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智敏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二 |
 
智敏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二 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①大师之想。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②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③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④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⑤不善法应不顺行。」《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随以几许⑥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⑦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⑧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①大师:佛。 ②轨范师:阿阇黎。阿阇黎:《四分律》中五种阿阇黎:一、出家阿阇黎(剃度师);二、受戒阿阇黎(作羯磨者);三、教授阿阇黎(教威仪者);四、受经阿阇黎(授经文义者);五、依止阿阇黎(作依止者)。 ③菩提资粮:福德、智慧之资粮。福德资粮属恩德,智慧资粮属智德。 ④烦恼未断悉能断除:断德。 ⑤不善法:烦恼、无明、邪见、恶业等。 ⑥名句文身:《俱舍》卷五:“名身等所谓,想章字总说。”文者字母,名者名词,句者多名能表达一完整意义者,身者复数也,如二名称名身,三名以上称多名身。 ⑦尔所劫中:几许名句文身相同数字之劫数中。 ⑧一切种:种种一切,尽其所有也。 第三随念恩者。①《十法经》云:「于长夜中,②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③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④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⑤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⑥贪等猛火烧燃,为作⑦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①《十法经》:指《大乘宝积十法经》。 ②驰骋生死寻觅我者:在生死轮回(或生死苦海,或生死旷野)孤独无救中,驰骋往来而寻觅救度我者。 ③愚痴:我执无明。 ④入恶道:造恶业之险道。示善道:指示世出世善的光明大道。此句重在净化心理。 ⑤有狱:三有牢狱。三界皆苦,如牢狱也。 ⑥贪等:“等”指瞋痴。 ⑦云雨:法雨。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①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②法平等性,开示③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④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⑤三世所知法海,显示⑥圣众⑦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应如此文而正随念。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于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于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①如是随念:随念善知识之教诫、恩德。 ②法平等性:一切法自性空。 ③安稳道:解脱涅槃。不安稳道:恶趣轮回。 ④一切智城、一切智处:皆指佛地。 ⑤三世:三世诸佛。 ⑥圣众:诸佛及眷属。 ⑦妙曼陀罗:坛城、净土。 又如①《华严经》云:「我此知识说②正法,普示③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萨④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⑤此是能生如我母,与⑥德乳故如乳母,⑦周徧长养⑧菩提分,此诸⑨善识遮无利,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⑩甘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徧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应咏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①“《华严经》云”一段:经中善财童子遇吉祥慧,告以应往弥勒所,遂远道而往,具极恭敬。 ②正法:如理正法。 ③一切法功德:去除无明,见法皆成功德。 ④威仪:行愿。又威仪道,即菩萨行道也。 ⑤此是能生:能生菩萨行心。过去心中从未生起菩萨行愿,依善知识教导,令我生起菩萨行心。 ⑥德:功德。 ⑦周徧长养菩提分:如父。 ⑧菩提分:得佛位之方便,即福、智二资粮。 ⑨善识:如良友。无利:魔害、灾难。 ⑩甘雨:甘露法雨、及时雨。 犹日光明示静品:《略论释》(一O八页):“日照山河大地令光明,涅槃开显一切亦如之。”静:涅槃。 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不为瞋贪所动。大海:平静。 是思:如是思惟。 觉慧: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 大菩提:菩提心是因,大菩提是果。 大商主:入海采珠,喻取身语意之宝,取三身珍宝。 怙依:众所归依。 乐:安乐。眼目:开慧眼。 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如①《尊重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②金刚持自说,成就随③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一供献④财物,二身语承事,三如教修行。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又云:「⑤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①“《尊重五十颂》云”一段:宗大师释:“谓于依止上师所有分位,此中多说当何所用,应善受持总摄依止上师要门,既已晓了诸有能令上师悦者,便成办之,既已晓了诸有能起不欢悦因,便远离之,于彼于此,当勤精进。一切悉地,皆由随顺金刚轨范,令其欢悦。言随顺者,谓随行止,是为大金刚持之所亲说,既晓了已,便以三门一切事相,令其上师金刚轨范欢悦欣乐。” ②金刚持:报身佛。 ③轨范:师长。 ④财物:内财、外财。 ⑤坚固:菩萨异名,具坚固之德也。 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①三昧师,况诸动资财。」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复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如云:「②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霞惹瓦云:「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着,说为尊重。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 ①三昧师:金刚乘师是佛示现凡夫相。 ②欲求无尽性……胜妙供尊长:无尽性:佛。宗大师注:“谓若得此,乃至虚空无尽上位法身,故由欲得此位弟子,能以自所极悦意者,虽属少分,亦成至极殊胜供物,若彼若此,奉献上师。” 第二者,谓①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②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①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身承事。 ②当如实赞师功德等:语承事。 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①三律仪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②财。」是须受行正法之③分。博朵瓦云:「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着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④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⑤爱不爱念,此是⑥心内腐烂之相。」⑦亲近几时者,如⑧博朵瓦云:「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⑨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①三律仪:指别解脱戒 、菩萨戒、密乘戒三种律仪。 ②财:世间财物。 ③分:同份。 ④许一切时至大师前:为法故。 ⑤爱:偏爱。 ⑥心内腐烂之相:心内腐化堕落之现相。 ⑦亲近几时者:《略论》:“必行者心生决定,于具德引导不错之善知识,应长时依止。” 《略论释》(一一五页):“若修行者心生决定,应在身边。” 《广论》卷二(本书九三页):“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 ⑧博朵瓦云:博朵瓦常谓其告假弟子云。(见《略论释》一一五页) ⑨远近适中经久修习:远近适中处,依止经久修习。 第四亲近胜利者。①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如是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②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③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又云:「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④诸佛世尊心正欢喜。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⑤一切智。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⑥近于诸善知识。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①近诸佛位:走直捷大道故。 ②为善知识正所摄受:弟子须自具所摄受之德相,方为善知识如实所摄受。 ③一切行:一切菩萨行。 ④诸佛世尊心正欢喜:诸佛所欢喜者,谓众生修行成佛。 ⑤一切智:佛。 ⑥近:亲近。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①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②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③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复次由其承事知识,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④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 ①善男子,或善女人:指住种性之有情。 ②趣:增长。 ③忧恼:烦恼杂污为本。 ④病恼:身病,心恼。 《地藏经》云:「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虽于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行供养,或受学处,所起众善,然彼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议。」又云:「诸佛无量功德神变,应观一切悉从①此出,是故应如承事诸佛,依止亲近供事尊重。」《本生论》亦云:「②悉不应远诸③善士,④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⑤德尘,虽不故染自然熏。」⑥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过,如⑦拖破衣,唯着草秽,不沾金沙。其善知识,所有功德,不能熏染,略有少过,即便染着。故于一切略略亲近,悉无所成。」 ①此:亲近依止善知识。 ②悉:任何时、任何情况下。 ③善士:善知识、善友。 ④以调伏理修善行:以柔软温和的心态,依善知识所教修善行。 ⑤德尘:处处是功德,多如微尘也。 ⑥博朵瓦云:以下文,乃祖师经验之谈也。 ⑦拖破衣:拖地之破衣。 第五不依过患者。①请为知识若不②善依,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金刚手灌顶续》云:「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③秘密主,然当略说,④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五十颂》亦云:「⑤毁谤阿阇黎,是大愚应遭,疾疠及诸病,魔疫诸毒死,⑥王火及毒蛇,水罗叉盗贼,⑦非人碍神等,杀堕有情狱。终不应恼乱,诸阿阇黎心,设由愚故为,地狱定烧煮。所说无间等,极可畏地狱,诸谤师范者,佛说住其中。」善巧成就寂静论师,所造《札那释难论》中,亦引经云:「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 ①请:请求。知识:善知识。 ②善:如法。 ③秘密主:即金刚手,见前注(卷一,本书七六页,修信为根本中,引同书内)。 ④勇士:仍指金刚手菩萨。 ⑤毁谤阿阇黎:一、现法过患:“是大愚应遭,疾疠……非人碍神等”所杀害;二、不现见后生过患:“杀堕有情狱”,杀已,堕大地狱。(藏文版杀字亦在下句。) ⑥王火:王难、火难。 ⑦非人:魑魅。碍神:倒引,(象鼻天)。 又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云:「若彼①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若不能作大师想者亦复如是。若于三乘补特伽罗,说法苾刍,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或大师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由不恭敬,②沉没法故。」设若亲近③不善知识及罪恶友,亦令诸德渐次损减,一切罪恶渐次增长,能生一切非所爱乐,故一切种悉当远离。《念住经》云:「为贪瞋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④毒树。」《涅槃经》云:「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又说彼二,一唯坏肉身,一兼坏法身。一者不能掷诸恶趣,一定能掷。《谛者品》亦云:「⑤若为恶友蛇执心,弃善知识疗毒药,此等虽闻正法宝,呜呼放逸堕⑥险处。」《亲友集》云:「无⑦信而悭悋,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善知识敦巴云:「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 ①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嫌恨心”对师起害心,“坚恶心”对师起憎恨、不满,“恚恼心”内心憎、不满,而未形于外。 ②沉没:退失。 ③不善知识:《宗大师发愿文》有云:“凡与佛意不相合者,皆为不善知识,愿我与之远离。” ④毒树:根、枝、叶皆毒。《律海十门》:“阎浮有毒树,触树见树形,齅香闻树声,听名见画影,闻谈说拟议,悉中毒身死。”(见《基本三学》八O页) ⑤若为恶友蛇执心,弃善知识疗毒药:恶友、善知识为法,蛇、疗毒药为喻。谓若被毒蛇般的恶友执受(控制)自己的心,又弃舍如能治疗蛇毒之良药般的善知识。 ⑥险处:三恶道。 ⑦信:净心为性。 第六摄彼等义者。世徧赞说①《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尔时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时,恐有所失。」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见是②究竟欲乐根本,故特引诸无垢经论,并以易解,能动心意,符合经义,③诸善士语,而为④庄严,将粗次第,略为建设。广如余处,应当了知。我等烦恼,极其⑤粗重,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即于此罪⑥亦难发生悔防等心,故应了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数数思惟,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诸罪,应由至心而悔,多发防护之心,自应励备法器诸法,数思圆满德相知识,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证菩提以来摄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⑦当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 ①《尊长瑜伽》:《上师瑜伽》。 ②究竟欲乐:成佛。 ③诸善士:祖师。 ④庄严:配合说明。 ⑤粗重:粗指质,重指量。 《摄大乘论无性释》卷三:“恶故名粗,得此沉没,故名粗重,即是烦恼及随烦恼所有种子。” 《法蕴足论》卷九:“云何麤重,谓身重性,心重性,身无堪任性,心无堪任性,身刚强性,心刚强性,身不调柔性,心不调柔性,总名麤重。” ⑥亦难发生悔防等心:对已造之罪,难作忏悔之心,未生之罪,亦难生起防护制止不犯之心。 ⑦当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此二人依师最圆满故。志力希有者:“佛告须菩提,萨陀波仑菩萨(常啼菩萨)本求般若波罗蜜时,不依世事,不惜身命,不贪利养”……“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不念疲极,不念睡眠,不念饮食,不念昼夜,不念寒热”等。(见《小品般若》卷十)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初中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二未修中间应如何。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结。 今初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师传记,谓一善洒扫所住处所,①庄严安布身语意像。②二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正陈设。次三如《声闻地》中所说:「从昏睡盖,净治心时,须为经行。除此从余,贪欲等盖,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等,结跏趺坐。」故于安乐卧具,③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④四于前虚空明现观想,广大行派,及深见派,传承诸师。复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为资粮田。又五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唯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⑤集净诸扼要处。 ①庄严安布身语意像:身:即佛像(中);语:即经籍(像右);意:即以铃杵及塔等为表(像左)。 ②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略论释》(一一九页):“谓无谄供,⑴非由欺骗谄诳而来。⑵非由邪命而来。邪命有五。” 《科颂》(见《基本三学》二七页):“五种邪命: 一、诈现异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 二、自说功德:自说己功德,以求利养者。 三、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 四、高声现威:大言壮势,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 ③端正其身……随宜威仪:毗卢七法加数息。温萨巴云:“足手腰为三,唇齿舌合四,头眼肩息四,即毗卢八法。”(见《掌中解脱》一七六页)。 八法者,一、足跏趺,二、脊端直,三、头微俯,如禾结实,四、肩平,五、眼视鼻端(眼微闭,顺鼻端视下,离身尺许),六、口齿任自然,舌抵上腭,七、两手结定印,加调息为八。 ④于前虚空明现观想……为资粮田:“前”,谓面前。《上师供讲记》(一四-一七页):于座上现阿字月轮,放光加持情器世间,化成本师,与佛无异(三昧耶身成就)。 观内心慧身成就:一、观释迦为智慧勇心,则以毘卢为第三层静虑勇心。二、观毗卢为第二层,则以阿閦鞞佛或金刚杵为第三层。 右 弥勒、无着、天亲等广行派传承诸师。 左 文殊、龙树、月称等深观派传承诸师。 顶上历代传承诸师,直至释迦本师。 本尊 正中大威德金刚及其眷属 右 胜乐金刚六十五尊及其眷属 左 密集金刚三十余尊及其眷属 更右 时轮金刚及其眷属 更左 欢喜金刚及其眷属 次行部,次理部,次事部,次第围绕 又次为三十五佛及菩萨、缘觉、声闻等 次为空行护法等 ⑤集净:集资净障。 其①礼敬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佛,以至诚心,三业敬礼,②非随他转。智军阿阇黎释中云:「此复若仅顶礼一佛,所得福德,且无限量,何况缘礼尔许诸佛。」 ①礼敬支:对治我慢,消除身语意罪(是净障分)。帕绷喀大师云:“顶礼具有积福和净罪双重功效。” ②非随他转:自觉而作。 三门别礼中身礼敬者,「普贤行愿」等一颂。谓以①方时所摄一切诸佛,以意攀缘,如现前境。变化自身等诸佛刹,极微尘数,而申敬礼。此复是于诸境,所有普贤妙行,发净信力,由此信力,发起礼敬,一身顶礼其福尚大,况以尔许身业礼敬,其福尤大,智军阿阇黎所释也。 意敬礼者,「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于一一微尘之上,皆有一切尘数诸佛安住菩萨围绕会中,应发胜解,随念诸佛,所有功德。 语敬礼者,「各以一切」等一颂。谓于诸佛功德胜誉,不可穷尽,化一一身,有无量首,化一一首,有无量舌,以微妙音而称赞之。此中音者,即是赞辞,其支分者,谓因即是舌根,(此与汉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辞。 ①方:空间。时:时间。 ①供养支中,有上供者,「以诸最胜」等两颂。最胜华者,谓人天等处,所有众多希有散华,鬘谓配贯种种妙华。此二种中,皆有一切,②或实或假。伎乐者,谓诸乐具若弦若吹,若打若击。涂香者,谓妙香泥。胜伞盖者,谓诸伞中诸胜妙者。灯烛者,谓香油等气香光明,及摩尼宝有光明者。烧香者,谓配众香,或唯一种所烧然香。胜衣服者,谓一切衣中最胜妙者。最胜香者,谓妙香水供为饮水,③以氛馥香徧三千界④所熏水等。末香者,谓妙香末可⑤撒可⑥烧,或积为堆,或⑦画坛场,⑧支配颜色形量高广等妙高峰。聚者加于前文一切之后,有众多义及庄饰义并种种义。 ①供养支:对治悭吝心习气,由供养所得之报身,即受用果(属积资分)。 ②或实:实花。或假:仿造。 ③以氛馥香:放香气。馥:音“腹”。 ④所熏水:香掺合之水。 ⑤撒:洒佛。 ⑥烧:供佛。 ⑦画坛场:造成坛场。 ⑧支配颜色:更加彩画。 ①无上供者,「我以广大」等一颂。言有上者,谓世间供,此中乃是诸菩萨等,神力所变微妙供具。颂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②等起及其③境界(此与汉文稍有出入)。 ①无上供:乃是诸菩萨等神力所变微妙供具:如意宝树、八功德水、甘露等。凡夫亦具有四种无上供:一以菩提心供;二受持正法供;三闻法修行供;四以善根变作供养。 ②等起:清净心。 ③境界:观想之境界。 ①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①悔罪支:对治贪瞋痴,果为成佛后离二障之法身(属净障分)。 ①随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颂。随念此②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犹如贫者获得宝藏。 ①随喜支:对治嫉他烦恼,获得喜悦不厌足果相。(属积资分,于自造善,修欢喜者,亦是增长自所作善。) ②五补特伽罗:⑴如来,⑵菩萨,⑶独觉,⑷有学声闻,⑸无学声闻。或合有学无学声闻为一,加一切众生为五。 ①劝请转*轮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颂。谓于十方刹土之中,现证菩提,获得无着无障碍智,②未经久时,③变尔许身,劝请说法。智军阿阇黎作「现证菩提’,而为解释。 ①劝请转*轮支:对治谤法业力,并感清净妙梵音声果相(属积资分)。 ②未经久时:成佛未经久时。 ③变尔许身:我即变尔许身。 ①请住世支者,「诸佛若欲」等一颂。谓于十方刹土之中,诸欲示现般涅槃者,为令发起一切众生究竟利益,现前安乐,故变无量身,劝住佛刹,微尘数劫,不般涅槃。 ①请住世支:对治违师命罪,及乱师意罪,又为修长寿法之殊胜缘起(得长寿)(属积资分)。 ①回向支者,「所有礼赞」等一颂。以上六支善,表举所有一切善根,悉与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乐回向令成大菩提因,永无罄尽。如是了解,此诸文义,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说而行,则能摄持无量德聚。此中礼敬供养劝请请住随喜五者,是为顺缘,积集资粮,悔者是除违缘,净治罪障。随喜支中一支,于自造善,修欢喜者,亦是增长自所作善。其回向者,是使积集,净治长养诸善,虽极微少,令增广多。又使现前诸已感果将罄尽者,终无穷尽,总之摄于一积集、二净治、三增长无尽三事之中。 ①回向支者:对治邪见(拨无因果,拨无后有)。果为得佛之四身。 *帕绷喀大师云:七支对治三毒:礼敬对治我慢,供养对治悭吝,忏悔对治三毒,随喜对治嫉妒,劝转*轮对治谤法,请不入涅槃对治轻毁上师,回向对治瞋恚。(《掌中解脱》二七五页) 六次令所缘明了显现,供①曼陀罗,应以猛利欲乐,多返祈祷,谓「②维愿加持,㈠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着二种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分别,速当灭除。㈡从敬知识,乃至通达无我真实,所有一切无颠倒心,速当发起。㈢及其③内外一切障缘,悉当寂灭」。 ①曼陀罗:或作曼遮罗,藏语为金科,义为清净坛场。曼遮盘最上为金,次银,次铜,下至土木亦可。上等用宝物堆,中等用杂粮,最下乃至小石。供曼陀罗属积资分。 ②维愿加持:三事求加。见文中㈠㈡㈢。 ③内外一切障缘:外障难分四:⑴与人作贱卒走仆;⑵被恶友诱惑;⑶王官(所在地主官)不能如理信法(谓非正净意乐);⑷兵灾、王难(尚不止此,仅举其著者)。 内障难有三:⑴病灾;⑵魔难;⑶乏食。此外尚有密难,如行者不修尚好,修时,则怠惰贪瞋等过患丛起,是属密障难。(《略论释》一六九页) 正行分二:一总共修法,二此处修法。 今初 所言①修者,谓其数数于善所缘,令心安住,②将护修习所缘行相。盖从无始,自为③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此复若随,任遇所缘,④即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返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若从最初⑤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故于所修诸所缘境,⑥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次应发起猛利誓愿,⑦谓如所定,不令修余。即应⑧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 ①修:《俱舍颂》:“等引善名修,极能熏心故。” 《俱舍论颂疏》卷十八:“释曰:等引者,定也。谓离沉掉,名之为等,引生功德,名之为引。此定地善,极能熏心,令成德类,故独名修。” ②将护:调护,调养护理也。 ③心:意识。 ④即便修者:《略论》作“随意修者”。 ⑤令成恶习:令成任意之恶习。 ⑥数量:指量。 ⑦谓如所定,不令修余:不得轻易增减,随时变易。定:决定。 ⑧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略论》作“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习之”。以正念专注一缘,猛利坚固而修,忆念即正念。正知者,观察、监视,防治沉掉。 此处修法者。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①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②次应思惟如前经说,③于自已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④诚敬而修。 ①随自所知,应当思惟……应恒修习:观德生信。 ②次应思惟……乃至未发诚敬而修:观恩生敬。 ③于自已作当作诸恩:念师对自己已作当作诸多恩德。 ④诚敬:至诚、恭敬。 后时如何行者。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①《普贤行愿》,及②《七十愿》等,回向现时③毕竟诸可愿处。如是应于晨起、午前、午后、初夜,四次修习。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④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⑤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若待稍固时渐延长,于一切中,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由此能令障碍减少,疲倦惛沉等亦当消灭。 ①《普贤行愿》:经名。。 ②《七十愿》:《七十祈愿经》。 ③毕竟:究竟。诸可愿处:所应希愿处。 ④掉:贪相应。沉:痴相应。 ⑤后次:下次修。 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①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鮮。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应由多门,②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故亦㈠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㈡律仪戒、㈢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③三合而引导者。 ①念知:正念正知。 ②修集资粮生德顺缘:积集助道顺缘资粮。 ③三合而引导者:以“三合”来引导行人学修。 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毗钵舍那道之正因,所谓一密护根门,二正知而行,三饮食知量,四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①初中有五。㈠以何防护者,谓②徧护正念及③于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谓于防护根门诸法,数数修习令不忘失。二者谓于正念,④常恒委重⑤而修习之。㈡何所防护者,谓六种根。㈢从何防护者,谓从可爱及非可爱,六种境界。⑥㈣如何防护,其中有二。⑴守护根者,谓根境合,起六识后,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六非爱境,发生贪瞋,应当励力,从彼诸境护令不生。⑵即以六根而防护者,若于何境,由瞻视等,能起烦恼,即于此境,不纵诸根而正止息。其守护根者,是于六境,⑦不取行相,不取随好。若由忘念烦恼炽盛,起罪恶心,亦由防护而能止息。取行相者,谓于非应观视色等,正为境界,或现在前,即便作意彼等行相,现前往观。取随好者,谓于六识起后,能引贪瞋痴三之境,意识执持,或其境界,虽未现前,由从他闻,分别彼等。⑧㈤防护为何者,谓从杂染守护其意,令住善性,或无记性。此中所住无覆无记者,谓威仪等时,非是持心住善缘时。 ①初中有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此略义者,谓若能防护,若所防护,若从防护,若如防护,若正防护,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根律仪。今于此中谁能防护,谓防守正念,及所修习常委正念,是能防护。何所防护,谓防护眼根,防护耳鼻舌身意根,是所防护。从何防护,谓从可爱不可爱色,广说乃至从其可爱不可爱法,而正防护。如何防护,谓不取相,不取随好。若依是处发生种种恶不善法,令心流漏,即于此处修行律仪,防守根故,名修律仪。如是防护。何者正防护,谓由正念防护于意,行平等位,是名正防护。” ②徧护正念:即防守正念。《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如是由此多闻思修所集成念,于时时中,善能防守正闻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为防守正念。” ③于正念起常委行:即常委正念。《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云何名为常委正念,谓于此念,恒常所作,委细所作。当知此中恒常所作,名无间作。委细所作,名殷重作。即于如是无间所作,殷重所作,总说名为常委正念。如其所有防守正念,如是于念能不忘失。如其所有常委正念,如是即于无忘失念得任持力。” ④常恒:无间。委重:委细殷重,殷重真切。 ⑤而修习之:得任持力。 ⑥如何防护,其中有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云何名为念防护意:谓眼色为缘生眼识,眼识无间生分别意识,由此分别意识,于可爱色色将生染着,于不可爱色色将生憎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护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令其不生所有烦恼。如是耳鼻舌身广说当知亦尔。” “云何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谓于色声香味触法不取其相不取随好,终不依彼发生诸恶不善寻思令心流漏。若彼有时忘失念故或由烦恼极炽盛故,虽离取相及取随好而复发生恶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仪。由是二相,故能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 ⑦不取行相,不取随好:《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言取相者,谓于眼识所行色中,由眼识故,取所行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执取其相。若能远离如是眼识所行境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复有余类执取其相执取随好。言取相者,谓色境界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众色,如是名为执取其相。取随好者,谓即色境在可见处,能生作意,正现在前,眼见色已,然彼先时从他闻有如是如是眼所识色,即随所闻名句文身为其增上,为依为住,如是士夫补特伽罗,随其所闻,种种分别眼所识色,如是名为执取随好。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⑧防护为何:《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云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或无记舍,谓即由是二种相故。云何二相?谓如所说防护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仪。如说眼根防护律仪,防护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仪,当知亦尔。由是二相,于其善舍无记舍中令意正行。” 善舍:《杂集论》卷一:“舍者,依止正勤无贪瞋痴,与杂染住相违,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性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心平等性等者,谓以初中后位辩舍差别。所以者何?由舍与心相应离沉没等不平等性故,最初证得心平等性。由心平等远离加行自然相续故,次复证得心正直性。由心正直于诸杂染无怯虑故,最后证得心无功用住性。” 《大乘五蕴论》:“云何为舍?谓即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获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发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污法中无染安住。” 《广五蕴论》:“远离昏沉掉举诸过失故。” 正知而行者有二,何为所行事,于彼行正知。初中有二,谓五行动业及五受用业。其中初五之一身事业者,谓若往赴所余聚落、余寺院等,若从彼还。二眼事业者,一若略覩,谓无意为先,见种种境。二若详瞻,谓动意为先,而有所见。三一切支节业者,谓诸支节,若屈若伸。四衣钵业者,谓若①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钵。五乞食业者,谓饮食等。寺内五种受用业中,一身事业者,若行谓往经行处,或往同法者所,或为法故行经于道。若住谓住行处,②同法亲教,轨范尊重,似尊等前。若坐谓于床等上结跏趺坐。二语事业者,谓若请③受,曾所未受,十二分教,分别了解。诸已受者,或自诵读,或为他说,或为引发正精进故,与他议论所有言说。三意事业者,谓诸默然,若于中夜而正眠卧,若赴静处,思所闻义,若以④九心修三摩地,若正勤修⑤毗钵舍那,⑥或于热季极疲倦时,于非时中起睡眠欲,略为消遣。四昼五夜二业者,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此亦显示身语二业,言睡眠者,显示唯是夜间之业及是意业。 ①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钵:《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四:“谓有大衣,……若有中衣,若有下衣,或持为衣,或有长衣,或应作净,或已作净,如是一切说名为衣,被服受用,能正将护,说名为持。”受持钵:“现充受用,能正将护,说名为持。” ②同法亲教:同修法者之亲教师。 ③受:传授。谓先未曾受之十二分教,请为传授,分别了解。 ④九心修三摩地:《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云何名为九种心住,谓有苾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 ⑤毗钵舍那:《瑜伽师地论》卷三十:“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是名四种毗钵舍那。” ⑥或于热季……略为消遣:《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四:“又于热分极炎暑时,勇猛策励,发勤精进,随作一种所应作事,劳倦因缘,遂于非时发起惛睡。为此义故,暂应寝息。欲令惛睡疾疾除遣。勿经久时,损减善品,障碍善品。于寝息时,或关闭门,或令苾刍在傍看守,或毗奈耶隐密轨则,以衣蔽身,在深隐处,须臾寝息。令诸劳睡皆悉除遣。”略为消遣:解劳睡也。 于此十事正知行者,谓随发起若行动业,或受用业,即于此业①先应住念,不放逸行。②由彼二种所摄持故,应以何相而正观察,如何方便而正观察,即以是相,如是方便观察正知。此中复有四种行相,初谓于其身事业等③十种依处,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处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于其往返事业,如律所说,往返行仪,正了知已,即于其时正知现前,行如是事。二谓于其何种④方所,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方,以是行相如是观察,譬如行时,应先了知⑤沽酒等处,五非应行,除此所余是可行处,于彼彼时,安住正知。三谓于其何等时分,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于是时,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午前可赴聚落,午后不可,既了知已,即如是行,尔时亦应安住正知。⑥四于所有此诸事业,应以何相如何观察,即应于其尔所事业,以如是相,如是观察,譬如宣说行时应当极善防护而入他家,所有此等行走学处,悉当忆念。总之所有若昼若夜一切现行,悉应忆念,了知其中,应不应行,于进止时,一切皆应安住正知,谓我现前正行如是,若进若止,若如是行,则现法中不为罪染,没后亦不堕诸恶趣,诸道证德未获得者,即住能得⑦正因资粮。 ①先应住念,不放逸行:先应住正念,再以正知观察,令不放逸而行。 ②由彼二种所摄持故:《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四:“正念所摄,不放逸摄。” ③十种依处:十种业。 ④方所:处所。 ⑤沽酒等处,五非应行:五种非所行处:⑴唱令家,⑵酤酒家,⑶YIN女家,⑷国王家,⑸旃荼罗羯耻那家。 ⑥此下第四条,总摄。 ⑦正因:证道之正因资粮,即戒也。 此与密护根门二者,如①圣无着引经解释而正录取。若能励力修此二事,则能增长一切善行,非余能②等。特能清净尸罗及能速引止观所摄无分别心胜三摩地,故应勤学。 ①圣:无著菩萨位登地故,称圣。 ②等:与此相等。 饮食知量者,谓具四法。一非太减少,若太减少饥虚羸劣,无势修善,故所食量,应令未到次日食时无饥损恼。二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负重担,息难出入,增长昏睡,无所堪任,故于断惑全无势力。三①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饮食起,②诸旧苦受,悉当断除,诸新苦受皆不生长。四③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谓不起众罪安乐而住。又于饮食爱着对治者,谓依修习饮食过患。过患有三,一由受用因所生过患者,谓应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为齿所嚼,为涎所湿,犹如呕吐。二由食消化所生过患者,谓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后夜分,消化之后,生血肉等,诸余一类变成大小便秽不净,住身下分。此复日日应须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①相宜而食消化而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 ②诸旧苦受:因食不宜不消而病之苦受。 ③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谓不起众罪安乐而住:《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若以正法追求饮食,不染不爱,乃至广说而受用之,是名无罪。若受食已,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如前广说,如是名为安稳而住。”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不平等食者,谓或极少食,或极多食,或不宜食,或不消食,或染污食。” 三由求饮食所起过患,此有五种,㈠由为成办所生过患者,谓为成办食及①食因,遭寒热苦,多施劬劳。若不成办忧憾而苦,设若成办,亦恐劫夺及损失故,发起猛利精勤守护,而受诸苦。㈡亲友失坏者,谓由此故,虽父子等互相斗诤。㈢不知满足者,由于饮食爱增长故,诸国王等互相阵战,领受非一众多大苦。㈣无自在过失者,②诸食他食者,为其主故,与他斗竞,受众多苦。㈤从恶行生者,谓为饮食,饮食因故,三业造罪,临命终时,忆念其罪,追悔而死,没后复当堕诸恶趣。虽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许胜利,谓由饮食安住其身,若唯为此故,依止饮食,不应道理。故应善思而后受用,谓由身住,我当善修清净梵行。③施者施主,亦为希求殊胜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当成办彼等所愿,令得大果。又应忆念《集学论》说,应当思念饶益施主,及身中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当以法摄。又应思惟当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亲友书》亦云:「应知饮食如医药,无贪瞋痴而④近习,非为⑤憍故非慢故,非壮唯为住其身。」 ①食因:《瑜伽师地论》作“食缘”。营农、牧牛、商贾、计算等。 ②诸食他食者:为王所使,受人雇佣等。 ③施者施主:汉译《瑜伽师地论》统译为“施主”。藏文“施者”,指实行或执行布施之事者,“施主”指布施之财物主。 ④近习:亲近而受用饮食意。 ⑤憍:无病憍逸,少壮憍逸,长寿憍逸。(《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三) 精勤修习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如何行者。《亲友书》云:「②种性之主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眠时亦莫空无果,具足正念于中眠。」此显永日,及其 夜间初后二分,若正修时,若其中间,如所应行。故行坐时,应从五盖,净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说。此与护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时修后二法,此中所说,是修后者。眠睡现行是修后事,故此莫令空无果。 ①悎寤瑜伽:悎寤瑜伽者,谓如说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净修心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卧。至夜后分,速疾悎寤,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所言障者,谓五种盖。云何五盖,谓贪欲盖,瞋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及以疑盖。顺障法者,谓能引盖随顺盖法。云何顺障法,谓净妙相,瞋恚相,黑暗相,亲属国土不死寻思,追忆昔时笑戏喜乐承事随念及以三世,或于三世非理法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四) ②种性之主:具善根之行者。 如何眠者,谓于永日及夜三分,于初分中,修诸善行,过初分已至中分时,应当眠息,诸为睡眠所养①大种,由须睡眠而增长故。若能如是长养其身,于诸善品②修二精进,极有堪能,极为利益。临睡息时,应出房外,洗足入内,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犹如狮子而正睡眠。如狮子卧者,犹如一切旁生之中,狮力最大,心高而稳,摧伏于他。如是修习悎寤瑜伽,亦应由其大势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狮卧。③饿鬼诸天,及受欲人,所有卧状,则不能尔。彼等一切悉具懈怠,④精进微劣,少伏他故。又有异门,犹如狮子右胁卧者,法尔令身,⑤能不缓散,虽睡沉已,亦不忘念,⑥睡不浓厚,无诸恶梦。若不如是而睡眠者,违前四种,一切过失,悉当生起。 ①大种:构成身体之四元素,即地水火风。 ②修二精进:一、经行、宴坐,威仪二种精进。二、密护根门,正知而行,修善品二种精进。汉译《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四:“如法寝卧,为令寝卧长养大种,得增长已,长益其身,转有势力,转能随顺无间常委善品加行。” ③饿鬼诸天,及受欲人,所有卧状:饿鬼伏卧,诸天仰卧,受欲人左胁卧。 ④精进微劣:“势力薄弱。” ⑤能不缓散:“身无掉乱。” ⑥睡不浓厚:“睡不极重。” 以何意乐睡眠有四,一光明想者,谓应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时心无黑暗。二念者,谓闻思修,诸善法义,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际,应令随逐,由此能令已睡沉时等同未睡,于彼诸法心多随转,总之睡时亦能修诸善行。三正知者,谓由如是依止念时,随起烦恼即能了知,断除不受。四起想有三,初者谓一切种,其心不应为睡所蔽,应以精进所摄之心,惊①慑而眠,犹如伤鹿,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时,而能醒觉。二者谓作是念,我今应修,佛所开许悎寤瑜伽,为修此故,应大励力,引发欲乐。由是能依佛所开许狮子卧式眠无增减。三者谓应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诸善法,明日亦应如是勤修,由是,于善欲乐相续,虽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此食睡行,若能无罪,②具义而行,现见能遮众多无义虚耗寿数故。如圣者无着引经,如所决择,而为解说。如是唯除正修时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结中间诸应行者,从此乃至毗钵舍那,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已释中间所应行说。 ①慑:音“摄”,又“哲”,害怕。 ②具义而行:具大义利而行,即为增上生、决定胜之大义利而修行。 第二破除于此修轨邪执分别者。心未趣向①圣言及释诸大教典现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时,不应于境数数观察,唯应止修,若以观慧数观择者,是闻思时故。又诸分别,是有相执,于正等觉,为障碍故。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庄严经论》云:「②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修所成慧,真义现观,乃得起故。 ①圣言及释诸大教典:“圣言”指佛经,“释”指释经之论典。总指佛经、释论诸大教典。 ②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初从闻起如理思,成思所成慧。从如理思思所成慧,生修所成慧,依修所成慧,无漏现观智乃得生起。真义境智:净慧、无漏慧,现观胜义境之智也。 《俱舍论颂疏》卷一:“先因论教,次有生得,从生得后,方有闻慧,从闻慧后,次起思慧,从思慧后,始生修慧,从修慧后,起无漏慧。” 四种慧:《俱舍论颂疏》卷一:“慧有四种,一者生得慧,生便得故。二者闻慧,闻教成故。三者思慧,因思起故。四者修慧,从定生故。” 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故以数数观察而修,及不观察住止而修,二俱须要。以于闻思所决择义,现见俱有一不观止住,及以二观慧思择修故。是故若许一切修习皆止修者,如持一麦说一切谷,皆唯是此,等同无异。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尠。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①引德道理。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若谓闻思所决择者,非为修故,唯是广辟诸外知解,若正修时,另修一种②无关余事。如示跑处另向余跑,则前所说悉无系属,亦是善破诸圣言中,诸总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则其乱说「趣无错道,不须多闻」亦成善说。未达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习经典续部,与一从来未习教者,于正修时,二人所修,全无多寡。又彼行者,是执闻法及观择等以为过失,③诸恶轨派令成坚固。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非修成,④然许是修,有何相违。若相违者,则诸异生未得初禅未到定时,应全无修。以欲地中,除说已得⑤入大地时,由彼因缘,可生修所成慧之外,余于欲地无修所成,⑥《对法论》中数宣说故。故言修者,应当了知,如《波罗蜜多释论·明显文句》中云:「⑦所言修者,谓令其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譬如说云修信修悲,是须令意生为彼彼。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如《现观庄严论》云:「见习诸道中。」盖修习二,同一义故。 ①引德:引生功德。 ②无关:与闻思无关。 ③诸恶轨派:损坏佛法,以闻法及观择等执为过失之一些恶劣教派。 ④然许是修:广义之修。 ⑤入大地:登初地。 ⑥《对法论》:《俱舍颂》:“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梵名阿毘达磨,此译对法。 《俱舍论颂疏》卷一:“对有二义:一则对向,谓无漏慧,对向涅槃。二则对观,谓无漏慧,对观四谛。前言对向,以因对果,因即净慧,果即涅槃。后言对观,以心对境,心即净慧,境即四谛,无漏净慧,但是其对,是能对故,而非是法,非所对故。言对法者,是法之对故,依主释也。” ⑦所言修者,谓令其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略论释》(二一五页):“又须知由资粮道闻慧,乃能生起加行道思慧,由加行道思慧,乃能生起见道位之修慧。” 《俱舍论颂疏》卷一:“熏修于心,令成功德,无过于定,故独名修。”谓修慧能令心意成彼功德,如说修信,是令心能起信的功德,成为信心。修悲亦然。此中论主意谓凡能令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皆可名修,修慧固然,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亦有令意成彼体之功能,亦可名修。 又如①至尊慈氏云:「决择分见道,及于修道中,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此说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思择此语,则知若说,将护与修二事相违,是可笑处。 ①至尊慈氏云:见海公上师译《现观庄严论》(一五页)四加行修道不退转相:“决择生支分,于见修二道,思度复思度,思决彼修道。” 如是如说修习净信,修四无量,修菩提心,修无常苦,皆是数数思择将护,说名为修,极多无边。①《入行论》及《集学论》云:「为②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论中所说一切道之次第,皆说为修。《集学论》云:「③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净长,」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作舍护净长四事,说此一切皆名为修。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①《入行论》:《入行论·赞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②自意修:自己修持。 ③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净长:身指身体,受用指财物,福指善根。舍护净长,谓舍弃、守护、清净、增长。 舍-依众生所需,布施身体、财物。 护-布施消除逆缘,护持顺缘。 正行- 净 -逆缘消灭。 结行-长-作后内心欢喜,随喜自善,功德增长。 舍-为一切众生义利,善根回向无上菩提,舍不正因及违缘。 护-保护善根体性与果报,不令违缘生起。 正行- 净 -善根未生令生,生已增长,增广无边。 结行-长-作后随喜,功德增长。 又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碍成佛,弃舍一切观察之修,此为最下邪妄分别,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规。破除此执,于止观时,兹当广说。又此邪执障碍敬重诸大教典,①以彼诸教所有义理,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②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③又此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①以彼诸教:参考《广论》卷一原文(本书三一页)。 ②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此种见,宗大师认为是邪见,应断除。 ③又此即是……心不重故:指彼诸思择者,所持之见,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彼见诸大经论,认为非是教授,因而心不敬重故。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谨当解释。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谓于此等,须能令心①猛利、②恒常③变改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瞋恚,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 ①猛利:殷重、勇猛具力。 ②恒常:无间。 ③变改其意:变改凡常之心。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①孤萨黎唯应止修。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又此二种修行道理,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②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慧纵略生,亦不增长,故于修道全无进步。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如③敬母阿阇黎云:「④慧中如徧智,」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 ①孤萨黎:专修苦行之善士。虔诚修行者(远离一切外事,一心内修之人)。 ②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净慧是道之真正命根。谓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此是道之真正命根也。 ③敬母阿阇黎:马鸣菩萨。 ④慧中如徧智:一切智慧中,徧智为最究竟。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返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诸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①经义修习而起,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①经义:经者,至言。义者,指经中之真理。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此当宣说,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于引定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①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如是先于②烦恼③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①大车:深见、广行二大车。 ②烦恼:根本烦恼。 ③随惑:即随烦恼。《俱舍》卷二十一:“随烦恼此余,染心所行蕴。”根本烦恼外,余行蕴所摄染心所,如忿、嫉等,名随烦恼,随根本烦恼起故。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如是亦如圣无着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又能令心坚固安住,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沉及掉。是中若有①猛利无间,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则其沉没极易断除,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若有无间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其掉举极易断除,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是故从②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③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④智者所喜妙三摩地。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此教授中诸大善巧先觉尊长,随授何等应时所缘,为令于其所缘法类,起定解故。由师教授,引诸经论,⑤应时之义,更以⑥先觉语录,庄严环绕其心圆满讲说。又如说云:「若⑦善说者为⑧善听者宣讲演说,如法会中所变心力,暗中独思难得生起。」善哉,诚然。故⑨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以此所说⑩闻思之时,修行时者,即是计执说众多法与正修持,二时相违,邪分别故。 ①猛利:强力。无间:恒时。 ②于知识修信:修意乐依止法。知识:善知识。 ③行心:加行依止法。又解作“行菩提心”。 ④智者:诸佛菩萨。 ⑤应时之义:契时、契机。 ⑥先觉语录:行持经验。 ⑦善说者:具德之师。 ⑧善听者:具相弟子。 ⑨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纵在闻思阶段,亦须令心明利,去除沉掉二过,不但修止观也。 拉卜楞寺格西解:“方略策励”,有执闻思与正修行相违者,谓闻思需广开知解,正修行时,所缘略有一点即可。 ⑩闻思之时,修行时者:此是闻思之时,彼为修行之时。 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故能略摄所应修事,①亦可别书。 ①亦可别书:可别写一部书。 *《三主要道》(一九页):“杰仁波切意识到,将来会有人不知道如何将这些(较广的)教授用于实修,他本人曾指示说:‘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故能略摄所应修事亦可别书。’于是有了嘉旺索朗嘉错的《道次第·纯金》;第五世达赖喇嘛的《道次第·妙音口授》,此论可视为《纯金》的注解;班禅洛桑却坚的《乐道》;至尊洛桑耶协的《速道》,此论犹如《乐道》的注解。”(杰仁波切是对宗喀巴大师的尊称。) ①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于此修习道理,获与未获决定知解,随逐而成。况于②法藏诸未学者,纵于经咒广大教典诸久习者,至修道时,现见多成自所学习③经论对方。此亦虽应广为决择,然恐文繁故不多说。破于修理诸邪分别,已广释讫。 今应显示,如前所说,如理依止善知识之弟子,尊重应当如何引导之次第。 ①能不能现一切至言皆教授者……随逐而成:意谓能不能见到一切至言皆是教授,唯独要看于此修习道理,获得决定知解与否,随逐而定。现:显现。 ②法藏:完整教法。 ③经论对方:学修不相干,分成二截。对方:对立面。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三:一正明暇满,二思其义大,三思惟难得。初中分二:一闲暇,二圆满。 今初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一执邪倒见二生傍生,三饿鬼四地狱五无佛教,及六生①边地②懱戾车,七性为③騃哑八长寿天。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此复若无④四众游行,是谓一边地。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二根不具。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是三邪见者。无佛出世名四无佛教。四中初二及最后者,不能了解应取应舍,第三不能信解正法。三恶趣者,极难发生修法之心,设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长寿天者,《亲友书释》中说是无想及无色天,《八无暇论》中,亦说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无想天者,《对法》中说,于第四静虑广果天中,⑤处于一分,如聚落外阿兰若处。除初生时及临没时,余心心所,现行皆灭,住⑥多大劫。无色圣人非是无暇,故是生彼诸异生类,以无善根修解脱道,故是无暇。恒散欲天,亦复如是,故说彼等亦名无暇。如《亲友书释》云:「此八处中,以无闲暇,修作善品,故名无暇。」 ①边地:下贱种。生边地指懱戾车下贱地而言。虽无大比丘,而有比丘尼,或居士等说法,虽亦名边地,则非不暇。(昂旺堪布释) ②懱戾车:邪见外道盛行之地(《海公上师全集》)。 ③騃:‘呆’异体字。 ④四众:出家四众。 ⑤处于一分:《俱舍论颂疏》卷五:“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 ⑥多大劫:五百大劫(《俱舍论颂疏》卷五)。 第二①圆满。分二,五自圆满者,如云:「人生②中根具,业未倒信处。」言生中者,谓能生于③四众弟子所游之地。诸根具者,谓非騃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业未倒者,谓未自作或教他作无间之罪。信依处者,谓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处,毗奈耶者,④此通三藏。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自满。 ①圆满分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唯由如是五种支分,自体圆满,是故说此名自圆满。云何他圆满,谓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依内有五,谓众同分圆满,处所圆满,依止圆满,无业障圆满,无信解障圆满;依外有五,谓大师圆满,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胜义正法随转圆满,正行不灭圆满,随顺资缘圆满。』 ②中:中国。即论中“四众弟子所游之地”。 ③四众弟子:佛在僧中,法亦此摄。四众弟子所游之地,即有圆满具足三宝之地也。 ④此通三藏:毗奈耶者,此处通摄经律论(戒定慧)三藏。 五①他圆满者,如云:「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谓经②三大阿僧祗劫积集资粮,坐菩提座现正等觉。说正法者,谓若佛陀或彼声闻宣说正法。教法住世者,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③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 ①他圆满:《略论释》(二三二页):“总上五种,前四皆属佛亲住世时所有之圆满,然此不易得。现在虽不值佛亲身住世,然有代表佛之善知识住世,虽无佛说法,尚有善知识能说法,故可谓相同圆满。”“故现吾人尚能具足自他十种圆满。” “依经说佛教法住世五千年,分为十分。”(参见《布顿佛教史》): 初五百年 (一)果法住世 中五百年 后五百年 初五百年-慧盛-慧学住世 (二)修法住世 中五百年-定盛-定学住世 后五百年-戒盛-戒学住世 初五百年-现对法盛-对法住世 (三)教法住世 中五百年-般若经盛-经法住世 后五百年-毗奈耶盛-戒学住世 (四)相法住世-五百年-此期证道者少,仅有僧相可见耳。 ②三大阿僧祗劫:《俱舍论颂疏》卷十二:“《解脱经》说,六十数中,阿僧祗耶是第五十二,一数。”即 ③胜义正法:《瑜伽师地论》卷二十:“胜义正法随转圆满者,谓即大师善为开示(世)俗正法已,诸弟子众依此正法,复得他人为说随顺教诫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门果,于沙门果证得圆满,又能证得辗转胜上增长广大所有功德。” 法①住随转者,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②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③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他悲愍者,谓有施者,及④诸施主与衣服等。此五属于他身所有,是修法缘,故名他满。《声闻地》中所说前四他圆满者,现在不具。⑤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 ①住:安住。 ②有力能证:有堪能证如是正法之众生。 ③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已证正法者,随自己所证,传授随顺证悟的教授教诫,给有堪能证如是正法的众生。 ④诸施主与衣服等:给施法服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诸有正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转,恐乏资缘,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殷勤奉施种种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⑤然说正法,法教安住,随住法转,尚有随顺堪为具足:总上五种,前四,皆属佛亲住世时所有之圆满,然此不易得。现在虽不值佛亲身住世,然有代表佛之善知识住世,虽无佛说法,尚有善知识能说法,故可谓相同圆满。……如人能将所闻教授,以之修行,则此人即属修法住世圆满,合前二相同圆满为三。现在虽无佛住世,及法住随转,然有佛流传经教及过去现证大德传记,可以追踪随转,并此则与相同圆满者为四,故现吾人尚能具足自他十种圆满。(《略论释》二三二页) 第二①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②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②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弟子书》云:「犹如④象儿为贪着,深阱边生数口草,欲得无成堕险坑,愿现世乐⑤亦如是。」 ①思惟:思惟修。 ②毕竟乐:佛位。 ③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略论》:“仅于现世未死之间,除苦修乐而为精勤。” ④象儿:小象。 ⑤亦如是:《略论释》(二三四页):“堕于三途。” 总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如《弟子书》云:「①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②非天,③妙翅④持明⑤似人⑥腹行得。」《入胎经》亦云:「虽生人中,亦具如是无边众苦,然是胜处,经俱胝劫,亦难获得,诸天临没时诸余天云:愿汝生于安乐趣中,其乐趣者即是人趣。」诸天亦于此身为愿处故。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⑦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⑧其中尤以赡部洲身,为所称叹。是故应当作是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我若令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曾数驰奔诸恶趣等无暇险处,一次得脱,此若空耗仍还彼处者,我似无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门应⑨数数修,如⑩圣勇云:「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①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唯人能。” ②非天:修罗。 ③妙翅:金翅鸟。 ④持明:持明仙,诵持陀罗尼或以药力成就通力之仙人。 ⑤似人:即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故名人非人,即紧那罗,帝释之奏法乐神。 ⑥腹行:地龙,即摩喉罗迦,亦译大蟒神。 ⑦上界:色无色界。 ⑧其中尤以赡部洲身,为所称叹:《现证庄严论·文句颂解》七十义之四十三:“一、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南严浮提之有情不惜财货,特能于如来所,作特殊之供养。二、特于般若波罗蜜能作意念(印顺接近)。三、能得无生法忍(一切法无生心能忍许)。四、于所应作之菩提及能作之诸法,能无所缘。五、于十善等(四静虑)及无色之修习悟入易得。六、接近诸天邻次之下。七、自能镇伏诸魔势力。八、与导师及相同之士夫共在一处(有与佛血统关系)。” “复次:一、一切种种善巧方便学处完全清净(别解脱戒能全受,受已清净护持)。二、具足成就如来种性(利他)。三、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悲心、菩萨行)。四、于波罗蜜反背方面心意不生。五、于色等及俱有,具足之观念心非炽然生(于五尘境不深染着)。六、普摄广大波罗蜜能正知(《大般若》全部教理能知)。七、一切圆满成就能得(依教修行能得大般若)。八、正等圆满菩提相近随顺转成(易成正等菩提)。” 《清凉记》:“此十六中,前八为生南洲人之共法,后八为即生能成大般若之特法,生圆次第中说,即身成佛,必须具此十六殊胜性。” 《掌中解脱》(三八五页):“初业行人以密宗道于一生中即身成佛之身,也必须是‘业地’赡部洲具有六界(肉、皮、血、骨、髓、精,前三者来自母亲,后三者来自父亲)的胎生人身。……我们发愿的对象通常是极乐净土,而极乐的菩萨们却发愿要受生到此洲来。所以,我们只是男儿不自强罢了。” ⑨数数修:即数数思惟。 ⑩圣勇:马鸣菩萨。 何:指暇满人身。 功德流诸人:具此功德相续之人。 ①《入行论》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②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若我解是义,愚故③仍退屈,至临命终时,④当起大忧恼。⑤若难忍狱火,常烧我身者,粗猛⑥恶作火,定当烧我心。难得⑦利益地,由⑧何偶获得,⑨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狱,如受咒所⑩蒙,我于此无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①《入行论》亦云:见《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 ②无余欺过此:若不勤修善,其诳惑自欺,无余方便能过于此。亦无过此愚:昧于取舍,亦无愚蒙过此者也。 ③仍退屈:于菩提心行仍退屈。 ④当起大忧恼:自知当堕恶趣故。 ⑤若难忍狱火:由失坏菩提心等罪,当生地狱,地狱难忍之火长时焚烧我身。 ⑥恶作火:忧悔之火。 ⑦利益地:有暇圆满人身。 ⑧何:指积集无量资粮。 ⑨若我如有知:若我具知此理已,或“我若尚具能辨利害之慧心”(《入行论广解》卷四)。 ⑩蒙:迷。 我于此无心:令心迷失,如行尸走肉,无心之躯。 何蒙我未知:何物令我愚蒙耶,我何其愚鲁。 我心有何物:何物住我心,在内作祟耶?(烦恼也。) 敦巴亦谓慬哦瓦云:「忆念已得暇满人身乎。」慬哦亦于每次修时必诵一遍,①《入中论颂》中,「②若时自在转顺住,设不于此自任持,③堕险成他自在转,后以何事从彼出。」而为心要,应如是学。如其观待④毕竟义大,如是⑤观待现时亦然,谓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⑥布施持戒及忍辱等,⑦若以此身易能成办,此诸道理亦应思惟。如是观待若增上生,若决定胜,义大之身。若不昼夜殷勤励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后世亦当匮乏安乐,莫得暇身。若不得此,众苦续生,更有何事较此欺诳。应勤思惟,如圣勇云:「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无十善业道,⑧后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乐,他欺无过此,无过此大愚。」如是思后,当发极大⑨取心要欲。 ①《入中论颂》中:《入中论颂·离垢地》文。 ②若时自在转顺住:若时随自欲乐自在而转,住人天趣随顺之处。 ③堕险成他自在转:因不能任持戒律,而堕恶趣险处,全无自在、随他力而转,(则以何因而能出彼恶趣耶。) ④毕竟义大:成佛,对上根言。 ⑤观待现时亦然:退一步,较低者言。 ⑥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自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即由布施等来。成就善趣之身,依持戒;善趣受用之因,为布施;眷属圆满之因,为忍辱。 ⑦若以此身易能成办:亦以人身为最易成办。 ⑧后亦不能得:后亦不能得人身。 ⑨取心要欲:善法欲。 如①《入行论》云:「②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于此无恩利,不应与一切。」③又云:「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④愚莫时中眠。」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⑤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应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 ①《入行论》云:《入行论·守护正知品》卷五。 ②与此工价已……不应与一切:此以人身作一仆役想,谓既一生与以衣食住等,等于雇役给予工资,即当责令其作有大意义之事。(《略论释》二三八页) ③又云:《入行论·精进品》卷七文。 ④愚莫时中眠:时机尚在,切莫任无明中眠。 ⑤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略论释》(二三八页):“一、虫礼者,喻吾人常处三途,如虫常在地中。今一旦突出三途,获得人身,趋大义利,如虫忽出地面,知礼三宝,岂不可异(希有)。 二、骑野马,喻谓一跛者,一日坐山中,野马过,彼惧而颠,适堕马背,紧握其鬣(音“列”),资以游行,心悦而歌,问:何乐如此?答曰:吾跛者也,平日思骑羊亦难,今忽得野马骑,不乐而歌,将待何时?吾人在轮回中,一度忽得人身,尚不趋向大义,亦复待何时? 三、藏鱼喻,藏,指拉萨以南,后藏一带,其地素少鱼,有后藏人至前藏,忽得鱼食,过饱,欲吐,急以带束颈。问何故?答:后藏人谈何容易一得鱼食,吾不忍其吐也。修行人,得到一度人身,须爱惜勿失,亦当如此。 四、梅乌食喻。梅乌,乃译音,西藏以上好青稞面和酥油,为食之佳者,名梅乌,甚属难得。有母以梅乌分饷数子,一子心贪,将自份隐于背中,伸手复乞其余,犬出背后,窃之而去,子大哭。问何故?答:谈何容易一得梅乌,今为犬窃去矣,安得不哭?行人悲空失此身,亦当如是。” 第三思惟极难得者。如是暇身如①《事教》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②如爪上尘。从③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又如于菩萨所,起瞋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况④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⑤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然⑥能尔者,实极稀少。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①《事教》:《律经十七事》。 ②如爪上尘:指佛爪。佛爪沾尘,其少可知。 ③二善趣:人、天二趣。 ④内相续:自身心。 ⑤果未出生,对治未坏:《略论》:“既然尚未受果,又未加以对治坏灭。” 《略论释》:“夙世未加治毁之恶业。” ⑥能尔者:能如此作者。 ①《入行论》云:「②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③唯恶全无善。④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⑤苦蒙蔽,⑥尔时我何为。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⑦轭木孔。⑧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⑨作恶岂善趣。」 ①《入行论》云:《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宗大师引《入行论》此文,以证前“若未如是修”至“故极难得”一段结论。 ②我以如是行:如我今所行。 ③唯恶:造罪。全无善:不能作善。 ④若时能善行:若时有机缘能作善行,指暇满人身时。 ⑤苦:身心受苦。蒙蔽:迷于取舍。谓“若生恶趣后,长时恒为苦受之所逼恼,于取舍处,悉皆愚迷莫辨。”(《入行论广解》) ⑥尔时我何为,未能作诸善:《入行论广解》:“其时我纤毫善事亦不能作,故应及今得暇满时,励力勤修也。”无能为善,恶趣极难解脱。 ⑦轭:音[厄]驾车时搁在牛颈上之曲木。 ⑧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略论》:“于菩萨前若起瞋恚,随其一一刹那,须经一一劫数处无间狱。” 又《略论释》(二四O页):“佛云:于有情施主,若起不善意,随所经刹那,一一处无间。” 又《入行论广解》:“如于菩萨起瞋恚心,仅一刹那所作之罪,亦当历劫堕无间狱。” ⑨作恶岂善趣:所积众罪,岂能生善趣。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①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如是思惟难得之后,应作是念,而发欲乐摄取心要,谓若使此身为恶行者,是徒耗费,应修正法而度时期。如《亲友书》云:「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弟子书》中亦云:「得极难得人身已,应勤修证所思义。」此又如大瑜伽师谓慬哦云:「应略休息。」答云:「实当如是,然此暇满,实为难得。」又如博朵瓦云:「如昔②坌宇有一雕房,如③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凭持一矛④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 ①如云:《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 ②坌宇:地名,在拉萨北方。 ③玛卡喀:雕楼,壮丽之楼房。 ④逶迤:音“委”“怡”,原意为道路弯曲而长。此引伸为此老人单独不能行走,靠持一矛(拐杖)经过长途曲折,步履艰难而行至其所。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其中一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唯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于正法故。二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此复三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四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其中第三,能破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①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然于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②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系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①“第四”一段文:《略论》:“第四者,能灭是念,谓虽当于此生中修,而(更推之)来年来月尚可修等之懈怠也。” ②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略论》:“设将此二(第三、第四)摄为(应)速修,则作三法亦可。念死一事,虽亦与此有关,恐繁且止,于下当说。” 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故应思惟如前所说。若不能者则应摄为,㈠如何是为暇满体性,㈡①现竟门中利大道理,㈢因果门中难得道理,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②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③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④极属希少,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故应励力。 ①现竟:现前、究竟。 ②一净善:一种净善。依昂旺堪布(《略论释》二四三页),此一种净善指戒。如文“得善趣身,如修罗等,亦须以戒律为主”。 ③亦属边际:少。《略论》作“已较为少有”。 ④极属希少:《略论》:“则尤为宝贵。”意即更希少也。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