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思惟苦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思惟苦谛

 

  ※﹝第二、正修苦分二:①思惟生死总苦,②思惟别苦。初中分三:①思惟八苦,②思惟六苦,③思惟三苦。今初﹞

  总苦的特征是只要在生死轮回当中,不管在哪一道,都有这些苦。别苦是指六道当中,每一道有它各别不同的苦。生死总苦可以从三种不同的分类法来说明,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我们先在理路上了解,一方面随分随力地学,把握住纲要,另一方面我们能相应的地方,要认真地去思惟、观察。

  【如《亲友书》云:「仁和应厌于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无量众苦出生处。」应如是修。此中修习厌生死者,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苦者,谓已显说欲乏等四,等字摄四,共为八种。此八种苦,是薄伽梵于多经中,明苦谛时数所宣说。】

  现在讲八苦,引用《亲友书》里边的文。「仁和」是对一般人比较尊敬的一种称呼,我们应该对生死的真相生起厌恶之心;像是「欲乏」,就是我们希望的得不到,还有老、病、死等等;这个「等」字就包含八苦中没有说到的其它四种:生、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很多经典中世尊在说明苦谛时都照着这八苦宣说的。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如共下时所说共法,此亦应取。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写皆当善修。若慧劣弱,可暂舍置所引教文,唯当修习应时义体。】

  共中士所应修的所缘法类,实际上是以共下士为基础渐次增上,所以共下士的这些共法,在修共中士时还是要修的。如果你修好了共下士的法类,觉得力量够,那么其它不共的法类也应当修学。我们现在脑筋很灵巧但是慧力不够,往往是越修越远,这点要非常注意。虽然懂得了道理,假定自己的慧力不够的话,宁愿暂时舍置,而应该修我们眼前欠缺的那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应时义体」。

  【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当于所缘遮心掉等,亦莫令随昏睡沉没增上而转,当令其识极为明净,渐次修习。】

  这些道理虽然要去思惟,但除了我们正在修习的所缘法类以外,其它不管善、恶、无记的法,内心都不要去缘。这是为什么说《广论》是对出家人而宣说的,一般在世间的人,大都喜欢开玩笑,觉得这样很轻松,可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心就完全松懈掉了。我并不是说开玩笑一定不可以,然而我们平常想尽办法要使内心当中保持增上都不容易,如果还串习这种东西,那对我们的确是一种障碍。其实还有很多应该注意的,在这里只是略提一点,我们要能观照自己所欠缺的、需要努力改善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掉举就是内心浮躁不寂静,这是跟贪相应的。一般而言,脑筋好一点的人,通常会有的毛病就是掉,背后推动的是贪。人家才一动、眼珠一转,他已经晓得为什么了,心里就跟着境界乱转,所以脑筋伶俐的人容易掉,这是贪心所使的一种攀缘。另外一种是沉,脑筋不太伶俐的人容易沉,心对境时糊里糊涂,脑筋就是转不过来,心就容易沉下去;加「等」字,是讲凡是这些跟法不相应的,我们都应该遮止。在整个修习过程当中,总之是希望保持内心的明净,当然这有很多方法,除了心理上的净化,还要环境、饮食、睡眠等等的配合,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利用难得的暇满人身,使自己和他人都获得真正的利益。

  【《入行论》云:「虽长夜修行,念诵苦行等,若心散乱修,佛说无义利。」此说一切散乱善行,其果微少。又《修信大乘经》云:「善男子由此异门,说诸菩萨,随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当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

  长夜是指很长的修行时间,念诵乃至于种种苦行,如果心散乱,那是没有什么义利的。也就是说,我们真正要修行的话,一定要在定慧、止观当中,可是定慧的根本在戒,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很重视戒学的理由,这一点非常重要。《修信大乘经》上说,「由此异门」就是从种种不同的方式,来说明菩萨所有的信解大乘,以及大乘出生,也就是从信解开始,渐次地深入,都是由于不散乱心正思法义而来的。一个是止,一个是观,也就是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这两个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再总摄前面已经说过的戒,就是三增上学──戒、定、慧,这个次第绝对不能乱。

  【此中不散乱心者,谓除善所缘,不向余散,法及义者谓文及义。正思惟者,谓以观慧观察思择,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须此二。故说引发三乘一切功德,皆须二事:一、除善所缘心不余散,专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随顺。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毗钵舍那或其随顺。】

  不散乱心,就是说我们一心一意缘在一个善所缘上面,不要让它散乱,这不一定是靠着定的工夫,平常我们的心,可以依持戒而收摄,戒本身真正重要的也是这个功用,心一跑掉,马上把它捉回来,一跑掉,马上捉回来,这一点比较重要。法就是讲的文,义是指里边的内涵。从这个经论上面证明,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的产生都需要止观。

  一个是安住于诸善所缘,心不要散到别的地方去,这就是专一而住的真奢摩他或其随顺。随顺就是得定之前的因,譬如我们讲持戒必须常尔一心的专念,这个都是奢摩他的随顺。第二要善观察善所缘境。很善巧地、正确地去观察,因为前面的定是定在善所缘境,然后要用这个宁静的心,去观察所缘的境,要了解如所有性跟尽所有性,这样的观察叫毗钵舍那,或者它随顺的因。这个毘钵舍那我们称它为「慧」。而慧的次第是闻、思、修,修前面是思,思前面是闻,为了要闻,所以要亲近知识,整个的道次就是这样开出来的。

  【如是亦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钵舍那所得之果。」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则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观之果。】

  大师再引另外一部经,就是特别强调这一点的重要。《解深密经》中世尊对慈氏(就是弥勒菩萨)说,三乘中不管是声闻也好,菩萨也好,乃至于佛也好,所有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修止观所得到的果。如果没有真正的止观及它的随顺,那么三乘的一切功德就不一定都是止观的果。

  前面是告诉我们在正思惟苦谛之前,必须把握的修学重点,否则我们懂得很多理论,但是并不实际。《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本书之所以珍贵,它并不单单是个正确的理论,还告诉我们要如实地修行。所以前面这些内涵,都是修行当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现在我们照着大师指示的修行方法,如理地思惟观察苦谛,就会产生应有的效果。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谓诸有情那洛迦中,及诸一向唯苦饿鬼,并诸胎生卵生,如是四类,于初生时,便有无量猛利苦受,随逐而生。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

  现在我们一一来看这八苦,先说生苦。第一个「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这个生为什么是苦呢?因为初生之时,便被各式各样的苦所逼迫。分别来说,地狱有情初生时就被寒或热的大苦所逼,饿鬼也是如此,从饥渴中生,其它不管胎、卵、湿、化,出生的时候都被无量的、非常猛利的苦所逼迫。第二个「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三界之内,不管欲界、色界、无色界中一切的诸行,只要我们还没证得涅槃寂静之前,都在有为法当中,由于粗重烦恼所随,所以真正想如法做一点事情都做不来--不自在转,这个我们平常都能够感觉得到。

  【三界有情诸行生起,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总之由有生住增长,烦恼种子随逐流转,故无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转。】

  这个特点是说,无始以来不论生住增长,烦恼的业习气一直跟随着,我们被烦恼所使,没有能力真正把握住自己,让自己安住在善事当中,如我们所希望地自在而转。最可怜、更麻烦的是连这点都不知道。说实在的,以我自己的经验,出家修行了很久,对于烦恼的根本还把握不住,这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至于不懂佛法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很多人修行,觉得自己定力不够,然后又要讲无我,可是什么是无我也不知道。通常我们希望追求的,都是随顺自己的习气,这是为什么本论一开头就非常强调依止善知识,在「总示亲近意乐」当中,第一个就是孝子心,不要随自己自在,要随善知识自在。因为我们自己自在的是烦恼,如果随着自己,等于是一直被烦恼所使;自己没能力,所以要找善知识,可是这个善知识并不是随便找一个人跟着他,而是要具足条件的,你才能依止他。真正的善知识他会认识烦恼,而且会尽心尽力去除烦恼,这是我们真正该追随的。所以在依止善知识之前,一定要清楚地去观察决择,要了解为什么要依师,还要自己具慧,这些都是实际上非常重要的。

  【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谓于三界既受生已,由此因缘,便能增长老病死等,无边众苦。烦恼所依故生为苦者,谓于生死既受生已,便于贪境瞋境痴境发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恼不静,不安乐住,谓诸烦恼,由种种门逼恼身心。】

  由于在三界受生的缘故,老病死等各式各样的苦就跟着来了。下面第四个是为烦恼所依故生为苦,一出生以后,内心自然而然对各式各样的境界会生起烦恼,可爱的就贪,非可爱的就瞋,对另外一种无所谓可不可爱的舍受就是痴,使我们身心不能安静,心里面一天到晚烦烦恼恼的。

  【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生苦者,谓一切生最后边际,咸不出死此非所爱,此复能令唯受众苦。故应思惟如是生时,众苦俱生,粗重俱生,生复能引衰老病等烦恼死亡,此亦能令受苦道理。】

  这个法性法尔如是,本来就是如此,你简直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不能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只要有生最后一定会死,这个绝对不是可爱的,由于这样也要受很多苦。所以应该思惟出生以后,生、老、病、死等众苦以及烦恼都跟着来,这就是生苦之相。

  【特住胎时受何苦者。如《弟子书》云:「极猛臭秽极逼切,最狭黑暗遍蔽覆,住胎犹入那洛迦,身屈备受极重苦。」】

  这里特别说明住胎之苦,因为其它的苦,道理讲完了,自己稍微反观一下,就可以感受得到,但住胎的状况我们都忘记了。实际上住胎是一件大苦事,只有佛菩萨才能够彻底了知真相来点醒我们,就像面前明明是苦谛,可是我们不知道,所以要靠佛菩萨的点醒。《弟子书》这段文里边的意义,就不细述它,各位要照着去思惟。

  【此诸文义,如《入胎经》云:「无量不净,周遍充满,多千虫类之所依处,具足最极臭秽二门,具足非一骨金巢穴孔,复有便利清脑脑膜髓等不净,生藏之下熟藏之上,面向脊骨背对腹皮,于月月中,出诸血相以之资养,母食食时,以二齿鬘细嚼吞下,其所吞食,下以口秽津涎浸烂,上为脑膜之所缠裹,犹如变吐。所有食味,从母腹中入自脐孔,而为资长,渐成羯罗蓝,頞部陀,闭尸健南,手足微动,体相渐现。手足面等胎衣缠裹,犹如粪秽,生臭变臭猛暴黑暗,不净坑中上下游转,以诸苦酸粗咸辣淡,犹如火炭。食味所触,犹如苍蝇,以不净汁而为资养。如坠不净,臭秽炽然,淤泥之中命根非坚。又母身内所有火力,煎炙遍炙极遍煎炙,烧热遍热极遍烧热,烧然遍然极遍烧然,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极大苦受。如如其母转动,遍动极遍转动,如是如是如被五缚,亦如投掷煻煨坑中,受诸猛利粗恶难忍,非所悦意,难以为喻,极大苦受。」如是其母,若受饮食太多太少及食太腻太干太冷太热,咸淡苦酸及太甘辛,若行欲行,若太急走,若跳若倒,若住火前,或蹲居坐,亦说于胎起大痛苦。生藏上压熟藏下刺,如被五缚插之尖摽。】

  《入胎经》告诉我们很多住胎之苦,实际上,要修观身不净或观受是苦的话,就依这个文好好去观就行了。所谓观就是思惟观察,真正能够很努力去观察,就会生起非常强大的苦受,由于这苦受的逼迫,求解脱的心就会非常强盛地生起来,我们就不至于念了文字却作为戏论。

  【从胎产时及产出时,所有众苦,亦如《弟子书》云:「此渐如硬压油具,压迫其次方得生,然未尔时即舍命,唯是受苦业力强。住不净中颠倒身,湿烂裹胎极臭秽,猛逼切痛如溃疮,犹如变吐宿念舍。」】

  出生的时候就像压油,现在压油的方法都是用化学的,以前是硬压的,出生的时候也是硬压,在强大的压迫下居然不死,这是因为我们有受苦的业力的缘故,换句话说,我们永远在痛苦当中。这里文中所讲的意思,我们也应该随分随力认真去思惟。

  【此诸文义,如《入胎经》云:「次彼渐生一切肢节,从其粪厕腐烂滴坠,不净暴恶生臭变臭,黑暗可怖,粪尿熏粘,臭气垢秽,血水常流,疮门之中,由其先业异熟生风,吹足向上令头向下,两手缩屈被二骨轮,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诸粗猛难忍非悦,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犹如初疮,难可触着,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极秽胎垢遍粘其身,由干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脏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难忍苦处。此由因缘增上,宿业异熟生风吹促至极艰辛,始得产出。生已无间,被外风触如割涂灰,手衣触时如利剑割,当受粗猛难忍非悦极大苦受。」】

  这是引《入胎经》中所说在母胎当中的苦以及刚出生时之苦。

  【又说如牛剥皮,被虫所食,及如癞人遍身溃烂,加诸鞭挞极受楚切。又产已无间,取怀抱等及寒热触,亦当受诸粗猛难忍,非悦意苦。】

  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牛被剥皮的痛苦,因为我们是剥牛皮的人,并不是被剥者。但我们可以想一想,平常稍微被针刺一下,我们就无法忍受,说皮被剥下来了,还有虫来咬你,吃你的肉,这是何等痛苦!不要说被剥皮,平常我们口渴,或者少吃了一点,身心两方面就很痛苦,这是我们有经验的。癞人就是得麻疯病的人,这个病也是极端痛苦。

  【八苦之中,特于此初及于最后,须殷重修。故如前说,当以观慧数数观察,而善修习。】

  应该照着前面大师教诫我们的,以观察慧不断努力地去修习。本来人生就有这些生老病死等等的苦,病大概是人人经验得到的,老就不一定;实际上真正最大的苦是生跟死,这个我们没经验,所以经论上面特别强调,对这二苦要更殷重地修习。

  【思惟老苦分五。盛色衰退者,谓腰曲如弓,头白如艾,额如砧板,皱纹充满,由如是等,衰其容貌令成非爱。】

  第一个:盛色衰退。诸位还没到那个年纪,你们一时感觉不到,但是诸位将来都会感觉得到。实际上有机会感觉得到还是幸运的,早死那更是不幸,因为老时虽然身体上是痛苦,可是他的经验和心灵的成长,非要到那个时候才能成熟,所以年轻死是最不幸的,因为人最珍贵的是智慧,所以我们人真的要得到好东西,老苦还是免不了,别以为逃得了老,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气力衰退者,谓于坐时,如袋断索,起如拔树,语言迟钝,行步缓慢等。】

  这个苦状我现在就很深刻地感受到了,对你们来说,起坐时一点困难都没有;对我来说,当我坐着要叫我站起来,实在就像拔树一样,不要说拔树,你们试着去拔草,有时候费尽力气还拔不动,何况是拔树。坐在那里要站起来这么困难,可是站着要坐下时又像袋断索,因为脚实在没气力,就像一袋米摔在椅子上,这么个严重法。

  【诸根衰退者,谓眼等不能明见色等,重忘念等,减念力等。受用境界衰退者,谓受饮食等,极难消化,又无堪能受诸欲尘。寿量衰退苦者,谓寿多灭尽,速趣于死,应当数数思惟此等。】

  这是第三个:诸根衰退,我现在常常感觉得到,刚刚说完的话,转个身就忘记了。不过还算好,现在有很多人甚至得到痴呆症,什么都忘记了,老就会这样,那是你们无法想像的。当年我听见尊长说:「啊,老啰!老啰!」我想,老是什么呀!心里面觉得怪怪的,等到自己身上呈现了,才体会到就是这样。其它的受用境界衰退、寿量衰退苦等文字很简单,但内涵是我们要好好努力思惟的。

  【《广大游戏经》中亦云:「由老令老坏少壮,犹如大树被雷击,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快说老出离。诸男女众由老枯,如猛风摧娑罗林,老夺精进及勇势,譬如士夫陷淤泥。老令妙色成丑陋,老夺威德夺势力,老夺安乐作毁訾,老夺光泽而令死。」慬哦瓦云:「死苦虽重,而时短促,此老最重。」迦玛瓦云:「老渐渐至,故稍可忍,若一时顿至,实无能忍之方便。」】

  就是说年纪大,慢慢地变苍老了,少年时的种种好事都会被老所坏。就像房子破了以后,摇摇欲坠,令人害怕,幸好世尊能仁告诉我们离苦之道。所有的人,无论男女都被老所摧毁,就像大风来的时候,摧毁树木一样。经论和祖师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愿各位同学好好思惟。

  【思惟病苦分五。身性变坏者,谓身肉销瘦,皮肤干枯等。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谓身中水等诸界,分不平均增减错乱,身生逼恼,心起忧痛而度昼夜。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谓若有云,诸可意境于病有损,虽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欲。诸非可意境界受用,虽非所欲须强受用者,谓诸非悦饮食药等,须强饮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诸粗苦事皆须习近。速离命根者,谓见病难治,便生痛苦,当于此等审细思惟。】

  第一个身性变坏,病的特征就是会使得我们身体变坏。《广论》这本书源自藏地,藏地的医学跟我们传统的中医对疾病的成因有类似的说法,都说生病是身体当中所谓四大不调,当地水火风平衡的时候,身体就健康,哪一部分不平均就会产生错乱,使问题出现而生病,这时身体会痛苦,内心也会日夜忧恼。平常我们很欢喜的、可意的境,生了病就不能受用了。譬如我们想出去玩,生了病就不可以出去,因为吹了风更糟糕;想要吃某些食物,但是这个如果对我们的病有损害,那就不能吃;除了这个以外,「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意」,威仪道就是我们的行动,生了病只能躺在那里,动都不能动,不能随自己的意愿。另外,我们欢喜的境不能受用,而不欢喜的境,却一定要强迫我们去受用,譬如吃的是苦药、要动手术、还要做种种治疗等,我们都得被迫接受病的特征就是这样。关于这个我们应该好好地思惟,因为病苦这件事无论老少大家都会碰到。

  【《广大游戏经》云:「多百种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众生,当观老病坏众生,惟愿速说苦出离。譬如冬季大风雪,草木林药夺光荣,如是病夺众生荣,衰损诸根及色力。令尽财谷及大藏,病常轻蔑诸众生,作诸损恼瞋诸爱,周遍炎热如空日。」】

  各式各样的病跟病苦逼着我们,就像打猎的时候去追逐鹿,现在这鹿就是比喻我们自己,逐鹿的这个人就是病,打猎的时候我们人追鹿,同样地,我们也被病所逼迫,实际上三界之内没有一个地方不会坏,我们无法避免老病来损害我们,那要怎么样才能够跳出来,祈求世尊能够告诉我们。下面用另外的比喻说明病苦。

  病对我们的伤害,就像冬天草木遇到大风雪。台湾的冬季是不会刮大风雪的,藏地或大陆北方就不一样了,一到了冬天,原先长得很青翠的树木,整个都枯掉了,风雪一来时,所有可爱的光彩也都消失掉了;病来的时候也是这样,平常容光焕发、精神百倍的人,一旦病倒,躺在那里动都不能动。「衰损诸根及色力」,病了以后,身根不能动了,光彩和气力也被病所衰损而不复存在。除了这个以外,生了病以后就得看病,钱财不能进来还得付出,使得我们平日累积许久的财谷及大藏(就是财宝的库藏)消耗尽净。而且「病常轻蔑诸众生」,不管你怎么神气,病来的时候,它才不理你,对你作种种的损恼;原本我们所喜爱的东西也会因病而感到排斥;本来有些事情对我们所产生的效应,我们是可以避开或者只受一部分的,而病来的时候,就像天空中的太阳,大地都普被热光所照逼,我们完全都躲不掉,受其掌控。下面是死苦,这也是所有一切众生共同的。

  【思惟死苦分五。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舍离圆满可爱亲族,舍离圆满可爱朋翼,舍离圆满可爱身体,死时当受猛利忧苦,乃至意未厌此诸苦,当数思惟。】

  不管你有多少财富,到死的时候一分也带不走。不管你有多少亲近的人、多么圆满的家族、多么可爱的眷属和朋友,死的时后一个也不会跟你走,乃至于跟自己最亲近的,我们一直执着的这个身体,一样要舍掉。心中的忧愁和身上的苦恼,死时候都非常强盛地逼迫我们。

  世俗人跟修行人的根本差别就在这里,平常人不知道事前准备,一天到晚忙的都是生老病死的因,然后等到问题产生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必须趁身体健康、脑筋清楚的时候多去思惟,如果我们很认真地思惟的话,就算身体很健康,也会生起就像生病、就像年老、乃至死亡这样痛苦的感受。由于生起了这个觉受,也晓得痛苦的因何在,这个力量就会推动我们努力去修行,这样就不会浪费这个健康、强壮的人身。如果把苦因拿掉,就能从生死轮回当中透脱出来,所以修行要修到对现世或生死当中的一切好事情,生起很强大的厌恶、远离之心。在这个意乐还没有生起之前,要不断地照着前面的方法去思惟,我们真正要忙的事情就是这个,现在要学很多东西,也无非是忙这件事情。如果只是讲了很多道理,文字学得很好、很会辩论、学问第一等,可是没办法照着去做的话,那都是戏论,到最后都困死在生死中。

  【前四为苦之理者,谓见当离此四圆满而发忧苦。】

  前面说拥有可爱的财位、亲属、朋友、自身,为什么会苦呢?因为到死的时候,越是圆满,离别的忧愁越是厉害,因为心忧愁,所以身体上也更是难受。又死本身当然也苦,所以死的时候就有这五种苦。

  【《广大游戏经》亦云:「若死若没死没时,永离亲爱诸众生,不还非可重会遇,如树落叶同逝水。死令王者无自在,死劫犹如水漂木,独去无伴无二人,自业具果无自在。死擒多百诸含灵,如海鲸吞诸众生,犹龙金翅象遇狮,同草木聚遭猛火。」】

  「若死」是要死的时候,「死没」是死掉了以后,所有亲爱的人,都舍离了,从此以后就不可能再见面,就像树的叶子掉下来,随着水漂走了,这个树叶是不可能再回到树上面去的。所以不管你有没有地位,就算世间最高的国王,但到死的时候,就像被强盗或敌人劫走,国家、豪富等什么都没有了﹔又像水上的漂木一样,独自漂逝永远不再回来。这都是应用不同的比喻,策励我们内心对于这件事情的认识、了解、思惟,而策发厌离心。

  死的时候不管多亲爱的人,没有人能够伴着你去,只有你一个人走,实际上这还是自己造的业,因为不了解世间的真相,或者了解了没有如实的修行,到死的时候已经不得自在了。我们常常犯这个毛病,了解是了解了,如果不仔细去思惟观察的话,了解得再多,都是增长我慢。所以就可以知道,在宗大师时代辩论的方式跟现在不太一样。为什么特别提出辩论这一点呢?因为平常我们自己看书,看得洋洋得意,别人看不见,你自己也不会充分表露;现在为了学这个深广的教法,要藉辩论认清理路,如果你们稍微仔细去看的话,会看见辩胜者那种得意洋洋的味道。本来所学的道理是要净除我们烦恼的,可是学错了,就会增长非常高昂的慢心,所以真正要从理论的认识进而深入的话,的确需要一些条件──自己的善根、周围的环境等等。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好像不错,蛮自负的,我想这种情况可能有很多同学跟我一样,乃至于自己觉得能够学到《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么圆满的教法,更是有善根。实际上是学了好几年以后,才有机会真正体验到内心当中的烦恼最粗浅的一点影子,这一点大家注意一下。

  「死擒多百诸含灵」,真正死的时候,不管你是哪一道,只要是「含灵」,就是指有情,全部都会被死所吞食,就像大海吞没一切一般。下面还有一些特别的譬喻,譬如龙有非常大的神力,变化无穷,可是一旦碰到金翅鸟的话,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象是陆地上的有情当中身体最大、最强有力的,但碰见狮子王的时候,也是一动都不能动;又如草木,不管长得多么茂盛,猛火一来的话,烧得干干净净;同样地,世间所有的众生,到最后只有一条路──死,这是我们应该思惟的。除了前面所说的生、老、病、死以外,还有下面的四种苦:

  【思惟怨憎会苦分五。谓如遇怨敌,便生忧苦;畏其制罚;怖畏恶名,遭非赞颂;畏苦恼死;违正法故,畏惧死后,堕诸恶趣。当思此等。】

  这五点应该认真地去思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偏偏到处会碰到怨家对头,心里面先忧苦;然后怕他会伤害我们,所以有「畏其制罚」的苦;除了身体上,还有「怖畏恶名」的苦,平常总希望人家来赞叹我们,遇到冤家时,他不但不会赞叹还要毁谤;乃至于「畏苦恼死」;又因为生前「违正法」,没有如法去做,所以害怕死后会堕恶趣,总共是五点。当然大分主要的是五点,实际上仔细去看的话是无量无边,不欢喜的偏偏碰在一块儿,喜欢的又爱别离,偏偏不能在一起。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谓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语生愁叹;身生扰恼;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应受用等有所缺乏。当思此等。】

  前面说的是冤家偏偏碰到,这里是讲亲爱的人偏偏舍离,我们内心当中会发生几种现象:心忧、语愁叹,然后身扰恼,身口意都处在痛苦之中。会一直想他对我有这么大的好处,现在却离开了,脑筋当中不断地去恋着这个东西,内心就会热恼而痛苦。又因为喜爱的人离开了,自然很多地方就不如原来那样适意。这是「爱别离苦」,前面是讲人,后面讲受用的物,这都是我们喜好的东西,终究都会离开我们。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如爱别离。求不得者,谓务农业秋实不成,及营商贾未获利等,由于所欲励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忧苦。】

  第七个是我们所希望的得不到,这也是苦恼。这跟前面的「爱别离」一样,我们希望的得不到,不过有点不一样,爱别离是已经有的,你会舍离它;求不得是你希望得到的得不到。这里举了两个例子,譬如种田,你辛辛苦苦地种了半天,希望到秋天有好收成,可是却不如想像那样,或者遇见一场灾害,整个毁掉了;做生意的人本来想赚钱,结果没赚到还要亏本。现在我们生活当中所忙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虽然很努力,结果得不到,于是内心当中很苦。

  又例如你们刚来寺院的时候,大家想想,有没有爱别离、求不得之苦?不但离开了家里面的父母亲友等,即使到了这里,也不能随心所欲,往往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如果仔细去看,在我们生活当中都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如我所欲,可是真正有几样东西能够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得到啊?而在这里跟世间又有一个根本差别,世间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就会想种种的办法去获取它;因为人有很高的智力,我们如果努力去经营,往往也可以办得到。以短视的眼光去看是得到了,可是实际上对长远的生命毫无意义,因此佛法告诉我们,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身,要从生命的根本去解决问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以上是八苦当中的前七苦,大家已经大概有一个简单的认知,最后是第八苦:

  【思惟宣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谓是当成众苦之器,及依已成众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于此诸苦当数思惟。其中初者,谓依受此取蕴,能引来生以后众苦。第二,谓依已成之蕴,为老病等之所依止。第三、第四,谓彼二苦粗重随逐能生彼二。】

  最后是五种取蕴之苦,通常叫五阴炽盛,五阴或五蕴代表同一样东西,就是我们这个身体、生命;炽盛就是像火烧得很热烈、很盛,这比喻五蕴身心上的苦非常厉害,这也分五点来说明。「当成众苦之器」是第一个。「依已成众苦之器」是第二个。「苦苦器」是第三个。「坏苦器」是第四个。「行苦器」是第五个。这五种情况,我们应该不断、不断地去思惟。

  第一个是「当成众苦之器」,「当」是当来,将来会成为众苦的器。「器」是盛东西的器皿,我们这个五蕴的器所盛载的是一切的痛苦,我们把这个身体看成很好的东西,实际上这个身体就像一个用来装各式各样痛苦的器皿,我们就是这么颠倒。所以说因为受了这个取蕴,结生以后一切的痛苦就跟着来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依已成之蕴」,依已经形成的蕴体,对我们眼前这一生来说,这五蕴体已经有了,前面说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等,都由于有这个身体而来。当然我们会说:不是也有一些快乐吗?下面会告诉我们,这快乐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可是我们偏偏还是乐此不疲,要去忙这个眼前小小的快乐,其实到最后所有的快乐都是痛苦。拿佛法来说,这些东西都是最可怕的鱼饵,看起来满好,一吞下去是痛苦得要命!鱼吞下了鱼饵,最多一生的生命送掉了,如果我们不了解真正的苦乐,就永远在三界中轮回,这是多么地可怕!

  第三是「苦苦器」,第四是「坏苦器」。苦苦就是痛苦的事情,它本身是苦的。坏苦是指快乐的事情,因为它不可能永远保持着,快乐的时候好像很好,一旦消失掉,痛苦就来了,这是会坏的,所以叫坏苦。我们如果并没有真正很大的快乐,失去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大的痛苦,如果你今天很有势力,突然之间碰见个冤家,把你拖下水;或者有些人原本有很大的财富,忽然之间遇到什么灾害,或者经济不景气,像作股票生意的人,一旦股市大跌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跳楼自杀;诸如此类,越是高处,将来跌下来的时候越是痛苦,这个就叫「坏苦」。

  「彼二」就是前面的第一、第二,只要有了这个身体以后(第二),它一定会有第三、第四;眼前造了很多业以后,将来一定还要受生,这是第一;而我们永远在六道中轮转,由于第一、第二的关系,结果这个苦苦跟坏苦就跟着来了。最后一个是行苦,行苦是什么呢?

  【第五,谓初成取蕴,即便生为行苦自性,以一切行为宿惑业他自在转,是行苦故。于三苦时此当详说。】

  只要一旦结生,这个「取蕴」形成了,行苦即生。行是迁流义,就是不断地迁变流转,我们称身心为「相续」,就是因为它不断地在改变。我们得到一些快乐,就希望能够恒常得到它,但它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一直在改变,到最后消失掉了。改变这件事情的本身,虽然并没有很明显地让你感觉到苦跟乐,但是因为这个蕴体一直还存在,所以下面所有的苦都跟着来了。我们这个身体是以前的烦恼跟业所感得的,它永远随着烦恼跟业在转,所以说是「他自在」,这个就是行苦的特征。

  这个到后面讲三苦时,会再仔细地说明。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本身就是苦的,「坏苦」就是快乐的事情,「行苦」就是我们感觉不到,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而它的本质就是痛苦。关于这三苦,有一个简单的区分界限,苦苦只要是有情生命都会感受到;对于坏苦,不要说畜生不知道,普通一般人也不知道,只知一心追求快乐,可是有些宗教家或世间的哲学家,脑筋比较深远一点的人,就能够认识到。像印度的婆罗门教有苦行外道,他们也舍离世间的快乐,因为觉得这是不究竟的,所以这个坏苦是其它的宗教也知道的。但是行苦,除了佛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人能指出这个特征来,这也就是佛教当中最不共的地方,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这样说起来,讲行苦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谈其它的苦呢?因为假定我们对这个坏苦不了解的话,对眼前的贪着就无法对治,钱财、名利样样要,好吃的要,好玩的也要,一天到晚追逐这些东西,你不可能想要腾出时间去修行,而且因为它已经深深地把我们绑死了,不知不觉就生活在这种状态之中。所以我前面谈过,我自己对于这个烦恼的认识,是出家很多年以后,在一个机会当中才让我体会到,否则我自己完全不知道。粗猛的烦恼,如果还要透过人家讲才看到,自己发脾气,也还要修了多少年才知道,那实在是不应该。而且这个烦恼根本的「我」,是随时随地不知不觉地在任运增长当中的。认识了烦恼,才真正有机会认识行苦,认识行苦之前必定要先认识坏苦,渐渐地把它放低,这在后面讲三苦时会再仔细地说明。

  【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其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于诸有情流转生死,亦无方便能起大悲,故随转趣大小何乘,然此意乐极为切要。】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也就是大师给我们的教诫:为什么前面把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及五阴(也就是五取蕴)的苦一一分别强调说明,乃至于要我们努力去思惟呢?因为只要在生死当中感得的这个五蕴之身,它本身就是有这样的特征,如果你对它不能生起真实的厌离,那么求解脱心便无处发生,这是对自己来说。进一步我们不是说要学佛,要成就无上菩提,要救一切众生吗?那么从哪里开始呢?还是从认识苦谛开始,这对自己叫自利,看到别人跟我一样也陷在这里,因此生起悲心,想要帮助他脱离,所以要救别人也要从这个地方救,这才是真正的利他。

  如果这个都看不见,悲心从哪里谈起?所以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一点的话,就会消除时下一个很普遍的错误观念,觉得自己是大乘人,是要帮别人的,这种小乘行不需要学。的确小乘行有一些不要学,可是出离心是大小乘的根本,是绝对不可以少的,这个根本认识了,为自己叫「自利」,进一步为别人叫「利他」。不管你走的是大乘或小乘,也就是说无论只管自己,或者进一步要帮助别人,认识苦谛生起厌离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根本问题,也是大师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的教诫。

  【发生此者,亦随当从无垢圣语,如量解释,先正寻求清净了解。次须长时观择修习,引发其心猛利变动。】

  这个厌离心怎么发生呢?必须从无垢圣语中学习。圣语不会错,有两种可能会出错,一个是我们条件不够,不能认识它;还有一种是后面的人解释错误了,这个当然更应该避开。我们依照着经论,应该作这三个步骤,第一个要先寻求清净的认识,换句话说要有正确的知见。然后要照着所知见的去「观择修习」,这是实践上的问题,修习到什么程度呢?「引发其心,猛利变动」,一直要到内心真正产生变化,而且猛利到无法遏止的状态。所以前面曾经说过「听闻随转修心要」,听闻是使自己引发清净的了解,然后要长时观择,随转而修这个心要,能够这样的话,「少力即脱生死城」,不要花太多的气力,就能从这个充满八苦的生死城当中透脱出来了。

  【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宣说八苦,所有密意,如圣无著极善决择而为宣释。如博朵瓦云:「于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时,必不能越。我等于此,若起厌离,须断其生,此须断因。」当于前说,生老病死等已生众苦,如是思惟。】

  前面的八苦是薄伽梵(就是我们的世尊),要让我们了解苦谛而说的。苦跟苦谛不太一样,苦是我们感受得到的痛苦,譬如苦苦当然感受得到,坏苦也还能感受得到,行苦就不一定了。换句话说,只要在生死当中所有的一切东西,它真实的本质都是苦的,对这个道理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这个叫做苦谛。这里把苦谛内涵分八点来说明,这就是它真正重要的密意,宗大师是依圣者无著菩萨善巧决择出来的内容、次第来解释的。

  博朵瓦是宗大师所依噶当派传承中最重要的几个祖师之一。他说在六趣当中不管在哪一趣,一定免不了病、死等各式各样的苦恼,这些不是突然而来的,都有它一定的因果关系。总之,不管外在的行相或特征如何,只要还在生死轮回当中,就无法超越苦,因此我们要想办法策发厌离,所以前面说「明解脱之心」。那么要想厌离怎么办呢?既然不希望再轮回生死,就要断掉它的因。

  为了产生这样的效应,要照着前面所说的去思惟观察。我们学了这么多东西,如果认真要去做的话,有太多要修的地方,时间根本不够用,绝对不会闲着没事做。这一点大家稍微思惟观察一下,就很清楚明白。前面说的是八苦,下面又说六种苦,从不同的层面去说,是因为要使得我们有所选择,不管从哪一个层面去修都可以,了解得越多,将来我们手上可以用来对治的方法就越多,这样我们成就的机会就越高,这个要把握住,绝对不是说学得多,学问很好,然后增长傲慢,那是无药可救的。

  【第二、思惟六苦者,《亲友书释》宣说七苦,其最后者是别过患,故于此中当思六种。其中无定过患者,谓于生死流转之时,父母等亲,于他生中转为怨敌,诸怨敌等转成亲属,如是父转为子,子转为父。母转为妻,妻转为母等。唯是次第展转流转,是故全无可凭信处。《亲友书》云:「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无定。」】

  这个六苦是根据《亲友书》而说的,《亲友书》上面是说七苦,其中第七苦是六趣中个别的苦,现在是讲总苦,所以只讲前六种。第一个是总的,我们在无限生命相续当中流转,怨转为亲,亲转为怨,这是完全没有定则可循的。了解了父母妻子这样互相轮转,我们会觉得这个伦常简直颠倒了,如果是冤家转在一起那更是痛苦。所以我们平日最执着的亲怨,实在是颠倒无比,这是我们必须要彻底舍掉的。

  【即现法中亦复展转,互为亲怨。如《妙臂经》云:「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如是亦复为亲爱,具慧了知终莫贪,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如是修习,破于亲怨分别党类而起贪瞋,观生死法,任何全无安心之处,应起厌离。】

  即使现生也是这样,就像小孩子在学校里念书,一会儿两个人好,一会儿两个人吵,吵了半天又和好;乃至整个社会,不论商场或政治上,都是这样亲怨不定地变来变去,毫无意义,这是无定的过患。

  《妙臂经》上面说,人与人之间不外乎怨、亲、平等三种关系,「平等」这里叫中庸,中庸也会转变成怨。这里的具慧不是指脑筋好,而是能把事实真相看清楚。当然脑筋好的人,对看清楚事实真相是有帮助的,但并不是表示一定有智慧,这是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了以后,对于亲不要爱着,反过来对于怨也不必排拒,应该把这个在贪瞋痴上面转的心,转过来安住在善法上面。经过这样的修行,能破除我们因怨亲分党而起的贪瞋。总之,在生死当中完全无是,没有一个真正能够让我们安心的地方,所以应该生起彻底的厌离。

  【无饱足过患者,如云:「一一曾饮诸乳汁,过于四海于今后,随异生性流转者,尚须多饮过于彼。」谓当思惟,一一有情,饮母乳酪昔饮几许,今后若不学解脱道当饮几何。此是略喻,更当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无所未经,令心厌离。】

  第二是无饱足过患。我们的贪心是永远不能饱足的,所以经论上说,我们每一个人无始以来曾经饮过的奶,已超过四大海水,而今后只要还在生死轮回当中(异生就是生死轮回当中的众生),那我们要再饮的奶,会比这还要多,因为生命是无限的!

  所以要思惟:我们过去饮的母奶这么多,假定不学解脱法,不从生死轮回当中跳脱出来的话,那么后面要喝的更多。这只是简单的比喻,我们更应该思惟:生死当中不管好事、坏事,没有一样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但经过了这么多的苦乐,至今却还是一无是处!使得内心当中透过这种思惟而生起厌离。

  【若谓受乐令意满足,然三有乐,任受几多,非但无饱,后后转复增长贪爱,由此长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然其安乐不及一分。】

  有人说:「你就让他去嘛!他会满足的。」实际上永远不会满足,这是它的真正特征。我们现在所受的三有当中的快乐都是坏苦,不管受了多少,不但没有觉得满足的时候,反而会因为这样的受用,更增长贪爱。

  我们稍微想一想就会了解,就算你所贪爱的东西放在那里随你受用,你把肚子吃饱了,甚至吃得拉肚子了,虽然眼前为病所痛苦,过了两天再看见它,内心当中强烈的欲望又炽然地生起来。而由于这个业的增长,我们的大麻烦就跟着来了。「长夜」是指永远流转在生死当中,不管经过多少时候,受绝大的苦,而其中的快乐只有好少一点点,真正有脑筋的人,愿意为了这么一点点鱼饵,受这么大痛苦把命送掉吗?何况这里的鱼饵只是一种比喻,实际上鱼吞鱼饵的苦还算很小的,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的苦,不晓得要超过它的几千万倍。我曾经听过有一个人,他还记得前生堕落地狱和饿鬼的痛苦,现在只要他一想到的时候,整个人就瘫掉了,因为那种情状可怕到绝顶。我们极大部分人的生命都处在这种情况之下。

  【如《亲友书》云:「如诸癞人为虫痒,为安乐故虽近火,然不能息应了知,贪着诸欲亦如是。」】

  这个「癞」就是麻疯病,麻疯病人的皮肤会痒得无法忍受,所以有时候患者就要求用火烤它。我以前曾经看过麻疯病的人,真是可怜,越抓越痒,抓得皮破血流它还在痒,这就是业力的可怕!以前南部有一种病叫乌脚病,病到后来脚都发黑、烂掉了,只有把腿锯掉;照理说,腿锯掉了应该不痛了,可是奇怪的是腿锯掉了还在痛,业就这么可怕,腿没有了还是会腿痛。这是我是亲自听医生讲的,这一点医生完全无法解释,实际上这就是业力啊!所以这里说「无饱足过患」,你以为吃可以满足,实际上这不吃则已,越吃贪着越厉害,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弟子书》亦云:「岂有百返未经趣,岂有昔未多受乐,未得吉祥如白拂,岂有是事反增贪。岂有昔未多经苦,众生无欲能饱满,无有情腹未曾卧,然何生死不离贪。」应如是思。】

  总之,在生死轮回当中,没有一个地方我们未曾经过,而且是经过无量次了;也没有一种快乐我们没有享受过,乃至于得到「吉祥如白拂」,就是指最好的东西。照理说你应该满足了,但是「岂有是事反增贪」,不但不能满足而且更增长贪心。这是乐的方面。

  我们也不晓得曾经经过多少痛苦了,不管是苦是乐,只要是生死轮回当中的有情,欲望是永远没有办法饱足的。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人都做过我的母亲,如果知道饱足的话,应该不会再执着这些事情,可是我们却仍旧在生死轮回当中,离不开这个贪欲、贪爱,而贪爱就是结生的根本,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好好去思惟!

  【又如《除忧经》说而思极能厌离,如云:「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由互相斗争,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

  如果照着《除忧经》所说的去思惟的话,对我们生起厌离心有绝大的帮助。经上说:我们过去在地狱中饮的烊铜之汁,比大海水还要多。在畜牲道中,所吃的脏东西,堆起来比须弥山还要多。此外,因为亲爱的人死了,为他伤心哭泣所掉下的眼泪,连大海都不能容纳!

  反之,由于互相斗争,被敌人砍下的头,如果堆积起来,可以高过梵天。这些都是我们在六趣当中轮回所受的苦。

  【如是又如《华严经》云:「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谓尽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诳,领受无量无义大苦。如前唐捐无量色身,皆当忆念,若后仍不策励勤修,更当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厌离。】

  《华严经》上面告诉我们,应该好好地想一想,我们为了种种欲望,己经浪费了无穷无尽的生命,现在为要求菩提修行三学,第一步要持戒,戒主要的就是要挡住这个欲。进一步来说,要这样做,必须亲近佛、听闻佛法,而我们为了欲望耗掉这么多生,没有去承事前面如恒河沙那么多的佛,也没有听过这些佛所说的法。就是说,我们平常要多去思惟,三有当中所有的一切好事情,实际上都是一种骗局,如果只为了这个表相上的一点快乐而去忙的话,眼前毫无意义,将来受无限大苦。我们得到了这样难得的暇满人身,如果还像以前无量劫以来白白浪费掉的话,实在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认真去思惟,就会策励我们,对于无始以来所习惯贪爱的这些世间快乐生起厌离。

  下面举祖师的例子,这些例子有特别意义,说明这些人经过了这样的思惟,真的能够从生死轮回当中透脱出来,那是他们的实修经验,我们要学就要学这些人,这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们想要学的都是世间成功的人,羡慕人家声名很好,钱财很多,地位很高,这是很大的错误!

  【慬哦瓦云:「觉口窝  敦巴,从无始来,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犹如今日,故须策励。」】

  慬哦瓦是敦巴尊者的弟子,「觉口窝  」实际上就是他们对老师的尊称。他曾说:我们无始以来什么样的身体都受过,什么样的事情都做过,但是有一件事情没做──修学佛法,特别是大乘正法,所以现在要努力。前面在讲暇满时,有一段也是慬哦瓦讲的话,他有一位老师看他非常精进用功,就告诉他:「你太努力了,休息一下吧!」他回答:「是应该休息一下,但是当我一想到暇满难得,就无法停止。」我们现在是无法停止追求名利,别人怎么劝、骂、打都没有用,这是因为欠缺如理的思惟修习。从祖师的行仪,我们可以看看自己欠缺的是什么?

  【又如桑朴瓦云:「此生死中须多仰覆,此于心中实觉不安。」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须勤思惟,纵起亦当恒常修习。】

  假定我们不能如法地去做,在生死当中还要不断地起伏轮转,如果这个地方多去反复思惟,我们就不会安于现状,再去忙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只要还没有生起厌离之心,就要努力地去如理思惟,即使生起来了,还是要恒常思惟,使得起心动念任运就是这个,因为我们现在任运的都是贪着三有盛事,要透过如理思惟把它转过来。

  【数数舍身过患者,如云:「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谓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于须弥。】

  这是第三。假定我们每一生死了以后骨头不烂的话,其数量累积起来超过须弥山。我们有过这么多身体,忙了些什么?享受过这么多的安乐,有没有饱足的时候?如果了解了还再去追求这些,那就像前面暇满所说的,我的内心到底是被什么东西所蒙蔽了啊!

  【数数结生过患者,如云:「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昔诸先觉解释此义,谓一有情为母之量,此非正义。即此释中引经文云:「诸苾刍,譬如有人,从此大地执取诸丸,量如柏子,作是数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诸苾刍,此大地泥速可穷尽,然诸人母展转非尔。」是显自母及彼母等母展转次第,此论亦说母边际故。此成厌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论》云:「若时虽一果,初因非可见,见一亦增多,尔时何不畏。」其释亦云:「此显由诸难可度量稠林相续,令极难行生死大野,常应厌患,随顺于此,当如理修。」如此当知。】

  这里说把大地做成像柏树子一样的丸子,那个数目是无量无边,可是用这些丸子计算无始以来我的母亲的数量都还数不尽。这个偈子以前很多前辈解释为一个人以前曾经有过的母亲的数量,大师说这个不是正义。他引经文说:诸比丘,譬如有一个人把大地土做成像柏树子那么小的丸子,然后这样数:这是我的母亲,这是我母亲的母亲,再下面一个是我的母亲的母亲的母亲……这样数下去,这个大地土做成的泥丸已经数完了,可是每一个人的母亲依这样辗转找上去是没有穷尽的。这个为什么成为我们对生死生起厌恶的原因呢?因为任何一个果,都有无穷无尽的因,譬如我们是母亲生的,所以我们前面的因是母亲,可是这个母亲并不是最初的,母亲还有母亲,所以从我们自己一直反推上去,要找到最初的那个母亲是无穷尽的。这个比喻是说眼前任何一样东西辗转地推回去,要找到它最初的因都是无穷无尽的,相较于我们现在所受的这些果的因,更是错综复杂、难以计量,这样看起来实在是非常严重!《四百论》的解释说,我们要想超越这个生死旷野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其中任何一件事情的因都是无量无边的,这么大量的业因,要想超越非常艰难。当我们了解了数数结生的过患以后,对于这无穷无尽的因,就会感到极端的可怕,自然容易生起厌患,因此对于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好好去思惟。

  【数数高下过患者,如云:「既成百施世应供,业增上故复堕地,既满转轮圣王已,复于生死为奴婢。天趣天女乳腰柔,长受安乐妙触已,后堕地狱铁轮中,当受粗磨割裂触。长时安住须弥顶,安足陷下受安乐,后游煻煨尸泥中,当念众苦极难忍。天女随逐受欢喜,游戏端妙欢喜园,后当住止剑叶林,获割耳鼻刖手足。天女殊妙如金莲,共同游泳徐流池,后堕地狱当趣入,难忍灰水无极河。虽得天界大欲乐,及诸梵天离欲乐,后堕无间为火薪,忍受众苦无间绝。得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诸世间,后往极黑阴暗处,自手伸舒亦莫睹。」】

  前面是无定过患,现在是高下过患,这两个稍有差别。「百施」就是一切供施,是世间一切人的应供,如果在人间通常就是高高在上的国王,三界之内就是天帝释等等,花了好大的努力才得到这个,可是最后又会掉下来,一下高,一下低。下面就个别、个别地从世间相对的形相来说明。

  转轮圣王是人间最圆满尊贵的,但是报尽以后,下一世可能沦为最下贱的奴婢;或者一下子生到天上享受天女等安乐的妙触,一下子又堕到地狱里面去,受割裂等等种种最粗猛的苦。诸天是长住在须弥山上,地踩下去是柔软的,我们会因为地很粗硬而铺地毯,天上不要,它自然而然柔软得像最好的地毯一样;然而一旦堕入地狱,「煻煨」就是火的灰,踩下去也是很软,但马上把你烧焦、烧烂,我们要了解这样的众苦是极为难忍的啊!我们总是拼命求世间小小的安乐,那些怎么比得上转轮圣王,乃至诸天妙乐?在天上是「端妙欢喜园」,但是如果掉到「剑叶林」中,你看到是个树荫,跑过去乘凉,结果这个树叶掉下来都是剑,把你身上耳鼻手足一个一个都割掉,乃至送命,这些都是高下、妙劣的对比。下面「日月自身光」,是指生为日、月天子,自己本身就会放出无限的光明,照耀所有的世间,可是业尽以后掉下去,不管是饿鬼道或地狱道都是在黑暗中,伸手不见五指的状态。

  【磨等三铁轮者,如其次第,谓于众合、黑绳、烧热三中而有。天女随逐者,谓为天女之所依附。天界欲乐者,谓忉利以上欲天所有。日月光者,是如世间共许而说,未分能依及所依处;若分别说,乃是彼二宫殿之光。此等为喻,当思一切从高堕下所有道理,厌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后边际,衰所摄故。】

  前面那个偈子中的三铁轮,就是众合、黑绳、烧热三个地狱里边的刑具。照上面这些对比去思惟,我们总是要想求好的,最后的结果一定会从高堕下。所以我们不要为眼前所有的这些东西而忙,对这些道理要认真地去思惟观察,然后针对自己的毛病对治,这样才可以,否则道理很容易讲,一对境的时候自己还是忙这些。所以认识了道理以后,回头要去如理思惟、对治。

  回头要如理思惟去对治,所以在真正皈依了以后要祈求加持,希望把这些障碍拿掉,让功德增长,因此要去忏悔,然后不断地认真思惟,这样才真正能够一步一步改善。

  【此如《调伏阿笈摩》云:「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戒经上面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积聚财物,到最后都会消散;我们总想办法要向上爬,就算爬到高位还是会掉下来;合会终归别离;乃至于只要有生命的,到最后一定会死,所以要透过佛法努力去证得无生之法,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

  【无伴过患者,如云:「若能了知如是过,愿取三福灯光明,独自当趣虽日月,难破无边黑暗中。」了知过者,谓当了知如前所说,须如是死,愿取福光。三种福者,谓三门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种善事。无边黑暗者,谓无明黑暗。】

  假定了解了在生死当中一定有这样的过患的话,我们要忙的就不一样了。平常我们的身口意三门都在忙世间的事,现在应该透过身口意三门造真正善净之福,进而能照破无始无明,而不是忙生死轮回中的盛事;否则不管你怎么努力,最后只有一个人去,长劫处在日月都无法照破的黑暗当中。

  【无伴而趣者,如《入行论》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

  我们很清楚周围的亲戚、朋友、钱财、名誉、地位,死的时候没有一样带得去,实际上这个身体本身,到走的时候,也要留下来,何况其它的呢?既然生的时候一个人来,死的时候一个人走,那你何必去忙世间的这些钱财、地位等,这些钱财、地位是在周围亲友上面建立起来的事相,在生死轮回当中和我们了不相干。这是无伴过患。

  【如是六苦总摄为三。谓于生死中,无保信处。受彼安乐,终无饱期。无始而转。初中有四: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身数数舍。二、作诸前益不可保信者,谓无决定。三、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谓高下变易。四、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谓无伴而往。第三者谓数数结生,展转受生不见边际,如是总摄亦当思惟。】

  六苦总结为三,一、无保信,包括数数舍身;父子母妻等关系的转变、亲怨变易等无决定相;还有所得的盛事不可保信,一下高一下低;以及无伴而往。二、终无饱期,就是无饱足过患。三、无始而转,就是数数结生。总结为这三个,这是另外一种思惟方法。前面用八苦总说,只要在生死轮回当中,绝对离不开苦谛,六苦是另外一种分法,我们可以任取一种,看哪一种能够对治自己的毛病,就把重点放在这个上面去思惟。还有第三种是修三苦,就是苦苦、坏苦和行苦。

  【第三、修三苦者。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此复非唯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

  三苦当中第一个解释坏苦,就是让我们感觉快乐的乐受,它就像我们生了疮感到很热、很难受的时候,如果在上面洒一点凉凉的冷水的话,就觉得安乐,实际上这不是真的安乐。同样地,所有生死当中一切的好事,眼前好像安乐,当它消失的时候,还是一样地痛苦,所以叫坏苦。这样的快乐是会坏的,实际上只要你稍微去观察,你忙的所有东西,到最后一定消失,忙了半天,消失的时候是何等的痛苦!这个是很颠倒的事情。除了这个感受以外,跟它相应的心、心所法,以及这个心、心所法所缘的一切境界,都是有漏的境界,同样地都会坏,没有一个例外,这都是坏苦。

  【又如热痈逼切,触热水等变异触时,起极楚痛。如是当知苦受,随才生起,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肾痛。此复如前,非唯其受。】

  第二个讲苦苦,前面讲坏苦就像生了疮,很热恼的时候,加一些冷水;现在是已经很热了,还要加热水上去,那更是难受。乐受虽然会坏灭,但刚生起的时候,还觉得蛮快乐,苦受一生,马上就是很大的痛苦。苦苦跟坏苦一样,除了感受以外,其它心、心所法,以及这个苦受所缘的境,所有这些东西,都是痛苦的事情。下面再说舍受。

  【又如热痈,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行苦。】

  第三个行苦,就像生了疮没有去碰它一样,那时候虽然没感受,可是只要这个东西在,痛苦随时会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当你身上长了这种疮伤,暂时忘记掉了,也不觉得痛,可是一不小心碰到它,苦就来了,不但会碰到,而且它自己一直不断地在增长,迟早会出毛病。所以后面真正的大痛苦,一定跟着来,因此叫行苦。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遍行粗重所随。】

  像前面一样,除了这个受以外,所有的心、心所法,以及心、心所法所缘的境,也就是说不管色法、心法,真正的终极现象,最后结果是苦,因为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有漏的,只要是烦恼造的业,那永远会苦,这个是我们应该要了解的。眼前这样,如果你不加对治的话,它后面永远会跟着来。所以不应该把我们这个难得珍贵的有暇身心,跑去忙世间的这些事情,必须去学佛法,而且要如理如量。

  【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若起苦受,瞋恚增长;苦乐俱非随粗重身,则于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

  眼前我们所对的一切境界不外三种:乐受、苦受以及舍受。通常乐受起的时候,贪心就增长;苦受起的时候,则瞋心增长;舍受起的时候,我们心里面会执无常为常,可是明明这世间是无常的,这是愚痴增长。

  【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瞋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恶趣苦;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

  如果贪欲增长的话,我们到底会到哪一趣不一定,不过一定会再结生,只要在三有的轮回当中,最后一定是苦。由于苦受现起而增长瞋法,那更糟糕,眼前就令我们身心产生恶劣的忧戚,将来还要堕入恶趣。六道至少还有一半是比较好的,现在这样增长瞋心,则一定是感恶趣的果报。痴是根本,虽然眼前没有什么好、坏,可是所感的果报,注定你一定跳不出生死。

  【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于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犹如毒箭,灭除瞋恚。于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灭除愚痴。不于三受为三毒因,此如《瑜伽师地》及《摄决择》意趣而说。】

  为什么说「观受是苦」,从三苦当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了解。真正我们入道的第一步,三十七道品的四念处中,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我们平常整天忙的就是这个五蕴身心,最颠倒的莫甚于此。而佛法告诉我们,这是引发我们流转生死中最可怕的鱼饵,也是根本原因。现在科学的目标也整个就是忙这个,科学虽然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个精神本身是不错的,但是因为它的目标安立错了,就像一个很好的工具,它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但是这个工具用错了地方,就产生负面的效应。

  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受都是苦,对乐受会生起贪的,应该消灭它;苦受会生起瞋的,也要消灭它,这个对眼前、将来都不好;至于舍受则要特别小心,「应观无常」,实际上这个无常有很深远的意义,如果我们真正地了解了,从这个上面深入的话,自然会很容易地推到无我的法性。所以三法印非常重要,第一个是「诸行无常」,然后是「诸法无我」,看见了这个,才会进一步追求佛法,也才能够真正得到「涅槃寂静」,从生死流转当中走向还灭之路。而这里面真正重要的就是从观无常开始,所以我们为了避免对于乐受的执着,要观受是苦。

  世间所有的一切,不外乎苦、乐、舍三受,这三受现起的时候是果,我们因此又起烦恼造业,结果一再辗转轮回。因此修学佛法的人,真正重要的就是要看清楚,而后能挡得住它,所以十二缘起当中的关键在「爱、取」,而受是前面一重因果,当受的境界现起的时候,要从这上面断爱,如果不断爱取下去,那注定要轮回;现在我们如果能不在爱支上面增长而断掉它,不造三毒的因,那生死轮回就可以解决。以上是照着《瑜伽师地论》上面说的来解释,这个《瑜伽师地论》跟〈摄决择分〉实际上都是无著菩萨所造,它们的来源是很清净的。

  【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乃至执持尔时受苦,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

  就像我们挑重担,只要这个重担还在肩膀上没有放下来,这个痛苦就一直在。我们这个取蕴的重担也是这样,取蕴也就是身体,我们全部精神都在忙这个身体,这是为什么修行第一步要观身不净的原因。我们内心当中念念任运的就是执着这个东西,只要它还在,我们注定没办法脱离这个苦,所以只要有这个五取蕴,所有苦、烦恼、粗重都在这个上头,这是行苦的特征。

  【既有此已,虽于现在苦受未生,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就算眼前没有什么苦受,但是它念念相续从未间断,所有的问题都跟着来,所以这行苦是遍于一切苦当中的,苦苦、坏苦中都有,而且它是两苦的根本。因此学佛的佛弟子应该了知的不只是苦苦和乐苦,而真正重要的是行苦,这也只有佛世尊才指得出来,这是跟所有世间的外道不共的殊胜之处。除了各别地说明这个二苦,下面又用另外一种角度来说明,所谓这个坏苦是乐,实际上真的去看,根本没有乐。

  【又能增贪现前乐受,多是于苦,渐息灭位妄起乐觉,全无不待除苦所显自性之乐。譬如太走为苦,略为住息遂生乐觉。现见此是先生大苦,渐息灭时乐渐次起,故非性乐。若太久坐,仍复如前,生众苦故。】

  眼前第一步最不容易对治的就是对这个乐的贪着,这个乐会增长我们的贪心。实际上真的有乐吗?不是真的有乐,而是苦的渐息灭位,苦受渐渐减轻的时候,因为无明颠倒以为这是乐,其实并没有真实的乐,真实的乐不必等到苦消失才有。下面举一个实际上的例子,这是我们人人感受得到的。譬如一直叫你走,实在是苦不堪言,一旦停下来就觉得好舒服,这个舒服是你行走的苦停下来的感觉。实际上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受种种的大苦,当这个大苦渐渐息灭的时候,好像有一点快乐,实际上这并不是本性的快乐。同样地,坐也是一样,叫你老坐在这里,你还是一样会痛苦。不管做任何事情,譬如说我们欢喜吃,一直吃下去,或者让你一直睡,你还是一样会痛苦的。所以你希望的东西如果是真实的快乐的话,应该越做越快乐,然而并非如此。

  【若是性乐之因者,应如苦因,随其习近,其苦渐增,如是习近行住坐卧,饮食日阴等,亦应随其几久习近,便有尔许安乐渐起,现见太久唯生苦故。】

  苦性是真实的,乐性是不实的,因为如果是苦因的话,你继续增长它,苦也会继续地增长;反过来说,如果本身是乐因的话,越多应该越快乐,但实际上多了并不快乐,这是大家都感受得到的。比如说,晒太阳晒得很热,跑去阴凉的地方,就觉得快乐,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没有一样例外。因为它本性是苦,所以时间越久苦得越厉害,如果这个乐受的本性就是乐的话,应该越多越好,然而实际上多了就会受不了,所以从深一层去看,根本没有真实的乐,只有苦是真实的。所以世间的任何快乐,到最后真正的结果只有苦,不论是用长远或眼前去看,还是从真实或虚假去看,乃至于从感受的大小去看,世间能感觉到的乐实在很少,苦却是占极大部分。

  【如是亦如《入胎经》云:「难陀,行住坐卧诸威仪中,应当了知别别是苦。诸静虑师,应观彼彼威仪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卧,彼则于行,唯别受苦。别别领受猛性粗性难可忍性,非悦意性。非于其行,起安乐想。」余三威仪亦如是说。「难陀,然由彼彼威仪之苦,暂间断故,遂于余余新生众苦,妄起乐想。难陀,生唯苦生,灭唯苦灭,生唯行生,灭唯行灭。」《四百论》亦云:「如安乐增长,现见反成苦,如是苦增长,然非可转乐。」】

  《入胎经》上面说:实际说来,不管是行住坐卧,每一个都是苦。行者应该去观察它的本质是什么。譬如不断地行走,不坐下也不躺下,你会感觉到那实在是很难以忍受的痛苦,绝对不会起安乐想。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任何一样东西,它生起来的时候,就是苦生起来,我们要想办法去拿掉它才能灭苦。生就是行,也就是业,我们要避免从流转那方面去,要往还灭的方向,那这个问题才能解决。

  《四百论》中所说也是同样的意思。不管是哪一个菩萨所造的论(论就是解释经义的著作),或者直接引用经;也就是说不管佛或祖师讲的,也不管是性宗或相宗的历代传承祖师,凡是真正如理验证过的人,都是这样说,我们岂不应该照着他们去学呢?反过来说,世间人所忙的都永远在轮回当中,对比之下,我们就晓得如何决择取舍了。以上是思惟总苦中的三苦。

  【第二、思惟别苦有六,三恶趣苦已如前说。人苦者,谓饥渴寒热,不可意触,追求劳苦,复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当知。又如《资粮论》云:「恶趣苦无余,人中亦现有,苦逼等地狱,贫如琰魔世。此中旁生苦,强力于羸弱,制罚及损害,相续如暴流。有因贫乏起,余从不足生,追求难忍苦,一切谋略杀。」】

  现在说思惟六趣当中各别的苦,包括天、人、修罗三善道,以及地狱、恶鬼、畜牲三恶道。在下士的时候,三恶趣苦已经讲过了,现在讲人、天、修罗之苦。人道当中的苦,我们很容易了解,任何人无法避免这些。人道虽然不算恶趣,但实际上人道当中,还是有具体而微的恶趣之苦,比如我们也有可能遭到极大的痛苦,犹如置身地狱一般;贫穷匮乏的时候就像琰魔世,也就是鬼道──阎罗王所管辖的地方。

  除了相似于地狱、饿鬼之苦以外,还有旁生之苦,就是在畜牲当中是强的欺负弱的,我们人间也是这样。以现在的科学角度来说:世间的真相是物竞天择,弱的被强的所吃,这个是自然的运行法则。实际上他们看见的只是一部分,只向下等的地方去看,不了解人身的特征,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而这种痛苦是永远没停止的相续,像瀑布一样,又猛、又急、又快,永无停止。人道当中的苦总结有上面这几种情况,有的是因为贫乏,然后不知满足,于是有种种的追求乃至计谋,这个就是世间实际上的状态,人身的苦也像三恶道一样。

  【《四百论》云:「胜者为意苦,庸流从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坏此世间。」】

  《四百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就是从贫富或者贵贱的差别去看。这里的胜者就是有钱有势的人,他心里老是忙个不停;我们多多少少也都有这种经验,身体虽然满悠闲,可是心里面常常为了某些事情苦恼。有的时候这个意苦比身苦还要更麻烦,我认识一个豪富,他有一次跟我讲:「法师!人家都觉得我在世间好像高高在上,我现在想一想,真不如我的司机啊!」现在车子人人都有,然而在四十年前,有部车子是很难得的事。现在虽然人人都有车,可是大部分的人都要自己开,如果有司机的话,那也是很神气的。这位居士不但有汽车而且有司机,可是他却觉得自己不如那个司机。因为司机的工作很简单,一个月拿了钱,反正要到哪里,就按照老板的指定,他只要开到那里停下来,就可以休息了。而老板连坐在车子里也在动脑筋,一下这个、一下那个,上班的时候固然忙,下班还要忙,在路上忙,连休息也要忙,礼拜天还有一大堆应酬。而这个司机虽然是拿老板钱的人,每天却都是高高兴兴、无忧无虑的。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去深入观察的话,实际上这种痛苦不限于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小孩子最希望长大,大人反而最羡慕像小孩子一样,世间就这么颠倒。那些胜者自认还不如穷人,穷人总觉得如果能做那个老板就好了。世间的真相是,永远得不到满足,身心这两样的苦每天无穷无尽地相续而来,而世间人始终就为这两样东西空忙。以上是人间的苦。

  【非天苦者,如《亲友书》云:「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瞋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见圣谛。」此由不忍,嫉天富乐,令意热恼,由此因缘,与天斗争,受割裂等伤身众苦。此等虽具智慧,然由异熟障故,于彼身中不堪见谛。】

  非天就是修罗,他有天上的福报,可是瞋心太重,而且由于在这一趣有一种特别的障碍,他虽然脑筋也蛮好,但是绝对不能见圣谛。欲界天人如果在世间修的功德非常强的话,还有可能见圣谛,即使不能见圣谛,他也会对三宝有信心,修罗就没有机会了,那是最可惜的。虽然福报很大,但是他瞋心太重,将来一定堕落。所以有很多世间的修行人,他很认真修行,可是心里面总要强过别人、压过别人,有这种好勇斗狠的心,修到后来往往就会走上这条路,这是最遗憾的事情。

  所以我们真正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心,如果嫉妒别人,内心当中很热恼,一天到晚跟人家斗争,将来就会受到割裂伤身之苦。修罗跟天一样,伤身不会死,但断掉头就没有命了。所以修罗虽然也有好脑筋,但是由于有异熟果报的障碍,所以是不可能真正修学佛法的。

  【《念住经》说此为旁生,《瑜伽师地论》说为天趣。】

  以六道来分,就有专门一道是指修罗;如果以五趣而言,在《念住经》上把这个修罗归在畜牲当中,《瑜伽师地论》则把他归在天趣当中,这个是分类的不同。

  ※﹝思惟天苦分二:①欲天三苦,②上二界粗重苦。今初﹞

  【初死堕苦中有二:死殁苦者,如云:「诸天趣乐虽极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诸智者,莫爱有尽天趣乐。」谓较昔受天欲生乐,将临殁时,五死相现,所起痛苦,极重于彼。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变为不可爱,不乐本座、华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于先时所不出。天趣报死五死相,起于住天界诸天,等同地上诸人中,传报当死诸死相。」堕下处苦者,如云:「从天世间死殁已,设若全无少余善,彼无自在往旁生饿鬼地狱随一处。」】

  欲界天上有三种苦,第一个是死堕苦,第二个是悚栗苦,第三个是斫裂杀害苦。死堕苦又分死苦和下堕苦这两个苦。天上的快乐很大,但是死时的痛苦,比他所有享受过的快乐还要大,了解了这个,真正有脑筋的人,绝对不会欢喜去天道。之前在天上享受快乐,等到临死的时候,有五衰相现,那个痛苦是很重的,把他在天上所受过的快乐都盖过。这个五死相的内容,第一个,平常天人的身是很可爱的,临死时就变得自己也不欢喜,别人也讨厌,所以天女等那些原本对他很好的眷属都会离开他。此外,天人都有他自己的宝座,到那时候就坐不住了。第三个是本来天人的身上,自然而然有很多花鬘,而且永远是新鲜的,到那时自然就枯萎掉了。第四个是天人的衣服永远都不会脏的,不像我们出了汗还要洗,可是到临死的时候,衣服就变脏了。第五个是天人临死时身体会出汗,以前是不会的。天界的众生,譬如说四天王天、欲界天等等,就像地上的人一样,临终有很多的死相现前,这个是诸天的死苦。

  然后是下堕苦。在天上死了以后,如果有善还可以再生到人、天,但若没有善的话,往往会堕为畜牲,而且他自己会先知道,可是一点力量都没有。更可怕的是堕到饿鬼地狱去,本来这么快乐,一旦堕落怎么受得了?这是死堕苦中的第二个下堕苦。

  【悚栗苦者,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诸薄福天子,见已惶怖,由此因缘受大忧苦。斫裂杀害苦者,谓天与非天斗争之时,受断支节破裂,其身及杀害苦,若断其头,即便殒殁,伤身断节,续还如故。驱摈者,谓诸具足强力诸天,才一发愤,诸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

  当有其它比自己福报更大的五欲天子生起来的时候,福薄的天人,就会很害怕,这是第二个悚栗苦。另外一种苦是天跟非天会战斗,那个时候会产生被斫裂杀害之苦,而且不但会被杀伤,还会被赶出去。我们总以为天上一切好像很好,实际上天上也有像畜牲道中互相争夺的这种情况。就是说有一些力量比较强的天,当他遇见不如意或者什么特别的情况下发脾气时,那些褔报比较差的天子就会从自己住的地方被赶出去。我们可以想像,要是住在那里苦苦恼恼地倒无所谓,但如果从自己非常贪着、非常享受的一个地方被赶出去,然后本来是你所有而且非常喜欢的东西,被人家占为己有,你失去了心里面最爱着的东西,那是何等痛苦的事情。这个也说明了在六道当中,即便是欲天,五欲的享受再没有比他更好的,还是会有这种苦恼。

  【又如《资粮论》云:「所有受欲天,彼亦无乐心,遭欲贪炽然,内火而烧煮。若诸心散乱,彼岂有安乐,非于无散心,剎那能自在。散逸扰乱性,终不能寂灭,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风吹。」】

  这里又引经论告诉我们,凡是享受五欲的欲界诸天,我们会觉得他们好像很快乐,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快乐,而是一种内心的贪欲相,像炽烈的猛火一样。这种相状其实不难体会,我们对于自己执着难舍的东西,特别是在物质上自己欢喜的东西,你去观察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很明白见到了;尤其是当这个东西被人家拿走的时候,那种痛苦是更强烈。除了物质上的东西,其它的像名位等等也是一样,比如我们看得见的是每次竞选的时候就是这样,你觉得一定是你的,结果被人家拿走的时候就痛不欲生。还有其它类似的状况,我们可以透过这个角度去观察每一件事情,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痛苦。

  只要内心还在散乱当中,是不可能有安乐的,其实真正说来,就是得到定了也还是没用。不过这地方是特别拿诸欲天相对于诸上界,上界的天都是要得定以后才能感得的,所以只要心里面还没有安住于定,在这种散乱的状态下是不可能真正安乐的,因为心里是剎那剎那为业烦恼所自在。既然不能自在,怎么能安乐呢?这个心的特征就是放逸散乱,永远在那儿扰动,这种情况是永远不能得到寂灭的。就像一堆柴上面正在燃烧的火,除非把这个柴拿走,否则一直会烧下去,何况还在大风里面吹,更是烧得厉害。

  【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平常生病的时候,有很多东西不能吃,病好虽然可以吃一些东西了,可是你又偏偏去吃不应该吃的东西,所以必然的,你吃下去马上会有问题。比喻在世间六道当中,好像天道是最好的,可是这个时间是很短暂的,所以在天道的时候,因为贪着于快乐中,以后堕落是更加痛苦;就像病刚刚好,又吃了不当的食物,马上就会出纰漏。所以欲天尽管享乐,可是反而不如人道,因为根本不能修行,只是把他自己以往所积的福报通通消耗掉,剩下来就只有恶业了。由于以前的福报让他生到天道,等到没有福报了,就只有堕落恶道,这是何等糟糕的事情。总之,三有之内没有一道不苦的,如果我们真正认识了这点,对眼前这些的贪着,自然渐渐就能够平息下来。

  【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于死于住悉无自在,故彼亦由粗重为苦。】

  再上面的色界天跟无色界天,都是定中所生的,层次高低就看他定的深浅。欲界以下的这种苦苦,他们是没有的,最高的天连坏苦也是没有的。但是因为虽然在定当中,仍有烦恼随逐,有种种障碍,要想得到真正快乐是得不到的,因为实际上还在行苦当中。行苦是所有苦的根本,它的行相就是你无法自主,只能继续不断地流转,总有一天你会又走向死亡,最后终究是苦,而且连现在也是为粗重所随逐,结果都是苦。不过不同的是,三恶道是苦苦为盛,人道当中是坏苦、苦苦都有,天道当中主要是坏苦跟行苦,最高的天也还是有行苦,总不出于那个苦性。

  【又如《资粮论》云:「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然非毕竟脱,从彼仍当堕,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如久然诸灯,剎那剎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这个是特别讲最高的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已经超越了苦苦,恒常处在定当中,这个定乐的时间往往会非常长,特别是上界天,往往以劫计的时间都在定当中,一动也不动,但实际上并不是毕竟的解脱,所以终究要堕落。他们眼前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苦苦,但是因为行苦还在,不管怎么努力,仍会继续不断地流转,不可能恒常安住在这个状态里不动。就像天空当中飞的鸟一样,暂时虽然不着地,但终究会停下来;也像孩子射的箭一样,射到空中,暂时离开了地面,但是最后这个箭一定还是会掉下来。

  下面举一个更实际的比喻,就像点一盏灯,眼前好像一直点着,但实际上它一剎那、一剎那地在消灭。原本满满的油,慢慢地减少了,所以每一剎那都在坏灭当中,这个是行的特征,所有的东西都会变化,终究还是要受这个苦恼。这一点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就知道三界之内是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的。特别现在是末法的时候,我们修学真正最重要的重心应该以戒为主,努力地集聚资粮。当然这个资粮的内涵包括很广,《菩提道次第广论》从前面一路上来都不外乎是这个。如果只求小乘,资粮够了以后就要深入定慧,大乘则是希望能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个时代能把戒持好已经不容易,何况能得定,至于智慧那更谈不到。

  我曾经见过几个人,由于宿生带来的善根,这一生有因缘能接触佛法,而且有一些定的境界,虽然非常的浅,以现在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了。这个定最多是欲界未到地定,在这种定当中,身体会有一种相似轻安的持身法,但并不是真正的轻安,(真正轻安条件很高,要得根本定才是),那时感觉到身心的粗重消失掉了,会非常舒服,而且会感受眼前的所有东西好像都不见了,如空如幻一般,自己觉得好像证得空性了。当初我也不懂,真的以为他证得空性,后来进一步学习才了解,他连真正的根本定都没得到。我曾经试着跟他说,可是他非常执着,反问我说:「你根本没有经验,你怎么知道这个不对?」我想想也没错,除非对方有信心,或者你把那个经论引证给他看,再不然你功夫能够盖过他。我虽然自己用功的时候,多多少少有这种经验,可是的确不如他,所以后来也是到此为止。所以真正在修学过程当中要能够如理地走上去,需要很多的因缘条件,很不容易。在修习轨理中说,如果你不了解正确的路走上去的话,「一生善行终成过失」,永远陷在这个地方,那是何等糟糕的事情!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上面已经把个别思惟六趣当中的苦一一说过,不管是总的、别的,结论是一个字:「苦」。我们照着上面这样的方法,如理地去思惟五趣或六趣中整体的、个别的苦,对于生死轮回中的一切,就不会贪着了。在这里我愿意再跟各位同学互相策励一下,我们听懂了道理,进一步要去如理思惟,而如理思惟时,对于下面讲到烦恼部分的了解就相当重要,认识了以后,但愿每位同学很认真地做,这样才有真正的利益。

  当我们了解了这个苦以后,对生死轮回当中的一切不再贪着,会一心一意地想办法要跳出来。要跳出来就要观察它的因在哪里,把它除掉。所以当我们对苦谛有正确的认识之后,就会想了解它的因。苦跟苦谛不一样,苦是指苦苦,是内心的一种感受,苦谛是圣人所见到的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现象,这两个我们要分得清楚。在烦恼没有消灭掉之前,所造的业结果终归是苦,这是世间真实的行相。我们对世间的真相如理思惟、了解了以后,产生厌离,于是要找它的因,所以下面进一步说集谛。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思惟集谛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十二缘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除邪分别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解脱正道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入大乘门

 

后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希求解脱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深信业果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皈依三宝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三恶趣苦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念死无常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