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八天 |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八天
“诸天仙人梵行者,宁有何人心似此”。不仅世间父母没有广大的利益心,连言语正直的天人、修四无量心的梵天亦没有这样广大的饶益心。世间的天神,你对他好他可能会给予少许帮助,但稍有怠慢却可能招致很大的灾患——无论是哪一层天,均没有广大、平等的利他心。 彼诸有情于往昔 为自利故如是心 梦中尚未暂梦见 此利他心从何生 世间的有情,自利尚未圆满,利他的能力也不够,不能成为我们究竟的皈依处,只有诸佛菩萨才能作为我们的究竟皈依处。世间天人,如前面所说之大梵天、仙人及世间有情等,过去即使为了利益自己,像这样的愿菩提心连梦寐中也未曾暂时出现过,那么利他的广大愿菩提心又从何而生呢? 这说明,我们想要真正地生起饶益有情的菩提心,就必须以菩提心的前行悲心为基础,通过观见所有有情与自己一样想脱离轮回,从而生起救度一切有情、希望他们离苦得乐的心,这样才能生起广大的利他之心,即菩提心。世间天人连最基本的出离心都没有,又怎会想生起利益众生的心呢?《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思维自身尚处于轮回状态中,如果没有一点怖畏感的话,又如何生起利益他人的心呢?《地藏十轮经》中也说,倘若自己没有能力一口饮尽江河,又如何能妄想一口饮干大海?同样,若连小乘的心量都发不出来,又如何去修学大乘的心量——为了自利而应具备的出离心都尚未生起,要生起利他的菩提心是不可能的。要生起各种功德,需要两个因素,一是坚持对我们所观修之法的不断串修;二是集资净障,即积集广大的资粮,忏悔自己的业障。依此而行,我们的功德才会生起来。 上面所讲是世间天人不值得去皈依,相反则应该去赞叹菩萨。 反是绝不求自利 唯为利益诸有情 殊胜菩提心妙宝 空前稀有始诞生 “绝不求自利”,大菩萨们连一刹那也不会生起自利的思想;“唯为利益诸有情”,完全怀着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殊胜菩提心妙宝”,对于如此不图自利、但利他人的菩提心妙宝;“空前稀有始诞生”,能在我们心相续中生起的话,是空前稀有、极难能可贵的。 对菩提心功德的赞叹,我们不要像参观一样只是看看、了解一下,而是应好好发愿,通过各种因缘让自己心相续中生起空前稀有的菩提心。如“地道”等高证量的功德我们暂时生不起来,但也应尽力发愿;而对于当下能实践的则去励力践行,比如在戒律上清净受持,又如广大地积聚资粮、净化罪障,一心祈请上师三宝加持……在这些事上去努力用功。菩提心如此大的功德,倘若我们只是当商店中的陈设品一般看看而已,而毫无希求心的话,对我们内心的改变是毫无助益的。我们通过各种因缘去对这样珍贵的菩提心发起希求,希望自己亦能具足。 第一品,赞叹菩提心功德的偈颂,我们能背诵下来是最好的。《入行论》有两种译本,一是隆莲法师翻译的,一是如石法师翻译的,背哪一种都可以,随自己。如果我们全部的颂文背不下来,也可以背下第一品,每当忆念菩提心诸多的功德时便生起欢喜心,这样经常念一念、思维一下,对我们的修行才有切实的利益。如果我们现在听后一知半解,回去又忘记,不知道到底讲述了什么,也不重视,这样在修行上如何又能上进呢?《入行论》的偈颂,大家最好能全部背下来,实在不行也一定要发心背下第一品。 在《现观庄严论》里,“菩提心”有发心的定义。“发心谓利他,求正等菩提”,简单地理解,发菩提心便是为了利益众生,求得无上菩提的欲(心所)相应的意识(心王)。菩提心的分类及愿、行菩提心的差别,我们应听过学习来了解。 刚才讲的是愿菩提心的五个颂文,现在讲行菩提心的功德。 “一切有情喜乐因 有情诸苦普疗药 菩提妙心福云何 于彼以何量可测 仅唯发起饶益心 犹胜供养诸如来 况于无余众有情 勤作利益安乐事” 一切有情现前以及究竟的喜乐和人天的果报、以及究竟成佛的圆满果报,是从菩提心而出,菩提心是究竟解脱的一切安乐欢喜的因。“有情诸苦普疗药”,这种能治愈有情一切痛苦的万灵药正是菩提心。“菩提妙心福云何”,菩提心的福德是怎样的,到底有多少?“于彼以何量可测”,要测量它是没有可能的,此福无量无边。 下面便是用道理来说明。 “仅唯发起饶益心”,即使仅仅发起一种广大的利益他人之心;“犹胜供养诸如来”,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前,陈设无边如云的供具,恒时地供养诸如来,所获福德可说是无穷无尽。但仅是发起饶益有情的愿菩提心,此福德也超胜于如是无量供养;“况于无余众有情,勤作利益安乐事”,何况脚踏实地地利益无量有情。愿菩提心让众生远离痛苦、具足安乐,只是一种誓愿,尚未躬行;而行菩提心就已步入实践——不仅发起誓愿,而且像广大的菩萨一样已开始行持。愿菩提心所感福德已超过供养诸佛的福德,那行菩提心的福德更胜于彼,以此衬托出行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难以计数。 以下三个颂文则是断除一些人的疑惑。 心欲舍离诸苦海 现于诸苦转趣近 虽欲安乐而愚昧 摧坏已东如仇人 若人匮乏安乐具 具足众多痛苦事 谁以诸乐令满足 复为断除诸苦痛 愚痴暗昧能遣除 如此善心何能匹 如斯善友何可得 如斯福德何能及 有些人会认为,既然一切有情都希望离苦得乐,那他们自己可以努力成办,何须你一己承办担此重任?自己做好分内的事即可,发这样广大的心做什么?便是为断除这样的疑惑而说此三句颂文。如我们所知,有情是让我们成就佛果的福田,倘若没有有情,六度万行乃至发心都没法成办。是故即使只为自利,也要利益有情。更何况有情对自己有极大恩德,尽管他们在善恶取舍上是颠倒、愚昧的,我们也应发心去利益他们。 对有情自身而言,再微小的苦也希望远离,而再大的安乐也没有餍足。一切有情均追求离苦得乐,“心欲舍离诸苦海”,尽管想要舍离三苦等种种苦,但却又都不能清楚地明白正确的应取与应舍,反而因愚痴而造作更多导致苦果的因。世间之人需要各种物资来维持生存,蝇营狗苟也不外乎为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然而世间安乐的自性也不过是轮回苦,而我们在造作世间安乐的过程中却造了诸多恶业,将自己的安乐如对待仇人一般去摧坏。“虽欲安乐而愚昧”,愚昧就是无明愚痴。倘若不能看透事、物的真理,即缘起有自性空,便很容易产生诸多贪嗔痴的念头,对己贪,对他嗔,产生林林总总的烦恼。恶业是苦果的因,世人却执其为安乐因视若亲人,反而把安乐当作仇敌一般,这般去颠倒取舍。 前面的颂文说明了众生的状态——“若人匮乏安乐具,具足众多痛苦事”,众生对于安乐的资具是匮乏的,而自身恒常为诸苦系缚。“谁以诸乐令满足”,怎样才能令这些痛苦的有情得到安乐与满足,又能断除他们一切的痛苦、驱散他们内心的黑暗愚昧呢?唯有菩提心。“愚痴暗昧能遣除”,愚痴便是无明、我执之类,如何遣除呢?这里便不能单靠世俗菩提心的力量,而是一定要证得空性慧。我们所执的是什么?正是一个“我”。然而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所执之“我”根本不存在,以此反观来破除我执。证悟空性慧能够断除无明习气,然而在没有菩提心作助伴的情况下,是无法连根拔除无明与我执的。“如此善心何能匹”,像这样能生出广大功德的善心,其它善法是无法与它相提并论的;“如斯善友何可得”,菩提心是我们最殊胜的善知识与善友,能令我们远离形形色色的伤害,得到各式各样的利乐,除了菩提心还能从哪里找到这样殊胜的善友呢?“如斯福德何能及”? 下面即是赞叹发起菩提心的菩萨,此处分三:一,以大悲引发、不请自来的友朋助伴,我们应努力成为这样的菩萨;二,稍微在世间做些许善事都值得赞扬,何况利乐一切众生;三,作为拥有菩提心的菩萨,乃是最殊胜的福田,更应赞叹。从这三个方面来赞叹菩萨。 或为受恩作酬报 彼亦尚应获称扬 况为众生不请友 菩提萨埵何待言 “或为受恩作酬报”,在世俗生活中,有人知恩报恩,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对予滴水之恩的人以涌泉相报;“彼亦尚应获称扬”,这样的人尚且要受到赞叹;“况为众生不请友,菩提萨埵何待言”,何况是菩萨呢?你对菩萨没有任何请求,你对他也毫无恩德可言,然而他仍然不请自来、作为你的友朋助伴来帮助你,这样的菩提萨埵更值得赞叹!世间一点小小的利益回报都为人称扬的话,更何况自愿利益一切有情的菩萨?他怀着广大、无私的饶益心来利益你,更值得人天赞叹! 于少有情作缚食 刹那施与一脯醊 轻心嗟来半日施 世人敬赞犹称善 况于无边诸有情 无上菩提大安乐 随心所欲悉圆满 恒时施与何待言 此处颂文是说,一些于世间事上稍作利益的善人都值得我们赞叹,那么成办一切利乐的菩萨更应值得赞叹。“于少有情作缚食,刹那施与一脯醊。轻心嗟来半日施,世人敬赞犹称善”:有一些较为善良的人为世间有情制造一些饭食,布施的时间也很短,而且是怀着轻慢之心布施的“嗟来之食”。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敬重称赞他为大善人,何况是尽未来劫(轮回未空)、内心充满慈悲、毫无轻慢之心的于无边有情布施无上安乐(随众生所欲)的菩萨呢? 如是佛子大施主 若谁于彼起恶心 佛言随其心念数 当堕泥犁尔许劫 菩萨是最殊胜的福田。倘若以诽谤、嗔心来对待菩萨的话,所造恶业就极其之大。“如是佛子大施主”,由于菩萨施予一切众生安乐,因而他是最为究竟、广大的施主。对于这样有着广大心的施主,若有人以他们为对境起恶念、嗔心,其恶心相续了多少刹那,便会堕入地狱多少劫。 菩萨随类示现,我们并不知道哪一个有情是菩萨,一旦我们对菩萨所化现的有情产生一点恶心、嗔心,无形中便造作下无法思量的恶业。既然我们这样的凡夫无法辨别对方是否菩萨,就应对一切有情都修净相,如此对我们自身方是最好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