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

 

  第一节戒定慧三学

  前文第四章里,曾说过释迦的根本教法,是苦、集、灭、道四谛。我们既已知道人生是苦果,今生所以结成这苦果,是前生所造的业和烦恼聚集成功的;我们如果听其自然,顺着生生死死去轮转,也就罢了,倘若要超出这苦海,解脱生死的苦痛,就不能不讲修行方法,这方法就是四谛中的道谛,叫八正道(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要实行这八正道,有一定的下手次序,就是戒、定、慧三种学问。

  【戒学】什么叫戒学呢?人们的动作,总不外乎身、口、意三业,戒就是防止恶业而定的规条。释迦在世时,因为防止弟子们有作恶的行为,立下种种戒条。释迦灭度后,优波离诵出戒律(见第五章第一节),成为定制,就有律藏。以后分派愈多,条文细密,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成了专门的学问。但是戒条尽管繁多,都从根本的五戒推演而出;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创立五戒的本意,就得到戒学的要领了。五戒名目:第一,是不杀戒。人类和畜生,同是生命的动物,如今为贪自己的口腹,杀害他物的生命,来滋养自己的生命,论情论理,都说不过去;然而人们竞因向来习惯,视为固然,岂不可怪。昔颠云禅师有云:『数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何等痛切。动物被人类宰杀,不过力量不敌,无可如何,怀恨报复的念头,何尝没有。这是佛家第一要戒杀的意思。第二,是不盗戒。物各有主,不是我的,何可妄想窃取;这理人人都易明白。但是立戒的本旨,是对于他人之物,丝毫不生一点妄取的念头;譬如公家的物件,无论一张纸、一枝笔,不是公事,也绝不滥用,这就不容易了;这样方算是不盗。第三,是不邪YIN戒。我们投胎做人,就是因为父母的YIN欲而来,所以YIN欲是生死的源头。如今要超脱生死,当然要在根本上解决,所以要戒YIN。出家人简直断绝YIN欲,立戒格外的严,就叫不YIN戒。若是在家人,都有妻室,不容易立刻断除,故立下不邪YIN戒;就是除自己妻室外,不可对他人妻女,有邪YIN的行为,叫做不邪YIN。第四,是不妄语戒。离开事实,妄造虚言,这种颠倒是非,诳惑众听,是最不好的行为,也是人们最容易犯的毛病,所以要立这戒。第五,是不饮酒戒。饮洒足以乱性,令人昏乱,就是照现在卫生家说话,饮酒也是有害无益的;再推广的说,释迦在世时,还没有吸烟的风俗,所以不曾立不吸烟戒;照现在的习俗,应该立不饮酒不吸烟戒才是。

  前文曾经说过人们的根本烦恼,是贪、瞋、痴(见第四章第一节),一切烦恼,都从这而出,所以叫三毒。三毒先以意思做动机,然后发现于身的方面,而为杀、盗、YIN的恶业;发现于口的方面,而为妄语的恶业;发现于身口两方面,而为钦酒的恶业。可知五戒,就是对症发药,治这三毒的毛病。不杀是戒瞋的,因为凡是杀念,总是由瞋而起的。不盗所以戒贪,凡盗念总是由贪而起的。不YIN所以戒痴,男女的欲,总是由痴而起的。不妄语是兼戒贪痴,大概妄语无非是想隐藏自己罪恶,或想诈取名利;隐藏是由痴而起的,诈取是由贪而起的。这贪、瞋、痴三毒,是人们有生以来,本性固有,对此立不杀、不盗、不YIN、不妄四戒,是治本性的病,所以这四种叫性戒;至于饮洒虽和贪、瞋、痴也有关系,但是因后天的欲望而起,不是本性所固有的,所以钦洒一戒,叫做遮(禁也)戒。

  人们果能实行这种戒学,自然烦恼慢慢减轻,去恶进善,自有把握,所以学佛第一要从戒人手。

  【定学】什么叫做定学呢?定是治心的最要功夫。人们的身心苦果,既然是业和烦恼所聚集的因造成功的,可知要解脱这苦果,先要断这苦因。业和烦恼,无非从心发生;试返观我们的心,是怎么样情况?那是前念去,后念来,念念相续不已的无数妄念就是了;于此可下断言,人们生死的根本(因),就是这个妄念。既已明白这理,所以治心功夫,是最要紧没有的了。戒学既除掉身口方面的恶业,定学就专从心的方面下手。下手方法,大概可就预备及实行二段,略说一说:

  (1)预备:以环境为先,当择寂静的地方,免得纷乱心意;所以出家人住的寺院,多在名山;我们在家人,不能入山,但在家中择一间净室,也就可以得到相当的环境。然后先用调身调心的功夫:身的方面,饮食宜有节,不宜多;睡眠宜有一定时间,大概以八小时为度;平时举动,勿可粗暴,使气血平和,肢体愉快。心的方面,妄念用事,从吾人有生以来,就是这样,所谓意马心猿,要它调伏,真是不易;然不可怕难,慢慢做去,久后自然有效果。须知我们的动作,不外行、住、坐、卧四种威仪。除卧时我们没有把握外,其余行、住、坐三威仪,我们要时时刻刻留意,不要听他胡思乱想;如治乱麻,耐性徐徐理之,自有头绪。

  (2)实行:就是每日早晨或晚上,到静室中去打坐。这也要在身心两方面注意:身的方面,应置一方櫈,上铺厚软的垫子,臀部再垫高一二寸,然后盘足端坐于上,或用右腿加于左腿,或用左腿加于右腿,都可随便;左右手交握,安于小腹的下方;肾囊要悬空,勿使受压。心的方面,就要一切放下,把妄念扫除干净,只存一个正念,犹如明镜,不染一尘。初学的人,于这种功夫,最难下手,但有一种简便方法,就是数息法;鼻端的气,一出一入,叫一息,入坐以后,怕心意散乱,就可留意一出一入的息,第一息数个一字,第二息数个二字,如是一直数到十字,再回转来数一字,循环默数,自一至十,一点不乱,念头全注在数字上,纷乱自然可免。况且息是属于身的方面,数是属于心的方面,今用这法,可使身心自然合而为一。这法是初习定学的人,最合式的。要知道定学的详细情形,可参看我的因是子静坐法续编。

  【慧学】什么叫慧学呢?这慧字极难说明,因为是定力所生的大智慧;到这地步,就能断妄惑(妄念自然不生、证真理;不是我们平常的小智小慧;我们没有由定生慧的功夫,要来说这慧学,如何能明白呢!然而不说义不可,姑且略说它的本体,再用譬喻以为证明。原来我们的心,固然是妄念用事,然而我们的真心,是不动的,不过被妄念遮蔽,真心就不能发露了;譬如明镜,被灰尘所遮蔽,好像失掉照物的作用,其实镜的本体,毫无欠缺,只须把灰尘拂拭干净,镜体就仍旧发光,照物无遗了;真心也就像这样,当妄念用事时,如镜被尘蔽,真心完全隐藏;我们若用定学,扫除妄念,归到一个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真心的灵光,自然显露,这时也如明镜照物无遗,这就叫做慧学。

  戒、定、慧三学,是佛家的根本功夫。三藏中的律藏,是讲戒学的;经论是讲定慧的;小乘从四谛用功,道谛中的八正道,就是戒、定、慧;大乘菩萨的六度(见第四章第二节),也是戒、定、慧。今用表示之如下:

  第二节 禅观

  禅是静虑,观是观心,实在就是定学;但各宗都依据定学,各倡本宗的禅观方法,禅宗并且专以禅观成为一宗,所以应另立一节,加以说明。

  各宗的禅观,如三论宗的实相观,法相宗的唯识观,天台宗的正观,华严宗的法界观,倘若一一详说,恐占篇幅。况且三论、法相两宗的观法,现在已无人能修,近乎失传;就是天台、华严两宗的禅观,实际上也很少修习的人。如现代宏扬天台宗的谛闲法师,所传教义虽是天台,自己修习,也从参禅得力,晚年且专修净土,并未从事止观;现在宏扬华严宗的应慈法师,所传教义虽是华严,他率领弟子在禅堂用功,也完全是禅门方法。可见现在只有禅宗,尚有历代祖师相传的禅观,遗风未坠。着者专就禅宗说禅观,也是事实上应该这样,不单为减省篇幅而然。

  【小乘禅的传人中国】禅观自汉末到现在,也经过多少变迁,汉末安世高所译许多禅经,都属小乘禅,其中所说的法门,大致不出四念处、五停心等类。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我们既要脱离这苦果,应该返观自身,内储粪秽,外多汗垢,徧体是不干净的,就生厌离思想,这叫观身不净。我们感受顺境就快乐,感受逆境就苦痛;仔细观察,完全为外境所转移,实则各种感受,无非是苦,这叫观受是苦。我们的心,一念生,一念灭,相续不已,没有一秒钟停止,这叫观心无常。世间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生生灭灭,了无主宰,这叫观法无我。五停心就是多贪不净观、多瞋慈悲观、多散数息观、愚痴因缘观、多障念佛观五种。人们贪、瞋、痴等烦恼,各有偏重,五停心是就各人偏重的烦恼,对症发药,叫他停心作观。如多贪YIN的人,叫他做不净观功夫,观男女的身,都是十分不干净,贪念自然渐渐减少,所以说多贪不净观。如多瞋怒的人,叫他自已返观,我与众生,都是平等,既然平等,何可发怒,损害他人,慈悲的念头就会起来,所以说多瞋慈悲观。人们要进静室,用打坐功夫,起初大都心意散乱,不能入静;下手方法,莫妙于数息,前文讲定学时已说过了,就是多散数息观。对于世间的事事物物,不晓得它是内因外缘凑合而成,了无实在,总以为是实在有的,因此就生执着,不肯放舍,这是愚痴;治这愚痴病,要他知因缘凑合的道理,所以说愚痴因缘观。还有一种业障深重的人,想要修行,就生出种种障碍,叫他修不成;这种人自己力量不够,要仰仗佛力来帮助,所以说多障念佛观。这种小乘禅法从汉末流行到东晋,因为方法上面多冠以四五等数字,就通称为禅数之学。

  【大乘禅的传入中国】到东晋时,佛陀跋陀罗,译出达摩多罗禅经,姚秦摩罗什,译出坐禅三昧经、思惟略要法等,大乘禅就传入中国,以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毕竟是个空相,从这着力以修禅观,比小乘进一步,故也称为菩萨禅。六朝刘宋时,菩提达磨到中国,倡不立文字的禅观,从此禅观就自成一宗了。达磨教弟子既是以心传心,所以他的方法怎样,难于详考。传到第五祖弘忍,他的门下有两大弟子,名禅秀和慧能;神秀才学很高,大众佩服;慧能并不识字,在碓房里工作,身操贱役。有一天五祖令弟子各依自己见解做一偈文,看看他们的功夫怎样?神秀就做一偈道:『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拿此偈贴在大众共见的地方,众人个个叹服。刚刚慧能从碓房走出,问众人议论的什么?众拿此偈文读给他听。慧能说这偈不好,众都笑他,他就口头改成一偈说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照他的见解,真合达磨直指人心的本旨,所以弘忍就传法给他,称为第六祖(见六祖坛经)。神秀的用功方法,慢慢地拿心中妄念拂拭干净,是渐进的;慧能的用功方法,豁然悟到妄念本来没有,用不着去拂拭,是顿悟的。后来神秀的渐法,行于北方,称北渐;慧能的顿法,行于南方,称南顿;禅宗就分南北两派;南禅后来又分五派(五派的名词,见第七章第三节)。

  【坐禅与参禅】禅宗的禅观,无论小乘禅、大乘禅,起初都拿坐禅为主;坐禅是盘膝端坐,心中不思善,不思恶,脱却迷悟生死的妄念,达到安住不动的境界。到宋朝临济宗盛行,改用参禅的方法,叫做参话头;就是抱定一句没有意味的话头,如『念佛是谁?』或『父母未生我以前的本来面目?』不论行、住、坐、卧,总是咬定这句话头,丝毫不放松,极力参究,自有豁然贯通、心境开明的一天,就是悟道。这种禅观法门,简单直捷,所以到如今,我国临济宗的大丛林,还是沿用这法。

  禅观的悟道境界,究竟是怎样?这难以笔墨形容得出;大概功夫到纯热时,知情意的作用均不复起,一切妄念顿然消失,鼻端呼吸气息,也几几乎断绝;这时唯有一片光明,内面看不见身心,外面看不见世界,悟道的光景,就是这样。

  第三节 念佛

  念佛是净土宗的法门,但是现在天台、华严各宗,都注重念佛;就是禅宗,也要禅净双修;这可考见禅净两宗,最适合于我国社会,比较他宗独盛的缘故;所以念佛方法,也另立一节来说明。

  【定心念佛与别时念佛】净土宗在东晋慧远初创立时,也兼用禅观,并非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字。有所谓定心念佛、别时念佛法门:定心,是心中默想佛的相貌、佛的威德,就是禅观;别时,是指一定的时间,白天三时、夜间三时,于这一定时间,心想佛在面前,口唱佛名,由此想到将来往生西方佛国;这是慧远传下的念佛法门。到唐善导大师,专为接近下级人民,所以单用持名(口唱南无阿弥陀佛)的方法;越简单,越容易普及,一直传到如今,全国学佛的,差不多十分之八九都用这法。

  【观想的方法】我们要说明这方法,应该拿观想和持名两种分别来说:观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经中,有十六种观法,说观想最为详细。今节录于下:

  第一,日想。正坐西向,谛观落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观。第二,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瑠璃想;此想成已,见瑠璃地,内外映彻,是为水想观。第三,水想成时,观之明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如此想者,名为麤见极乐国土,是为地想观。第四,次观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坐诸妙华,涌生诸果;见此树已,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观。第五,八功德水想。(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八饮后能长养诸根。)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水中,有无数莲华,是为八功德水想观。第六,国土之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不鼓自鸣;此想成已,名为麤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想观。第七,于宝地上,作莲华想,一一叶上,皆放光明,其光如盖,徧覆地上,此莲华台,众宝真珠,以为校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是为华座想观。第八,次当想佛。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身作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名为麤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观。第九,当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眉间白毫(白毫光),右旋宛转;佛眼青白分明;彼佛圆光,徧照十方世界,是为佛真身想观。第十,次应观观世音菩萨,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以手接引众生,是为观世音菩萨想观。第十一,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紫金色,亦如观世音,有缘众生,皆悉得见,是为大势至菩萨想观。第十二,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即盘膝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想观。第十三,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第十四,上品生观。第十五,中品生观。第十六,下品生观。

  【十六种观分四个段落】这种观心方法,就可为净土宗的禅观。十六观中间,可分四个段落:从第一观到第六观,是第一段,此观想极乐国土。这国土在西方,所以先从落日观起;国土在池水上,故从落日而观到海水,由水而冰,渐渐变成瑠璃地,是极乐国土,已现在前面;然后观树,观水,观佛所居的楼阁,这极乐世界,就完全现前了。从第七观到第十一观,是第二段,是观极乐世界中的佛菩萨,佛菩萨都坐在莲华座上,所以从下面观起,先见华座;再想我们习见的佛菩萨塑像,坐在华座上面;观想明了,然后移到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真身观。第十二观到第十三观,是第三段,就是想自己往生极乐国土,趺坐在莲华中间,起初莲华完全闭合,如在母胎,到莲华一开,有佛光来照,眼目开明,看见佛菩萨,这就是往生成功,华开见佛;然后重复观想佛菩萨,在池水上,或在十方,变化自在,普化一切众生。第十四观到第十六观,是第四段:因为修净土的人,根器有利有钝,功夫有深有浅,所以往生西方,也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中间,又分上生中生下生三品,共有九品。这最后观想,是令修行人知道往生的品有高下,可以格外努力的意思。

  【持名的方法】次说持名。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方法虽简单,然而也有好几种。

  就念佛的方法而说,有觉性念、观相念、持名念三种:觉性念,就是念佛时,回光返照(即闭目观心)自己的本性,本来同佛没有两样,念到一心不乱,念念相应,这心就是佛了。华严经兜率偈赞品『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这四句文,是说心中拿佛做对象,一心专念不歇,久久就能看见真佛;一众生念佛,得见一佛;多众生念佛,得见多佛;见佛的数目,和众生心的数目相等,这叫做觉性念。观相念,就是依观无量寿佛经的观法,观想佛身净妙,佛土庄严,心中观想,口中念佛;或是初学的人,直用塑像,或画像,对之作观,专精念佛,这都叫做观相念。持名念,就是不作观想,专持佛名,也有高声持、金刚持、默持的分别:发出高声,朗朗持诵,最易提起精神;默持刚刚相反,单是心中默诵,完全不动口舌;金刚持介乎高声和默诵的中间,单动口而不发出声音。这可就各人的性质所近,或时间和地方的关系,合宜于那一种,就选用那一种。这叫做持名念。就念佛的声音而说,有和缓念、追顶念两种:和缓念,声音是长而且缓的;先要拿心中一切妄念,统统放下,然后提起一个念佛的正念,鼻端一呼一吸的时间,念一个「南」字,再一呼吸,念一个「无」字,如此逐字念去,声音极和极缓;倘若旋绕佛像,一面行走,一面念佛,可以一步念一个字;虽然和缓,而一字一字,绵密不断,这叫做和缓念。追顶念,是念南无阿随陀佛一句刚完,第二句立刻追顶上去,中间不许有间断,妄念就无从发生;或预定一天,自早至晚,念个不歇,功夫纯熟,可延长到两天,更加增至七天、十四天、四十九天,念到妄念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沈,一法不立,方算得手。这法非精神强健、勇猛刻苦的人不能用,用时也要留心,不可十分高声以伤气,不可努力默诵以伤血。这叫做追顶念。 就禅净双修而说,有禅定念、参究念两种:禅定念,是坐禅而兼念佛,当澄心静虑,寂然不动时候,静极而觉,就拿这觉心,默念佛号。坐禅三昧经有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自得三昧。』(三昧就是定。)就是说禅定念佛。这是最上最稳的方法。参究念,是参禅而兼念佛,于参究念佛是谁,并参究这念佛的心,怎样生,怎样灭,怎样去,怎样来,参到尽头,妄念逼榨干净,豁然开悟,同前文所说悟道境界,是一样的。

  大凡有知识的人,对于念佛法门总要怀疑,以为近乎宗教的神话;着者在三十余年前开始研究佛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后来明白了净土宗的道理,方才觉到从前的怀疑,全然错误,如今拿这道理简简单单说一说。原来我们这个身体,是无明妄心所造成,是虚幻的;这身体所凭依的环境,大地山河也是妄心所造成的幻境,何以见得呢?如果不是幻境,是真境界,应该不生不灭,常住不变,方算得是真;现在我们的身,从婴孩到少年,到壮年,到老年,到死,是没有一刻不变化的;心中前念去,后念来,也没有一秒时不变化的;大地山河骤看好像是永久,实则也在那里刻刻变迁,不过人们不能觉察,必要到火山喷火、地壳震裂、陵谷变迁以后,方才知道罢了。这等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的幻境,既然都是妄心所造成,可见妄心是有生有灭的;而妄心所依而起的本体,那是真心,真心却是不生不灭、常住不动的实境。学佛是什么作用?就是返妄归真。既然一切幻境都是妄心所造,那么学佛下手方法,应该先来移动这个妄心,叫它慢慢地转到真心;所以各宗的方法虽然不同,而扫除妄念,归于正念,是共同一贯的。念佛方法,就是收摄众念,归于一念,念到一心不乱,真心发露,我们现在所住的恶浊世界,就立刻会变成极乐世界;一切唯心所造,绝对不是虚言。至于前文所说十六种观想,就是慢慢移转妄心妄境,归到真心真境的法门,目的和念佛是同一的。古来念佛功深,临终得往生西方的人,历史上不少实例;就是现在知友亲戚中间,念佛得到往生西方的人,耳闻目见,也不在少数,可见这法门的巧妙,能够普及全国,实非无故。

  第四节 持咒

  【咒字的意义】咒是密宗所用的修行方法,梵语叫陀罗尼,译为总持,有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意思包含在里面。佛法没有到中国以前,本有一种禁咒法,能发神验、除灾患;传布密教的番僧,有时持诵陀罗尼,也能发神验除灾患,和禁咒法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翻译为咒。大智度论卷五云:『陀罗尼者,秦言(这论是姚秦时鸣摩罗什所译,故称华言为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这是说持咒的力量,可以进善止恶;止恶作善的功夫,是修行下手最重要的。佛地论卷五云:『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这是说持咒最后可以成佛的功用:念是念头,慧是智慧,持咒必定一念注定咒语,持诵既久,能发生智慧,所以增上念慧是增加正念和正慧;念慧既然增加,就能担任保持无量佛法,令心中永久,就不致忘记遗失,最后就可以成佛了。

  密宗的持咒,对于身、口、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矩:每一咒,都有用手指结印的方式,名曰手印,是为身密;口中诵咒文,句句分明,毫无错误,是为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萨的对象,心中观彼菩萨的种子字,(以佛菩萨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代表佛菩萨的本体,叫种子字,如大日如来的种子,为阿字之类。)是为意密。因为修行的人身、口、意三方面,同入于秘密的境界,妄念自然可以不起,功夫久久纯熟,就可以即身成佛的;这是密教修行和显教不同的地方。然而显教的经典中,附有咒语的也很多,如普通所念的大悲咒、往生咒等等,它的功用,和密宗没有两样;不过显教修行,是拿持咒做助力的,密宗是拿持咒做主体的;并且密宗的咒有手印,有观相,必定要阿者梨(轨范师)亲口传授,方有效力;显教持咒,不必一定用手印观相,可以随便传授,这是显密两教持咒方法不同的地方。

  问题

  一、戒、定、慧三学的内容?

  二、性戒、遮戒怎样分别?

  三、定学如何预备?如何实行?

  四、小乘禅和大乘禅怎样分别?

  五、禅宗南、北两派何时所分?

  六、坐禅、参禅的分别?

  七、定心念佛、别时念佛的分别?

  八、持名的方法如何?

  九、观想法有几种?

  十、十六观分几个段落?

  十一、咒字是何意义?

  十二、显密两教持咒如何不同?

 
 
 
前五篇文章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十一章 结论

李炳南:小宣传集锦

李炳南: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李炳南:正是用功时节

李炳南:叩鸣集

 

后五篇文章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九章 佛教的研究方法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八章 大藏经的雕刻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七章 佛教传入东方的状况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六章 佛教在印度的盛衰

蒋维乔:佛学纲要 第五章 释迦灭度以后弟子结集遗教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