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温暖之家:第三章 家庭的团结精神 |
 
温暖之家:第三章 家庭的团结精神
第三章 家庭的团结精神 一、如何加强家庭的凝聚力 近几十年来,我们把生长在破碎家庭里的孩子与独居的老人唤为“问题儿童”的孩子,有的是来自破裂的家庭,因他们的父母时常争吵,甚至打架,闹得鸡犬不宁,从来没有好好地管教孩子,以致家里的孩子都成为叛逆、顽皮捣蛋、不听话的问题孩子。 也有些来自富裕的家庭,他们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因为兄弟姐妹之间不能和睦相处,从小就开始彼此争名夺利,家里毫无温暖亲情可言。 会产生这类问题,追根究底是家庭缺乏凝聚力。从关系亲密而后有了摩擦,以致有了距离,最后终于形同陌路。 最初的现象是家庭里的成员不在一起吃饭。有很多孩子的家庭,到了用餐时间,如果父母和孩子都不在一起吃饭,就能知道这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之间,已经发生了口角。 举个例子,假设今天母亲做的菜很好吃,很合每个人的胃口,大家都会吃得比往常多,那么,有可能发生饭不够吃的问题。但是,倘若这个家庭经常在一起吃饭,这时饭少了半碗,如果每个人分担一些的话,每个人只是少吃了两、三个汤匙而已,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可是,如果这个家庭,父母和孩子没有一起用餐,一定会出现问题,最后一个来吃饭的孩子一定吃不饱,他可能会为了吃半碗饭而感到委屈。如果他是家里最勤快的孩子,那么,心里就越容易感到更不平衡了。 如果家庭里刚好有两、三个好吃懒做,很会讨人欢心的孩子。这些懒惰虫只会等着吃饭的时间,母亲还没有开饭,他们就已经先把做好的菜肴吃掉,而且吃得特别多,结果个个长得胖嘟嘟的,母亲特别疼爱他们,因为他们会说讨好母亲的话。 至于勤快的孩子,当他把事情做好时,却已经过了吃饭时间。最后一个吃饭的人是最累的,每次只吃剩下的那一点点菜,有时还要清洗所有的碗筷,就会感到委屈。如果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委屈感就会加倍,因此一旦有一点点事情发生,兄弟之间就会马上引起激烈的争吵。譬如:如果兄姐或弟妹把他个人的杯子打破了,他就会马上发脾气,甚至打起架来。 不知道真正原因的父母,也许会来相劝、要他们互相忍让了事,却没有对症下药了解事情的症结所在。因此导致孩子们心生怨恨,互相记仇.如果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父母也误会他喜欢惹事生非,因为他不会讨好父母亲。日子久了,他就会对家里的产生反感,一有机会就会马上离家出走。 刚开始时,父母也许认为大家不在一起吃饭是小问题,不放在心上。但是,当孩子心里一直存在着不公平的感觉时,那么,事情可能会演变至家庭起纷争,最后产生破裂,而父母却一点也不知情。这样的情形通常大都发生在正在创业的家庭里,父母亲各忙各的,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孩子,没有留意到他们怪异的行为。 因此,如果家庭的成员不在一起吃饭,就是发出了信号,表示家庭出现裂痕。 每天一起吃饭的好处是,如果家里的成员有谁出了问题,就可以趁这个时候提出来,跟大家商量,接受大家的意见,千万别藏在心里。因为人都是这样,一吃饱心情就会舒畅,比较能接受各种突发的事情,这时孩子应该把握时机,把心事告诉父母亲,从中听取意见,同时也可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很注意与家人一起用餐,最少每天都要聚餐一次。 至于早餐,一般上比较难办到,因为大家都要去工作或上学,各忙各的,很难聚在一起用早餐。至于中午,也是各吃各的。到了晚餐,应该要聚在一起吃晚餐。因为一旦错过这段时间之后,大家又有各自的私事要办,有的要做功课,有的要看电视,再也抽不出时间在一起互诉心事。 甚至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即是大家无法在一起用晚餐,没有时间聊天、教导、互相了解对方,可是却为了观看不同频道的电视节目而大动肝火。 有些家庭为了解决问题,各买一台电视机来观看节目,于是,到了傍晚,各吃各的,然后各自回房,关上门来,在自己的房间看电视。哪里有时间聊天,各管各的,一点温馨的感觉也没有。 除了不在一起吃饭之外,另有一些常见例子,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导致夫妻双方发生激烈的争吵。现代的夫妻,总会有事情吵架,尤其是准备食物方面。双方都不愿准备晚餐,只买便当回来,然后边吃边看电视。结果发现连续剧中的男女主角似乎都比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好,如果存有这样的心态,这个家庭迟早会破裂。 另一个例子,就是夫妻双方要特别注意,即是要拜访亲人的时候,应该要仔细思量是否让对方独自去,还是一起同行。如果决定让她独自去拜访父母,那么,就可能种下导致家庭破裂的因。 家庭里的成员一定要懂得互助,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共同进退,这样,才能培养团结的精神,才会给家庭带来温暖和幸福。别小看这样的做法,很多家庭就是忽略了这些小事导致家庭破裂 总结 培养家庭团结的精神,是很容易做到。即是在一天之内,至少要有一样活动,与家里的成员在一起,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起吃饭。在这个时候,家里谁出了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大家知道,然后一起商讨对策。不管所遇到的问题是对是错,都必须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而且必须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原则。如果家庭成员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家庭一定充满了温馨和凝聚力。 二、如何处理孩子间的问题 一件真实的个案,也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与尚未培养孩子团结精神的父母分享。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个家庭里,有着父母亲和三个孩子。大女儿总是愁容满面,烦恼得很。原来她两个妹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致断绝了姐妹关系,两年来都没有互相交谈。她每天都要面对这种局面,心里感到非常痛苦。 这两个她最疼爱的妹妹,完全不理睬对方,形同陌路人。有时她们两个会冷嘲热讽,互相对骂,谁也不给谁面子,两姐妹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恨。 大姐一直暗自思忖,想找办法让两妹妹和好。心里却很担心是否会太迟了,因为连父母亲也拿她们没办法。 最后,她就决定到寺院去请教一位法师,希望找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她告诉法师:“我两个妹妹还在求学,关系就如此恶劣,若将来毕业有了工作自己可以赚钱,相信更加难以和睦相处。我感到很心烦、也很痛心,每天都要眼睁睁地看着家庭慢慢地下走向分裂。” 法师慈悲地听完她的话说,然后说:“其实,你的父母亲不应该让她们关系发展到今天这种恶劣的地步。若现在不解决,将来毕业了,各自有了工作,有经济能力了,那时要她们和好,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师父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你听,作为你们的参考。师父在家里排行最小,有两个姐姐。小时候,有时也会跟姐姐争吵,可是,我父亲一知道了,就会马上采取行动,化解姐弟间的不快。因此,我们都不会互相记恨。师父的父亲采取的方法如下: 第一个方法,就是要让孩子明白长幼有序。当知道姐弟之间发生争执,有时甚至互相扭打时,他二话不讲,马上召三姐弟来教训。然后命令最小的弟弟去找藤条来,所找来的藤条必须是又粗又大的。接着,他就会问弟弟: “跟姐姐吵架了,是不是?” “是的。” “那站好,把手抬起来。” 跟着就吩咐姐姐用藤条打弟弟的手心一下。在还不知道谁对错之下,父亲连问都不问,就先打弟弟,那是因为他认弟弟目无尊长。 之后,他才查问到底是什么事,知道是姐姐错了.弟弟以为父亲会让他打姐姐,但结果不是。他命令姐姐去把藤条取来,然后自己亲手打姐姐,因为她欺负弟弟。 结果不管是谁错,因为师父排行最小,一定先被处罚。这样一来,弟弟就不敢再去跟姐姐找麻烦了,而姐姐也不敢欺负弟弟。这就是师父的父亲用来培养孩子相亲相爱的方法。 第二个方法,训练大家一起负责家务事。以前,师父一家是以种地为生的。每逢周末,父亲就会交代我们姐弟三人到园圃去帮忙工作,父亲吩咐我们一定要把周围的草除干净,同时还要把地挖好。 父亲的话中的意思就是:如果不能完成工作,不用回家来吃晚饭。因此,我们三姐弟一拿到锄头,就要赶快动手工作。有时师父倚仗着自己是最小的弟弟,就耍赖不做,一早就跟朋友去打鸟或钓鱼。到了下午回来时,哎!惨了,发现两个姐姐还没做完,那肯定没晚饭吃。于是,师父就手忙脚乱地赶快帮忙,然后一边帮忙,一边撒娇讨好她们,怕她们去向父亲告状。如果不这样做,也许会发生以下的情况: (1)说不定到了傍晚,还没完成工作,三姐弟不但没饭吃,还必须点灯继续挖地。 (2)姐姐向父亲告状,说弟弟偷懒,到别处去玩,所以工作才没做完。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师父一定会被处罚,因此才需要讨好她们。 简单的说,就是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与责任感。如果一旦吵架或不合作,那么工作一定无法完成,这样就会带来麻烦,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和好了。 你家里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就是表示感谢你们的家境太好,孩子的生活太舒服了,所以,最好就是要让孩子多吃苦,因为吃过苦后,他们就会互相帮忙。有时就是因为生活太过舒服,孩子们才会变成这样。 因此,既然现在问题已经发生了,你就应该给父母亲提意见,而你是大姐,要先负起教导她们的责任,然后再与父母商讨,共同解决问题,那就是: (1)减少其零用钱,不要让她们有机会作太多无无谓的花费。如果这对姐妹一直争吵不休,那就别给她们太多的钱使用,这样她们才能互相依靠。 (2)时常安排她们一起作家务。这样,摆臭脸不谈话的僵局,就会慢慢化解。因为要一起做事,如果不交谈就不能工作,这个方法有效。 (3)虽然孩子还小,有时候必须要用藤条管教。如果我们管教有方,就不用怕孩子离家出走,因为孩子还小,根本没有这个胆量与本事。藤条对教育孩子还是挺重要的,不过,做法要正确,必须边打边教,不是只打而不教,就失去它的作用了。 不管怎么样,应该采用第一个方法,就是减少她们的零用钱,然后让她们一起做家事。如果哪一个计较、爱占便宜,孩子们之间自然会定下条件。一般孩子不会记恨太久,钱一用完,就会一起帮忙做事。 如果家里有佣人,就让佣人负责做一般的家务,孩子的私事应该让孩子自己负责。同时,要让她们一起负责某些工作,这样,兄弟姐妹之间就会互相商量,进而增加彼此间的感情。父母应该在孩子小时就采用这个方法,若心软溺爱孩子,任由孩子自己发展,最后得到的将是如妖魔鬼怪的孩子。” 当那位姐姐听完法师的故事后,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她决定用法师的方法去解决她两个妹妹的问题。 身为父母者读了这个故事后,要明白长幼有序的道理,进而培养孩子的团结精神,训练孩子们要懂得合作、友爱、负责任。那么,当孩子长大后,就会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虽然遇到困难,也不会轻言放弃,这样父母才会放心。 三、如何与邻居相处 好的环境将会对孩子的性格起着很大的影响。试想,如果我们的邻居每天都大声吵闹,时常用污言秽语互相对骂,身为父母者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倘若我们的孩子时常听到这种吵闹声,长期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一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学会讲粗话、行为粗鲁、脾气暴躁,将来长大后,进入社会一定不受欢迎。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两种,即是: (1)搬家。若父母能力所及的话,就应该搬迁到他处去。但如果经济能力办不到,就要忍耐,然后想办法好好开导孩子。父母平时要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讲话,举止也要斯文,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千万避免与邻居发生摩擦而争吵相骂,甚至动粗而导致受伤。这样一来,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实在很不值得。 (2)以良好的行为面对。如果父母年纪比邻居小就应该抱着小辈对长辈恭敬的态度与他们交谈,让他们觉得这些小辈很可爱,而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感到不好意思,再也不敢大声吵闹。 若是父母年纪比邻居大,而且事业稳定,受到村民的尊敬。那么,当发现这家邻居出了问题时就要找他们谈。不过,千万要记得跟他们商讨之前,自己本身一定要成为受人尊重、受人欢迎的人。不然的话,很难与他们沟通。 怎样才是受人尊重、欢迎的人 (1)受欢迎的人一定是能施舍之人,至于要布施什么,就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 例如:如果有足够的财力可以布施物品,就应该布施,那么,他一定会对我们客气。我们也是一样,有谁给我们东西,我们也会对他客气。 如果没财力而有体力,能帮忙人家做什么事,就应该帮忙。 甚至如果我们不知道要给对方什么,那就给他鼓励,即是讲好话,或给他微笑,即是虽然没有讲任何话,给一个微笑也好。 若父母了解自己的处境,能好好地与邻居相处,到了某一个阶段,将会受到邻居的欢迎尊重,到时候就可以提醒劝诫他们。 释迦牟尼佛曾提出四项援助的方法,简单地说,即是救人济世的原则,或是培养大众团结一致的方法。这一项佛法包括: 1、布施,即是分享与给予。 2、爱语,即是诚实地讲悦耳的言语。 3、利行,即是所作的事对别人有益。 4、尽责任,做好本分内的工作。 如果为人父母者能做到这四项,将是受人尊敬的贤者。一旦有人发生口角,就应该加以相劝,帮忙解决纠纷。至于要怎样解决,就要看当时的情况而定,有时也许要跟其他人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能劝诫别人改变行为的人,自己必须要好好持守戒律,起码要把五戒守好。当守好了五戒,即是我们有了良好的行为,这样才有能力去帮忙解决纠纷。如果父母本身还没有办法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千万先不要去劝别人,否则将会自取其辱。 奉献大众 其实,要赢取他人欢心,或使他人对我们客气有礼的方法太多了,可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布施,当你诚心诚意地布施出去时,将会获得他人的尊重与爱戴。 举一个曾经用过的有效方法,也是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清早起来,拿起扫帚,到巷子去扫地,从巷头扫到巷尾,只要在家都要去扫,至少每七天要扫一次。用这个方法,能让你认识整个巷子里的人,而这个做法,可能无法令一些人喜欢你,但也不至于讨厌你,这样的做法,叫做布施体力。 古代也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一个方法,几乎每一户人家都在应用,可是现在却不太见到了,即是古时候的人家门口,都会放置一缸水,并有水瓢或有碗放在水缸的旁边,谁路过口渴了,都可以舀来喝。结果那本来很普通的水缸,就变成很有价值的水缸,因为可以用来盛水让人解渴,而更具有价值的是,它让社会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因此,父母要先“布施”的是持戒与礼貌,这样,我们的孩子就有了好的环境,再也不必搬到哪里去了。 四、训练孩子照顾病重的亲人 我们虽然投生为人,但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可是在离开人世之前,大部分都会得了重病,必须躺在医院里的病床上。因为身体里的器官,有一部分已开始退化,以致受到各种细菌的侵袭,令患病者痛苦万分.体内的各种细胞会渐渐地老死,让人失去知觉.所以,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我们必须研究一些照顾患重病的亲人或爱侣的方法。 其好处是能让我们用正确的方法,照顾及医治亲人的心,当他们正在与病魔作垂死搏斗时,最需要家人的关心与支持。总有一天,我们将会跟他们一样,面对死神的呼唤,必须离开人世,因此,我们一定要面对各种病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还必须教导子孙用正确的方法来照顾自己。 当亲人或伴侣患重病时,应该怎样照顾?这可分为两项: (1)照顾病人的身体,身体病最好尽量找医术高明的医生来进行治疗,不过,这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环境的许可而定。 (2)照顾病人的心,病重者生死只在一线之间。在这时候,病人的意志力很重要。家人应该随侍在旁,给予安慰鼓励。特别是在他临终前的那一刻,究竟是步上安乐之路或是愁苦之路,全在于他的意识是清净或浑浊。 释迦牟尼佛说过:“在临终之前,心灵烦忧混浊,定会步往愁苦恶趣。若心灵清净明亮,则能迈向安乐善道。” 安乐善道是什么?就是往生后转世为人,或上升天界、或往生梵天界。 愁苦恶趣是什么?就是往生后堕入地狱、饿鬼道、魔鬼道、畜生道。 安乐与愁苦之路,是往生后中阴身的归向,藉以享受(或偿还)自己在人世间所种下的因果报应,而往生那一刹那的心境可以决定“忧愁混浊”或“清净明亮”,让你上升天界或堕入恶道。师父称这为“抉择之战”。 所以,不管医治病人最终的结果是怎样,每个帮忙照顾的人,都有责任好好地照顾病人,其原则如下: “家人必须帮助维持照顾病人的心,令其保持清净,坚强地面对病魔的折磨,不灰心、不沮丧、不对生活产生绝望。” 家人必须鼓励病人,给予他们信心: (1)无论是财产的纠纷,或是子孙的烦恼或任何让人不开心的事,必须尽量避免让病人听见,以免他操心,引起不安。 (2)引导病人的心随时都处于正念,并提醒病人忆念曾行过的善,例如:让他想起曾经剃度、曾供养功德衣、修各种公共利益的功德,以及一直以来随喜别人的功德等。 (3)劝导病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修新的功德,如布施:每天早上供斋,虽然病人身起不了床,也可以邀请法师到家里或卧室来受供。如果不方便,可以把饭菜拿给病人许愿,然后让他人代他供养僧众。之后再告诉病人,使他产生法喜。 (4)引导病人要严格地持五戒,连打蚊子、捏死蚂蚁等最轻微的杀生也别犯。 (5)引导病人静心禅定,这可是最重要的,也许可以播放念经,或病人所尊重的师父所开示的录音带给他听,或诵念经文给他听。如果时常这样做,要是病人有福气,也许会好起来,这是新旧功德威力的回报。如果病人的寿缘尽了,也会往生善道。 因此往生前,心一定要保持清净。 善于诱导与照顾病人的家人,也必须要有正念,同时,懂得利用许愿,把自己曾经修过的功德回向给病人,这样,对治疗病人将更加有效。 总结 当我们离世的最后一刻来临时,每个人都必须有人在旁协助,打一场“抉择之战”,“抉择之战”能够胜利,就是往生之前,心必须清净,维持正念。 因此,不管是远亲或近邻,当我们的孩子长大,稍微懂事后,就应该教导他们懂得照顾自己的健康,并具有慈悲心,愿意照顾生病的亲人,让病人保持心灵的清净,藉此让他们真正地了解生命让他们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那么,到了我们离开人间的那一天,我们的孩子才会帮我们打“抉择之战”。 五、如何教养孩子 在当今这个高度经济化的时代里,要如何教养孩子是一件相当令人关注的问题。因为,现在一般的父母都忙于工作,不太有时间教养孩子。结果有些孩子因缺乏家庭的温暖而步入歧途,有些则养成许多坏习惯。有些父母为此而放弃工作,有些则以电视节目来教育孩子,有的则采取其它的教育方式。为了维持生计,父母忙于工作,而对孩子疏于管教,而导致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长大后成为蛮不讲理、不明是非的愚人。到了最后,甚至觉得父母亲所有的一切都不顺他的心,更无法体会父母亲千辛万苦照顾孩子的苦心,更别说是报答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他们认为父母亲既然把他们生下来了,就有责任养育他,让他过舒适的生活,有如富贵人家的孩子一样。 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问题,有些孩子心胸狭窄,思想幼稚,只一味的埋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像其他的父母那么富有。因此,与父母亲交谈时,往往语中带刺,咄咄逼人,刺伤父母亲的心。他们会用刻薄的话语讽刺父母亲懒惰,不努力工作,以致他们的家这么穷困,让他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有的甚至不断地要求父母亲买这买那,以满足他的虚荣心。父母一旦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就会乱发脾气,令父母亲伤心难堪,自己却全然不知已造下重业。 这个问题不只发生在经济拮据的家庭里,即使是家境富有的家庭也有解决不完的问题。 有一位法师曾开示说,大约在七、八年前,有一位从南部来的富商,垂头丧气地走进来请求师父帮忙: “师父请帮帮我,我的孩子实在不懂事,时常要求父母买这买那。买给他之后就把它弄丢,有时候我们没有马上买给他,他就会大发脾气,责骂父母。对这个孩子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 师父开导他说:“你的孩子还不曾到寺院来修行过,要多指点他还不行。其实,即使你要叫他来听法,或叫他尝试打坐,使心保持清净,然后自己想想,父母有怎样的恩惠,相信出钱请他都不会来听,甚至有可能连自己的父母都会骂.父母的话他听都不听,怎么肯来听别人的话呢!” “这样好了,这一次在你们回南部之前,先带这位不懂事的儿子到孤儿院走一趟,要找怎样的藉口都可以,无论如何都要让他到孤儿院去布施一餐,让他自己亲身体验一下,如他还有福报,就会觉悟,自然就会慢慢地改变态度.” “为什么师父要他到那里去?理由就是想让他的孩子去看看那些没有父母照顾的人,是怎么样生活的?他们心里多么痛苦?希望他能看到这些孤儿的可怜处境后,能彻底地醒悟,及时回头,深深地了解到父母是如何地深爱着他.” “记得在念大学最后一年时,有一天,师父跟大学里的一群死党,相约到孤儿院去布施,孤儿院里大约有两三百个孤儿,由院里的二十个员工照顾着,平均每人必须照顾大概十到二十个孤儿.” “当我们到达后,孩子们就跑过来抱住我们,争着要我们抱他..他们称男同学为爸爸,女同学为妈妈,而那些女同学被这突如其来的称呼,羞得满脸都通红了。原来是院方教导他们这么称呼我们,而他们其实都不知道谁是他们真正的爸爸或妈妈。” “三四个孩子,跑过来,像小猴子般地攒进我们怀里,并说他们这一辈子从来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什么东西都没有。因此,每当有人送东西来时,不管是点心或玩具,他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去争来吃或抢来玩。” “由于我们事先并不知道有多少个孩子,所以只买了四五十个洋娃娃,怎么知道孩子的数目竟然多到两三百个。当分玩具时,情形一片混乱,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涌上前来争夺,结果,有的抓到头,有的抓到脚,有的抓到手,那些新买来的洋娃娃,就被他们扯得支离破碎,完全不成形了。每一个人只抓到了娃娃的某个部位,于是就互相捶打哭闹。” “至于我们所捐赠的新衣服,院方负责人会衡量哪一个孩子的衣服比较破旧,然后吩咐照料他的员工给他换上新衣服,如果他的衣服还半新不旧,就没得换。但是,他们却因妒嫉心的缘故,而去拉扯那些新衣服,最后所有的新衣服都被撕破了,结果谁也没得穿。” “当看到这样的情形后,我们都感到很心寒。天啊!这些孩子的想法竟然跟我们不一样。记得我们小时候,都很喜欢同龄的朋友在一起游戏,而且玩得很开心,从没有想过朋友要跟我们争吃、争玩具。因为我们都吃得饱,玩具也很多。” “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暖。我们知道父母和周边的人都很疼爱我们,所以我们才很乐观,喜爱朋友,想有很多玩伴。有时有二三个人一起玩乐、嘻嘻哈哈的,一天被打了好几次,也不觉得气恼,反而觉得很好玩。” “这些孤儿都没有我们这种感觉,他们没有当周边的人是他们的朋友,而把他们当成了与自己作对的敌人。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嫉妒、落寞、无奈,真是令人心寒。” “所以,师父劝告正在强迫父母为自己做这做那的孩子,应该到孤儿院去亲身体验,看看这些孩子如何生活。他们从小就失去父母的爱,孤伶伶地独自过生活,而你们都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怎么还可以向父母提出苛求呢?” 从师父所讲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启示:孩子要求父母要顺自己的心意甚至还用言语刺伤了父母亲的心,即是藉言语来杀人,残害他人的性命,这是很残酷的。但是“天下父母心”,即使孩子用尖酸无情的言语刺伤了父母的心,父母亲还是会加以忍受的,当有人说他们的孩子不好时还是会马上挺身而出,维护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永远是孩子的父母。尽管孩子的态度非常恶劣,他们还是会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即使他们的孩子从未善待过他们,但他们对孩子的爱是永远不变的。 “孩子再怎么的无情,父母还是永远疼爱他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