲突的地方,我们一定採取佛法的概念,不再照世间的,不再照世间的。这一点特别注意!不是说不要它们的。 (p12) 譬如说我们现在常常去看医生,医生说:「哎呀,你这样不好,信了佛吃素没营养啊!」对不起,那不管!他除了这个以外,叫你用什麽药,你一定听他的,怎麽个吃法可以;可是假定你吃了素说,他叫你要吃肉,那你不听他。当然你还没有持斋之前,那没什麽关係,这个要注意啊!这个要注意。所以这个地方的所谓「邪胜解障」的内涵,就是凡是跟三宝不相应的、违背的所有这个东西,你自然而然信得过三宝的关係,你自然而然去把它拿掉了,绝不成其为障碍。要不然你总归会这样的:哎哟!这个东西等一下没有营养,不行、不行,所以你不要去;这个又是这样,又不要去。那就错了!所以现在呢,在这麽一来的话,慢慢轻微,乃至于永远灭尽。 【谓由信解,归依恶师恶法恶友增上力故,造诸恶业,皆得轻微,当得清淨。】 以前在没有正确认识之前,那你所信的以及你所了解的,都是什麽?「恶师、恶法、恶友」。师,现在转过来,就是我们的大师—佛;法,就是旁边的人告诉我们方法,现在是正法;恶友。就是由于前面这种力量造的恶业,现在因为你归凭了三宝改过来了,渐渐轻微乃至于得清淨,乃至于得清淨。关于这一点,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哦!我们现在在学习当中,所以随时要警惕自己,我们的的确确很多见解当中,对三宝还并不认识。我们 (p13) 现在的起心动念仍旧是什麽?仍旧这种恶法在脑筋裡面,仍旧这种邪胜解。 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来问我,他说他晚上吃牛奶供养,应该不应该供养?我说:「应该啊!」可是他有人告诉他,他说:因为昨天我们不是刚讲过嘛,说这个随便吃什麽,受用淨水以上要去供养。他说他吃的时候旁边有人告诉他:「你不要供养。」嗯?那为什麽?他说:「晚上那个三宝不受供养。」你们说对不对呀?好,倒现在考考你们喔,考考你们喔!对呀!我们说那我们是出家人,僧团过了午以后不食的。你现在跑得去晚上喝牛奶,你去供养,是供好、还是不供好?他说对不对?这个让你们好好地想一想,明天告诉你们。 所以在很多地方,的的确确在这个概念当中,我们并没有弄清楚。所以没有弄清楚,你只有一个,随时随地警惕自己,不要自己随便开口,不要是随便看了一点书,听见了一点了,随便乱开口。最好的办法就是遇见这种情况,你应该思惟观察一下,到底该怎麽做,那个时候你肯去学,你能够慢慢、慢慢地深进。要不然的话,我们虽然哪自己在学佛,实际上弄了半天,始终在学我。所以真正皈依了以后,要学这个学处,要好好地学,要五年,要跟着一个非常精彩的老师努力勤学。为什麽要这样去做?就是你一定弄得开遮持犯最细微的地方,行持怎麽样行持, 为什麽原因;如果你弄不清楚的话,对不起,尽寿 (p14) 不离依止哦!我们现在是一窍不通,跑得去的话,就随便这个乱盖一通,这个很危险哪!在这个地方我是随便一提。 【三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 你一皈依了以后,你的行为就是从此以后正,因为你的行正,所以将来感的果一定美妙。然后呢你进至登到「正至善士数中」,的确所正确的依止的地方,真正的这些才是三世界当中对的、不错的。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说「诸上善人」,那个时候,你从皈依开始就可以进入这个圈子。 【四为其大师同梵行者,及于圣教淨信诸天,爱念欢喜者。】 皈依了以后为「大师」— 大师就是佛;「同梵行者」就是僧,这个僧,狭义地来说就是指四众,广义地来说如法行持者;乃至于其他「及于圣教淨信的诸天」,那个都是护持佛法的,他会爱念欢喜。 【谓得趣入善士数中,为大师等之所喜乐,】 这样,所以我常常说,平常我们常常说:「哎呀!不要得罪人、不要得罪人。」注 (p15) 意呀!当然你能不得罪,千万不要得罪。可是万一,尤其是我们修学佛法,修学佛法了以后,很多概念、很多行为呀,跟世俗上面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碰见这种情况之下,两者当中,不能同时善巧处理的时候,你注意!你如果说顾全了不得罪人的话,那时候你得罪了佛菩萨跟诸天;反过来说,你如果不得罪佛菩萨诸天,你要得罪人。请问你们愿意取哪一个?这个概念很重要!这个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再说一遍,当然最圆满的办法,你既上得诸佛菩萨诸天的欢喜,下面呢大家也欢喜,这个是最好。万一两者不可得兼的时候,你们要想一想,应该怎麽办?这个地方顺便一提。下面我们继续看: 【诸天如何欢喜者,谓彼欢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归依,从彼处没来生此间。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皈依,亦当来我众同分中。】 天为什麽欢喜啊?他们看见你这麽皈依了以后,他们就说:「哎呀,好啊!我们所以生天是因为什麽?因为照着皈依,然后呢,如法修持成就了皈依,所以离开人间跑到这裡来。他们现在这样的话,哎,也到我这个地方来了。」他们好欢喜啊!其实我们现在也是一样,我们现在大家弄得很好,看见有人来,大家好欢喜,自然而然的,就是一般状态就是会如此,就是会如此。那麽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事情:那个修罗啊,他常常跟那个这 (p16) 个天上的,大家打,大家打。所以如果天众人越来越盛的话,欸,那个打起来,比较打胜的机会远来得多,所以他很欢喜。所以你如果说成就皈依的话,天众炽盛,如果你破坏的话是魔众炽盛,就这样一个道理,这是很清楚、很明白的。 那麽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点,你就了解了—是的,如果说你在世间,儘管刚才说的这个人世间也许这个规则不一样,大家觉得:「哎呀,你这麽不相应!」但是你能够随顺着三宝,你说:万一我这种随顺了三宝,世间不同意;儘管得罪人,但是呢我却使诸天欢喜。诸天欢喜的原因是什麽?你成就皈依,结果呢,你生天去了。请问:你愿意走哪一个?世间最长不过是一百年,然后你如果能够生了天,最起码的四天王天的寿命相当于人间九百年哪(编者按:疑师口误,九百万年)!请问:你愿意採哪一个?人间就算得罪了,一百年一直得罪人,我还是愿意。得罪了一百年,我最起码可以九百年享天福啊,何况还可以上三十三天哪!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喏、喏,喏!这个地方自己值得每一个人,大家来反省策励一下。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四十九卷B面 值得每一个人,大家来反省策励一下。下面是 p. 114 (7) 【◎ 教授所出胜利分八。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 说皈依了以后正式地进入佛门,这个叫内道了,这个时候算是佛弟子。他下面说,进入佛道内弟子, 【总有多种,建立内外差别道理,然共称许,觉与寂静论师,以有归依而为判别,】 真正地分别有很多种差别,有的人这样说,有的人那样说。可是根据现在这个地方的传承,这个师承是那两位,不管是阿底峡尊者以及寂静论师,他们两位判别这个内外道的差别,判别佛弟子的差别,都以皈依作为根据,说你有了皈依就算佛弟子,就进入内道,所以说「以有皈依而为判别」。 (p18) 【谓得归依,乃至未捨,】 你得到了皈依以后在你没有捨弃之前,那是佛弟子。不过这个地方注意啊!「得」皈依。皈依的时候,你有一个得到的,得到了这个皈依,什麽东西?就是这个—得皈依体。到现在为止,你们只记着哦:皈依还有一个体。这个体的真正内涵,慢慢、慢慢地以后再来详细告诉你们,这个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好好地去学,一旦你得到了这个东西,那麽大家注意:你至少生天,如果是你想学淨土往生的话,一定往生,这个它的真正的内涵。所以下面很多地方讲的、学的就是学这个东西,就是学这个东西。到现在开始学的也是学这个东西,前面学的还是学这个东西,还是学这个东西。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须由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 所以这一个就是最开始修学佛法的第一个条件—皈依,那麽皈依了算是佛弟子。那麽在目前我们能够做到,能够了解的这个皈依的体是什麽?就是你至心于三宝接受他—这个才是大师;「等」字,那个才是正确的方法,这个才是共同修习的助伴。这一个状态,不是说听听、讲讲,而是从你内心深处一心一意皈投依靠,就这一点,就这一点。 那麽在这个地方呢,我们可以自己来反省一下,来反省一下。今天遭到一点点委屈 (p19) 了:嗯!被人家埋怨了几声,或者今天少获得一点利养了,或者今天有一点点小小的病痛了。这个是什麽?苦,对不对?是呀!痛苦。现在碰见了这个痛苦以后,你怎麽办呢?就是我们平常的一般的反应,这很清楚、很明白。受了委屈,然后呢或者跟他辩,乃至于跟他吵,或者你虽然没办法吵、辩的话,背后跑得去嘀咕,这是我们一般状态,世间的常态都是如此,这样。然后呢,你稍微少了或者什麽生了病,喔唷,赶快啊求神拜佛、找医生买药吃,这是一般世间常态,也是正常的。我们不是说修学佛法了以后不要这些哦! 这个时候注意的—为什麽要皈依?为什麽要皈依?以前容或不知道,现在我们了解了:哦!原来了解这个三界之内无非是苦,而真正能够帮忙我们解决苦,从根拔起圆满解决的是这个地方的,问题在这裡,皈依他,这个才是皈依的根本原因。然后呢因为你要脱苦,所以在这个理由之下找,那麽在这种情况之下,谁才是你皈依的对象呢?你要脱苦,他一定要什麽条件呢?根据这样一路一路地上来了。假定你说这个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后呢你能够如理作意经常这样去想的话,那时必然有一个什麽现象啊?你有苦你觉得:哎呀,这个苦呀,现在要找他问题才解决。对不对?是不是?必然地产生的结果。所以说这个皈依,如理的皈依跟平常的皈依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平常的皈依,完了以后皈依,你还是浮浮泛泛的,那个时候你们懂得了吧?儘管行相 (p20) 上面你是学佛啊,实际上学的什麽呀?跟佛是了不相干。现在你照着这个次第一步一步上来的话,的确步步踏实。是嘛!就因为你有苦,所以要皈依;因为要皈依,所以找到的皈依的对象是三宝。现在这个苦现起了,那个时候你心目当中什麽?「哎呀,这个苦啊!」然后一心皈投于他。是的,被人家埋怨了几句,你觉得很苦,那个时候你还是要去诉冤?跟谁去诉冤,跟佛去诉冤嘛,简单哪!跟谁去诉冤?跟法去诉冤,跟僧去诉冤。这个就怕你不诉,你去诉就对了! 跟佛怎麽诉冤哪?南无阿弥陀佛。欸,对了!所以不管你遭到什麽事情,你自然而然哪只有一心念佛。你怎麽皈依法?皈依法是什麽呢?为什麽你现在会烦恼?就是错误不认识,现在我们不必说深谈,最简单的法告诉我们法是什麽?空,缘起。所以一切法的现起,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他假定说今天埋怨你,有理由,有理由当然总归有原因,我错了,埋怨我,我改呀!没有理由,没有理由他为什麽无缘无故?那以前一定是种下来什麽恶因,今天还了他,好高兴,还了是无债一身轻。对呀!所以这个,这个时候就唯恐你不跟法诉冤。如果跟这些行持相应的叫什麽?叫僧呀!然后你去诉冤,那个人告诉你,喏、喏、喏,这个道理。啊,你懂得了,真感谢啊!是不是要这样啊?必然的结果啊! 然后呢,如果你生了病了,啊!说世间本来一无可取呀,然后呢最后结果是必定是老 (p21) 病死,病是死因,现在要死了,赶快多念几声皈依,然后到极乐世界可以品位高升。那医生要来找你,说不定你还不愿意,医好了以后让我多在这个娑婆世界多留几天,这苦不堪言,不要、不要!除非说你有大利益,为了一些利益,现在我一忍,一时不能放掉那些。假定说你这个皈依是至心的话,是不是会必然产生这个结果?对呀!所以这个地方就说「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 当然现在这个是理解了道理必然结果,现在的的确确地普通一般人是有两种状态,有一种是以理智为强盛的人,有一种是情绪感情为强盛的人。那麽理智强盛的人,是,刚才这个道理容易了解,他进来通常也会从这个地方进来的,所以进来了以后,他又善于利用他的理智很容易得到这个。感情来的,他就不一定这样的,他觉得:哎呀,皈依好啊!他也跟着去皈依。这假定你的的确确能够做到至心皈依,到那个时候也是一样,碰见什麽事情,反正就像人受了委屈了,没有办法去诉,跑到妈妈身边哭哭啼啼地诉,这样。所以到那个时候,你如果有受了这个,你还是跑到大殿上面,哪怕你流着眼泪说:「唉呀,阿弥陀佛,我受了委屈了,阿弥陀佛。」你还是会多念几声佛。所以这个时候注意哦:「至心」两个字,「于三宝所受为大师」,你真正地从内心深处接受它了。这个靠什麽力量?靠思惟。 (p22) 所以我现在常常提醒大家,这个人身的最佳的宝贝什麽?思惟。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了,痴痴呆呆站在那裡,欸,脑筋也不要动,听说念佛好,哎呀!最好希望赶快念一个佛,关在个山裡面,念它个三声,然后就往生了。实际上我这是过分强调了一点,当然不至于如此了,我这是特别说明,现在有太多人就是这个情况。是的,他是感受到世间的痛苦,本来这是很好的现象,他也了解了佛法,是件很好的事情,那个时候他应该怎麽办啊?善巧地找到善知识,或者了解这个怎麽样行持,然后努力运用他现在暇满人身难得的这个宝贝,这麽如理如法地思惟,他结果啊心心念念自然而然一直在这个上头,正行也是,助行也是。这一点千万要注意,千万要注意!所以我刚才这个话,你们千万要了解,要了解念佛的确是一个最好的法门,但是不得善巧的结果,就像现在这个流弊丛生。这个地方顺便一提,顺便一提,顺便一提。 【此若无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数。】 假定这个没有的话,不管你做什麽好事—做坏事更不谈,做好事都不能算佛弟子。所以这个地方,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佛弟子什麽?「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那个时候你皈依,得皈依体。然后你起心动念有一个特别的一个状态—依体起用。我们现在不 (p23) 必在这个文字上面转,实际上的状态呢?等到你真正至心皈依了,你动一件事情,哎哟,你想到这个佛菩萨要我这样做的,我该怎麽做!随便动一个念头,欸,我觉得已经这个样的,我要这样做!你自然而然会这样的,自然而然你就会这样的。 譬如说我们现在今天剃了头,穿了这件衣服了,你忘记掉说,一看:哎呀,不行!我现在穿了这件衣服了。尤其刚刚开始换那件衣服的人,可能你们有这个经验。有的时候你欢喜跑出去,一想,你看看这件衣服,不、不、不,以前可以做的现在不会做了,对不对?为什麽呀?那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你现在得到了这个东西以后,自然而然很多事情随时起心动念,觉得:「欸!不对、不对,现在要这样了!」内心上面自然有这种力量。所以用这个东西用在戒上面,叫防非止恶;用在皈依上面的话,那个时候你的起心动念,一心就归投依靠,以三宝告诉我们的方式为你行事的准则。假定这个没有的话,不算!不管你做什麽善事,嘿嘿,不是佛弟子,这样。因为不是佛弟子,它的好处就得不到,差别这麽个大法! 【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者,】 第一个得到,得到这个皈依,然后更进一步受戒。「律仪」就是戒,这个一切的律 (p24) 仪,一切的戒。这个律仪有一点哦—戒善,换句话说,得到了这个东西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所有一切的律仪戒法的这个好处,都依皈依而起。所以平常我们不管受什麽,三皈依固然是,五戒,乃至八关斋戒,沙弥、沙弥尼戒,然后比丘、菩萨一切戒,都是正得体的时候在三皈依的时候,都在三皈依的时候,就是这个。 【《俱舍释》云:「受归依者,是受一切律仪之门。」归依七十论亦云:「近事归三宝,此是八律本。」】 《俱舍论》、《归依七十论》都这麽说—一切律仪的根本。那麽「近事」就是平常我们说优婆塞、优婆夷,亲近三宝,承事如来的。那个刚开始的时候,皈依三宝,这个就是所有一切律的根本。这个八律仪就是五戒,然后呢八关斋戒,然后呢上面一样一样东西,这个根本都在这裡。 【此中意趣,谓由归依而能坚固涅槃意乐,从此意乐律仪发生。】 原因是什麽呢?因为你这个皈依,所以这个「坚固涅槃意乐」。涅槃是什麽?就是寂灭,究竟解脱一切问题。这个究竟解脱一切问题的最开始,从哪裡开始?皈依开始,皈依开始。现在这个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因为随时我们体验到:为什麽要皈依?因为 (p25) 了解世间是苦。所以涅槃是什麽?苦的究竟寂灭位嘛,就这麽清楚,如此因就感得如此果啊!由于你这样的内心这样的一个意乐,内心认识这个好乐,然后呢你一步一步努力要去获得,获得嘛当然你照着去做,照着去做就是受的律仪,这个一切律仪。由于受了这个律仪,律仪的戒体得到了,这个戒体就是根本,从这个根本上面,所以五分法身戒为基础,戒而得定、而得慧、而解脱、解脱知见,这样来的。这个次第这麽清楚,这麽个好啊!这麽个好!所以想想看这个皈依的福,的的确确无法衡量地大呀! 【三先集业障轻微灭尽者,】 前面以前积的业障,由于皈依了以后减轻,乃至于彻底地消除。 【《集学论》中,显示归依能淨罪时,说云「此中应以生猪因缘,而为譬喻。」】 那麽这个《集学论》上面,来说明这个皈依的好处能淨罪障的时候,它说:应该把这个譬喻来说明,什麽?生猪因缘说为譬喻。下面这个公桉,我来说一下,也唸一遍。 【谓有天子当生猪中,由归依故,即未生彼,是由归依能淨当生恶趣因故。「若有归依佛,彼不往恶趣,捨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说。故先集罪, (p26) 有者轻微,有者罄尽。】 彻底淨除。这个皈依生天因缘是这样。有一个天人,有一本经叫《羯摩那法天子因缘经》还是不晓得是什麽经,他是一个天子。那麽天子临终的时候五衰相现,什麽是「五衰相」呢?就是天人平常的时候衣服向来不髒的,到快死的时候,他衣服髒了。然后呢他身上的这个花,尤其是头上面这个花,平常那花一直都是鲜花,从来不会枯萎的,到那个时候头上的花会枯萎了。还有呢身上面他不会髒、不会有味道的,到那个时候他身上面又髒、又有味道,有的地方说,身上有威光或者是威光失去了,总之身上面的特质,由善而变恶了。还有呢他平常不出汗,他那个腋下会出汗。还有最后第五个,就不乐本座,他本来坐在那天子座上很欢喜,到那个时候,他坐立不安了。当这个五衰相现的时候,那快要死了,就相当于人那个必死之症,患了这个癌症了,那快死了。 所以天子一犯了那个五衰相,他就晓得要死了。那个天上的人,他是有天眼通的。哎呀!他要死了,忧愁大苦,但是他晓得这个死是无法避免的,他要看看死了以后到哪裡去,万一死了之后,还再生天,那还勉强可以。结果一看哪!堕落猪当中,唉!你不要说堕天上到猪当中,我们叫人间到你堕猪当中你受得了吗?绝对受不了啊,绝对受不了!不 (p27) 要说变成个猪,现在叫我们跑到那个猪住的地方去,在那儿住一天,我们实在受不了,我想没有一个人受得了,对不对?何况是你天上面。唉!他大苦恼,然后到处去求,求那个大力诸天,谁也没有办法,怎麽求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最后那时正好佛出世,有一个天,说:「欸!对了、对了,现在佛出世,他是三界一切智人,人天导师,唯有他晓得,你只有去问他,他能帮忙你。」那麽后来就请求那个佛,佛就告诉他—皈依,你只要皈依就不堕落,然后呢跟他说种种的皈依的好处。所以它下面这个偈,「若有皈依佛,彼不往恶趣,捨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就是这个《羯摩那法天子经》当中的一个偈子。所以他听见了很欢喜,然后至心皈依,过了几天果然死了,果然死了。然后呢死了以后,完了以后,他有没有堕落?没有堕落,又继续生天。 这段因缘,这段公桉,你们可以看看,这是千真万确。所以皈依这个福不得了啊!他本来要堕落畜生了,那何等严重,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解决的。欸!你只要皈依。注意哦!前面一再说的,皈依是什麽?要得皈依体,不要说我也皈依了,我这个皈依是相应不相应,这是大成问题,这个是才是我们真正要检查、检点的地方。那麽现在休息一下。 所以说有这个因缘,你看这麽个好呀!第三能够皈依,得到这麽好处,可以得到好 (p28) 处。实际上他那个生天,还是算起来很小的,很小的,生天算什麽!我们要跳出三界轮迴的,也都从皈依上面得到的呀! p 115 【四积广大福者,如前所说。五不堕恶趣由前应知。】 前面说得很清楚。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者,】 不管人非人都不能为难。 【如经云:「诸遭怖畏人,多归依山林及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 很多人遇见了不如意的、恐怖的事情,于是总归找一个依靠。他依靠什麽?山林、园囿,皈依所供的树木等等,各式各样的。这个的确,任何人碰到了苦恼不如意总归去找,就是不一定找到人嘛,我们也…… 不一定找到皈依这些事情嘛,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啦!有的人跑到求神卖卜,算命先生,或者我们找这个、找那个,这个都是。所有的这些东西,「其归非尊胜」,并不是殊胜、并不正确、也并不尊贵。「其归非第一」,这个真正要皈 (p29) 依的只有这一个,这是唯一独一的,所以除了这个以外都不对。因为他所皈依的,「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因为他所依的地方,不是第一,是错误的他自己本身,所以虽然去皈依了,他的苦恼解决不了。反过来 【若时有归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 那麽你能够皈依三宝,由于这个晓得真正的苦乐的真相,以及苦乐的原因何在,然后你了解了这个才能够超越这个痛苦。超越这个痛苦所行的就是道—八支圣道,道谛,然后呢得到涅槃灭谛的快乐,这个是真正皈依之处,能解决一切众苦的。 【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此归为尊胜。此归是第一,由归此归处,能解脱众苦。】 而这个要晓得,这个是什麽?以智慧,只有智慧才能够真正如理如实地找到正皈依处,而得到好处,皈依这个「四圣谛理」。这个既尊又胜,这个「尊」是尊贵,这是三界之内唯一真正尊贵的。因为这是实在的、不虚假的,这是殊胜的,平常的时候都庸俗的,那麽这个才是真正第一的,是唯一的也是。由于你皈依了这个,一切痛苦解决了,一切痛苦解决了! (p30) 前面说人与非人不能为难,关于这个我们说,你皈依了三宝以后,他马上就有护法神来护持你。哦,说我们说:「那麽非人不能为难,人怎麽皈依了以后不能为难?我们就看见很多事实,皈依了以后,人还来为难我啊!」这一点要解释一下,这一点要解释一下。这个误会,我们了解佛法裡面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因果缘起的法则,你真实地了解,人没有一个人能害你,只有你自己!真正能害你的是什麽?就是你的无明,你不了解这个无明的行相,跟着境界转了,害了,害了!所以假定你了解了一切因果法则,人家来害你,欸,那个时候你就想想看,他为什麽害你呀?如果说你有了伤害他的原因,他害你,当然嘛,应该的,还啦!就是刚才说这个道理。所以你正确地了解的话,的的确确—而这个唯一的办法,靠什麽?靠皈依三宝,如理如量地了解这个道理,问题就解决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当然啦!人都不能为难你,何况是非人?三界之内的的确确人是最强。 【此中应以成就风索外道等缘,而为譬喻。】 这裡有一个譬喻,这个譬喻我也不知道。 【七随一切想悉当成办者,随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养归依三宝,祈祷成办,则易成就。】 (p31) 不管你想什麽,由于皈依都能够成就。不管你做什麽如法的事情,你先供养皈依了三宝,然后祈求的话,很容易成就。当然你皈依了三宝以后,你所想的事情一定如法;其实你就是不如法,它一样地也成就,一样地成就。就这麽有这麽一个公桉,我这个地方说一下。说有一个沙弥到龙宫裡面去应供,到龙宫裡面去应供。平常啊…… 不,有一个罗汉。那麽这个罗汉去的时候,他有一个弟子,那个向来就是他自己去,不带这个沙弥去。后来有一次,那个沙弥他附在那个他师父的上面,得到了一点龙宫的馀食,哎呀!他觉得龙宫这麽好啊,他就想要夺这个龙宫的一切。所以他认真地持戒,认真地供养,然后发愿,最后这个沙弥果然如他所愿,变成一个强力的龙王,跑到那个龙宫裡面,把原来这个龙王都杀掉了,就是这样。这个恶愿尚且成功,何况善愿!你只要如法地去做,一定可以得到。那麽这是 【八速能成佛者,】 这个最究竟的。 【如《师子请问经》云:「由信断无暇。」谓由获得殊胜閒暇,遇归依处,学殊胜道,由此不久当得成佛,】 (p32) 像经上面说,因为你有淨信心,所以能够断无暇。断了无暇,就能修行,能够修行遇殊胜皈依的地方,学了殊胜的道,当然这样上去了成佛。成佛的话—啊!一切问题都解决,什麽好处都得到,这上面那个根本也就是都是次要的了。 【如是忆念诸胜利故,于日日中,昼三夜三,勤修归依。】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