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冈波巴大师:法会大开示 第二辑:珍珠之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冈波巴大师:法会大开示 第二辑:珍珠之鬘

 

  此《珍珠之鬘》中所载冈师教敕,乃其侍者效·功笔记,并由藏文本《冈波巴大师全集》的编者汇集一处,共二十则。

  善哉!愿吉祥!!

  ◎冈波巴大师语录

  ◎智学 法师译注

  《珍珠之鬘》藏本序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在上师公醋一再殷勤启请之下,才由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赐予了如许的珍贵教法。本篇未与他文混杂,而是不增不减地纯依上师讲述,把这种「道括四方」的教导,记录整理成了现在这些珍贵的文字。

  假如(由于不同)上师的传讲方式不一致(而不起信心)、或者(对于上师及教法)没有仰慕之情,要知道,那是不会对实修拓展有所助益的。

  本教法的传承来源有二,即:

  * 真言传承。

  * 噶当传承。

  * 「真言传承」的次序是:

  由金刚持与智慧空行母二者{传至}→帝若巴与大婆罗门{传至}→那若巴与梅质巴{传至}→玛尔巴{传至}→密勒日巴{传至}→医王冈波巴大师。

  * 「噶当传承」的次序是:

  由释迦牟尼佛{传至}→慈氏弥勒{传至}→无著{传至}→寂天{传至}→金洲{传至}→阿底峡{传至}→仲敦巴{传至}→金厄瓦{传至}→佳公{传至}→医王冈波巴大师{传至}→上师公醋,由此而再渐次流传下来。

  第一则·菩提心

  先从内心深处,发起「要使一切有情众生,具足安乐、远离痛苦,最终获得圆满佛果」的美好善愿;发起这种广大心愿之后,那么,无论有何修为,我们也就只应观待一切如母有情的利益,而不能丝毫流入自私自利的心态了。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对于一个修习真纯正法的行者来说,首先,修习无常是十分重要的;若未修习无常,那么,我们所修的所有「法行」,就都有成为追逐今生暂时计议的危险。

  既是如此,那么通过修习无常,到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那就是能让我们从今生(暂时的利乐中)转变思想、反转心意。

  通过修习无常,我们就会了解到「一切的现象、一切的存在,乃至一切轮回涅槃中的事物,它们都是无常的」这种真相;藉此了知,我们若已不再汲汲于今生暂时的利乐;那么,修习无常的作用,这时也就显现出来了。

  反之,通过修习无常,假如我们并未能从今生暂时的利乐反转心意,那么,也就是没能起到修习无常的作用呀!

  首先,通过修习无常,假如我们已从今生暂时的利乐,反转了心意,那接下来,就是要修「轮回过患」了;通过修习「轮回过患」,我们应从贪恋整个轮回(善趣的暂时利乐)当中,反转心意。

  在已从轮回善趣反转心意之后,接下来,则应修习「菩提心」。

  * 「修习世俗菩提心」是说,先从内心深处,发起「要使一切有情众生,具足安乐、远离痛苦,最终获得圆满佛果」的美好善愿;发起这种广大心愿之后,那么,无论有何修为,我们也就只应观待一切如母有情的利益,而不能丝毫流入自私自利的心态了。这种通过发起大乘之心,而把利乐其它有情作为目标的修法,便是修习世俗菩提心了。

  * 「修习胜义菩提心」是说,在「能所二执」、「我与异」等一切念想分别,从本体上本不成立的状态中,将心带回本来的地方。如果在行、住、坐、卧等所有「四威仪」中,我们都能如此体会实修,便可称之为「修习胜义菩提心」了;通过如此地实修,我们便就会证悟到「胜义菩提心」。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一则竟

  第二则·三胜妙——加行、正行、结行

  ◎正式修法前的「加行」指,先由衷地思维发愿:「我要使一切有情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而获得究竟圆满的大觉佛果!」。

  ◎正式修法时的「正行」,就是指无论有何修为,我们都应具备六种波罗蜜多,而[将这种修]转为道用。

  ◎正式修法结束时的「结行」,又应以「无所缘对」[的空性]之印印定,而在「一切诸法都是平等性」的状态之中,将此修为转化为「光明而不成实」的道用。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是该好好思维一下了。

  想想看吧,此生真的是无常的啊!它就犹如空中的闪电、水中的泡沫、草头的露珠一般,变动不居、转瞬即逝。

  [译至此,不禁心生感慨,想起了三国枭雄曹操的那首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时苦多!]

  因此,我们应该打自心底深处,由衷地发出「(死到临头)无论如何都无助益」的感慨;

  由衷发起这样的感慨之后,又应体会实修;

  而为了使我们觉悟成佛,则更需要一条完整而无误的修行之道。

  那么,这条「完整而无误的修行之道」,它又是指什么呢?

  它是指:

  (纵修何法)都应完整地具备「加行」、「正行」和「结行」这三部分。

  1.首先,正式修法前的「加行」是指,先由衷地思维发愿:「我要使一切有情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而获得究竟圆满的大觉佛果!」

  2.接下来,正式修法时的「正行」,就是指无论有何修为,我们都应具备六种波罗蜜多,而(将这种修为)转为道用——下至布施给乞丐一点东西,也应如此修为。比方说在布施的时候,所施之物,便是「布施」;安详柔和地施予,便是「持戒」;即使乞者不善行乞(出言不恭、不知感恩等),也不因他生起烦恼,便是「安忍」;迅速施予,不多耽延,便是「精进」;以慈、悲、菩提心摄持其心,不散不乱地施予,便是「禅定」;把乞者、施者、施物及果报等所有一切,都了知为「唯如梦幻」,便是「般若」。

  3.如此的了解到正行当具「六波罗蜜多」,并如法体会实修之后,在正式修法结束时的「结行」阶段,又应以「无所缘对」(的空性)之印印定,而在「一切诸法都是平等性」的状态之中,将此修为转化为「光明而不成实」的道用。

  * 借助于这样的修为,最初正式修法前的「加行」,可使我们心中铭记不忘利乐有情的高尚情操——这便是大乘之心——要知道,所谓的「觉悟成佛」,也是除了通过大乘教法能够成办以外,藉由小乘教法,却是一点儿也不能实现的呀!由此可见,生起这种大乘的广大心量,的确是极端重要的。

  * 正式修法时的「正行」就是指(上文所讲的,修为必须具备六种)「波罗蜜多」之道,完整而无误。

  * 在正式修法结束时的「结行」这个阶段,由于以「无所缘对」的精髓掌控了整个修法,因而,就会生起「一切所作皆如虚空」的见解;由于具备了这样的见解,因而,(所作之事)就不会在阿赖耶识中播下习气种子;而由于阿赖耶识中没有积累习气的种子了,因而,所作之事也就没有「业行的依处」;又由于没有了「业行的依处」了,因而,我们就不会再追随着善、恶之业(的果报),流转飘荡;若是如此,那我们也就不会再再取生了,这种情形,便是叫做「大觉佛陀」了呀!

  假如我们业已了解了上述这些道理,便是修行之道「完整而无误」了。

  现在这个时候,就算我们业已体会实修了这条「完整而无误的修行之道」,但却未能成办其中所有的内容,那么,在我们睡完最后一次觉、吃完最后一口饭、喝完最后一滴水时,在我们死到临头气息已长短不均时,恐怕无论如何也都爱莫能助。有鉴于此,所以,我们不能推诿延宕,而在现在当下,就要精进实修,并应做到(对于解脱生死)生起确实的把握啊!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二则竟

  第三则·胜义菩提心

  要想修习「胜义菩提心」,则需综合具备三个要件:前世的修习;自己[今生]的努力;进入上师的加持。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我们必须践履实修「积资净障」这两种修行之道——要知道「积集资粮且净化障碍」,这两者其实是极其重要的。

  (正如经中所譬喻的那样,我们)今生真的是(如露)如电等等一般,危脆不实、须臾即逝,至于何时烟消云散、倏然消亡,其实并无一定。因而,(对于今生暂时的利乐)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打从心底深处,由衷地发起「无所需求」的坚定誓愿,而后,再来修习「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又是极其重要。由此可见,为了生起世俗菩提心,这种对于「无常」的修习,也是极其重要的。

  另外,我们也应该借助于修习「轮回过患」,而来修习慈、悲;其次,我们又应抛弃自利,而尽力地成办利乐他人的光辉事业——要知道,若欲觉悟成佛,在开始阶段,我们首先也是先要发起利乐有情的强烈愿欲;其次,在中间阶段,我们又应修为利乐有情的光辉事业;末了,在觉悟成佛之后,那时除了利乐有情的光辉事业之外,我们便更无他事可做了。

  由以上种种观之,首先应修「死亡无常」,其次应修「轮回过患」,最后再以慈、悲、菩提心,只是一心一意地成办利乐有情之事,便是修习「世俗菩提心」了呀!

  要想修习「胜义菩提心」,则需综合具备三个要件:

  * 前世的修习;

  * 自己(今生)的努力;

  * 进入上师的加持。

  1.倘若没有前世的修习,我们今生就不会得到这个具全了「七种善趣功德」(种性贤善、色身美妙、长寿、无病、具备善缘、富有财物、智慧较大)的暇满人身了,因此,能够有缘修习「胜义菩提心」者,必须是一个前世业已反复积累了各种善根资粮的熟修者;

  2.另外,倘若自己今生未曾努力,而流于懒散懈怠之途,那么,也就不能获入圣者之道了;

  3.倘若未入上师加持之流,那么,我们便不会增长任何的功德,最后呢,也必定是两手空空,到头来却什么也得不到;就算暂时生起些许的福德,要知道,那种福德也会像是「抽刀断水」(时水面上出现的断纹)一般

  (倏尔出现,然后,又会倏尔消失了)。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论中有偈亦云:

  若无上师无有边,

  犹如舟无持桨者,

  以此不能到彼岸。

  ⊙

  假如没有上师的话,

  那么,

  我们便不可能穷尽

  「三有」轮回的边际;

  这就如同一叶

  没有船夫的小船一样,

  依靠它

  我们不能指望到达(涅槃的)彼岸。

  (倘若未能进入上师的加持,要知道,)也就正如这首诗偈中所说的这样啊!

  由此观之,我们先应具备「前世的修习」,同时,更要有「自己努力地实修」,并需「依止具备资格的上师」,这三者,便是秘密真言之道的究竟誓言。因而,对于这种誓言,你们应当尽力地守护呀!

  对于师长的教导,倘若仅仅了解了表面的词句,只是单独地靠着这种理解,同样也不会带来多大好处,那其实不过只是如同鹦鹉学舌罢了。要知道,我们的大恩上师们,他们也都是通过实修,才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因此,我们应对上师(及其实修)发起仰慕恭敬之情,并以此仰慕恭敬,来加持自己的身心;之后,借助于如法地体会实修上师的教导,就会显示出各种成就的征相来了。

  (这就如同)那洛巴尊者在依止帝若巴上师的十二年间,虽然帝若巴大师并未直接传授给那洛巴尊者什么教导,但是,他凭着对于上师的仰慕与恭敬,而按照师长的吩咐,依教奉行,最后也显示出了各种成就的征相。

  因此,倘若具相的上师与具器的弟子,二者因缘会合了,那么,在刹那间,自己就会成办一切(内证的)功德——

  首先是寂静和安住;其后,就是明朗和无念;末了,则是远离一切有为戏论之相,而会在「犹如虚空」这种深义上,如同江河之流一般,相续不断地安住下去了。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如经论中有这样的说法:

  刹那圆满佛,

  刹那差别判。

  ⊙

  (倘若具有了信心与实修,那么,)

  一刹那间

  便可获得圆满的大觉;

  (倘若失去了信心与实修,那么,)

  一刹那间

  也会被判为各种差别(的众生)呀!

  由此观之,只有(对于师长的无伪)信心,和(自己的精进)实修,二者才是最重要的。

  倘若不能如此地修为,那么,总有一天,当我们的小臂被当作枕头般地反绑在脑后,而自己的心意呢,除水之外再也不能想要什么,在这大限来临的时候,除了我们自己业已亲身体会实修了的圣法之外,依靠其他哪一样,恐怕也都无所裨益、爱莫能助了。

  基于这种缘故,因此,从现在当下起立刻精进实修,这一点儿是极其重要的呀!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三则竟

  第四则·慈心、悲心、菩提心

  慈心、悲心和菩提心共有三种生起方式:缘对众生[生缘]而生;缘对圣法[法缘]而生;无所缘对[无缘]而生。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若想修行真纯的正法,那么,在了解了生命的短暂无暇之后,我们就不应再作任何长久的打算,而要以只争朝夕的急切心情,努力地修习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这一点儿,的确是极其重要的。

  慈心、悲心和菩提心共有三种生起方式:

  * 缘对众生(生缘)而生;

  * 缘对圣法(法缘)而生;

  * 无所缘对(无缘)而生。

  1.通过缘对有情众生而生起慈心、悲心和菩提心是指,借助于缘对那些由于尚未证悟真如,而充满着「能所二执」之苦的有情众生们,而发愿希望「假如一切如母有情离苦得乐而获得圆满的大觉佛果,那该多好啊!」,这样发愿之后,那么,对于所作的任何事情,我们就都不要再掺杂自私自利的行为,而(只是一心一意地)利乐尊贵的有情众生们。由于我们需要依靠尊贵的有情众生们,而真实地现证圆满的大觉佛果,因此,缘对有情众生(而发起慈心、悲心与菩提心)是极重要的;假如心中舍弃了有情众生,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圆成「解脱」和「一切智」了。由此可见,这种缘对有情的慈心、悲心与菩提心是最主要的(修学内容),因而,也是特别珍贵的。

  2.通过缘对圣法而生起菩提心是说,(从究竟实相上来看,)由于一切诸法都是梦幻,因而,无论有何作为,对于这一切,我们都应将它们(如实地)转观为梦幻。有关这层道理,如经论中有偈亦云:

  于诸如幻法,

  若已如幻修,

  亦得如幻觉。

  ⊙

  对于犹如幻化般的事物,

  假如已然做过了犹如幻化般的修习,

  那么,

  也就会犹如幻化般地

  获得大觉佛果了。

  在我们了知了一切诸法「犹如梦幻」之后,要知道,这时嗔恚的烦恼就不能生成了,因而,嗔恚(之结)也会在它的本源自处,自然地开解了呀!诸如此类的,依理类推,若已了知所有的贪嗔烦恼,都是如梦如幻的,那么这时,我们的心灵也就不会再流于贪嗔的情绪了。无论(行住)坐卧,假如我们能把所经历的一切事件,都观如梦幻般地体会实修,那么这时,对于消灭「现象的实执」,当然也就毫无困难可言了;通过如此的践履实修,我们今生今世获得殊胜的成就,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如此地缘对圣法,就叫做「菩提心」。

  3.无所缘对的菩提心是指,体会实修「远离一切有为戏论之相,且不成其为任何体性」的义趣。证悟这种义趣的人都说:「犹如麋鹿自投罗网一般,这些如母有情们(原来是在自讨苦吃,)真是可怜呐!」(下文恐有脱落),若能依此实修,就会生起「没有能修、所修(区别)的离戏」的体验,同时也会生起「诸法无所去来」的感受,也就会生起了。

  以上就是慈心、悲心与菩提心的三种生起方式,我们应该照此实修。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四则竟

  第五则·实修

  现在这个时候,假如我们能够斩断贪执今生的羁绊,不离真纯的信仰而践履实修的话,那么,无论是哪一种教法,也都会是深妙无比的。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现在这个时候,假如我们能够斩断贪执今生的羁绊,不离真纯的信仰而践履实修的话,那么,无论是哪一种教法,也都会是深妙无比的。

  如在《水食子施食仪轨》中,有偈亦云: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

  [以下依从藏本原文翻译]

  不要去做任何的恶业,

  而应圆满地奉行各种善事,

  自己的心呢,

  则要全面地去调伏它,

  以上所说的这些

  就是所谓的「佛教」呀!

  以上这首偈颂引用的是佛陀的教诫,它的意思是说:

  在不作任何恶业的基础之上,再圆满地奉行各种善事;之后,则应调伏自心;倘若自心得到了调伏,那么,所谓的「佛教」,也就只是这个样子了。

  (我们这一生)哪怕单单只是真正地体会实修这一法、这一首四句偈,恐怕也就足够了。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在《临终智大乘经》中,有这样的说法: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应该极力地修习「绝不贪著任何东西」的思想;因为证悟了自心,即是本知本觉,所以,我们应该极力地修习「绝不心外求佛」的思想。

  其中,所谓「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它是说不但内在的心识是变动不居、无恒无常的,而且,外在的现象界以及男女老少、旧友新知、兄弟姊妹、俊郎娇妻、财货珍玩等等,这所有的一切,也都不是常恒不变的,因此,对于任何的事物,我们都应当作是「并非真实」,而来踏实实修。

  同时,我们的身体也是四大假借之物,所以也是无恒无常的——要知道,既是借得之物,别人要把所借之物拿走,当然是毫无困难可言的。

  鉴于以上分析,由于一切人、事、物的无常性,所以,我们就应不贪任何一样东西了。

  所谓「证悟了自心即是本知本觉」,它是说证悟心性,是说将自方与他方、现象与空性、胜义谛与世俗谛、法界与本觉等所有这些,全都要了知为「无别」。

  关于这样的深义,它并不是从其他地方寻得的,而是通过反观自心而了解的,一旦证悟了这种义涵,便称作「大觉佛陀」了。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未见见故名见道,

  又以极喜称其名。

  ⊙

  因为见到了以前未曾见过的(空性真相),

  所以就叫做「见道」,

  (就「十地」的分类而言,)

  又叫它「极喜地」。

  因此,如实地证悟了自己的心性,便称为「大觉」了呀!这是因为,这时已经见到了以前未曾见过的自心 (真相)啊!

  由于这种真如深义,是通过证悟自心而自然显发出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绝不心外求佛」的道理了!

  若能如此地把今生暂时的计议,都抛之脑后而踏实实修,那么,无论我们进入哪种法门,也都会获得丰硕的成果。因此,抛弃对于今生琐事的汲汲营求,而在圣法方面精进实修,要知道,这一点儿是极其重要的。

  假如一方面在头头是道地空口讲说着佛法,一方面却又在为自己今生暂时的利益营求计议着,那么,我们就会成了那种被称之为(数他珍宝般的)「研究佛法历史的俗汉」,鉴于这种原因,所以再次提醒大家,不要掺杂追逐今世暂时利乐的念头,而是要做踏实的实修,要知道,这是极其重要的。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五则竟

  第六则·粹精的艺术

  譬如说印度常有乳牛涉水渡过恒河,当它们下水之后,常常会有乳汁滴漏到河中,而天鹅用带有酸性分泌物的长喙搅拌之后,就会从河中浮起成块的奶酪,然后从容取食;同样道理,我们也应该利用有限的生命,粹取自己急需且必须的东西——这是说,应该知道从缤纷芜杂的知识里面,粹取符合自己需要的教言。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我们这些衷心在实践正法的修行人,应照以下所说好好思维一番。

  如经中有偈云:

  此生短促所知多,

  寿命亦不知其量;

  故当如鹅取水乳,

  应宜求己急需者。

  ⊙

  今生不但短促易逝,

  而且,我们也不知道

  寿命的长度到底怎样;

  因此,

  我们应像天鹅从(混有乳汁的)水中

  提取奶酪一样,

  而来追求自己(急切)想要的东西。

  * 由于寿量短促,所以,我们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地留在这个世界上)。从「四天王天」算至密严净土、(或从人间)算至地狱,我们人类的寿量算是极其短促的了;其中(在四洲的人类当中),南瞻部洲人类的寿量是最短的;而在这南瞻部洲的人类中间,特别是现在这个时候,所有那些超过六十岁的老人,好像都是在过着多余的日子,因此,经中说「此生短促」。

  * 「所知多」是指:假如我们仅仅只是学习和研究作为「所知」的各种知识和存在的现象,那将浩无涯岸,永远也没有尽头、永远也没有边际。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知而为之者,殆而已已!!」,真异曲同工之妙!——译按]

  在佛法里,最少、最短的要算是《焰口水施仪轨》了,但要知道,据说在「卫藏」下方,有个人单单只是去写那些口中喷焰的饿鬼的种类,(所费纸张)就装满了一个大柜子。

  由此观之,「所知」的内容,确实是了无边际的,要知道,假如在最少、最短的《焰口水施仪轨》中,都会有那么多饿鬼的种类,那就更不用说其他的事物了。

  由于所知的内容了无尽头,所以,光靠学习是永远也学不完的,因而,我们也应像天鹅从水中粹取奶酪一般,来粹取自己急需且必须的东西。

  譬如说印度常有乳牛涉水渡过恒河,当它们下水之后,常常会有乳汁滴漏到河中,而天鹅用带有酸性分泌物的长喙搅拌之后,就会从河中浮起成块的奶酪,然后从容取食;同样道理,我们也应该利用有限的生命,粹取自己急需且必须的东西——这是说,应该知道从缤纷芜杂的知识里面,粹取符合自己需要的教言。

  实修教言的作用便是:要获得自由把握自心的能力,而使此心堪能任事。

  那些仰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行者们,应使自心在「生、圆二次第」方面堪能任事;诸如此类的,无论是说实修「脉」、「气」、「明点」也好,还是说实修「胜义谛」、「世俗谛」也罢,仰或是说实修「大印」、「大圆满」也好,修持所有这些教法的目的,也都不过是为了使心堪能任事罢了。

  那么,所谓的「心能任事」,到底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 这是指业已熟练地将自心证悟为法性,而能自然而然地油然生起悲心;

  * 或者是指已然证悟了「自方」与「他方」的平等性;

  * 也可以是指对于外显的现象,盲目执实的心态,已经微弱了。

  在没有显现这些特征之前,我们必须抓紧实修。

  凭借在自心相续中,来分析「实执」,不要说证得大觉佛果了,就连获取属于高级生命形式的「增上善趣」,恐怕也有困难。

  有关这层道理,如《喜金刚》中有偈亦云:

  无能修者无所修,

  本尊密咒亦无有;

  于诸无戏自性中,

  本尊密咒真实住。

  ⊙

  既没有所修(之法),

  又没有能修之人,

  也没有本尊和真言;

  而在没有戏论的自性中,

  本尊和真言呢,

  却又在真实地安住着。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六则竟

  第七则·三过与三德

  所谓的「远离现象之过」,实际上就是在说远离「贪著现象」之边;所谓的「远离空性之过」,实际上就是在说远离「贪著空性」之边;所谓的「远离无生之过」,实际上就是在说远离「贪著[现象和空性]二相」之边。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作为一个已从今生暂时利乐反转心意的足以载道的修行人,我们在抛弃了自私自利的心态之后,那所作的一切,就都必须是要为了利乐有情而发心了,而不应再观待一己小我的利害得失。

  由于大家是要依赖尊贵的有情众生们而觉悟成佛的,所以,我们也就必须对于有情众生,发起慈心与悲心,心中并该自忖「假如一切有情众生都能离苦得乐,那该多好呀!」我们应该由衷地这样思考着,而来进行踏实地实修。

  假如我们借用归纳整合的方式,来分析自己(的修行过失)的话,那么,按照「大印」的传规,是要实修「三离过」的。

  所谓的实修「三离过」,即是指:

  * 实修「远离现象之过」;

  * 实修「远离空性之过」;

  * 实修「远离无生之过」。

  那么,究竟又该如何实修呢?

  1.所谓的「远离现象之过」,是说应该不执现象为实地实修——这是说,应将一切外显的现象,都观修为梦幻、都观修为「显而无自性」。由于了解了一切现象显而无实,因而,也就会了解到痛苦的无实性,当(俗人认为的)痛苦不能干扰你心情的时候,就是「法趣于法」了;当我们业已了解到所有「自方或他方的现象」,都是「无实」的时候,就叫做「远离现象之过」了。

  2.所谓的「远离空性之过」,指的就是远离对于空性的贪著。假如认为「这是空」,或者心想「我要证悟空」,这时就会产生「想要空」的贪念,这种「想要空」的贪念,便是一种错误。假如了解到了烦恼与妄想的空无特性,那么,就会了解到产生痛苦的地方原是空性,(这时痛苦)也就不会生起了。这时,就叫做「远离空性之过」了。

  3.所谓的「远离无生之过」,是说不要将「现象」与「空性」分头放置。倘若了解到了「现象」是无生的,而「空性」也是无生的,那就叫做「远离无生之过」了。这个时候,又应远离「二显之识」呀!

  * 所谓的「远离现象之过」,实际上就是在说远离「贪著现象」之边;

  * 所谓的「远离空性之过」,实际上就是在说远离「贪著空性」之边;

  * 所谓的「远离无生之过」,实际上就是在说远离「贪着(现象和空性)二相」之边。

  因此,在「大印」的经教传承里,有这样的说法:远离了「现象之过」、「空性之过」、「无生之过」的「三离过」,可得三种功德——三身。

  1.藉由远离「现象之过」,就可以穷尽轮回的边际,从而获得「显空化身」;

  2.藉由远离「空性之过」,就可以不住声闻及其「寂静涅槃」之乐,从而获得「无灭报身」;

  3.藉由远离「无生之过」,就可以尽除认为自心空空洞洞、空无一物的顽空断见,从而获得「无生法身」。

  以上这些实修方式,是尊主「大婆罗门」(萨惹哈)所承许的。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七则竟

  第八则·大圆满的教导

  所有的现象、所有的存在,它们都只不过是自己这个自明、自知、自证的自心本身[的幻变]罢了,要知道,高兴也是「心」在高兴;不高兴,也是「心」在不高兴。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诸位,生命来日无多!因而,大家应以正念之鞭,极力地策励自心(精进),同时,我们也应将上师及其三宝,时时地系念在心头(实修)。

  那么,何以知晓生命来日无多呢?

  因为你要记住:生命是无常的啊!退一万步说,就算大家能够长寿,要知道,我们也不可能长久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这短暂的生命里,若非上师,就没有给我们指示正道的向导了;要知道,所有的三世诸佛,也都是通过依止上师而觉悟成佛的。

  基于上述缘故,因而,依止上师是极其重要的。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论中有偈亦云:

  无有上师前,

  佛陀名亦无。

  ⊙

  在没有「上师」之前,

  就连所谓「佛陀」的名字

  也是不存在的呀!

  有鉴于此,因而,我们应该依止上师并听从他们的所有教诲(依教奉行),要知道,这可是非常关键的啊!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另外,大家应该希求「三宝」,成为我们的皈依救护之处——对于我们这些修持正法的行者来说,除了三宝之外,真的就没有其他能让我们获得皈依、获得救护的地方了。

  假如我们能以纯净而纯粹的心态,来系念三宝的话,那么,今生来世所有的需求与愿望,也肯定都能圆满实现,对此,你们不要有任何的怀疑。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若已心系上师三宝,在实修方面归纳而言,按照阿饶·耶喜炯奈(义为「智慧生处」)传规的说法,就是应在「显现」、「升起」、「都是」三方面,体会实修。

  那么,这三句要诀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显现」,又显现为什么?「升起」,又升起什么?「都是」又都是些什么呢?

  通过观察外在的对境,我们虽然会看到它们在林林总总地「显现」着、「升起」着,但若反观自身,那就会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心性「显现」为林林总总的缤纷万物、原来又「都是」自心「升起」为林林总总的缤纷万物;无论是「显现」也好、「升起」也罢,这两者也「都是」自心的分别心念(的幻变);而这「分别心念」本身,也不过「都是」我们自己的心性罢了。

  因为如此,所以说一切显现「都是」源于心性的,因而,也就「都是」这法性本身,「升起」为林林总总的缤纷万象了;而这「升起」着的缤纷万象本身,也就「都是」自己的无生心性本身;那个不把「现象」与「自心」割裂开的这位作者本身,也「都是」心性本身,因而,一切「都是」心的显现,基于这层道理,所以,我们就应将自心了知为「无生」,而来修习。

  在修持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验觉受,也应将它们串习为无生、空性、法身;同时也要体会实修「心性无生」;不要惧怕(外在或实修过程中的)现象,因为那就是自心(的幻变)呀!

  在实修过程中,无论是产生了「乐」也好、「明」也好,还是产生了「无念」也罢,要知道,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并未超出大乘佛教里所说的「法身的体性」。因此,对于这样的真如深义,我们应该须臾刹那也都不散不乱地串习实修,要知道,这可是极端重要的呀!

  假如对所有现象都执为真实,那么,(从果乘观点来看,)虽然这所有的现象都是法身(的幻变),但我们也不能藉此而出离三界轮回呀!

  纵然是些从不学佛的在家俗汉,他们也不会(全都执以为实),因此,我们这些自称修法的行者们,不要只修片面的悲心。要知道,那种堕于某方某类的片面慈悲,不要说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就算是凶悍的鹞鹰和狡猾的野狼,也同样都会存在,但靠那种慈悲,(对于修行的拓展)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

  倘若只会对自己的子孙们说「可怜!可爱!」,这其实并不具备佛法里所讲的「悲心」的本质,那只是叫做「贪着」罢了。要知道,「贪著」与「悲心」往往会有弄错的地方。基于这种缘故,因而,所有你们这些聪明人啊,都对自己好好反省检点一番吧!

  同时也要注意,「没有(悲心)」和「不贪」也往往会有弄错的地方。

  既是如此,因而,我们就应避开这些误区,不要修习片面的慈悲、不要流入自私自利,而是应该对于所有的众生,都无所偏颇地全面实修同体大悲。

  另外,就实修而言,按照「大圆满」方面的传规,他们是把经教的文辞,撮要归纳为两句要诀,而来实修的。

  这两句要诀是:

  * 要将「所有的现象、所有的存在」,全都承当为自心;

  * 确断抉择以上的道理。

  另外,这两句要诀的意思又是说:

  所有的现象、所有的存在,它们都只不过是自己这个自明、自知、自证的自心本身(的幻变)罢了,要知道,高兴也是「心」在高兴;不高兴,也是「心」在不高兴。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论中有偈亦云:

  善趣恶涂外器内情皆自心。

  ⊙

  无论是生命层次较高的善趣,

  还是生命层次较低的三涂恶道;

  无论是外在的「器世界」,

  还是内在的「有情世界」,

  所有的这一切,

  其实都不过是自心(的幻变)罢了!

  既然如此,那对所有的现象、所有的存在、乃至整个轮回、涅槃中的所有事物,我们就都应决断为自心,而来体会实修了。

  另外,经过一年半载的修习,或许并不能真正达到抉择的目的,因此,在「心的本性」尚未现起之前,都应这样反复地抉择着体会实修。

  这种抉择实修,又可分为四个层面:

  1.对于「所有的现象、所有的存在、乃至整个轮回、涅槃中的所有事物」来说,它们并没有任何「本体上的真实」,而是「从自身本体上」即空。有鉴于此,所以,我们要将「心的本性」,抉择为「不生」;

  2.(对于所有的事物,)我们也不要执著于「只是梦幻」这样的抉择,这是因为,(自心的)「明知」无所偏颇地周遍显现着。有鉴于此,所以,我们要将这种「心的游戏」,抉择为「不灭」;

  3.就「心的本体」而言,它不流于「不生」或是「不灭」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这就如同海洋与波浪的关系。有鉴于此,所以,我们要将「心的表相」,抉择为「不二」;

  4.就算这种「唯是不二」(的抉择)本身,也不要让它住着在心境(的造作)之上,这是因为(这种不二)是不能用思想、逻辑来进行分析的,故而,思想(的结使)本是在本性上自然开解的。有鉴于此,所以,我们要将「心的本体」,抉择为「(真实现量的)不二」。

  那么,这四种「抉择词句」,到底有何作用呢?

  1.由于担心我们会流于现象(实有的执著),所以将「(心的)本性」,开示为「不生」;

  2.由于担心我们会流于(顽空断见的)「空无之边」,所以接下来,就将「(心的)游戏」,开示为「不灭」;

  3.由于担心我们会流于「(不生、不灭)二显之边」,所以接下来,就将「(心的)表相」,开示为「不二」;

  4.假如我们还有「不二」的念头,那就是心意造作的主观臆测的「不二之见」,所以接下来,就将「(心的)本体」,开示为「(真实现量的)不二」。

  由此可见,开示四种「抉择词句」的目的,正是为了断除四种边见,因而,在我们尚未彻底肃清「心意的承许」之前,都应如此实修。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八则竟

  第九则·内在的调伏

  从自己深奥的内在世界,来作所有[调伏自心的]探讨吧!要知道,这可是极其重要的呀!假如从自己内在世界,调伏了自心相续,那么,内心调伏的征相,也是会显露于外的。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对于一个修持真纯正法的行者来说,他首先是要无所残留地抛弃顾恋今生的繁思琐绪;

  接下来,这个想要从轮回苦海里,渡脱自己和其他有情的修行人,又要先修「无常」,以便使自己从今生暂时的利乐之中,而将贪著的心念,收转回来;

  其次,则应修习「轮回过患」,而使自己从整个「轮回的事件」当中,而将贪著的心念,收转回来;

  之后,则应修习「慈心、悲心与菩提心」。假设我们修过了「慈心、悲心与菩提心」,那么,自心相续就会得以净化;倘若未曾修过「慈心、悲心与菩提心」,不但自己会愧对于人,而且,也不会产生(大乘佛教的)体会和证悟;若无体会证悟,那又如何调伏得了自心呢?

  从自己深奥的内在世界,来作所有(调伏自心的)探讨吧!要知道,这可是极其重要的呀!假如从自己内在世界,调伏了自心相续,那么,内心调伏的征相,也是会显露于外的。

  通过撮要实修「显现」,「升起」,「都是」三者,所有的觉受、所有的证悟、乃至所有的果位,也就都会得以成就了。

  * (这种实修方法正如前文所说,就是)先将缤纷万象确认为「无实」;

  * 其次,再将自心确认为「无生法身」而修;

  * 最后,则应将修持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各种体验觉受,都确认为「无生、空性、法身」。通过这样不散不乱地体会实修,所有的觉受,证悟乃至果位,也就都会得以成就了。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九则竟

  第十则·实修三要点

  由于长期与无明习气为伴,从而严重地污染了我们的身心,[所以不能将所有的现象,都轻易地了知为幻化,]因此,在我们未能将所有现象了知为幻化之前,应该抓紧时间践履实修;由于凡夫的心中,都自然地存在着五毒烦恼,所以,在我们未能将五毒烦恼转为道用之前,应该抓紧时间践履实修;因为五毒烦恼业已长期污染了我们,所以,在轮回未空之前,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践履实修啊!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对于一个修持真纯正法的行者来说,从此世间(八法)反转心意,而来修习「慈心、悲心和菩提心」,要知道,这可是极其重要的。

  另外,我们又应不忘时时地发愿:「我一定要让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并最终要把他们安置到圆满的大觉佛位!」而从内心深处无私无我地,一心一意地朝着利乐有情的目标(迈进),要知道,这又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上述原因,所以,我们千万可不要心舍众生呀!

  假如心中舍弃了如母有情,那么,我们就是远离了「大乘教法」和「善知识」二者,因而,罪过是极其重大的。

  记住:不要自私,也不可以树敌。

  若就秘密真言教法而言,一切有情众生,他们都是男女本尊的本性,既是如此,那么,我们又怎能对本尊心生烦恼呢?

  若就「大印」或「大圆满」方面的教法而言,(一切有情众生)都是「自心的现象」、都是「胜义的法身之光」(大印方面),或者叫做「(法身之)庄严」,也可以叫做「广大的游戏」(大圆满方面),既是如此,那么,我们又怎能对「法身之光」,或是对「法身之庄严」等,而来心生烦恼呢?

  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净化所有众生身语意三方面的无明障蔽(而来实修);同时,为利众生而曾作过的所有身语意三方面的善根,也要为利众生而来回向。

  另外,若就实修方面概括而言,可撮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 由于长期与无明习气为伴,从而严重地污染了我们的身心,(所以不能将所有的现象,都轻易地了知为幻化,)因此,在我们未能将所有现象了知为幻化之前,应该抓紧时间践履实修;

  * 由于凡夫的心中,都自然地存在着五毒烦恼,所以,在我们未能将五毒烦恼转为道用之前,应该抓紧时间践履实修;

  * 因为五毒烦恼业已长期污染了我们,所以,在轮回未空之前,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践履实修啊!

  一.「由于长期与无明习气为伴,从而严重地污染了我们的身心,(所以不能将所有的现象,都轻易地了知为幻化,)因此,在我们未能将所有现象了知为幻化之前,应该抓紧时间践履实修」,这是说由于无明习气的长期熏染,我们总是被「无明习气的业行惯性」驱使着,而对子虚乌有的未来之事,却要先去迎谋计议;同时,也由于「无明习气的业行惯性」,而对灰飞烟灭的过去之事,却又追随顾念;同样因为「无明习气的业行惯性」,我们的现在之心,又不断重复地生灭变化着,倏尔产生,又倏尔灭去。由此可见,我们的心识总是被「无明习气的业行惯性」奴役着,不断苦苦地游走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段中(从而产生了内外的诸多幻象)。假如我们能把所显现的一切现象,都转观为「梦幻的本性」,那么,对于所显现象的执实情结,也就会像过眼烟云一般,而迅速地烟消云散了。

  二.「由于凡夫的心中,都自然地存在着五毒烦恼,所以,在我们未能将五毒烦恼转为道用之前,应该抓紧时间践履实修」,这是说虽然我们凡夫的心中,都自然存在着嗔恚(等五毒烦恼),但同时也别忘了,「无生」的特质,也是「自然存在」的,因而,在嗔恚(等五毒烦恼)不幸生起的当下,就让「无生」这种特质,也要随之生起。通过如此地修习,一旦熟修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嗔恚(等五毒烦恼)也就自然不会生起了;同时,通过如此地熟修,倘若业已能将(五毒烦恼)了知为梦幻,那么,也就是将(五毒烦恼)转为道用了,因而,我们自该按以上方法认识并转化五毒。另外,假如明白了五毒烦恼并不能真正污染我们的话,那么,也就是把五毒烦恼转化为道用了呀!

  三.「因为五毒烦恼业已长期污染了我们,所以,在轮回未空之前,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践履实修」,这是说就整个三界的总体表现来看,我们自然可以说「轮回是无始」的;但若把个体的补特伽罗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说「轮回是有始」的——要知道:何时觉悟成佛,轮回的始终也就在那时显现出来了。由此观之,我们是要为了一切三界有情的利乐,而来体会实修的;同时,在未占据(涅槃无忧的)坚牢城堡之前,也是要不断地体会实修的;对于(实修过程中)倏忽出现的善恶(境界或善恶心态),倘若身心散乱于「恶的一方」,我们就会因此而被牵制,并有产生退转的危险。这就如同大象身体的庞大部分,纵已逃出,而唯独小小的尾巴尚未挣脱的话,那么,为了这根小小的尾巴,大象也不得不退转回来一样,因此,在尚未斩断与轮回有关的所有羁绊之前,我们应该不断地精进实修呀!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十则竟

  第十一则·我执的布施

  由于[「不缘我与我所获清净」一句中所说的]「清净」是涅槃之法,[而获得了清净,即是获得了涅槃,]所以,我们应如上文所说的那样,从布施水、火等小事做起,一直学到能够施身,乃至能够抛弃所有的爱恋、断除所有的贪著、认识并抛弃所有的过错,并应仔细地观察究竟哪里存在着过错,一旦发现,就应毫不留情地全部摒除。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对于修持真纯正法的行者来说,藉由了解了今生变动不居的无常性,而认识到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时光长久住世,因此,就应不贪外物,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哪怕是最最珍惜的东西,也应毫不犹豫地布施掉。

  学习布施,应该是从诸如布施水、火这样的小事做起的;假如连水、火这样的与己无大关碍的小事小物,都无丝毫布施之心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断定:此人未来定会生为具有悭吝之障的「细喉大瘿饿鬼」之类。

  通过这些小小的东西,在养成了布施的习惯之后,终将学会广大的布施,最后,就算布施头、目、手、足等自己珍爱的身体器官,也都不会感觉有丝毫的困难了。假如已能如此修为,那么,我们与这罪恶的轮回呀,就是业已分道扬镳了喔!

  由以上所述观之:

  我们首先应该学习诸如布施水、火等小小的布施;

  其次,再练习布施下劣之物,

  最后,则应布施自己最最需要、最最心爱的东西。

  对于这样的实修来说,若以「波罗蜜多教法」的传规概括而言,那么,轮回与涅槃二者,就不外乎以下两句偈颂,那就是经论中常说的:

  如何执著如彼示烦恼,

  不缘我与我所获清净。

  ⊙

  (假如一个人)如何地执著,

  那么,他就会如同那执著的强弱程度一般

  而显示出各种烦恼来;

  (假如)不去缘对「我」与「我所」,

  那就会获得最极的清净(涅槃)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在我们尚有执著存在的时候,那就总是会有各种烦恼的存在。

  要知道,是从「执著自我」产生贪爱的,也是从「执着自我」产生嗔恚的(这两句是讲「我执」);从执为(我的)儿女而生贪爱、从执为(我的)怨敌而生嗔恚,从执为美名而生贪爱、从执为恶名而生嗔恚,从执为赞誉而生贪爱、从执为毁谤而生嗔恚(这两句是讲「我所执」)等等……

  诸如此类的,因以二元对立的分裂之心,(而将本来简单的现象,作茧自缚般地执为各种纷繁芜杂的搅扰身心之事,)所以,我们也就不但不可能逃脱轮回的牢狱,而实际上,最终却是在不断地走向无尽的痛苦深渊罢了;因此,我们应该从此执著反转过来,悬涯勒马、浪子回头,不要再与「我」与「我所」这两个罪魁祸首,再同流合污了。

  ◎解释「如何执着如彼示烦恼」一句

  在这样体会实修的时候,我们应该仔细观察一下,看看这个所谓的「我」,到底是「有实」还是「无实」?到底是「有常」还是「无常」?到底是「有自性」还是「无自性」?

  如此如实观察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我」,其实是「无实」、「无常」、「无自性」的,藉此,我们就可以远离对「我」的贪爱了;倘若肃清了对于自我的贪著,那么,也就自然可以远离对于其他一切(「我所」)的爱著了。

  总而言之,以前这些是在讲:虽然本来无我,而却妄执为「我」,因而,也就产生了「我的儿女」、「我的怨敌」、「我的财宝」等等,许许多多的「我的」、许许多多的「我所」;因为无中生有地妄执为「我」与「我所」,所以,我们也就不得不漂泊浪迹于苦难的轮回里了呀!

  因而,我们应该明白,这个所谓的「我」,仅如梦境一般、仅如幻化一般;同时,我们也应明白,这个「我」,其实是危脆无常的。

  通过如此地了知,那就不会再缘对自我了;因为不再缘对自我,所以也就不会再缘对所有的「我所」了,因此,经中才说:「不缘我与我所获清净」。

  ◎解释「不缘我与我所获清净」一句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该抛弃所有的我执,而为了抛弃百无一是的轮回,也应该不与我执大魔同流合污地践履实修。

  由于(「不缘我与我所获清净」一句中所说的)「清净」是涅槃之法,(而获得了清净,即是获得了涅槃,)所以,我们应如上文所说的那样,从布施水、火等小事做起,一直学到能够施身,乃至能够抛弃所有的爱恋、断除所有的贪著、认识并抛弃所有的过错,并应仔细地观察究竟哪里存在着过错,一旦发现,就应毫不留情地全部摒除。

  因为不知(这些执著与过错)何时又会卷土重来,而且,又因祸患临身,死到临头的时候,再去悔恨埋怨,实属无知可笑的不良行为,所以,从当下的这一刻起,我们就应立即精进地踏实实修啊!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十一则竟

  第十二则·二谛

  对于一个修法的行者来说,他应了解到:若把诸法归纳起来,就都可以概括到二谛之中了。二谛即是:属于世间层面上的「世俗谛」;属于真实意义上的「胜义谛」。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大家是该好好思维一番了:要知道,这个「死亡大魔」呀,他究竟何时到访,那确实是没有一定的。

  一旦已被阎罗死主的无情铁索牢牢套起,要知道,那时我们就再也没有任何的自由了;在这尚能自由自在的时候,我们是该作些长远的打算、抓住根本的利益,而来作些「究竟的稼穑」了。

  首先,我们必须专心系念上师、本尊及三宝,并应通过无限信赖与景仰、向往与尊重之情,而来精勤不断地猛厉祈祷他们。

  今生暂时的利益与声望、高位与赞誉等等(世间八法),对于由衷奉行教法的行者来说,是不会带来什么益处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将它们抛之脑后!

  自己的身体连同一切受用之物等等,所有这些,我们都应奉献给上师三宝;而在实修方面,我们又应归纳撮要而行。

  因此,我们应该由衷地思维发愿:「我应为使一切有情众生,都能获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而来布施供养、守护净戒、串习安忍,修持精进、深入禅定、生发智慧」,之后,又应从内心深处,发起「(对于所修善行,)我一定要具备『六度』的方方面面,而来实修」的坚强誓愿。

  对于一个修法的行者来说,他应了解到:若把诸法归纳起来,就都可以概括到二谛之中了。二谛即是:

  * 属于世间层面上的「世俗谛」:

  * 属于真实意义上的「胜义谛」。

  * 就「世俗谛」而言,既有「业」,也有「业之果报」,又有「生老」、「苦乐」等一切烦恼之法;按照「波罗蜜多」经籍的说法,「清净涅槃」以及「(佛的)功德三身」、「本知本觉」,也都是存在的。

  由此可见,在从「属于世俗谛的、妄分自方和他方的分别心念」彻底转变之前,善、恶都是真实不虚的,因此,我们自应特别注重避恶就善的正确取舍。假如现今积累善业,那就会在后世成熟善果之乐;假如现今造作恶行,那就会在后世成熟恶果,而滑向恶趣痛苦的深渊。

  {世俗谛世间「执实因果」}

  由此可见,「无因」,自然不会生果;然而,依赖「邪」以及「下劣之因」,也同样不能成就「大觉佛陀之果」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属于「波罗蜜多」部的《总摄功德经》中,有偈亦云:

  尚未圆满善根前,

  胜妙空性不可得。

  ⊙

  在尚未圆满(各种)善根的这段时间里,

  是不会证得胜妙空性的。

  因此,若不依靠修习「十善」、「十法行」或「六度」为因,就不可能获得「大觉佛陀之果」。由此可见,若不依靠修习「十善」、「十法行」或「六度」为因,就有变成「见解貌似高广,实则心识平庸」的危险。

  你们来此听闻教法的诸位同道啊,一定要记住:在我们自己(自觉)真实的这段时间里,作为自己对立面的其他「六道众生」,也一定都是真实的;一旦自己没有了执实的情结,那么,所谓的「六道众生」,也自会在其本源自处,自然而然地解脱去了。

  {世俗谛出世间「涅盘因果」}

  由此观之,在自己的执实情结,尚未在本源自处自然开解之前,就都是属于「世俗谛」的;在此期间,作为因的「业」,以及作为果的「业之果报」,也都是存在的,有鉴于此,深信「业、因、果」,的确是极其重要的。

  ◎略论「世俗谛」1

  * 就「胜义谛」这方面而言,经中说「是没有(『业』及)『业之果报』的」。

  那么,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才是证悟了这个真实的「胜义谛」了呢?

  一旦我们远离了「贪嗔的妄心」、「炫耀的我慢」,以及「言诠的词句」,而使所有(堕于)「自方」、「他方」的分别心念,都在本源自处得以自然地净化,从而彻底肃清了「自、他」二元对立的情形时,就是证悟了这个「胜义谛」了;在此情形下,也就既无「业」,也无「业之果报」了。

  ◎略论「胜义谛」2

  假如真已证到了这样的深义,那么,此人就会远离唯求自利的狭隘心态,而对所有利乐其他众生的光辉事业,也就都会欣然奉行了。由此可见,当证悟越臻善妙精湛的时候,我们对于有情众生的大悲之心,也就会越臻博大而渊深。

  有关这层道理,如阿阇黎毗卢遮那尊者,有偈亦云:

  虽证无生无死义,

  有为善行亦不断。

  ⊙

  虽然证悟了「无生无死」的(空性)胜义,

  却也从未中断过(世俗的)「有为善行」。

  阿阇黎毗卢遮那尊者所说的,正是这个(二谛并行不悖的)道理。

  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我现在究竟是已证到「胜义谛」了呢,还是依旧滞留在「世俗谛」的假相之中?

  纵是证悟了胜义谛,我们也还是要对有情众生修习悲心的,并要为如母有情,设法带来更大的利益。

  有关这层道理,如龙树阿阇黎有偈亦云:

  诸佛示正法,

  皆依于二谛:

  世间世俗谛,

  及其胜义谛。

  ⊙

  (三世)诸佛们所教示的正法,

  都是依赖「二谛」

  而宣说的。

  这两种谛实是:

  属于世间层面的「世俗谛」,以及

  属于真实意义上的「胜义谛」。

  基于上述缘故,因此,我们应该二谛无别地、双运融合实修。

  ◎「二谛」并行不悖3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十二则竟

  第十三则·惭与信

  假如「信」与「惭」二者兼备,相融相合、相辅相成,那么,我们的一切修为,就都会走向正法。如同在熔金时,掺入黑钒一般。在本来就异常精良的熔金之中,掺入黑钒,会使它变得越发精良;同理,在以强烈的信心而唯行正法的基础上,以「惭耻之心」愧对他人的不屑,在遇到思维决定「自、他之事,我到底该来成办哪一样?」的岔路口上,因担心他人的不屑,对暂时短视的行为,自然会小心从事,因而,一切自他的利乐,就都会成办无遗。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要知道,现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已经没有多少空闲了,因此,对于无所残留地抛弃所有(不顺正法的)「所断品」,以及对于依从「使『所断品』不再卷土重来」的善妙「对治品」来说,「惭」与「信」二者,都是极其重要的。

  另外,由于我们的信仰与信心,有可能会出现烟消云散的一刻,因而,在那特殊的时候,假如具备了「惭耻之心」,那么,它就会给我们提供许多不致使自己远离正法的助伴;藉此惭耻之力,也更有可能使我们重新恢复信仰与信心,所以,这个「惭耻之心」,的确是尤其重要的。

  假如没有「惭耻之心」,那么,在我们的信仰与信心变得老弱无力的时候,不要说可能会做出不合正法的「非法之业」来,就算是世间人也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比如说杀父、杀母等等,我们也都会不加思索地轻易做得出。类似这样的恶业,要知道,哪怕只是做过一次,我们也会遭到众人的唾弃,而成众矢之的,或者,自己干脆就丧失了廉耻之心,而成为无羞无愧之人。如此一来,未来所有(世间或出世间的)前程,也就都将随之灰飞烟灭了。

  由此观之,单靠「信」,自然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我们同时还要兼备「惭」,这是极为关键的。国王因为具有惭耻之心,所以,他是绝不屑于去作屠夫所作的下贱杀生之事的,要知道,这个比喻,说的也正是这层道理。

  假如「信」与「惭」二者兼备,并能相融相合、相辅相成,那么,我们所作的一切修为,也就都会走向正法了。这就如同在熔金之中,掺入黑钒一般。在本来就异常精良的熔金之中,再掺入黑钒以后,就会使它变得越发得精良;同样道理,在以强烈的信心而唯行正法的基础之上,假如再以「惭耻之心」而愧对他人不屑的话,在遇到思维决定「自、他之事,我到底该来成办哪一样?」的岔路口上,由于担心他人的不屑,而对暂时短视的行为,自然就会小心从事了,也因而,一切自他的利乐,也就都会成办无遗了。

  对于如此的「兼备『信』与『惭』的实修」而言,我们又应观察一下:在自心相续之中,到底生出了怎样的功德?

  * (凭着这种兼备「信」与「惭」的实修,)倘若把所有世俗的假相,依旧都还看作是真实的现象,而在自心相续之中,把苦乐、自他、财宝、眷属等所有一切,也依旧都还紧紧地执以为实的话,那么,我们就和不修正法的一般俗汉,也就没什么差异了。因此,(在兼备「信」与「惭」后,我们还)必须尽力缩小能使自己漏落轮回的我执心态。

  * (凭着这种兼备「信」与「惭」的实修,)倘若所作的一切不是缘于利乐有情的动机,那么,就会流于「小乘」,而仅得「圣·声闻之果」(或是仅得「圣·缘觉之果」)。

  * (凭着这种兼备「信」与「惭」的实修,)倘若对于所显出的任何现象,都能了知为犹如梦幻,那么,我们所作的一切修为,也就都会是「如梦如幻」的了。这时,假如我们又正在进行着利乐有情的光辉事业,那么,就是所谓的「在大乘道上修心」了;

  * (凭着这种兼备「信」与「惭」的实修,)倘若我们能用「犹如梦幻」般的(无执)心态,以利他为主而不掺杂一己私欲地践履实修的话,或者,倘若我们能够如此地不存丝毫自我爱执的妄想分别,而来(毫不厌倦地)尽力成办利乐那些尊贵有情的光辉事业的话,那么那时,就是所谓的「菩萨」了;

  * (凭着这种兼备「信」与「惭」的实修,)倘若修到了没有其他的妄想分别、而对利乐有情的光辉事业,不经勤苦、不加刻意,就能相续不断地自然任运成就的话,那么那时,就是所谓的「究竟圆满的大觉佛陀」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假如我们的心态,依旧停留在 (虚妄不实的外在)假相(而心随境转)的话,那么,(这种兼备「信」与「惭」的实修,)就会耽延在一般凡夫的境地;

  假如不以利乐有情作为终极的目标,那么,(这种兼备「信」与「惭」的实修,)就会耽延在「声闻」、「缘觉」的境地。

  因此、所有来此闻法的诸位同道们啊,你们要知道,光靠空口谈说、拾人牙慧的「口水佛法」,(对于这种兼备「信」与「惭」的实修而言,)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我们要真正地发起菩提心才行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发心为利他,

  故欲正等觉。

  ⊙

  所谓的「发心」

  就是指为了他人的利益,

  而希望获得

  正等圆满的大觉!

  对于所作的一切善行,假如不是为了利乐他人而来回向的话,那么,我们所修的这种「法」,也是很难走向正道的;而依靠「未入正道之法」,是不会觉悟成佛的;若未觉悟成佛,而流落在这罪恶的轮回里,那可是没有丝毫幸福安乐可言的喔!

  基于这种原因,所以,(对于这种兼备「信」与「惭」的实修而言,)我们应该为了利乐有情而发心、而回向。要知道,了解这样的教导,并依之踏实实修,这是极其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首先,「信仰与信心」是极其重要的;其次,我们又应以「惭耻之心」作为修法助伴,而对所有如母有情,都要生起一种真实无伪的「慈心、悲心与菩提心」;另外,还要有爱人胜己的情怀;最后应注意的是,要能同时兼备「空性」与「悲心」,这两方面的特质。

  有关这层道理,如《大印续部》中有偈亦云:

  远离悲心入空性,

  以此不得殊胜道;

  但若唯修悲憨心……

  ⊙

  假如我们远离了大悲之心

  而进入空性的状态,

  那么,这种境界,

  其实并不是获得了「殊胜之道」;

  但是,

  假如仅仅只修「悲愍之心」的话……

  这几句偈颂的意思是说:假如单以缺乏悲心的「空性」,当然不能趣入殊胜的正道;而单以缺乏空性的「悲心」,也自然难入(大乘的)坦途。

  有鉴于此,所以,我们应将「空性」,转化为「具备『大悲的心要』」——这又叫作「『具备大悲心要』的空性」。也因而,我们应将「空性」与「悲心」,互相融合、无所偏颇地同时进行实修呀!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十三则竟

  第十四则·不可或缺

  「四消食法」与「三持地法」中的任何一种,以及「二行谊」两者[中的任何一种],对于一个修法行者来说,确实是无论如何也都不可或缺;而若这些条件都有性具备了,那么,我们不但可以成办利乐有情的光辉事业,而且,也是已在实修自、他二利了。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对于那些心舍此生而能追求来世利乐的修行者来说,他们先应跟随胜妙的上师,求授兼具自他二利的教导;之后,就实修方面而言,无论是旧密宁玛巴开演为「九乘次第」的教法也好,还是新派秘密真言教法开演为「四续部」也罢,或者是「性相乘」开演为三藏法宝也好,「心要部」开演为「三乘」、「四住」、「九和合」也罢,或者是(噶当教诫派)将一切教法归结为「二谛」或「四谛」而说也好,但若把这些概括起来,修行人的所有法行,则无不囊括在「四消食法」、「三持地法」、「二行谊」,这三项当中了。

  就食物方面而言,僧众以及「对上师有信仰者」,都是会收到、受用很多的。在此,所谓「四消食法」是指:

  1.上等的瑜伽士,由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证量,并且具备了「见解的把握」,所以,他们自然也就灭除了对于各种外显现象的执实情结,从而,得以将所有的现象,都证悟为「无自性」,因此,他们自然也就远离了「(这是)好(这是)坏食物」的分别心念——要知道,在此情形下,食物是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消化的,这就是上等的「以证悟来消食」。

  2.其下所谓的「以实修来消食」是说,虽然总体而言,「沉没」与「掉举」是必须来进行纠正和对治的,但是,在此藉由诸如「猛母火」等的一类禅修,(「沉没」与「掉举」等)一切外在的过患,都可以通过实修「脉」、「气」而得以自然消除;同时,通过实修「脉『、「气」,一切的功德,也都会显现出「没有中边」般的广袤无垠,那种情形,就像是虚空一样——要知道,以这种方式来消化信食的行者,是属于中等的瑜伽士。

  3.其下所谓的「以禅定位、后得位修习慈、悲来消食」,这是说通过在禅定位的长期熟修,(见到心性)就像 (见到)初一的月亮一样——这是说通过以「慈心、悲心、菩提心」作为先导的实修,在禅定开始生起的当下,就会见到心性的一瞥;自此之后,在「后得位」的日常行事当中,那种执实的情结,就会变得薄弱下来——要知道,以这种方式来消食者,是属于中下等的瑜伽士;

  4.其下所谓的「瑜伽士以『精勤于身语的善行』来消食」,这是说在一天之中四次不断地修持「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或者经常不断地进行礼拜、经行、供养,或供食子、或诵经籍、真言、仪轨——要知道,以这种方式消食的行者,是属于最普通的一类。

  中下两等,加上中间两类,这四种行者是可以消化信食的。

  修法行者的「三持地法」是指:

  1.长期栖心于无人的山间,作为自己的住锡地而闭关精修,这是最上等修行人的「持地法」;

  2.以牛身五物作净后作为自己(闭关)的住锡地,这是中等修行人的「持地法」;

  3.在(不断地)求得着教法传承,并能(不断地)守护着戒律度日,这是一般修行人的「持地法」。

  修法行者的「二行谊」是指:

  1.在自己(能够)安住于正法的基础之上,又能尽力地成办利乐有情的光辉事业,这是上等修行人的「行谊」;

  2.能令对方生信,并能使自己的行为变得寂静安详、心绪调顺,这是一般修行人的「行谊」。

  如此看来,瑜伽士的「四消食法」与「三持地法」,极其重要;而修行人的「二行谊」,更是不可或缺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位道兄呀,这些信施的食物,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消化得了的喔!(假如我们不能消受这些信食,那么,)也就不能进入修行人的行列了,因而,在这「四消食法」中,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具备一样啊!

  假如处于令自己心生烦乱的城镇,以及处于不能令自己守持戒律和密宗誓句的地方,由于这些场所极易充当使自、他二者都滑向恶趣深渊的助伴(因而,坚持「三持地法」中的前两项,的确极其重要);另外,(作为一个修法者,) 假如自己不具备正法(觉受)的话,那么,也往往会毁谤其他(如法修行者),基于上述缘故,因此,这修法行者的三种「持地法」,的确是极端重要的呀!

  假如不具「二行谊」,我们就不能成办自利利他的光辉事业;倘若身心之中具备了戒律,而自己的身语意三方面又能具备调顺(之行)的话,那么,我们也就必将成办利乐众生的光辉事业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四消食法」与「三持地法」中的任何一种,以及「二行谊」两者(中的任何一种),对于一个修法行者来说,确实是无论如何也都不可或缺;而若这些条件都有性具备了,那么,我们不但可以成办利乐有情的光辉事业,而且,也是已在实修自、他二利了。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趣入成就自他二利大事之道者,

  愿彼正真吉祥于今于此贤善来!

  ⊙

  (那些)已然趣入成就了

  自他两大利益之道者,

  希望(这些)「(具备)真正的吉祥者」

  于今于此贤善而来!

  假如成就了利他之行,那么,自然也就成就了自利的大事,因为这「自利的大事」就是那「利他之行」本身,所以,上偈中就管它叫「真正的吉祥」了。基于上述缘故,因而,我们是该照此好好实修的啊!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十四则竟

  第十五则·漫谈

  藉由如此地思择,因而,我们应该自忖:「我一定会死去,而且死时不定,在我死到临头的时候,没什么能帮得上忙。既是如此,我怎么还有时间将善行搁置不顾呢?我怎么还有时间闲散度日呢?因此我要抓紧实修啊!」。我们应该这样思索着,而以「此生一切,都无实义」的淡薄心态,来从心底深处,急切地学佛修法。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假如我们已在修持真纯的正法了,那么,我们便无法不在身心相续之中,生起「死亡无常」这种体验觉受。

  要知道,此生真的是无常的啊!既已有生,就不会不死,因此,我们无论如何都是「定死无疑」的;

  同时也要记住,我们的生命,也并没有一个确定的量度,现在就会遭遇死亡,或在未来的哪个时候送命,也都并不一定,因此,是「死时不定」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身体是(四大假合的产物,)危脆不实,因此,这也是造成「死时不定」的因素之一;

  另外,要知道,可能造成死亡的因缘,当然是很多的——比如说,食物本可长养我们的身体,但是,有人却会被它噎住,而成为死亡的原因;而衣被呢,也本可保养我们的身体,但是,有人却会被它闷住,而造成死亡的原因。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不一而足。假如连所有这些长养我们身体的「顺缘」,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也都可以转变成死亡之因的话,那么,类似其他的,诸如暴死于敌手,或者溺毙于水中之类的(纯粹的「逆缘」),也就更不必说了。由此可见,可以造成我们死亡的因缘,的确是极其众多的,因而,这也是造成「死时不定」的因素之一啊!

  既然「死时不定」,那么,在死到临头的时候,是否会有利益我们的助伴呢?

  不!绝不会!!要记住,在死到临头的时候,没有任何一样事物可以帮助我们。

  自己辛苦积累的财宝是无所助益的,富人的万贯家产骗不过黑面阎罗,死到临头的时候,他们也不得不恋恋不舍地丢下这些身外之物,而两手空空地踽踽独去;

  纵然有着诸多亲戚、眷属围绕在身边,而来殷勤地照应着我们,但当大限来临的那一刻,他们非但爱莫能助,反而更会给我们增加危害呢!

  那么,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这个身体持有命根,就会在死时对我们有所助益呢?要知道,身体只是四大假合之物,无所觉知,所以,死时也无裨益。

  基于上述缘故,因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大限来临的时候,诸如身体等等,所有这些,纵是何物也无所裨益。

  藉由如此地思择,因而,我们应该自忖:

  「我一定会死去,而且死时不定,在我死到临头的时候,没什么能帮得上忙。既是如此,我怎么还有时间将善行搁置不顾呢?我怎么还有时间闲散度日呢?因此我要抓紧实修啊!」。

  我们应该这样思索着,而以「此生一切,都无实义」的淡薄心态,来从心底深处,急切地学佛修法。

  对于一个真正的实修者来说,他应把今生的一切暂时计议,全都抛之脑后,而来依止一位具备资格的上师。

  要知道,假如没有上师(的指导),那就好像是(我们虽在寻求解脱,却又)抛弃了解脱之道一样,的确十分可惜。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续中有偈亦云:

  纵或具全诸功德,

  若无上师无有边;

  恰如舟无持桨者,

  以此不能到彼岸。

  ⊙

  就算(有人)具全了所有的功德,

  但是,

  假如没有上师的引导,

  他还是不能(到达)「三有」的彼岸的;

  这就犹如缺少了船夫的船只一般,

  凭靠它

  我们不能指望渡到河的对岸一样。

  另外又有:

  一切三世佛,

  依师而得出;

  无有上师前,

  佛陀名亦无。

  ⊙

  所有的三世诸佛,

  他们都是依靠上师而得以成就的:

  在没有「上师」之前,

  就连所谓「佛陀」的名字

  也都是不存在的呀!

  由以上种种观之,我们确实应该依止一位具备资格的上师,并将自己的身体、受用以及三世所积的一切善根,全都一起奉献供养给他;而由此奉献供养所产生的一切三世诸善,也应一同回向给尊贵的如母有情们,并由此而发起(更加广大坚固的)菩提心来。

  我们对上师三宝所修的信仰、恭敬等善根,对于所有这些,也都要以无私无我的心态、一切都要以有情众生的利乐,来作终极的目标;我们身语意三方面所作的一切善行,也都要以「无缘空性」的精粹,来贯穿着始终进行修习,要知道,这可是极端重要的。

  未曾缘对任何的事物,就是「禅定」;

  对此(禅修境界)尚有耽著,直至尚有缘观目标的存在,这就是「专注瑜伽」;

  倘若业已进入「无所缘对」的(空性)境界,这就是「离戏瑜伽」;

  倘若对于所显现出的任何现象,都能将他们确认为是「自心」(的幻现),这就是「一味瑜伽」;

  倘若(「一味瑜伽」的)体验觉受(不分禅定位。后得位地)相续不断地呈现着,就是「无修瑜伽」。

  要知道,通过以上的踏实实修,那么,这自、他两方面的利乐,也就都会得以成办了呀!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十五则竟

  第十六则·三瑜伽

  假如渴慕于「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实修大业,那么,我们就应实修「真言瑜伽」;假如倾心于「财宝瑜伽」,那么,我们就应修习「梦幻教授」;假如仰止于「诸法瑜伽」,那么,我们就应修习一切诸法,都如「虚空」一般[的空性深义]。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了向你们这些大修行者们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年代,每个人的寿命,其实都是极其无常而又短促的,因此,我们应该及早地发起一些大乘之心来呀!

  对于真正的实修者而言,概括来说,则应体会实修所谓的「三瑜伽」。

  这「三瑜伽」就是所谓的:

  * 「真言瑜伽」;

  * 「财宝瑜伽」;

  * 「诸法瑜伽」。

  有关这方面的教言,如《喜金刚》中,有偈亦云:

  真言财宝与诸法,

  若圆具此三瑜伽,

  轮回之中无住事。

  ⊙

  「真言瑜伽」、「财宝瑜伽」以及「诸法瑜伽」,

  假如我们究竟圆满了这三种瑜伽,

  那么,

  我们是没有(可能)住于轮回之中的。

  1.所谓的「真言瑜伽」是指:已进入「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等大业修行之门的瑜伽士们,他们修习把自己明观为「本尊」的「本尊瑜伽」,那么,这就是在修习「生起次第」了;而将所观修的本尊,确认为是犹如水月一般、犹如幻化一般、犹如虹霓一般,那么,这就是在修习「圆满次第」了。假如我们能够如此地双运实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话,那么,就可以圆满(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了;藉此「二资粮」的圆满,那么,我们当然就会觉悟成佛了。倘若只是单单修习「生起次第」的话,那也就仅仅只能遮蔽「恶趣之门」罢了;通过如此地双运实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那么,就是在遵守「真言律仪」了。以上所说的这些,就是所谓的「真言瑜伽」呀!

  2.所谓的「财宝瑜伽」是指:将所有的财宝,都了却为犹如梦幻。通过如此地踏实实修,那么,我们对于所显现象的执实情结,也就会自然而然地破灭消散了。藉由将一切事物,都确认为「唯是梦幻」的力量,那就会走向「缘觉」与「菩萨地」了。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于诸如幻法,

  若已如幻修,

  亦得如幻觉。

  ⊙

  对于犹如幻化般的事物,

  假如已然做过了犹如幻化般的修习,

  那么,

  也就会犹如幻化般地

  获得大觉佛果了。

  3.所谓的「诸法瑜伽」,说的就是:借助于证悟了一切诸法「犹如虚空」一般,而将「自与他」、「是与非」,等等所有的一切(二元对立的事物),都证悟为「平等性」。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于诸如空法,

  若已如空修,

  亦得如空觉。

  ⊙

  对于犹如虚空般的事物,

  假如已然做过了犹如虚空般的修习,

  那么,

  也就会犹如虚空般地

  获得大觉佛果了。

  若能如此地修习,就是在实修「三瑜伽」了。

  假如渴慕于「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实修大业,那么,我们就应实修「真言瑜伽」;

  假如倾心于「财宝瑜伽」,那么,我们就应修习「梦幻教授」;

  假如仰止于「诸法瑜伽」,那么,我们就应修习一切诸法,都如「虚空」一般(的空性深义)。

  那么,在一座中,「三瑜伽」又该如何连贯而修呢?

  在一座中,首先,应该修习「生圆二次第」;(真言瑜伽)

  其次,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或在座间,(对于所做的一切)则应修为犹如梦幻;(财宝瑜伽)

  无论有何修为,在此修为完结之后,都要以犹如虚空般的「无所缘对」的空性心态、心不作意地安然放下。 (诸法瑜伽)

  若能如此实修,自己与他人的所有利乐,也就一定都会得以成办了。因此,你们大家都应这样地好好体会实修呀!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十六则竟

  第十七则·善行

  「断除十恶」,便如「一切修法的根本」,或是「一切修法的基础」一般;而修持「十善」及「六度」,则是为了利益他人呀!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对于一个真正希望修持真纯正法的行者来说,要知道,我们现在获得了宝贵的人身,而(眼耳鼻舌身等)五种身体器官也都十分健全,同时,我们又生在了正法昌盛的地方,这其实都是前世积累了这样的福报才得以产生的呀!

  因而,在我们有幸获得了这样一种宝贵人身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效运用这个未被速死绝症所击中的身体,而来踏实地实修正法呀!

  在我们所应实修的内容之中,断除十恶、奉行十善,自然是极其重要的。

  所谓的「断除十恶」是指:断除「身三」、「语四」、「意三」的不善恶行;

  所谓的「十善」是指:

  1.在断除「杀生」的基础之上,而应尽量放生;

  2.在断除「不与取」的基础之上,而应尽量布施;

  3.在断除「邪YIN」的基础之上,而应守护梵行的律仪;

  4.在断除妄语的基础之上,而来开示正法;

  5.其中,「离间语」又分三种:直接离间、间接离间与暗中离间。「直接离间」是指在两人会聚一处的时候, (第三者)直接讲说两人的是非、破坏他们的和合;「间接离间」是指两人会聚一处的时候,使用手段心机、旁敲侧击地破坏两人的和合;「暗中离间」则是指不当着两人的面,暗中挑逗是非。在断除这三者的基础之上,而应说「柔软语」(此段似有脱漏,「离间语」的对冶品应是「和合语」,「柔软语」应是「恶口」的对冶品);

  6.(「恶口」脱);

  7.在断除「绮语」的基础之上,而应奉行禁语;

  8.在断除「贪心」的基础之上,对于他人的富足圆满,应修随喜;

  9.在断除「害心」的基础之上,而应尽量利益他人;

  10.在断除「邪见」的基础之上,而应忏悔所作恶业,并应修习随喜所作善行。

  我们应该如此地断除十恶。而奉行十恶的对冶品——十善,在此基础之上,更要实践六度万行。

  另外,在这样实修的时候。我们又不能将「六度」彼此分开、割裂而行,而是应该互相配合,每度之中,都要兼具六者。

  若能如此修持,便是方便、智慧双融双运了,因而,对于「布施」及其「布施的果报」,我们应该(不执不著)、观如梦幻呀!

  有关这层道理,记得胜者大觉佛陀也曾在经中这样教诲过:

  在行持「布施波罗蜜多」的时候,

  就连「布施波罗蜜多」,我们也不应该去缘对它;

  我们要以这种「无相之道」的方式,践履而行。

  在经中,佛陀配合「六度」,一一都曾这样讲过。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自然可以了解到:「断除十恶」,便如「一切修法的根本」,或是「一切修法的基础」一般;而修持「十善」及「六度」,则是为了利益他人呀!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十七则竟

  第十八则·观心

  借助于如此地观心实修,那么,我们所修的「法」,也就真会成为对治烦恼的工具了;而若所修之法,真已成了对治烦恼的工具,那么,我们也就是真正能够「自观其心」了。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对于修为真纯正法的行者而言,他们应该了解到:一切世间的事物,(它们对于大家的修行,)从根本上讲,其实绝对都是无所助益的。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藉由观此世间迷谬相,

  则见诸作无义唯苦因;

  若思何者亦不见其利,

  是则当常熟修观自心。

  ⊙

  藉由远观这世间诸多的迷谬现象,

  我们就会发现:

  一切的作为,实际上

  都是没什么真正意义的,

  (而从更长远一点儿来看,)

  这些所谓的「作为」,其实

  都不过只是(形成未来)痛苦的根因罢了,

  假如无论思维什么事物

  也都见不到真正利益的话,

  那么,

  我们就应该经常地熟修

  「反观自心」了。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心中应该经常这样思考一番:假如我们远远地静观那世间的事物,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一切的作为,其实都是没有什么真正意义的。

  * 要知道,无论我们曾经拥有多少的田地庄园,最后也都要撒手而去。基于这种原因,所以,为了田地庄园而辛苦地劳作努力,实在毫无意义;

  * 要知道,一切世间的事务,也都只是些不合正法的「非法之行」罢了;白天的时候,那些世俗之人,他们不得不为了繁琐的事务而奔波忙碌着,一整天所有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忙忙乱乱的状态中度过的;而在早晚期间,他们又是在想吃想喝,又在不停地为了肚皮而图谋计议着,因此,这些人一天到晚根本没有修习正法的机会,(所以,就算他们获得了暇满人身,)也终归是劳苦而无义的;

  * 有些世俗之人,他们由于担心今生不能过上美满的生活,于是,便更是不顾是非取舍,情不自禁、汲汲营营地造作着各种恶行恶语,所以,这些人也只是走进了无尽的痛楚,而不能自拔罢了;他们所作的罪恶,不但会造成今生的苦难,而且,更会在来生后世生在恶趣之中,因此更是纯苦而无乐,徒劳而无义;

  * 假如从三毒方面进行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世俗之人,他们情不自禁、汲汲营营地生发着内外两种贪著,并不顾廉耻地一心成办着这些贪著的想法,致使他们今生的存在,心态变得像做生意一样,(斤斤计较于一些暂时的得失,)因而,舍生之后,由此悭贪之业,又会生在饿鬼道中,所以,终归是痛苦而无义的;

  * 同时,又有些世俗人,由于嗔恚的缘故,整天气气乎乎的,暂且不必讲到来世,就算是今生,心情也照样焦灼不安,所以真是苦不堪言;而在来生后世,由此所积嗔恚的恶业,又会使他们生在地狱道中,所以,终归是痛苦而无义的;

  * 又有些世俗人,由于愚痴的缘故,而不辨善恶,因此,胡作非为而不了解善恶的真相,他们虽在貌似伶伶俐俐地作着蒙骗欺诈等事,但实际上,这类人所做的,不过是些不具长久计议的、短视的小聪明的愚蠢行为罢了。对于今生暂时的利益,因为这些人从没心满意足的时候,所以,他们其实是没有瞬息刹那的闲暇,(来思维修习正法,)故而是痛苦而无义的;而就他们的后世来说,因为不认识善恶果报(胡作非为),因而也必将生在旁生道中,所以,终归是痛苦而无义的。

  鉴于以上的分析,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一切世间的事务,不但都无义利,而更不幸的是,它更会形成未来痛苦的根因,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考虑,我们也都找不到世间俗事的真正益处,因而,你们这些聪明人啊,应该对此好好思考一番呀!

  等到死到临头的那一天,无论是什么,也都是爱莫能助的。当我们要离开娇宠爱怜的子孙,撒手远离田地庄园等一切所爱之物,而踽踽上路的那一刻,就算我们有着再重要的事情,恐怕也都不能再说得出一句话,不能再看得见一个人、甚至是不能再思考任何一样东西了。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论中有偈亦云:

  死时纵观何者亦无益。

  ⊙

  当死到临头的时候,

  无论我们观待什么

  也都无所益利。

  那么,究竟又该如何呢?

  子等纵何亦无益利故,

  故当恒常观心作熟修。

  ⊙

  (在死到临头的时候,)

  由于子女(等等)纵是何者

  也不会带给我们真正的利益,

  因而,我们应该恒常不断地

  熟修「自观其心」呀!

  (正如经论中所讲的那样,)假如我们细致地观察了自心,才是有益而安乐的。

  那么,怎样的「观心」,才是较好的观察方式呢?

  * 通过积累作为「因」的福德资粮,而来反观作为「果」的智慧资粮,自然是所谓的「观心」;

  * 信解「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要义,也是所谓的「观心」;

  * 在禅定专修的「禅定位」中,先将一切外显的现象,都确断为「心」(心的幻变);之后,再借助于观察自心,我们就会发现,此「心」其实既不成其为某种形状、也不成其为某种颜色,而是远离一切认知的,因此,它也就是远离一切「是非」(等二元对立)之边,以及远离一切有为戏论的了,也就是说,此「心」本是在本源自处本自开解着的(而并没什么束缚着它)。假如我们未让此「心」进入任何的方面,(而无所缘对,)也就是「禅定位的观心」了。这里所谓的「观心」,其实就是指(观察心性的)本元实相;

  * 在日常行事的「后得位」中,假如将一切外显的现象,都将它们修习成「犹如梦幻」一般,要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观心」呀!

  由以上种种观之,我们自应经常练习上述的「观心」方法,并要将这种「观心」,熟修成一种习惯。借助于如此地观心实修,那么,我们所修的「法」,也就真会成为对治烦恼的工具了;而若所修之法,真已成了对治烦恼的工具,那么,我们也就是真正能够「自观其心」了。

  有关这层道理,如教法中有偈亦云:

  以烦恼故乱其心,

  而陷无知泥沼中。

  ⊙

  由于烦恼的缘故,

  所以才搅乱了自心,

  从而

  我们才又堕落到了

  「无知」的烂泥沼中。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一定要使所修之「法」,真正成为对治烦恼的工具呀!要知道,这是极其重要的啊!

  另外,假如能够进行上等的实修,那么,我们则可即生获证「无死的深义」;

  假如能够进行中等的实修,那么,我们则可抓住修行的要道;

  就算能进行最一般的实修,那么,我们也可避免生在恶趣之中。基于上述缘故,因而,在实修方面努力精进,这又是极其重要的啊!

  「精进实修」之所以重要,这是因为,倘若未经实修,而能使人从各种纷飞的贪欲中反转心意,这其实是很少见的;假如我们未能从搅扰身心的贪欲心态之中转变思想,那么,等到大限来临的时候,我们自己除了悲惨地死去之外,恐怕绝对是得不到任何解脱的喔!基于这种缘故,因此,我们才说「实修」,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反复地实修,可以使我们胜伏「外显的现象」;藉此胜伏之力,我们心中所有执实的情结,也都将会在本元自处,自然地开解了。由于这种原因,所以,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实修」,其实真的是极其重要的呀!

  既然「实修」是如此的重要,那么,(从究竟意义上来看,)我们所修习的对象,是否真得就有一个实有的「所修之物」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正如经中所说的那样:「无能修者无所修」。

  假如我们未曾认定为「是这」、「是那」的「实有的『所修之物』」,假如我们藉此来串习熏修「胜义谛」的话,那么,这种「胜义的实修」,就叫做(真正的)「实修」了。我们应该(认清这种情况,而无依无著地)如此踏实实修呀!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十八则竟

  第十九则·善心的力量

  「贤善发心」就像家里的忠实仆从一样[不用吩咐很多,他就可以把家事处理得很好],所以,假如有了这种「贤善发心」,就算我们夜间睡着的时候,它也会使我们在身、语、意三方面,以各种善行,自然地趋向于利乐有情的光辉事业了。要记住,这一点儿是极其重要的呀!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生命真得就如过眼烟云一般,瞬息刹那之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这有幸获得了暇满人身、而身体器官也都完好无损的难得时候,假如我们未能抓住菩提道的实修要门,而却只在人世上空走一回,很快白白地死掉,这的确是件十分可惜的事情。

  假如我们想要经由菩提道而觉悟成佛,那么,就需要一个完整而无误的「修持之因」。

  要知道,「无因」、「错谬之因」以及「下劣之因」,是不能令我们觉悟成佛的;另外,倘若未经积累「二资粮」,或是依照旁门左道的「见」、「修」、「行」盲修瞎练,或是依照属于小乘佛教「声闻」、「缘觉」层次的各种教法修行,也都是无法觉悟成佛的。

  那么,通过「声闻」、「缘觉」层次的教法,为何不能获证大觉佛果呢?

  这是因为,「声闻」、「缘觉」层次的修行人,他们只是一心希望求得自己一人的寂静涅槃之乐,未能为了利乐广大的有情,而发起无上菩提之心的缘故;由于未能以利乐他人作为终极的目标,所以,他们是不能成就「一切智」的。

  为了获证大觉佛果,那么,我们又该进行怎样的一种实修呢?

  这就需要我们不流于「无因的边见」,而来实修,需要我们不流于「歧途错路」、不流于「下劣之道」,而来实修。

  经过如此地实修,我们就能胜伏怯懦,从而斩断贪爱,收回恋著、认识过患,出离误区,而将一切的「苦乐」都能转化成「法性」的道用。其中:

  * 所谓的「胜伏怯懦」,这是说:无论我们贪著于哪一方面,都要将此「贪著」,遣送到「惭耻」等对冶之处;

  * 所谓的「斩断贪爱」,这是说:我们应该时常思择「儿女、财宝、田地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一般,都是无恒无常、危脆不实的,都是貌似假有,无有自性的」。倘能经常想想这些道理,那自然是极其重要的;

  * 所谓的「收回恋著」,就像经论中讲说的那样:「恋着何者放舍何」。因此;无论恋著什么东西,对于所有的这些恋著,我们都要抛弃和放舍掉呀!

  * 所谓的「认识过患」,这是说:通过认识到「三毒」的过患,而抛弃「我执之过」;

  * 所谓的「出离误区」,这是说:由于贪嗔痴三毒,会使我们担心流浪在三涂恶道之中,所以,我们才要从藏识深处,连根拔除这些三毒烦恼了呀!

  在抛弃了上述的「过患」与「误区」等等之后,我们又应使自己具备大乘佛教的情操,而以「慈心、悲心与菩提心」来善待一切如母有情。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心中,应该时时生起这样的善愿:「假如这一切的如母有情,假如他们都能具足安乐、远离痛苦,而最终都能获得圆满的觉悟,那该多好呀!」倘若能从心底深处由衷地发起这种善良的心愿,那么,我们在身、语、意三方面,也就会(相续不断地)系挂在善行之上了。

  由此可见,每天早晨在起床的时候,我们就应先思惟发愿:「为了利乐一切的如母有情,今天我要使自己在身、语、意三方面,努力地系挂在善行之上!」。

  要知道,这样的一种发心,是极端重要的。这是因为,假如能够如此地修为,那这一天当中,无论我们做些什么,通过这种「贤善发心」的力量,也都全会成为「善行」的。

  由于所有的事件(是善是恶、是好是坏的评判标准),都主要是以「发心」(动机的善恶好坏)而转移的,所以,就总体而言「贤善发心」的确是极其重要的。

  假如有了这种「贤善发心」,那么,我们所作的一切,也就都会转化为「善行」了;假如做事的发心恶浊,那么,我们所作一切,也就都会走向「罪恶」了。

  「贤善发心」就像家里的忠实仆从一样(不用吩咐很多,他就可以把家事处理得很好),所以,假如有了这种「贤善发心」,就算我们夜间睡着的时候,它也会使我们在身、语、意三方面,以各种善行,自然地趋向于利乐有情的光辉事业了。要记住,这一点儿是极其重要的呀!

  通过如此地修为,通过所作的这一切,都趋向于善行的力量,那就能使我们抓住(修习大乘之)道的要门了。因而「贤善发心」的确的确是极端重要呀!

  经由如此地发心,就可以使我们从追逐今生今世暂时的一点儿蝇头小利的短视行为中转变思想了;同时,也可以转变我们的所有(厌)苦(欣)乐(的情结)。通过这样的践履实修,也就可以将我们径直地带入法身的本性了。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十九则竟

  第二十则·「四瑜伽」法

  ——如日中天的卓越教法

  另外,[这种大印的]实修方式,再概括而言就是:先要学习「专注瑜伽」;其次,再学「离戏瑜伽」;之后,则是学习「一味瑜伽」;最后才是学习「无修大瑜伽」。到了这个火候上,我们就可以证悟到「远离『道之勤修』的大印」了。

  顶礼诸位胜妙上师!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应诸位邀请,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所以就以下内容,略作开示:

  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大家既已能从今生暂时的利乐之中,反转心意了,那在实修方面概括而言,就是先要从心底深处,由衷地生起「何需何求」的淡薄心念,然后,就是要践履实修「四瑜伽」了。

  所谓的「四瑜伽」,就是指:

  一、 专注瑜伽;

  二、 离戏瑜伽;

  三、 缤纷一味瑜伽;

  四、 无修瑜伽。

  这「四瑜伽」中的第一种——「专注瑜伽」是指:

  首先,我们要任意选择一个能令自己摄持心念的目标,并在其上全神灌注地将自己的心念集中起来。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要认定自己既定的所要修习的修法,并在这一目标上,一定要使自心集中而不涣散地安住在上面,(这就是所谓的「专注瑜伽」。)

  ◎简述「专注瑜伽」1

  假如(能够长期)护育(这种「专注瑜伽」),那么接下来,在我们的心境上,就会显现出「离戏」的深义了。这时候,我们就会了解到:所有的事物,它们都是远离「有为戏论之相」的;藉此了知,我们同样也会发现:以前所曾作过的对于佛法的所有(一般性的)听闻与思维,都变得像是外在的表皮一般(肤浅无实,而没触到内在的精义)。通过如此的真实体悟,因而我们的心态,也会展露出无所贪求的超然胸怀来。

  这时,大家要不断地殷勤祈祷上师、不断地殷勤供养三宝;在此关键的火候上,我们要阅读和听闻(思惟、修习……等等),最极高深的教法(越发高深的教法,越有利于证悟的拓展);此时,我们也要注意使证悟变得坚牢稳固、打成一片。

  在有上述这种(离戏)证悟的时候,假如这位行者竟然说:

  「既没什么可修的『法』,也没什么『上师』、『三宝』、『本尊』,更没什么『修行』(与『不修行』的差异)以及所谓『修行的成就』!」。

  在这时候,要知道这人对于上师,不但会有丧失「仰慕恭敬」之虞,也更有「中断之魔」乘虚而入的危险。

  因而,(对于这种危险而言,)猛厉地祈祷上师、殷勤地供养三宝及本尊、无所偏颇地全面修习慈心与悲心,以及不容「我慢」的存在,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假如此时对于上师的「仰慕恭敬」出现了改变或退转,那么,我们在实修过程中所呈现的觉受体验,也就会随之改变或退转了;要知道,这时我们也就是遭遇了「中断」的障碍。因而,我们对于上师,此时更应相续不断地修持「仰慕恭敬」之情呀!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要记住:「觉受与证悟」的呈现,是需要依赖「仰慕与恭敬」上师的。

  按照「秘密真言」传规的说法,这就叫做「上师加持之道」;透过如此地修为,那么「觉受与证悟」也就将会相续不断地涌现出来了。

  ◎简述「离戏瑜伽」、修障及对治等2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若能如此地保任、将护,那么,我们的心境上,就会呈现出「缤纷一味」的状态;在此「缤纷一味」呈现的当下,我们就能将所有外显的现象,全都能确断为「心」了;这时,也会同时产生「心」与「空性」一味,「空性」与「无生」一味的觉受与证悟呀!

  另外,在这时候,假如当我们在看到上师和金刚兄弟时,竟然产生了「没有信心」的感觉,那么,这也是遭遇了「中断之魔」。因而,我们此刻应向上师与三宝供养身体与受用之物,并要不断地殷勤祈祷它们。

  大家要和同一上师的师兄道友们,或是和具有修行体验的大修行者们,来比试一下证悟的高低,看一看所谓的「月光童子之法甚深」的说法。

  要记住:此时(广泛)听闻显经、密续以及(具量)大论,又是极其重要的。

  可能会有人暗中思忖:在生起了「缤纷一味」的境界之后,那么,是否还会出现「中断」的留难呢?

  要知道,在分别心念尚未彻底断除之前,也还是会有中断留难的。

  一旦生起了「缤纷一味」的境界,那就绝不可能再有嫉妒(等烦恼)出现的情形了,这又叫做「现起了清净的境界」,因而,这时会见到本尊的面孔,也会出现一些神通异能。

  ◎简述「一味瑜伽」、修障及对治等3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无论出现了怎样的功德,大家也都不要执以为实;通过将这些功德「了知为心」,那么,上述证悟就会辗转增上;再藉由如此地反复熏习,那么,终究会呈现出「『无修』的证悟」。

  有一种说法是把所谓的「修」,说成是「心执实而修」;而把「无修」,说成是「没有慈悲」。这种把「无修」,说成是远离了「悲心」和「二资粮」的说法,当然是存在的;但是,我们这里的「无修」,是和「无所去来」(的究竟实相)配合在一起而言的,因此,这里所谓的「无修」,是说在「所修」与「证悟」方面,「没有执著」。

  有关「大印」的修习,也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说:一切执著、依恋、实执、贪欲等的具有目标和朝向性的负面情绪,本来都是在本元自处,本自开解着的,通过这样的了解,(因而,所谓的「无修」与「大印的修习」,)也就是指「心性实相本身,无所更改地安然放下」这本身呀!

  ◎简述「无修瑜伽」及与「大印」的关系4

  另外,(这种大印的)实修方式,再概括而言就是:

  * 先要学习「专注瑜伽」;

  * 其次,再学「离戏瑜伽」;

  * 之后,则是学习「一味瑜伽」;

  * 最后才是学习「无修大瑜伽」。到了这个火候上,我们就可以证悟到「远离『道之勤修』的大印」了。

  由此证悟而产生的功德是:

  * 通过积集资粮、备办行道的因缘条件,我们就会「证悟自心」;藉由证悟自心,我们就会证得犹如虚空般的「自利法身」;

  * 通过以上修习,又由于我们的凡庸之身,已转变为「金刚身」了,所以,我们就会证得以不可思议的相好所庄严的、如虹如云般的「显现而无自性」的「圆满报身」;

  * 为了利乐其他的众生,而以大悲化现「千百亿化身」。这些化身无所偏颇地全方位随缘应化,一如从空普降甘霖一般,而对一切有情众生的犹如虚空般广大无●的利乐之事,无须刻意勤劳,就可以相续不断、自然任运地成办了。

  接着,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

  我们所有的说法者都要晓得:

  * 在每次讲法之前,都应先以「为了利乐有情」而发心;

  * 其次,才是要作的(说法)善行;

  * 最后,则要加以回向。

  要知道,这是一条「完整而无误」的讲法之道,讲法者应该懂得这样去做;而对听法者而言,大家也要懂得这种(「完整而无误」的听法)次第。

  除此之外,别无深法。

  ——冈波巴大师全集《法会大开示·珍珠之鬘》第二十则竟

---------------------------------------------------------------------------------------------------------------------------

更多冈波巴大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冈波巴大师:法会大开示 第三辑:实修的误区

冈波巴大师:法会大开示 密勒日巴尊者的心传弟子

宗萨钦哲仁波切:正见_佛陀的证悟

珠古东珠仁波切:德玛:功用、伏藏与掘藏

顶果钦哲法王:修行百颂 在俗世修行的一〇一个忠告

 

后五篇文章

冈波巴大师:法会大开示 第一辑:功德荟萃

冈波巴大师:法会大开示 冈波巴大师的生平及其教法特色

冈波巴大师:法会大开示 翻译缘起(代序)

冈波巴大师:法会大开示 智学法师简介

冈波巴大师:法会大开示 直贡噶举法王《冈波巴大师全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