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邹相美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
 
邹相美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宋·苏轼《定风波》) 每次诵读这首词,总会有不同的感觉,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在这首词前面的基础之上,加以递进和升华,由眼前的风雨推及到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风雨时,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通过这一句,足以表现出作者旷达超逸的胸襟,乃至淡定坦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理念。最近,我一直学习佛学,结合佛经中记载的各类故事及典故,以及佛教的思想与理念,再看这句话,又有新的感触。 “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佛教“放下”与“看破”的思想。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便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您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这就是“放下”与“看破”,放下你的执着与贪念,看破人生的无常与变迁。而“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体现了这种思想:看破人生的无常、世态的炎凉,放下对七情六欲的贪恋与执取,活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佛教“了生脱死”的思想。“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能泰然自若,毫无丝毫惧意。这句话,实际上即是“了生脱死”的思想,不为生死所累,去留无意,宠辱皆忘。《楞严经》言:“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佛法就是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相,让我们看清宇宙的事事物物皆是“因缘假合而成,因缘假合而生”,都是虚妄不实,其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让我们能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是让我们都能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能够和佛陀一样,跳出六道轮回,出离生死,得到究竟解脱之境地,如《心经》言:“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又如《圆觉经》所言:“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佛教“清净”与“自在”的思想。喧嚣的尘世,“几多风雨几多愁”,“一蓑烟雨任平生”即是说,能够在烟雨弥漫的江湖路或人生路上,清净洒脱,自在随我,任他人生多舛、世事多艰。在佛教的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菩萨的心是自在的,佛菩萨的面相也是自在的,因为佛菩萨们能够远离“五毒”(贪嗔痴慢疑),能够找到自己的真如本性,不被妄想执着所牵制。《法华经》云:“其心泰然。”泰然就是很快乐、很平安的样子,一切的烦恼、麻烦都没有了。所以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佛教的“清净”与“自在”思想是一致的。而活出真我、自在洒脱正是我辈中人所追求的良好愿景。 “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佛教“诸行无常”的思想。不管是《定风波》的作者苏轼,还是芸芸众生的我们,在人生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遭际。这都太正常不过了,不用去想太多,就让它随缘生灭吧!“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体现出不为红尘世事所侵扰、超然脱俗的思想。据《景德传灯录》载曰:“诸行无常,是生是灭,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宋·释道原)“诸行无常”是佛法的“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一。佛陀开示众生说,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所以,佛陀要求弟子们精进修行,通过佛法的修持与诸佛菩萨的护持,了见自性,证得究竟涅槃。由此来看,“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洞悉了“诸行无常”,才能做到“心无挂碍,无忧恐怖”,在人生的艰辛旅途上自在悠游,坦荡自若。 实际上,苏轼本人也是一位佛教信仰者,与佛教有着深深的因缘。达亮先生在《苏东坡与佛教》一书中写到:“苏东坡早年受佛教家庭的熏陶及天府佛国地理因缘的影响,以至早年‘喜佛’,促使他青年之‘游禅’,中年之‘近禅’,老年之‘逃禅’。宦海的沉浮,‘乌台诗案’的迫害,王大年的言教,由此,苏东坡在黄州归诚佛教。从此戒杀放生,慈悲济世,寓意而不留意的无私布施,抄经追思荐亡亲,与方外之友谈禅问道。他的诗词、文赋、书画,融汇儒、释、道三家的血液。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忘世’,佛家的‘出世’,三家思想的杂糅,形成了苏东坡‘外儒内禅’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故而说,苏轼的《定风波》里,体现了浓浓的佛教思想,特别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更是将佛教“放下”、“看破”、“了生脱死”、“诸行无常”等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 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学习佛学,听闻佛法,笃信佛教,我们亦能达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 (邹相,2010-8-12于郑州,刊载于《一音》2010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