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九章 大圆满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九章 大圆满

 

  放松于本初离戏(primordial simplicity)的相续中,

  这种本初离戏即是从最初即保有的究竟自性,

  这种自然状态,是具有解脱三门的广袤虚空:

  空性、无特性和无意图。

  空性的自然状态具有“通往解脱之三门”。此解脱三门分别是:(一)它的本质或自性是空,(二)它的起因离于心之造作或约定俗成的特性,(三)它的果不是要去获得的“某件事物”,而是一种要去实证的智慧状态。我们应该安住、不造作、放松于这种状态之中。

  于是你将看见光灿的佛性,

  在佛性之中,

  一切心之造作和活动都在究竟广空中寂静。

  当我们圆满了悟空性的意义之后,被称为心的本体及所有心之活动和戏论(elaborations)都将自然而然地平息。所有分别概念的寂灭,即是法身。无明、无明的迷妄,以及无明所造成的心之造作,都必须寂灭,这种超越概念的智慧才能被安立。当这些造作都消失在究竟广空之中时,就能了悟心之本质。

  显空双运

  空为自性,它离于常见;

  明为展现,它离于断见。

  虽人因此以为有空明两个面向,

  而它就是基本的自性,在其之中,

  一切分别觉知的想法在它们自己的空间中即得解脱:

  不可思议、难以言说,只能透过智慧来理解。

  佛性其自性为空,其展现为明。佛性是一种了悟的状态,而不是本来就具有实体的本体。它离于“存在”与“不存在”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永恒的本体。藉由认清这一点,我们将不会落入永恒主义(eternalism)(常见)的错误见解之中。

  “空为自性”不表示佛性是一个完全的空虚或空无。“明为展现”,乃是因为佛性展现为无量的证悟功德。藉由了解佛性这种明的面向,我们免除了落入虚无主义(断见)这种极端见解的危险。

  佛性的自性空而明,且为一。显与空毫不抵触地一起出现。这种大平等是无法形述的。在这种大平等之中,没有分别的概念。我们无法用凡俗的智识来体验这种大平等,唯有透过自生觉性的智慧才能够体验。

  自性为非合成的,

  不由观看而得见,

  如同直视金刚虚空,

  称之为“见到究竟的虚空”。

  当我们看着天空时,我们说我们看见虚空,但事实上,我们什么也没看到。看见究竟自性是一种观看的方式;这种观看的方式没有所见、见者及看见这个动作的区别。这种不可思议的智慧是非和合的。它如同“金刚虚空”——即离于所见和见者与纯然觉性之广空。“不由观看而得见”表示你已经认清了究竟自性。

  没有什么要去除的事物,

  也不必添加丝毫的事物。

  圆满地注视圆满本身,

  观见圆满者即获圆满解脱。

  我们不需从如来藏(佛性)之中去除任何事物,也不需要添加任何事物。没有什么事物会毁坏如来藏,正如云朵不会改变太阳的真正光亮。情绪的障蔽如同外部的帐幕,从未渗透或毁坏本初圆满而不变的佛性。佛性自然而真如地纯然安住。不带着二元执着地(“圆满地”)注视着佛性(“圆满本身”),你将“获得解脱”。

  当有形和无形的事物

  不再存留于心中,

  没有其他的取代物,

  了无一切概念,此即全然的寂静。

  一旦你真的感知有形和无形的事物都不真实存在,你将离于任何参考点,也不再执着于实相。你的心将获得圆满的寂静,不再受二元分立的觉知所撕裂。

  若不知道这个重点,

  而用心之造作来痛苦地钉住你的心,

  这不是止;

  建构智识的藩篱,这不是观。

  这个偈颂引述自《入菩萨行论》第九品。奢摩他(shamata,即“止”)的修行是用来使心稳定而明澈。我们目前的心如同一壶滚水般激动不安、沸泡四起,且不停打转。为了瞥见心的真正自性,我们常常需先平静难以驾驭的念头,使心更加宁静。

  为了看见湖底,我们就得不再搅动底下的泥巴。因此,我们也得让狂野散漫的念头泥巴安顿下来。当狂野散漫的念头安顿下来之后,心将自然而然地变得明澈。那时,我们将能够观见心的深处,觉知心的真正自性。

  藉由修“止”来引导我们趋近那不可思议的自性,称之为“观”(毘婆奢那)。“观”是“止”自然而必要的互补。

  然而,在禅修期间,为了不让心徘徊游荡,有时候修行者会试着强迫压制念头,或制造一种矫揉假造的平静感。这不是“止”。藉由单单阻断心而想来造作空性的性质,这是错误的,会轻易地使修行者进入一种昏沉迟钝的状态。我们应该体验显空双运。在这么做的时候,不论念头生起与否,我们都能领悟一直存在的纯然觉性。

  圆满地观见不可思议的究竟自性,

  不带任何智识的造作,

  乃纯然智慧的范例。

  我们也许从一场教法开示或具格上师的直指教导,而对这个究竟自性有个观念。这个观念像是能指着什么东西的范例,但却非这个东西的本身。这是何以雪谦·嘉察提及“纯然智慧的范例”——和智慧相和的某个东西,但非智慧本身。一旦上师指出心的真正自性,下一个步骤即是安住在平等舍之中,并且把这种了解融合为我们的一部分,如此这种了解才会成为真正的了悟。直到我们对离心造作的究竟自性有了直接的觉受现证,我们才会了悟纯然智慧的本身。

  止观双运

  超越此者,乃无上究竟的智慧——

  是已达合一境界的圣者

  所了悟的内涵,

  合一乃洞察(观)的本初双运之义——

  它能带来安住于自然相续的智慧和平静,

  以上可由上师口诀教导的力量而证得。

  止观双运,是指修行者在对心的真正自性有更深刻的洞悉时,安住在离于散漫和昏沉迟钝的宁静心态之中。

  为能了悟这种无二止观的智慧,修行者必须依止上师的口诀教导。这年头,人们试图依照所阅读书籍的教导来从事禅修。然而,从书籍获得的知识或许有用,但却无法让你获得圆满智慧。仅仅阅读教导的译文,或聆听教法的录音带是不够的。但是如果你对上师具有虔敬心,并且在过去曾经造过或念过祈愿文,那么你将透过上师的教导而了悟究竟自性。

  禅修觉受被事物真实存在的见解所染污,

  无论是大乐、明晰或无念,

  全都是骗人而误导的。

  如果你执着事物为真实,你就是在喂养轮回,

  你将永远不会超越三界。

  试着不要执着于各种可能生起的禅修觉受,例如大乐、遍在明性的感觉或离于念头的状态。这些觉受自然会出现,但是如果你执着于这些觉受,它们会使你投生轮回三界。如果你执着大乐觉受为真实,你将投生欲界;执着于明性,你将投生色界;执着于无念,你将投生无色界。相反的,你要努力让自己从轮回中完全解脱,不要只寻求短暂的快乐和大乐。

  因此,运用熟练的技巧,

  安住于离戏之中,让一切如是

  处于不把事物视为真实的状态中,

  于此,了悟者、所了悟及了悟

  皆成为无二无别,如同把水倒入水中。

  此乃超越语言和智识的根本自性

  即是了义,般若智慧,

  只能透过人们自身的觉性而了悟。

  要下定决心掌握此一领会!

  如果你不执着于禅修的觉受,并且能依照上师的教导,毫不造作、善巧而自然地安住,那么你将体验到观见的心和被观见者为一。“让一切如是”不代表你要强迫自己心满意足。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个二元分立的概念。相反的,你要安住在离于造作的离戏(Simplicity)状态之中。

  如此一来,被了悟者和了悟本身将融合为一,如同把水倒入水中。“观见者”、“被观见者”和“观见”虽然被区分为三,但是在心的真正自性之中,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纯然而直接的觉性,是了解这无法表达之自性的唯一方法。这无法表达的自性,即是“般若智慧”。

  确立究竟见地与禅修

  简而言之,如怙主阿底峡所说,

  “在胜义中,没有分别;

  既没有受制约的现象,也没有究竟的现象。

  在空性的面前,完全没有分别。”

  “不由了悟而得证,

  单纯被称为‘观见空性’,

  观见无法被观见者。

  最甚深的佛经如是说道。

  无所见,无见者,

  无始,无终,

  寂静。”

  “完全超越‘真在彼处’和‘非真在彼’,

  离于分类和参考点,

  它不灭,也不住,

  从未来,从未去。

  它无法用文字形述。”

  “它无法被表达;它无法被观看;

  它从未改变,从未存在为一个坚固实体。

  了悟这一点的瑜伽士,

  去除了二障:

  烦恼障和所知障。”

  阿底峡尊者在《入二谛》中如是说道。

  在以上的引言中,阿底峡尊者解释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样的,在现象和现象的真正内在自性之间,也没有真正的差异。在空性的自性之中,无可区分。

  我们无法透过概念来理解究竟实相。然而,我们可藉超越凡俗概念心的方式来觉受,而真实了解实相乃显空之双运。

  有两种“帐幕”遮蔽我们的真正自性。“烦恼障”是由贪、嗔、疑等烦恼所构成。这些烦恼是我们在轮回中受苦的直接原因。第二种障蔽是“所知障”,遮蔽我们对现象真正自性和我们自心真正自性的了解。我们执着地相信现象世界和个人自我真实存在,因而形成了所知障。所知障比烦恼障更细微,也更难去除。

  一位瑜伽士依止上师的教导,分析他的心,了悟心的究竟自性,他将观见“无法被观见者”。这“无法被观见者”即事物的真正自性。这样的一位瑜伽士了无所知障和烦恼障。

  大圆满与虔敬心

  了悟胜义谛的八种功德,

  佛经中曾阐释,

  透过上师的加持

  而直接传授指出心的真正自性,

  如此,这八种功德将自然在大圆满中依序出现。

  《般若波罗密多经》⑩解释:“了悟胜义谛的八种品质(功德)”将自然而然地随着证得大圆满而出现。弟子必须精进不懈,具备虔敬,持守戒律,并在已证悟且慈悲的上师引导下从事修行,才能够证得大圆满。

  ⑩《般若波罗密多经》属于佛陀二转*轮的教法,详细说明了现象的空性。

  这不在凡庸心的范畴之内,

  那些充满散漫念头的人,

  无法尝到它的滋味。

  因此有这么一句话:

  “唯有透过信心,

  才能了悟自生胜义谛。”

  为了体验大圆满,不只需要培养智识的了解或研究众多的法本与书籍。我们必须对真正的上师具有虔敬心和深刻的信心,才能够获得这种了悟。当一位真正了悟的上师和一位视上师为佛陀本身的弟子相结合时,才会真的有了悟心之自性的传授。当这样的上师和这样的弟子相遇,并且因缘具足,心之真正自性的传授才会发生。

  上师与弟子之间的直接传授,不一定需要繁复的文字和详细的教导。这样的范例可见于许多伟大上师的生平事迹之中。有一次,巴楚仁波切和长时间跟随他的亲近弟子纽殊·龙拓(Nyoshul Lungtok)在一起。那天夜晚,他们两人躺在位于西藏东部卓千寺上方的草原上。巴楚仁波切问他的弟子:“龙拓,你明白心的自性吗?”龙拓回答:“不尽然。”接着巴楚仁波切说:“你看到在天上闪亮的星辰吗?”龙拓说:“看到了。”“你可以听到下面卓千寺附近的狗吠声吗?”“可以。”然后巴楚仁波切问道:“那么心的自性呢?”在那个时刻,龙拓了解了心的究竟自性。上师与弟子之间的清净缘份,能够使这样的事情发生,因此请努力生起圆满的虔敬心。

  因此,紧握着虔敬心的生命力,

  这种虔敬心视上师为法身;

  安住在不间断的纯然离戏之中,

  你将了悟其精义。

  没有虔敬心,你便无法获得修行的成就。以功德与成就而言,你的上师与佛无异。但是在这个时刻,你的上师正在帮助你,因此他甚至比过去一切诸佛更加仁慈。

  从相对的、世俗的观点来看,上师以人之身相显现,转动*轮,示现修道。你要对上师生起不变的信心,把你的心和上师的心相融合。藉由安住在这种状态之中,维持自然的觉性之流——毫无造作的圆满离戏,你将了悟心之真正自性。你的心将和上师的心结合为一。在那个时候,从究竟的、胜义的观点来看,你将视上师为法身,此法身即大平等的状态。

 
 
 
前五篇文章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十章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十一章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十二章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跋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本论

 

后五篇文章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八章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七章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六章

雪谦?冉江仁波切: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第五章

星云法师:宽心·人生幸福课 15 工作是填充时间的好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