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11 十一、蔽三法印的因缘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11 十一、蔽三法印的因缘法

 

  十一、隐蔽三法印的因缘法

  三法印是指身心一直是无常、苦、无我的,但为什么我们无法从自己的身心上体验到三法印呢?因为三法印被某些因缘所隐蔽住了。

  壹、无常

  隐蔽无常真相的是:妄执身心是相续的邪见。身心迅速的生灭,让我们产生一种以为身心是相续的错觉,但事实上,身心每一剎那都在不断地生住异灭。

  贰、苦

  隐蔽身苦真相的是:没有清楚觉察身体的姿势。

  参、无我

  隐蔽身心无我真相的是-坚实。

  我们修行的时候如何「看破」这三种遮蔽事实真相的因缘呢?

  壹、相续

  身心的生灭是如此迅速,以致于难以见到它的生灭的现象,因此使我们误认为身心是连续的,就像萤幕上的电影看起来好象是连续的,事实上是由许多静止不动的照片所组成的。因此身心看起来像坚实而永恒的,是因为我们无法见到这种不断生灭的真相(当然身心的生灭是远比电影画面的闪动快速--快好几千倍。)

  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快速的生灭现象(因为这是事实),但修行者必须以精进和觉照来引发实相般若,实相般若生起时就可以体会生灭之间的空档。实相般若可以破除妄执身心是相续而隐蔽无常真相的错觉。

  身的无常是可以由思慧体验到的,然而心的无常就更微细而很难体会。改变姿势时,例如,从坐的色身变到站的色身,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坐的色身是无常的,这也是为什么钝慧的修行者必须要观身念住的原因。

  贰、不觉照姿势

  不觉照身姿我们就无法认知色身是苦的。苦是指无法保持相同的状态。(这是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这是无法改变的)。改变姿势的时候,苦苦早已存在旧的姿势当中,但如果缺乏「如理作意」观照旧姿势的话,明觉就无法起作用而察觉到苦苦了。

  持续以明觉观照各种姿势时,要如理作意来防止烦恼,使内心不会生起喜欢和不喜欢,如此修行者就可以见到每一种旧姿势中的苦苦了。而因此新姿势也无法再隐蔽苦的真相了。

  例如:坐的色身疼痛时,如果没有“如理作意”,我们会认为是「我们」苦,而产生厌恶的感受,然后不能以明觉观照而又起厌恶心-不喜欢旧姿势。如果修行者是因为自己想站而站起来的话,这样又会对新姿势起贪爱心。因为新姿势隐蔽了旧姿势的苦,因此无法从旧姿势中体会到苦苦。(这是解释不觉照身姿为什么会隐蔽苦的一个好例子)

  明觉起作用的时候很容易体会到旧姿势中的苦苦,但行苦(变换到新姿势所残留的苦)却很难体会得到-因为新姿势通常令人觉得舒服。如果修行者要体会新姿势的苦,就要保持「如理作意」,因为对新姿势通常会产生贪爱或喜欢-就像不喜欢旧姿势一样。

  贪爱会喜欢乐而不喜欢苦。因此要断除贪爱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实相般若去体证苦。因此佛陀以苦的体证来描述灭除贪爱的智阶。

  修行要体会四种苦:

  1)觉察旧姿势的苦苦。

  2)觉察变换到新姿势的行苦。

  3)觉察苦相(也就是身心是无常、苦、无我)。要到第四智-生灭随观智照见生灭现象时才能体会苦相。

  4)体证苦谛要在第十一阶智-行舍智时才能证得苦谛。然后接着就是智慧猛利的第十二阶智-随顺智(体证四圣谛)。

  如果修行不以智慧(内观)来体证苦的话,就不是正确的修法,不是中道法(亦即八圣道)。唯有体证苦才能使你脱离轮回-因为体证苦才会厌离五蕴而导致灭苦。

  如果没有证得厌离随观智(第八阶智),就无法证得离染(无执:离欲、离贪),也就无法灭苦。以智慧体证身心的无常、苦、无我,就会对身心生起厌离,这就是清净之道。

  因此,要觉察新姿势的苦,修行者就必须保持「如理作意」。他也必须知道每一次改变姿势的原因,用如理作意改变姿势会有什么利益(可以引发实相般若),和不以如理作意改变姿势有什么过患(会与烦恼相应)。通常初学者并不知道改变姿势的原因,因为他会认为是他想改变的,事实上是苦迫使他改变的。知道正确的原因并一再反复练习,他就能体会苦并且体会到新姿势并不比旧姿势好,因此也不会再喜欢新姿势而讨厌旧姿势了。这样可以启发智慧认知身心是无法控制的,无我、非男、非女-而这就是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

  体会实相之后,厌离心就会生起,烦恼就会变得薄弱,而毅力、意志力更强。然后就可以成就四念住智而断除对五蕴的贪和瞋。

  参、坚实

  身心的坚实是实法或现在法-实相,但即它是事实却让我们误认为自己是男、是女或以为有我的邪见,因此我们会妄执身心是常和乐的,坚实隐蔽了身心的实相-无我。

  修行者必须以「如理作意」将身和心分开,这样身和心看起来才不会像一个单独的个体。如果没有「如理作意」,我们就不知道那一样是身,那一样是心。而且每一种色身都是不同的:坐的色身不同于站的色身,站的色身不同于行的色身等等。六组毗婆奢那慧地(基础,原理)对于分离身和心的观照是很有用的。他们是:1. 五蕴、2. 十二处、3. 十八界、4. 二十二根、5. 四圣谛、6. 十二缘起。

  以五蕴为例,我们知道身蕴在坐,而识蕴(用其他三蕴-受、想、行,这里的受、想、行的作用像心所,再组合成识蕴。)知道身蕴在坐。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将身和心分开(识别)。

  修行要看破坚实仍然是观照身心(不要做特别的尝试去识别身和心),修行者要了解「知道坐的色身的心」和「知道站的色身的心」是不同的;而且甚至于坐的色身不同于站的色身。所以用平常的方式修行,直到破除坚实所生的邪见为止。如同看破执无常为相续以及观照身姿而看破身苦一样,要看破坚实也只是观照身心而知道什么是什么罢了。破除坚实所生的邪见就证得第一阶智,名色分别智(即见清净-清净的知见和内观),如果没有证得第一阶智,是无法成就后面其他的阶智了。

  修行看破隐蔽三法印的因缘法,并不是必须证得全部的三法印,而只要证得三法印其中的一相即可,假设说如果你看破了隐蔽无常的真相,你就证得了苦和无我。

 
 
 
前五篇文章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1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二篇 实修 7-2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二篇 实修 7-2-1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二篇 实修 7-2-2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二篇 实修 7-2-3

 

后五篇文章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1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9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8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第一篇 理论 7-1-7

基础佛学常识100问:十三、什么是无神教?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