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乙 成就建立 |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乙 成就建立
总说四不思议境界 【释论】上来说三宝已。论偈说依何等法而有此三宝,及依何等法说三宝为世间出世间清净。偈颂言①—— 23 清净光明之三宝 生于杂垢及离垢 生于佛功德事业 唯证胜义始知境 【释论】此偈明何义耶?偈言—— 24 生三宝因缘 唯佛始能知 次第四种境 皆不可思议 (杂垢者)谓真如杂诸污染,此为(生三宝)因②。即谓如来藏未离烦恼所缠。 (离垢者)谓无垢真如,即如来藏转入佛界,得证佛之法身。 佛无量功德相者,谓非一切法所能比之功德,此为转入佛法身相中所具,如十力等一切出世间法。 佛事业者,谓十力等诸佛法所作之无上佛事业。常不休止、常不舍离、常授记诸菩萨而无尽③。 如是四者,依次第说为四种不思议法,是故名为佛第一义智境界。何等为四种?偈言—— 25 清净而污染(如来藏) 无垢而清净(佛法身) 不舍离佛性(佛功德) 法尔且离戏(佛事业)④ 真如杂垢,为清净与污染同时,此为不思议境界。此境界即已证因缘深法之辟支佛亦未能知。如《胜鬘经》中,佛告胜鬘言—— 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萨摩诃萨乃能听受,诸余声闻唯信佛语。 真如法尔不受污染,非由污染得清净后始有⑤,此为不思议境界。如经言心自性清净,自性清净心本来清净如彼心本体。是故经言:如来以一念心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⑥。 佛无量功德者,法尔离垢之佛陀与污染有情同时具足,此为不可思议境界。以有情亦同时具佛性故,且所具者与佛了无分别。故说佛智无处不至,以于一切有情界中,终无有一有情身中而不具如来功德及智慧者⑦。但有情以分别故起颠倒,乃不知如来智。远离颠倒,则起一切智,无碍于自证胜义。——如经言:佛子,其事如此。譬如有一极大丝绢,大如三千大千世界,于此绢上绘三千大千世界中种种如其大小。如大铁围山、地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四大部洲及大海,谓南瞻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及须弥山王、地界天、欲界天、以至无色界天种种,悉绘画于丝绢上恰如其量。今将此大如三千大千世界之丝绢,置一量如极微之沙中。此大丝绢藏于一量如极微之沙内,而一切量如极微之沙,无不一一藏此丝绢,无有例外。时有人聪明善巧,心净专注,具善思维,出生于此世界。其人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丝绢藏于量如极微之沙中,不为人识,其人乃作如是念:云何如此广大丝绢在沙内而不饶益有情耶?我当用金刚锐,运大力破此量如极微之沙粒。如是其人即用金刚运大力以破沙,出此丝绢饶益有情。其余一一量如极微之沙粒,无不如是破已⑧。佛子,此犹如如来圣智、无量智、饶益有情智,皆藏于一切有情身中,名为佛智,现为有情心识瀑流,无有限量。凡夫以具分别故,不识于此。尔时佛住有情中,作彼导师,以离一切垢、具足真如之圣智观察一切有情,既观察已,作如是言——奇哉,云何有情具足如来智慧在于身上而不知见,我当方便教彼有情,觉悟圣道,悉令永离一切妄想颠倒垢缚,令具足见如来智慧在其身内,与佛无异。如来即时教彼有情修八圣道,舍离一切虚妄颠倒。离颠倒已,见如来智,与如来等,饶益一切有情。 佛事业者,同一时,于一切有情,时时皆法尔离作意,随顺有情心、随顺可化有情根性,不错不谬,随顺作佛业,此为不思议境界,故经言⑨—— 善男子,如来为令一切众生入佛法中,故无量如来业作有量说。善男子,如来所有实作业者,于彼一切世间众生不可量、不可数、不可思议、不可知、不可以文字说。何以故?以难可得于前众生故;以于一切诸佛国土不休息故;以一切诸佛悉平等故;以过一切世间心所作事故;以无分别犹如虚空悉平等故;以无异无差别法性体故。 如是等广说。又说不净大毗琉璃摩尼宝珠譬喻言—— 善男子,汝依此譬喻应知如来业不可思议故;平等遍至故;一切处不可呵故;三世平等故;不断绝三宝种故。诸佛如来虽如是住不可思议业中,而不舍离虚空法身。虽不舍离虚空法身,而于众生随所应闻文字章句,为之说法。虽为众生如是说法,而常远离一切众生心所念观。何以故?以如实知一切众生诸心行故。 如是,如来藏及余三者,为出生三宝因缘。偈言⑩—— 26 所觉以及觉 觉道及觉行 以所觉为因 余三为净缘 偈中所言四者,其初谓所证法,含容一切所知。其最后所证即为觉,此为完全无垢之证悟。觉之道相为菩提分(11),以其能表佛功德故。其能以觉道教化有情者,有情由教化之行,得以证觉。上来四者,即出生三宝因缘(12)。 四者之中,其初为出世间法种子,是故为生三宝因,以其内证世间正业而圆满清净故。然则余三者何以为缘?世尊既取圆满无上觉而成佛,即具足三十二种如来作业,及十力等功德,此即为出生三宝助缘。以依如来业,有情依彼教法,得清净因缘故。如是,佛之证觉、佛之功德与佛之事业,即成出生三宝净缘。 下来即依次第,说此出生三实之一因三缘。 【译注】 ①此处汉译为二偈,依藏译实只有一偈。 ②建立三宝之四种境界,依藏译,释为一因三缘。杂垢之如来藏为因,离垢佛法身相、佛无量功德、佛常作事业三者为缘。汉译失此义,于“真如杂诸污染”下,漏译“此为因”句。此点关系重大。 论中明说如来藏等一因三缘为境界(dhatu),即未视之为实法——实有的本体。足知藏密宁玛派所传之“大中观”(大圆满见),仅视如来藏为众生心识相(状态),此实为印度论师所传之义。今人印顺法师判印度佛学之如来藏系为“真常唯心”,实有未妥,盖立如来藏为“真常”,仅为汉传佛学,非印藏所传。 ③有情无尽,而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具成佛之因),故授记成佛亦无尽。 ④括号中为译者所注。 ⑤由此可知,“真如”实为佛之法身状态,亦可说为佛之心识状态。是故真如亦非佛之本体,仅为境界。这一点,为理解本论的关键。 ⑥此处括《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第二之二),未直接引用经文。 ⑦此处括《经庄严论》(Sutralamkara)。下引譬喻同(引文为译者自译)。又见《华严经·性起品》。 ⑧丝绢,汉译作经卷。丝绢上画三千大千世界种种,汉译作记种种事。揆当时译师之意,译为经卷,示饶益众生之义。殊不知丝绢上作画,乃喻三千大千种种相,故此极大丝绢,即喻佛之一切相智,故今仍依原本,不随汉译。 ⑨见《陀罗尼自在王经》。 ⑩汉译此偈六句,原本实只四句。无“前二自利益,后二利益他。”二句。 (11)菩提分(bodhy-anga),即三十七菩提分,又名三十七道品,为具体修持法门,故称之为觉法(菩提道)之相。 (12)释论此节,初谓如来藏(真如杂垢);次谓证悟(觉;即真如离垢);三谓所修之道(指三十七菩提分,表佛功德);四谓教化有情之行(表佛事业)。如是与23及24颂关合。如来藏为生三宝因,余三者为缘。此四者亦见于《无上依经》(说为:如来界、菩提、如来功德、如来事)。本论分四品,说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即据此四者而说。
|