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雪歌仁波切:宗义宝鬘讲记 第一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雪歌仁波切:宗义宝鬘讲记 第一讲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5/02/05

  今天开始讲授宗义宝鬘这部论的课程,这部论的作者三宝无畏,是属于果滂札仓的一位师长。这部论既不是很简洁,也不是很广,是属于较中等的,适合初级者来学习。有时候寺院里也会采用这本当教材,并不是完全的采用这本,有时候采用而已。

  我们来学习宗义,讲到宗义,就讲到四部宗义,宗义主要是让我们了解基、二谛、整个修习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又可以分方便分和智慧分,这是属于我们要了解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果位的三身是如何证得。这宗义的意义,可以看中文的第 31页,关于「宗义」一词的解释,指曾经研习经论,所以能循着经教和理论的途径,宣说基、道、果三者体系在自己思想上成立的道理。

  「宗义」藏文「竹踏」,「竹」有成立、成就的意思,即要去获得、成就的这一点;「踏」就是边际,最终的边际。也就是你透过去看、去阅览众多的经教、经典、教化,然后又经过正理的观察,到最后你的心就会下某种决定,这种决定并不是用「量」来悟得的决定,而是你个人心中所感觉到,「就是这个样子」的这种决定。这种决定也不是像盖房子、或做一张桌子时决定要怎么做的方法,而是你心中下决定说:「我要前往佛地所要走的这条方便道,是要怎么走。」你自己做这样的决定。我们如果要前往佛地的话,必须要先去除心中的愚蒙,也就是你心中要对前往佛地的道路上,必须先生起证道,生起体悟才可以。

  由于一般人,我们心中对于所要了知的对境,都愚蒙于对境的真实义,所以我们心会颠倒。如果将颠倒去除掉,将愚蒙去除掉,你心中就会生起一种了悟,那种了悟就是真正要前往佛地的这条正道。

  这里看到「根、道、果」,藏文是「息、南、贼乌」,「息」事实上翻成「根」,会让我们误会,好像是它的根本,所以仁波切说这样会让我们误解,事实上「息」这个字,我们可以翻成「基」,但它并不是道的因,虽然是基,但它并不是后面这个道的因,而是我们心中所要面对的对境,我们心中所想的事物,或心中所想的法,上次在讲摄类学时,有讲到「所知、有、所量、成实、境、法」,这六个是同义词,就是指「息」。如果翻成「根」的话,我们会以为是根本,误成是道的因。

  现在讲这个「息」,就是前面的根,原意是我们所说的「成实、所知、有、对境、所量、法」。我们如果在「基」的这个基础上来加以抉择的话,可分二个方面做抉择,一个是就世俗抉择,一个是就胜义抉择。世俗抉择会让我们了解世间一切都是依因而生起,或依缘而生起,或依名言而生起,也就会让我们了解依于某个而生起,这是就外在这一点而了解的。

  宗义宝鬘讲解第 1页

  如果就真实义、究竟的自性而言,我们可以了解到空性,法的内在,所以当我们在抉择「基」的时候,可以分世俗和胜义这二个方向来做抉择。如果我们对「基」世俗和胜义这二个方向的抉择能善为了知的话,我们就会对于世俗的方便分、胜义的智慧分生起体悟、证悟,会让我们了解到智慧和方便这二条道。

  在抉择「基」时,对世俗加以了解,为何会生起方便分的体悟?比如说在下士道时,会了解到由恶因会生起恶果,对业果的取舍就会有所了解;中士道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原来要去除苦谛,必须要先断除集谛,要证得灭谛,必须要先知道谛;如果是上士道,也可以透过对世俗的了解,去了解到若珍爱他人,可以获得一切的功德,珍爱他人是一切功德的元素,也会了解到珍爱自己是一切衰损之门。所以这就是说如果对世俗了解的话,会生起方便分的体悟,用上中下士道来做譬喻。

  在下士道时能生起方便分的体悟,因下士道时我们了解业果的取舍,何者该取、何者该舍,我们会了解什么是该去做的,或是不可以做的,也会引生出离的心。至于中士、上士道,就像刚才所说的,可以依着你对世俗的了解而生起对中士、上士道方便分的体悟。

  就胜义上而言,是如何生起智慧分的体悟?我们要了解真实义,又可分为粗的和细的。光是在一个「基」上,要去了解基础上的真实义,又可分为粗分和细分。当我们思惟无常时,可以去除执常的心,这是属于最粗分的真实义的了解。稍微细一点的就是你去了解你所要了解的基础,它不是由自己方面成立的这一点,比如说补特伽罗我执成立的这一点,你就可以了解更细一点的真实义,你可以透过了解基础是不由自己方面成立,而来去除掉轮回的根本的这一点,这是稍微细一点。更细一点的是去了解这个基础不是谛实存在的这一点,这样可以破除掉烦恼、烦恼的习气、所知障。透过去了解「基」粗、细的真实义,可生起深、细智慧的领悟。

  就上士道而言,最好的方便就是大悲心和世俗发心,最上等的智慧就是了解到这一切都是无谛实存在的空性这一点。所以说上士道在同样的这个基础上可以由世俗、胜义二方面来做了解,世俗分最好的是去了解大悲心和世俗发心,胜义分最好的是证真空慧。

  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串习世俗和胜义这二方面,到最后我们就可以获得果位的色身和果位的法身,刚才我们说透过修学方便分的大悲心和世俗发心,最后我们就可以得佛果位的色身,也就是在修大悲心的过程,我们不断的在净罪集资,最后就获得佛的色身,而透过修学智慧分,到最后可以证得果位的法身。

  所以「基」可分为世俗、胜义;「道」可分方便和智慧,「果」分色、法二身,故可以看到基、道、果这三者之间是有关系的。如果先对「基」分世俗和胜义二种,好好的了解的话,就会生起智慧分和方便分的证悟,

  宗义宝鬘讲解第 2页

  透过智慧分和方便分的串习,继续修学到最后会证得果位的色身和法身。

  虽然四个宗派,他们同样都主张「基、道、果」,基是指世俗和胜义,道指方便和智慧,果指色法二身的安立,四个宗派都同样这样主张,可是他们在安立基的时候,各个都有不同的安立方式,道、果也是一样,由此而生出四个宗派。所以这四个宗派,他们都各自依着自己的主张,自己心中所想的而成立起来这个宗派,不是由证量来成立的,而是他们依着各自所认为的主张来建立起基、道、果。

  这种建立的方式也不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不是说:「你的想法这样,我的想法这样」而成立,不是如此。而是他们各自去引用教法、教理、经教、正理来做靠山,各自引经据典来成立起他们的宗派,所以他们各自以各自心中的想法,然后又引经据典来建立起基、道、果。「基」的内涵是什么,加以串习就会生起内涵相续的道,到最后就会证得内涵相续的果。当然基不同的话,道和果就会不同,这是会有连带关系的。

  譬如这四个宗派的基有分世俗和胜义,当他们讲到基的胜义时,主要是讲空性,然而四个宗派就是以自己所建立的见解去解释空性,这种主张会区分出粗的和细的空性见解,光是胜义这一点,这四个宗派就会形成粗和细的主张。

  因不同根器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来学习这四个宗派的宗义时,就会让我们了解到原来这胜义谛所指的就是空性,而粗分的胜义谛是什么?细分的胜义谛是什么?我们在学习这四个宗义时,就会有这个好处,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最究竟、最微细的空性是什么?

  一般而言,我们心中对于所要了解的空性,好像已有一个想法,透过学习这四个宗派的宗义,因四个宗派对空性有不同的诠说,当我们学到时,会了解到我们所了解的空性,到底是到什么程度,当我们了解到这四个宗派的时候,可以自我了解到我们所了解的空性是什么程度,甚至我执是到什么程度,无明是什么,我们也可以了解到。

  你去学四个宗派的宗义时,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我执是比较偏向毗婆沙宗所讲的我执或中观应成派所讲的我执,因为毗婆沙宗所讲的我执和中观应成派所讲的我执,他们粗、细的差异非常的大,所以学了四部宗派以后,就可以自我了解自己认知的我执是比较偏向那一个。所以学这四个宗派的宗义,可以让我们去认识到自己的程度,是到什么程度,比如刚才所说的我执。或是无我,也可以透过我们去学习这四个宗派的宗义,让我们了解到我们所了知的无我,到底是到什么程度?

  接下来看 27页礼赞文,第一个部分是礼赞释迦能仁王,「稀有二资粮雪山,因悲融成水;汇于任运法身地,流出四宗河」;这一句主要是赞颂能仁王的,能仁王是随着大悲心而转,来圆满二种资粮-智慧和福德资粮,

  宗义宝鬘讲解第 3页

  也圆满了自他二利。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能仁王已经断除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如同雪山一般,非常皎白,没有一点点的黑点,黑芝麻许的染垢,或像喜玛拉雅山一样。

  雪水融化流下来,怎么融化?因随着悲心而融化,所以雪水就流下来,流到那里?流到任运法身之地,也就是流下来的悲心在任运法身地当中旋转而流到大地,然后就融汇成四条河。雪山指佛已经圆满了一切功德,断除一切过失,由悲而融成雪水,流到大地来,而形成四条河-就是四个宗派。

  仁波切还引《中观根本慧论》最后一个偈颂:「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是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因与此意义相近,故引此偈颂。

  请看文「佛业浪涛耸天际,外道愚畏惧;」是讲到这四个宗派的持有者是谁?就是不可思议的烂那陀所有这些古来的大论师,莲花戒论师等等,他们在弘扬佛的勋业,在做利益众生的事业时,将他比喻成浪涛一样耸入天际,也就是非常广泛的在做,他们的声誉非常的大,所以使得这些外道心生畏惧。

  那时候烂那陀的论师,会跟外道论师做很多的辩论,透过这些辩论折败这些外道的论师,虽然折败这些外道的论师,可是心中无任何伤害他们的想法,透过辩论来呈现出他们心中的证悟,折败这些外道将他们引入正道当中,没有任何贪爱自己的宗教而去伤害到其它的宗教。

  「能王清凉池畔 龙——百万佛子胜。」藏文「且哇」是千万的意思,此处翻成百万,指这些佛子有那么多,随着佛而行。登地的菩萨有成千上万,这里比喻成龙。那里有水,龙就安住在那里,龙是跟着水的,亦指这些佛子是跟随佛而行的。将能仁王比喻成清凉池,千万的佛子如同龙一样,依附在能仁王的清凉池中。

  「敬礼补位弥勒无能胜,佛智总集文殊妙音尊,世尊所记龙树及无着,第二佛陀父与子三尊。」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在兜率天,名号是胜者白幢,因为要下凡到人间来,所以传位给弥勒菩萨无能胜,因此称为补位或绍继者。礼赞文向弥勒菩萨顶礼,也向总集起佛智慧的文殊菩萨顶礼,也向世尊所授记的龙树、无著菩萨顶礼,向第二佛陀-佛父指宗喀巴大师,「与子」指贾曹杰和克主杰顶礼。

  再来宣说四部宗义的目的,「若达宗义将见内外教义诸差别,诸硕学前胜说则,如果我们能通达,完全了知宗义,将能够见到内外能持最善之原」

  道教义的种种差别,同时在一切说当中。诸硕学的「诸」指无边、非常多。在众多的诸硕学之前,来宣说基、道、果的建立是为最善说。如果去讲世俗的事物,那是没有意义的,而在众说当中,在无边的学智者之前,来宣说基道果的建立是最为胜说的境界。

  宗义宝鬘讲解第 4页

  「公正之士树起绝妙美誉之白幡」,做这种基道果建立之说,将会使得这些公正之士、正直之士,树立起美妙稀有的白幡。「智者孰不勤辨自他宗派之真义。」智者指具慧者,有谁不勤于学习、不勤于分辨内道和外道的真实义呢?亦指所有具慧者,都应该勤于分辨、学习内外道宗义的真实义。

  「为令同侪易受持,故集圣贤诸隽语,宗义撮要今当说,明达志士请恭听。」因此摄集起所有诸贤圣所说的善说义,摄集起来的目的是让同侪、程度差不多的人,也能够得到利益,至于程度比他高的自然就不会有受益。宗义简略、简洁的意义,下面当说,所有想要学习的人请你们恭敬而闻。

  「复次,不眷顾现世名闻、利养、恭敬而一心追求解脱的人们,应该在了解清净的无我正见的方法上努力。」指不在乎此世的美誉、利敬、供养、恭敬,而一心追求解脱的人,应该在追求无我正见上多努力。

  我们如果要脱离整个生死轮回的话,一定要证得无我,如果没有证得无我的话,那一定会再次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不息。在整个生死轮回过程中不断生起烦恼、贪、瞋,而一直去造业,之后又必须去感受所造这些恶业的果报,不断在轮回当中,不断受苦。

  虽然外道也有讲到去镇伏、压伏住烦恼现形的方法,比如你要对治贪,可以去修白骨观、不净观等等这些,或要去压伏住这些瞋恼,可以去修慈心,他们也会讲这些。可是究竟他们所说的对治方法,只是暂时将烦恼压住而已,而无法从根本斩除这些烦恼。如果没有将烦恼从根斩除掉的话,还是会再次落入轮回中流转。如果没有像内道所说的去证得无我,而将烦恼的根斩除,可能你又会去贪爱亲方,瞋恚他方,所以你又会生起种种烦恼,又会在轮回中流转不息,如果你要根除整个烦恼,唯一的方法就是证得无我。

  缘起赞中有提到,「因由背离尊圣教,虽久依靠疲苦行,后后诸过仍召唤,我执邪见坚植故。」如果我们不去思惟无我的意义,光对这些烦恼分别做对治的话,比如说去压伏住烦恼、压伏住贪、压伏住瞋的话,光是这样对治烦恼,你仍然无法跳脱整个生死轮回。因为这些烦恼是依于我执才会生起来。如果对我执一无所知的话,你可能无法真正对治我执,可能分别去对治贪或瞋而已,而甚至还会以「我」为最重要的。虽然表面上去压伏住贪、瞋,可是因你心中还是以我为重要,会使得我执更为坚固,此是仁波切引缘起赞的意思。

  如果对我执,我们一无所知的话,而单独去对治烦恼,我们反而会使烦恼更为坚固,即使我们经过长时间的修持,也一样无法断除我执。

  「因为,如果缺乏深奥的无我见解,无论如何修习慈心、悲心和菩提心,都不能拔除痛苦的根本。」悟得无我的正见是很重要,虽然你去修慈心、悲心,会带给我们的心中安乐,修慈心、悲心,我们的我爱执会变小,珍爱

  宗义宝鬘讲解第 5页

  他人的心会变大,人生当然会变得更快乐,你的心当然也会变快乐。但,还是没办法将痛苦的根源斩除掉,所以还是无法拔除痛苦的根。

  下面引宗大师所说「若无通达实相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三有本,故应励力悟缘生。」「为了断除歧见,确立「无我」的精粗层次,兹赅摄内外宗派之教义,并略说如后。」这边讲到正见,正见是指如实了知的如所有智,悟得无我的真实义正见而言,为了断除颠倒见,确立起无我的粗细层次,而将简略的摄集起内外宗派的这些教义。

  为什么说要断除歧见,就必需要去了解内外道的这些教义?因为我们会误以为已经悟得空性,也会误以为悟得无我。事实上,你会以无为有,没有悟得空性,也会以为悟得空性;没有悟得无我,你也以为自己悟得无我的意义。透过学习内外宗派的这些教义,就可以破除自己的颠倒见。

  请看课本第 31页,再来分二个科判,第一是总说,第二是别说。先说总说。「『宗义』这个名词,不是我自己杜撰的,因为佛经里面曾经说过。如《楞伽经》说:吾教法有二:教说及宗义;教说示童蒙,宗义为行者。」意思是说:宗义指瑜伽行者,他们不断禅修教法和正理之后,心中所下的最后决定,就是宗义。为什么说「教说示童蒙」?这些比较愚蒙的人,他们没办法去禅思这些教法和正理,所以才说教说示童蒙,因为他们没办法去做深入的了解。

  「又,补特伽罗有二类:一类的思想未受宗派教义的影响,另一类已受宗派教义的影响。」

  问题:佛也是补特伽罗,那佛也受宗派教义影响吗?

  回答:佛是补特伽罗没错,佛也是有受宗派教义影响者。因为佛有受宗派教义影响,所以他会去宣说基道果的建立。

  第一类是未受宗义的影响的人,这一类的人他们不会去想到他们的来世要怎么样,只是为此世着想的这一类人。另外一类是有受宗派教义影响的人,他们会去学习教理,这类的人就是我们所说宗义者。

  如果我们是应成派的,我们就会说佛是应成派者。如果你自己本身是经部宗、或唯识宗、或毗婆沙宗,也会说佛是属于这边的。就我们而言,我们只能说是受宗义思想影响者,不能说我们是说宗义者。所谓说宗义者,是他有学习过教理,而且可以去宣说基道果的种种建立的人。说宗义者,不需要一定先去证得,只要能了解宣说基道果的建立即可。

  比如说应成派者,会说毗婆沙宗的这些说宗义者,你们是说宗义者没错,可是你们心中并没有悟得自己的宗义,你们只是去学了这些教和理而已,学了这些教理之后,心做决定之后而说这个宗义。

  自己是不是说宗义者,自己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能力来宣讲基道

  宗义宝鬘讲解第 6页

  果种种建立,如果你有这个能力,就可以自称是说宗义者了。

  前者是指第一类的,「前者因为不曾研习经论,所以他们那与生俱来的心智,不察也既观不思惟(人生的意义),只是一味追求现世的安乐。」

  后者是受宗义影响者,「后者曾经研习经论,所以能循着经教和理论的途径,宣说基、道、果三者体系在自己思想上成立的道理。」

  「关于「宗义」一词的解释,还有如下的说法。《善明词义疏》说:『所谓“成就的极限”,就是借着经教和理论巧为宣讲而成立自宗的主张。因为此一主张,不能再向前跨越,所以就是极限。』于自心中,依据经教或理论而得以确定并承许的宗义,不会在其它的教理前放弃,所以称为『成就的极限』」。“成就的极限”藏文是「竹踏」,成就也就是成立的意思,由你的内心去肯定的极限。极限就是最后的结论。

  这些说宗义者,他有可能最初的时候是经部宗,然后后来又变成唯识的说宗义者,也有可能他最初是唯识宗的说宗义者,那后来又变成是应成派的说宗义者。说宗义者,并不是说不能再往上提升了,他在思惟这些教理之后,心中会有一个最后的肯定,最后肯定的那一点是他依止为理论观点的根据,所以说他是那一宗的说宗义者,虽然是这一宗的说宗义者,他的心也可以再往上提升,成为另外一宗的说宗义者。今天讲到这里。

  问题:先前提到道可以从了解智慧与方便两条道轨理解,配合三士道修行应如何分类?有无其它分类?

  回答:下士夫、中士夫、上士夫,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可以分成智慧、方便分的三士夫修行方式,下士道时有修智慧、方便,中士道时也有修智慧、方便,上士道时也是有修智慧、方便,三士道都有修智慧、方便,所以以此分类时可分为三种。另外的角度,无我有二种-粗品跟细品。法无我也可分二个-粗品跟细品,这样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分类。刚刚讲的是基道果的道,可以分类-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智慧、方便分配合三士道也可分三种,因为基上面有世俗谛和胜义谛,于道上才有智慧、方便分。所以结果时-成佛时有法身和色身。

  问题:以智慧分来讲,分三个:粗、较细、细,粗是断除常的那份执实心,成为无常。较细者不是由自己方面成立,譬如说补特伽罗不是由自己方面成立的,最细的是法,非由谛实所成。但在补特伽罗无我上有分粗细,法无我上也有分粗细,这四种配合刚才智慧分那三个应当如何来配合?

  回答:刚讲无常、无我、空性这三个来说,无常是属下士道时修,无我是属中士道时修,空性、空正见则是上士道时主要修的,这是他的分类。法无我有粗、细分,补特伽罗无我有粗、细,以这上面讲,补特伽罗无我粗、细,这二个都是属中士道的,法无我粗、细是属上士道讲智慧的。有的宗派,中士道时他们修的是补特伽罗无我粗品的而已,没有讲补特伽罗无我

  宗义宝鬘讲解第 7页

  细的部份;有的宗派,上士道时修的智慧只有法无我粗的部份而已,没有讲法无我细的部份。

  问题:第31页的《楞伽经》说:「吾教法有二:教说及宗义;教说示童蒙,宗义为行者。」想请问仁波切一般来讲,这四部宗义的宗义,应该是属于教法的部份,可能只是在闻思教法了解四部的教法,那一般来讲,行者可能已经在修行,他可能行六度波罗蜜,或是修空性,或是修禅坐,那才称行者,那为什么宗义就可以把他认定是行者呢?

  回答:对于教法、正理,加以非常深入广泛的思惟,而最后能够得到体悟者,就是瑜伽行者。所以才称这些瑜伽行者是宗义者。

  问题:第 28页偈诵的最后一行:「故应励力悟缘生」此处的缘生是指我们应该要了解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生吗?缘生是无自性因缘所生?

  答:此处译文中的「缘生」即是缘起,一般的缘起,可以从粗的方面来做解释,也可以在细的方面来做解说,亦即可以配合粗的方面,也可以配合细的方面使用。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里提到「由何观照能还灭,是故宣说缘起法」,此处所说的缘起即缘起赞所说的缘起法,所以如果悟得缘起的话,就可以灭除掉无明。所以若能悟得缘起的话,也能悟得空性。空性和缘起粗细分方面而言,二个是同等。若了解缘起,也可以了解空性,就是这样的缘起,不是一般的缘起。能够了解空性的缘起,有没有真正了解空性?缘起和空性是一模一样的想法,当我们一想缘起的时候,就会了解到空性,一想空性,就会了解到缘起。这样才算已经通达空性。

  问题:以仁波切所说这二种都已经通达,这样听起来好像一般人或圣者都没有办法达到,只有佛才可以。

  回答:不是。一个心同时了解空性、缘起,二者一起了解的话,就是只有佛;我们是一个心了解空性的时候,下一刻另外一个心识了解缘起,是二个心的。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雪歌仁波切:宗义宝鬘讲记 第二讲

雪歌仁波切:宗义宝鬘讲记 第三讲

雪歌仁波切:宗义宝鬘讲记 第四讲

雪歌仁波切:宗义宝鬘讲记 第五讲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克服贪心、降伏烦恼

 

后五篇文章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怎么还跟着烦恼跑呢?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功德应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慈悲心能改变一切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掌握自己的心,掌握一切

达真堪布:微博教言 心甘情愿还债,消业又积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