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邹相美文:浅析“十善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邹相美文:浅析“十善业”

 

  佛教常讲,要想有健全的人格和受人敬仰的声誉,就得从五戒十善做起。五戒是做人的基础,十善是成佛的正因。佛祖在《楞严经》中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以戒为师”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准则,也是我等佛子精进求法的不二法门。对于“五戒”,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但对于“十善业”,并不一定都能一一道出。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奉持“十善业”是引导大众走向健康、走向成功、走向圆满的重要法门。

  《佛说十善业道经》载曰:“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据《出法界次第》载曰:“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不邪YIN者,谓不行邪YIN欲事,即是止YIN之善。既不邪YIN,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这“十善业”,即是劝人“行十善,止十恶”,“十善”与“十恶”即在一念之间。末学现以现代人的角度来分析这“十善业”。

  一、止杀生,行放生。《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一旦干出杀人害命的勾当,免不了受到法律的严惩,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是,除了关天的人命之外,那些动物、那些活着的生命体,同样不应该遭受荼毒。看看现在的人类,除了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大炮没法吃之外,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成了他们的“盘中餐,腹中物”,这与侩子手有何两样?素食主义历来是佛教推崇的理念,这也是为众生减少杀业而行的方便法门。不杀生吧,不吃荤吧,放生吧,这样你的梦里就不会出现血淋淋的画面,就不会有惨死的动物向你讨要生命,而你的心也会在这变幻芜杂的社会里寻得一丝安定与静寂。

  二、止偷盗,行布施。古德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功德林中,布施第一。六度万行,布施为首。大家都知道偷盗是可耻的,都对那些小偷小摸的人嗤之以鼻,偷盗也是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允许的恶行。我们不去偷盗是为了维系良知,而布施则能更好地发扬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我们在世间修行,利益众生也需要进行布施。什么叫利益众生?就是对众生有好处的事情,我们都要去做。所以,当你见到一位蓬头垢面的乞丐时,别去呵斥他、推搡他,而是主动地去布施,或财,或物。

  三、止邪YIN,行梵行。佛言:有人患YIN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伽叶佛说。(《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一章“心寂欲除”)一个正常的人,肯定是要禁止邪YIN,而行梵行的。何谓梵行?“梵”即“清净”之意,“梵行”即清净的言行,不受污染的正行。要解脱就必须得断YIN欲,断YIN欲才能修成梵行,只有清净梵行才能了生脱死。

  四、止妄语,行实语。《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八载曰:“诸比丘。如来说四正法。谓口四恶行。一者妄语。二者两舌。三者恶口。四者绮语。复有四法。谓口四善行。一者实语。二者软语。三者不绮语。四者不两舌。”何谓“妄语”?即是“四不圣语”: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知言知。一个社会,一个集体,一个家庭,一旦出现过多喜好妄语的人,则会弄得不和睦,生出种种猜忌和疑虑。所以,一个人要想立足于世,就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得乱说、胡说、瞎说,要行“实语”,即“见则言见,闻则言闻,觉则言觉,知则言知。”

  五、止两舌,行和合。不两舌者,即是说“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两舌,就是“两边嘴”,同是一个人,而能说出两种不同的话。止两舌就是不挑拨离间、妄造事非,利于团结的话则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达到“不两舌而和合彼此”的境地。在单位里,经常会出现员工之间相互挑拨的情况,甚至严重影响到工作的进展。这就是“两舌”的破坏性。唯有统一员工口径,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促进员工间的沟通与协调,和合而生。

  六、止恶口,行软语。台湾证严法师在讲解《四十二章经》时这样说:“开口若尽说些粗鲁不雅的话或是骂人,都称为恶口。我们平时不但要止恶口,更要修‘柔和爱语’的善口业。修学佛法的人,要时时让人感受到柔美、优雅的气质,这必定要止恶口。”诚然,“恶言一句三冬寒,良言一语三春暖”,家庭琐事往往因口角而起,同事间的关系往往因一句难听的话而变得僵持。所以,我们对亲人也好,对朋友也行,对陌生人也罢,言语间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和和气气,自然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七、止绮语,行正言。不绮语者,即是“不庄饰富丽之言,令人乐闻”,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也就是说,不要花言巧语,不要“笑里藏刀”,一是一,二是二,如实地把事情反映出来。看看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悲剧都是因为绮语而生,因为一句冠冕堂皇的话语,而导致诚信被遗弃,因为一句添油加醋的话语,使得好事成恶事。所以说,我们还是要“行正言”,而不去工于心计,搞一些不实之语。当然,偶尔的“善意谎言”还是可以理解的。

  八、止贪欲,行梵行。佛经里阐述,贪欲是建立在眼、耳、鼻、舌、身、意上的。我们是眼睛想看,耳朵想听,鼻子想闻,舌头想尝味道,身体想去接触,意识里念着许多东西引起的贪欲心,而引起无穷无尽的贪欲,这是贪欲的基本来源。概括来说,人的贪欲不过有三种:物质贪欲、精神贪欲、异性贪欲(爱欲或情欲)。因为贪欲使然,人们产生种种痛苦,如“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若能行清净之言行,通过修身养性来调节内心的欲求,则能达到心平气和、吐气如兰的境界。

  九、止嗔恚,行慈忍。《大乘五蕴论》曰:“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曰:“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嗔恚既伤人,又伤己,大家肯定有所体会。当我们发脾气时,很容易迁怒于他人,造成不良的后果或影响。《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曰:“见惨毒人则行慈忍。见邪法人则生大慈。见苦众生则起大悲。见悭嫉人则行布施。”如果我们能时时观照自心,行慈悲忍辱之言行,则能化嗔恚为友爱,化激愤为祥和,进而善待一切有情的众生,赢得一片清凉心。

  十、止邪见,行正见。不邪见者,即是“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做邪见,比如“*轮功”、“造物者世界教会”、“撒旦崇拜教”等尊崇的就是邪见,不仅仅造成恶劣的影响,还伤害了一大批无辜的百姓。作为我们这些普通的大众,理应分清是非,不任意听信邪知邪见,坚定自己的立场。同时,我们也应行正见,发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铁骨铮铮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佛说十善业道经》全文字数不多,却字字珠玑,句句深刻,看后反复回味,受益无穷。“十善业”可以说是我们种植福田的至上法门和必经环节,也可以说是我们取舍因果的重要标准。若你深信因果,则必须得谨行“十善业”。经文结尾如是说:“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即是说,佛祖讲解完这部经之后,龙王及诸大比丘、大菩萨和一切天人、阿修罗等众生,都得到了诸多收获,法喜充满,感到无比欢欣。末学读完此经之后,同样是法喜无限,当信受奉行,行“十善业”,广结善缘,如法持戒,精进修行。

  (邹相,2010-5-24于郑州,刊载于《寒山寺》2010年第4期)

 
 
 
前五篇文章

邹相美文:骑在父亲的肩膀上

邹相美文:任性逍遥的活着

邹相美文:活在当下

邹相美文:养儿方知父母恩

邹相美文:珍爱每一份生命

 

后五篇文章

邹相美文:一代禅门高僧慧可禅师

邹相美文:省庵大师与《劝发菩提心文》

邹相美文:“四无量心”:净化心灵的助推器

正果法师:佛教基本知识 第一章 教理 第二节 五位百法

正果法师:佛教基本知识 第一章 教理 第一节 佛法僧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