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八章 大藏经的雕刻 |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八章 大藏经的雕刻
第一节 中国雕印的大藏经 (1)北宋时蜀板大藏经我国的雕刻印刷术,起源在什么时候,已不能确定。据沈括做的梦溪笔谈里所说:『五代时冯道始印五经』;然据历代三宝记卷十二载隋开皇十三年初:『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这两句文字,可作为雕刻佛像佛经的证据:是知,雕刻术在隋代已经流行了;至于正式雕刻的官板大藏经,当以北宋的「蜀板」为开始。宋太祖开宝四年(纪元九七二一 )遣张从信往益州(今之成都)雕大藏经,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纪元九八三),经过十三年而刻成,这是我国最初雕刻的大藏经,也是最精的板本;惜乎现在只有残本,而完全的经典很少见了。 宋太祖振兴文化,对于佛教保护提倡,极其尽力。他知道唐朝是佛教全盛的时期,翻译的经典不少;然未能[]集历来经典,印成全藏,是一种缺点;加以五代的纷乱,佛典的散失也不在少数;这时若不从事搜集,以后更不堪设想;况且太祖统一天下,他的功业,和唐朝开国时没有两样,这种发展文化的根本计划,当然要十分努力,突过前朝;所以这雕刻大藏经的大事业,到此就完成了。 这部经板,可惜没有完全的本子,内容已不甚可考。然据各家记载,全部有四百八十函,五千另四十八卷。字体印纸,都极精美,现在从残本里,还可考见一斑。这板刻成,影响到国外,日本、高丽、契丹等国,都到宋朝来请求颁赐一部,回去仿照刊刻;所以这付板子,复做外国刻经的鉴本。就这一点,可以知道它的价值。 (2)明朝的南北藏明太祖微贱时,本来进皇觉寺做和尚;后来起兵推翻元朝,为明朝开国的皇帝;他既是和尚出身,对于佛教,自然格外信仰。所以在洪武五年(纪元一三七二),招四方的名德沙门,集于蒋山寺(今南京之紫金山),点校藏经,预备刊印;就在南京开雕一部藏经,通称南藏板,总计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三十一卷。但这时在元末骚乱以后,旧板经帙多已散失,缺乏校对的材枓,所以南藏板脱误极多,且不免有杜撰的地方。 后来成祖建都北平,因南藏板误谬太多,就于永乐十八年(纪元一四二O),重新开雕藏经,到英宗正统五年(纪元一四四O)刻成,通称北藏板,总计六百三十六函,六千三百六十一卷。然大体上虽比南藏好一些,也不见得十分完善;不过南藏每页是六行十七字,北藏每页是五行十五字,形式上行数较疏,字迹较大就是了。 (3)清朝的龙藏清代在满洲时候,本崇信喇嘛教;后来入主中国,就尽力保护佛教,自然拿雕刻藏经,也看做重大事业。从雍正十三年(纪元一七三五)起,到乾隆三年(纪元一七三八),四个年头,刻成一部全藏,因卷端刻龙纹,所以叫龙藏;这部经是拿明朝北藏做底本,复增加新材料,总计七百三十五函,七千八百三十八卷。它的内容,是比宋明的藏经,来得丰富;然皇家刻经的目的,在尊重佛教,流通法宝,并且前代既然有成例在先,为国家体面计,自应举办;但是当时经手校刊的臣工,未必个个尽职,所以这部龙藏,内容虽然庞大,也不能算善本。 (4)频伽藏清末宣统三年(纪元一九一一),上海频伽精舍拿私人财力,排印大藏经,世人通称为频伽藏。这部藏经,用日本弘教书院缩印藏经做底本,而用四号铅字排印,比较底本的五号小字,鲜明得多,便于诵读;总计四十函,八千四百一十六卷。但弘教本是拿高丽藏做底本,并拿宋元明三藏本,校对同异,标列上眉,于学术上最有价值;频伽本则不然,将校刊记另作数卷,附在经末,检查甚为不便;并且全书校对不精,讹误太多。 (5)影印续藏经佛教遭武宗会昌时(九世纪中)的厄难,经教散佚,各宗重要论疏多流传于日本。海禁未开时,明末清初,虽高僧辈出,因为不能窥见昔贤着述,十分遗憾。到清末海禁大开,国人方知道各宗散佚名着,十之四五,尚存于日本随经书院刊行的续藏经里面。民国十一年(纪元一九二二),居士徐文蔚、蒋维乔等,发起影印续藏,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印刷,发行到十三年而成书;总计一千七百五十七部,七千一百四十八卷。 【杨文会的刻经事业】此外还有单行本经典,是清末杨文会居士所发起的;向来佛经,只有全藏,绝少单行本,学者要从事研究,极为困难。文会于清同治五年(纪元一八六六),在南京创办金陵刻经处,刊刻单行本经论,并手定大藏辑要目录,依据这目录,以次付刊。后文会与日本南条文雄订交,托他在日本访求唐代以来散佚的名着,得藏外书典籍二三百种,选择其中最好的,精校刊行;又得到日本弘教书院缩影藏经,据以校刊。文会一生精力,悉用在刻经事业,其手校出板的经籍,在他生前,已多到二千卷,校刊极精,便于学者。当时听见文会的高风而继起的,如湖南,如扬州,都设有刻经处。文会殁后,北平、天津也都创办刻经处,所印经典板式款式,都依文会成规;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大藏辑要。所以文会在近代佛教的影响,异常伟大。 第二节 日本雕印的大藏经 (1)高丽板宋太宗淳化二年(纪元九九一),高丽遣韩彦恭来中国,请去蜀板藏经一部,就有两次雕刻藏经的大事业:第一次雕刻的时代,传说不一,大约从显宗十一年(纪元一O二O)开始,经过四朝到宣宗四年(一O八七),费六十七年长的时间,全部方才告成;总计五百七十函,五千九百二十四卷。其中除大部分依据蜀板外,复搜集开元以后新译新撰的经典,(蜀板但依据开元录,开元以后的译述没有收入。)所以内容增加不少。 这初雕板到高丽高宗二十三年(纪元一二三六),重新开雕大藏,直到三十八年(纪元一二五一),经十五年方告成。这时高丽所藏旧经,有宋蜀板,有契丹新刻成的丹板,又有初雕旧本,拿这三本,比较对照,严密勘定,成功这部最精的板本,通称为再雕板;总计六百三十九函,六千五百五十七卷,后世学者论及藏经,必推尊丽藏,谅非无故。着者囊年到日本,曾在某寺亲见这本,精美无伦,日人对我说:『现在日本政府已规定丽藏为国宝,不许流传到外国里去哩。』 (2)契丹版宋朝雕印蜀板,不但影响到高丽,就是契丹国,也受了刺激,促成雕刻藏经的事业。本来契丹建国,先于赵宋五十余年,努力提倡文化也比宋早,如今眼见蜀板藏经告成,如何能不着急,并且彼国素来也尊重佛教,就觉得雕印大藏经为不可缓的事了。开雕时代,大约在兴宗之世(纪元一O三一——五四),到道宗时(纪元一0五五——六四)完成。辽史(契丹后称辽)第百五十一卷高丽传有云:『清宁八年,送经藏一部于高丽』;清宁就是道宗的年号,但是契丹藏也久已散佚,内容怎么样?无从考见;推清代王昶所撰金石萃编第百五十三卷,载有志延所做旸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云:『印大藏经,凡五百七十九帙』;就是指契丹板。可见在蜀板四百八十函以外,也增加不少。 (3)日本板梁代末年(六世纪中),佛教经典已流传到日本。到唐朝时,日本人玄昉入中国,留学二十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纪元七三五)归国,携去经论章疏五千余卷。到宋朝时,东大寺等僧裔音刁然到中国,宋太宗待他很优,得以游览五台山和各处佛地;这时刚刚是蜀板藏经刻成的第二年,太宗雍熙四年(纪元九八七) ,裔然归国,太宗拿藏经全部赏给他,这是日本得到全部大藏经的开始。后世也就注意刊印佛经,所刊零本不少。复见高丽有再雕板,就竭力向高丽请求,至十余次,方得到一部。到宽永十四年(纪元一六三七),有僧人天海,赖德川氏保护的力量,创设雕经局于东[]山宽永寺,开雕全藏,到[]安元年(纪元一六四八),经过十二年而告成;总计六百六十函,六千三百二十三卷。这是活字木板大藏经,世称之为天海藏。 到明治的时候,印刷术大有进步,日人岛田蕃根等,在东京创办弘教书院,与增上寺僧行诫,共同排印五号活字小本藏经,自明治十三年(纪元一八八0)起,至十八年(一八八五),经过六年而告成:总计四十八帙,八千五百三十四卷。通称为缩刷板。这部经是用丽藏做底稿,再拿宋元明三本,详细校对,标记异同,列于上眉;并且全书部加过句读,便于学者研读,最为特色。 【藏经书院的正续藏】明治三十五年(纪元一九O二),京都(日本西京)藏经书院,用明藏做底本,复刊行大藏经,用四号活字排印,比缩刷版字体较大,也是全部加过句读,阅者易于醒目;到三十八年,经过四年而告成;总计三十七套,六千九百十二卷。因为卷端有卐字,通称为卐藏板。 藏经书院又刊行续藏,于明治三十八年(纪元一九O五)起,到大正元年(一九一二),经过八年而告成;板式字体,和卐藏一律,内容甚富,我国唐以后久经散佚的注疏,大部分被它收入;总计百五十一套,七千一百四十八卷,名曰大日本藏经。惜不久经板遭火灾,惟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现尚流行,这是极可宝贵的。 到大正年间,高楠顺次郎等于大正十二年(纪元一九二三),发术的基础;校对不但用「宋」「元」「明」「丽」等旧本,并且采用近代西域诸国地下发掘的珍籍,和工国教煌所出唐人写经;经中人名地名术语,又拿梵文巴利文,一一对照;这实在是近世最善的板本。后来日本遭大地震的火患,这事业几乎挫折,高楠氏等苦心经营,到昭和三年(一九二八),竟得全部告成;总计五十五函、二千三百三十六部、九千零六卷。 问题 一、宋太祖何故要雕刻大藏经? 二、明朝南藏、北藏的分别? 三、龙藏在何时雕刻? 四、频伽藏的内容如何? 五、续藏经的内容如何? 六、举行本经典是何人刊印? 七、高丽藏的内容如何? 八、契丹雕刻藏经在什么时候? 九、日本雕刻的经藏有几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