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四、第4讲 第三章 略说外教宗义之建立 |
 
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四、第4讲 第三章 略说外教宗义之建立 正文:(p35) 第三章略说外教宗义之建立 宣说宗义者之中,不皈依三宝而承认有其他教主的人,就是外教说宗义者的定义。 内外道的差别,即在于是否承认三宝为真实皈依处,承许之理,也如《菩提道次第论》所说,由了知三宝功德、了知差别、自誓愿、不说有余皈依处等四门而皈依。内外道的差别在于皈依的有无,是寂静论师、阿底峡尊者及宗喀巴大师所共许的。 外教的派别虽多,可简略地分成:遍入天(Khyab - jug -pa , Vaisnava )、自在天(dBang -bu- pa, Aisvara )、 胜者(rGyal -ba -pa ,Jaina )、黄头仙(Ser -skya - pa , Kapila =Samk-hya)、木曜星神(Phur-bu-pa,Barhaspatya =Carvaka )等著名的思辨五部。也有人说是根本六部,即:胜论派(Bye –brag-pa , Vaisesika )、理论派(Rigs-pa -can -pa , Naiyayika )、数论派(Grangs-can-pa,Samkhya)、伺察派(dPyod -pa -ba -Mimamsaka )、裸形派(gCer -bu -pa , Nirgrantha)和顺世(rGyang-phen-Pa,Lokayata,=Carvaka)。其中,前五派属于持常见者,后一派属于持断见者。 一般而言,他宗、外道、非此法者皆异名同义。外道的释名,则如《殊胜赞释》说,所谓外道,是在自心上自认为了知趋行解脱与善趣之道的方便,执持、弘扬与展说彼诸道理的论典的行者。 关于外道的数量,「正理自在」法称论师说:「邪道无边故。」一如所说,乃泛指远离了观察道非道的智慧者。于诸外道恶见,其实也难以区分此曾有、此未曾有、故说无边。尽管如此,对于外道的数量在经中曾说有九十六种奇异之见,有十四种无记之见,有六十二种邪恶之见,有二十八种非胜之见。清辩论师《分别炽燃论》分有三百六十三种之多;另在《中观宝炬论》也有说了三百余种。而这一切皆摄在说常见者与说断见者二类之中,清净经论中皆如是一致承许。 西藏前弘期的祖师论著,认为胜论派、数论派、理论派、伺察派及裸形派为说常见者五派、与说断见者为顺世派,共为六派。也有人以顺世派、数论派、遍入天派、自在天派及裸形派而为总摄。自宗则承许共有二十五派,而译成藏文明述其义的有十二派。若依静命论师与《集论本释》等看来,安立为说断见者一派。及说常见者十派。后弘期的祖师则大皆同许,此诸外道不同宗规其根本是数论派,其余乃由此而分。 不过,这种说法其实是意指著,若以正理遮破数论派所施设的我,了知此见,则易于了知其他外道所特为施设之我,故如是说。 另外,在《中论大疏》 和《大总义论》中,虽然同说乃由数论派而分二十五派,但未认许一切外道皆由数论派分出,而且也未明说外道必是二十五派数量决定。而事实上,许多外道论典也并未完全译成藏文,因此难说其数量决定。 在佛世时,则说有六等至者、六随行者、 六思辨者,共有十八位外道导师。文中乃从思辨五部或根本六部而予区分。 因此,显然地,这只是以较为著称而说有数派,即说断见者为顺世派,说常见者为数论派、梵天派、遍入天派、伺察派、自在天派、理论派及裸形派—由此八派所摄。 一、胜论派和理论派 胜论和理论二派,分别是食屑仙人(Drang -srong -gzegs - zan , sage Kanada )和婆罗门足目(rKang -mig , Aksipada ) 的信徒。这两派学说的特点虽略有不同,但整体的宗义没有什么差异。 又,胜论和理论两派,主张将一切所知归纳为六句义,并且认为洗礼、灌顶、断食、供奉、烧施等(行持)是解脱道。(关于修道证解脱的过程,是这样的)有一天,(某人)遵从师长的口诀修习瑜伽。由于了知“我,是异于根等(所知)的另一件事”而亲见真实性,并证悟六句义的自性。这时,(他)将会通达:“我,是是一种周遍的自性,然而无造作, 如此,将不再积聚任何法与非法之业。因为新业不积旧业已竭,所以「我」便与身、根、觉、苦乐、贪瞋等分离(而独存),并且不再获得新的身、根。犹如薪尽之火,生命之流于焉断灭,唯我独存,这时便是所谓的「证得解脱」。 贾曹杰、克主杰二位尊者及静命论师师徒的论著中都有提到胜论派是随行于以食他人所弃余食为禁行的食屑仙人,理论派则以婆罗门足目为导师。 因此,可以说,由于二派皆以「六句义」为共同主张,而漫说其间个别差异,故名胜论派;以随行于婆罗门足目所持明智之见,故说理论派。关于量的建立,二派共许有现量、比量及教量三种;理论派则也认许度喻比量。 六句义的主张二派大皆相似。 如云:「实体功德及业同,异与内属为六句。」六句义即实体、功德、业、同、异与内属。由此六句而为实体的性相,何谓实体?即自独一而成立,并为他法所依者。 实体内分有九法,即地、水、火、风、 空、时、方、我、是。 此中,虚空等五法是名恒常及一切遍入的实体,地等四法是非一切遍入的实体,并且认许彼四法的微尘为恒常,由微尘所成的粗分法为无常,我则是由身、根、心三者所成的实体。 功德的定义是依于实体,且不具其它特质,毫不观待,也不作因果事行,内分有二十四种。 业是指伸、缩、行、立、坐等业。 同是指自所随行之法、能成为共同了知之因者,此又分为含遍之同与少分之同,二者皆为常法。 异是指能令特别了知之法。 内属是指由所依实体与能依功德二者相异而成之法。 其解脱之道,则主张依于洗礼、灌顶、断食、供奉、烧施等;等,是包括依师长住、修梵行或住林中。 如是,在外道的宗义中,胜论派、数论派、理论派的三派的主张是较为深邃而坚固的,特别是《七部量论》 等印度诸大车轨师的论著中也都有述说遮破上述诸派所许的正理,显明自宗。 二、数论派 数论派是黄头仙的信徒,他们主张把一切的所知定数为二士五(谛、范畴);也就是:我、主、大、我慢、五唯、十一根和五大种。「五唯」(de -tsam -Inga ,五种微细要素)就是:色、声、香、味、触。「十一根」就是:五种感觉器官、五种行动器官和意根。「五种感官」就是:眼、耳、鼻、舌和皮肤等器官。「五种行动器官」就楚:口、手、足、肛门和生殖器。「五大种」就是:地、水、火、风、空。其中,士夫(skyes -bu , Purusa ,我、人的异称)是知(精神体); 其余二十四谛是物质体(bem -PO) ,因为它们是聚合而成的。又,其中的「主」(gtso - bo , Prad-hana ,胜因、主体)和「士夫」是胜义谛,其余(二十三谛)是世俗谛。 如果依照因果关系来分类,二十五谛又有:(1)是因非果;(2)是因亦是果;(3)是果非因;(4)非因非果等四种情形。「总」(spyi , avyakta )或「主」是因非果,「觉」、(blo , buddhi )、「我慢」(nga -rgyal , ahamkara ;自我意识)和「五唯」这七谛是因亦是果,「士夫」非因非果,其余十六谛是果非因。如《 自在黑之续》说: 根本自性非所变,大等七谛性能变,士夫非自性非变,余十六谛是所变。 复次,「根本自性」(rtsa -bai -rang -bZhin ,Prakrti )、「总」、「主」是同义词,而且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六种特征的所知。「士夫」、「我」、「知」和「明了」是同义词,其余二十三谛生起的方式是这样的: 在某个时候,当「士夫」生起想受用境的欲念时,「根本自性」就变出声等各种现象,(供「士夫」受用)。又,从「主」产生「大」(chen -po , mahat ) ,「觉」和「大」是同义词(就心理而言是「觉」,就宇宙论而言是「大」),而且它被认为是双面镜一样的物体,由外可现出境的影像,由内可现出「士夫」的影像。从「大」生「我慢」,而「我慢」分为:具变易我慢、具精力的我慢和具昏暗我慢。从前者生 「五唯」,再从「五唯」生出五大种。从第二者出生「十一根」。第三者能影响(制约)其余二种我慢。 复次,此派主张:「根本自性」。犹如有脚的瞎子,「士夫」犹如有眼的跛子(二者相辅相成,创生了世界的幻象)。由于众生将二者误认为一,不了解各种现象是「根本自性」所幻变出来的道理,所以才会轮回。如果有一天,听闻上师开示的口诀,并依此口诀而卓然地生起一种定解:“这些现象仅仅是根本自性的幻变而已”,于是就会逐渐脱离对外境的贪恋。这时,便能依止禅定而产生天眼通。当「主」被天眼通观看到的时候,宛如另一妇女(即被正妻发现的情妇),羞怯地将各种幻变的现象收摄起来,唯独「自性J 留存。这时,在瑜伽师的心灵上,一切世俗的显现都消失了;「士夫」无法受用外境,心住无为。这时就是解脱。 数论派的导师,主要是黄头仙人、应供仙人、大自在天,基于认许乃由了知二十五数的定义而得解脱,故名数论派;又许自性之因,故名说自性因派;以执黄头仙人为导师,故名黄头派;以说「总主」为因,故名总主派。 一般数论派分为二派,即主张诸果在因时即已存在,但以缘的关系而不明现,唯由总主而有,此为无天数论派;主张虽然因果自性为一,但有不同外相,是大自在天所加持,此为具天数论派。 此派主张所知品有二十五种建立。既是行动器官也是感觉器官的,就是意根。其中,总主唯是自性;大、我慢及五唯七种是自性与变化二者;十一根及五大,共十六种,唯是变化;士夫则是自性与变化俱非的第四句。 认为一切所知品摄为物质体与精神体,即认许我是知,其余二十四谛是物质体。这样说来,心识含遍是物质,觉知则必须认许为我。 又认为总主及士夫为胜义与谛,其余二十三种为虚假与世俗,以黄头仙说:「诸德自性胜,不成变化道;任成变化道,则如同幻述。」 认为根本自性或总主,是具有六种特色的所知品,即:造作业果者、不生故为恒常、不能区分故为独一、无心故是唯一之境、含遍于一切情器世间、以及三种功德(或名基质)平衡者。 三种功德是指: 爱——是摇动与趋入的体性者,亦名为苦。 暗——是凝重与摇动的体性者,亦名为痴。 喜——是轻盈与极明的体性者,亦名为乐。 为何说有自性呢? 因为诸差别有其限量故,因为彼此互为随行故,因为依力量而趋人故,因为有可区分因果故,又因为有可区分三种世间故。 士夫或我是觉知的本质,并非作变化者,他有什么特质呢? 因为不生故为恒常,因为受用苦乐故为甚深,而且不具三种功德,含遍于一切有情:又因离方分故为独一,因为无始无终,故为无边的性相者。 士夫或我在未得解脱之际,乃羞怯安住,得解脱时即独一安住。如何得解脱呢? 若干时,士夫欲想受用声等境,完全了知士夫之欲求的自性遂与士夫结合,后来自性即赐予声等境。 若干时,士夫由见彼声等境的过患,即于彼境贪念转趋衰微,欲求远离,故彼时修禅定,依此得天眼通,以天眼见到总主,彼时总主被天眼所观见,乃羞怯地收摄种种变化,后来一切变化皆背反于如前依次生,皆溶入总主之中,故成不明晰的本质,彼时士夫唯一独住,即名解脱。以我恒常独一而住故,即称谓恒常唯一。 数论派认为,诸变化唯由总主所生,又说自性与自在天虽为恒常有,此也与依次得果或生果不相违,因为乃是由彼与自在天俱行的共有的喜、受、暗三德的增减,而致一切情器世界有所生灭。 要言之,数论派认许诸果与因同体、本不明晰而存在,或由遇缘成熟而予明现,就像酪之自性是由乳的本质遇缘而成-样。这其实是自生的主张,佛教安立破自生正理,便是针对此派而说的。 三、何察派(弥曼沙派) 伺察派是「胜推度者」(rGyal -dPog -pa , Jaimini ,约B . C . 2OO -1 00 )的信徒。他们主张:《吠陀》中所显示的任何事理都是自生自成的(因为《 吠陀》 是天启圣典)。他们先无中生有地认为:「《吠陀》中所显示的任何事理都是真谛」,然后便主张:唯有去做供奉《吠陀》等(《吠陀经》中所揭示的)事情,才能获致高等的生命层次;而获得高等的生命层次,仅仅是脱离恶趣的解脱而已。 然而,(此派主张:)没有痛苦全然止息的解脱,因为(烦恼的)污垢存在于心灵的本质之中(只要有心,烦恼、痛苦便随之而来);也没有一切圣者,因为所知渺无边际。因此,他们说:「(既然没有一切智者,所以除了《吠陀》圣教以外)再也没有真理之言了。」 此派的主张,最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成办解脱的方便是依《 吠陀》圣典所说的恒作供施等,但以心受无明染污,故现起各种能所之现,得解脱之道便是如文中所说一般。 但是,这与佛教的观点显然大相径庭,因为佛教强调信智合一,不只信仰而已;解脱之道也不只在于外在的供施等,也不是只信《吠陀》之语,而是在于依法究竟调心,断尽心垢。 若安立量式予以遮破,即: 1.吠陀之语有法,为具邪义者,以非士夫所作故:含遍,已离展示谛义之因的智慧与慈悲等功德故。 2.吠陀之语有法,任其所说闻者也有可能听错其义,以由他人传达故。 3.吠陀之语有法,不能作义,以空而恒常故。 此派认为心垢为心体的本质,为心体的一分,断心垢即如断心,此也与佛教的说法相左,佛教认为心自性清净,心有受染污,但心体不受染污,经由持续生起精进心及对治道,即有力完全断除心垢,证得遍知一切的佛智。 四、裸形派(耆那教) 裸形派是胜者大雄(rGyal-ba dam-pa,Rsabha Jina,约逝世于B.C.477)的信徒。他们主张把一切所知归纳成九种范畴,即:命、漏、律、定哀(nges-rga )、缚、业、罪、福、解脱。其中「命」,就是「我」。牠的大小和人的身量一样,牠的性质是“常”,但牠暂存的状态具“非常”的性质。「漏」,就是各种善和非善业,因为业力会使人堕入轮回。「律」能止漏,因为自我约束能使新业不积。「定衰」是以不喝水和使身体痛苦等苦行的方式,清除宿世所积之业。「缚」,就是邪见。「业」有四种:后世的受业、名业、种性业、寿业。「罪」,就是非法。「福」,就是法。 「解脱」是这样的:藉著裸身、禁语和依止(前、后、左、右和顶上烈日)五种火等的确苦行,净除一切宿业。因为新业不积,所以将升到世间顶上一个名为「世间聚」的地方。那儿方圆四百五十万由加那(dpag-tshad , yojanas ) ,形状如撑起的白伞,颜色如奶酪或白水仙花。因为那个地方有「命」,所以是实法(dngOS ,bhava ) ;因为脱离了轮回,所以也是无实法(dngos-med , abhava ) ,身居此处,就是所谓的「解脱」。胜者大雄说: 胜者说解脱,色如雪香花,霜酪珍珠自,状似撑白伞。 此派的导师是胜者大雄等,说有二十五位,此派的异名是,以无衣故名为裸形派;以认许苦行净罪故名为能尽派;以随行于胜者大雄故名为能胜派等。 所认许的词义有九种,此中实体是随行于永不坏灭,故为恒常,此分有六种,即命、士夫、时、虚空、福、罪。 诸士夫的身量大小和人一样。时有三种,即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皆为实体有的常法。 生物有九种,即地、水、木、火、风、虫、蚁、蜂、人。 定衰是依彼律仪,即:依静虑等苦行而衰罪。 缚乃是由诸恶说所施设的邪见。 解脱之道是藉著裸身、禁语和依止五种火等苦行净除宿业,并且持不伤害行及说诚实语等禁行,依智力与听闻等智慧而得。世间聚是超越三界,形状如白伞上撑,颜色如白奶酪。主张诸实有法的因果是自性为一,暂为相异,因此一切诸果皆由自他二者所共生,佛教所遮破的自他共生,即是此派的主张。 此派自他共生能成立的正理是:树木有法,具有心识,以由相顺因所生故,如马由马所生;以具时而生故,如马在春时生:狗在秋时生。 此派也认为佛不是遍知,因为未曾著述有关星宿的教典故,因为佛所说法有被他说违损故,因为有十四种实法许为无记故,因为佛不知轮回的最初边际故。 五、顺世派(Carvaka ) 顺世派主张:没有“从前生来到今生”这回事,因为所谓的「前生」,谁也没肴见。就像从偶然存在的火,偶然地发出火光一样;偶存的心是从偶存的身体产生出来的。“从今生去到后世”也一样不存在,因为身心是一体的,如果身体坏灭了,心也将随之坏灭。例如:石头碎坏时,石上的纹路也将随之而破坏一样。因此,此派东张:凡是所量(的事物)都是自相,而凡是量都是现量;因为他们并不承认比量和总相。 有些较特殊的顺世派主张:一切事物无因,它们是从自性(自然而然)生起的。因为他们说:「旭日东升、江河下流、圆圆的豆儿、长长耸立的锐刺,以及孔雀的翎眼等一切诸法,又有谁去造作它们呢?它们都是从自性(自然)生长出来的。」 一般而言,顺世外道可分。 1.认许以今生的妙善为足者,为现世美派。 2.说死后我也断了续流者,为说断派。 3.说无业果者,为说无派。 4.随行于大自在仙人者,为自在天派。 5.远离真实见者,为顺世派。 6.说诸事物无因,乃由天性而得,为说自体派。 印度菩提贤论师认为,顺世派可分三类,即:1.由思辨而分。 2.由密词而分。3.由断常而分。《五部地论》则分等至派与思辨派,而且每一派又各有含摄著:虽然认许前后世,但不承许业果的说断见者一类、以及悉皆不认许前后世与业果的说断见者一类。 为何不认许业果呢? 等至派乃是由已得色无色界定,即生起我是阿罗汉想,但届死时定力衰微,见到自己仍然投生下界,便生毁谤于此世间没有阿罗汉、没有解脱道。思辨派则是依著相似正理而毁谤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因果;又见到豆子圆圆的、荆棘尖尖的、孔雀有多色羽毛等,皆许为自然而生,非因而有。也有因为见到有些悭贪者富有、杀生者长寿等便谤无业果,如文中所说一般。 此外,认为虽有天等六道,但也不能同一相续,或者虽有同一相续,但却是无因而蒙受苦乐。 等至派者或以自所得的神通作观,见到有些有情今生布施来世贫困等,于是说无业果;有时也有于自所得的神通所不能见者,即予毁谤。 顺世派的量的主张,只认许现量而已,再无他量。 顺世派在诸外道中,是属于说断见者,与佛教的三世因果观极有差异。 总的来说,若以佛教观点而予遮破外道诸见,或有几项: l.遮无无始之来世——此无来世是以何量而说?比量如不承许,现量则如何承许无来世?无来世,并非现量可证者。 2.遮心是以身为近取——若身为心的因,则成死之身亦有心的过失,以仍有身及无碍具足心之正因故。又心非身之果,以增长与消减智慧等并非观待身的增长与消减故。又心亦非身之体性,以今生所有的心的一切功德,并非今生可见身之根识所可亲现故。 3.遮总的无因——此即成一切诸法为恒常或为恒无、或一切可生一切之过失,以无因且不观待他故。 4.遮因果自性为一——此不合理,以成因果错乱,以成喝酪即喝乳,以因果自性为一而不区分故。 5.证成有一切种智——以有前后世故,亦可证成有一切种智,以多生累积及串习智慧等,则成无边广增故;成立,以能依所依及已串习,则不必再观待努力即自然趋入故;是能依所依,以是心的本性的功德故;若串习,即得自然趋人,以是心的功德故,如未转成灰烬前,火自然可烧薪故。 综言之,此诸外道所遍计施设的一切常边与断边,在诸大车轨师的论著中,皆以无垢具力的正理广予遮破,这其实是有其特别需要的。 对于一位真心欲求解脱的行者而言,极有必要于自宗的教法与宣说教法的导师,依正理道引生非造作的具相信心;同时,生起能解脱轮回的真实正道的上要障碍是颠倒执取痛苦无因,或虽有因,但颠到执取由总主或大自在天等不相顺因所生,也有颠倒执取由无义的苦行与由大自在天的灌顶等非道为道,以及颠倒执取非解脱为解脱等,有无量无边的邪分别—— 乃是为了摧灭此诸邪分别而遮破外道见的。 此外,是为了能衰微在他生他世中曾经听闻、熏染外道宗义与教典所安立的邪见习气,也为了于未来世皆得远离、背反于一切邪见故,进而更为了速速坚固安立生起如实正见的习气,才广作遮破与安立的。 因此,不应唯是为了与诸恶见及他宗乐作诤辩,也不应具足为得名闻利养等恶劣动机,应以敬加行与常加行的精进而闻思修内外道教义,破邪显正,依正道而实修,如法相应为要。 结赞: 恶见边上筑法台,一切外道宗义理,善辨明已能弃舍,是入解脱城阶梯。 一切外道的宗义教理,无非是堕入断、常二边的恶见边上构筑的相似见解、法义与行持而已。 如由上述,善巧分辨其乖谬不足之处,进而予以遮破、远离、弃舍,其实是正解佛教的津要、趣入解脱法城的前行阶梯。 问答: 1 .由那八派而可集摄外道? 2 .胜论派与理论派的「六句义」为何? 3 .数论派有那二派? 4 .数论派如何主张「自生」? 5 .佛教如何遮破《吠陀》 之语? 6 .稞形派如何认许解脱之道? 7 .顺世派为何不认许业果? 8 .佛教如何证成佛是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