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德兰根迥仁波切:慈悲 |
 
德兰根迥仁波切:慈悲
大家以前看了些书,可能还是不太明白佛教主要在讲什么。没有关系,我们一点一点来了解,把学佛落实在生活中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而不是仅仅落实在每天念了多少咒语上,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佛的人,最关键的是学会“不要伤别人的心”。 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否则就是在造作恶业了。比如,在吃鱼、吃肉的时候,自己有没有不忍心,有没有慈悲心,问了自己的心就会知道。不考虑别人的痛苦,只考虑自己的痛苦,这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一个修行人如果也放任自己这样做,就不能称为是修行人了。比如说锅子里面放了色拉油,烧热了,把自己的手指放进去做不做得到呢?但是把鱼放进去却没有任何问题,人的感受就是这样子的,很难去把自己换到鱼的位置上,去换位思考一下。 经常去换位思考,就会知道众生的痛苦和自己的痛苦没有任何区别,众生都由父母所生,都有爱、有感情、有疼痛,害怕失去生命。没有试着把众生的痛苦放在自己的身上去感受,就不能感受到慈悲的本意在哪里。 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为众生成的佛,从来没在意过自己的得失利益。佛教中有许多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行菩萨行时的故事,对照这些故事,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和行为。尼泊尔有一个佛塔,就是纪念释迦佛舍身喂虎而建的。以前释迦佛行菩萨道时,一次和弟子来到这个地方,看见有个老虎快饿死了,就说自己饿了,让弟子们为他找食物去,等弟子离开后,释迦佛就让老虎吃自己,但是老虎仍不敢吃,释迦佛于是就毁伤了自己流出血来,老虎就吃了。佛陀想的决不是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老虎了,自己就有多了不起,其实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佛陀只为了众生的心。 还有一个故事,是讲商人们坐船航行在大海上,遇到风浪,船沉了,释迦佛此生化现为一只海龟,把落海的人都救到了岸边,然后他累极了就在海滩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自己的身上落了很多的虫子来吃他的血肉,这时海龟可以很容易就游回海里,摆脱这些虫子,但是想到这些虫子也会因此失掉生命,海龟于是再也没有回到海里,让虫子吃了自己。 对比一下我们在对待蚊蝇的时候,是多么地痛恨他们,看见他们,不管他们在干什么都会立即杀掉,这样的恶业实在太重了。蚊蝇并不一定会让人得到传染病,我们的一些病的因缘其实是很复杂的,并不应该完全让所有的蚊蝇承担责任,让他们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所以学佛的人,在拜见活佛的时候不要给那么多供养,因为这个功德还不如放宽心让蚊子吃点血。业障往往就是这个样子的,人越是放松对自己的重视和关心,业障就越轻,一些不好的因缘反而会消失,不会来找你的烦恼。 在生活中和人打交道也是这样,别人说了你一句你不爱听的话,听着就好,不要反驳吵闹。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善的因缘,障碍自然不生。别人说难听的话、做得罪你的事情加持在你身上后,你能放得下,心仍然自自然然的,没有激动、生气、暴躁,这就是修行佛法的好结果。 对别人要宽容一点,别人说一,自己不用非要说二,相信事情自然有它的因缘在,大家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事情该成功自然会成功。太追求正确就会有错的感觉,爱就会有痛苦的感觉,执着的时候就会有烦恼的感觉,所以不要这么多的执着,把心放轻松一点,一些事情随它去吧,和生死的大事相比,生活中太多的事情本来就是小得不值得太费心。所有的事情,处理许多事时,可以先把自己当作众生,自己能够接受的,就去做,这样业障和过失就会远离。 自己不完美,就不要要求别人完美;在生气别人对自己不公平、照顾自己不够之前,先要考虑一下自己有没有很好地照顾别人。快快乐乐地生活就好。 德兰根迥 活佛 开示 2008年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