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七、以“苦谛”为核心的原始佛教 (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七、以“苦谛”为核心的原始佛教 (2)

        这一开始的不同,就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以后的修行,就都是两码子事了,所得的结果自然也皆不同。

  以苦谛为核心的原始佛教修行,是要修行人用四念处的觉照力去直接洞穿人生中的苦恼。当烦恼来的时候,修行人当以勇猛无畏的精进力“迎上前去”,把它看个仔细。对初修行行者而言,要能马上就把烦恼看穿并不受其束缚,并非十分容易的。但修行人如果能有正确的见解而知道修四念处的原则是要“迎上前去”,并能逐渐养成一种无畏的“迎上前去”的修行心态,则他的“念处力”就会逐渐增长。时日一久,自然就会纯熟。

  但若修行人并不了解这一个“迎上前去”的修行原则,并没有养成不畏烦恼,面对烦恼的习惯,则他的念力就很难增长了。一般来说,以宗教及信仰为立足点而建立的修行方法,最大的弱点也就在这里。修行人会变成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一个信仰对象,一个“境界”、一个价值体系或一个形式上,而没有直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人生中的事实(苦恼)上。一个人如果真地相信自己生命中的一切皆是上帝的意旨,他当然就不会努力地去观察体认自己生命中的事实了。因为凡人想要了解上帝,只是一个妄想罢了。而一个佛教徒如果也把生命中的一切皆视为“佛性”、“真如”、“妙有”,他对生命中的苦及苦因的观察也同样地会变得较为薄弱。其原因应是不难了解的。

  佛性论及真如思想均是后期大乘佛教中的一面,其最起始的精神事实上并没有不合乎缘起法则。佛性论主张一切众生均有成佛的可能性,直接地肯定了生命和修行的价值,其精神是和一切法无自性的“空宗”思想相符合的。真如思想则把世间的一切均等观为平等的“妙真如性”,刚好可对治部派佛教后期把世间视为“不净”的厌世思想,和佛法四念处正视及接受人生的态度亦相吻合。但这些菩萨们以时代思想利益众生的教法,经过几百年历史的演变,已逐渐失去了其本来面目了,结果反而成了佛法后来宗教化与神秘化的主因之一,也成了不少修行人执取的对象,反而失去了当初立教的精神了。

  真理之前没有妥协。我愿意尊敬世上一切的宗教家及他们所行的善事,但我不能不指出佛法的本质并不是宗教。

  宗教家的心态和佛法在本质上是两回事,和佛法的方法论在四谛之始就大异其趣。法中有所谓“发心不正,果招纡曲”,正是对此问题的如实写照。

  苦谛意味着对问题的“认知”,即知道其存在。既能知道其存在,当然也能知道其不存在。“苦的不存在”正是佛法的目的,也就是“灭谛”。故一切修行皆绕着一个“苦”字走。这同时也说明了佛法的实际性,即一切修行皆不离人生的问题。

  但时至今日,四谛已不再是佛教中修行理论的主要课题了。目前我们所知的佛教,尤其是北传的系统,仅能说是仍知道有四谛这个教法,但并没有拿它作为拿它作为修行上理论的主要依据。而很可以理解地,今日许多人的修行,因为未如实了解佛法的方法论——四谛——的缘故,也就在基本态度上有了偏差。



 

 
 
 
前五篇文章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七、以“苦谛”为核心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七、以“苦谛”为核心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七、以“苦谛”为核心

星云法师:往事百语之心甘情愿 8 要争气,不要生气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八、无忧无悔地活在当

 

后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包容的智慧 一、有容 4 规律藏在“爱和良知

星云法师:包容的智慧 一、有容 3 醍醐灌顶“一句话”

星云法师:包容的智慧 一、有容 2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

星云法师:包容的智慧 一、有容 2 柏林墙是被音乐电视

星云法师:包容的智慧 一、有容 1 序:行到水穷处 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