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八、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7)
修定本身虽并不就是佛法目的的完成,但它是一个有力且不可或缺的助缘。由散乱心所生出之智慧,像是风中摇曳的烛光,忽明忽灭,很难充分地发挥洞察与离执的效力。我自己本身就有过亲切的体验,可举出来供大家参考。
几年前在大觉寺,我经历过一次学法过程中的突破,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助缘就是修定。那时由中国来了一位法师,在大觉寺举行灌顶,传的是密宗中的净土法门。灌顶后约有十人每晚均在大觉寺共修,专心一志地持念密咒。经过约二十天后,师兄弟们均修成了。沈家桢居士就自动提出要连续六周主讲白教的“大手印愿文”。这六周的闻法受教,可以说是改变了我的一生。愿文把大乘佛教的心要皆浓缩在一页的文字中。透过大成就者的“文字般若”和沈老轻松自在的讲述,使我体会到了一种法喜。而且不是因修法或读经才有法喜,而是坐在办公室里自然就由心中涌出的喜悦。六周后我知道一种新的生命已在我身上长成了,而且我也开始知道这世上真有一种东西,叫作“法眼”。
后来我回想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发现这前二十天的修定,是使我对佛法有所突破的有力助缘。如没有这二十天的修行而使自己的心变得敏锐有力,今天的我对佛法极可能仍只停留在“知解”的层次,而不能亲自体会到法味。
故修定是一个人训练自己心的力量的方法,且能直接有效的提升四念处修行中的离执力。一个人如果只修四念处而不修定,通常较常遇到的困难就是慧力(洞察力)是增长了,但整体的心之意志力仍然不够;烦恼的确是减轻了,但仍不能使自己的身心调伏而产生向解脱道的巨大转变。故通常由念处法门下手者,最后一定会发现仍需要增益自己的离执力而去修定。至于由“定”下手,最后会不会发现自己仍需要修四念处,就很难说了。因为由四念处本具之洞察力去发现自己仍需要增益离执力,是十分自然的。但由修定而生的离执力是否能看出自己仍需要其他的东西,就会随不同的根器及因缘而有不同了。大半是要靠外在的因缘,修行人才会发现自己原来仍缺少另一种心之训练。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佛出世,今天的印度修行人极可能仍会在四禅八字的圈圈中打转,而不知道有直观身、受、心、法的这一个四念处修行法。由此我们也就更能了解为什么佛教徒会如此珍视佛及佛说过的话了。真正了解佛的教法的人,倒不一定会对佛陀有什么权威崇拜的心理。但他会深刻地了知佛的出世及说法,在世间到底是有如何珍贵的一种殊胜意义,而自然地会对佛及佛经有一种无上的敬仰。
修定的原则有三,就是放松、集中与有恒。修的时候不要想太多,要能把什么初禅二禅,十地贤圣的思想通通放下。放不下,心中就会老是担心自己目前的情形而造成紧张。不能放松就无法集中,也就无法得到心之锻炼的效果。要把一切的企图心都放下,连想放松、想集中的念头都没有才行。平时研究理论,可以有很多思考,而修定时却不可再去想它。无论是静坐或持咒、念佛,方法要很简单而不可太复杂,太复杂反而不能集中。最好要能发挥四念处活在当下的原则,简单到念就只是念,却连“佛”的观念都没有。打坐就只是在“呼吸”,什么开悟解脱,成道证果,想都别去想它。能这样,修定就会很轻松,也会令人感到法喜,修行人也自然就会有恒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