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噶玛天津仁波切:烦恼障与所知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噶玛天津仁波切:烦恼障与所知障

 

  文/噶玛天津仁波切

  烦恼障贪瞋痴

  每个人在未成佛之前,都有烦恼障与所知障。

  「烦恼障」顾名思义,就是烦恼;一切烦恼皆来自贪瞋痴,贪瞋痴有粗重、细微两类:

  粗重的贪瞋痴,极容易察觉。只要具有是非观,依循良知,即能了解对错,可发现自己的贪瞋痴。最大的痴,来自亲情执着,尤其孤儿寡母之相互依赖,情愫尤深。长大之后则是两性感情羁绊,而以单恋为苦,自己投入很多,却往往给对方带来困扰。瞋恨经常表现于不悦情绪,稍有不称己意,马上生气。

  人出生之后,自然表现贪欲及存活的本能。初生婴儿,放在母亲的肚子,不用教自己就会爬去喝奶。这实在是生命非常神奇之处;但最大的神奇,就是人实在将贪婪表现得太伟大了。之所以讲「本能」,只不过强调久处轮回,执着生命和自我,为了活下去的种种天赋能力,姑且称为本能,但并非众生本来就如此。否则修行亦无法转化、恐是解脱无期了。以良知发现贪瞋痴并不难,难在于众生以贪瞋痴为理所当然。导致必然结果是,良知被贪瞋痴所蒙蔽,误以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细微的贪瞋痴,同样存在于内心对一切的执着,它所执取的是内心所显现的特征;这种特征,与深厚习染有关,且隐藏于心灵深处,不刻意察觉,还真不易发现。若以理性和感性譬喻,粗重贪瞋痴类似理性,运用理性能克服;细微贪瞋痴犹如感性,明知不对,还是去做。也许譬喻不尽贴切,无法真正形容细微贪瞋痴。换个说法,粗重贪瞋痴譬如见到异性,心生爱慕,想要拥有或付出。细微贪瞋痴犹如毋需见到心仪者,光是望着照片,就目眩神迷了。

  在大乘修行五道之中(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进入见道,粗重贪瞋痴即可被清净;细微贪瞋痴,则要到七地菩萨方得以清净。

  事过境迁  该放下了

  我们都不想要烦恼,但可曾真正认识烦恼、真想舍弃烦恼?

  认识烦恼才能舍弃之,故应视烦恼为敌人,以佛法对治。众生最大的无明,就是将烦恼视为密友,紧紧拥抱,乃至迷失于烦恼的漩涡,被毁灭吞噬无法自拔。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我、我要的是什么?深感痛苦,却不想从苦中出离。若言所有烦恼都是自找的,亦不为过。譬如人常烦恼得睡不着觉,却不因想睡觉了,而把烦恼丢掉。

  烦恼是可以放下的,不懂得舍弃烦恼的人是无智者。

  常听有人说:「我恨死他了。」他的脸活在你心中,你在恨谁?其实是恨自己。如果有人当真让你瞋怒不悦,当思惟,这不快从哪里产生?是从自己的心所生吗?若他曾伤害你,受伤的记忆仍在,每每勾起伤心回忆,是何等愚痴?伤害既已造成、且已远逝,若未从受伤的过往获得成长,反而让自己沈浸于痛苦记忆,一直走不出来,每次看到他、想到他,就再被伤害一次。但事实不然,对方只伤害你一次,可是你想起一百次,就心痛一百次,九十九次都是自己造作。若将对方譬喻为凶手,你就是刽子手,扼杀了自己的灵性。

  既然学习佛法,就应当从佛法中获得利益。曾经受苦,更该从苦难中获得启发,而不是让苦成为永远的痛。善加思惟,这个苦难是真实的吗?当真存在吗?事过境迁,早已消失了。

  照照镜子,再看昔日留下的照片。追溯分析每个时期的自己,二十岁的自己在哪里?三十岁的自己在哪里?四十岁的自己又在哪里?若你还记得十年前所受的痛苦,那你就应当找到十年前的自己,才能痛苦。可是十年前的自己何在?你会回答「过去了」。是啊,是过去了。问题是十年前的往事,在你心中并未过去,伤痛犹在。这是自己不懂得成长。了解「十年前的我」已经消失,奈何却无法让「十年前的事」、「十年前的他」消失。何等愚痴?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就是因为有这些苦难,益显佛法之珍贵;也只有佛法才能让我们成长、弭平内心的痛,从苦中获益。当你明白十年前的我既已不存在,十年前的事也应一并消失,这就是智慧。应该从痛苦与失败中获得启发与成长,而非一直在原地兜圈子,如是才能拥有真正自在的自我。

  佛法一直强调,自我不可执着,当破除我执超越自我。可是众生无时不刻都活在自我之中。退而求其次,活在自我之中亦可,但必须活得自在,而前提是——放下烦恼。

  所知障

  所知障就是所知的障碍,所知的所知来自学习和习染、来自对世界的执取和分别,这就是所知。真正修行佛法求开悟,必须放弃一切所学,净除所知障。也许你会想,若无这些知识,不懂得分别,如何在现实社会生存?诚然,世俗生活需要知识、常识、学习、分别,要懂得善恶是非。基于世俗的角度,所知越丰富、越能在现实社会生存。但若站在出世间角度,所知越多,所知障相对加重。越不易接纳他人,分别心越强。

  未见性之前,一般人心量狭小,尤其常偏私袒护亲友所为。譬如自己孩子出状况,家长的立即反应常是「不可能,我儿子善良又孝顺,绝对是人家害他的。」不是缓颊就是为其开罪。为求生存,是非善恶都常颠倒了,更何况正确的善恶标准,也是一时之辨,在某种时空条件下所分析判断的结果。

  佛学出离烦恼

  许多人问,学佛做什么?尚未学佛之前,可以如是探索。发现学佛的利益,究竟学佛对我有什么帮助?肯定它的利益,才开始学修。倘若学佛之后,才回过来问学佛做甚么?表示这人并未真正学习。

  学佛就是学习如何舍弃烦恼,佛法可帮助我们认清烦恼的本质,获得勇气智慧选择不再与烦恼为伍,从痛苦中勇敢地走出来,住于平安喜乐。

  学习佛法从苦集灭道四圣谛入门。「集谛、苦谛」揭示人生是苦,提醒我们观察并深思,人生的苦是什么?凡夫经常以苦为乐,所以备受痛苦煎熬。学会拒绝烦恼之后,才能真正拥有自在的自我。烦恼尚未舍弃之前,「自我」隐藏着痛苦、包藏着傲慢、怀着脆弱信心。因为没有信心,所以才会表现出那样的自我与傲慢!傲慢的背后,绝对禁不起打击。

  烦恼障与所知障、贪瞋痴三种染污,一直存于我们大脑之中,此乃轮回之根、痛苦之源。若相信染污存在,加以执取,本来清净心即为之遮障、覆盖、主宰,犹如监禁在狱。所以学习佛法的目的与好处,就是终止轮回。奈何今日台湾佛法盛行,却掉入另一处泥沼,求庇护保佑、求加持。迷失本心,即非佛法。

  有弟子说:「痛苦的时候很难观照,遑论获得智慧从中解脱。」当然,在痛苦当下,没有能力观照这些道理,但必须平常经常思惟,才能预防苦因。大地干旱,野草满地,如何防止燎原之火?不断洒水滋润,或干脆割除、先放把火烧了。总不能天干物燥,又不小心火烛,满屋堆放易燃物,然后来问上师:「仁波切啊,我要怎样预防火灾?」保险公司也不敢接受这种保险。这譬喻,表示众生自寻烦恼,不能慎防苦因。

  烦恼必有其因,遇到烦恼,应该思惟,用什么方法可以减轻难题?想到方法即止,不要再于思虑中打转。若真无法解决,则当了解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当它发生的时候,即能镇静而不乱。

  如是,生活中的每一对境,都可以体会苦集灭道。

 
 
 
前五篇文章

噶玛天津仁波切:看那慈悲的唯美--千手观世音

药师佛感应录:唐张谢敷读诵药师经感应

药师佛感应录:唐中宗蒙药师佛护念

药师佛感应录:不舍肉身飞往药师佛净土

药师佛感应录:读药师经降伏百怪

 

后五篇文章

噶玛天津仁波切:千手观音与帕莫比丘尼

噶玛天津仁波切:浅说心经

噶玛天津仁波切:三昧浅说

噶玛天津仁波切:三昧耶与金刚乘十四根本戒

噶玛天津仁波切:佛像之装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